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四集)  19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06-0004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四次,經文在第二頁第三行,「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緣所之」,從這個地方開始。這一段是講釋迦牟尼佛教訓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破除迷惑、執著,所以在此地標了個小題目,叫「訓破迷執」,我們看這個地方。經文前面一個小段是說「愚人招尤」,這裡頭有兩個小段,第一個是「不達招尤」,第二是「不達自縛」。我們在此地把這個文先念一段: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緣所之。精神報應。根本從來。謂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無功。怨憎天地。責聖咎天。世人迷惑。不達乃爾。】

  到這個地方,這是前面的一小段,這個地方所講『愚人』是指愚痴。『盲盲』這兩個字是說他的眼盲心也盲,這個註子我們簡單的介紹到此地。「心思昏迷」,沒有正知正見,「不明是非」,就是是非顛倒,「沉迷在五欲六塵當中」,迷在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裡頭,「聞道不解」,世出世間聖人所說的這些道理,他聽了聽不懂,這都是惡道習氣未除。這當然與他前世有關係,他這一世才有這樣愚痴的果報,所謂是眼亦盲心亦盲。他不想一想他的『宿行因緣所之』,「宿行因緣」就是過去世所造的種種業。這是一種報應,所謂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他沒有想一想,過去世這些善惡因緣所之,帶給你『精神報應』,而精神報應是『根本從來』,與前世有很大的關係。怕他不知道因果報應,而誤會以為是『事佛致其衰耗』,這個實在是很大的錯誤。『不止前世宿祚無功』,「不止」在此地當不曉得講,他不曉得前世宿祚無功,祚是指前世所種的福祿,前生所種的福祿之報,福是福報,祿是一生所享受的。俗話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諸位要是讀《了凡四訓》,對這個事理就很容易明白。他不曉得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果報,不曉得就是迷惑,迷惑他就有執著,他心就有所不平,所以他『怨憎天地』,埋怨老天爺對待他不公平,怨天尤人。『責聖咎天』,責是責怪,怪佛菩薩不靈,怪老天爺沒有保佑他,這個造很大的罪業。『世人迷惑,不達乃爾』,世間人迷惑顛倒到這種程度,對於這些事、理的真相他不瞭解,他不通達,到了這樣的一個地步。

  我們講到宿行因緣,我在這裡講一個事證,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跟我們說的一樁事情。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在祇園精舍講了很多的經,祇園精舍就是經裡面常講的祇樹給孤獨園。大家曉得《金剛經》是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像《彌陀經》,這都是大家常常念的經典,而且最喜歡的經典,這些經典都是在祇園精舍講的。有一次佛在講經的時候,有六十位初發心的菩薩到釋迦牟尼佛的面前,他們等於是一批人,有六十個人,來請問自己過去世的業緣,過去世的業緣就是宿行因緣。佛就告訴他們,他說你們這些人,就指這六十個人講,在過去拘留孫佛的時代,拘留孫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華言「所應斷」,而這個含義裡面,「為斷一切煩惱,永盡無餘」,就是這個意思。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斷得乾乾淨淨,就叫做拘留孫,梵語叫拘留孫。他是我們賢劫當中,賢劫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大劫,賢劫將來有一千尊佛出現在世間,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的第四尊佛,而彌勒菩薩將來成佛是賢劫當中第五尊佛,拘留孫是賢劫當中第一尊佛。這也有表法的深意在裡頭,意思也就是教給我們,你看第一尊佛他德號裡面是講斷一切煩惱,意思也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如果要學佛,在佛法當中要有成就,從什麼地方學起?要從斷一切煩惱開始,正如同賢劫第一尊佛拘留孫一樣。

  佛將這個時代說出來了,說出來之後就告訴他們有這麼一樁事情。在那個時候他們這些人已經出家修道,就是在拘留孫佛的會下已經出家學道。可是他們沒什麼道心,這種情形也是很常見,雖然出家,出家人沒道心,就是心不在道,還留戀世間的五欲六塵。當時有些信心的檀越,檀越是梵語,我們中國的話就叫施主,就是一些在家的施主,有錢、有地位、有勢力的這些施主。很有力量的一些施主在這個時候供養兩位法師,對這兩位法師非常尊敬,也有很厚的供養,就是供養很多。你們這批沒有道心的出家人看在心裡面非常的嫉妒,於是乎就到施主那個地方去造謠言,說這兩個法師不好,不是你們想像當中那樣真正有修、有學、有證的,極力的來毀謗。

  諸位想想,他們這批人有六十人,這麼多人都說這兩個法師不好,那個施主聽了就相信了,於是乎就不供養這個法師,也不來親近這個法師,說這個法師的過失,這個施主對從前尊敬的法師也生了輕慢之心。你們這批人造這個口業,把人家施主的善根斷絕,因為施主供養這兩位法師,這個功德是很殊勝的。施主在法師那裡能夠種福田、能夠種善根,法師得施主之供養能夠弘法利生,你們今天把這樁事情給破壞了。因為這個罪業,以後你們墮了四種地獄,經過的時間太長了。諸位想想,拘留孫佛是第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我們要說一尊佛三大阿僧祇劫,這是十二個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太長了!你們畢竟還是有一點善根,因為你過去在拘留孫佛那裡出過家,你地獄罪受滿了之後,還要在餓鬼道、地獄道,後來再到人中,在人中還有五百世盲聾瘖啞,做殘缺可憐的人,常常為世人所輕視。佛就把這段因緣給他們說出來。

  供養裡面有衣、食、臥具、醫藥,這是我們講四事供養,他們這六十個人所造的業是斷人善根。我們要問什麼叫善根?無貪、無瞋、無痴為三善根,他們這些人所作所為完全是貪瞋痴慢,無貪、無痴、無瞋這個三善根是一切善法由從生起。佛說你們以後墮在地獄,在地獄裡經過很長的時間,再從餓鬼道、畜生道到人道當中來,所得的果報是生盲,所謂生盲就是生下來眼睛就是瞎的,這很可憐,生下來就瞎眼睛,愚痴,為別人鄙賤,你們遭受這麼多的苦報。現在總是滅盡業障,你罪受完了,你又發了菩提心,到我這個會上來出家、來修道。佛就告訴他,你們必須要瞭解過去世的因緣,從今天起好好的發心,念佛求生阿彌陀佛國土,也就是求生西方淨土。經裡頭有這麼一樁事情。

  再看底下經文,下面這段是第二個段落,是「不達自縛」。

  【不達之人。心懷不定。而不堅固。進退失理。違負佛恩。】

  『達』是通達,通達一切事一切理,我們對於一切事理沒有正確的認識,不能通達,我們的心一定是不定,就是猶豫不定,對於一切事免不了會懷疑。因此你的信心就不堅固,一舉一動就違背了理性;換句話說,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樣學佛實在是『違負佛恩』,違是違背,負是辜負,違背了佛的教導,辜負了佛的恩德。實在講,佛對我們來說是我們法身慧命之所寄託,父母生我們的是肉身,佛生我們的是法身。所以諸佛菩薩是我們的法身父母,沒有他,我們的法身不能夠顯現。雖然說法身是本具的,這是不錯,本具而沒有人指點,我們雖有等於無,法身、般若、解脫都不能得到受用,所以佛與我們有很大的恩德。從這幾句話來講,如果我們不辜負諸佛菩薩,首先你要通達佛所說的一切義理,你要能夠正確的理解,依教奉行,輾轉弘化,這才是報佛恩。他現在做的不是的,恰恰相反,是「進退失理,違負佛恩」。

  【而無返覆。遂為三塗所見綴縛。】

  『返覆』就是回頭,佛門裡面常講回頭是岸。回頭也就是懺悔、悔過,曉得以往所作所為錯了,錯了不怕,一發現錯了,立刻就能夠改過自新,這就叫能回頭;改過自新這是大勇,大智慧,所謂大仁、大智、大勇,這是大勇。他不曉得「返覆」就是不知道回頭,可見得這個迷迷得太深,不曉得回頭,於是乎就被『三塗所見綴縛』。「三塗所見」,這個地方講不達自縛,三塗所見就是貪瞋痴,貪心重的與餓鬼道就起感應;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要問什麼緣故墮三惡道,簡單的講,貪心重的人墮三惡道。鬼道沒有不貪的,他要不貪他就不會到鬼道去。什麼原因墮地獄道?地獄道是瞋恚。所以,我們無論是看中國或者外國其他宗教,他們也講地獄,我們看到地獄變相圖,地獄裡頭總畫了有很多火,到處都是一片火海,火是什麼?瞋恚之火。你看人一發脾氣、一生氣,臉就紅了,火就往上升,全身都發熱,地獄也自然是這樣的一個相感。地獄裡面,縱然是寒冰地獄,我們要去看,那都是一片火海的樣子。畜生道的業因是愚痴,就是對於是非、邪正、利害都分不清楚,都無法辨別,這種人是愚痴,很容易墮在畜生道。所以,貪瞋痴的見解就是三途的見解,他被三途見解所累贅、所纏縛了。

  【自作禍福。】

  他的果報是自作自受,他能夠享福,是他過去種的善因,他今天造罪業,是他過去造的惡業,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罪識之緣。種之得本。不可不慎。】

  講到『罪識之緣』,我們先要說明,真如本性裡原來沒有這些事情,像六祖在《壇經》裡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如本性裡沒有,可是一念不覺,真如本性當中原無此事,然而一念不覺就起了無明,這個無明我們叫它做無始無明,它是因。這個事情在《起信論》裡講得很清楚,無明為因,才現出一個業相,然後以業相為緣,就有境界相出現,再以境界相為緣,就有六粗相出現。無明是個總因,是根本之因,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遇緣它就起現行,就結果,善惡的種子永遠不滅,這個希望大家要記住。俗話說,過去造的罪業太多,現在多做一點好事,我們將功折罪,這是世間人的觀念,不是真的。佛在經裡面跟我們講,善惡種子不能抵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沒有法子抵消,善不能夠代替惡,無法抵消的。譬如說我們種瓜,瓜的種子種下去,種下去之後我們現在不想要瓜,我們想要豆,我們再種一些豆的種子下去。結果長出來之後,瓜的種子還是長瓜,豆的種子還是長豆,不會說後面種的豆的種子種下去,以前那個瓜子都變成豆,沒有這個道理。所以說善惡果報不能抵消。

  那怎麼辦?這個事情麻煩。如果像世間人講還有將功折罪,好像我們還有些指望,現在曉得善抵不得罪,無法來折罪,那我們怎麼辦?幸好這樁事情,因必須要有緣才能結果,因要沒有緣,雖然存在它不會結果。所以,我們佛法常講緣生論,它不講因生,它講緣生,這是很有道理的。因是種子,緣,我們以植物來做比喻,緣則是土壤、是肥料、是日光、是水分;換句話說,它有許多條件統統具足,這個種子才會發芽,才會生長,開花結果。如果這個種子得不到土壤,得不到水分,也得不到肥料,它雖然是個種子,永遠存在就是個種子,它沒有辦法生根發芽。譬如我們以瓜的種子來說,我們把它放在一個玻璃瓶裡,你放上一年,放上十年、一百年,它也不會結出瓜來,為什麼?緣斷了。佛跟我們講,我們曉得這個道理,自己就有希望了。我們過去善惡業種子統統都有,這裡講「罪識之緣」,識就是阿賴耶識,罪就是罪惡的種子,阿賴耶識是含藏識,好像個大倉庫一樣,我們所有種子習氣都藏在這個倉庫裡面。可是它要遇到緣才能起現行,所以講罪識之緣,著重在緣字上,『種之得本』,沒有緣可不行。

  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每個人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我們阿賴耶識裡頭有成佛的種子,有成菩薩的種子,有聲聞、緣覺的種子,有人天的種子,也有三惡道的種子;換句話說,在我們阿賴耶大倉庫裡頭這些種子真是無所不有,一樣都不缺乏。但是現在我們希望哪一個種子開花結果?大家一定說我希望成佛,我希望我阿賴耶識的佛種子能夠得到具足的眾緣,開花結果,我們不就成佛了嗎?對,你的想法是正確的。可是你既然有這個想法,你就得曉得如何去做,這個做法,我們有佛的種子,我們就要為這個種子給它加上緣分。種子是親因緣,我們要給它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個種子必定成就。

  所緣緣就是一心一意在這一生當中希望成佛,有這個願望,這就是所緣緣;無間緣是這個願望不能夠間斷,一間斷就沒有效果了,所以不能間斷;增上緣這關係非常的重要,外面力量的幫忙,最重要的是三寶的加持,這個三寶是講佛法僧。你必須要遇到有佛住世的時候,我們現在雖然釋迦牟尼佛不住世,但是釋迦牟尼佛的經典還存在,只要有經典存在就等於佛住世。我們今天能見到佛的像,見不到他的人,我們能見到他的像,聽不到他說法,我們能夠讀到他的經書,還有這個緣分。佛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佛滅度到今天大概有三千年;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往後去還有九千年。這就是我們這個緣遇到了,這個機會很難得,常言說得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有了這個緣分。有了這個緣分,一定要認真的去學習,那就是要能夠找到真正的經典,要能找到好的老師來指導,僧就是好老師,還要有好的修學環境,以至於好的同學伴侶,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這一生就能夠成佛,這是講你阿賴耶識裡頭佛的種子必須要這樣才能成就。

  這是覺悟的人才行,一些迷惑顛倒的人,他貪圖世間名聞利養,就是剛才講的三途所見綴縛。他的貪心增長,愈來愈貪,瞋恚心增長,愈來瞋恚愈重,這麻煩大了。他是把他自己阿賴耶識裡面的地獄種子、餓鬼種子、畜生種子加上增上緣,諸位想想,他來生怎麼不墮三惡道?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在佛法修學稍稍有點心得成就的人,冷眼觀察世間,就曉得世間人,哪個人向哪個方向走,哪個人往哪個道路上走。不必說死了以後再去給他占卜,問這些吉凶禍福,用不著,就在現前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就十分的瞭解,在十法界裡頭他走的是哪個道路,他往的是哪一個法界去。所以末後這兩句話,世尊在此地警戒我們,說「種之得本,不可不慎」,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這都是業,不可以不謹慎。下面跟我們講的是「善惡明訓」,經文也分兩段,先講「善惡之喻」,再說「因果不爽」。

  【十惡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從善生。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可以度水。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報自然。從善至善。非神授與也。今復不信者。從後轉復劇矣。】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是善惡明訓,先講善惡的比喻。什麼叫『十惡』?佛跟我們講十惡是怨家,是我們的仇敵,我們生生世世不能得到安穩,不能明心見性,不能成佛、成菩薩,都是上了它的當,都是被它所害。這十種我在此地簡單把它的名目列出來,第一個就是「殺生」,以瞋恚之心,以愚痴的心、以迷惑的心殺害有情眾生的生命。這是一切惡裡頭最大的一個惡,所以在十惡它擺在第一位,這是最大的惡。第二是「偷盜」,偷盜諸位要曉得,在佛經裡常講的叫「不與取」,就是對方並不是甘心情願歡歡喜喜給你,你把他的東西得來;你或者偷來,或者是搶來,或者是用一種勢力逼迫著他,他不敢不送來,但是並不是他甘心情願的,這都叫做偷盜。像從前,以官府的勢力,像貪官污吏用威力逼迫著老百姓,他家裡藏著什麼寶物一定要獻給他,人家並不是甘心情願,而是怕惹殺身之禍,不敢不奉獻給他,並不是甘心情願,這還算是偷盜。所以偷盜的範圍非常廣大,我們不要以為我們並沒有去偷人家,並沒有去盜人家,也沒做強盜。你要是要挾、威脅,或者是逼迫人不得不向你送禮,不得不向你進貢,統統都算是偷盜,這個裡面所含的範圍非常廣大。第三種惡就是「邪淫」,淫欲古人常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這個真是一切禍害的根源。淫在佛法裡面講,在家學佛的人禁止邪淫,什麼叫邪淫?不是自己的妻子發生關係,全叫做邪淫,這是很重的罪,學佛的人要曉得,要覺悟。至於出家的,那是完全禁止,出家戒是把這個列在第一條。一般的戒律是把殺生列在第一條,我們要曉得它的用意不相同。

  第四種惡就是「妄語」,妄是不實在,欺騙眾生。你欺騙眾生當然是有目的,是為達到你自私自利的一個目標,你才以妄語欺騙眾生,這是口業。第五是「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使兩者不能和睦,兩者從此鬥爭,你在旁邊取利,這個也是重罪。第六種是「惡口」,惡口是言語粗魯、難聽,我們叫惡口,這也是語業的一種。第七叫「綺語」,綺語我們一般講花言巧語,其目的也是叫別人上當,也是欺騙別人,為著自己的利益。綺語的範圍也是非常廣大,包括一切譬如說淫亂的這些歌舞、戲劇,拿現在來講電影、電視可以說都包括在這些地方。很能夠動人心,可是它的結果是叫人邪思,叫人心裡面起殺盜淫妄這些念頭,誘導你起殺盜淫妄的念頭,凡是這一類的小說、歌曲、舞蹈、戲劇,統統與這個都有關係。過去有學生念電視廣播系,學了佛之後問我,他說我們從事這個行業,造罪業很重,以後我們怎麼辦?我就告訴他,電視廣播沒有罪,它有什麼罪業?它像水一樣,水沒有罪,水可以載舟,水也可以覆舟;電視廣播這個事情,可以害人,也可以利益眾生,你從事這個行業,你只要不害人就是了。為什麼不利用這麼好的工具去弘法利生,去勸人為善?如果你所編的歌曲、舞蹈、戲劇都是勸人為善的,那你就有無量功德。這是太好的一樁事情,別人要想修這個福報還沒有地方修,你有這個機會修大福報。所以不必畏懼,我們的心正、行正,我們利用科學最好的工具來規過勸善,來弘法利生,來教導別人斷邪思、起正見。

  這個四種屬於口業,後面三種屬於意業,意業是起心動念,貪心、瞋恚心、愚痴心。貪是貪求,瞋恚總是貪不到才發脾氣、才發怒,貪與瞋都是起於愚痴,如果你要是把事理、真相真正明白,你怎麼會起貪瞋?愚痴就是一切真理不能夠通達明瞭。「此十」,這個十條「乃是性德之賊」,是妨害我們真如本性萬德萬能的,所以我們稱它作賊。這是我們本性之怨家,這是真正的怨家,世間有什麼人跟你過不去,有過節,那都是小小誤會,算不了什麼,那不是真正的怨仇。你要知道,這十種是你真正的怨家。你想想看,你現在對這十種,你把它看做好朋友還是把它看成怨家?如果你把它看成好朋友,那你就上當了,你免不了生死輪迴,你沒有辦法擺脫造業受報。為什麼?你被這十個怨家所控制,換句話說,你已經沒有自己,你想想對不對?被這十個怨家挾持住了,處處聽命於它,你身體受它擺布,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真可憐!無始劫以來我們都被『十惡怨家』蒙蔽了,把它當作自己最好的朋友,我們自己的身心受他的擺布自己不能覺知,你想這多麼可憐。若不是世尊大慈大悲一語道破,點醒我們,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覺悟?什麼時候才能夠發現它是我們的怨家?我們上了它的當,吃了它的虧。

  佛再教給我們『十善厚友』,不但是好友,而且是交情最厚的好友。他對我們交情厚,我們沒有放在心上,這個錯誤。「十善」也是人人有的,翻十惡就是十善,翻是反過來,十惡的反過來就是十善;換句話說,不殺生這是善,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無貪、無瞋、無痴,十惡翻過來就是十善。十善是厚友,是成佛之正因。我們要想成佛要先修十善,佛在經裡面講,人乘是秉五戒,天乘是依十善,人天是成佛的基礎,因此五戒十善是成佛的正因。佛在此地把它當作友來看待,「友」有助力,有道義,朋友之相交就要互相的幫助,有困難的時候要互相扶持。「厚友」,交情很厚的,這個朋友在你苦難的時候幫助你他會更盡心,甚至於不顧自己身家性命要來幫助你,要來援助你這個苦難,這叫厚友。

  過去佛在世的時候跟我們講過一個故事,這是經典上所說的。佛講在迦葉佛的時候,這都是古佛,都在釋迦牟尼佛之前,迦葉佛的時候,有一個做陶器的人家,他的名字叫歡豫。這個人非常仁慈、很和愛,非常孝順,人很賢明,所以這個地方上的人對他都非常的稱讚,也都很推崇他、尊敬他。在同一個地區有一個修行人,這個修行人是一個梵志的兒子,梵志是印度修行人的通稱,他的名字叫華結。這兩個人交情非常之厚,勝過自己親兄弟。有一天他們一塊在水邊洗澡,看到一棵大樹,歡豫就說,聽說迦葉佛在這個地方,我們應當去拜佛。就跟他講,佛不常出現在世間,所謂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歡豫提議的,迦葉佛在那裡,我們兩個人一道到那裡去拜佛,就帶他到佛前面。到了迦葉佛的場所,到達的時候歡豫就頂禮拜佛,向佛請法,而華結站在一邊,也不理會,也不曉得去禮拜。歡豫看到他這個樣子,業障太重,就求佛講講開示使他開悟。迦葉佛非常的慈悲,就說法開示,華結開悟了,悟了之後這才來拜佛。

  這兩個人歡歡喜喜回去以後,兩個人就想,我們還是出家好了,我們跟佛做弟子,我們出家學佛去。華結就說我可以出家,為什麼?他沒有什麼牽累,他說我應當為沙門。歡豫就把他這個願望跟迦葉佛說了,迦葉佛就給他授記,給他剃度,給他受戒,告訴他說,你在億歲之後,就是一億年以後,你會生在兜率天,再下降到世間來成佛。歡豫說我因緣緣分不如你,我家裡還有年老的父親、母親沒有人照顧,我雖然想出家,但是緣分不夠。但是華結之能夠學佛、之能夠出家都是他這個好友勸他、幫助他的,經上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他說歡豫是什麼人?就是現在的阿難,華結是誰?華結就是我自己。說明了他們在過去生中是好朋友,他今天能夠成佛,在迦葉佛的時候得阿難的幫助很大,所以他先成佛,阿難反而變成他的弟子,為他的侍者。我們這個經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你看佛跟阿難的關係是生生世世的關係,不是一生的關係,而是生生世世的關係,像這種情形我們都要曉得。

  我們曉得佛跟阿難是生生世世的關係,我們眼前所見到的親人,我們的父母、妻子、兒女、師長、同學、朋友,不偶然,也是生生世世的關係。所以要是一旦覺悟了,肯定了這是生生世世的關係,好像交情突然又不曉得厚了多少倍,又不知道親切了多少倍。眾生的確是迷惑顛倒,一投胎,把過去生中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佛有六通,佛有天眼、有宿命通,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的情形他老人家都知道的清清楚楚。這是講厚友照顧才是真正的周到。

  『安神得道,皆從善生』,「安神」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心,神就是精神,我們現在的心很安,我們的精神很愉快,這是講我們現前的果報。「得道」是講後來,我們明心見性,我們證得一心不亂,我們成佛、成菩薩,這是得道。現在我們得到的平安,身心之安穩,將來我們能夠得道,諸位要曉得,「皆從善生」,從哪裡得來的果報?是從行善來的,這個善就是修學十善。但是諸位要曉得,在這裡我提醒大家一句話,斷惡修善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而不是感情的基礎上。為什麼?感情的基礎上修十善那不是真正的善,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底下佛說了幾個比喻,『善為大鎧』,鎧是盔甲,古時候打仗,士兵穿的這些鐵甲,衝鋒陷陣,能夠抵禦刀兵;現在事實上還是一樣,你看現在的戰爭,在第一線衝鋒的都是用戰車、裝甲車,裝甲車也就是大鎧。佛跟我們說,善是我們真正的大鎧,我們能夠修善,我們在什麼地方都沒有恐懼,可以勇猛精進。『不畏刀兵』,就是怎麼樣的危難我們都不怕。所以心地純善之人總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他所在之處總是吉祥的,這就是修善的果報。『善為大船,可以度水』,這也是個比喻,善好像是大船,有了船就可以渡水。所以我們有了善,就能夠把自己度到菩提涅槃的彼岸。

  『有能守信,室內和安』,假如有人真正能相信,能夠守得住,依教奉行。室是你的家室,你的家室一定和安,一家和睦,歲歲平安,年年如意,這個福報自然就是年年如意。我們世間人一到過年的時候都是說恭喜,總是說幾句吉祥話,「歲歲平安,年年如意」,這兩句是歌頌、祈求的話,如何才能夠真正做到?必須要修善,只要你能夠修善,你必然是福報自然,室內和安,歲歲平安,年年如意。『從善至善』,從你的善心到你的善行,『非神授與也』,不是神給你的,是你自己把這個道理明白、通達之後,你信得過你才肯去做。你種善因後來一定得善果,「從善至善」也可以說從善因到善的果報,不是神給你的,是你自己修自己所得到的。『今復不信者』,你要不相信這個道理,你要不相信這個事實,你還去作惡,作惡希望能得善報,哪有這種事情?作惡得惡報,你現在還在更加作惡,你將來所得的惡報是更加嚴重,『後轉復劇矣』。

  後面這段佛跟我們講「因果不爽」。

  【佛言。阿難。善惡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

  這是從比喻上說。

  【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墮惡道。】

  善惡果報就像影隨著人的形一樣,沒有法子離開。你千萬不可以疑惑,你要再疑惑是『自墮惡道』,不能怪別人。

  【罪福分明。諦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

  佛不會騙我們的,『善惡追人』,在此地我們跟諸位也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善惡報應,追逼於人,如影之不離,不能避免」,真是緊貼著你的身邊,沒有法子。下面我們舉一個事證,這樁事情是記載在《歷史感應統紀》與《神僧傳》裡頭,就是悟達國師的公案。這樁事情是出在漢景帝的時候,這在漢朝也算相當興盛的一個時代,在歷史上有記載,是在前漢。我們中國的政治,歷史上有兩個時期是非常開明,就是政治辦得很好的,在漢朝就是文景,漢文帝、漢景帝,這是政治最賢明的一個時代;後來有貞觀之治,就是唐太宗以及唐明皇的初年,就是貞觀、開元,這都是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賢明的政治。當時景帝有兩個大臣,一個是袁盎,一個是晁錯,這兩個人是冤家對頭,雖然在朝廷裡面,他們兩個見面都不講話的。吳與楚這兩個地方,吳就是現在的江蘇,楚是現在的湖南,這兩個地方反叛。這個事情是在公元一百五十四年,距離古時候封建還不算太遠,秦統一之後就不再有這個封建了,中央政府的確是有權力來統治全國。在這個之前,晁錯曾經請削諸侯地,不要讓諸侯所轄的土地太大,因為太大怕他造反,中央控制不了,他曾經有這麼一個建議,皇帝採納了。這個時候地方上的諸侯,因為皇帝要削他們的地,當然他們心裡很不痛快,所以吳、楚就藉這個機會來造反。於是乎袁盎他就假公濟私要來報他的私仇,說吳、楚反完全是因為晁錯請削諸侯地而起的。皇帝問他怎麼辦?他說很容易,只要把晁錯殺了,斬錯謝吳國,這個事情就了了。皇帝也是一時糊塗,真的就把晁錯殺了。

  可是袁盎以後因為別的事情得罪了梁王,為梁王所怨被殺,這就是殺人的果報。進饞言,饞錯之報尚不止此,他害了人家,自己以後也被殺了,可見得這個果報我們一般講現世報。可是到後來出現這麼個事情,唐朝的時候有個出家人叫知玄,就是悟達國師,這裡頭關係人有個迦諾迦尊者。唐朝知玄法師在沒發達的時候,在路上遇到一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好可憐,害了病,好像害的皮膚病,全身都是紅腫潰爛,那個氣味之難聞,別人聞到這個氣味都走得遠遠的,不敢接近他。他很慈悲,看到這個出家人好可憐,就常常去照顧他,給他飲食,想方法去找醫藥來治他的病,照顧這個可憐的出家人;而且時間很久,因為他那種病不是一天、二天能治好的,是很長的一段時期。這個害病的出家人看到這個人不錯,心地很誠懇,我這樣不好的脾氣,故意找他麻煩,他都不生氣,他都常常來照顧我,很難得。以後漸漸身體好了他就跟他告別,告別的時候跟知玄說,你以後有大難的時候,你到四川某一個地方來找我,就是到四川彭州你來找我,到你有大難的時候你來找我。他也無所謂,也沒記在心裡頭。那個可憐的生病的出家人是什麼人?是個阿羅漢,就是迦諾迦尊者,是他變化的,換句話說,來試驗他是不是真的有慈悲心。結果試驗他,他的確是有慈悲心,所以臨走的時候就交代他。

  以後知玄法師住在安國寺,這是唐朝懿宗的時候,是唐朝第十八代的皇帝,公元八百六十年到八百七十四年。皇帝對於這個法師非常尊重,封他為國師,法師講經,皇帝常常來聽經,所以那時候他的聲望、地位非常之崇高。皇帝送他一個沉香寶座,很大的,我們講太師椅,這個太師椅的質料是沉香雕的。諸位想想,沉香價值太貴了,最好的檀香,放到水裡面都沉下去,叫沉香。我們曉得今天在台灣一斤沉香恐怕要好幾萬,還不太容易買到,台灣沒有,從前從越南那邊可以能夠進口一點點,價值非常之高。你想一個太師椅那要多少,差不多要上千斤的沉香,沉香很重。皇帝送個沉香寶座,他很得意,我是皇帝的老師,傲慢心起來,貢高我慢。這貢高我慢的心起來,忽然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就是這個瘡的樣子就像一個人頭,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而且你餵它吃東西它還會吃,痛苦不堪。他是皇帝的老師,誰不尊重他,但國家第一流的醫生名醫來對他都束手無策,沒有法子治得好。有一天他忽然想到,從前那個和尚跟我講,我有大難的時候到四川彭州去找他,我現在遭了難,這要送我的命,於是乎他就去,到四川彭州找到他了。找到他之後才曉得他是個阿羅漢,原來從前是阿羅漢化身的,不是個普通人。

  迦諾迦尊者就告訴他,他說我這個地方有很好的泉水,你這個瘡一洗就好了。到第二天,山上有個童子就帶他到泉水旁邊,他剛剛要拿泉水來洗瘡,忽然人面瘡開口說話了。他說國師,你是漢朝袁盎轉世的,今天這個鬼變的瘡,我就是晁錯。當初在東市我被腰斬,我的怨恨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消失,我生生世世都想來報復你。可是你到第二生就出家,出家做和尚,你的戒律很清嚴,有護法神保護你,我沒辦法,不得其便。從那個時候起你已經轉世轉了十世,轉了十次,你十世都做高僧,我十世天天就在你周邊,想找你的麻煩我沒有辦法下手。今天你被皇帝所尊重,皇帝送你沉香寶座,你一念歡喜心起來,一念貢高我慢,這個心起來護法神走了。護法神護的是法,護的是你心地的清淨,你有一念貢高我慢,護法神不護持你,那我就得方便,沒有人保護你我就來了,我就來要你的命,要來報仇。今天承蒙迦諾迦尊者以慈悲三昧水來解冤釋結,我也願意接受,我也很感謝迦諾迦尊者。從此以後,我們的冤仇到此就解掉了,我以後也不會再來報復你,也不會再來找你麻煩。他就走了,他把這個水一洗這個瘡就好了。

  從這個典故當中,一直留下來到今天,在我們本省常常盛行拜懺,拜什麼懺?慈悲三昧水懺。這就是講悟達國師十世高僧,迦諾迦尊者是以慈悲三昧法水來洗,就是替他解除,現在留下來的《慈悲三昧水懺》就是這麼來源。拜水懺,主要的就是解釋怨結,就好像打官司一樣,兩方面是冤家對頭,請迦諾迦尊者來給他解除,給他化解。如果兩方面都同意,這個冤仇就解除,水懺的意義是在此地。所以水懺是消災,也就是解結,解釋怨結而做的法事。在當時,這是一樁事實。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曉得「善惡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同時我們從這樁事情也能夠覺悟到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跟人不要結冤仇。我們如果真正有智慧,聰明的話,我們要跟人家解冤仇,不要跟人家結冤仇,結冤仇這個事情麻煩透了,結下去之後以後很難化解。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人,我順便跟諸位提到這個事情。梁朝的時候有個人叫庾詵,上面是朝代的名字,梁朝,叫庾詵,在歷史上有記載。他曾經用船裝米裝了一百五十石,大概是運到別的地方去賣,這個米是他自己的。這個時候有個人,大概也是個熟人,因為他有船出去,人家有三十石米,他說你這個船還可以裝,還能容納得下,我這三十石就附在你船上也給我運到那個地方去。他是個好好先生,好,沒問題,你的米就上我的船。船到那個地方去,這個寄米的人他無賴,他說庾先生,我寄給你船上是一百五十石,你自己只有三十石。諸位想想,這成什麼話?這太不公平了,真是做了好事沒有得好報。可是庾先生這個人度量真大:好,你一百五十石,你就拿一百五十石去好了。他就送給人,一句話都不多說。

  還有一次他的鄰居,當然也是個好人家,他曉得,有別人誣告說他是個賊,偷了人東西,官府要判他的罪。他派一個學生寫了封信帶了些錢,到官府裡面去賠償,人家損失多少東西賠多少,所以官府也就不治罪,把這個人就放掉了。這個人回來之後,曉得是庾詵幫他的忙,非常感謝他。庾詵就說,我不是為了要你感謝,我是同情、憐憫天下無辜的人,除非我沒見到,我見到一定要伸援手,一定要幫忙,我不是希望你來感謝。他到晚年,他學佛非常虔誠,六時禮拜,念《法華經》,每天念一部,求生淨土。臨終的時候他是自知時至,同時很多人聽到空中有聲音說「先生已生彌陀佛國」。

  諸位想想,這樣的人在世間人看他是個傻瓜,實際上他佔了很大的便宜,他自己真正修到了清心寡欲,大慈大悲。而在一生當中學佛有成就,畢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從此之後不再六道輪迴,不再受人間這些苦難。像這些,是中國正史上所記載的,我們應當要相信,鬼神之事的確是有,因果報應的確是不爽。所以說「罪福之事,亦皆如是」,佛勸我們決定不可以懷疑,你要懷疑那你是『自墮惡道』,你不能夠「責聖咎天」,不能怨天尤人,你要怪你自己不相信聖教,你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所以,佛勸我們『罪福分明,諦信不迷』,諦就是諦實相信,要實實在在的相信,要真正的相信,不可以被這些邪說所迷,不能被一般人言所誤。我們要相信佛的話,佛不欺騙我們,佛的言語是真實的,佛是有什麼說什麼,他也不會增加一點點,也不會減少一點點。所以佛是如語者,《金剛經》裡面講的,「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我們不相信,我們信誰?「所在常安」,只要我們「罪福分明,諦信不迷」,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常常都能得平安,我們都能夠得到幸福。最後這兩句說的太懇切了,『佛語至誠』,佛的言語是誠懇到了極處,『終不欺人』,絕不會欺騙一個人。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大段落。

  下面是跟我們講「三寶難逢」,到這裡是個段落。今天四點鐘為北醫的一個同學,他是坐化在台北市最高的山,就是七星山的山頂,他的屍首七天七夜都是盤腿合掌而沒有倒下來。年歲雖然很輕,他是志願出家,家裡面原先是不贊成,到每個寺廟,寺廟也不敢收他,所以他自己就在七星山上坐化了。現在他的父母也很感動,他的同學、朋友看到都因他而信仰了佛法,可以說他這次是度了不少人。他父母為了滿他的願,來求我,希望我給他剃度,以出家身分來給他安葬。我現在要到殯儀館去給他剃度,舉行剃度的儀式,明天送他入土。他在往生的第三天曾經在我們圖書館出現,我們圖書館館長,另外還有幾個人都看到他,都跟他打招呼,但是他一句話不說,就是沒有說話,跟平常就是有這麼一點不同。我們倒茶給他,在從前他總是說謝謝,或者說阿彌陀佛,這一次人家倒茶給他,他也沒有講話。這是我們俗話講靈魂出現在我們圖書館,他在圖書館聽了幾年的經,對圖書館這個道場很戀慕,依依不捨。這個是神識出現的一個事實,就是在這幾天,我們大家親眼見到的,如果這個要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了。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