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三十三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33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七頁第六行,看經文: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

  這先把往生的品位說出來。下面是揀別這一類往生的人他所造的行業。在善導大師註解裡面的小標題、小科題叫「簡機造業」。我們看經文,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都非常重要,也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很容易觸犯的。

  經【或有眾生。】

  『或』是一個不定之詞,或者有這樣的人。

  經【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這一句是總說造了破戒之惡。『五戒』是在家、出家共同的根本戒,在家、出家都一樣的,是共同的根本戒。這五戒裡面的前面四條叫性罪,這個性是本性的性,叫性罪。這性罪就是不論你受不受戒,你犯了都有罪,這叫性罪。如果受了戒再犯就又要加一重,破戒罪,就加這一條;如果沒有受戒犯的,那就是所犯的是性罪,不能說他沒有罪。這殺盜淫妄前面都詳細說過。第五條飲酒,這一條不能夠說它是性罪,因為酒不構成犯罪,它叫做遮罪,遮就是遮止的意思,用現在話來說,它是防範,怕酒後亂性造前面四種罪,佛才特地將這一條也列入重罪,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

  戒律是學佛人共同的科目。在佛法當中,可以說是有三個科目是共同的,無論修學哪一宗派,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必須要遵守的,第一個就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行為的規範,它最重要的意義是防止我們造罪業,所謂「防非止過」,過就是過失,把過失止住。防非止過,這是戒律真正的精神與意思。四重戒,不但我們這個世界,無論是古人或者是今人,是中國人或者是外國人,是懂得佛法或者是不懂得佛法,乃至於我們講受過教育或者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大概對於殺盜淫妄都認為是不好的事情,可見得這是一切大眾所公認的。不但我們娑婆世界人認為這是罪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只要有眾生之類,對這四樁事情都認為這是惡事,不是好事。因此這四重戒是一切諸佛之所制定,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發明的,不是他一個人制定的,佛佛道同,統統都是這麼定的。因此我們要想在佛法裡面得到真實的利益,一定要嚴格的去受持。

  受持五戒,這個受持,持戒是因,能持戒這是大善。三福裡面第一條是世間的善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的善業。這個戒律的功德比世善大!戒律是聖教,聖人的教誨,所以戒善比世間善要高很多。世間善只能得人天福報,出世間善它的功德能幫助我們得定,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不是世間善所能比的。何況佛常講,修因一定有果報,五戒的果報就非常殊勝。不殺生得健康長壽的果報,不殺生是無畏布施,三種布施裡的無畏布施。不盜得大富,小乘經裡面,《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不盜得大富。不僅是教我們修財布施,那當然你的福報現前更快速。這持戒是種的真實之因,將來一定得真實的果報,現在再能修財布施,那是緣,因再加上緣,果報立刻就現前。

  盜在戒律裡面涵蓋的範圍非常之廣,不能夠把它侷限在竊盜,當然竊盜是盜,那範圍很小。凡是我們居心,我們存心要把別人他所有的,把它變成自己的,據為己有,不管用什麼手段都叫盜。譬如我們看到現在這個世界上,許多國家政府做大官的貪污。那個貪污,他有勢力,老百姓要想拜託他幫幫忙,求他辦一點事情都要送賄賂,賄賂是不是人家甘心送他的?不是的,是被逼著不得不送,這是盜,這都是屬於盜。所以盜的範圍非常之廣泛。只要對方不是甘心情願送給你的,你是用一種威勢、權力逼使他不得不奉獻的,這是屬於盜。

  還有一種甘心情願送來的,還是盜,哪一類甘心情願的?那是出家做了法師,你們信徒來供養,這是甘心情願的。假如這個出家人不是真正修行,是用打著佛法的招牌欺騙大眾,求得恭敬供養,這叫盜佛法,拿著佛法騙眾生,這個果報在阿鼻地獄,非常可怕。所以它的範圍確確實實非常之廣泛。盜在《戒經》裡面它有個很簡單的定義,這個定義非常之好,叫不與取。這個財物是有主的,他沒有同意,你就把它取來,這就造成了盜的罪業。所以不盜得大富,當然是指財物方面來說的。

  不淫欲,相貌端正莊嚴。不妄語得的果報是威信,他說話別人相信他,而且他的言詞美妙,音聲洪亮,都是從不妄語得來的果報。像釋迦牟尼佛,佛能夠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那是無量劫以來佛從來沒有妄語過,所以音聲有這樣的好,大家都能夠相信他,都能夠聽他的。不飲酒的果報是智慧,使頭腦(我們今天講的頭腦)保持清楚、保持著很冷靜。所以五戒得五種殊勝的果報。我們想想這五種勝報,我們都想得到,這光想得到不行,一定要修因。不認真的修行,縱然天天給佛菩薩燒香,給他供養、禮拜、禱告,那都沒有用處的,一定要依照佛所教給我們認真去修學,這個果報自自然然會現前。

  『八戒』是出家的根本戒,是出家沙彌所修的。這個地方,這沙彌十戒為什麼只說八戒?特別是為在家同修說的。因為淨土三經往生法門,佛是主要對在家人講的,所以一切都要便利於在家的同修,這八戒就是八關齋戒,前面都詳細介紹過了。善導大師給我們開示得很清楚,是在家人受出家戒,但是這個戒期是一天一夜,可以連續受。連續受也要每一天都受,因為它的期限就是一晝夜。

  『具足戒』是出家人受的,就是比丘戒跟比丘尼戒。在過去受戒是一樁大事情,是非常隆重的一樁事情,不是說我們想去受就受,沒有那麼容易;而且從前寺院開戒,也是佛門一樁大事情,非常的隆重。受比丘戒之前一定受過沙彌戒,如果曾經學過佛的,一定在家受過五戒、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不像現在台灣受戒非常方便,想去受戒,這道場開戒,馬上報個名,這出家人今天剃了頭,明天就可以去受戒,三壇大戒就具足了,真快!趕上我們現在的時代了。在以前不行,出家在寺院裡面要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訓練,然後才能夠受戒。所以從前嚴格很有道理,這出家人素質很整齊,有相當水準,不像現在這樣的隨便。這是我們看到古德,感到非常的感嘆。

  下面這是舉個例子,破戒的事情很多,如果一條一條說那說不完,太麻煩,太瑣碎,舉出一條,哪一條?盜戒,這殺盜淫妄裡頭單單舉這一條,要知道這不過是舉一個例子而已。

  經【如此愚人。】

  當然他犯戒一定愚痴,他不愚痴絕對不會破戒的,為什麼?破戒的罪非常之重,將來的果報不可思議,一個有智慧的人決定不肯去做,所以這決定是『愚人』,愚痴。什麼叫愚痴?在此地我們說一個最簡單的,大家很容易懂,不相信有因果報應,這就是愚痴。諸位想想,相信因果報應,他不敢做壞事,他不敢起惡念,為什麼?怕惡報。敢做惡事,敢動惡念,都是不相信因果報應,他才敢做。如果說得更深廣一點,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他完全不了解,所以才會做錯事情。

  經【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

  這是兩樁事情。『僧祇物』,就是寺院的我們現在話講不動產,寺院裡面的田地、房屋,屬於不動產的叫僧祇物。佛在此地,這盜特別舉出這三寶物,為什麼?盜三寶物結罪太重,這個地方諸位同修們不能夠不知道。如果我們盜一個人的,不管用什麼手段把他的財物據為己有,你盜一個人的就欠一個人的。實實在在要把三世因果搞清楚,我們一個人在這世間做人心安理得,為什麼?他今天把我的東西騙去了、盜去了、強佔去了,將來他還要還我。不但這個事情要還,你看就是吃肉,吃牠半斤將來得還牠八兩,原來這個果報是這樣的,這才叫真正公平。所以知道真相之後,決定不做這個傻事情。才曉得人在世間要想佔人便宜,沒這回事情,表面上看到是佔到了,你將來要不要還債?要酬償的!一絲毫便宜佔不到。

  那我們被人家佔便宜,我們有沒有吃虧?也沒吃虧,來世來生因緣到的時候,他還要還給我們,補償。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的心就定了、心就平了,縱然吃虧上當,受騙了也很歡喜,等於說我們放債、放利息一樣,將來他要還我的。但是真正學佛人要不要他還?不要他還。為什麼?還,我還得在六道,我等他來還。我不要了,統統不要了,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了。所以我們自己決定不騙人,決定不佔人的便宜,別人佔了我們的,一筆勾消就算了,這個心永遠是清淨的。

  所以我們盜一個人的,跟一個人結罪,你要還一個人。如果盜一個團體的,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這個物再輕,罪重,罪很重!譬如公共的設施,像我們在外面常常看到的公用電話,公用電話是市政府安的,用誰的錢?用我們整個城市居民納的稅,用這個來裝的。這東西雖然很少,你要是把它偷去了,你將來還債要還誰?這一市的大概兩百萬人都是你的債主,這就有得還了,這個東西麻煩大了,雖然盜得少他的罪重。假如這個設施是國家設立的,那就更麻煩了,你的債主是全國的人。這是許許多多人不知道,真的是疏忽、大意了。所以佛講「如此愚人」,那一點都沒錯。因此公共的設施要格外的愛護。偷盜是罪過,你把它損壞了也是罪過,損壞也是罪過,所以要格外的愛護。

  最重的罪是寺廟裡面的,這就講講「僧祇物」。「僧祇」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僧園,就是出家人修行的場所。為什麼說這個罪最重?你想這個國家設施你盜去,跟一國的國民結罪,這個範圍很大。出家人這個道場,這個道場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出家人都有分,不但我們這個地球,他方世界有佛教化眾生的佛的弟子,這也有他一份,他是出家人,既是出家人就有一份;換句話說,這個債就結不清了。這要向盡虛空遍法界的僧團去結罪,這個麻煩大了。所以佛在此地特別舉出這個例子,僧團裡面的東西決定不能夠盜取。這個僧祇物是指僧團裡面的不動產,用現在的話說指不動產,決定不能夠侵佔,決定不能夠損壞。損壞的罪業非常之重,如果侵佔,那還得了。

  『現前僧物』,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動產,他生活所需的衣食,所謂道糧、財物,這個罪過也是向十方僧團去結罪。這種情形自古以來侵佔僧團的財物,往往出家人比在家人犯得多,這真的叫破戒,鑄成了大錯。在家人起心動念要霸佔僧團,侵損常住,不能說沒有,少數,很少見。所以出家人要特別提高警覺,要小心謹慎,不要造成了大罪。一定要明瞭僧團、常住不是屬於個人的,是屬於團體的,而且團體是代代相承。僧團裡面是民主的,所以過去的執事,這是住持、當家這些執事一年選舉一次。在中國的叢林制度,這是百丈大師制定的制度,任期是一年。所以執事是很辛苦的,是為大眾服務的。為大眾服務,要長期叫他服務,這就不公平,所以每一年選一次。臘月三十總辭、選舉,初一的時候就移交,初一的時候新的執事就上任,就移交,任期一年。當然現在這些制度也都不存在了。

  在台灣的寺廟跟從前叢林性質不相同,這個因素很複雜,因素相當複雜。現在如果實行,就是恢復從前僧團制度,恐怕也像我們台灣民主一樣會一團糟,什麼原因?素養不夠。從前出家真的是發道心,確確實實戒律清淨莊嚴,為大眾所尊敬,沒有利欲的念頭,所以這個僧團確確實實是達到了六和敬,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現在不一樣了,即使出家修行,修什麼?我每天念幾部經,每天念多少聲佛號,拜多少拜佛,這叫修行嗎?這叫修行的樣子,叫裝模作樣,樣子。真正的修行是把自己的毛病習氣修正過來。行是生活行為,修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錯了,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修行的標準是什麼?標準是經論。經論是我們思想、見解正否的標準。依照經論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人生的見解思想,如果跟佛經上講的一樣,那就對了。不一樣?不一樣把它修正過來。戒律修正我們身口的行為,就是表現在外面的行為,一舉一動像不像佛在經上所說的。所以戒律是修正我們言語、動作,是修正這方面行為的。所以經律論是我們修行的標準。在現代社會講經論的這些法師大德還有,我們還有機會接觸到,講戒律的沒有了。而且戒律非常重要,這外面會影響裡面,表裡一如,可見得戒律非常重要。但是戒律現在講的人少,為什麼講的人少?難為情。講了,講的自己都沒有做到,講都是自己在罵自己,算了不要講了,大家都馬虎一點好了,沒人講。沒人講,不得了,這個問題嚴重。

  所以印光老法師真是慈悲到了極處,他老人家將《太上感應篇》,這《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的,《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教的,《了凡四訓》、《安士全書》,用這些東西來代替戒律,的確是大智慧。因為戒律如果沒有人講,我們自己要看很難看得懂,何況佛在《戒經》裡面特別交代,沒有受戒的人不能看戒律。不是戒律是祕密,不是的,是佛的慈悲。因為你沒有看戒律,出家人犯了什麼罪過,你不知道,你對他還很恭敬。那個戒律你一看,這個出家人犯這個罪,那個犯那個罪,你的起心動念對人家不恭敬,天天批評,天天責備人,你就造口業了。所以佛是大慈大悲教你不要起心動念,不要造口業,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不准你看戒律。《安士全書》、《感應篇》、《陰騭文》這是世間的善書,不是佛的戒律,人人可以看。拿著這些標準來修正我們身口的行為,實在講跟佛戒律差不多,不能完全相應,至少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所以印光大師用這三種書代替戒律,這非常有道理,希望同學們多多的去讀,讀這個書要檢點自己的心行。

  很難得,張老居士為我們寫了一本《無量壽經》,又為我們寫了一本《感應篇》。我們將《感應篇》跟《無量壽經》印在一起,所以前面是經,後面是戒律,最好每天至少要把它看一遍。看一遍跟自己的今天一天所作所為、起心動念對照一下,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這就好了,這叫真正修行。所以你每天不拜佛、不念經,你真的在做修行,這要知道。

  經【不淨說法。】

  特別對講經說法的人提出了警告。『說法』,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開始,佛講經,維摩居士也講經,所以講經固然是出家人的專責。出家為什麼?就是為了弘法利生。如果不為弘法利生,說是我個人修行,在家一樣成就,不必出家,出家就是要擔負起弘法利生的責任。中國從僧團制度建立,就是叢林制度,跟過去完全不相同。過去出家人生活幾乎是獨立的,三、五個志同道合就成一個小團體,是獨立的。叢林制度變成了一個有制度、有規模的大型的僧團,有組織,就像學校一樣。叢林之前像私塾教學,一個老師教個七、八個學生,十來個學生,這種方式。

  僧團,這叢林等於辦大學,所以一個僧團裡面有幾千人,組織非常的嚴密。它就需要辦事的人員,需要辦行政的,像一個學校一樣,學校教員重要,職員也重要,沒有職員,這學校也搞不成功。所以叢林制度興起之後,出家人有不能講經的就擔任執事,像一個學校不做教員那就要做職員,這個職員叫護持,內護,在僧團裡面做護持的工作。一直沿續到今天,我們出家人兩種職務,一個是弘法,一個是護法。這在家同修也是這兩種責任,在家可以發心弘法。佛陀在世,維摩居士天天跟佛一樣講經說法,不可以說居士身分不能講經,這講不通的,佛在世的時候,這樣子就擺出來了,哪有居士不能講經的!

  而且佛法是教育,教育裡面老師第一大,這諸位要知道。平常在家人跟出家人見面的時候,為了尊重佛的住持弟子,在家人都要向出家人頂禮、致敬。假如講經的時候,居士升座講經,出家人來聽經,要給這個居士頂禮,為什麼?他在講台上是代表佛說法的,要向他致敬,這是正當的規矩。你看經上,釋迦牟尼佛的時代,維摩居士講經,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佛的大弟子去聽維摩居士講經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釋迦牟尼佛講經那個禮節沒有兩樣,這就說明了佛法裡面老師第一大。雖然是居士,居士在老師的身分,那我們一定要恭敬。

  出家人可以向居士求法。你看舍利弗、目犍連去聽維摩長者講經說法,就是向他求法。後世玄奘大師在印度,他有兩個老師,戒賢論師是出家人,勝軍居士是在家人,兩個老師。他對兩個老師同樣的態度、同樣的禮敬,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不可以誤會認為我一出家,剃了頭,穿了大袖子,就目空一切,什麼人見我都要頂禮,增長傲慢,那就必定墮落,就是此地講『不淨說法』。不淨就是心不清淨,求名聞、求人恭敬、求利養,這就不淨,這個心不清淨。不淨說法,看你的目的,看你的用心,這結罪輕重不等。像前面所說的裨販如來,這就是最具體的一個說法。

  經【無有慚愧。】

  沒有慚愧心,不肯回頭,不能改過。

  經【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他認為造作這些惡業,他很聰明,他的手法很高,能夠騙得這些信徒團團轉,以這個為莊嚴。

  經【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

  他造前面這些罪業,這些罪業是略舉,這裡面只要犯一條,就是墮地獄。不要說統統都犯,犯了一條就要墮地獄,你要是犯多條的話,那就不必說了,這是破戒造惡的眾生。這樣的罪業,《戒經》裡頭常講不通懺悔,沒救!那是真的,確確實實佛講的沒錯,確實是沒救。如果是還有救?那就是我們這經上講的求生淨土,就這一條路。除這一條路之外,決定沒有第二條路。

  經【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這是講他臨命終時業報現前,他造的這個罪業現前了。人在臨終的時候,甚至在得病的時候就有許多境界,臨終這個境界更為顯著。《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冤家債主都出現了。這地獄現象現前的時候,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牛頭馬面,佛經裡面講牛頭阿傍,地獄裡的這些鬼卒都出現了。一生不相信因果報應造種種罪業,到這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這個人跟我在前面講的下品上生裡頭說的是一個道理,絕非偶然,沒有僥倖的,哪有偶然僥倖遇到這麼好的機會?沒有!實在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福德,在這一剎那當中現前了,這真是希有難逢。造這樣的惡業,臨終的時候雖然惡境現前,他頭腦還清楚,人還很明白,這就大非易事。所以這要曉得,這是無始劫修行的善根在這個時候發現,真正是關鍵的時候,頭腦清楚。

  經【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

  就在這剎那之間生死關頭遇到『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是念佛人,對於往生經論相當的透徹、明瞭,給他用最簡單、最扼要的開導,這實在不容易,這是真實的慈悲。讚歎阿彌陀佛,如何讚歎阿彌陀佛?淨土裡面三經皆是。但是在最緊要的關頭,你要真正把握著重心,勸這個造罪的人這個時候要回頭是岸,要真實懺悔,像前面三心裡面所說的「一切真實心中作」。這個懺悔要真實心懺悔,知道過去所做的,錯了,從今之後再不做錯了,要發真實心,這真實心的力量非常之大;要真實心,深信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這『十力』是常講的,一切如來在果地上有十種最殊勝的能力,菩薩都不能為比。佛是以這個圓滿的智慧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尤其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廣讚彼佛光明神力』,如果時間非常的短暫,看到他快要命終了,這時候言語愈少愈好,句句要有力量,要真正能夠提醒他回頭,專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極樂世界,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時間長,看他的樣子還能夠有兩三天,你就可以多開導他一些,增長他的信心。所以這完全看時節因緣。這時間長的:

  經【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經上所說的大家要記住,這是舉一個例子,不是你見到每個往生的人都如法炮製,那就不一定有效,說法要契機,這一定要知道。所以契機契理,聽的人才能得真實的受用。『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在佛法叫五分法身。如果諸位要想對五分法身多了解一些,《六祖壇經》第五品裡面說得很詳細。

  經【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這個人聽了他就感動,他就生懺悔心,立刻就改過自新,他的罪業消除了。

  經【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

  這是罪業消除的現象。像唐朝張善和,這是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張善和是個屠戶,殺牛為生,一生殺牛,這殺業就太重了。這實在講也是一世的迷惑,從事於這種職業,造了許許多多的罪業。這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營生事業不能夠不慎重,不能不選擇,不要選擇造罪業的行業,這個行業果報都不好。

  張善和在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見到許許多多牛頭人,那都是被他殺的這些牛。這時候這些牛來問他討命,他才非常恐懼,大聲的喊救命。所以他這是緣巧,正好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門口過,從他門經過,聽到裡面喊救命,這出家人就站了一會,問什麼事情?他的家裡人講張善和病重了,喊救命。出家人進去一看,張善和講好多牛頭人。這出家人就曉得地獄相現前,給他點著一把香,點著一把香給他,叫他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性命交關的時候,他也很聽話,大聲就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了十幾聲,他說牛頭人不見了,看到阿彌陀佛來了。他就跟阿彌陀佛往生。從這個例子來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得到一個證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緣很不容易遇到,在這種性命交關的時候,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幫了他的忙。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

  經【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這轉變得確確實實非常之快,轉變快!往往有一些同修讀到這個經很難相信,前面這個善人往生,我們聽了會點頭,認為這應該的,這種一生造這麼重的惡業,臨終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他就能往生?真的是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那是我們沒有看到前因後果。這是過去生中是個大修行人,積功累德,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說的,能夠接受這個法門,縱然在臨終最後那一剎那接受,也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要沒有這麼大的善根,臨命終時一教他念佛他就肯念,沒那麼簡單。

  我曾經見到一個人,我也在講堂跟諸位說過好幾遍。我初出家的時候在圓山臨濟寺,我們臨濟寺有一個念佛會,會長跟副會長都是在家居士。會長是王大松居士,在不在我都不曉得了。副會長林道棨居士,林居士是臺灣銀行的襄理,地位很高,他的法器敲得很好,念佛會當中他當維那,領導大眾念佛,他往生的時候居然拒絕念佛,怪不怪?他得的是癌症,走的時候非常痛苦,聽到佛號就討厭,把助念的人都趕走。由此可知,如果不是過去生中那樣深厚的善根,自己一生念佛,臨終不念了,你看那個業障多重、多可怕!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事實。所以一個人無論是修善往生,是作惡臨終遇善知識往生,都是過去生中非常深厚的善根,這一生遇到殊勝的因緣,才能真正了生脫死,沒有例外的。這時候看到地獄火變成了蓮花,蓮花上都有「化佛」,化佛是阿彌陀佛,「化菩薩」是觀世音、大勢至,三聖的化身來迎接他。

  經【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一念頃』是時間之短暫,他就跟著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經【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

  這一段是講花開的時間。時間都是從我們這個地方算起,不講西方世界的。西方世界時間、空間這種觀念都沒有,這是不相應行法,那邊沒有的,那邊是一真法界,沒有虛妄的,時分、方分都是不真實的。但是有一個問題也許有同修要問,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在蓮花裡面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他的日子怎麼過?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邊地疑城,邊地疑城裡面,那個生活快樂就像夜摩天宮一樣,只是不見佛、不聞法而已。這個地方是九品之內的,不屬於邊地;換句話說,在蓮花裡面,佛菩薩也應化在其中為他說法。不可以說他不見佛、不聞法,那不是比邊地還要苦、還要不如?所以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他是化佛、化菩薩為他說法。

  六劫之後蓮花開了,讚佛偈裡頭常常念到「華開見佛悟無生」,花沒有開的時候見到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是應化身,花開了以後,見到佛菩薩是報身。花沒有開,沒有見性,換句話說,相當於此方三賢位的菩薩;花開之後,相當我們這個地方的地上菩薩,明心見性了。所以說『六劫蓮華乃敷』,開敷,蓮花開了。

  經【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

  這是見到報身。報身先見到這兩位法身大士來給他講經說法,他一聽就覺悟了。怎麼知道他覺悟?底下說:

  經【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無上道心』就是菩提心,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本經上所說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個心一發起來就是大乘菩薩。大乘什麼地位的菩薩?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由此可知,這真正能夠證明他在蓮花裡面所見的佛菩薩是應化身,也是天天在那裡聞法、在那裡修行,這一點不假的。這個六劫,時間也不是一定的,要看這個人用功的勤惰。大概用功勤快的,勇猛精進的,時間就提前,六劫是最多的,最多不過是六劫;那就是懈怠、散漫的去往生的大概需要六劫的時間。假如他勇猛精進,那這個時間自然就提前。所以這經是活的不是死的,這是我們要知道。

  這道心真正發出來,就是法身大士。我們今天對於菩提心,粗略的了解一些,有沒有發出來?沒有。這一發出來,那你就不叫凡夫,你就是法身大士,這個心一發就是法身大士,可見得真的是不容易。如果不是蕅益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解釋,上智與下愚修這個法門很容易成就,這半當中的,就像我們這個程度是大麻煩。麻煩在哪裡?懷疑。能不能去?看看經上這些標準,再回頭想想自己,搖搖頭靠不住,是不是?這問題嚴重了。

  蕅益大師幫了我們一個大忙,他老人家解釋這無上菩提道心,他怎麼說?真心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道心,那我們的心就安了,心就定了。這是不是?說老實話,不能說不是,也不能全是。怎麼說不能說不是?因為你一念求生淨土這個意念,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真發了,他這個心是連在一起的,那可以說就是。怎麼說不是?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大徹大悟,這個心畢竟還不是真的菩提心。但是諸位要曉得,如果不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個心就真難真難。這一念真心求生淨土,一念真心要見阿彌陀佛,生到西方世界必定見佛聞法,徹悟自性。這無上道心是徹悟自性,一定是圓滿成就的。

  經【是名下品中生者。】

  這是『下品中生』,這一句是個總結。善導大師這個註解希望同修們自己去看。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