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五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05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八頁最後一行:
疏【二就發起序中。細分為七。】
從這裡看起。善導大師將本經三分的分法,序分經文相當之長,總共分為七個段落;在四卷經裡面(這《四帖疏》是四卷)佔了第二卷全卷的經文,三卷、四卷才是正宗分。他分的段落非常的清楚,我們在經文裡面能夠看得出來。現在我們看第一段,我們將經文念一念:
經【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這是發起序裡面的第一段,也是全經分段的第二段;整個經的段落是屬於第二,在序分裡面這是發起序的第一段。前面「如是我聞」是屬於證信序。一般經典裡面,我們看到證信序是六種成就,他老人家把證信序裡面六種成就只取了二成就,「如是我聞」,信成就,聞成就;從時、處以下,他統統放在發起序。我們細細想想他老人家分的是另有一個意思在裡面,也就是這部經發起的因緣跟一切經不相同,所以時間、處所不列在證信,這是個特殊的因緣。這一段,善導大師在註子裡面給我們列的叫「化前序」。化是教化,這教化還沒有展開之前,換句話說,也就是常說的教起因緣。
『一時』,這是時間,什麼時間?是佛說這部經的時間,年月日沒有說出來,只用了個「一時」。一時,所謂是機感相應的時候,也是我們常講的機緣成熟的時候。如果這個緣不成熟,一切事情不能成就,一定要等機緣成熟,佛教化眾生也不例外。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曉得,無論是出世間法或者是世間法,善事或者是惡事,無論什麼事情關鍵都在一個緣,緣熟了,這個事就成就了。此地是說佛教化眾生之事。我們世間一切善事、一切惡事都是那個緣成熟了,世間一樁善事,善緣成熟了;世間發生一樁惡事,惡緣成熟了。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總在一個緣。這個緣也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機會,這佛法講機緣,成熟了必定要發生事故,必定有個果報現前。這是說佛說這部經的機緣成熟。
像我們今天在此地這一會,也遇到了這部經典,我們在這裡研究討論,這也是我們大眾現前機緣成熟,所以用「一時」,這個意思非常的圓滿。如果用年月日時,那過去就不再來了,未來的決定不能現前出現。一時是活活潑潑,正是所謂感應道交之時。善導大師這個註,註得很好,註的意思非常的圓滿,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也能夠使我們在他老人家開示當中,體會如來說法的真實義。從大師第二個解釋:
疏【又言一時者。】
這第二個解釋,這一段意思裡面來觀察,所謂的緣都在眾生這一邊,不在佛那一邊。佛是怎麼?你看這裡說的:
疏【或就日夜十二時。年月四時等。此皆是如來應機攝化時也。】
這意思就是說,無論是什麼時候都是佛攝受眾生、教化眾生的時候,在佛那邊講沒有時間的限制。所以這時節因緣實在是在我們自己這一邊,這怎麼說?簡單的講就是覺、迷。覺與迷再說的明白一點,就是需要不需要。如果我們感覺得很需要,這個機緣就成熟;如果我們感覺得還不需要,那這個緣就不成熟。可見得諸佛菩薩應機說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什麼時候感,什麼時候就有應,這感應道交叫做一時,這個說法說得非常的圓滿。這個一時,我們每個人都有分,也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就是現前這個時候。
講到處所,這是『佛在』,這個「佛」就不必特別介紹,這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說一個「在」,這是一切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的。一般世間人,假如我們要見面,或許問你:你住在哪裡?我說我們住在什麼地方。對於佛不能說住,為什麼不能說住?佛是無所住,所以只有問在哪裡。在古時候帝王的時代,做帝王的人,那個國就是他的家,國就是家,所謂「四海之內無非王土」,這是他統治的就是他的家。皇帝不能說住在哪裡,這個國家都是他的。你說他住在哪裡?所以叫行在。他現在行在什麼地方,不可以說他住在哪裡。我們一般人除皇帝之外可以說你住在哪裡,這做皇帝的,不可以說住在哪裡,行在哪個地方。
佛,他的活動空間比世間帝王大得多。帝王活動的空間是一個國土,佛證得了法性,這個法性土就是佛活動的空間。法性土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法性土,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他明心見性了。由此可知,十方一切諸佛國土都是佛的教化區,都是佛教眾生的場所。那你說佛住在哪裡?所以不可以說佛住在什麼地方,我們只能說佛在什麼地方。實際上,佛是無所不在,哪個地方有求,哪個地方就現身。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千處有求千處應。那個千是形容多,不是數字,他可以同時現身,可以同時在許許多多不同的處所現身。為什麼能同時現身、處處現身?法性遍一切處。這也顯示出見性與不見性的差別,也叫我們真正體會到明心見性的重要。佛法教學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
這是說的處所,這是在我們這個世間講這一部經的處所,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靈山。佛在這個地方講了許多的大經,《法華經》在這個地方講的,《無量壽經》也在這個地方講的,《觀經》也在這個城市。靈鷲山佛有一個道場。善導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說明,山中的道場是教化出家的大眾,都市裡面的道場是教化在家的信眾,可見得佛在那個時候道場有建立在山林,有建立在都市。都市裡面,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宣傳佛教教育,幫助社會大眾修學覺悟的教育。佛陀教育,佛陀是覺悟的意思,覺悟智慧的教育,覺悟的教育,在社會裡面是推行這個。
山林當中是培養師資的。出家人,人家一看到出家人稱法師,就好像師範學校一樣,他必須要深入,必須要解行相應,要一心專注,把世緣統統捨棄掉,好像念師範大學、師範專科學校一樣。這個學校建立在山林不在鬧區,跟社會遠離,使得他身心清淨,能夠專心的求學。但是推展到社會,那一定要建立在都市人愈多的地方愈好,為什麼?大家來求學方便。這種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社會教育。所以佛教在這個都市市區裡面推行的是社會教育,是屬於成人教育,是屬於補習的教育,是這一類的。山林裡面那是學校,那是佛教正規的教育。這些從釋迦牟尼佛當時就已經把這個型態給我們清楚的顯示出。
疏【一遊王城聚落。為化在俗之眾。】
『王城』就是首都,國王住的城市,這是首都,就代表著城市;『聚落』是代表著鄉鎮,這都是人煙稠密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教化是以『在俗』,就是在家同修為目標。
疏【二遊耆山等處。為化出家之眾。】
所以在山林裡面建道場,這是培養師資的,所以這道場性質就不相同。佛陀當年教學,實在講在那個時代,三千年前這世界上人口少,生活非常單純,因此教學不像現在有這樣複雜的組織,這許許多多機構的設施,那個時候沒有。世尊教學跟我們孔老夫子教學方式是相同的,用現在人說就是私人,類似中國從前的私塾。私塾是私人辦的教學的場所,場所小,規模也小,人數也不多。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這私人教學的場面確實是相當之大,他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個團體相當可觀。
下面告訴我們,在家跟出家到底有什麼不同,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在家沒有離開五欲,這個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是在家人所追求的,所希望得到的。因此,佛對於在家人的教育,必須要滿足他的欲望,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人間佛法,在五乘佛法裡面人天乘的佛法。假如我們世間人的欲望要不能叫我們滿足,佛的智慧德能就會讓我們懷疑。世間人的希望不大,很小!這種小的心願都不能滿足,要說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那個大目標不就更渺茫嗎?所謂說現前的幸福得不到,說來生有幸福可以得到,這個話很難叫人相信。
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化,是叫你現前就得到幸福,現前就得到自在,你對於這個老師才能產生真正的信心,我一定跟他學,然後再把你的心量擴大,把你的願望向上提升。世間都得到了,世間人最後都要死,這個問題大了,到那個時候你害怕不害怕?再問老師有什麼方法可以不死?你的願望就往上提高,你的眼光也愈來愈大。所以他教學的方法是非常之巧妙,我們佛經裡面稱為善巧方便,他真的有方法。出家人比在家覺悟要深一點。這底下說:
疏【又出家者。亡身捨命。斷欲歸真。心若金剛。等同圓鏡。悕求佛地。即弘益自他。】
這底下講的,那就要求環境了,因為世間人說實在話不能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出家人目標不相同,真正覺悟,這就是佛家常講的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是覺悟的意思,他真正覺悟了。覺悟了什麼?覺悟生死可怕,覺悟到輪迴可怕。要怎樣才能夠了生死,超越輪迴?這叫真正覺悟。如果對這點沒有認識,還是醉生夢死,還是糊裡糊塗過日子,這是迷人,這人沒覺悟。覺悟之後,他就曉得這個世間五欲六塵,這經上常講五欲,「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個地獄不一定就是指六道裡頭的那個地獄道,不一定指這個。這個地獄是指什麼?是泛指六道。你只要有這五樣東西在,你就沒有辦法超越六道。
換句話說,這個六道為什麼不說人天五條根,說地獄五條根?六道為什麼用地獄來做代表?如果我們很冷靜的去想一想,一個人要不超越六道,在六道裡面住的時間最久是在哪一道?地獄道,這一點不假。怎麼曉得在地獄道住的最久?因為你造的惡業最多,惡習氣最重,不知不覺就造了重罪。造了自己還不曉得,為什麼不曉得?習氣太重,這是實在的。諸位要讀一讀《戒經》,或者讀《楞嚴經》,《楞嚴》裡面把這六道情形講得很清楚,這經文的篇幅很大,尤其是地獄這一道說得特別詳細。因此用地獄來代表六道是很有道理的。
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他一心一意想出離六道,要想真正出離六道,要把六道的業因給斷掉,所以叫『亡身捨命』。勇猛精進拚命努力的去學習,要把這個捨掉。他的心、他的志願非常堅固,決定沒有退轉,他希望同佛菩薩一樣,這裡面就含了報恩的意思在。我們縱然覺悟,覺悟也未必能出去,我們超越六道一定要靠佛力幫助,要靠佛菩薩幫助。說實實在在話,所有一切大乘經論,這些無量的法門,無不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方法很多。方法雖然多,有些方法不適合我們自己的根性。換句話說,我們的智慧、我們的能力、我們的程度都達不到,那些方法對於我們來講就不起作用,縱然努力依照那個方法修一生,到最後還是不得力。
所有一切法門當中,唯獨念佛法門,這個法門特別,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從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這個法門統統可以得度,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法門。它奇妙在什麼地方?所有的法門都要斷煩惱才能夠出離六道。剛才講了,財色名食睡五條,有一條沒斷你就出不去,還是要搞六道輪迴。淨宗法門,你一條都不斷都沒有關係,都能夠往生。這往生當然就出離了,那我們就有辦法、就有指望。要叫我們把這個斷掉很難,事上斷掉了,心裡還有念頭,沒用,出不去!要緊是心裡頭念頭都沒有,那才能出離三界。由此可知,這個事情難。淨宗法門不必斷,叫帶業往生。
這帶業往生,前些年在我們台灣,甚至於在國際上,也鬧了一場風波。因為有人提出來,帶業往生這四個字《大藏經》上沒有,這不是佛說的。說「消業往生」有,在經典裡面找到了,帶業往生沒有。確實震撼了世界,震撼了所有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起了一個很大的風波。諸位一定要知道,佛雖然說法四十九年,於一切法說出來的是大海之一滴,沒有說出來的就像大海一樣太多太多了。何況佛所說的法,許許多多講的是原理原則,不是一條一條事情跟你講,那太囉嗦!不錯,帶業往生是祖師說的,祖師有沒有說錯?沒有說錯。為什麼沒有說錯?佛經上有這個意思,那就對。
所以世尊滅度之前就知道末法眾生,大家對佛經看到各人有各人的意見,要吵架的。所以他老人家老早就交代,教我們什麼?「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要依經典做依據。經典怎麼依靠?「依義不依語」,要依經典講的意思,不必斤斤計較文字。找什麼帶業往生,這是斤斤計較文字。教我們要依意思,依意思對了就行,不必在言語文字上去計較。可見得人家早有先見之明,早已經把平服動亂的方法都已經交代好。還是我們愚痴,沒有能體會到佛的真實義。
有一年我到洛杉磯,周宣德老居士,這是我們這邊同修很多人都很熟悉的。這個老居士對台灣大專學生學佛是非常有貢獻的,大專學生學佛運動是他發起的。他在台大成立第一個學佛社,晨曦社,是他幫助成立的;以後辦慧炬,慧炬社是他辦的。這老先生年歲很大,大概有八十多歲,我在洛杉磯碰到他,他在飛機場迎接我。下了飛機,我們兩個坐在車上,他就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法師,現在有人提倡帶業不能往生,那我不就完了?說的非常悲哀。他說:我這一生念佛沒指望,帶業不能往生,沒指望。我聽了他的話,我就安慰他,我說:老居士,不能往生就算了,就不要去了。他聽我這話講得很奇怪,他說:為什麼?我說:如果不能帶業的話,你想想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大,只有阿彌陀佛孤單一個人,你去幹什麼?他說:怎麼了?我就問他,我說: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對不對?他說:對!我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他有沒有帶業?他一想想,他說:對,他是帶了一點業。等覺菩薩還帶業,不帶業就阿彌陀佛一個人,你去幹什麼?我把他說得很開心,說得笑了。
他說:那人家在經典上確實找不到帶業往生這四個字。我就問他,我說: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他說:這個有,這是我們經上就講這四土三輩九品。如果不帶業,哪來的三輩九品?不帶業是平等的。三輩九品是怎麼來的?是帶業多少不同而分的。帶得多的品位就低,帶得少的品位就高,那這不就說明帶業往生!他點頭了,這安心了,這可以往生了。難!那麼大年歲,學佛一輩子,聽了人家一兩句話就迷惑,可見得不容易。我到紐約,沈家楨居士也是拿這個同樣問題來問我,可見得影響的確是很大。但是佛跟我們講的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遵從世尊的四依法,這問題全都解決。
因此,出家人不但自己有強烈的願心,在這一生當中要出三界;不但要出三界,要『悕求佛地』。證得阿羅漢果、菩薩果位我不滿足,我要圓滿成佛。要想在一生當中,這業障習氣又斷不掉,還想有這樣殊勝的成就,只有一個法門,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穩穩當當,決定可以幫助你得到,能滿足你的願望,不會教你失望,只有這個法門,沒有第二個法門。這是我們真正覺悟了。你選擇這個經典,這淨土三經現在是五經,選擇淨宗經典修行;換句話說,你是徹底覺悟的人。你要不是徹底覺悟的人,你不會死心塌地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選定,其他統統捨掉。為什麼要捨掉?不捨掉就夾雜,夾雜了你的功夫就不純。換句話說,能不能往生是未知數,那是打個問號。如果是精誠專注,你是決定往生。現在就是我們是不是決定要去?決定去有決定去的修法,這不可以不知道,決定修法那要專修。
在從前古時候,剛才說了,人口少,交通不發達,科技通信還沒有發明,見聞不廣。就是說你認識的人、知道的事情很少,你的煩惱也少,妄想也少,心容易清淨。尤其到深山裡面去修行,你在山上住,山下發生什麼事情,大概總得十天半個月才知道,為什麼?得山下有人上山來,他才會告訴你,這哪一天山下發生什麼事情,你才聽到一個新聞,你不可能馬上就知道。心清淨,天天天下太平,天天沒事,容易得清淨心。現在人沒有這個福報,為什麼?擾亂你的太多了。誰來擾亂?魔來擾亂,魔是來折磨你。誰來折磨你?每天報紙來折磨你,雜誌來折磨你,廣播來折磨你,電視來折磨你。你這一看,天下事情什麼都知道了,「知事多時煩惱多」,要斷煩惱都斷不了,天天煩惱在增長,你的清淨心一天一天在退失,真是心亂如麻,這怎麼修法?太難了。
現在到山上去修行也不行了,為什麼?寺廟都成了觀光旅遊的勝地,你看看哪個寺廟規模大,你隨時去看遊覽車幾十輛,裡面忙忙碌碌一塌糊塗。鬧市!所以現在修行找不到地方,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的、要明白的。在現代這個社會找一個道場來修行不容易,要成就非常困難。道場不是沒有,有,變質了,變成遊覽觀光的道場,不是一個修行道場。因此,在這個時代出家,一定要擔負起時代的使命。換句話說,要用現代這個社會、現代人生活的方式,建立現代化的清淨道場,這就對。所以我常常說,建道場不要建成宮殿式的樣子,為什麼?那個樣子一建築,觀光旅遊的人馬上就來,那是觀光旅遊的標誌。你不叫他來,那個樣子擺在那裡,人自然就來。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以教學為中心,從前建立那種方式有他的道理。古代的老百姓心目當中最敬仰的是國王、是皇帝,心目當中最尊敬的。有幾個人一生能到京城裡面去看看皇宮,那就很有福氣。見不到,沒有機會。佛教是帝王從國外禮請回來的,法師都是帝王師。帝王對於出家弘法的法師非常尊敬,稱為國師,所以佛的道場可以建立宮殿式的,這不犯法。一般人家裡蓋房子宮殿式的,那要殺頭,那不得了!所以佛的道場可以建成宮殿式的。這個宮殿式的建築分布到全國每個角落,一般老百姓都能夠瞻仰,都能生歡喜心,這是接引眾生的方便,是在那個時代。
現在這個時代過去了,這個性質改變了,現在我們看到這都變成觀光旅遊了。你看北京故宮現在是旅遊的重點,所有寺廟也都成觀光的重點,觀光旅遊的重點。我們再要建這個方式,豈不是又是一個觀光旅遊重點。現在道場應該怎麼建立?應該和現在一般學校機關的方式一樣。我們建立這樣的道場,人家看到不會進來的。他看到那是個學校,那是人家辦公的機關,他不會進來的,我們在裡面就平安了,才可以安心養道。就像我們這個小道場,我們外頭招牌都沒有的,你們知道的人進來,不知道的人不曉得我們樓上還有什麼圖書館、佛教,不曉得,不知道,我們這才很安靜。所以一定要現代化,一定有本土化,這個佛教教育才能夠普遍的推行。遠離鬧區這是一個大原則,所以學校一定要建立在環境很寧靜,不妨礙教學。佛教道場的建立,選擇場地、建築,第一個考慮也是這個問題,要寧靜,不妨礙教學、不妨礙修行,要懂得這個意思。
下面這個註子,我想同修們自己看看能懂。在五十四頁有一段開示很重要,大家翻開來。這一段我先跟諸位略略的報告一下,佛當年在世所收的這些學生,特別是他的常隨眾,幾乎百分之八十從前是學外道的,以後遇到了佛,對於佛的教學很佩服,跟佛學習,感佛的恩德作佛的常隨眾,就是不離開佛,佛到哪裡他們跟到哪裡,就這一批學生。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外道」。
疏【就佛解者。】
這就是就佛的觀點來看。
疏【此諸外道。邪風久扇。非是一生。雖入真門。氣習由在。故使如來知覺。不令外化。畏損眾生正見根芽。惡業增長。此世後生。不收果實。為此因緣。攝令自近。不聽外益。】
這一段話裡面意思非常的深遠,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實實在在說,釋迦牟尼佛這些弟子都是古佛與大菩薩來示現的。他所示現的,也是有很深遠教育的用心,示現我們一般世間人邪知邪見,這個邪知邪見如何真正能夠回頭,他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我們在沒有遇到佛法之前,跟那些人是一類的,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都是錯誤的,習氣是無量劫來根深蒂固,一生當中能轉得來不容易。因此,我們就明白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一萬個學佛的人,難得有三、五個成就的。我們要問這個原因在哪裡?你要對佛這些常隨眾的事實真明瞭了,這個答案就得到了。是他們的習氣太深,雖然接觸佛法,但是沒有能夠遠離五欲六塵,沒能遠離,因此這外面的緣時時衝擊自己,不知不覺就被外緣誘惑,所以不能成就。要怎樣才能成就?要時時刻刻不離佛,這就能成就。所以他們示現的一生跟著釋迦牟尼佛,時時刻刻不離開,這樣才能成就。
『邪風久扇』。「久」是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這些惡習氣(貪瞋痴慢這些習氣)不是一生,所謂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這一生學的,與生俱來的。『雖入真門』,雖然是遇到真正的佛法,習氣還在,習氣斷不了,假如不跟佛必定受外面境界誘惑。因此佛知道、佛明瞭,教這些學生跟著自己不要離開,不准他到外面去教化眾生。為什麼不可以教化眾生?因為他有壞習氣在,有惡習氣,對於佛所說的法,不一定完全正確的理解,有的時候聽會聽錯、會想錯,沒聽懂自己想錯,佛的意思想錯,這樣跟人家講經說法,不是把人家領到邪路去嗎?那個罪過就無量,所以決定不讓他出去弘法。也就是說這個學生還沒出師,還沒有畢業,還不夠資格教人,這是佛把他留在身邊不准他出去。這是就佛這邊的說法,這是老師真正愛護學生,真正希望成就學生,不讓學生離開。
現在問題來了,釋迦牟尼佛滅度離開這個世界了,豈不是把我們這些人遺棄掉?佛的慈悲心何在?我們的惡習氣比起他們那批人不曉得要重多少,我們今天要不能長時間跟在佛的身邊,成就真的是難。那佛不在怎麼辦?這個問題我們要多想想。佛留的遺教在。實在說,佛在,天天跟在他身邊沒用。跟在他身邊圍繞著佛,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真正跟在佛身邊,沒有離開佛一步,是依教奉行。譬如最簡單的,佛教給我們老實念佛,我們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就一時一刻都沒有離開佛,你比這些人跟的還緊,你怎麼會出問題?不會。佛是教我們心跟他,行為跟他,不是教我們身體跟他,身體跟他沒用處。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原來親近佛不難,人人都有分,佛就在我們身旁。經典是佛的教誨,每天讀誦,時時讀誦就是聽佛對我們教誨;我們依教奉行,就是跟在佛的身邊,習氣再重,外面誘惑也不能干擾我們,這樣修行決定成就。其次我們要報佛的深恩,第一是要依教奉行,認真的修學。這個最認真、最踏實無過於老實念佛,就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最重要。其次我們要報佛恩,我們要報父母恩,要報師長恩,要報眾生恩,上報四重恩。怎麼個報法?宣揚佛教,弘法利生。
那這個地方講,佛當年身邊這些大阿羅漢,佛都不放心,怕他們出去亂說,把人教壞,這要背因果。我們的德行學問比他們差遠了,我們出去弘法利生那就更不保險,那怎麼辦?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你講經說法,你所講的果然是如來真實義嗎?開經偈裡面,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講的是如來真實義嗎?如果不是,那問題就嚴重。我們要怎樣弘法利生?句句都是如來真實義,那你才叫是真正報恩者。我們怎麼講法?說老實話,所有一切大乘經典我們都不會講,都會把它講錯,唯獨淨土經典我們會講,決定不會講錯。怎麼知道不會講錯?因為句句話都是勸你念佛求生淨土,這就不錯,這方向目標正確,沒有把你導歪,我給你導的都是這個方向。這個方向是一切諸佛為一切眾生指導的方向,這哪裡會錯誤!所以最方便的弘法利生,見到人阿彌陀佛,這就是度眾生,這就是弘法,決定不錯。
一切諸佛教化眾生,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我也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我的智慧德能雖然不如佛,我勸化眾生的方法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這還有錯誤嗎?所以懂得這個原理,我們就很放心的去做。釋迦牟尼佛當年這些學生,聽世尊講經講得多,頭腦也亂掉,到外面弘法利生未必勸人念佛,所以佛不放心,不准出去。如果大家都到外面去勸人念佛,那佛一定說你們趕快出去,不必天天跟我,這個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們明白,唯有弘揚淨土勸人念佛,這是正確的,這是如來真實義,這是沒有錯誤的。
要記住,決定不能摻雜東西在這裡面,摻雜一點又怕出錯。永明大師行,他是大善知識,他可以摻雜一點禪,說有禪有淨土,我們不能摻。他摻不錯,我們一摻就錯。為什麼他摻不錯?因為他能夠觀察那個時代的根機,摻這一點有好處沒有壞處。我們沒有能力觀機,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德能,因此一點都摻不得,這就決定沒有過失。所以禪也不要摻,密也不要摻,教也不要摻,什麼都不要摻,就像大勢至菩薩一樣。大勢至菩薩非常之單純,「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藉任何法門來摻雜,單單純純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就對。在末法時期我們也可以把如來家業承擔過來,如來的家業就是弘法利生,可以把這個家業擔負起來。這是這個地方這一點意思,我們一定要曉得。
確實除這個法門之外,走其他的法門,縱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還免不了有過失,不過那時候過失小,少就是了,還是有所不免。由此可知,這個事情真難!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叫易行道,不但我們自己修行容易,我們以這個法門弘揚度化,幫助別人也容易,不會發生過失,這就是不是深入體會佛法的人不知道。我們中國俗話常講:初生之犢不畏虎。他不知道害怕,他說得還頭頭是道,還得意洋洋。我過去也幹過,幸好歸到這個法門,要不歸到這個法門的時候,真是可怕!過去做的太可怕了,胡說八道。所以事實真相明瞭之後才曉得,所有法門裡頭只有這個法門沒有過失,其他法門就是徹悟了都還免不了有過失。
這一段末後,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聲聞眾少,菩薩眾多,這是屬於大乘佛法。菩薩眾的上首是文殊師利菩薩,只舉了一個人。在五十五頁第四行最後一句,為我們解釋菩薩眾。這菩薩眾裡面雖然這個文很短,善導大師也把它分成七段。這七段我不要細說。在這個經文裡面,從倒數第四行起,一共有十行文字,這個十行文字諸位同修一看就知道,是《無量壽經》上的文字,讚歎菩薩的德行,所以這也不必說。可見得祖師註經字字都是有依據,絕對不是自己隨便說的。
這一段在《無量壽經》裡面,我們都有詳細的解釋非常重要,應當效法,應當向這些菩薩們學習。淨宗的經典,最重要的是三經,後來祖師大德給我們加上了兩部;魏源居士為我們加上了《普賢行願品》,印光祖師為我們加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成為淨土五經。我也曾經跟諸位同修報告過,我也想要找個經加上去,找不到,沒得加。這五種已經圓滿,確確實實圓滿,真的找不到一絲毫的缺陷。淨宗經典不多,分量很少,對現代人修學就非常方便。
有很多人對於佛教很羨慕,但是他不敢學佛,問他為什麼?佛教的經典太多,我一看都害怕,一看到《大藏經》都害怕。把他嚇倒,所以跑到基督教去。為什麼你去?基督教就一本!原來他選擇,他是選擇簡單、選擇少的。我們就告訴他,佛教經典不多,比基督教那個還少。基督教厚厚的那一本密密麻麻的,看得眼睛都看花了,我們佛教你看淨土五經印出來薄薄的一小本,全都在裡頭。這個事實他不知道,他要知道這個事實,一定選擇這個經本,他也不至於去選擇基督教的《新舊約》。由此可知,現代人,無論是中國人、外國人都喜歡簡單,也都喜歡容易,愈是簡單愈是容易的,最契現代人的根機。
所以《無量壽經》上說,《法滅盡經》上也這麼說,將來佛法在這個世間統統滅盡了,《無量壽經》最後滅。滅盡之後,《無量壽經》在這個世界還能夠再延長一百年,原因在哪裡?簡單明瞭。現在我們中文《無量壽經》總共有九種本子,這九種本子我們都把它看一看,然後大家來選擇。現在民主投票,你們想一想看,哪一個本子可以留到最後,我們用投票的方式就行。現在九種本子我們都印出來,諸位同修都看到。實實在在說,九種本子裡面最好的本子就是夏蓮居的會集本。這個本子確實是集五種古譯之大成,這個古譯本裡面精要的東西統統都在裡面,而且字字句句都是原文,他沒有加一個字,沒有更動一個字,這是他對於我們大眾負責任,真正負責。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會集本,我們今天得到了,這是佛法當中無上的珍寶!我們要重視它,要認真來學習。
假如我們的工作非常忙碌,沒有時間來讀誦、來研究,那怎麼辦?至少要抽一點時間出來,把這部經文裡面最重要的部分,每天至少要念一遍,我們現在也把這一部分編入課誦本裡面。我們的課誦本還沒有印出來,正在印刷之中,還沒印出來。我們把四十八願,就是《無量壽經》的第六品四十八願當作早課;將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經裡面所開示的,都是教我們斷惡修善,都是勸我們積功累德,改善我們現前的生活環境,創造我們美好幸福的命運。命運自己可以創造,幸福確確實實可以求得,是為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準備功夫。為什麼說準備功夫?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上善之人,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不善,到那裡去跟人家格格不入。阿彌陀佛歡迎我們,那些大眾不歡迎,我們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依照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修行,修成上善的品格,到那地方去跟那邊的同修才能夠相處。所以這個這兩段文非常非常重要,我們把它列入晚課。這個課誦本印出來之後,希望將來也能夠普遍到全世界,希望淨宗同修都能依照這個課誦本修學,決定得利益!
此地菩薩眾多,就是說明這一個法門是大乘法門,這個法門是度根熟眾生的。這根熟不僅是一般的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是這一生當中成佛機緣成熟了,這是此經、此法門所接引度化的對象,我們更應當珍惜不思議的機緣。這是化前序,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底下這一段就是本經真正的發起因緣。這個發起因緣要跟現代我們這個社會來觀察,的確很相似、很類似。在過去像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少,現在這種事情很多,幾乎常常在報紙新聞裡面都能夠發現,是愈來愈多,社會也愈來愈亂。這個法門愈來愈是大眾的需要,而且真的是迫切的需要。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將其他大乘佛法統統捨棄掉,就是這個法門是迫切需要的法門。其他的法門雖然好,不能救急,這個法門救急。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