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永嘉證道歌  (第十七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17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旃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沉師子住。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師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

  難得諸位發心皈依,既然皈依了,更難得我看同學幾乎是全體都皈依了,這個很難得。首先要曉得皈依的意義,皈依就是拜老師。換句話就是,這要發心正式的來學,沒有拜老師是旁聽生,非正式的,拜了老師就是正式學生。我們的本師是誰?本師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念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皈依,諸位要知道,是皈依三寶,諸位從今之後乃是三寶弟子。皈依的時候,我給諸位做證明。所以,事與理以及境界都要清楚。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換句話說,自今而後三寶就是我們的老師。

  佛與法當然不會有問題,僧是出家人,出家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要一律平等看待。不能說這個出家人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你就生了分別心了,這就不是三寶弟子了,是某一個出家人的弟子,你跟他私人打交道,不是跟三寶建立關係。我們要跟三寶建立關係,不跟個人建立關係,這個要懂得。三寶當中若賢若愚,都是我們的老師,無論他是善也好,有道心也好,他是破戒之僧也好,統統是老師,要以平等心來看待。他是如法修持的,那值得我們學習效法他;他要不如法的,也是我們老師。他所示現的那些,我們曉得那不如法,不照那個做,對我們還是有功德利益的。所以不可以學那些世間人,皈依之後,「某人是我的師父,某人不是我的師父」,是皈依個人而不是皈依三寶。

  在三寶當中,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自性三寶。如果要不曉得自性三寶,不知道一體三寶,這皈依是沒有多大的效果。我們見到佛像就要想到自己的佛性。六祖給我們講皈依的時候說,「佛者覺也」,皈依佛就是皈依覺。所以我們天天要見到佛像,提起我們自己的警覺,在六塵境界裡面不迷。不迷就是覺,迷就不覺了。一看到佛,我要覺悟,我怎麼可以迷惑?法是正,代表的正知正見,心正、行正,言也正,所謂是正大光明,心地、行為都是正大光明,這就是皈依法。每一天我們讀經,一看到經典,心境正大光明。僧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是一個出家的樣子,他清淨不清淨沒有關係,我們一見他,立刻想到我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僧的功德。他示現這個樣子,一看到他,自己就要曉得要回光返照。諸位要是這樣的皈依的話,三寶功德是無量無邊,自己的受用無有窮盡,一定要懂這個意思,才曉得住世三寶有無量無邊功德。縱然是破戒也有無量功德,他破戒不破戒與我們不相關,我們只看到他出家人,立刻想到自己要身心清淨、要一塵不染。

  僧團,前面跟諸位說了六和合,一定要修六和合,在家庭裡面可以修,在團體裡面可以修,別人不修,我們修,要懂這個意思。不能說別人不修,我也不修,那就錯了。你是要修,皈依做三寶弟子你要求覺,那別人不求覺,這一點一定要懂得。那別人不求覺,我跟人家和合怎麼合得來?「見同解」,那怎麼能跟人家相同?唯有覺悟的人才能夠與人相同,所以和光同塵。他不是迷惑嗎?我就同他迷惑,他是真迷,我是假迷,這樣才能相處。否則的話,意見不和,那就是鬥爭的根源。換句話說,覺悟的人對於不覺的人要委曲求全。你看看這個禮,諸位打開《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曲就是委屈,凡是禮都是委屈,禮是委屈。佛門的戒就是儒家的禮,換句話,禮是委屈,戒也得委屈,不委屈這就無法持戒了,那就不能持戒了,所以持戒也是得委屈。委屈誰?委屈自己,才能夠談得上利益眾生。這是講到最基本的和合。

  「戒同修」是生活規範,我跟諸位說過了。小乘戒律是自律的,不是律人的,這一點要曉得,是自修的。入眾的時候要隨眾,不能拿小乘戒律來入眾,那就行不通了。自己在一個房間裡面,沒有人相處的時候,這是小乘戒律,獨善其身;大乘戒律,就是菩薩戒,是要講兼善天下的。換句話就是處處以便利別人為第一,自己要受委屈,這是入眾的規範。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絕不能夠說擾亂眾生,叫眾生生煩惱了,叫眾生心裡亂了,這都是過失,那何況又傷害?這個是菩薩戒精神之所在,我們要曉得。

  「利同均」,別人不跟我們同均,我們要跟人家同均,別人迷惑顛倒,他放不下,我們曉得錢財身外之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放不下的。我們是要訓練看得破、放得下。他不肯,他不肯那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們也不要勸他,你看我的財都分給你們了,你也得分給我,不可以這樣做法。那就變成什麼了?變成禮尚往來了。我們學佛的比禮高,禮是第五等,諸位曉得,你看《禮記》就曉得,道、德、仁、義、禮,最高的是道,我們是學最高的,禮是最末尾的、最下的,禮要沒有了天下就大亂了。所以維繫世間秩序最低限度是禮。上面一級講義,義就沒有往來,義是盡義務,我這樣做是我應該,不求人家報答我,這個是義,義比禮高。義行不通了,這才講禮,禮就有施報、就有往返的。所以說禮是「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

  他說我們是要講道,我們修道、修德,比仁、義還要高,這個是成就自己,目的是成就無上佛道。所以不能跟眾生一般見識,要把自己的水準提高。他們跟我們不共財,這是理所當然,應該的。我們有利能夠分享大家,這是修福、這是培福,這是最聰明的做法。你幾時把佛法的道理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實道理,明瞭之後才知道這樣做法絕對正確。「積財喪道」,積財是決定不正確。因為你能夠修布施,能夠散財,就是修福。福報從哪裡來的?從布施當中得來的。財布施得財富,財用不會缺乏;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智慧增長;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要認真的去學,這個叫種因,有因才有好的果報。不種因,貪吝,那是屬於貪吝之心,貪吝是根本煩惱,那是損壞自己的福報,不是增長自己的福報。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然後你才肯修福、肯種因,歡歡喜喜的去修布施波羅蜜。

  在中國大陸上,這個做生意的人、做買賣的人供的財神是供陶朱公。在台灣本省我不曉得供的是什麼人,我聽有很多人說供關公。關公所表的是忠義,是盡他的忠義,把他當作財神不太合適。陶朱公確實模範商人,商人的典型。他是誰?就是范蠡。官也差不多做到宰相的樣子了,幫助勾踐復國之後,他看勾踐這個人,只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安樂,有難的時候他需要你,天下太平,恐怕看你有才華,留不住你,會殺你。所以大夫文種就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眼光,結果還是死在勾踐之下。范蠡很聰明,曾經勸過文種,大功告成之後,勸他退休。他是執迷不悟,以後落了個悲慘的結果。他很聰明就逃掉了,逃掉以後改變姓名,怕勾踐找他,就去做生意。做生意沒有多久就發大財。發了財怎麼樣?把他所有的財產統統布施,救濟貧困,把它散掉;散掉之後再做,再做又發了財,三聚三散。所以諸位要曉得,你命裡頭有財,能不能丟得掉?丟不掉的。這個諸位要懂得,你丟掉了,沒有幾天又來了。為什麼?命裡頭有的。而且你是愈散,種的因愈大,第二次來的比第一次一定多,第二次散完,第三次來的比第二次又多,這是必然的道理,為什麼參不透?你要是囤積、積財,積了財有什麼用?積了那麼多錢,自己花又花不完,死了之後統統都是別人的。

  你說美國一個富翁,前年死掉,叫休斯,他的財產美金有幾十億,我那個時候在報紙上看到,這種人太可憐了!因為自己有這麼多財富,處處提防,怕人家害他,所以到哪裡去都是好多保鏢,自己住的房子重重圍在裡面,就像監牢獄一樣,外面人跟他接見不敢面對面,用電視接見。他要沒有這個財富,像我們逍遙自在,徜徉於山水之間,他哪有這個樂趣?處處要提防著,自己把自己關在監牢獄去了。死了之後,財產都是別人的,一文也帶不去,可憐!如果我有那些財產,我就不像他那麼傻瓜了。東南亞這一帶的國家都很貧窮,我把這個財產統統布施他們,布施一國,我到那一國去的時候,哪一個人不歡迎我?我在那一國就是太上皇了,那多自在,走到什麼地方有人歡迎。這世界聞名的大慈善家,走到哪裡都有人招待,身上不要帶一分錢,什麼交通工具都給你預備好,什麼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都有人陪著你去玩,這個多自在。所以休斯是大傻瓜一個。所以我們要懂得布施,只要你肯布施,你的財用永遠不會缺乏。

  我雖然沒有那麼大的布施,都是小布施。小布施,布施這麼多年我都很自在,我無論到哪個地方都有人歡迎、都有人接待。這是修得來的,他自己肯幹。如果人有錢供養就裝在口袋,存在銀行裡,這不行,到哪個地方去,還得自己拿錢買票,自己去花路費,自己去住旅館花錢,這個事情麻煩!為什麼?得自己操心。人到什麼事情都不操心,別人操心接待,自己心裡沒有事,身也沒有事,這多自在!這就是在修布施來的,布施的好處。你們想想,那個財還是藏在銀行、藏在保險櫃好,還是分給大家好?你要曉得這個道理。

  這是把三皈、六和合,六和合裡面這三條是非常重要的。大眾同居在一塊就得守住後面三條,「身同住」、「口無諍」,這一條很重要,古人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還有一樁事情也得記到,「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們說人家是非,只有迷惑顛倒的人聽到才跟你是非,頭腦清楚的人點點頭笑笑,他就是是非人,他在說是非就是是非人。反而叫人家瞧不起你,本來人家對你很尊重,把你衡量得很高,你這一說是非,張家長、李家短,人家一聽,你在人家心裡頭沒有分量。縱然那個人有了過失了,真正有過失,你說他,你還是是非。為什麼?他的過失與你有什麼相干?我心清淨,一塵不染,他的那些過失把我的心給染污了,這不是糟了糕嗎?修道之人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別人的煩惱、別人的染污染不了我,我是清淨的。所以我常常教人,人家來跟你說是非,怎麼樣?你就學那些老和尚,他說是撥弄是非,是不錯,你對、你對;那個人在那裡說,不錯,你對、你對。反正對了就好了!對了怎麼樣?叫他少說幾句。如果說你這個不對,好!他要跟你爭吵了,那不是麻煩嗎?好,你都對、你都對。息事寧人,保持心地清淨。自己心清淨,也得叫對方心清淨,這叫大慈大悲。所以學佛絕不能說人家過失。

  我記得,我那時候第一次到台中見李老師,那時候我沒出家,頭一次跟他老人家見面,第一次談話他老人家就教給我,就是「不說眾生過失」,就是「不讚歎眾生的長處」,他跟我說這兩句話。我心裡一想,不說眾生過失,這個對的,這是應當遵守,為什麼不讚歎別人?我就想不通了,我也不好意思問他,就老放在心裡。大概想了有一、二個禮拜想通了。想通了以後就問老師,老師說對。這個讚歎會害死人,讚歎比毀謗還可怕。諸位曉得,那個毀謗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你毀謗他,他不在乎。他會怎麼樣?反而能夠刺激他發憤自強,所以受的害還不大。可是一讚歎之後,他認為我覺得很不錯了,引起他的驕慢,把他那個精進阻止掉了,使他永遠不能前進了,他認為這個就很了不起了。所以這個讚歎害人,比毀謗害人的力量還要強大,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曉得。

  什麼人可以讚歎?八風吹不動的人可以讚歎他,怎麼捧他都沒有關係。為什麼?他如如不動,不受影響。那一種人毀謗他他也如如不動,讚歎他他也如如不動,毀譽不動心,這種人可以讚歎,你也可以毀謗,罵他幾句也沒有關係,把他拿來出出氣也無所謂,讚歎他、捧捧他也沒有關係。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那咱們就是也不毀謗、也不讚歎。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好!閒話就說到此地,言歸正傳,看經文。這經文幾句與我們剛才講的有關係。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佛說法常常是用「輪」來表法,輪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幾何學上講的圓。提到幾何上的圓,諸位才能懂得它表法的微妙。圓,諸位曉得,圓周是動的,圓心是靜的,你看它表的動靜不二;還有,圓周是有相,圓心是無相,有無不二。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動就是靜,靜就是動,這是妙極了!所以它用這個來表法,表「非有非空,非動非靜」。由表法裡面來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這是正法,決定正確的諸法實相,能夠覺悟一切眾生。謗法不僅僅是言詞,言語毀謗是謗,以種種手段來障礙它也叫毀謗。阻礙佛法的弘揚、阻礙大眾的修學,無論你是有意或者是無意,統統叫謗法。那個障礙別人的罪很重,同時也障礙了自己。所以謗法的結罪不是從一個人結罪的,是從法界結罪的,所以這個罪太重了,是無間地獄的罪業,諸位要記住這個。

  說到這裡,我再舉一個比喻跟諸位說,譬如你自己的家具,我們拿一個椅子來說,是你自己的,你把它毀壞掉了,也有過失,好好的東西你為什麼把它破壞掉?但是罪很小。我自己花錢買的,我自己製的,我破壞它,這個過失,縱有過失,也很小。如果這個椅子,坐的這個椅子,是公園的公共設施,台北市政府建立的,你要是把它毀壞掉,這個罪過就麻煩了。怎麼麻煩?因為台北市政府做的這個椅子是整個市民所納稅建的,你把它破壞,每一個市民你都欠他一分債,這個事情麻煩大!這個欠多了,債就還不清了,罪就大了。所以公共設施,諸位要記住,要比自己東西要加倍愛護,自己的東西是一個人的。那我們破壞了,結罪要從整個台北市來結罪。如果是國家、政府來建造的那一個板凳,那我們得要向全國老百姓來結罪,罪就更大了。這個就是佛法裡面講的道理跟世間法律不一樣、不相同的。

  佛法這個事情更大了,佛說的法是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你要是把它毀壞掉了,好,那個罪就盡虛空遍法界,他怎麼不墮阿鼻地獄?因此寺院裡面這叫三寶物,寺院裡面人家來供養的一點一滴,這個是叫十方常住的。寺院裡面東西你要把它偷盜、你要把它竊取、你要把它破壞了,比那個政府、國家建的那個罪還大。因為國家建設東西你破壞了、你偷竊了,結罪時候向一國人結罪。這個要向什麼?要向盡虛空遍法界結罪,諸位要曉得這個嚴重性,常住物你愛惜它,你就是愛惜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所培的福有無量無邊。你要破壞它你結罪,罪是無量無邊,這個我們要曉得,不是個人的。我個人的東西你偷去了,你得罪的只是我一個人。這個東西常住的,你要是偷去了,你這個罪要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結罪。這就為什麼五戒裡頭要列出盜戒是叫根本戒。

  在我們看盜戒有什麼,也無所謂,這有什麼了不起。尤其那些小事情,這一張紙、一個信封我這拿過來,順手牽羊拿來用一用,這有什麼了不起!不知道裡頭的嚴重性。寺廟裡頭常住印的信紙、信封,我們要是沒有得到常住的允許,自己拿來寫信、拿來用了,這個結罪都是向十方結罪,你要曉得這個事情。不學佛的人不知道,一天到晚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他不曉得。你看李老師,他在那個奉祀官府做事,他是裡頭祕書,信紙、信封公家用的、公司用的,私人寫信那就犯盜戒。他去領信紙、信封,要跟孔德成說一下,這個信紙、信封我私人要拿來寫信。孔德成說,「哪一個不是私人拿來寫信,你問這個幹什麼?」不,我得跟你說一聲,你答應了我就沒有罪,是不是?你答應了,我就可以用了;你不答應,我犯盜戒!每一次領信封都得交代一聲,孔德成都聽厭了,這老頭真麻煩。但是要曉得的是這個手續辦了之後就不結罪了。

  所以我們團體在此地,常住物,常住供給大眾的,大眾自在就受用,這個沒有罪;常住沒有答應你的,那你要是自己拿去受用,這個就有罪過了,罪過大,不是小罪,而是大罪。像這些我們一定要曉得,就是對於常住物、對於公共設施要特別的愛護,愛護就種無量無邊的福報。所以永嘉大師告訴我們,「欲得不招無間業」,你要不招致無間地獄的罪業,這裡就教給你,「莫謗如來正法輪」,就是佛法裡面所有一切設施都包括在其中,決定不能夠毀謗。

  下面一句是『旃檀林,無雜樹』。「旃檀林」是比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哪一些人契入這個境界?《華嚴經》裡面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無雜樹」,小乘、權教的根基統統沒有,純一無雜,統統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就是大乘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從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全是這樣的身分。在淨土法門裡面,實報莊嚴土就是這個境界,實報莊嚴土裡面也是沒有小乘、權教,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你們諸位既然是皈依了,皈依了我就得勸諸位,要發大心,我們取西方淨土要取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都不甘心,一定要取實報莊嚴土。能不能取得到?我跟諸位說,決定能夠取得到,只要你能夠依教奉行,你懂得這個道理,真正把它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一點折扣都不打,我們這一生證得理一心不亂,往生實報莊嚴土,是決定靠得住的。

  你要是明知故犯,還是不肯放下,那就沒法子了。就是混得再好也只是能帶業往生,那就不錯了。帶業往生還得臨命終時統統放下,不放下,帶業也去不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了,阿彌陀佛,我銀行裡錢還存在那,不行,我還得帶去!極樂世界,那個不能帶去。你捨不得。捨不得,好,你在娑婆世界再去受用幾輩子!那就不能去。所以什麼都得放下,財富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恩怨要放下。不能說那個人跟我感情很好,我捨不得離開他,那也不行;那個跟我冤家對頭,我仇還沒有報,這也不行,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障礙。所以平時教我們修怨親平等,心裡沒有任何的罣礙,往生佛國才穩當。要曉得這個世間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在裡面有牽掛,是自己跟你自己過不去,統統是假的!《金剛經》說得那麼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點沒錯,有什麼值得計較?有什麼值得你認真的?就是該認真的地方你不曉得認真,在這些虛妄的幻境裡面你把它當真的,這是絕大的錯誤。

  這個「雜樹」,小註裡頭註得很清楚,這就是說的權教、小乘、凡夫、外道之流,就是在一真境界裡面決定沒有這些。再跟諸位說,這一真在哪裡?一真的境界本來就在現前,並不是離開我們這個境界之外另外有一個一真,那你就錯了。如果你自己證得了一真,就是你自己見性了,在你耳目當中,你看到這個世界芸芸眾生,個個都是一真境界。前面小註裡頭也有說,我們是怕時間不夠,趕時間,沒有跟諸位詳細說。佛成佛的時候,看到大地眾生同時都成佛道。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看佛也是凡夫。經上常說「境隨心轉」,看你用的是什麼心?你用的是清淨心,你所看的這個世界是清淨的世界;你用染污的心,看這個世界是染污的世界。實際上世界也沒有染污,也沒有清淨,染污、清淨是隨你心在變,世界哪有什麼染污?哪有什麼真假?沒有,也沒有是非。由此可知,真妄、是非、邪正、善惡都是自己心在變化,與境界毫不相關。佛一再教給我們得修心,沒有教我們修境。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曉得。不能在這個裡面分,聽說有個一真了,還有一真,那一真以外還有虛妄,不曉得真妄不二、真妄一如,真與妄是在自己心裡面分,不是在境上分。

  『鬱密森沉師子住』。「鬱密森沉」是形容法性的境界,這是好像這個深山、大川森林茂密幽邃,有這樣的一個境界,這裡面誰住?唯有「師子住」。師子就是比喻大乘人、比喻見性之人,唯獨他住在這個境界裡頭。所以一真境界唯有見性的聖者他居住的所在。『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這是形容道人的生涯、道人的情趣。也許你們同學讀到這些典籍之後會想到,現代時代不一樣,生活不相同,我們要照這樣做,不能夠適合這個時代。如果你說不能適合這個時代,我也是生活在這個時代裡頭,我怎麼能適合?為什麼你就不能適合?你在這個時代裡頭競爭,你才能夠活得下去,我在這個時代裡頭不爭,「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也活得非常愉快,我們兩個是同時代。你不能說是我現在是在上古的時代,你們是在二十世紀的時代,這不是,我們同時代。這不就是現實的證明嗎?無爭無求也非常自在。

  諸位好好的去想一想這個道理,想通了,你覺得還是我這個自在,不爭不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世間人在那裡爭、在那裡求,他所爭得來的、所求得來的,還是命裡頭注定有的;命裡面沒有的,他去爭、他去求,還是求不到。所以諸位好好的把《了凡四訓》念上個幾百遍,加深印象。人,人生的價值,跟諸位說是悠閒、是自在。人如果一天忙到晚,像個機器一樣的,人生的價值就沒有了,那何必做個人?做個機器就好了,做個人幹什麼?人的生活,要生活在詩情畫意裡面,那多麼美滿。如果一個人生活在苦惱裡面、在鬥爭裡面,這是很痛苦的,這個是最沒有福報的。

  我剛才跟諸位講的美國那個休斯就是最沒有福報的,不懂得人生。他那個財富是過去世修大布施得來的,雖然修福了,沒有慧,所以他有福,他不能夠享福,沒有慧。有些人有慧沒有福,有慧沒有福他能夠享受,他的生活很愉快。所以,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不能雙修的話,也得偏重在慧上,不偏重在福上,福是痴福。福裡面有慧,把那個福就變成無漏的福報、變成無漏的功德,這樣才好。所以人要懂得人生。在今天大家這樣競爭的時候,我們還是有閒情逸致遊山玩水,就這樣就度了不少眾生。怎麼度了,一天到晚在外面玩就度了眾生了?你一天到晚在那裡去玩,今天到這兒玩,明天到那兒玩,歡歡喜喜的到處去玩,人家看到你對你都羨慕,你這個生活太好了,我非常羨慕。羨慕,學道,學道就行了。就度了他。如果我們學佛要學得那麼苦,人家一看,這佛不能學,你看學佛多痛苦。學佛是個樂事情,無拘無束。

  我們過去那些老同事,現在還有些在政府機關做事情,天天要忙著開會、要忙著處理公事,一點閒暇的時間都沒有。他們說我,他說你也很忙。我說我不忙。我怎麼不忙?我叫無事忙,忙無事。事情是什麼?你們大家來找我,那我只好跟你們講一點東西,講的時候?講的時候也沒事,無事忙,心無事,身也無事,而且是非常自在的。換句話說,可忙、可不忙,是不是?這個自在,他們那個不能自在,非忙不可,不忙的時候就犯法了、就撤職了,薪水就沒有了。他不得不忙,我是可以不忙也可以忙,忙則不忙,不忙而忙,忙與不忙是不二,他們是二,我是不二。所以諸位想想,這多自在!佛法要通達之後,從事於各行各業都自在。實在講是他不通達,通達之後,諸位要曉得,你就是做了官了,做了官也沒事,也可以一天到晚悠遊於山水之間。

  你看看我們中國古人,你不要看別的,你看柳宗元,你們讀柳宗元的文集,柳宗元有很多遊記,常常在山水之間與這些出家人、與這些道士在一塊聊天、在一塊玩,遊覽山水。他那個文章是表現什麼?表現他做官做得自在。你是個主管官,只要主管政策就行了,事情叫他底下去做,分工合作,各人負各人的責任,你有什麼事情?什麼事他都沒有。所以古時候帝王叫「垂拱而治」,不動,天下就太平了。

  你看那個中國服裝很有考究的,都是學問,皇帝戴那帽子,前面冕旒,冕旒是什麼?窗簾,叫你看東西不要看清楚,不要看太清楚,遮一半,看一半遮一半,不要看太清楚。那個帽子兩旁邊有兩個棉花球,塞耳朵,聽不要聽得太清楚,垂拱而治。一個做領袖的人要是事事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麻煩大了,底下人不能辦事了,下面就都是奴才了,不是人才了。所以你是個主管官,有權不要有能力,要叫底下人充分發揮他的能力,底下人才肯幹。你自己表現得很能幹,什麼事情都照你的指示去做,那下面人可以不要能力,你叫我動一下我就動一下,你叫我不動就不動,這個事情能辦好?辦不好。自己怎麼樣?苦死了。還到處講,我這工作太忙,我多苦。那顯得你無能!你要有能,多自在!

  你看看近代的,美國從前艾森豪,艾森豪在歐洲作戰的時候統帥百萬大軍,他天天幹什麼?打高爾夫球,天天玩。他忙不忙?他不忙。為什麼?他只指揮三個人,就是三軍總司令,其他一概不管,只是指揮三個人。有什麼事情來商量一下,沒事情你們自己去決定,好,我打我的球去,去玩去了。他能打勝仗。如果是事事都要管,那就糟了。所以這是三軍統帥領導的人物就是要清閒,頭腦清醒,他才能夠決策,要頭腦清醒。事情一多了,頭腦就不清醒,事情就辦不成了。所以說是會辦事情的人不忙,悠閒自在。

  柳宗元那些文章就形容他自在,他不能說我做官你看做得多好,我做得多自在!這個話說不出來,只藉文章的表現叫你會看,一看,他天天去遊山玩水,那他這個官當然是做得高明,他當然是有智慧。要不然他怎麼能夠徜徉於山水之間?他的政治能夠辦得那麼清明。讀文章要會讀。做生意也是如此,你看現在做生意的老闆忙得不得了,這個是什麼?沒智慧,處處提心弔膽,怕這個伙計揩了油,那個也攢了錢,自己要賒了本,防不勝防,苦死!如果學了佛,我自己的財富自己有的,別人要拿也拿不去,如果要拿就算我布施給他了,他不要我也要給他。能夠這樣開明、能夠這樣無私,每一個職員都會動心的,我們這個老闆太好了!就想在裡面說揩點油,問問良心過不去,對不起他,老闆太好了,我們不可以這樣的。那老闆很刻薄,我們應當多找一點外快,為什麼?他刻薄,應該的,應該要弄他一點。沒有智慧!有智慧能夠得人心,大家替你分憂,自己逍遙自在,這叫有智慧。

  所以諸位是學了佛之後,開了智慧,在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會辦得第一,不是第二。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四十華嚴》,《四十華嚴》裡面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各行各業,那就是把佛法運用在各行各業裡面,所以是活的不是死的。你要說學了佛了,什麼事不辦了,那五十三參裡面有做官的、有經商的,這士農工商各行都有,這不妨礙,男女老少都有,真正是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學佛怎麼會有障礙?法法圓融,無論你從事哪一行、哪一業,都得大自在。

  不一定是出家就自在,不出家就不自在,那錯了!你要是不如法,出家也不自在,比在家還苦。你看現在有許多大法師苦得不得了,一點時間都沒有。我在香港看到那些佛教領袖,早晨天一亮,提著個皮包就出去上班去了,比在家人還忙。為什麼?事業太多了,每一樁事業都得自己親自去照顧,一點時間都沒有,太忙。我看了搖搖頭,出家人也不能夠清閒。所以說你有般若智慧,在家也清閒;沒有智慧,出家也不行。從這個地方才能見到大道,也能夠看到是真正學道的人生活,學道的人是包括世間各行各業。《四十華嚴》,方東美先生對這部書是讚歎備至,他跟我說過至少十遍以上,說這一部書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書。不但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的,那個五十三參就是表演,那帶表演的,活活潑潑的,非常之生動,最圓滿、最究竟的佛法。那你看,怎麼能叫人不動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