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集)  2009/4/7  台灣高雄  檔名12047002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還是從第五頁第四行看起

  【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

  這是講的從體起用,講的是正報。大師在這裡給我們說得很清楚,這個作用就是起正報,正報就是我們自己。前面是講宇宙,宇宙的緣起,這是講我們的緣起,我從哪裡來的。文裡面有一個專有名詞,『是華嚴三昧也』。什麼是「華嚴三昧」,我們不能不知道,《華嚴經》、《梵網經》裡面所說的,佛華嚴三昧之略,上面有個佛字,「佛華嚴三昧之略。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謂之華嚴。一心修之,謂之三昧」。這是《華嚴》跟《梵網經》上所說的。由此可知,一切依正莊嚴,我們今天講的宇宙、眾生,宇宙是我們依報的環境,就是我們生存依靠的環境。小而言之,我們的身體是依報。很多人講身體是正報,身體所依靠的叫依報,這也能講得通。最貼近的是我們穿的衣服,這是我們的依報,我們居住的房舍是我們的依報。我們還有許許多多人事關係,像在一個家庭裡面,有夫婦、有父子、有兄弟、有朋友、有親戚,街坊有鄰居,再擴大是社會,是我們依存不能離開的,國家,再擴大那是地球,然後再外面擴大那就是宇宙,統統是我們生存所依靠的。無論是自己本身,我們講正報,以及整個宇宙,都離不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什麼?一真法界就是真如自性,我們前面第一條所學習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只有這個體是真的,依正莊嚴是從這個體發生的。大乘經教裡面佛常常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就是此地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會變化無量無邊的法界?絕不止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講我們娑婆世界,這一尊佛的教化區,在大宇宙裡面,像這樣的世界無量無邊無有窮盡,都是依靠一真所現出來的。它為什麼會現?底下就說無盡的緣起。因就是一真法界,不講因,講緣,所以佛法講緣生。通常在大乘教裡面,我們常常學習的「四緣生法」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歸納為這四大類,展開來是無盡的緣起。這個是理,這個是趣向。趣是講歸趣,我們學《華嚴》,你看看在此地賢首國師跟我們講的,妄盡還源是我們的理趣,是我們真正的歸宿,我們學習的終極目標。要回歸到哪裡?回歸到一真法界,也就是回歸到自性。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說,一真法界、真如自性就是常寂光淨土,回歸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叫成就究竟圓滿佛。

  「達此理趣而修萬行」,前面四個字重要。修萬行的人多,萬行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十善業。十善業十大類,如果展開來,在小乘,三千威儀,展開來有三千條,小乘人修的在大乘菩薩,這一展開有八萬四千細行。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十善業道學起。最初就教你學這十條,你沒有通達這個理趣,如果你真正明瞭通達《華嚴》的理趣,十善業就展開了,展開則成萬行。萬不是數字,它是形容,也是屬於無量無盡無數的行門,不止八萬四千,八萬四千也是世尊把它歸納起來講的。真正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常講的「止於至善」,這個才莊嚴佛果。用什麼來莊嚴?用圓滿的十善業。所以你在佛門裡面看到佛像,雕塑的佛像很少看到這三個字,但是在繪畫的佛像常常有,看佛的身上放光,頭頂上有三個字,這三個字有時候是用梵文寫的,用中文寫的也有,藏文寫的也有,這是我們平常看到的這三個字,它的發音叫「唵阿吽」。這三個字什麼意思?就是十善業道。「唵」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身口意三業。身三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口四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三業不貪、不瞋、不痴。看起來是很簡單,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行住坐臥當中,這就叫威儀,就叫細行,起心動念都不違背。講到八萬細行,我們還真的不可思議,哪有那麼多!講到無量的細行就更不可思議,這是不是誇大?沒有。如果我們真正理解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真正了解三細相,你就完全肯定,你就不懷疑。你決定不會認為釋迦牟尼佛講十善業一展開為八萬四千,你還嫌它少。你知道八萬四千還是歸納,為什麼?彌勒菩薩跟我們講,無始無明起心動念,這一秒鐘當中有多少念頭?有許多同學計算了一下,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個念頭,每一念裡面都具足十善業。你想想看,八萬四千細行是不是太多?太少了。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道理,你總認為佛經裡面所講的這個數字太大,好像是有意在那裡誇大,不是事實。真搞清楚之後,才曉得釋迦牟尼佛說法謙虛,一絲毫誇大都沒有,跟《金剛經》上所講的五語完全相應。「如來是真語者」,真,決定不是假話「實語者」,實則不虛「如語者」,如是恰到好處,把事實真相說出來,沒有加一點,有時候減一點,但絕對沒有加一點。我們應當相信,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猜測,那就搞錯了。

  這一篇文章的題目,「修華嚴奧旨」,奧是奧妙,旨就是理趣。這也在現代人術語裡面,宇宙的奧祕,可以說《華嚴》把宇宙奧祕給揭穿了。這樁事情原本只有佛菩薩(菩薩裡頭還八地以上)他們清楚,為什麼?他們親眼看到。因為什麼看到?他們真的成就了華嚴三昧,在華嚴三昧裡面,把宇宙的奧祕全部揭發了。換句話說,七地以前跟我們一樣,聽說,不是親證,八地以上親證了,往上去,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他們是親證。這樣的人也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他們已經證得,我們正在迷惑,這些佛菩薩大慈大悲來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希望我們也能證得,不但證得,希望我們早一天證得。

  賢首國師這篇文章可以說慈悲到極處,《華嚴經》太大了,我們依照《華嚴經》修行,不曉得從哪裡下手。他這一篇文章把《華嚴》的奧旨提示給我們,讓我們知道從什麼地方去契入。前面這三段,它一共有六段,前面三段,「顯一體」,現在我們學的「起二用」,「示三遍」,這三段是大慈,我們用章嘉大師的話好懂,章嘉大師講看破後面三段,「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觀」,那是放下。於是我們也能夠證得,根利的證得圓滿、證得究竟,像釋迦牟尼佛,在中國像六祖能大師,這是上上根人,一聞就全悟了,他不是局部,全悟,這個太難得。往下,上中下三根遲速不等,有人悟得快,在我們中國歷代典籍裡面所記載的,有人三、五年開悟的,上根人有人十年、八年開悟的,中根人有人三、四十年,五、六十年才開悟的,下根人,都了不起,為什麼?都能夠悟入華嚴三昧。修華嚴三昧,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都很高,這是我們都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放下固然重要,看破也不能夠疏忽。我們學經教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最重要的放下,放下什麼?十善的反面叫十惡,那你一定要放下。首先要放下,不再殺生,殺生引申的意思,決定不能叫眾生因我而生痛苦,我們的思想、言論讓眾生生起痛苦就等於殺生。我們起心動念決定不能佔人一點點的便宜,為什麼?佔人便宜就是偷盜。不但是行為,沒有行為,動個念頭都不可以,那是盜心,你雖然沒有盜的行為,但是你還有偷盜的念頭,你說這個多微細。

  在過去學佛成就的人多,為什麼?因為他有倫理道德的基礎,他有因果教育的基礎,從小學成的,所以有根,根深蒂固。長大了遇到佛法,十善業道,他不難,雖然做得不圓滿,少分,他真的能成就。佛法裡面,無論是出家、在家,所有的戒行都不離十善,十善是所有戒律、威儀的總綱領。可是我們現在修學就會有一定的困難,為什麼?從小沒有人教我們倫理、道德、因果,特別是現前的社會,像我這個年齡,小時候生長在農村,那是民國二十年前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雖然是沒有什麼人提倡,可是影響還在。中國這個社會因為人多,地方太大,國家沒有辦那麼多學校,不像現在,現在學校多。我們那個時候才十幾歲,正在讀書的時候,一個縣大概才有一個初級中學,十幾個縣裡面才有一個高中,一個省裡面頂多只有一個大學。你就能想到不識字的文盲有多少,太普遍了。但是這些鄉下農村裡面的居民雖然不認識字,他懂倫理道德,他懂因果,所以社會非常安定,我們現在講治安很好,什麼原因?人人都受過儒釋道三家的教育,這個教育不是讀書,不是上課學來的,是老人教的。老人裡面最重要的是父母,父母不認識字,他小的時候祖父母教他的,一切比他年長的人都會教他,教他做人的道理,教他應該怎麼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他會做人。心地淳厚,沒有害人之心,言語有信,說出來之後自己一定會做到,講信用。所以接觸到佛法修行,可以說都有成就遇到念佛法門,要是依照這個道理、方法去學習,沒有一個不往生。

  唐朝時候,善導大師說過,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這個話在那個時候祖師說,我們相信,那時候社會純樸。為什麼能相信?我生長在民國二十年代,雖然很小,我能記事,我記得當時那個社會的狀況,人心淳厚,存心欺騙的人太少太少了,見到人有苦難,伸出援手幫助的人很多很多。我到台灣,民國三十八年,那個時候台灣的居民六百萬人,包括從大陸來的這些移民,台灣的社會風氣好,人心淳厚、老成,沒有欺騙人的,我們有一點困難,無論找什麼人他都樂意幫助,真心幫助你,他不是敷衍你。現在這種風氣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這麼多年來沒人教了,社會上也沒有人講。我們年輕做學生的時代,不但老人教,大人,不管是認識你,跟你有沒有關係的,看你做錯事情都會指責你,這就是教育。我們做小孩犯了過失,走路的人、不認識的,說你這小孩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我們聽,我們不反駁。我們的父母聽到了、看到了,會對那個走路的人感謝,你幫我教小孩。現在我們傳統這麼好的教育,至少丟掉了四代,甚至有五代。現在年輕人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他祖父母也不知道,可能到他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知道。學校,現在比從前多,讀書的風氣比從前好像是好了,書本,由於科學技術發達,印刷術的方便,很容易得到,在從前書不容易得到。我記得我們念小學、念中學的時候,沒有書本,老師上課教一篇古文,每個人要抄寫,老師寫在黑板上,我們每個人自己抄,抄一本,找不到書。哪裡像現在這麼方便!我們看到現代的社會是非常羨慕。可是現在人不讀書,不讀書你就不明理,你就不能達此理趣雖修萬行,不能夠莊嚴佛果。莊嚴佛果就是成佛,雖修萬行不能成佛,念佛不能往生,為什麼?古大德說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就是說明心行不相應,口裡說得再好,心裡沒有能夠把貪瞋痴慢捨掉,就不相應,所以沒有成就。

  修,此地提醒我們,「一心修之,謂之三昧」。這句話跟我們常常聽到古大德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一個意思。中國五千年祖宗教給我們的方法,《三字經》上前面都有,「教之道,貴以專」,專就是一心修之。我們現代的修學,真的我們的課程很雜很亂,課程多沒有關係,學習要一樣一樣的學就會有成就,同時學很多樣沒法子成就。現在我們看學校課程,我不知道現在的學校,我念小學的時候,每天是六堂課,一堂課是四十分鐘,小學。中學的時候,可能一天有五堂課,一堂課五十分鐘,當中休息十分鐘,交雜的編排,第一堂課上語文,第二堂課上數學,就變了。頭一堂課還沒有吸收,第二堂課換了新的科目,對學生來講產生了困難、困惑,心不能夠專,學習的印象不深刻。這種方式,在中國古時候沒有過的,這都是從外國學來的。中國以前私塾,我小時候還念過半年(大概是一年)的樣子,念私塾。私塾裡面老師教學一門課,一門課學完才能學第二門課,這是我們中國五千年來傳統的教學。學一門課怎麼樣?一心修之。譬如你這門課大概需要二個月到三個月的時間,這二、三個月當中就學一樣,這個印象深刻,真能吸收,不可以雜修。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那一年我三十二歲,三十一歲的下半年跟老師認識的。我跟他一年三個月,學了十三部經,進度差不多平均是一個多月學一部,小部經,大概一半是屬於小乘經。老師的標準,你學了這部經,你上台能講,他老人家在下面聽,聽了他點頭,可以了,這部經算你學好,你才可以另外學一部。其實我跟他老人家一部經也沒學過,我是在我們經學班,一共有二十多個同學,老師是一個一個的教。教這個同學,他是兩個人一組,上台去講經,一個講國語,一個是講台語,好像兩個上台是有翻譯,其實他們兩個人用的是一樣的講稿,這麼樣訓練,訓練講經的人才。我去得最晚,所以排名在最後,還沒有排到我,我就離開台中。所以我學的經教是旁聽,老師在教他,我們在後面旁聽。在那個時候我很幸運,我的記憶力很強,理解力還不錯,所以聽老師教他們,我在旁邊旁聽,全聽會了。他們兩個上台去講,我在下面聽聽,我就曉得如果換我上台去講,我一定比他們講得好,但是我沒有機會上台,老師是按照進門先後順序。複小座這是重要學習的手段,這對我們學經教的人有很大很大的幫助。

  我們老師這個經學班只辦兩年就不辦了,我們參加這個班,對於他的方法懂得,我們自己學講經,就是把老師所講的經我們要複講。我在台中複講的時候講過兩部經,一部是《金剛經》,一部是《楞嚴經》,《楞嚴經》是大經。老師星期三對大眾講,我們這些老學生坐在第一排,尤其我是跟老師坐面對面的,坐第一個位置。星期五我們就有一個小班,我們這個小班一共七個人,不錯,我們十年在一起,十年如一日,這個小班。每個星期三老師講經,星期四我們七個人聚集在一起,同學們推我來複講,把昨天老師所講的重複講一遍。所以老師《金剛經》講完,我的《金剛經》也講完了老師的《楞嚴經》講完,我《楞嚴經》也講完了。一九七七年,香港請我講《楞嚴經》,我就很有膽子答應到香港來講經,為什麼?我已經講過一遍了,而且聽眾六個人,都是同學,都是學講經的,內行的,不是外行的。所以在中國,古老的中國,講經的法師、大德,居士也有參加的,都是從講小座出來的。講小座的規矩,尊師重道,決定不能發表自己的意思,這是忌諱。老師怎麼說,你就怎麼說,可以漏掉不能夠增加,你增加你自己的,這個錯誤的。記得不完全的時候,漏掉幾句沒有關係,這是什麼?學謙虛,學忍辱波羅蜜。自己有再好的見解都不可以提出來,你得要忍辱,所以學習裡面確實它有道在,尊師重道。有時候我們年輕,自己以為不錯有悟處,其實往往那個悟處是有錯誤的,自己修行功夫境界還沒到那個程度。所以老師怎麼講,我們就怎麼講,講錯了老師負責任。從前這個教學的確是有它的長處。

  我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還是用教私塾的方法來教我們。以後我出家,我一出家就被白聖法師找去,在他那個十普寺三藏佛學院裡面教書,我出家沒有做過學生,頭一剃就去當老師去了。星雲法師知道我了,煮雲法師介紹的,煮雲法師在台北聽我講過幾次經,聽得很歡喜,介紹我給星雲法師。所以佛光山邀請我,我在佛光山做了十個月的教務主任。那個時候我向星雲法師建議,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有一百多個學生,好像有一百三十多人,我跟他建議,我說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習的經驗,這個方法好,可以把學生分組,三個人一組專攻一部經。那一百三十個學生,這樣分法就有二、三十部經,專攻。如果十年下來之後,我估計可以出二十個傑出的講經弘法的法師。他聽了之後也很歡喜,他說那就不像佛學院了,我說不像佛學院是真能出人才。以後他就沒有同意,沒有接受,還是要讓佛學院請很多老師,還是交叉的課程。我們心裡很清楚,交叉上課這種課程,四年出一個講經的法師很難。你看我在台中,我學一部經能夠上台去講,一個月的時間,法喜充滿,很有自信心。我跟李老師一年三個月,就是十五個月,學了十三部經。以後我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才教一部,三年學生畢業了,我才教了六部,還有七部還沒有拿出來用。這是我親身經歷,我知道中國古人教學這個方法好,一心修之,你心不二用,你在這一個月當中,你所想的、所思的就是這一部經,你不雜不亂,所以有成就。我們看看現在學校的教學,我感到這些學生很冤枉、很不幸,不是教不出來,方法錯了。教學最怕的是亂,最怕的是多。「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還是貴以專,你才能出得來。我這一生算很幸運,遇到這三個老師,都給我說這麼一個原則,就是學東西要專心,要專攻,要一門深入,才會有成就。

  華嚴三昧是什麼?就是得一心不亂。用《華嚴經》,《華嚴經》講十波羅蜜,他修學的綱領,普賢菩薩的十願,文殊菩薩的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再加上方便、願、力、智,十波羅蜜,這十門展開是無盡的法門。普賢菩薩的十願,就是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趣。所以此地講,「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怎麼修法?一心專修,這就是三昧。《無量壽經》上有這麼一句話,「得佛華嚴三昧,宣暢一切經典」。其實最重要的是得三昧,你就能貫通一切經典。依《華嚴》稱為華嚴三昧,依《法華》稱為法華三昧,依《楞嚴》稱為楞嚴三昧,依《無量壽經》稱為念佛三昧,真的要一門深入,不可以多,這個多,不可以雜。在中國,古大德給我們做了很多的示範,祖師大德常常勸勉我們、提醒我們,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證得,一切法門都證得。《華嚴經》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希望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世出世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我們每個人期望的,能不能做到?能。用什麼方法做到?一門通達,門門都通達。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

  三昧是見性唯一的一個門徑,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三翻作正,昧這個音翻作受,也就是禪定。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六道凡夫所受的都不是正受,受是什麼?享受。享受不正常,為什麼不正常?佛把六道凡夫種種之受,這個生活上的感受歸納為五大類,叫五種受,苦樂憂喜捨。身有苦受、有樂受,心有喜受、有憂受,除這個之外,暫時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叫捨受。捨受很不錯,但是時間太短,苦樂憂喜一會兒它又來,所以就叫捨受。如果是永遠都住在捨受,苦樂憂喜不會再起,那就叫三昧。所以佛說永遠捨棄這五種受,三昧就現前。這五種受是不正常的,三昧是正常的。三昧,你就曉得,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永遠保持在清淨平等覺,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覺而不迷,這就是三昧,那個覺就貫通一切法。

  我們迷失了自性,對於一切法也都迷了覺悟之後,這一切法沒學過的也通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這個示現一定要知道,要放下,他在十二年的修行當中,煩惱障沒有了,到處參學,尋師訪道。在那個時候,印度宗教界、學術界他都親近過,聽了不少東西,看了不少東西,最後在菩提樹下把十二年所學的也放下,這入更深的禪定,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證得無上菩提,這一年世尊三十歲。開悟之後就從事於教學,講經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沒中止過,對一個人也是講經教學,對廣大的群眾也是講經說法,雖然沒有排定課程,說法不中斷。佛滅度之後,學生把佛所講的東西,從記憶裡面把它寫出來,由同學互相印證,證明你所記載的沒錯,老師是這麼說的,傳給後世,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經典。

  經典不是世尊在世的時候寫的,這些經典世尊沒有看過,但是我們可以相信。那個時候佛的學生很多,修行證果的人不少,這些人來做認定,肯定記載沒有錯誤,這個經才能傳下來。傳到中國,要通過翻譯,有沒有翻錯?這個很難說。我當時學佛對這個很懷疑,因為我們現在在國外,我們把佛法介紹給外國人,通過翻譯,能不能翻譯得完整?不能。翻譯的同學告訴我,他也很謙虛,大概只能翻多少?六成,還有四成沒有法子翻譯。我們想一想,佛經到中國來,這翻譯情形怎樣?所以玄奘大師有懷疑,親自到印度去,他去幹什麼?就是懷疑他以前這些大德們翻的經有沒有翻錯。他到印度去,在印度去了十七年,也是給我們做了一個證明,他沒有批評以前翻的經哪一部經有錯誤,他沒說,那就是說他給我們肯定,沒翻錯。他自己回來之後也翻了不少,實在講,玄奘大師譯經最大的功德,不是他自己翻的,是他把前面古代的翻譯他肯定了,給我們後人增長了信心,這個功德太大了,這是菩薩出現,不是普通的意思。所以一般人只重視他到印度去取經,譯了有一千多卷的經典留下來。我看法不是這樣,我的看法,他的示現,最重要的是肯定過去這些大德譯經沒錯誤,這才真有意義。

  我跟李老師學教,向他老人家提出這個問題,他告訴我,中國過去翻經的這些大德,都是修行證果的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裡做得到!至少都是三果以上,在小乘三果,阿那含在大乘,《華嚴經》裡面五信位的菩薩、六信位的菩薩,七信位就是阿羅漢,不簡單。我們現在曉得,初信位的菩薩,他斷煩惱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是相等的,也就是說,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斷掉了。三果,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前面九品斷盡了,剩下的是什麼?剩下是思惑的習氣,七十二品,斷盡之後證阿羅漢果,永遠脫離六道輪迴,哪裡是普通人!我們現在曉得,在《高僧傳》裡面記載的,翻經法師裡面有很多古佛再來、法身菩薩再來的,很多,身分沒有暴露我們不認識。傳說當中身分有露的,我們曉得智者大師,這是日本、韓國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永明延壽大師、善導大師,還有國清寺的豐干和尚,這三個人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近代的印光大師,我們知道是西方大勢至菩薩的化身,這不是假的。所以老師告訴我,中國人有福報,感動這些佛菩薩來應化、來幫助我們,把梵文經典翻成中文,利益這一方的眾生,這在世界上比其他國家的人幸運太多了。現在去佛年代久遠了,梵文經典多半都失傳,現在佛法存在這個世間最豐富的就是漢文《大藏經》,中文本。

  這裡頭最重要的還是要真修行才行,真修行那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貪瞋痴是障礙,不但障礙我們修行證果,障礙我們的悟性。貪瞋痴慢重的人,即使天天讀經、天天聽經,不容易開悟。煩惱習氣太重,他很想學,也沒有辦法。哪些人容易開悟?煩惱習氣輕、淡薄,這種人容易開悟。所以,放下、看破就非常重要。真正修行的功夫就是放下,你能不能把貪欲放下?貪的是什麼?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你能不能放下,不再執著了,不再計較了,中國人所謂淡泊名利,愈淡薄悟性就愈高。對世間的欲望太多、太濃,造成了障道,學道非常困難。所以老子也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就是放下。你想學道,你對這個世間的欲望愈淡薄愈好,它跟世間求學不一樣,求學希望天天增加,學道要天天放下。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教導我的就是教放下。我們學《華嚴經》這麼多年,《華嚴經》教我們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三樣東西統統放下,你就成佛了放下分別執著,還有妄想,這是菩薩放下執著,還有妄想、分別,那是阿羅漢。如果這三個都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是全的,你自己一定要知道,無論你修學得怎麼好,你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你出不了六道。六道是什麼?六道的業因就是執著。執著最明顯的就是控制、佔有,這是最明顯的。

  我們想一想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在物質生活方面,他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其他的什麼都沒有,表演給我們看,他真放下了。每天到處勸化,講經說法就是勸人、教導人,教什麼?應機施教。上上根人,幫助他轉凡成聖中上根人,幫助他破迷開悟中下根人,幫助他斷惡修善。那就是什麼?什麼叫中下根人?分別執著心很重,沒法子放下,那就教他斷惡修善。如果惡不斷,他將來墮三惡道,在六道裡很苦。他知道修善的話,他生生世世能在三善道,這是世尊幫助他不墮惡道。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因果輪迴的教育太重要了,這是事實,絕對不是佛菩薩欺騙人,用它來勸導人斷惡修善的一種說法、一種手段,那你就錯了。佛所說的完全是事實真相,善因肯定有善果,惡因就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辰未到,欠命的要還命,欠債要還錢。

  真正契入佛法,你就明瞭,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一生想佔人家一點便宜,能不能佔到?佔不到我們受人家欺負,吃虧了,有沒有吃虧?沒有。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佔人便宜怎麼樣?來生要還人,你怎麼能佔到?還的時候還要加上利息。吃虧能忍讓,那吃虧是福,消自己的業障。如果吃虧的時候有怨恨、不平,有報復,那就麻煩,那就演變成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所以學佛的人,絕對不能有絲毫佔別人便宜的念頭,當然更不會有這種行為。吃虧,要讓、要忍,要知道不能夠有怨恨,不能有不平,歡歡喜喜的接受,這個帳就了了。這一了了,我們的靈性就提升,所以它能幫助我們提升,不是壞事,是好事。這都需要明理,他才能做到要不明理,他怎麼能做到!只有真正明理的人,他才能廣修萬行,積功累德,他不會想錯,他不會做錯。

  《華嚴經》,《六十華嚴》,就是晉朝時候第一次翻譯的,「經三十七」就是三十七卷,「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什麼叫佛華嚴?普賢菩薩所修得的那就是佛華嚴,佛華嚴三昧。大乘經裡面常說,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成佛。這句話告訴我們,不修普賢行你就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沒有法子明心見性。普賢行跟菩薩行有什麼差別?你看菩薩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大乘常說的六波羅蜜。為什麼不能見性?真的不能見性,為什麼?雖然修這六個法門,他的煩惱習氣沒有放下,沒有捨掉,也就是說,他貪瞋痴慢,心量很小。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念念跟虛空法界相應,念念與性德相應。你想想看,你看他這十個綱領,普賢行實在講,整個《華嚴經》所講的都是普賢行,但是在最後,普賢菩薩說了十個大綱,十條總綱領,第一個「禮敬諸佛」,你想想他心量多大!禮是禮貌,敬是恭敬心,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恭敬。諸佛是什麼?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過去佛,我們在佛經上念到,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介紹,過去三千尊佛,現在三千尊佛,還有未來的。未來的佛是誰?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他尊不尊敬?他要是瞧不起這個人,不喜歡那個人,那對佛就不恭敬。對人你沒有做到,所以你那個禮佛,你只拜了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你沒有拜到。而禮敬諸佛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未來佛,你要能夠禮敬未來佛,你才能成佛,這個意思要懂。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不是一切人,一切人是未來佛,一切動物都是未來佛,為什麼?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有情眾生就是動物,那麼植物算不算?礦物算不算?普賢菩薩統統都算,《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眾生,動物無情,那就包括植物跟礦物,沒有一樣不尊重,沒有一樣不恭敬。人事裡面,好人恭敬,壞人也恭敬,為什麼?他是未來佛。他自己做種種不善,自有他的果報,我們修普賢行的人,那就要恭敬他,平等的禮敬。

  稱讚那就沒有,你看他第二願「稱讚如來」,他不講諸佛,諸佛是從相上講的,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他的思想言行與性德相應,要讚歎不相應,不讚歎,有禮敬沒有讚歎。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裡面表演給我們看過,你看他參訪甘露火王,有禮敬、有供養,沒有讚歎他去參訪勝熱婆羅門,也是沒有讚歎,有禮敬、有供養。為什麼?勝熱婆羅門表現的是愚痴,甘露火王表現的是瞋恚,貪瞋痴,與自性相違背,不管是順性是違背自性,但是自性是一,差別在這個地方。作惡的人,不能不恭敬,他有困難的時候,不能不幫忙。他做壞事我們不去幫他,他做好事我們就要去幫他。你看普賢菩薩的心量多大?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六波羅蜜跟普賢十願要是一相應、一圓融,那就是「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那叫修普賢行。所以普賢行十願裡面,每一願裡面都有十波羅蜜。這一定要懂得。

  後面我們再看一段,《華嚴經探玄記》裡面所說的,《探玄記》第十七就是第十七卷。它先說「釋名」,解釋這個名相,「以因行華嚴成果相,令顯著故」,顯是明顯,因地上是修《華嚴》,華嚴三昧,前面所說的成佛的果相。第二講體性,「體性者,法界行門心海為體,以等持廣大無限量故」。這裡頭幾句話很重要,一切行總名稱都叫法界行門,為什麼?你沒有離開法界。像我們這些年來,特別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都是法界行門,怎樣修?你得用真心,用真誠心、用清淨心、用正覺心、用慈悲心去修。如果沒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與法界就不相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的真心,用這個心去修,修布施、修禮敬、修持戒、修讚歎,你把文殊的十行,這十個行門的綱領,普賢菩薩的十願,你把它合起來,願裡頭有行,行裡頭有願,都是圓滿的。這個一心就是我剛才講的這五種,五種就叫一心,真誠,真誠裡面就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慈悲心裡面一定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樣修才如法。以等持廣大無限量故,等是平等,持是永續,大行大願,與自性的性體、性德圓滿的相應。

  第三跟我們講業用,「業用者有二一依此顯說華嚴法,故無量壽經歎菩薩德中,言得佛華嚴三昧宣說諸佛經典」。這是起用,你看看,依體起用就有這樣殊勝的德用。《華嚴》在中國,可以說所有宗派裡面都肯定、都承認,這部經是一切經的根本,叫根本法輪,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好像一棵大樹一樣,《華嚴》是根本,一切經是枝葉,都離不開《華嚴》。《華嚴》的確太大,講一遍不容易,歷代祖師大德講經,歷史上沒有記載,唯獨講《華嚴》,那要大書特書。由此可知,世世代代人對這部經都非常尊重,經的分量實在太大。過去李老師發心把《華嚴經》講圓滿,《華嚴經》是八個同學啟請的,這八個人當中有我在內。因為那個時候老師常常講往生,我們希望他多住世,就找這麼一部大經,八個同學一起啟請,他就答應了,經沒有講完,他不能走沒有想到他經講了一半,他也走了。他原本是答應我們,這一部經講完之後,再講一部《彌陀經》,他才往生,他這個話沒兌現。當然這裡頭有特別的原因,真正請佛住世是要我們依教奉行,不是找一部大經就能夠把他留住的,我們是想錯了。

  這部經細講一遍真的不容易,我過去從民國六十年開始,好像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只講了一半。因為那個時候出國的時間太多,一年總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國外,就是斷斷續續,我記得好像前後有十七年,講了一半。那個時候沒有這些科學技術設備,沒有留下錄音。這一次的緣分,本來我不再想講《華嚴》,因為我接觸到《無量壽經》之後,梅光羲居士在序文裡面說得非常詳細,《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華嚴經》就是大本《阿彌陀經》,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我就想,那我一生就講《無量壽經》好了。所以《無量壽經》我講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沒有講圓滿,講了一半,第十一遍是細講。這一次《華嚴經》是三個人啟請,第一個人是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當面跟我講過幾次,希望我把《華嚴經》講一遍。第二個是我們台南的開心法師,這都不在了,每一次見到我都提出這麼一句,你一定要把《華嚴經》講一遍,以後恐怕沒有人再講了。最後一次是我們的韓館長往生前兩天,非常懇切,希望把這部經講一遍,留一套錄相給後人做參考。我為了安慰她,我就答應她,我說好,沒有想到她真的就走了。三個人啟請。

  韓館長往生第二年,我移民到新加坡,把這些事情跟李木源居士談,李木源居士很歡喜,就在我們新加坡居士林啟講,他也非常虔誠恭敬來啟請,所以這個緣成熟了,就在居士林開始。以後我們移民到澳洲,澳洲我們自己建有攝影棚,錄相的效果愈來就愈進步了。講到現在講了四千多個小時,都有光碟在流通,講了多少?才講到「十住品」,全經大概是五分之一,照這樣的進度,我們估計一下,全經講圓滿需要兩萬個小時,真不容易!我這一生能不能把《華嚴經》講圓滿?也不敢說。所以我現在告訴大家,我每一次講的都是圓滿的,你們真正在《華嚴經》有體悟,你就相信我這一句話。每一次兩個小時都是圓滿的,只要你真聽懂了,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肯定得殊勝的利益。

  第二個意思,「依此顯示華嚴行」,前面是講華嚴法,方法,這真幹,落實了,孔子講的「學而時習之」,前面法是學,行是習,就是把《華嚴》落實在日常生活上。怎麼落實?就是文殊十波羅蜜、普賢十願,變成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你真的在修《華嚴》。「故上云施戒忍辱精進禪,方便智慧諸功德,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後面有方便,有願、力、智,這是《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教菩薩修學的十個綱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把文殊菩薩這十個綱領擴大,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不可思議。每一願裡面都有十波羅蜜,十波羅蜜裡面,每一個波羅蜜裡面都有普賢十願,這叫普賢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出來,真正做到,這叫做華嚴三昧。

  這個文底下講『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理」是前面所說的自性清淨圓明體,與性體相應那就是德。在我們中國人一般稱自性,這稱之為道,中國人講道德。自性是道,道是一切萬物的根源,萬事萬物是從它而生的,它是原始,它沒有生因,像前面講的「非生因之所生」,它沒有生因,可是一切萬法從它而有。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依正莊嚴就是萬法。我們能夠知道這樁事情,這叫解悟,這不是證悟,我們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對佛菩薩有信心,我們能夠接受,能夠不懷疑,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依教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過去對宇宙、對萬物,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現在我們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在我們凡夫,如何知道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讀經,用經論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用戒律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日常言語造作,看看《戒經》,與《戒經》相應的,正確與《戒經》相違背的是錯誤,錯誤的一定要修正過來,正確的要好好的保持,這叫修行。行,行門無量無邊稱為萬行,這個字要念去聲,念「恨」,行是動詞,就是真幹。「稱理成德」,就是與自性相應的這是德。

  『普周法界而證菩提』,「菩提」是大覺,就是自性本覺,《起信論》上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是正覺,這是大覺,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成佛,成正覺就是成佛。這裡頭關鍵的四個字就是「普周法界」,我們修布施的心,那個心要普周法界,你的心要平等,事不平等,心平等。我們持戒,事上也不平等,但是心平等,都是普周法界,念念想到,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華嚴經》最殊勝的教誨就在此地,是一不是二,為什麼?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裡面所變現出來的,無二無別。所以,什麼是自己?遍法界虛空界哪一個不是自己!你要不懂,我們可以舉個例子,譬如作夢,你夢醒了之後,夢中所有境界哪一個是我?夢是自己心變現的,夢裡頭有自己,所有一切人還是自己,所有一切萬物也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什麼也沒有。夢醒了知道,現在我們慢慢覺悟,知道遍法界虛空界就跟夢中境界一樣,全是自己,這就正確了,這叫佛知佛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