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1-0010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七講,請掀開經本二十二頁第三行圓圈下面,「七真理即事門,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我理故,空即色故」。理是說的法性,法性是真實的,事是指法相,相則是虛妄的。真與妄它的定義,我們必須要曉得,佛法裡面所謂的真,是指它永遠不會改變,那就叫真;如果它有所改變,就叫做虛妄。我們來看看,事相必定有改變,我們從一切動物來看,動物有生老病死剎那剎那在變,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換句話說,它的相狀不能夠永遠存在,不能夠永遠不變,我們叫它虛妄。換句話說,虛妄法就是生滅法,有為法那就是虛妄的。真實的我們叫做無為法,譬如說虛空,幾萬年前的虛空跟現在的虛空決定沒有兩樣,虛空它不改變,它沒有生滅。這是我們拿虛空比喻這個真,其實虛空究竟是不是真?虛空那是相似的真,不是純真。純真是法性,虛空也是法性變現出來的。

  我們在唯識《百法明門論》裡面可以看到,無為法有六種,虛空算一種,六種無為法裡面,只有真如無為是我們此地講的真理。其餘的五種無為可以說是相似的真理,不是純真的真理,是相似,因為它也沒有生滅,它也能夠保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沒有改變。所以相似的無為,相似的真理,不是純真的,純真是法性。換句話說,一切有為法與這種相似的無為法,都是真理變現出來的,所以說凡是真理必非事外。那個事是依理而顯現的,所以一切法無我了,一切法沒有它自己的自性,沒有它自己的自體,它的自性、自體是與一切法共同的。正是我們在課誦本常常念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那個十方三世佛,我們一看到經上的句子會想到那是一切諸佛,與我們不相干,那就錯了。不是明明講的十方三世佛嗎?三世佛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試問問,佛在經上不是說得很清楚嗎?「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是佛說的,一切眾生既然是未來諸佛,十方三世佛裡頭有沒有我們自己?當然有。有沒有我們眼前這些大眾?是各個都有,一個都不漏。共同一法身就是共同一個真理,所以是見到理這才見到一切,見到一個完整的。見到相,相是不完整的,那是見到部分,而且是極小的一部分,見到理才算是見到完全。

  「色即是空」,這是《般若心經》裡面的經文,諸位不難理解。空就是說的理,色就是說的事,空是講的性,色是講的相,它是一不是二,正所謂是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理即是事,方為真理。經云:法性不違法相等」。等就是像這些開導,佛給我們一些開示都是說的這個意思。像這種句子在大乘了義經論裡面常常讀到,讀是讀得很熟,看得很多,我們自己這個境界總是轉不過來。這是什麼道理?境界轉不過來;換句話說,念了是白念。說得好聽一點,阿賴耶識裡面種了一個佛法的種子,種子下去了它,又不會發芽,不會結果。為什麼別人讀了經他能轉境界,他能夠開花結果,我們為什麼不能?你要把這個原因找到了,然後把這個原因消除,你這一生就跟諸佛菩薩一樣,有不可思議的成就。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放逸,粗心大意,也可以說,是我們心不在焉,不知道提起觀照的功夫。會學的人像這樣的句子,這個句子非常重要,理即是事,方為真理,法性不違法相。既然理即是事,我們在事上就能夠見理,性就是相,為什麼不能在相上見性?性相是一不是二。

  在相上見性,則能見一切性,你眼見的是性,色性;耳聞的是性,聲性。色性、聲性是一個性,相有色聲香味觸法不同,性只有一個,見性成佛。你為什麼不見性?你著相,你迷在事相上愈迷愈深,這是你不知道這一切相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性之相,這叫真相。不是相之相,沒有相之相,也沒有識之相,情識之相也沒有。實在講它是性之相,你要認為它是八識心心所之相,你已經迷了;你要認為是一切相之相,那你迷得就更深了,這是你之所以不能見性的原因。見性之人,性平等,所以相在一切境界當中他也平等了。大家曉得,平等心是修學佛法的基礎,沒有平等心,在佛法裡面是不得其門而入。所以這個入門完全靠你自己的功夫,是任何一個人都幫不上忙的,十方諸佛如來沒有辦法幫你忙;你自己幾時心在境界裡面平等,幾時就入門了。現在平等心現前,現在就入門,這個入門是入大乘之門。大乘之門就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境界。《金剛經》裡面所講的,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都離開了這樣的菩薩。淨土裡面所講的理一心不亂,說法不一樣,實際上境界完全相同。

  再看底下一條,「事法即理門」,理既然是事,當然事就是理。「謂從緣集必無自性,舉體即真故」。這個幾句話很重要,法相是從哪裡來的?法相是從緣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的事相,沒有一法不是從緣生的。佛法講我們一個凡夫可以成佛,可以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可以獲得永生,憑什麼?不是憑佛菩薩會來救我們,不是憑這個。因為什麼?憑那個不可靠,我們一定會懷疑,佛菩薩救他,為什麼不救我?救我,還有這麼多人他為什麼不救?靠不住的。佛給我們講的憑藉就是緣,緣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換句話,就是十法界的因果是自己造的。你自己造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自作自受,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十法界有情眾生的果報,沒有一個不是自作自受,佛也是自己作佛,他自己享受佛的境界。地獄眾生,地獄也是他自己做的,他自己到裡面去受罪。就好像一個人作夢一樣,做個好夢、做個惡夢,不是你自己做的自己在受嗎?誰主宰你?自己主宰自己,這是佛法。這個講法真是合情合理。

  所以佛法教我們要靠自己,不是靠別人。要自己覺悟,覺所造的就是清淨,是純善的,你的果報當然好,所謂離苦得樂。你要是迷在這個境界裡面,你所造的不見得是純善,你所得的果報就不見得事事如意,這個道理說得很明白、很清楚。我們再要不相信那信什麼?唯有信自己才叫正信,信別人是迷信。佛教我們,他教我們信自己,這是正信;教我們去信他,就是迷信。佛不教我們信他,佛教我們信自己,所以說佛法不是宗教,為什麼?宗教都是信他的,都是要依靠外在力量;佛法沒有,佛法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外面充其量的幫你一點小忙,最主要的是依靠自己,外面幫你忙的很有限。

  你看這四種緣裡面,就是把一切緣歸納為四大類,親因緣是自己,沒有人能幫得上忙的,所緣緣也是自己。親因緣是什麼?我們真正講的就是法性,能現一切萬法是你自己的真性,這是親因緣,就是此地講的真理。次一等的我們在現相上來講的,如來藏性是親因緣。或者在凡夫上講,就是八識田中無量的種子習氣是親因緣,可是親因緣有兩類,一切的事法也是親因緣,什麼緣故?心能夠現境界,境界又落在心裡成為種子。唯識裡面講種現互熏,所以種子與現行都是親因緣。所緣緣這個重要。親因緣是每個人都平等的,佛與眾生,乃至於惡道眾生統統平等。諸位要記住,親因緣是平等的;換句話說,本錢大家都一樣的。你怎麼去運用,那各人巧妙不同了。有人運用這個本錢發了大財,有人運用這個本錢虧得一塌糊塗,原來統統都一樣的,就看你怎麼個運用法。這個運用就是所緣緣。

  所緣緣,拿我們世間的話來說,就好比志趣,你立志你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得一種什麼樣的果報,這就是所緣緣。我想成佛,這是最殊勝的所緣緣,我想在人間得富貴、康寧這也是所緣緣。所緣緣就是你的目標、你的方向,你希望有什麼成就這是所緣緣。譬如念佛人,一心一意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所緣緣。既有所緣緣了,必須還要有個無間緣,無間緣就是所緣緣的持續不斷,不能讓它間斷。就是我的願望不達到絕不中斷,這叫做無間緣,一定要達到念念不忘,這個所緣緣才有力量。諸位想想,這全是自己分上的事情,什麼人都幫不上忙。別人能幫你忙的叫增上緣,所以諸佛菩薩能幫您的增上緣。你要沒有前面這三種緣,他怎麼幫也幫不上。譬如說阿彌陀佛他要幫你忙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根本就不想去,他幫不上忙。你心裡想去,就是口頭的想去,心裡不想去,也幫不上忙;心裡想去,真正不肯去,又幫不上忙。

  心裡想去,得肯去才行,肯去是什麼?要把這個地方一切的事緣放下,肯去就是修清淨心。你不肯修清淨心,我真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去不了。為什麼?心與行為,你去的心是妄想心不是真心,你真想去為什麼不淨心?心淨則土淨,你要修清淨心。清淨心在哪裡修?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就是我們現前環境裡。像佛在《金剛經》說的「不取於相」,眼見色相,不取色相,不是不見,見,見怎麼樣?不取。所謂不取,就是我心裡頭不落這個印象,我看得清清楚楚,我心裡頭乾乾淨淨,不落印象。眼見色不落色的印象,耳聞聲不落聲的印象,舌嘗味不落味的印象,這就行了。如如不動,你的心就清淨了。不是說離開六塵我心清淨,那不算清淨;即六塵而不染六塵,這才叫清淨,這就叫做見性。所以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頭,教給我們「捨識用根」,就是真的修淨土。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捨是離開一切妄想、一切分別、一切執著,我們用六根根性。用見性見色性,用聞性聞聲性,用這個辦法,這個方式那真叫頭頭是道,道就是性。左右逢源,源也是講的自性,你六根所接觸的無不是見性,那怎麼叫不成佛!那就叫成佛。

  經論、祖師大德給我們的開示太詳細,怪我們自己粗心大意,雖然看過,不能夠體會其中的意義,這樣空過了。我們看古人所謂言下大悟,那是講聽講,這一聽他就開悟了;看經,一看開悟了。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的,從讀經開悟的人很多,為什麼他讀經能開悟,我們讀經不能開悟?他讀經是以見性見色性,這個經本白紙黑字是色法,見色性。我們讀經隨著經文打妄想、起分別、起執著,他們讀經隨文起觀,隨著語文他起觀照作用,他開悟了。這點我們要特別的注意,自己要認真的去檢點,我們過失就是不知道隨文作觀。你要真正能夠隨文作觀,這個經典跟你自己就產生了一體的作用。

  底下說,「善財念言:離一切法見知空無生。故經云:一切法皆如,諸佛境亦然,乃至無一法如中有生滅」。善財念言這句,離一切法見,什麼叫一切法?離一切法就見性了,離一切法就見無生了,就證得無生法忍。諸位要曉得,見無生法忍,最起碼的是圓初住菩薩,念佛人就是得理一心不亂。什麼叫一切法,你們能記得嗎?《百法明門論》裡面,天親菩薩為我們提出來的「何等一切法」,你應該覺悟了,一部《百法明門論》就是說的一切法。一切法裡面所包括的,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色法、無為法五大類。五大類就是一切萬法,此地講的離一切法,就是離心意識。離一切有為、無為法見性了,這才見的正性。如果說離一切有為法,你見的性未必是真的,為什麼?因為阿羅漢也見,辟支佛也見,權教菩薩也見,不是真性,那是相似的真性。離有為法就見到無為法,不見得見到真性,必須有為、無為統統離開。

  因為彌勒菩薩、天親菩薩給我們講一切法,一切法裡頭有包括有為跟無為,所以說有為、無為統統離開,教我們要如是見才是同佛所見。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開示悟入」,這是講的入,入什麼?佛之知見,十方諸佛的知見這句話很重要。知空無生,空是什麼?萬法皆空。一切法本自不生,所以你證無生法忍。這個時候的境界是什麼?一切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如怎麼說?如就是這個樣子沒有一絲毫的變化,一切法的相是清淨寂滅相。不但是講一切法無生,一切法清淨寂滅。諸佛境界上,我們讀《華嚴經》在前面十一卷,看到毘盧遮那佛的境界,那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今天我們讀《四十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菩薩在因地上的境界,前十一卷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境界也不例外。一切法皆如,乃至無一法如中有生滅,既然講如了就是不生不滅,一切法裡頭沒有一法有生滅。「上之二門」,就是六七理即是事,事即是理。「正明二諦不相違義」,二諦是真諦、俗諦,真諦就是講的真理,俗諦就是講的事相,是一不是二。底下這一段我想諸位看看,就能夠明瞭,不必再多說了。

  再看第九,在倒數第七行當中圓圈,「九真理非事門」,前面說了,真理就是事,怎麼真理又不是事了?諸位要記住,前面跟大家講的,這是教我們對整個宇宙人生面面觀察,佛實在是聰明絕頂,他真實所見的無微不至。絕不像我們粗心大意,見到這面不知道那面,人家是面面都周到。如果性跟相真的是一個,用一個名詞就好了,何必用兩個名詞?不是一個,諸位曉得說是一個,說不是一個意思是相同的,我們愚痴說一個、說不是一個,我們覺得這個說法矛盾了,佛剛剛說的馬上就否定,其實他不是否定,他是幫助我們理解前面所講的真的是一。所以給你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實相,你看,這兩個好像兩個相違背的,其實一樁事情。實相是什麼?虛妄,虛妄就是實相。你知道虛妄就知道實相,真實相就是虛妄,是一不是二。這個說法使我們對於真實相更能夠了解、更明白,教我們對理與事都不可執著,執著就錯了。

  我們看這三句,「真理非事門,即妄之真,異於妄故,如濕非動」。底下一句是比喻來說,即妄之真就是即事之理,即相之性。異於妄故,跟那個虛妄不同,怎麼不同?它這底下比喻也比得很好,用水來做比喻,把水比作真,把波比作事,濕是它的性,它的真性。波不能叫水,水也不能叫波,水的相是靜的,波的相是動的,不管它是靜也好、動也好,它的性既不是動也不是靜,濕性,動它還是濕的,靜還是濕的,動靜是事,濕是理,比作理體。由此可知,動靜之相,與這個理體的確不相同,雖不相同它是一不是二。離了波、離了水濕性在哪裡?沒有濕性,所以說是它是一個整體。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性不是相,相不是性。

  第十講「事法非理門,即真之妄,異於真故,如動非濕」。如果你要說動就是濕相,風動能不能算濕?我們身體動作能不能算濕?不能算濕。這個正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謂是白馬非馬,你們說它有沒有道理?白馬,白馬怎麼不是馬?如果你說白馬是馬,黑馬就不是馬了嗎?白是講顏色。這是從辯證方面來講,從邏輯上來說,白馬不能說牠是馬,馬就是馬,不能加顏色,白馬是馬,黑馬不是馬,花馬也不是馬了。所謂的是真理事相愈辨愈明,愈辨愈清楚,這個辨別就是面面觀察,觀察得愈細你入的境界愈深刻,你的智慧愈增長。所以你說是真正入門、見道了,你說是也對,你說不是也對,你怎麼說都對。你要沒有入門,你怎麼說都是錯的,沒有一句你說對,為什麼?因為你對的境界完全迷而不覺,你怎麼可能對?縱然說對了,那是相似的對,聽別人說的,自己沒見到。自己見到的橫說豎說都是對的,自己沒有見到聽別人說,那裡頭究竟對了幾分很難講,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佛法這個事情必須要自己真正體悟到,真正去見到。

  下面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慚愧林菩薩所說的,「如色與非色,此二不為一」。這就是說明事法非理,色、非色則是心,心法不是色法,色法不是心法,所以這兩種不是一樣的。在理事無礙這是略舉,等於說從十個方面來觀察,才真正看出來佛法不壞世間法,世間法也不礙佛法。換句話說,無論什麼人,無論是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可以學佛,都可以成佛,道理就在此地,理事無礙。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成佛修行一定要出家,錯了,他是不曉得這個道理,成佛、成菩薩修行不一定要出家。所以在五十三參裡面什麼樣的身分都有,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就叫成佛。以上「七、八二門,明事理非異」。非異就是同,是一不是二。「九、十二門,明事理非一」。非一就是不同,它不是一樣的不同,這是從兩個角度上來看。

  底下一句是結論,「故為無為,非一非異」。這才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一切法裡頭不能說同,也不能說異;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二,這才是事實的真相。我們凡夫他總是喜歡執著,你說同,他就執著一個同,他就反對異;說異他就執著異,他就反對同。所以始終總覺得一切法裡頭彼此有障礙,理跟事它有障礙,諸位要曉得,有障礙就不能入道,就不能見性。這個障礙不去掉,你的修學修到最高只能夠成個阿羅漢、辟支佛,決定不能見性。你念佛只要你心裡頭有障礙,理與事有障礙,理不是事,事不是理;這樣才如法,那樣就不如法了。只要你有這個障礙在,你那個佛念得再好,只能念到事一心,不能念到理一心。原因在哪個地方?不明瞭一切法的真實相,還是迷在性相之中,未能開悟。換句話說,你心裡面的疑根沒有拔除,心沒有能到真正的清淨。

  「主林神云:於一切差別境中,入無差別定;於無差別平等法中,現於自在有差別智」。這是在《八十經》裡面,我們讀過的,一切差別境界裡面,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沒有妄想,你這個心是清淨的,就入無差別定。無差別定是清淨心,它起的作用是無分別智。於無差別平等法中,這是講的法性,就是清淨心中,你的平等心中,現於自在有差別智。這幾句話很重要,前半段是自行,是講修定、修根本智,後半段是講從根本智起差別智,為他受用。前半段這個修根本智完全是自受用,而起差別智是自他都有受用,有自受用又有他受用,這叫真修行。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是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入一切眾生境界,他自己修什麼?自己修清淨心,就跟此地講的話一樣,一切差別境界當中他去修什麼?他入無差別定。

  我們平常講的歷事練心,差別最大的怨親,我常常教大家修怨親平等。因為這個差距最大,一百八十度的大差距,你在這裡頭修什麼?修無差別定。這在念佛上來說就是修什麼?一心不亂。《楞嚴經》裡面講的,就是修楞嚴大定,就修這個。八萬四千法門,法門是講的方法、手段,修的什麼?統統修的定。八萬四千是差別,種種差別的方法裡面修什麼?修無差別。生活享受當中是無差別平等法中,無差別就是清淨心中,像六祖大師,六祖大師的心平等無差別,為什麼?「本來無一物」,這是真平等。不但有為法他沒有,無為法他也沒有,不但是相似的無為法沒有,真如無為也沒有。真正是前面善財講的,離一切法界,他是真離一切法。他有沒有自受用?有。有沒有差別自受用?有,因為他也穿衣、也吃飯,他見到人他也問訊,也稱人家上人,這就是差別。這個差別是從他無差別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這種作用給諸位說真心,不是妄心,待人接物都用真心。

  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我們一心待人處世,一心是什麼?一心就平等,二就不平等。無論待什麼人、無論做什麼事情,以一個至誠心。誠,你看曾國藩他解釋這個字,一念不生叫誠。所以儒家講誠,就是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那就是誠心,佛門裡面講的一心。我們平常用這個心,這個心是佛心,這個心用事就叫佛事,不管做什麼事都是佛事,以佛心做這個事,怎麼不是佛事!佛者覺也,覺而不迷,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不迷。所以從這個經裡面現的差別境界,自受用,自己享受,自己享受的真實,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智慧增長,法喜充滿,自受用。同時又不壞世間法,不離世間法,教化一切眾生為他受用,就是不講經、不說法,你的一切言行就能夠感動別人。別人看到你這麼自在、這麼灑脫,就起羨慕的心,起恭敬的心,起效法的心,所以縱沒有言教,身在那裡教化,這就起他受用。現於自在有差別智!

  諸位要曉得,智與感情是一樁事情,覺悟叫智,迷惑叫情,一樁事情,情就是智,智就是情。我們可以說,現於自在有差別的真感情。我們凡夫迷惑顛倒,起的作用不自在,是一種迷惑顛倒差別的虛情假意,不是真的。佛菩薩用的是真正的感情,眾生用的是假的,為什麼說假的?他的感情有變化,今天跟你好了,他明天馬上翻臉就鬧了那假的。佛菩薩那個情永遠不變的,你對他好,他對你是這樣的,你對他壞,他對你還是這樣的,始終不變。你想謀害他、想殺他,怎麼樣整他,他這個愛心永遠不變,沒有打一點折扣,這叫真心,這就叫自在有差別智。換句話,就是真正的感情,我們應當要學。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像一個慈母對她的兒女一樣,兒女好,她愛他、關心他一輩子。兒女不好做種種罪孽,甚至於坐牢,關到監牢獄裡去了,她對他的愛心並沒有減少。處死刑她還是念念不忘,為什麼?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她沒有條件,這是真正的愛。佛菩薩用的心比這個還要純,還要真。

  底下幾句是總結論,這十個小段的總結,「上之十門同一緣起,故云無礙」。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同一的,這是一樁事情從十個方面來觀察,十面觀察的是一樁事情,所以它是同一個緣起,這才是真正無礙。「約理望事」,約拿現在的話就是就,我們就理上來看事,「則有成有壞」,從理是什麼?我們看事,事有成有壞。「有即有離」,如果就事來望理,「有顯有隱,有一有異,逆順自在」。逆自在,順也自在;換句話說,沒有說境界裡頭不自在的。為什麼?一切境界裡頭他修無差別定。不但修,修是學習,他要入,入什麼?他的心真正能夠安住在無差別定上;換句話說,他的心在這個境界裡真正得清淨。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成佛,成的是分證佛。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所入的九次第定,不及無差別定,阿羅漢要是到我們這個社會,花花世界來轉一轉他又迷了,他定就失掉了。

  阿羅漢為什麼不度眾生?就是他沒有無差別定。所以無差別定是大乘菩薩所修的,入無差別定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我們修淨土法門,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得理一心不亂。在現前我跟諸位講過,我們做人中上品之人,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往生,生實報、寂光淨土這多自在。你要說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我跟諸位說決定可以成就,就怕的是你不肯幹。你要肯幹,我們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種種差別境界裡頭,我在這裡修無差別定,一入無差別定就得到,一入無差別定給諸位說你就得理一心。理一心什麼樣子?剛才我跟諸位講,怨親平等,真正平等。至親至愛的父母,跟生生世世的冤家對頭,是一個平等心看待,絕無二心。一個心是大慈大悲,真正的愛心,你就已經入了無差別定,就是說你已經成就了理一心不亂。所以這個境界都在我們眼前,你自己不肯修有什麼辦法?

  所修的是什麼?修的是感情。感情是什麼?煩惱,你在境界裡修煩惱,入煩惱你不入定。你不修定,你不入定,你天天在修煩惱,這個人對我好一點喜歡得不得了,那個人討厭他恨得不得了,你在修煩惱。讀遍三藏十二部經典,甚至於你在講台上講經講得天花亂墜,你還是個凡夫,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是還是怎麼輪迴。好,你的果報也不就增長一點人天痴福而已,不能成就。所以要是真正的成就,要從怨親平等修,諸位如果是稍稍入一點點境界,你才曉得這個利益的殊勝。世出世間法裡面沒有比這個利益更殊勝的,心清淨,心開意解。第一個,離一切恐怖,縱然三次大戰爆發了,原子彈滿天飛,你一點恐怖也沒有。好像看什麼?看放煙火一樣,歡歡喜喜沒有憂怖,這種利益不是平常人能得到的。離一切煩惱,順逆境界當中,如如不動,不生煩惱,法喜充滿、大慈大悲。這樣殊勝的利益佛菩薩得到,我們也能得到,這才是真正的、無上的真善美慧幸福的人生。究竟圓滿的幸福哪一個不想追求?幾個人能夠求到?實在是能求得到的,你要懂理論、懂方法,最圓滿的理論,最究竟的方法,在《華嚴經》裡面。

  下面一段說明,它的道理為什麼事理無礙,二十二頁倒數第二行圓圈下面,這是第二個大段落,「彰其所以者」,彰是彰明,明明白白把它呈現出來叫做彰,所以就所以然的道理。底下跟我們解釋,「由緣起之事與性空之理二互相望,有三義故」。在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三點道理,就是理論,這個義是義理。就是緣起之事,事是虛幻的,理是真實的,事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夢境;理是能作夢的真心,心,心沒有相,它能夠隨緣現相。所以從夢境與能作夢的心,這兩方面我們仔細來觀察,從能作夢的心來看夢境,從夢境來看能作夢的心。這麼一觀察,發現到有幾個道理在。第一個是相違,相違就是心不是境,境不是心;空不是相,相不是空,這是有相違的意思。第二個有不相礙,你看能作夢的心它並不妨礙夢境,夢境千變萬化也不妨礙能作夢的真心,無礙。第三個相作,夢哪來的?心變現的。心在哪裡?心完全變成夢,夢境就是心,心即是夢,事即是理,理即是事,它有相作。「由此三義,成前十門」。因為有這三個道理,所以我們在前面有十個方面觀察,能現無礙的事相。理事無礙,事理無礙,讀這段文必須要把前面這十條記住,然後提到什麼地方你很清楚。

  第一個講,「相違,經云:空中無色,以空害色故」。空跟色是相違背的,有空就沒有色法,有色就沒有空,《楞嚴經》裡面講挖地,地是色,挖掉一尺就現一尺的空,挖掉一丈就現一丈的空,這就說明空與實色它互不相融,我們看出這麼個道理。「亦應云色中無空,以色違空故」。前面這個意思懂得,這一句就不必說了。「若互相存必互亡故」,它兩個不能相融,這是前面第五、第六、第九、第十這四門,都有這個意思在。

  「二不相礙義者」,它不相妨礙,「謂以色是幻色必不礙空,空是真空必不妨色」,它不相妨礙。前面說相違我們凡夫都能夠見到,所以給我們講,我們會承認,色空互相妨礙,凡夫都見到這個相很粗。說色空不相妨礙,這個事情就不大容易懂,其實你仔細去觀察,真的不相妨礙。如果真的妨礙,譬如我手上拿這是個色,柑橘是色,我從這盤子裡面拿的,在盤子這個地方有這個色,虛空沒有了,我現在把它拿到這個地方來,那個地方現的有虛空。我把它拿出來之後,那個空是從哪來的?是不是真的有虛空擠到那個地方去?我現在拿到這個地方來,此地這一塊面積裡頭虛空沒有了,這個虛空到什麼地方去了,是不是此地的虛空被它擠走了?有沒有這個現象?你再想想,沒有這個現象,虛空不動。

  如果虛空是實的必定有這個現象,如果這個色法也是實在的,是真實的,虛空也會產生這個現象。所以要曉得今天我們看的習慣了,大家粗心沒有留意這個事情,真正要是研究這個問題,才曉得為什麼拿掉自在,也看不到這個地方的虛空少了一塊,那個地方的虛空多了一塊。《楞嚴經》上用頻伽瓶裝這虛空做比喻,說明什麼?說明色空都是虛妄的,唯有虛妄對虛妄才會有這個現象出來。那就是說色不礙空,因為色是虛妄的,是幻色,不是真實的。空不礙色,空是真空,所以它不礙一切色法。色即是幻色,它不礙虛空。不會說這個地方有一個色在,那個空就被它擠走了,沒有這個現象的。這個諸位要仔細去揣摩、去思惟。

  所以下面說,「若礙於色」,空要真正妨礙色,空要是實在的話,這個應當拿不動,應該是拿不動的,為什麼?它妨礙它,它固定在這個地方,不能推動它,它就妨礙了。所以那就是斷空,就不是真空,「則是斷空,非真空故」。若礙於色,色是什麼?色就是真實的色法,不是幻色了。如果真正是真實的色法,那一定是礙於空。所以說「若礙於空則是實色,非幻色故」,「此」這就是上面第七門、第八門,「事理相即二門」,顯示出這個意思。所以諸位必須要曉得,一切的色法是幻色,不是真實的。這一層的理,比前面一層要深得太多了,能夠見到這個理,就是那個功夫是上乘的功夫。

  我們在過去講席常跟諸位說,功夫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初學觀照,用觀照只能夠得個什麼?得個彷彿,就是聽說曉得有這麼個概念,不是自己的境界。第二個功夫照住,照住什麼?得定了,就是剛才我跟諸位講的,像前面經文所講的,在差別境界裡頭入無差別定,那是照住。到這個地方見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心經》裡面講的這段,空不礙色,色不礙空,這是什麼?照見了,《心經》裡面講照見,照見是見性。所以這是上乘的功夫,是自己親證的境界,你要真正照見色是幻色,空是真空,你對於一切色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你還會留戀嗎?不會了,心清淨了。還會有取捨嗎?還會有得失嗎?在這個裡頭還會生歡喜心、起厭惡心嗎?統統不會。為什麼?曉得一切色原來是幻色,就是佛在《金剛經》裡面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既是夢幻泡影,當然「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這個時候的性定自然現前,本性裡面的智慧也現前,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現前了。

  真正修,我告訴諸位,這個境界天天不一樣,我們初學的時候,所感覺的是一年比一年好,修到一個階段感覺得每個月比每個月好。如果真正到怨親平等,你會感覺到這是初的,一天比一天好,天天不一樣,這是你初證;久證,跟諸位說,念念不一樣,剎那剎那不一樣。所以我跟諸位說明,這一部經這一遍講完了,到第二遍再講的時候,比這一遍味道不相同,講第三遍不是第二遍,講第四遍不是第三遍。為什麼原因?入了這個境界。如果不入這個境界,講別人的註解永遠就是這一個境界,人家聽一遍絕對不喜歡再聽第二遍。為什麼?一樣有什麼聽頭?那是什麼?不入境界,入了境界不一樣。不入境界所講經文死的,註解也是死的,你講的是死東西。入了境界,不過藉經文講義的影子,引發的是什麼?引發的是自己親證的境界。天天所見的不一樣,天天所講的就不相同,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言語、文字從自性清淨心當中流露出來的,不是死的,活的,字字都是活的,句句都是活的,這裡面所謂才有無盡的法味,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再看第三點,「相作義者」,這層的意思更深了,是說明它的原理,就是色與空、性與相,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這說明了真相。「謂若此幻色舉體非空,不成幻色」,那就叫實色,不能叫它幻色。「是故要由色即是空,方得有色」,才有這個色相。「大品經云」,大品經是《般若經》,《大品般若經》說,「若諸法不空,即無道無果,中觀論文亦同此說」,《中觀論》在佛法裡也是一部重要的論典,龍樹菩薩所作,發明佛法當中的空義,這個最著名的叫八不中觀。「又云:以有空義,一切法得成,真空亦爾」。覺了的叫佛菩薩,不覺的是凡夫,一切法得空義而成這是個事實,問題就是你覺與不覺,這是事實的真相。十法界有情眾生,可以說只是對於這個事實真相迷悟差別,建立這些名詞而已。底下說「准上應知」,准就是根據前面經文所說的,我們應當要知道。「此即三四」,就是前面第三門、第四門,「依理成事事能顯理」,在這個兩門裡頭有這個意思在。「其初二門,即通顯體相,亦即不相礙義」。初兩門就是第一門跟第二門,是通顯性相的,體就是性,色就是相,性相無礙。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小段。

  下面又給我們說,「又由上三義,諸空有法通有四義」。這都是從作用上講的,或者我們從講緣生變幻上來說,又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廢己成他義」。我們一般講捨己為人,這個地方的己是自體,他是別體。「以空即色故,即色現空隱,即是第三依理成事門」。我們還要拿比喻來說,我們在夢境做比喻比較容易懂,這個己就是能作夢的心,他就是所變的夢境。因為整個心變成夢境,心看不到了,看不到就好比自己廢了,成就別人了,成就了夢境,這是個比喻。其實整個夢境就是自己,心境實在是不二的,是從比喻上來說。在這個時候就是法性(心)好像隱了,色顯了。這就是廢己成他的意思。

  你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你一定要能夠回頭,佛法常講回頭是岸,要能回頭。從這個地方你就能夠覺悟到,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環境,包括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太虛空,這是我們環境最大的;環境最小的我們貼身穿的衣服,這是環境最小的,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自性變現的。自性是能現,這依正莊嚴是所現的,就跟夢境一樣,現在怎麼樣?現在我們所見的是事,性好像隱藏起來了,這就是廢己成他。唯有聰明的人才看得出,原來他就是自,自他原本不二,那是要很聰明、很聰明的人才能見得到。凡夫見不到,凡夫是迷在境界相中,不知道相就是性,廢己成他,不知道他就是自己。

  第二個意思,「泯他顯己義,以色即空故,即色盡空顯」。這是前面第八事法即理門,我們講事是從緣生的,緣生無自性那是什麼?從色上見空。色上見空,小乘跟權教用的方法比較笨,但是笨顯出這個道理來,就是用分析空。譬如說今天科學家分析,把物體分成分子,又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到最後再分沒有了,分成空了,曉得原來色法就是空,是用這個方法。色泯了,色給它分,分了沒有了,空顯出來了,顯出空理出來,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不但在現在大家明瞭,這一切法無非是說基本的元素,或者說基本的粒子,一切萬法都相同,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其實色法是通的,同一個基本的色法,只是組合不同成了森羅萬象,這是科學家證明了這個事實。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曾經用過這個方法,用過分析法,經裡面跟我們講,牛毛塵、羊毛塵、兔毛塵、水塵、金塵、微塵、色聚極微、極微之微,都是用這個方法。塵是色法,把色法分到那就是泯它,它是指的色法,把它分析分到最後沒有了,空顯了,己是空。用這個方法才明瞭,證明色即是空,色不異空。

  第三個意思,「自他俱存,以隱顯無二,是真空故」,隱顯無二這叫真空。「謂不異空為幻色,色存也,不異色名真空,空顯也,以互不相異二俱存也」。就是第九門所講的真理非事門,對於理、對於事他都明瞭。什麼是理?什麼是事?理事都存在,理事雖然不同,理事無礙,理事同時存在,所以說俱存。這是我們講真空妙有,或者叫真空幻色。《心經》裡面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才是真相,真相確實如是。第四個意思「自他俱泯」,正是永嘉大師所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以舉體相即,全奪兩亡,絕二邊故」,就是前面第五門以理奪事門,「上之四義並空望於色」。這是就法性上來看法相,有這四個意思,這第四個意思就是雙奪兩亡,體絕二邊,所謂是中道第一義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性中無相,相不存在;相中無性,性不存在;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個時候才是清淨無餘。有一邊的分別執著都是障礙,所以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個話很有道理。

  可是你要曉得,如果你還要執著我本來無一物,你還是有一物,你還是沒有到自他俱泯。連本來無一物也沒有,這一念也沒有,這才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自他俱泯就是心行處滅。言語又如何能夠道得出?諸位要曉得因為這個事實,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一裡面才沒有分別、才沒有執著、才沒有妄念。如果真有一個東西,譬如說我們講清淨心,我真有一個清淨心,好了,你執著有個清淨心,你的心就不清淨。這個意思深!我們修平等心,真有個平等心,已經不平等。大家好好的從這個地方去參究,在一切境界中離心,真有心可離那麻煩大了,有心可離錯了,無心可離也錯了。所以這個四層意思一層比一層深,我們沒有到這樣高的境界,在入門這是小學生的辦法,先修怨親平等,那就對了。雖然達不到最高的境界,可是是向最高的境界這個方向、這條路走,決定沒錯。到這個地方是個段落。

  下面一段是就色與空也有四義,上面我們講的是就空望色,也就法性望法相。底下一段是就法相來看法性裡面也有四個意思,這些意思都是非常的精微,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真正能夠體會到蘊藏在我們胸中,當然這個都不是很高的境界,我們初學的人把這些道理蘊藏在心中,在日常生活當中來歷事練心,練到心境兩亡,你就圓滿成佛。練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算入門了。所以不懂得這些根本的道理,那五十三參看不出門道,看五十三參就好像看小說、看故事一樣,善財童子今天訪問這個、明天訪問那個,看不出來。你要把這些基本的道理都明白了,才曉得善財的參究實實在在是了不起,我們也就學會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世,這個起心動念一切作為,就像個佛菩薩,不再迷惑顛倒了,不再造業,不再受報,而成就無量功德。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