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永嘉證道歌  (第八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08

  我們看底下的文: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

  這是指一個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菩薩的修學,所謂是『獨行』、『獨步』。這個「獨」是什麼意思?這裡小註說得好,「達法之人」,達是通達,「不與萬法為侶,高超三界,獨步大方」。獨是心裡面不染,就是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這個意思。而不是叫你跟一切人都拒絕往來,我一個人修行,那就錯了。在修學過程當中,確確實實是獨來獨往。諸位要想成就,決定不能違背這一個原則。底下所謂是「千聖出興,為一大事因緣,勸汝等諸人同行此路」。千聖是指賢劫千佛,這是從近處著想、著眼,遠的我們就不講了,我們講我們現在這個劫,現在這一劫叫做賢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彌勒佛是第五尊佛。在這一劫裡頭,一共有一千尊佛出世,賢人很多,所以稱為賢劫。諸位將來看到經論上有千佛出世,就是指賢劫,指我們這個賢劫。

  在《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是代表一個行菩薩道的人,是代表一個修一乘佛法的人。你看看他是怎麼修法?我們沒有看到他有同參道友,一個人獨來獨往,這是表一個意思,這表法的,我們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是不許你有同伴。表的什麼意思?菩薩參學,做學生的只有我自己一個,自己以外的都是我的老師,都是善知識,是這麼個意思,這叫「常獨行,常獨步」。不但其餘的一切人是我的老師,是諸佛菩薩,凡夫只有我一個,除我一個之外,統統都是佛菩薩,你的道業才能成就。為什麼?恭敬心生起來了,不會再有傲慢心,個個都是佛菩薩,只有我一個是凡夫。如果有一個跟自己位子平等的,就是障道的因緣。為什麼?我看他,你沒什麼了不起,你跟我差不多。這個心就是障道的因緣,煩惱起來、傲慢起來了。這眼睛一看,耳朵一聽,全是都是佛菩薩,全是自己的善因緣,全是自己的好增上緣,這叫獨行獨步。善財童子就是表現的這樣的修學態度。

  我們自己如果要修學成功,要修學成就,十大願王裡「禮敬諸佛」,除自己之外全是諸佛。剛才跟諸位說了,桌椅板凳都是諸佛,你才能成得了佛,在這個境界裡面,你的心才會平等、才會清淨。有一樣與自己是一樣的,心都不平等,妨礙了你平等心,也妨礙了你清淨心。過去一切諸佛菩薩,現在那一些悟了道的人,統是這一個方法,沒有第二個方法。所以諸位也要用諸佛同樣一個方法,你怎麼會不成就?諸佛菩薩裡決定沒有一個貢高我慢的佛、貢高我慢的菩薩,沒有。有常不輕菩薩,沒有一個常貢高菩薩、常我慢菩薩,沒有。所以大家要好好的修,這修就是修這些。如果諸位在這個地方八天的修學,你說我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我聽到我能夠恭敬一切人,我曉得一切人都是佛菩薩,那你的成績就是圓圓滿滿,百分之百的圓滿。這個就是大受用,一生受用不盡,你能夠恭敬一切人。

  『達者』,通達曉瞭之人。他們怎樣?『同遊涅槃路』。「涅槃路」,涅槃是不生不滅,明心達本。我們在念佛法們裡面講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人的涅槃路。禪宗裡面是講明心見性,《華嚴》裡面是講一真法界,天台講一心三觀,都是涅槃路的別名。境界、受用是平等的,無二無別,這個叫真修行。所以註子裡頭,千聖出興,就是為這一大事因緣,普遍的勸勉我們同行此路,這個是成佛之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這兩句,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道人的風采、道人的風度。第一句是講他的清高,諸位要記住,唯有清才高,濁就不高了。自古以來,修道之人一定是把世緣都放下。為什麼?世緣是能夠迷亂精神的,我們所謂是迷惑顛倒,神志不清,他迷在名聞利養裡面。所以修道之人首先要把這個放下,把名利放下。自己知道清貧是最好的助道緣,凡是修道的人,不但是佛門,我們中國道家也是如此,道教,真正修道的人也是如此,印度所有那些外道、那些宗教無不是如此。所以你看看,古時候道人都稱貧道,佛門裡面稱貧僧,確實是貧,貧無立錐之地,真的是貧。現在出家人都是富僧、富道,這是比一般人是富庶的多了。富則是濁,不是高僧,濁僧、濁道,怎麼會有成就?怎麼能夠叫社會人瞧得起你?怎麼會能叫人家對你尊重?可見得那是自己不知道尊重自己,還得怨天尤人,「我是佛弟子,我是有道人,你看看這些人業障深重,不知道恭敬我」。哪裡曉得人家業障不重,業障重的是自己,別人業障何嘗重?

  我還曉得有不少出家人財產非常之多,我在臺灣地區天天講經跟大家研究,外界不大接觸,知道的不多。我在香港講經,香港地方小,很容易接觸到,一般的法師都有好幾棟的房子。那個房子都像我們公寓房子一樣,那個房子是自己住一棟,一個月有很多收入,那個多餘買的什麼?就出租。再有錢財就是放高利貸,幹這些事情,他自己過得很舒服,他也不要求信徒供養。為什麼?自己收入是足夠了。所以在香港這些法師不靠信徒,這樣變成一種職業。好不好?不好,實在是不好。我說話,說真話就得罪人。我在此地說的不要以為他們聽不到,這個東西會跑到全世界去,哪裡都聽到。說真話就要得罪人。所以有的時候得罪人我也曉得。得罪,我是好心,我不是惡心、不是毀謗。說真話雖然得罪,將來你墮到地獄,你還會想到,「某人說的是真話,我可惜沒有聽他」,他還會後悔。我現在如果說,你們這樣做的是對的、是應該的,將來他墮到地獄還罵我,「我這樣做他說我對,他教我這麼來的,這個人可惡極了」。這是經裡面講的「裨販如來」,果報在阿鼻地獄。

  所以世間飯,哪一行的飯都好吃,唯有出家這一行飯難吃,有因果報應的,報應得非常之慘烈!你要飯,人家給你飯食,他對你沒有恭敬,也沒有求報答的,沒有任何希求的。出家人是接受十方供養,人家供養你一缽飯,希望這人家得福報,希望人家能夠成佛作祖,把你看作無上福田,到你那種福的。你到底是不是福田?現在造罪業造得很容易,人壽命苦短,一口氣不來了,業報不是論年跟你算的,論劫數跟你算的,不得了!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們,萬萬不可以造罪業,你不修福已經就不對了,再造罪業如何得了!千萬要記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眾善要是不能奉行、做不到,諸惡千萬不可以做。既然發心學道,就要曉得安貧樂道,道裡面才有真正之樂。

  道人,你看他的風度,『調古神清風自高』,「風」是講風度、風采。『貌悴骨剛』,容貌憔悴,為什麼憔瘁?道人生活清貧,所以常常有三不足,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多。真正道人睡眠四小時,晚上十點鐘睡覺,兩點鐘起床,精進不懈,中夜睡眠。在從前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三衣一缽」,這是道人的風範!世間人看到怎麼能不尊敬?為什麼?世間人做不到,他能做到。

  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生活的標準已經提高很多,至少不要樹下一宿,也不要出去托缽,生活水準提高了。為什麼提高?因為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尊師重道,他是老師的身分,怎麼可以叫老師到外面去托缽當叫花子?那做學生的不會被社會人都罵死了?所以學生不敢讓老師出去托缽。因此,到了中國來之後,最初來的時候是國家禮請的,是由政府、國家來供養,所以特別建的有寺院。寺院,諸位要曉得,寺是辦公的官署,絕不是像現在這個樣子。以前的制度,屬於皇帝底下的直屬的單位都稱作寺,你們讀歷史都曉得,皇帝底下有九寺,寺的長官叫卿。行政部門歸宰相,宰相底下辦事的機關稱部,叫六部,長官叫尚書,等於現在的部長。所以從前這個寺是直屬於皇帝底下的辦事的機構。佛寺辦的什麼?佛是覺,辦的是教育,所以佛教是教育,裡頭沒有神也沒有鬼。

  現在不一樣,鬼神混進來了,混到這個寺裡面來了,所以寺跟廟地位平等,這個糟糕了!從前這個廟,廟是祭祀鬼神的。現在把這個寺跟廟看成平等的,把寺的地位降低,降跟鬼神一類的,這是很大的不幸!你看現在政府一提「寺廟管理條例」,把寺弄到廟裡去了。它不能說這個寺與教育部平等的,與內政部平等的,與外交部平等的,它不能跟那個平等,它跟那個廟搞成平等。這是冤枉,天大的冤枉!這也就是我們自己出家人不爭氣,所以才被人家看到貶!這是真是貶到冷宮裡面去了,簡直是不像話!所以人家問我說臺灣有沒有寺?我說我一個也沒看到,一個沒看到。寺是辦教育的,弘道、傳道、修道,真的我沒有看到。我所看到都是替鬼辦事,那死了人了,到那念念經超度、超度,辦鬼事不辦人事,所以我一個都沒看到。我們要覺悟,佛教要復興,要辦人事,要辦佛事,不能辦鬼事。

  這講「三常不足」,容貌雖然很憔悴,你看看那些羅漢相,相都很奇怪,怪怪的相,精神飽滿。『骨剛人不顧』,他有剛毅的精神,「人不顧」,是說一般人對他不認識,他也不求聞達,用不著別人來認識。為什麼?不求名利,何必要人認識?真正學道的人,能夠找到他,自然有成就。這幾句話,這是本分的道人,實在在今天講非常之難得。下面說: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釋子』是佛教徒的通稱。來源,這是以釋迦牟尼佛,以釋迦為姓,釋迦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能仁,就是仁慈。牟尼翻成中國意思是寂默。所以諸位要是念釋迦牟尼佛的聖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念他不是讚歎他,念他是要把自己變成釋迦牟尼佛,就是喚起自己性德裡面的仁慈。寂默是清淨,心清淨,就是清淨心、大慈大悲的心。清淨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佛是覺悟,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就是要把自己自性裡面的釋迦牟尼佛喚醒,釋迦牟尼佛就是自己,要把印度那個釋迦,把自己的釋迦喚醒,是這個意思,這才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萬不可以分成兩節,那是釋迦牟尼佛,我是博地凡夫,這念一輩子也沒用處,也無功德可言。只可以說比一天到晚罵人好一點,口裡念著釋迦牟尼佛,所以與自性不相應。「釋子」雖然窮,『口稱貧』,貧僧、貧道,『實是身貧道不貧』。「道」是有學問、有道德,學問與道德都是圓滿的,無量無邊。世間的這些財物雖然沒有,可是道學的大用卻是無量無邊。註解裡頭也說得很詳細。底下說: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在這個地方我也得要多說幾句話,從前道人確確實實穿的是破衲衣。你們諸位雖然沒有見到過古人,你們也聽說過虛雲老和尚,也看到虛雲老和尚許多照片。你看虛老和尚那個衣服大一塊補丁、小一塊補丁,衣服總補了有幾十個補丁,破了再補。你要問問虛老和尚有沒有錢?虛老和尚的錢比哪個人都多。泰國的國王是他的皈依徒弟,這些國王大臣,這些富商、財主,皈依他的不曉得有多少,他老人家那個供養那就太多太多了!那供養的錢到哪裡去了?為什麼連一件新衣服都捨不得做?他的錢都布施給別人,這個手來,這個手就去了,全都供養別人。有沒有人給他做一件新衣服?有!天天都有人做新衣服、做好衣服送給他,那個衣服一拿來了,看到那個人沒有衣服,來,你拿去穿去,自己還是穿破衣服,這是我們的榜樣。

  在這個裡面只有一個例外,講經說法的法師衣服穿得考究。為什麼考究?不是為自己穿的,是為眾生穿的。要是穿得破破爛爛坐在那個地方,人家一看,這個窮和尚他有什麼了不起,就不來聽了。穿的一身很考究,這個和尚大概了不起。世間人只看表面,不看內容的。所以講經說法的法師要穿黃海青,大紅祖衣,是為了接引眾生的。修道的那些和尚用不著,他不需要,穿破衲襖。所以這個要了解的。在修學過程當中要學節儉,我們在一塊同住,常住的人,你看看如果我一個人穿得很整齊,穿得很考究,看看別人都破破爛爛的,心裡能過得去?不要說修道,做人也不行,彼此總得差不多。我實在就是看不過去。所以說凡是跟我的,我自己是這個樣子,我總要把他的標準跟我差不多。

  我出家的時候在臨濟寺,大家曉得我吃了很多年苦頭,大概總吃了有十七、八年的苦頭。我當年穿的衣服就是破衲襖,補了好多個補丁。我到外面去講經,也是穿的那個衣服坐火車。人家有很多居士跟我說,不行,法師,你的衣服太破爛了,我給你做一件。我說我這個好。他說好在哪裡?我說小偷不向我動手,看到我這個樣子,不會動我的腦筋的。我說我在車上可以睡大覺的,我說我用不著。這個衣服到臺北來的時候,臺北信徒不行,他不相信這一套,他把我那個衣服拿去丟掉,我真是非常懷念。那個衣服已經穿了好幾代了,好多老和尚穿的,我那個時候撿人家的破衣服,撿別人的舊衣服、破衣服穿。剛剛出家沒有人供養,也沒有人照顧,可是我非常自在。我那時候到台中去求學,李老師很欣賞,看到穿得破破爛爛,他很欣賞,也很尊敬。現在的時代不一樣了,大家的生活水準都提高了,穿了一身破衣服,人家還看不慣。佛法隨緣、隨俗,雖然隨俗,不能過分,總要曉得有一個標準,不能夠超越這個標準太多,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道則心藏無價珍』,要緊的是在這一句,一定要有道、要有學。要曉得我們學佛出家為的是什麼,它總有個目的。既然修學,這個目的一定要達到。在生活上面要知足常樂,知足就是道。世間人要營求、要積蓄,那是世俗的概念。那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頭就有,就講得很清楚,「積財喪道」。所以出家人首先要知足,衣能夠保暖就夠了,不要求多,食能夠吃飽就行了,毋須要積蓄,不要學在家人那樣,更不可以積錢財,這是我鄭重奉勸諸位的。諸位真正要是出家修道的話,決定不可以積錢財。有錢財,跟你說,那個錢財是什麼東西?就是地獄裡頭那個鎖鏈,這個玩意套上脖子上去就離不開阿鼻地獄了,可怕極了!那個錢財就是鐵鏈,這個東西有了立刻就散,立刻就散掉。

  我過去在外面講經說法人家供養我的,我都拿來印經。所以你看,我從出來講經到現在所印的經書,要是算算成本,差不多將近五百萬,布施出去了。還有救濟貧苦,還有放生,我都幹這事情。我自己沒有為自己做一件衣服,衣服都是別人送的,送得太多了。人家送來不能說不要,不要的時候,人家說你瞧不起我,大概我這個料子不合你的意,是不是?這樣子引起很多誤會。送來了你就得接受,這個叫隨緣,送來接受。太多了怎麼辦?哪個沒有的,轉送給別人。現在搞了一個圖書館,也有十方供養,錢就供養圖書館了,圖書館有十個人生活,就供養他了。供養他們,跟供養十方大眾,跟諸位說,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你不要認為布施十方功德大,供養這幾個人沒有功德,你生了分別心就沒有功德,不生分別心是平等供養。供養一個人就是供養一切眾生,供養一切眾生就是供養一切人,心平等清淨,慈悲一切,這學這個。這是我教給諸位的。

  我這個,跟諸位說,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的好處就是很老實,依教奉行,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做。老師告訴我,膽子要大,要有信心,十方諸佛、護法龍天會護持你,只要你有道,絕對不會有一天挨凍、挨餓。如果哪一天我要是挨凍、挨餓了,韋馱菩薩就要負責任。他要是讓我挨餓、挨凍了,他沒有盡到責任,撤職查辦。如果我自己積得有錢財,他就不負責任了,他說什麼?你可以自己謀生,我不要管你了。那我們想想,還是讓他來護持好,還是讓我們自己去營求好?這個帳總得會算吧!是不是?一切讓他去營求,我們自己身心自在,這多快樂!自己要去營求,那苦不堪言!何必自己找自己麻煩?何必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所以我信佛,我相信護法神,我一天到晚我也不要拜他,他就得護持我。為什麼?他護的是道,他有道他就護持。所以要是沒有道,天天給他磕響頭,他也不會理你。為什麼?他不講人情,巴結不上的。是要你自己有道,只要你自己行得正,他就得照顧。自己行得不正,巴結也沒有用處,天天給他燒香供養他沒用處,供養他的形像,他人根本不在。你真正是心如法,不供養形像,他人在,天天在,天天照顧你。所以大家心裡頭要有道,不怕貧。

  章嘉大師那時候教給我,只要一心去修法,你的所有這個生活環境全是佛菩薩給你安排的,那還有什麼話說?安排我受苦,我就要受苦,他安排的,受苦對我總有好處;安排我享受,這享受也有好處,全是他安排的,那真是什麼樣的境界就怎麼做法!一點也不操心,心是清淨的。你要不學佛,你這個路就是你業力安排的,不是佛菩薩安排的。學了佛之後,一心在弘法利生,我這個路是佛菩薩安排的,不是業力。要是業力的話,我早已經結束了,人家給我算命只到四十五歲我就沒有了。我這個業力只到四十五歲,四十六歲以後這是佛菩薩安排的,現在就更放心了。再看底下一句: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恡。】

  這就是常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底下一句裡面講「三身四智,八解六通」,這就是無價之珍寶,『用無盡』。『利物』,「物」字含義廣大,他不講利人,利人,那諸天要不要利益他?那畜生要不要利益牠?就不能包含,所以用個物,或者用個生,生是講的什麼?眾生。眾生他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就叫做眾生。眾生的範圍包括了動物、植物、礦物,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這個眾生的意思廣,物跟生的意思一樣的,物能夠包括人,人就不能包括物。所以「利物」就是一切眾生,有情、無情全都包括在其中了。

  利物的心是平等的,可是在作用上來講,實際上的用來講,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就應機了,就是機感相應。你譬如說佛菩薩教學是平等的,有的人願意來跟他學,這就是應機;有的人不願意跟他學,雖然佛慈悲很想教你,你不樂意學,那也沒有辦法,不平等的現象是這樣造成的。護法神保護一切修道的人那個心也是平等的,可是有的人要自己去營生,不要他幫忙,那他也沒有辦法,他也不用去護持了。你自己不營生,什麼都不幹,那他當然要照顧,這個叫應機。平等心是普遍的,決定沒有間斷。但是這應機?機就有間斷了,就有斷續了。

  『終不恡』,「恡」是決定沒有吝嗇,從什麼地方能夠見到這個大慈大悲普應一切?這要什麼?這要悟了道的人、通達的人才能見到,迷人見不到。迷人機感不相應,悟的人見到。悟的人,跟諸位說,十方諸佛菩薩天天見面,時時在身邊,一步也不離,悟了的人確實是這個境界。迷了的人,那個佛菩薩也在你的身邊,看不見,有眼不見,有耳不聞,迷惑顛倒。小註子裡頭說,「十字街頭堂堂分付」,你們諸位有沒有見過?沒錯,「何曾恡惜,自是時人不肯承當」,這個就沒法子。

  我講《華嚴》的時候跟大家說過,五十三參說的是什麼?是從早到晚一天的生活。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善財遇到這些善知識,他成佛了。我們天天見、天天遇就是不覺,有什麼辦法?我們把善知識硬看作凡夫,還看作不如我,糟糕了!所以讀五十三參,讀《華嚴經》,要曉得,《華嚴經》講的什麼?就是我們一天到晚的生活。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不離開、不脫離我們的生活。悟了,我們一天到晚生活就生活在一真法界裡面,樂趣無窮。不悟,是迷在一真法界裡面,苦惱無邊。佛法就是教我們破迷開悟,迷是苦之因,悟是樂之因,破迷開悟的結果就是離苦得樂,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天到晚法喜充滿。一個修道的人一天到晚歡喜,人家看到羨慕。不是那個修道的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好像走投無路,那這個道誰還學它?這樣的道我早就不學了,這道裡頭真樂,世間一切的樂都沒有這個樂,我才學它。

  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在民國四十一年跟他學哲學,講到印度哲學,以後講到佛經哲學。他告訴我,佛教的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句話把我心打動了,最高的享受,我要爭取。所以我才到寺廟裡來,幹什麼?不是拜佛,所以我當初接近佛教,頭三年完全是學哲學。在寺廟裡頭沒有拜過佛,在那個佛像面前給他行三鞠躬,因為我對總統也三鞠躬,對他就很尊敬了。到寺廟來幹什麼?找經書看。那時候看看不懂。看不懂也看,為什麼?方先生說的,最高的哲學、最高的享受,看不懂也得看,決定不懈怠,什麼一切經都看。我這個《大藏經》看完的時候是在沒有出家以前,我就把《大藏經》看完了,似懂非懂,也得看。不過我的運氣很好,我在一接觸的時候就有好老師指導,哲學部分是方先生指導,佛學的部分是章嘉大師指導。這每一個星期跟他碰一次頭,大概有兩個小時的時間,我有疑問就請教他。所以許多原理原則都是他老人家教給我的。我這個做法、學法、修法,原則都是他教的。二十多年來非常有受用,所以我對於老師非常感激,感激得不得了。

  方老師不在了,方師母我還常常照顧她,有時間我都去看看她,恩德太厚了,要沒有他我不會學佛,別人來勸我學佛我還不會相信,佛有什麼了不起?他的那個學術地位太高了,影響力太大了,他講的話不會騙我,一定是真的。所以我出了家,方先生很贊成、很高興。我那些別的朋友、長官看到的時候,「你怎麼這麼消極,年紀輕輕的去做和尚去了」,認為我很消極。可是現在見到我不一樣了,現在見到我的時候,還是你走的路對。我走的路子對。為什麼?看到我一天到晚歡歡喜喜,這一分的享受他們就沒有。我一天到晚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明天的想法,這多自在。這就是佛法給我們的,諸佛菩薩指導我們的。路是要自己去走,理需要自己去明瞭、去悟。諸佛菩薩、一切善友給我們做一個增上緣而已,可這個增上緣非常之難得,也非常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