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永嘉證道歌  (第十三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13

  五十四面: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這是說修行,在佛門裡面常講,「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著有、著空都是病,但是著有的病還輕、還好治,著空的病就很重、很難治。舉的比喻很好,怕掉在水裡面淹死了,這個念頭是對的,他怕掉到水裡,他趕快投到火裡面去,被火燒死,這是很冤枉的事情。所以這就是什麼?『棄有著空』,就像這樣的毛病一樣,禪宗裡面所謂「落空亡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這都是說「著空」的人。所以學佛,尤其是大乘佛法,一定要開智慧。大乘是以般若為宗旨,離開了般若,免不了要墮落在兩頭,空、有兩頭。如其著空,他不如著有。我們現在是般若智慧沒有開,諸位要記住,萬萬不能著空,還是從有上來修行。凡事有因、有果,有修、有證,從這上下手。

  行門裡面,說實在的,最妥當的無過於念佛法門,這是最妥當的。念佛法門的道理確實是很深,譬如《彌陀經》,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很簡單,你們天天晚課都念,你看蓮池大師的註解,那就很不簡單了。一部《彌陀經》,他的註解精裝本這麼厚,一大本。註解還有註解,他的徒弟,古德法師是他的徒弟,親自聽老人講經的,因為他的《疏鈔》有相當的深度,所以就把《疏鈔》再註一部註解,《疏鈔》的註解,叫《疏鈔演義》,分量也有那麼厚一本。所以一部《彌陀經》註解這麼厚的精裝書兩本。

  我在過去講《彌陀經》註解,講過一遍,費了四年的時間才講完。現在在圖書館我們又講第二遍,估計一下大概需要五年的時間。我們已經講了兩年了,底下還得三年,一部《彌陀經》才講圓滿。跟諸位說,還不能細講,要是細講,十年都講不完。《彌陀經》簡單嗎?這不簡單!所以不要瞧不起《彌陀經》,不要瞧不起念佛法門,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我倒是很希望我們台灣,如果大家有福報,真正能有一個專修淨土的道場,像從前印光祖師在蘇州靈巖山,人家那個是淨土道場。一年到頭,跟諸位說沒有過年,三十晚上、初一都照常,都一樣的,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人家是那個道場。如果我們是有常年的佛七道場,裡面每一天再能夠講兩小時的《彌陀經》,也是常年的講下去。一部《彌陀經》要是兩年、三年講完,你在這個地方念個兩年、三年的佛,跟諸位說,你一定成就,沒有不成就的。

  三年求得西方淨土的人,在過去,我們來看,太多了!所以往生淨土不是難事情,而且往生淨土,再跟諸位說,是千真萬確的事。這個東西不是神話,遠的地方我們說這不相信,經典上、書本上記載的,這是從前那個記載的,這是可靠嗎?你都要懷疑它。我們台北市蓮友念佛團創辦人李濟華老居士,他在念佛團往生的,好多人都在那裡看到的,你信不信?這是擺在面前的事實。那個時候李老居士八十歲,他是早就預知時至了,親戚朋友都去告假、都去告別,臨走那一天,最後一個要商量的就是他太太。他們兩個到念佛團去,在路上坐三輪車跟太太商量,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妳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到寂寞?那個太太哪裡曉得他真的往生,是不是?太太說,那你有能力往生好,我不會的,你要有能力,你就去好了。他太太同意了。到了念佛團,他們的共修法會是先講開示後念佛,那一天是別人,他們輪流的,是別人講開示的,他跟人家兩個對調,他說今天我講,下一次你講好了。本來講開示的時間只是四十分鐘,他老人家一講,講了一個半鐘點,言語非常的懇切,囑咐大家要認真念佛。說完了之後,「我要回家了」。人家以為他累了要回家,哪裡曉得他旁邊沙發上一坐就走了?他回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他的老家。

  你們曉得台中有個徐醒民居士,學佛就是看到這個事情,他那時候在新生報當記者,寫了封信告訴我,真的不是假的,是真的!真的你就幹,真的。他原來是個基督教徒,是受過洗的浸信會的基督教徒,我是送了一本《印光大師文鈔》給他看,他是半信半疑,到底看看你們和尚搞什麼名堂?他也就把它看完。看完之後,一看李濟華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基督教也不去了,皈依了佛門,好好的學佛了。他學佛因緣是這麼來的,這是一點不假。李濟華老居士在台北市現身說法,在台灣像這麼樣自在往生的不止他一個人,還有很多人。這個是當生成就,決定不欺人,只要功夫用得如法,三年決定成功。

  你看圓瑛法師,好像是《彌陀經要解講義》序裡面,他就提到潭州念佛的風氣很盛。他們的念佛風氣從哪來的?是宋朝潭州那裡有一個打鐵的,有個姓王,打鐵的。打鐵很苦,一家四口,一天不打鐵,生活就沒有著落,他是太苦了。有一天,有一個法師化緣、敲木魚化緣從他門口過,他就把法師請到鐵匠舖,就請教他,他說師父,你救救我,我太苦了。他說我又沒有錢,又沒有時間,你要我出錢做功德沒有錢,要我到廟裡燒香我沒有空,你能不能教我一個方法,既不要我花錢,又不要我浪費時間,我能夠修成功?那老和尚說行。他說我教給你一個方法,你念阿彌陀佛。你不是打鐵嗎?一錘打下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拉那個風箱,推進去阿彌陀佛,拉出來阿彌陀佛,他說你這樣就又不要花錢,又不浪費你時間、又不耽誤你工作,這不是很好嗎?

  他一聽說,這個很不錯,他就這麼做。這樣子修了三年,他成功了。他跟他太太講,他說我要回家了。他太太說,這不是你的家,你還要回到哪裡?他說我家不在此地。他打鐵往生的,站著往生的。最後,他是個老粗,他說了一首偈子,他說「叮叮噹噹,久鍊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一錘下去,他往生了,站著往生的!這個事情在潭州那個地方大家都看到的,所以潭州那一帶念佛風氣很盛。三年,三年成功的,這一點不騙人。這個世界亂七八糟的,隨它去!到西方極樂世界修成了之後,這個世界的人回心轉意了,再來度他們。現在執迷不悟,怎麼講他也不聽,他也不能接受,等他什麼時候能接受了,什麼時候再來,乘願再來。所以大家要老實的認真的去念佛,斷惡修善。所以說是咱就從有門來入手。

  我今天還要告訴諸位一樁事情,我有一個老朋友,是我軍中的老朋友,我是四十六年離開軍隊的,就學佛,到埔里跟懺雲法師住茅蓬,住了半年。他大概也是在那個時候退役的,上校退役的。退役以後,家境非常之苦,有多少次想自殺,太太、小孩抱著他,無論如何不能自殺,怎麼樣苦的日子也得熬過去。他有五、六個小孩,大概好像是五個兒子一個女兒,生活非常困難,自己沒有工作,太太做護士,靠那一點點薪水維持家裡生活。他自己在家裡燒飯、洗衣服、帶小孩,苦不堪言,見到我都流眼淚。我當時就送了一本《了凡四訓》給他,我說照這個去做可以改造命運。他看了之後全家奉行。以後聽到小孩念書都很好。以後人家告訴我,他的一家六個小孩,五個拿到博士學位。跟我差不多有十幾年失去了聯絡,沒有消息,過去住在新竹,房子也破破爛爛。我也一直多少年找他,找不到,沒有下落了,他也找我找不到。今天突然打個電話來,他來找我,我看到那個中氣很足,大概身體很健康,這人至少有七十歲了,他比我大很多,中氣很足,大概身體很好,那環境一定過得不錯。怎麼知道的?就是中國時報看到的。他說這是中國時報看到的,打個電話來給我,他說這麼多年來我到處找你沒有找到。這是全家奉行《了凡四訓》得到的感應。所以怕的是你不做,你要是真正能夠相信,依教奉行的話,確實有徵驗。你要對它懷疑,不肯去幹,那是你自己放棄了機會。

  我跟諸位說的兩個例子都在眼前,一個是改造自己的命運,一個是確實求得往生。這都是從有門上著的,而不是在空門上的。空門,跟諸位說,那是最高的智慧,才能走這個路子,輕易走不得的。空門非常能夠誘惑人,我那個時候一學佛,看《六祖壇經》,就對這個空很有意思。那個時候也看看什麼《三論》、看看《金剛般若》,搞這個,被我老師罵了一頓,我那三個老師一個人罵了我一頓,所以放棄掉了。方老師罵了我一頓,搖搖頭說,不行,你不夠格。章嘉大師也搖頭,不行,不能走這個路子。到台中去看李老師,李老師也不贊成,所以也不行,不能走這個路子。我才把它放棄掉,才依照老師的指導,來順著這個道路去研究。

  不過方先生給我指的那個路,他說空門、禪宗不能學,我不夠格,但是我讀禪宗的書非常有興趣,好像很有心得的樣子。他說我不行,他叫我走《唯識》,給我《百法明門》看,《百法明門》窺基大師的註子。一翻開簡直像天書一樣,怎麼都看不懂。他說那個很淺,我看不懂;他說這個很深,我看得津津有味。老師,給諸位說,人家有他獨到的見解,他指給我們的路沒錯,這個就怕惡取空,這一惡取空可麻煩大了!所以得老實腳踏實地的去修學,我特別說這些話,就是我們這個《禪宗集》、《證道歌》都是說的空,道理可以聽,懂不懂沒關係,道理可以聽,有印象就好。修行一定要從斷惡修善,還是念佛穩當。再看底下一句:

  【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

  這幾句,只要你有一個取捨心就錯了,這就是修行最高的綱領,是叫我們離開取捨之心。要離取捨之心,我教給諸位一個方法,開頭我們從得失心上下手。如果能把得失心離開了,得失不放在心裡面,這個功夫就算不錯了。得失都放不下,那取、捨如何能離?所以這修行一定要懂得最初方便,我們應該從哪裡下手。如何去放下得失?跟諸位說,一定要從布施下手。得失的心要放下,不是嘴巴裡放下就放下,不是的,要從事實上放下。肯布施、能捨得,要從事相上去鍛鍊,那才是真的;沒有事上鍛鍊過的,跟諸位說,不可靠。你要想真正修菩薩行,你就肯布施,真正能放下。到你功夫成熟的時候,才沒有罣礙,說走就走,要多留幾天就多住幾天。

  台中李老師,你們大家都曉得,今年九十多歲了,他人還很健康,每個星期三還照樣講經,過了年九十三。你要問問他,他生死自在,他就是念佛念成的,喜歡什麼時候走,馬上就可以走,願意再多住幾年就多住幾年,這個也是真的,也是事實擺在那裡。他在台中講《華嚴經》,那是五十幾年的事情,我那個時候在台中,李老師好像是《楞嚴經》講圓滿了,以後講了一部《維摩經》。《維摩經》講圓滿之後,那些同學找我商量,我們怎麼辦,不要讓老師走了?我說那很簡單,《華嚴經》大,請他講,那一講他就走不掉了。他說這好,就請老師講《華嚴經》,好!這老師一講《華嚴經》講了十幾年了,到現在講的一半還不到,至少還得二十年才能講完,這個法子妙極了!這就是我們留他不讓他走,找一部大經讓他講。他那個經大概講了十六、七年了,才講三分之一。所以這部經講完的時候,我預計至少還要二十年。所以這都是現成的榜樣在我們面前,如何能不信?

  所以說要能夠來去自在,先要放下。李老師在台中這麼多年,三十年了,他到台灣來得早,一光復他就來了。他自己也有相當的收入,他生活簡單。我在台中的時候,他一天的生活費用兩塊錢。那麼多錢哪裡去了?都布施掉了,穿那一套中山裝幾十年了,他沒有做新衣服。他自己的收入、別人供養他的,全都布施掉了,能放下。凡是不能放下的,跟諸位說,你功夫成了,你也去不了。為什麼?世緣沒有斷,去不了。所以放下多重要!只要你真能放下,你就來去自在。生從哪裡來,自己曉得,清清楚楚,死往哪裡去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你一清楚、一明白,告訴你沒有生死,哪有生死?迷惑顛倒才有生死,清清楚楚哪有生死?這個事情只有佛法才能辦得到,除了佛法哪一個法門也辦不到。

  這一次我在圖書館帶了一些書,裡面有《感應篇》,《感應篇》就是教諸位行的。印光大師對於這個小冊子特別的提倡。咱念佛人,如何斷惡修善?斷惡修善的標準在哪裡?他老人家就是指定這本書做為斷惡修善的標準。《了凡四訓》他所奉行的就是奉行《感應篇》,就是照《感應篇》做的。哪些屬於惡,決定不能做;哪些屬於善,應當努力去做,這樣才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再老實念佛,勤於布施,身心世界能夠放得下,沒有不成功的。諸位如果能真正如法修行,不必多,只要三年,你就事事如意。我學佛這麼多年,章嘉大師跟我講的,一點沒欺騙我,他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這麼多年來當中,確實有求必應。方先生說是最高的享受,確實如此,我是嘗到最高的享受,身心自在。可見得這一門學問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是非常現實的,決定不落空。可是你的目標要正確,方法正確、態度正確,你才會有收穫。我們看底下說:

  【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

  這兩句就是講修學的目標、方向搞錯了。『不了』就是「不了」心地法門,不了般若智慧。你所修的一切統統是有為功德,統統是有漏的福報。『認賊為子』,賊是指什麼?是指第六識、第七識,妄心,把它當作真心,這就叫『認賊為子』,再用妄心來修行,不能成就無上菩提。要想成就無上菩提一定要用真心,才能有成就。可是如果我們要是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用妄心行。用妄心可以帶業往生、用妄心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但是不能到理一心不亂。如果諸位要想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得要捨妄心,要用真心,與理一心才相應。所以理一心不亂跟禪宗裡面的頓悟是同樣的境界,所以他們需要用同樣的因緣,才會有同樣的結果。

  如果用妄心修其他的法門,跟諸位說,那決定不成就,參禪不會開悟,學密也不會成功,你用的是妄心,無論修哪個法門都不行,唯有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之殊勝就在此地,它用妄心也行。四土裡面下面的二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是用的妄心,這是淨土之殊勝。實報莊嚴土有什麼殊勝?那沒有什麼殊勝,沒有什麼稀奇。稀奇的就是在凡聖同居土,它不要念到一心,用妄心還不要到一心就可以去,這真是了不起。所以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就可以往生了,就能生死自在,就可以預知時至,這是說淨土法門的方便。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法財』與『功德』都是說真性的德用。真性德用不能現前全是『心意識』障礙了,「心」是第八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指前面的六識;換句話說,八識把我們本性裡面的「法財」障礙住了,把本性的「功德」也障礙住了,都不能夠現前。小註裡面就是解釋什麼叫心、什麼叫意、什麼叫識,諸位自己去看。

  【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如果不能夠與心性相應的修學,可以說都是屬於無益的苦行。我舉一個具體的修學、修行來跟諸位說明,譬如說六度,這是很具體的,你修布施,你修持戒,你修忍辱,這都是很苦。布施的時候不要以為不苦,剛剛學布施的,這割肉一樣的,心愛的東西要給他,給了之後心裡又後悔,但是又說,佛教我要這麼修,還是給他吧!你不曉得那個捨難捨,這是難捨能捨!你們現在沒有修不曉得,這我是過來人,過去章嘉大師教我修,我就是這個幹法的。我一生別的嗜好沒有,就是喜歡書,有錢就買書,好書蒐集很多,我在沒有出家之前,我藏書有三萬卷。別的東西沒有,衣服什麼的統統沒有,捨不得買衣服,捨得買書,書就是生命。布施,我就是布施書。從前沒有學佛,章嘉大師沒有教給我,人家要借我的書看,不可能,哪有借的?我的書怎麼可以借給你看?我的書借給你看,你把我書封面摸髒了,我都不高興了。你不愛惜,我不會借給你。借給你的,借給你那個書我就不要了,我還要的時候決定不借。吝嗇,貪心很重。

  章嘉大師一教,好,就依教奉行,那就布施,只要別人有需要的我就送給他。到我學佛,到慈光圖書館,就把我書統統布施光了,剩下那些好書全部送給慈光圖書館,連藏經、二十五史、十三經,大部的都送給他們了,布施得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了。有感應,那個時候修了七年,章嘉大師就跟我說,他說七年大概差不多,果然是七年,心裡面就有一個預感,覺得什麼?出家的這個因緣很接近了,心裡有這個預感。我在台中,告訴同修他們,不會超過半年,我這個因緣會成熟。因緣如何成熟法?有法師來請我去出家。這個方法什麼?都是章嘉大師教的。我那個時候向他提出,我說出家修道好不好?好,但是你不要找法師,你也不要找廟。我說為什麼?他說你要找他,人家不答應,你不就心裡又不高興?那怎麼辦?求佛菩薩,因緣成熟了,師父會來找你,道場會來找你。我說真的嗎?我說好,就這樣辦。所以也不著急,從來也沒有這個念頭。

  到這個時候心裡動了心了,不出半年,結果怎麼樣?一個多月以後,圓山臨濟寺那個住持心悟法師要請我出家。前後派人到台中來了九次,這劉備請諸葛亮三顧茅廬,請了我九次,很誠心,所以我就答應他了,答應他。李老師說,人家怎麼一勸你出家就出家?我說不行!他來了九次,而且很誠懇。我說我自己過去有願,我就等這麼一天。所以我受戒,也是人家請我來受戒,出家是請我來出家的。所以請我出家就方便多了,在寺廟方便了,等於很多優厚的優待。我要去出家,那等於完全聽師父的;這個我一出家,師父得聽我的。所以,頭一個條件就是說台中的功課不能放棄,我每個月要到台中去住一個星期,去聽李老師上課,往返路費你們寺廟要負擔,要給我。所以這些條件都談好了才去的,這個是很難得的機緣。

  所以說是要這個無益的苦行不能修,一定要修相應的。可是你要說是不修無益的苦行,在今天講就談不到,有幾個人大徹大悟?悟了以後才脫離無益苦行。不悟,剛才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乃至於到禪定,都是無益苦行。那是什麼?裡面沒有般若。般若是什麼?般若是完全放下。布施,布施三輪體空,不著相;持戒,持戒也是三輪體空,忍辱也是三輪體空,乃至於禪定還是三輪體空,這就是般若。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個才不是無益的苦行,那個苦行是有無量功德。迦葉尊者修苦行,釋迦牟尼佛讚歎,如果他要是無益的苦行,釋迦牟尼佛就不會讚歎了。迦葉尊者解空第一,解空第一的人修苦行,你看看這個味道?他這個標榜做個模樣就是給我們看的。苦行,他苦不苦?我們看他苦,他不苦。為什麼他不苦?他心裡沒有執著、沒有分別,苦什麼?有分別、有執著才有苦受。他一切放下了,苦樂憂喜捨他都不受。諸位想想,他有沒有苦?他是真正之樂。我們凡夫看到苦得不得了!因為我們凡夫有苦樂憂喜捨五種受,人家沒有五種受,苦樂憂喜捨都沒有。換句話就是他的修行與般若相應,『了卻心』,他的修行就是『頓入無生知見力』。所以說是真正能夠看破放下,還得加上有恆,這是成功之本。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燄。】

  這個地方所說的『大丈夫』是講的菩薩,是指菩薩,菩薩具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佛常常是用『金剛』來做比喻,你看金剛般若,「金剛」就是比喻,又常常用這個『劍』做比喻。文殊菩薩手上拿著一把劍,那個劍是代表什麼?代表般若的,實際上文殊菩薩手上何必拿一把劍?叫『慧劍』,「慧劍」是斷煩惱的。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外道』是指誰?這是指當時的印度,九十六種外道裡面,裡頭有最著名的叫六師外道,佛以般若智慧折服了他們。不但是外道被折服了,就是『天魔』遇到般若也覺得膽寒。這裡頭有一段公案,是《寶星經》裡面的一段,諸位自己去看,這是說明魔王心驚。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前面這一句,無非是般若無方之大用,這『法雷』、『法鼓』都是般若的代名詞。不但是「法雷」、「法鼓」,就是經裡講的『慈雲』、『甘露』也不例外。為什麼般若會有這麼多名稱?註解裡面都有解釋。般若是大用無方,看它是哪一種用途,就給它起上一個什麼名稱,或者給它一個什麼比喻,體是一,用則無方,所以有這麼多的名稱。下面兩句是說般若智慧能夠成熟一切眾生。第一句是比喻,『龍象蹴踏潤無邊』,「龍象」是動物裡面最大的,牠所踐之地就不是其他小動物能夠相比的。『三乘』是指菩薩、聲聞、緣覺,『五性』,註解裡頭也有,有「善性、惡性、定性、不定性、闡提」,闡提就是不相信佛法之人,沒有善根的人叫一闡提。佛在其他經裡面差不多都說一闡提不能成佛。但是佛在《法華》、《涅槃》裡面說,一闡提也能成佛,所以我們稱為是成佛的《法華》。《法華經》裡面講成佛講得究竟圓滿,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也能成佛,這才是最圓滿究竟的說法。所以此地講『三乘五性皆醒悟』,這要什麼?這需要般若智慧。註解裡面有一段雲門公案,諸位仔細的去參學,公案很有味道,有很大的啟示,你們自己去念、自己去參,看看能不能悟得過來。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雪山』是喜馬拉雅山,因為喜馬拉雅山是終年積雪,所以稱之為「雪山」。釋迦牟尼佛生長的地方就是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面,現在的尼泊爾,佛的故鄉在現在的尼泊爾,當時稱為北印度,離雪山很近,所以經典裡面講雪山講得最多。在此地雪山是比喻一真的境界,也就是比喻諸法實相。「香草」是比喻圓修之人。「大白牛」是比喻「照理」的智慧,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觀照般若。『醍醐』是比喻一乘妙法。諸位要懂得比喻,才能夠看到經裡面所講的意思。大乘根性的人,《華嚴經》裡面講「一發心就成正覺」,這是大心的人。為什麼說一發心就成正覺?發的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我們講粗淺一點,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跟佛沒兩樣,所以一發心就成佛。

  可惜的是什麼?是這個心發得不長,一剎那,閃光一閃就沒有了,第二念又不平等了,心又不清淨了。換句話說,怎麼樣你能夠常常保持你的菩提心?菩提心需要修的。三賢位的菩薩就是修菩提心,十住菩薩修直心,就是修平等心;十行菩薩修深心,就是修清淨心;十迴向菩薩修大悲心。三心圓滿,真正成就,永無退轉,這登地,地上菩薩,就入了初地。所以那個菩提心發,不是說發了就完了,發了要修,要在境界裡面修,眼見色、耳聞聲,接觸一切境界,是不是平等心?對這個厚一點,對那個薄一點,不平等。所以平等心要從境界裡修,沒有境界,你的平等心怎麼能修得成?可是修這個東西也有最初方便,諸位要想真幹就得要真修,不真修不能成就。

  我常常在外面講經,有很多同學來問我,我們很想修,怎麼個修法?我就教給他,你在這一生當中,你第一個冤家,最痛恨的人是誰?仇最大的,你想想是哪一個?然後你給他寫個長生祿位,放在佛像旁邊,每一天拜佛也拜他。為什麼?修怨親平等,佛是你第一尊敬的,這是第一恨的,第一恨跟第一敬你給他拉平,你就這個修法。天天拜他,然後見了人的時候也把他當佛一樣看待他。牌位上天天拜他可以了,見到人還是生氣,那還是不行,功夫沒到家。這是方便法,怨親平等這是最有效的辦法。什麼時候把那個冤家對頭看作阿彌陀佛一樣,心平等了。這個心平等了,其他的小的差別當然更平等了。你不這樣修,你的菩提心沒有根,叫露水的菩提心,一會兒就沒有了,那不管用的,所以露水道心不管用的。所以要真正會修,要想辦法,所以要有方便。學大乘的菩薩總是念念與般若智慧相應,念念是覺心,覺而不迷。行行是慧行、般若行、智慧行,然後才能攝入重重、事事無礙,像《華嚴經》所說的一樣。我們再看底下: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這四句,跟諸位說,把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說盡了,《華嚴》的法界如是如是而已。這是《華嚴》清涼大師講的四種無礙法界,第一種叫「事無礙」,第二種是「理無礙」,第三種是「理事無礙」,第四種「事事無礙」。這裡我也不必多說,句子看起來很容易,也很容易懂,含義無量無邊。好在他的註解也算註得詳細,諸位自己好好的去看。前面兩句是說的法,後頭兩句是比喻。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小註裡面說「眾生心中諸佛」,諸位要聽清楚,這個法語非常著名的。「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這個念念諸位要記住,前頭跟大家講過,一剎那當中有九百生滅,念念證真。而「諸佛心內眾生,心心作佛」,你們大家見了也未?有沒有見到?你要是見到了,就入一真法界了;你要是見到了,則念佛就證理一心不亂了。所以有同學問我說,證得一心不亂自己曉得不曉得?曉得,清清楚楚,這個境界是親證的。從這個地方能看到生佛是一,法界本來是一真。我們現在證不到,曉得這個事實,對這個事情不必懷疑,我們相信聖言量,佛不欺騙我們。

  佛法的特色,就是說出來之後,你自己去求證。所以它與科學、哲學不一樣,它是有結論、有方向、有目標,叫你自己去求證,而不是叫你去摸索,這是跟世間學術不一樣的。我們今天科學、哲學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結論,要靠自己摸,摸到了,好!發現這是個真理,第二個人再過幾年又發現,把這個否定掉了。所以世間沒有真理,你的真理人家否定掉,他那個真理過幾年又被別人否定掉,這沒有一定的真理。佛法有一定的,決定性的,諸佛所證。只要我們循照這個方向,循照這個原理、原則去求證,人人都能夠證得。證得的時候就是『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生佛一體,不但是性體是一,跟諸位說,色相也是一。

  看看你們哪一天能夠親證,親證到什麼?一切眾生的那個身跟我這個身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一真法界了。我身不是你身,這是凡夫,不是佛。到了佛的時候,非一非異。你說是一,明明兩個人;你說兩個人,明明是一,這個妙極了!不但人我是一,一切萬法與我是一。道家只有這麼個說法,「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他有這個說法。佛法裡頭親證,的確是這個境界。我說境界還不妥當,事實,確實是這麼一樁事情,這是實相,決定不虛妄,決定不欺騙。所以我問你,你能不能見到這個境界?天天念八十八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諸位想想,阿彌陀佛了不起,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是誰?就是自己。所以那個「淨土」叫做唯心淨土,「彌陀」叫自性彌陀。諸位能夠證到這個,就跟這兩句一樣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永嘉大師這兩句話完全相同,說法不一樣,境界意思都相同。這個境界在淨土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