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永嘉證道歌  (第三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03

  諸位一面聽講,一面要把註解看一看,最好是在聽講之前把註子看一遍。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困難的問題是在所不免的,尤其是境界愈往上提,困難的地方愈多,古人所謂是「行百里而半九十」,佛法之道亦復如是。我們看經典裡面常講,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證。佛常說,第一個阿僧祇劫可以證到三十個位次,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證三十個位次;而在第二個阿僧祇劫裡面,同樣長的時間,只能證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而第三個阿僧祇劫,還是那麼長的時間,只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由此可知,愈往上愈不容易。所以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也不可以怕難,我們也不怕難,我們也不敢輕慢,這樣才能夠有成就。

  永嘉大師這本書,他老人家留給我們後人的就是這麼一本小冊子,著作不多,但是這是整個佛法的綱領。他這個小冊子諸位要通達,整個佛法也通達了。換句話說,這整個佛法不通達,這個小冊子也很不容易通達。雖然不容易通達,可是裡頭有個巧妙的方法,那就是背誦。諸位真正要想學,前面的《禪宗集》以及後面的《證道歌》都要背。常常背可以破除妄想執著,有無量無邊殊勝功德。我們今天再繼續看底下的文。

  【幻化空身即法身。】

  前面既然曉得無明的體性,就是它的本體,就是佛性的本體。所以無明與佛性是不二的。佛性就是法身,無明就是我們現在的幻化身,我們現在所講的業報之身。註解裡面有一個簡單的解釋,解釋這個『法身』,這是講教下所說有五分法身,這是說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解脫知見跟解脫,我們拿淺顯的話來說,解脫就是放下,放得下,解脫知見就是看得破。能看得破,能放得下,『幻化空身』就是「法身」。還有一種講法,這是後面它也說明三身的定義,這都是經上常常解釋的。五分法身在小乘經典裡面說得多,大乘經是很少說的。由此可知,佛給小乘人講法身都是講這五種法,在大乘法裡面則不是這麼講法。

  法身,我們看看這個地方有八個字的解釋,這個解釋得非常之圓滿,「智冥真境,盡法為身」。諸位要能契入到這個境界,就與十方諸佛沒有兩樣。智是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不是聰明。般若,古大德不把它翻作智慧是很有道理的。般若是印度話,依舊是用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智慧。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就翻成智慧?怕我們看到智慧這兩個字把般若誤會了。為什麼?我們世間人把聰明就當作智慧,第六意識的思惟想像認為是智慧,這是錯誤的。佛說的智慧是從本性裡面生的,就叫般若智慧。我們現在所生的統統是心意識裡面生的,心意識裡面所生的是妄想,哪裡是智慧?智慧才能夠照了一切法的真實相。心意識成天在打妄想,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這是一定要辨別清楚的。不但我們世間人沒有般若智慧,小乘的聖者辟支佛,乃至於權教的菩薩,都沒有。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唯有大乘菩薩才有般若智慧。所謂是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這就是般若智慧的一貫作用。到後面我們還會討論到。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夠冥契真境。冥就是冥契、冥合的意思,好像暗暗的、自自然然它就合了。真境則不是妄境,所以要真智慧才能夠契真境界。

  今天有同學來給我說,建議我,希望我們講一點修行的方法。諸位要曉得,修行的方法跟理論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困難在哪裡?理論是理論,方法是方法,合不起來。這樣子是理論也不解,方法也是盲修瞎練在這幹,這困難在此地。不知道理跟事是一,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了。

  這兩句話是如來果證上的境界。實際上最重要的就是四個字智冥真境,就是這四個字。我要給諸位說,什麼叫真智慧?這一點很重要,真智慧在佛法名詞上叫實智,實在的實,也叫做根本智,這是般若智慧。真智慧起作用的時候就叫做權智,權是權巧方便,也叫做後得智。在求智慧上來說,一定要先求根本智。(還有一個權智,真智還有一個權智,與實對立的就是權,權實是一對的,權智也叫後得智。)權智就是真智慧它的作用,起作用的時候,有體有用。這個智慧的修學方法?經上一再給我們說,不是用思惟、用思考能夠求得到的,也不是用邏輯、辯證法,佛法裡頭的因明,也不行,求不到的。為什麼?它沒有方法,這真智慧。而因明、邏輯這些東西,在世間上講它有用,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佛法裡面也重視,對誰重視?對初學的人重視。就是初學的人妄想太多了,先要用一個方法把那個妄想整理整理,使它有頭緒,用這個方法來整理你的妄想的。向上一著的時候不要了,才能達到真智慧。所以諸位要了解。

  真智慧可以一上來就能夠修學、就可以訓練。用什麼方法訓練?給諸位說,背誦經典。所以背誦經典就是修養真智慧(實智、根本智)的方法。你們如果要不肯幹,要怕吃苦頭,換句話說,你們就不要智慧。心裡又想求智慧,又不肯修智慧,那哪能成功?所以這背書的好處現在很少人曉得。背書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一次把它修完,這妙絕了!我們看古來的這些大德,各個都大徹大悟,你再研究他的底子,哪一個不是從根本智上起來的?他要沒有根本智,他怎麼能成就?所以諸位要真正想開智慧,最好的辦法是背書。我們中國在從前教育,這教學的方法,著重在根本智的修學。所以一個小孩到上學的年齡,六、七歲開始到十二、三歲這一個階段,完全是背誦經典,求根本智,這求開悟。到十幾歲懂事的時候,他有根本智,所以他一接觸境界他都能了然,它有作用。現在的人怎麼樣?現在人不講求根本智,換句話說,後得智也沒有。好像那個樹一樣,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後得智就是枝葉花果。它沒有根、沒有本,諸位想想,那枝葉花朵從哪來的?所以就辦不到了。

  在佛門的教學,在過去,這一出家,五年背誦經典。寺院裡面有講堂,天天有法師講經,出家五年之內沒有資格聽經,有禪堂也沒有資格去參禪,也有念佛堂,也沒有資格去念佛。這五年幹什麼?除了背經書之外,就是服務大眾,在寺廟裡面服務。服務是培福,是學做人,就是侍奉長者,有比我先出家的,我是後出家的,我應當要侍候他,應當要為大眾服務,這是培福。背書?求慧。你看看,福慧雙修。五年之後,確實福報他也修了,根本智他也有,五年他也背了一些東西,這時候才有資格聽經,才有資格參禪,或者到念佛堂隨眾念佛。諸位想想,我們今天要有個寺廟定下這個規矩,我看一個人也不會來了。這就是現在的人是不肯幹,不能按部就班。

  我們看看古人背的那個書,現在看看都嚇死人,那部頭之大,跟你說是,我們真是不敢想像!因為從前學天台,要背三大部,三大部那個線裝書六、七十本,堆在桌子上,這麼高一大堆,那都得要背的。現在怎樣?縮小了印,你看看還是不少本。你看看《摩訶止觀》,廣定法師那兒好像有印精裝本這麼厚,三冊,《法華玄義釋籤》、《法華經文句記》,這是天台三大部。學天台的如果不能背這三大部,就沒有資格入門。還有這些,差不多都是專攻的,學華嚴的,八十卷《華嚴》要背下來。那個八十卷《華嚴》跟天台三大部的分量差不多,天台三大部合起來差不多也有八十《華嚴》那麼多。那不背不行。學《楞嚴》的要背《楞嚴經》,學《涅槃經》的要背《大涅槃經》,《大涅槃經》四十卷。所以這不背書怎麼行?背書還要知道背書的目的,剛才講了三學、三慧、五分法身一次完成,妙不可言!

  戒律,諸位要記住,我們在《證道歌》裡面會詳細的討論到,後面的文都有。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位想想,你一天到晚要背書,你心裡頭就不會打妄想,想壞主意,不會想的。這要想,愈有妄想,書就背不熟。豈不是諸惡莫作?不但身口不作惡,連心裡都不想惡事,妄念沒有。經典是佛祖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那是真正之善,不是善惡的善,是離開善惡之善,這是眾善奉行!你看背書,戒律圓滿,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大乘戒,你看那小乘戒、大乘戒全都有了,背誦裡頭就完全了。背誦又是修定,因為你背誦要專心,心分散了,就背不成功了,一定要心力集中。所以背書是修定,修一心不亂。在背誦的時候,從經文到經尾,「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是字字分明,一個字也沒念錯,一句也沒念顛倒,這就是智慧。

  所以說只教你念、只教你背,可不能想裡頭的意思,這一句怎麼講?那一句又如何?這個地方我悟了。這是你糊塗,你悟在哪裡?不是告訴你,經裡頭沒有意思?這就是一個手段。因為我們的眾生心雜亂,所以必須要用大部頭來陶冶我們自己心,把自己心定下來,把自己的妄想息掉,就用這個方法。所以背誦的時候,你也不要著急,我今天背誦還沒有背熟,明天還沒有背熟,不必著急,你只一直念下去。像我們現在是比較上方便,是以《楞嚴》、《法華》這樣的分量正好,大概是六萬字到七萬字的樣子。一天背一遍,就念一遍,一天念一遍,你念上個十年自然就會背了,十年念三千遍,天天不能間斷。十年之後就自然有效用了。諸位如果要是果然背上十年經,今天你在我這裡聽講你就有悟處。今天你在這裡聽講不能開悟,就是因為你沒有底子;你要有這個底子的話,那就言下大悟。所以大乘法、了義經裡面所用的修行的方法是非常之高超,高明極了,直截了當。我們不曉得這個方法,那如何能用功?

  根本智有了,這就是根本智才能夠冥其真境,這真智慧現前了,你看到外面的境界,就是真實的境界了。真實境界是什麼樣子?我們今天早晨第一堂看的,永嘉大師所說的就是那個樣子,一切法如如不動,一切境界是清淨寂滅的境界。我們怎麼能看得出來?我這是提示諸位,背書要緊。可是你們現在在學校裡,學校裡功課就那麼多了,哪有時間去背書?這是遭遇之不幸,環境的逼迫。這不能搞大的,搞小的,小的也不要偷懶,我選個《心經》二百六十個字,那就是自己騙自己,那也不行。也得要選一個有分量的,攝自己的心,這就是修行的方法。你說《金剛經》很好,《金剛經》只有五千字,分量不太大,你們諸位努力一點,花兩個月的時間就能背出來,就能背誦出來。

  我過去有一個朋友,他是從小就背《金剛經》,背得很熟,他從頭到尾背一遍一個字不錯,十三分鐘,背得真快!真熟!很可惜,到後來他就信基督教去了。他為什麼信基督教?被太太逼迫著,太太說要不信教的話要跟他離婚,要鬧家庭革命。最後沒有辦法,他來跟我說,怎麼辦?我說你要維繫你家庭的美滿,那你只有聽太太的。我說不過不要緊,你好好的到教堂裡面去跟她禱告,你在那裡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不是一樣的事情?從權。這我教他一個方法。我還給他一個希望,諸佛菩薩常常到天宮裡頭說法度眾生,他們的信徒不曉得,上帝都是佛教徒,你到了天堂去,你跟上帝再學佛,不是一樣的事情?這是沒衝突,也沒有妨礙。

  所以說必須要心一了才能見到一真,才能見到這個境界。在淨土宗裡面,給諸位說,真正的目的是在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智冥真境,盡法為身」,理一心不亂就證法身,破無明、證法身,果報是在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餘土還沒有見到法身,沒有證得。證得法身之後,你才曉得,什麼是身?是盡法為身,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原來都是自己。這個話我說起來,你聽起來就莫名其妙,你也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咱們就不談了,就說到此地為止,你是不會接受的,這盡法為身。所以你才曉得這個身,這「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不生不滅,報身、化身、應身統統都是不生不滅的。

  可惜諸位現在心散亂、心沒一,你見不到。我教你用背書這個方法,可以訓練一心,用這個辦法訓練一心。你要有多時間的話,你就選大部的,一切經裡面選你愛好的,喜歡什麼經典你就在哪一部經典上用功夫。特別要記住,不是叫你求解的,是訓練你一心不亂的,它是一個方法,目的是叫你開悟,是叫你證得一心的。所以不同於世間人背書,世間人背書目的是記憶,目的是增加妄想,他要多學一點,博學多聞,增加妄想。佛法用背書方法是消除妄想。方法是一個,目的是兩個。所以佛法跟世間法是目的不相同,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要是不懂的話,背這些經書時候,那要增長了妄想,那麻煩了,方法是用對了,目的錯了,結果就不一樣,這個是一定要曉得。再看底下一句: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覺』就是覺悟,我們常講大徹大悟。悟的什麼?就是悟的『法身』。「法身」是什麼樣子?『無一物』。要把「無一物」講清楚很費事。唯識裡面所講的,給諸位說,就是講無一物。我舉唯識裡頭最淺顯的例子來給諸位說明,唯識的入門是《百法明門論》。這個《百法》講的是什麼?就是講的無一物,你看那個《百法明門論》第一句話,「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謂一切法」。底下就說明這一百法,這是一切法的歸納。「云何為無我?」後面說,「人無我,法無我」。

  我見過許多同學研究唯識的,他走的不是明門,他走的是暗門。為什麼?他那個「百法」不是無一物,他又增加了一百個物,這不糟糕了嗎?這麻煩大了!明是開智慧,他不明就是增長無明,他走的是百法無明門,不是明門。還有一個學生,學佛也學了很久了,他過去也一直聽我講經,他在學校裡給人家講《百法明門》。我就把他找過來,我說你講的是明門、講的是黑門?這個東西得搞清楚。明是叫你通達一切法本來無一物。你看《百法》分兩大類,有為法跟無為法,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為法,《金剛經》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見得無一物。所以他才能證人我空、法我空,這個叫開智慧。他不會講,講一百個名相,叫你牢牢的死記住,你腦筋裡頭本來沒有這一百個煩惱,沒有這一百個邪見,現在又增長了一百條邪知邪見,這不是害死人嗎?

  我舉出《百法明門論》如此,一切經論統統如此。所以佛的三藏十二分教,就是三藏經典,全是教我們開智慧的,決定不能執著。執著了,就增長無明、增長邪見。佛為什麼他自己要把他四十九年所說的話要否定掉?《金剛經》上有明文,誰要說我說法了,誰就是謗佛。明明說了四十九年,紀錄下來那麼多一大堆,他怎麼一句不承認?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確實一個字沒說,一句話沒說。所以他那個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你要懂這個道理。因此,佛所說的一切法是破執著的。如果我們再執著這一切法,這不但不破執著,還增長執著,那不是糟了!

  佛說一切法是教我們得一心不亂的,教我們得定的。我們聽了這一切法,不但不能得定,那個心更亂、更迷惑。這就是佛所說的,《華嚴經》裡頭有,叫「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一等聰明智慧人,望文解義,全都解錯了。他給你說的時候,你說的這句沒錯,這個字也說得沒錯,統是世間之見,心意識的分別,我們聽了還覺得很有道理,還覺得他沒錯。真正不錯的,說而無說,才是真正不錯。你問他有沒有說,你說的是什麼?我沒說,一句話也沒說。真正會聽的,聽而無聽。聽到沒有?什麼都沒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真有受用。去執著、去妄想、去分別的,這是佛法。所以覺悟的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法身覺了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本源」是說的真性,「自性」就是自體,本來就是佛。「佛」這個字怎麼講法?佛就是覺,本來就覺。所謂是「在眼曰見,在耳曰聞」,見聞覺知就是覺,覺就是佛,迷就是凡夫,凡夫與佛本來不二。佛之見就是用自性見,佛聽用自性聽,所以他心清淨,「本來無一物」。我們現在見很複雜。我們現在是見,當然有真性,離了真性那就沒有見了,可是雖有真性,我們附帶了很多拉拉雜雜的東西。譬如說我們見,用眼見,你偏偏要在眼上戴一付眼鏡,附加上這個東西,還有一付不夠戴兩付、戴三付,戴個十付、二十付,那你見外面東西當然一塌糊塗,是不是?你再戴上有色的,又戴紅的、又戴藍的、又戴黑的,戴了一大堆,你看外面那個世界當然是看不清楚!我們現在真如本性這個眼睛上戴了好幾百付,這個都是不必要的。你要不相信,我舉例子給你看。你看我們戴的有阿賴耶的見分,有末那的見分,有第六意識的見分,又有眼識的見分,還有與識相應的那些心所,每一個心所都有見分。你們算算看,豈不是戴了好幾百付?所以看不清楚,不能了解一真的境界。我們聞,聞性也是如此,也附帶了一大堆。

  佛教給我們的方法,直截了當,像佛一樣,就是用見性見,把那個附帶東西全都去掉,這個見叫真見。你現在戴了這一大堆東西,這個見叫妄見。我們現在見是妄見,見的相是妄相,並不是那個相變成妄相,是我們見走了眼。我們要想成佛,要想成就真正智慧,就得把這些妄見淘汰掉。淘汰掉之後,妄見是可以去得掉的,真的見是去不掉的,所謂是「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去了妄見的那個見,就是純真無妄之見,那就是自性見。這些道理在大乘經論裡面都說得很清楚。

  所以我們要想像佛祖一樣的覺悟,真正認清楚,自己原來是佛,「天」是天然,「真」是真實,無關修證。所以說無修無證,本來就是。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給諸位說都是佛。佛眼睛裡頭看的還有眾生,那佛是眾生,他沒成佛。他成佛,也有說佛、也有說眾生。前面跟諸位說,那是隨順眾生說的,不是隨他自己見到的境界說的。所以佛說法依二諦而說,就是真諦跟俗諦。依俗諦,這是依一般迷惑顛倒的人,依他的見解來說,說了他好懂。依真諦說,那是依他自己證得的境界來說,那就不一樣了,就超越我們的常識了。所以佛說法是真俗交互而說,我們要明瞭哪些話佛是依真諦而說的,哪些話佛是依世俗諦而說的。佛的言語沒有矛盾、沒有牴觸。為什麼沒有牴觸、沒有矛盾?因為佛「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註解裡面諸位自己去看。再看下面一首: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這上面一句是講人我空,下面一句是說法我空。『五陰』是指的色、受、想、行、識,『空去來』。怎麼「空去來」?你看觀世音菩薩他在《心經》裡面就說,「照見五蘊皆空」,那豈不是「五陰浮雲空去來」?我們現在就是覺得五陰不空,那是沒有見到五陰的真相,五陰的真相是空寂的。五陰就是百法,五陰是百法的歸納,百法是五陰的開展,是一樁事情。五陰裡面的色法,就是百法裡面的十一種色法,受陰、想陰是心所法,就是五遍行裡面的觸、作意、受、想、思那個受心所、想心所,提出來各成一陰。這行陰裡面,就是這個心所法裡面,除了提出來受、想兩個之外,五十一個心所法其餘的四十九個都在行裡面,這是相應的心所。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的心所也在行陰裡面。所以行陰裡頭包括的範圍很大。末後那個識就是八識。所以五陰就是百法。

  你曉得五陰空,百法也空,才能夠明瞭天親菩薩造《百法》的宗旨,解釋佛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我」。無我就是空,無我就是無自體、無自性。曉得百法是空,你就知道百法再一展開是萬法,「萬法皆空」。但是諸位還要曉得,空不是無,我們千萬不要誤會了,說空,空什麼都沒有了就叫空,不是這個意思。空是存在的,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與有不二,這叫空。《心經》裡面說得很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不是二。什麼時候我們在一切法裡頭這空有不二了,這個時候是你般若智慧現前,你跟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有生死煩惱之苦統統沒有了,這就是入大涅槃的境界了。

  『三毒水泡虛出沒』,「三毒」是指的貪、瞋、痴。貪瞋痴像什麼?像「水泡」一樣,像那個大海裡頭起水泡。諸位想水泡是真的、是假的?你不能說它沒有,它確實有;你不能說它有,它一會就沒有了,「虛出沒」。所以貪瞋痴原來就是戒定慧。悟的時候叫做戒定慧,迷的時候叫做貪瞋痴。體性無二無別,是一不是二。所以古德說過,生死就是涅槃,煩惱即菩提,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槃是一,也是不二。我們今天要談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徹底究竟的解決問題。可是這是高度的智慧才能把事實的真相認出來。這個境界是親證的,是事實,不是幻想,也不是推理,幻想、推理都是意識起作用。除掉心意識,這個事實就擺在我們面前,這才能證得人法二空。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小乘人只證得人空,還沒有了解法空。再給諸位說,小乘人修行的方法很笨拙,他不是從根本上修的,他是在枝葉上求的。大乘這個法子用得很巧妙,那就是他從根本上修學,從捨心意識,以這個為最高的原則。捨,他並不是不用,這是諸位要記住的。

  這個方法諸位要會了,現在你在學校就用得上。不但在學校用得上,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用上。你要會用了,那就是《般若經》裡面講的提得起觀照的功夫。讀經的時候,我們說依文字起觀照,你看他不是叫你依文字了解裡頭義理,不是的,他叫你起觀照。你把這個道理明白之後,再一引申,眼見一切色,在色相當中起觀照;耳聞一切聲,在音聲當中起觀照;舌嘗一切味,在五味當中起觀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不是觀照般若。這個就是佛知佛見,這是大覺,不迷。提不起觀照就是迷惑,迷的時候為境界所轉,悟的時候你就轉境界。悟的時候曉得真相,樣樣事情做得圓滿,樣樣事情做得非常妥當,這是真正智慧現前。所以佛法學了就有受用,不是說一定到學成,成了佛,才有受用了,學一分就有一分受用,學兩分就有兩分受用。可是你得要真懂,不能誤會。誤會了不但沒有受用,反而有障礙,在佛法上講魔障,著了魔。那是什麼?誤會了,曲解了經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