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十七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17

  請掀開經本一百六十四面第六行,從當中看起:

  經【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

  前面韋提希代我們啟請,末法時期的眾生怎樣才能夠見到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這二大菩薩。佛告訴她「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這是把見佛、見菩薩的條件為我們說出來,這是想念。我們聯想到《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也是這樣教給我們的,他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想就是憶,可見得《楞嚴經》上跟此地講的完全相同。這就是大乘經上常常講的一切法自心想生。我們在許許多多經典裡面看出佛教給我們重要的方法。

  想念,怎麼個想法?要怎樣念法?這就說到細節了。今天這段經文就是教給我們這想念一定要依照經典的說明。如果與經典所說的不一樣,那就不是正觀,這經上常講那叫邪觀,不是正觀。你這個想念有了錯誤、有了差錯,縱然有感應,決定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縱然見佛見菩薩,也決定不是無量壽佛、觀音、勢至。為什麼?你想錯了,想念裡面出了錯誤,這個感應就不一樣。由這個經裡面所說的,我們才真正明瞭西方境界確確實實微細,我們凡夫心粗想不出來。這觀想只要一樁事情觀想成功,其他境界統統都會現前。像前面所說的一觀成就了,其餘種種觀想的境界就不難見到。由此可知,一門深入真的是修行的祕訣。

  首先教給我們『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這是教我們想蓮花。這蓮花跟我們這個世界的蓮花不一樣,蓮花的葉子多,葉子細長。這個地方說『一一葉上,作百寶色』,這就很不容易觀成。而且每一片花瓣(花的葉就是花瓣)有脈絡,有多少?有八萬四千。真的,如果這個花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目不暇給,不知道怎麼看法。每一片葉都是這樣的。這常講的千葉寶蓮。脈是非常的明顯,『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西方世界,我們知道是光明世界,佛身上有光,菩薩身上也有光,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全身都放光明。這個世界裡面樣樣物品也都放光,蓮花也不例外。通常講放光,這是籠統而言之,也不知道這光究竟是如何之微妙,從這個地方稍稍能體會到一點。這一片葉裡面葉有脈絡,脈絡裡面放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怎樣觀想才算是觀成?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你觀想成就了,你觀成了。

  經【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

  這是花小的。小的花『縱廣』,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假如這個花擺在平面放到,從上到下這是縱;橫的?兩邊的距離這叫廣。縱廣都是兩百五十由旬,這個花是圓形的,因為它的距離相等,圓形的。兩百五十由旬這個花好大好大!我們台灣從南到北四百多公里,一個由旬八十里,二百五十由旬,我們台灣放到裡面去,大概就是一顆蓮子那麼大,這個蓮花太大!這小蓮華。這是蓮花小者都有這麼大。

  經【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

  我們平常講千葉寶蓮,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是『八萬四千葉』,不止千葉。八萬四千,給諸位說是圓滿的數字,代表圓滿。

  經【一一葉間。】

  這個葉與葉當中間的空隙。

  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

  這個數量非常可觀,『百億』,一百億,每一個葉的當中都有這麼多。我們如果能將這經裡面所說的境界稍稍體會一些,這個娑婆世界一切珍寶可以放下了,為什麼?不能為比!你到那個地方去蓮花化生,你所擁有的珠寶有多少?沒有法子計算!你這個座下的蓮花,兩片蓮花葉子空隙就有百億摩尼寶。多少空隙?八萬四千。百億再去乘八萬四千,我看我們地球上,整個地球上這些珍寶拿去塞它一條縫都塞不下,這個世間有什麼希奇,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經【一一摩尼珠。】

  這個『摩尼』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如意的意思,就是這些珠寶稱心如意。不但你看到生歡喜,那還不能算真的如意,如意是能隨心所欲的變化。你想要什麼東西,想看什麼東西,它都會變現出來,這才叫如意;否則的話,那就不能稱之為如意,如意寶珠。這個珠也放光明。

  經【放千光明。】

  每一個珠都放光。

  經【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

  這種光明我們世間沒有,沒有人見過也沒聽說過,特別是在古代科技還不發達,實在講很難體會。現在借重科學的這些工具,有些地方能夠彷彿的見到,像現在的雷射光確確實實把光可以聚成種種的圖案呈現在空中,我們看到非常之美。西方極樂像這種境界就太多、太殊勝!

  經【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

  蓮花下面有臺。像我們畫的佛像,佛像下面是蓮花,蓮花下面有臺,這個臺也是種種珍寶所聚。

  經【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

  這是說明寶臺四周的裝飾,裝飾就太多了,說之不盡,這不過是略舉數端而已。由這個地方我們能夠見到花臺的莊嚴。這些莊嚴正如古大德常說的,所謂是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說依報正報的莊嚴,是《華嚴經》說得最詳細,單單講依正莊嚴就講了十一卷經,它說得真詳細。我們這裡說得是太少、太簡單。這種富貴的莊嚴是不是奢侈?我們今天看這佛菩薩的生活太奢侈、太過分。佛教我們修行得要修苦行,要將五欲六塵都捨棄掉,為什麼他顯示的是這樣的華麗?諸位一定要明瞭一個原則,佛如果都教一切眾生受苦,我為什麼要學佛?我學佛的目的不是要受苦的。因此佛法的目標顯示得很清楚:離苦得樂。所以我們看到佛菩薩的生活確實是自在、是快樂。

  佛為什麼教我們修學要修苦行?諸位要曉得我們所享的這個樂不是真的,佛說那叫壞苦,絕對不是真樂。你的生活之豪華,是你用心思,一切是人為的造作。這個造作就是造業,業必有果報。這個業裡面不盡然都是善業,必定有很多損人利己,這個損人利己就是惡業不是善業,你的福報享盡,惡業現前,苦難就來臨。所以佛教我們「觀受是苦」。這觀受是苦是指六道凡夫,四聖法界裡面觀受是樂,他們的享受是樂。像經上所說的這樣殊勝的莊嚴,不是人工去建造的,是自自然然長成,天然的!不需要我們思惟想像去設計,也不需要勞力去建造,都不需要,這就自在,所以它是性德的流露。所以自性萬德萬能,自性德能自然的流露,這不屬於造作;換句話說,本性的德用本來如此,是這麼來的。下面告訴我們這個臺上面還有許許多多的莊嚴,也是說之不盡的,舉其顯著的:

  經【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

  『自然而有』,顯示決不是人為建造的,統統是自然而有的。有四根柱子,這個柱子很高,上面有許許多多的珍寶裝飾,叫『寶幢』,幢是圓形的。

  經【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

  這四根柱子頂上張著有『幔』,這個幔就像我們娑婆世界的夜摩天一樣。夜摩天在忉利天之上,忉利天宮的富貴已經說不盡,何況更上一層天!忉利是地居天,夜摩已經屬於空居天。

  經【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

  『微妙寶珠』就是前面所講的摩尼珠,能隨心所欲變化。這些寶珠當然也放光,這種種光色裝飾在寶幢之上。

  經【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我們讀這部經一定要跟《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連起來看,為什麼?要不連起來讀這個經,這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殊勝美好,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他們受用的,於我還不相干;跟四十八願連起來,那就曉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境界,原來經上所說的就是自己的生處、住處。自己性德被無明煩惱蓋覆住,流露不出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承蒙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把我們的性德也引發出來。藉著阿彌陀佛的性德,開發我們自性的德能,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受用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在《無量壽經》上顯示出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因此《觀經》上所講的依正莊嚴,就是我們自己往生到那個地方真實的受用。

  有很多人不願意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實實在在說是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知道好處,哪個不想去?人人都想去,而且是決定能去,就是去得成。這是最可貴了。假如說性德顯露的境界,諸佛剎土都是自性變現的,我們能不能去得了?去不了,必須自己也得破幾分無明、證幾分自性才能契入諸佛的報土,那就難了,絕對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得到的。唯獨西方淨土,我們人人有分!

  那要到底怎樣才能夠真正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見佛?這是許許多多念佛同修最為關心的一樁事。其實這種修學的方法,佛不但在五經一論裡面跟我們講得很多很多,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頭佛也常常提示。六波羅蜜裡頭講的「精進」,你只做到這兩個字就行了。我們念佛要精進。什麼叫精?精是純而不雜,換句話說,夾雜就不精。能夠做到不懷疑、不夾雜,「精」這個字做到了;不間斷就是進,這就成功了。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那個淨念就是精,相繼就是進;一門深入,一門就是精,深入就是進。由此可知,真實的忌諱就是夾雜、就是間斷。我們只要做到不夾雜、不間斷,沒有不成功的,而且這個法門成功非常快速!

  我們對這個原理明白,方法也懂得,可是修行效果沒有得到。這效果為什麼得不到?沒有別的,仔細去想一想都是精進兩個字出了問題。大概精做得不夠,進也做得不夠,都出在這裡。如果這兩個字真正做到了,那就是像《彌陀經》上所說的,若一日、若二日頂多若七日就成功了,你就見佛見菩薩。你要願意往生就決定得生,祕訣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放下就是念頭放下,這才是真正的精,真正是一門。

  西方世界諸佛菩薩,乃至於六塵都『作佛事』。什麼是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凡是啟發眾生開悟、幫助眾生開悟,那些事都叫作佛事。所以佛事這個名詞裡面包含著境界也是無量無邊。世出世間一一事都能幫助人覺悟,都能夠開顯眾生的智慧,幫他破迷開悟。這是說明西方世界六塵說法,光會說法。

  經【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這一句是總結觀名,這是十六觀裡面的『第七觀』,觀華座。

  經【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

  西方世界蓮花從哪裡來的?蓮花是阿彌陀佛本願變現出來的。彌陀有願接引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生到西方世界蓮花化生。十方世界的眾生,有一個眾生發真實心求生淨土,阿彌陀佛本願他就有感應,七寶池裡頭就生一朵蓮花。而且這個蓮花還標著有你的名字在上面,不會錯的,標的有名字。你念佛念得愈勤快,這個花就愈來愈大。西方世界蓮花大小不一樣,大小怎麼來的?是念佛人功夫的淺深。由此可知,花愈大的品級愈高,花小的品位也就低。因為它是念佛功夫淺深變現出來的。你如果在中途不念了,改學別的法門,或者不想往生了,這花就沒有了,花就謝掉了。這是阿彌陀佛本願所作,這是佛對眾生真正的加持,也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這是真正的利益。所以這說明花從什麼地方來的。

  經【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

  『彼佛』是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是說觀想念佛。這觀想念佛,要觀佛先觀『華座』,為什麼?觀華座比較容易,觀佛像比這個就要更微細、更要困難。

  經【作此想時。不得雜觀。】

  你的這個觀想必須完全符合經典裡面所說的,不能有一點差錯。如果有差錯,那就不相應,所以不能夠『雜想』。

  經【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

  前面講的摩尼寶珠。

  經【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

  我們一個人照鏡子,看到自己的面孔看得清清楚楚。你觀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境界跟前面一樣,無論是睜開眼睛或者閉著眼睛這個境界都在眼前,都那麼樣清楚、那麼樣的明瞭,這才能算是觀成。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才真的體會到古人所講的「境細心粗」,觀想很難成就,這是真的,所以幸虧末後一招有持名念佛。如果沒有持名,我們實在講雖然聽到西方世界這樣的莊嚴,還是沒有分,這有個持名帶業往生,這我們都有分。所以《觀經》的理論、方法,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喜歡讀誦、研究、討論,用這個方法修行的人很少,在歷史上確實不多,那是真正有定功的人可以用這方法修。因為定境心細,這觀想的境界能夠現前,心粗的人、念頭粗的人很難。

  經【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

  這一句是說的滅罪。這個觀想的功德可以消業障、滅罪業。滅罪的功能非常殊勝,能『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這是什麼道理我們必須要明瞭,罪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一心修觀的時候,你整個心都在三昧之中,都在定境裡面,你的分別妄想執著統統不生,你的罪業就消除。觀的境界微細,換句話說,你觀的那個心就愈細;換句話說,定功愈深,所以滅罪的能力也就愈強。我們從第一觀日觀一直往這,後後都超過前前,為什麼?愈是往後面去心愈細,也就是定功愈深,滅罪的能力愈大,這一點實在要搞清楚。

  我們自己學佛,學了這麼多年自己的業障有沒有消掉?這個事情不要去問人,問別人沒有用處。何況現在問人,人家跟你說實話的人不多,說假話的人很多,為什麼?因為你喜歡聽假話。說幾句好聽的安慰、安慰你,你心裡歡喜;說真的,真的你就不高興,誰肯跟你說真話?業障有沒有消除,就是自己細心去反省一下我妄念是不是比以前少了?如果少了,那你業障就消了。煩惱(這煩惱是貪瞋痴慢)是不是比從前輕了?果然輕了,你功夫得力了,你的業障逐漸在消除。

  如果能夠這個功夫真正達到綿綿密密,就是我剛才講的精進,這個功夫不夾雜、不間斷,那消業障的力量就大!你的妄想、煩惱決定不生,縱然沒有斷,絕對不起現行,這個境界就決定往生;達到這個境界就是經上常講的念佛三昧,你已經得到念佛三昧,也就是一心不亂的功夫。一心不亂有淺深許多等級的差別,這是功夫淺的,功夫淺的一心不亂,我們常講功夫成片,這就是成片的境界,功夫成片決定往生。

  經【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後面這句是將來的利益,前面滅罪是現在的利益。罪障消除,人就自在、就快樂了,所謂「煩惱輕,智慧長」,這是滅罪的相。我們凡人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都是煩惱、都是分別執著,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都是罪業。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只看到有一個人,惠能大師見五祖,他老人家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只看到這麼一個特殊的人物,他不生煩惱,他生智慧。他的心中念念生智慧,我們是念念生煩惱。幾時能夠像他那樣精進,念念生智慧,這是我們應當要努力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精進。

  在念佛人來說,這個功夫比修學其他法門真的來的容易。其他法門,如果要不是煩惱斷掉了,這個境界不能現前。但是念佛人不須要斷煩惱,只要把煩惱伏住,這個境界就起現行,這是什麼原因?因為這個法門是二力法門,我們自己用的這一分力量,佛相等的他加持一分力量,所以感應特別的殊勝、特別的快速。善導大師在這個註解裡面有一段重要的開示,我們把它翻出來念一念。

  疏【無問日夜。行住坐臥。身口意業。常與定合。唯萬事俱捨。由如失意聾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業隨緣轉。定想逐波飛。縱盡千年壽。法眼未曾開。】

  我們就念到此地。這個開示是真修行最重要的警策、警惕、勉勵。要怎樣用功夫?要日夜不間斷。所以一切法門裡面持名念佛是第一方便。日夜不間斷,容易!『行住坐臥』都用得上功。走路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站在那裡,坐在那裡,躺在床上睡著也可以阿彌陀佛念下去,它能夠不間斷。『身』常常禮敬阿彌陀佛,我們每天早晚拜佛就拜阿彌陀佛;『口』稱阿彌陀佛,稱念;『意』是心裡頭想阿彌陀佛。

  我們的心粗,《觀經》上講這個微細的相,我們想不出來。想不出來,怎麼想法?我們家裡自己供養阿彌陀佛的像,我們就想這個像。這個像你天天看,看得很熟,將來我們往生的那一剎那,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他所現的像就跟你想的像完全一樣,決定不會錯的,就是這個像來接引你。所以這個像,你已經想了很久,這一天真的是想到了,把阿彌陀佛想來了,這就容易太多太多了。『常與定合』,就是定在這個法門上,除這個之外,我其他決定不想。

  今天上午有一個居士來找我,過去沒有來過,沒有見過面,他第一次到這兒來,來問我學佛的方法。他過去親近過兩位仁波切,曾經到尼泊爾去修行過,學密的。我就勸他: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我說:你不要來找我,找我是你錯了門路,我這裡是念佛法門,跟你那個法門不一樣。一門深入功夫才得力,這一門深入就是「常與定合」,不要改換法門。這換個法門,那不僅是功夫,還是大智慧!這不是大智慧,他不可能改變主意。大智慧是他把這所有法門的真相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是乎他知道哪個門近,他就選擇近路走了,就不繞圈了,不走遠路了。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你說那個學密的,我們勸他念佛很難。他沒有搞清楚,他的疑問很多,那我們要費很多時間去給他解釋,太麻煩了,不如勸他還是去學密去!所以這很不容易。我們中國古來許許多多祖師大德到晚年的時候回歸到淨土,一歸到淨土就專修,確確實實他不但把世間法放下,佛法也放下,所有一切經論法門統統捨掉,專念《彌陀經》,專念阿彌陀佛,三年五載他成就了。這就是真正認識清楚,真正明白透徹,他才『萬事俱捨』,世出世間法統統捨棄掉。

  底下是個比喻,像個什麼樣子?像個『失意』的人。不但失意,這個人又『聾』又『盲』,盲是看不見,聾是聽不見,像這麼一個人。大師說『此定必即易得』,就是很容易得到,這個定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很容易得到。我們自己明瞭了,照這個方法去修,二、三年當中一定會有結果,會有好境界;別人來問你修行方法,你也會指導他,你也會指路了,路指得不錯。假如違背了這個原則,『三業隨緣轉』,三業是身口意隨著外頭境界轉,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會起貪瞋痴慢。稱心的,起了歡喜心,不稱心的就厭惡了,這就是你的身口意隨著外頭境界轉了,這是凡夫。我們無始劫以來搞生死輪迴,為什麼不能脫離三界輪迴?就是三業隨外境界轉,自己做不了主。

  『定想逐波飛』。想修定,想修清淨心,想一門深入,但是畢竟都不能成功,原因在哪裡?隨著境界轉,這很麻煩。世間境界,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我們縱然能夠放下。這佛法?在大乘佛法許多的經論都很能吸引人,你眼睛見到、耳朵聽到了,動不動心?如果還起心動念,不行!

  我們學佛的同修,在台灣這些年來由於經濟的發達,大家都相當富裕。這一富裕學佛,怎麼學佛?朝山。大陸上四大名山還不夠,還要到印度去朝聖。要用這經典來說,你去朝山、朝聖是「定想逐波飛」,於自己真修說實在話沒有好處、沒有利益。你要是見到印光法師,印光法師不但要喝斥你,恐怕要拿棍子打你;你不在家老實修行,到外面去亂跑。古人參學目的是為求學,哪個地方有高僧大德,我們心裡頭有疑惑不能解除,去向他請教,請他指點迷津,人家參學是為這個。迷惑破除之後,修行方法得到了,那他就關起門來真用功,真正用功了,心定了,是為這個,絕對不是去遊山玩水,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在過去,善知識還有一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什麼標準?閉關的人、住茅蓬的人,住山。凡是閉關、住茅蓬的決定是善知識,也就是他心定了,他真修了,有真功夫了。我們的心不定,門路還沒有找到,還沒摸清楚,去請教他。假如他也跟我一樣也沒搞清楚,他就在那裡閉關住山,你到那裡去請教他,他答不出來,你可以把他關房打開:出來,跟我一道,咱們去參學去。所以古人說「趙州八十猶行腳」,這是禪宗裡頭很有名的公案。趙州和尚八十歲了都還在外面行腳參學,什麼原因?門沒摸到!修行的門路沒找到,不知道自己如何用功,這才到處請教別人,求人指出一條修行的道路。

  所以這真正會用功的人他不會出去了,功夫得力、功夫成就了,除非有人來請他下山弘法利生;沒有人請他,他就住山不下山。所以這個法是要來求的。求學,連世間法都如此,「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要等待有人來啟請,這才下山弘法利生,從事於這個工作;沒有人啟請,那就一輩子住山。住山可能傳授一、二個人,也可能一生當中一個學生都遇不到,這都有,所以這些情形都必須要知道。但是現在這個標準失掉了,現在也有住茅蓬的、也有閉關的,但是不是古時候的標準。你喜歡閉關就閉關,這很容易了,沒有標準的。『縱盡千年壽』,這是講修行的時間長。『法眼未曾開』,這個法眼不開就是智慧不開,還是迷惑顛倒。可見得,修學的綱領不能真正把握住,修行確實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而不能成就。

  我們看底下一章,這是十六觀裡面的第八觀。從第一日觀到前面寶座觀,這七觀都是觀西方世界的依報,也就我們講的生活環境,依報。從這個地方起,第八到第十三觀是觀西方世界的正報,也就是我們觀佛、觀菩薩。正報是以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做代表。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

  這一段承前啟後,我們在這裡又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叫著阿難、叫著韋提希的名字,叫名字提醒他。這個提醒他,下面就是有很重要的開示了,這就是要觀佛了。嚴格的說,十六觀中是以觀佛為中心,『次當想佛』。

  經【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這一句是阿彌陀佛梵音的名號,阿彌陀佛這個翻譯是梵音的省略的稱號,詳細的稱號是在此地。這一段經文可以說是整個《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有三段極重要的開示,這是佛對我們的開示,這是第二段。第一段最重要的開示是三福,這是第二段,第三段在「上品上生」那一章,這是《觀經》的精華,《觀經》最重要的。尤其這個地方跟我們說明的是西方淨土的理論,經文不長,可是說得很圓滿。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身土不二,這裡頭含著有很深的道理。佛門裡頭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一句裡面就顯示出這個三無差別的現象,事理都在這其中。「諸佛如來」,不僅僅是阿彌陀佛,不僅僅是一尊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佛以外還有菩薩,還有緣覺,還有聲聞,還有六道眾生,生佛不二!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都在諸佛如來四個字包含之中。所以我們不能單單看這是諸佛如來,其實是痴。佛以下所有一切有情眾生是法界身,身當作體講,就是法界之本體。法界的本體是什麼?就是這些有情無情的一切眾生,不但有情,無情也包括了,《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華嚴》講得圓滿,講得透徹,沒有一法漏掉的,這他講得圓滿。這就是法界體。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心」是法界之本體。諸佛如來這個法界身是心變現出來的,所以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想,想是第六意識。其實這個想,八個識統統都有分別的意識,統統有執著的意識,八識裡面這個想的能力最強、最殊勝的是第六識,我們稱它作意識,它能變。法界本來是一真,變成十法界了,變成六道了,千變萬化。什麼人主宰這個變化?什麼力量使它變化?就是想。所以末後說『從心想生』。

  如果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知道這個原理,這就好辦!我想作佛,我天天想佛就好了。想佛就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想什麼就變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這經裡教我們想佛,不要想別的。為什麼這個十法界心想生,不教我們想別的,偏偏教我們想佛?那你的願望不是說希望離苦得樂嗎?唯獨佛是純樂無苦。菩薩?菩薩有九分樂還有一分苦。辟支佛?辟支佛有兩分苦八分樂。愈往下面去,地獄是純苦沒有樂。你想真的離苦得樂,那想佛是最殊勝了,唯獨佛得究竟圓滿。這是諸佛如來勸我們,事實真相統統明白了,想佛。

  換句話說,十法界有這個事實,自己做主宰,往哪個法界去,任何人都干涉不了我們,任何人也不能主宰我們,自己做主。那你為什麼不選擇無上菩提?為什麼不選擇圓滿的佛果?同樣是想,為什麼不選擇這個?這道理在此地,原理在這個地方。只要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沒有一個不成就。這就是我們凡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我決定往生,你要問憑什麼?我就憑這個。你要憑這個,你也得往生。真的明白了,真懂得了,真正抓住了,哪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這個保證不是專利的,人人有分,個個不無!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