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一八集) 2013/6/8 斯里蘭卡彌陀精舍 檔名:02-040-031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同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九十九頁,倒數第六行看起,品題「皆願作佛」。請看品題:
「皆願作佛第十」。下面,黃念老有品題的介紹說明,我們看註解。「本品」,佛經來到中國,翻成中文,這裡面分的,大分都稱為品,品相當中國的篇章,它是屬於一類的。這品經「唯見於漢吳兩古譯」。《無量壽經》原譯本有五種,這段經文,《漢譯》的有,《吳譯》的也有,其他三種裡頭沒有這一段,這就說明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梵文經本不相同。不相同的原因,說明佛不是一次說的,如果是佛一生只講一遍,傳到中國的梵文本應該相同。確實其他的經沒有出現過這個問題,只有《無量壽經》出現,傳到中國來梵文版本,裡面差別很大。這就是很大的差異,怎麼會這一段沒有了?說明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無量壽經》不止講一次。
我們中國祖師大德根據這五種譯本,現在留下來的,《無量壽經》在中國有十二種譯本,七種失傳,找不到了,只剩下這五種,五種收藏在《大藏經》裡頭。這五種,從它這個重大差別,判斷至少是三種不同的本子。換句話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曾經講過三次,結集的時候才會有這種情形。這說明世尊在世多次宣講,這很特殊。失傳的七種本子不見了,如果要是在的話,可能還會發現有四種、五種,都有可能。所以古大德不能隨便說,沒有看到,沒有證據。所以說世尊在世,對於宣講《無量壽經》是三次以上。三次是有證明的,還有估計可能佛還不止三次。說明這個經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度眾生的第一經,只有這個經、這個法門能普度眾生。
「品中有兩要義」,在這品經裡頭,給我們兩個啟示,這是兩個要義。第一個,「阿闍王子等聞經歡喜,發願成佛如阿彌陀佛,釋尊即為證明」。說這麼一樁事情,當時在世,是阿闍王的兒子,不是阿闍王,阿闍王的兒子,阿闍王子。這些小朋友有五百人,用現在來說是高官子弟,阿闍王子帶頭,跟佛有緣,佛講經,他們都來聽。講《無量壽經》,他也來了,這一會裡頭他們參加,出現在兩種本子裡頭,《漢譯》、《吳譯》。其他本子沒有這個記載,可能是佛另一次講這個經,這一會裡頭沒有他們幾個人,所以才會出現這個差別。聽說佛講《無量壽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非常歡喜,發願成佛。他們聽了之後動了一個念頭,希望自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將來跟阿彌陀佛一樣。動這個念頭,沒說,佛有他心通,就曉得了,佛給他們授記證明,你們將來一定如願以償。這是給我們做榜樣,「是為啟發我等,今日得聞此經」,也要像當時阿闍王子,要發起大願,我們不能白聽了。極樂世界這樣的美好,真的是許許多多眾生的嚮往、願望,能有這麼一個好的修學環境。這個環境,法藏菩薩在極樂世界已經建成,已經在那裡教了十劫,這個十劫度生無量無邊,我們也應該像阿闍王子一樣,不能空過。
第二個意思,「佛說是諸王子」,這五百個都是朝廷這些高官大將他們的子弟,跟著王子一起在學習,這就是下一個朝廷,培養底下一代。這個制度非常之好,古印度有,中國也有。佛告訴大家,這些王子「已於無量劫中行菩薩道」,這些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不是這一生的,過去生生世世都是佛弟子,都在修菩薩道。「過去生中即佛弟子,故今復相值」,他們跟釋迦牟尼佛有緣分,釋迦佛是他前世的老師,現在又碰在一起了。「此表一切諸法不離因緣」,如果沒有因緣,決定遇不到,遇到也不會相信;遇到能夠生歡喜心,都是過去生中有緣分。
「因緣」,我們有參考資料,這是從《唯識名詞辭典》裡面節錄的,「為因與緣的並稱,唯識宗所立四緣之一」。唯識稱一切萬法的發生有四種緣,四緣具足,這個事情就發生。下面解釋,「因,為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譬如植物,我們種個桃樹,這棵樹的因是桃核,種子是長成這個樹的親因緣,這是親因。緣是助緣,助緣,這個種子,桃的種子,它需要土壤、需要肥料、需要水分、需要陽光,這統統是它的緣。這些外緣統統具足,這顆桃核它就會長成小樹,再長成大樹,將來也會開花結果。用這個比喻,就是一切法親因,最親近的則稱為因,其他的,必須不能缺少的,這叫外緣,比較疏遠一點。
「依此,因緣又有內因外緣」,這裡頭就有親疏的關係,下面說親疏,「親因疏緣」,有這些稱呼。「廣義而言,因即意謂因與緣,包含內因與外緣。一切萬有,皆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稱為因緣生」,簡單的稱為「緣生」,緣生就是因緣生,因為因是緣裡頭最重要的,主要一個緣,稱它作因;稱為緣生,也稱為「緣起」,起是生起的意思。佛經上有這麼多的說法,但是都說一樁事情。「因此,由因緣生滅的一切法,稱為因緣生滅法」,因緣生滅法就不是真的。「而由因與緣和合所產生的結果,稱為因緣和合。一切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假生」,這假生兩個字要注意到,它不是實在的,它是假的,「無有自性」,自性就是自體,它沒有自體,「此即緣起性空之理。」凡是緣起的,它都沒有自性,所以叫緣起性空。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文,「若以煩惱為因」,這是講有情眾生怎麼來的,我們怎麼來的,是煩惱為因,「以業為緣」,業是造作,「能招感迷界之果」,這個迷界就是六道輪迴。「以智為因,以定為緣,則能招感悟界之果。」悟是覺悟、開悟,這是哪裡?四聖法界。六道是迷,四聖是悟。「因緣,又名親因緣,是一切法生起的主要條件,事實上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中能生起現行果法的種子。」講阿賴耶的種子。種子從哪裡來的?種子從業來的。我們起個念頭,這個念頭叫業,無論是善業、是惡業,這個念頭起了之後,在阿賴耶裡頭就變成種子,種子遇到緣,它就起現行。譬如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這一句,阿賴耶就一個種子,念兩句就兩個種子。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無量無邊,我們無始劫來生生世世,你說起多少念!這個念,現在我們才明白,以前都含糊籠統。這個念頭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一千六百兆。每一個念頭在阿賴耶識都形成一個種子,阿賴耶種子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佛經上有說,如果這個種子要是有形相,要是有個物體的話,它再小再小,像現在科學發現的微中子,佛法講極微色、極微之微,如果它是這樣東西的話,我們每個人阿賴耶識的種子,他說盡虛空都容納不下。阿賴耶種子不是物質現象,再多,它沒有現象,它真有,遇到緣它就會起現行。這個地方舉的例子,染淨,就是迷跟智,迷就是染,智是清淨,舉這兩個例子。所以我們念菩薩名號,念佛的名號,這就是佛的種子,將來遇到緣,你就能成佛,成菩薩、成佛。
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動念是什麼?凡夫都是貪瞋痴慢疑。內有煩惱,貪瞋痴慢疑是煩惱,外有緣,緣是什麼?色聲香味觸法,外面有這個東西。因緣一聚合,根跟塵相應的時候,人就生起貪瞋痴慢疑。貪瞋,生起這個就造業,起了貪心,歡喜;不歡喜,起瞋恚心,厭,厭惡。這個念頭一動,阿賴耶就有個種子,不要小看它,將來遇到緣可真有麻煩!所以佛教我們要把這些因跟緣要看破,知道它不是真的。你不知道,它起作用;知道呢?知道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是它的緣斷掉了,緣斷掉就不能結果。我這裡有個桃的種子,我不想要它長成桃樹結果,我把它放在玻璃瓶裡頭,放一百年它也不會發芽。為什麼?它沒有緣。所以因不能斷,斷不了的。阿賴耶的種子,剛才講了,它根本不是物質現象,你找不到它,找到它也沒辦法,所以這個因很厲害,但是緣自己可以控制。我們阿賴耶識裡頭,什麼因都有,我們今天發個願,我們要佛的這個因,讓它成熟,給它加增上緣。我們信佛,我們發願往生,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就是給極樂世界這個因,把緣給它補足,將來起作用,就是極樂世界現前,我們如願以償,往生極樂世界就作佛去了,就這麼個道理。
如果親情放不下的,譬如說是祖父母疼愛他的孫子,時時刻刻放在心上,他要是不能捨棄,非常疼愛,將來死了之後會變成他孫子的兒子,那就投胎去了,或者變成他孫子的孫子,很多!所以這個不能不放棄。這是什麼?這都是善緣,好人,沒有做什麼壞事的,來生還到人道。如果是惡緣的話,來生到畜生道、到餓鬼道、到地獄道,麻煩可大了。三惡道進去很容易,出來很難。出來之後,你看《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還有惡道的習氣,特別是鬼道跟地獄道,還有習氣,那就常常造惡業,所以死了之後又回去。地獄裡面出來真難得,人間壽命不長,幾十年之後,在地獄才一天不到,這個人又回到地獄了。所以地獄小鬼看到搖頭,你怎麼出去沒多久又來了?地獄的一天,過去李老師,在大專佛學講座講六道輪迴,他告訴我們,地獄一天是人間二千七百多年,你就想想看。所以地獄小鬼看到地獄眾生罪受滿,好像監獄裡面徒刑一樣,刑期滿了放你出去,出去一會兒打個轉他又來了。真是這個樣子,習氣很難斷。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勇猛精進,決定不能含糊,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那就是跟極樂世界的緣一天要比一天加深,世間的緣一天一天淡薄。在這個世間我們要表法,表什麼?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給人做個好榜樣,這就是威儀有則。斷惡修善都不要著相。這個不著相,我們用一句俗話來說,大家容易懂,就是不要放在心上。斷惡不要放在心上,修善也不要放在心上,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這就對了,這才叫真正修淨業。斷惡修善放在心上,麻煩了,惡永遠斷不乾淨,你這有念頭;善修的時候,將來一定三善道受果報,出不了六道輪迴。縱然得人身、生天,不容易遇到佛法,往生成佛的機緣很難遇到。所以遇到要珍惜,這一品經文真正用意在此地,要我們珍惜。
末後這一句,「《成唯識論》卷七」,有一個簡單的說明,「因緣,謂有為法親自辨果,此體有二」,第一個是「種子」,第二個是「現行」,這都是親因。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這叫有為。我們細細觀察這一切法裡頭,一切人、一切物,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植物、礦物,全都是有為法。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不必很遠,我們一生能看見。我小時候住農村,距離我們住的小茅蓬、草屋,現在這種屋在國內很少見,可能還有,距離我們住的小房子,大概有一里路遠,是一個湖,這湖很大,叫白湖,小時候我們常常在湖邊上玩耍的。我在二00五年回到老家去,到鄉下去看一看,山還在,印象還有山的形狀,湖沒有了,湖現在都變成耕田,變成農村,湖沒有了。古人講滄海桑田,變化太大,看到是感慨萬千。小時候這個湖邊,我們鄰居是一個大家族,所以中國古代的家庭我還見過。這一家人家姓宛,兄弟十個沒有分家,所以那個時候他們的家大概有一百多人,這已經很衰了。抗戰勝利之後沒有了,一片瓦都找不到,變成平地,這一家人都散了。
所以我對於大家庭印象深刻,十歲之前我在那裡住過七年,三歲到這個村莊,十歲離開的。所以印象非常深刻,看到大家庭那個現象,他們家裡有家學、有私塾,他們家有個祠堂,很大,很有規模。我在那個私塾好像念了半年的樣子,對那些規矩還記得一些。老人落葉歸根,在外面工作,退休之後回家養老。祠堂裡面是茶館,也有說唱藝術,我們這些小朋友,我們太小了,十幾歲的小朋友常常去聽說書。所以,老人跟小孩在一起其樂融融,那真叫養老。老人愛護小孩,因為都是自己一家人,同一個族的,同一個老祖宗的。所以,看到童年,看到老年,就曉得中國古時候這個大家族有它的好處。缺點當然有,缺點是不自由,規矩太大,人人都要守規矩;沒有私財,不管你賺多少錢,統統要歸公。大家吃的都一樣,穿的也差不多,等於說是大家長,錢是由他來分配,是實行共產。很有意思!你們如果看《紅樓夢》就知道,《紅樓夢》裡頭當家的是鳳姐,就是管總務的。所以家庭裡頭有一個管總務的。你賺錢賺得少沒關係,你在家裡生活享受是平等的,大家是一樣的。賺得少,兒女教育費拿不出來,不需要,家族來供養;養老也是家族,你就不要操心。它真的有它的長處。人,少年不怕失學,老年不會孤單、不會冷漠,真叫兒孫滿堂、兒孫繞膝,真有味道。所以那個社會還是令人嚮往的。我們希望企業能把傳統的家繼承過來發揚光大,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國家會有一天像古時候的盛世出現,天下大治。
現在這個時代,科技一定要把它用到正面,不能用到負面。用在正面,帶給人類是幸福;用在負面,帶給人類是災難。科學技術是中立的,它沒有禍福,禍福在人,看人怎麼用它。像電視、網路,如果用得正,把全國人民都教好了,好東西;用在負面上,把全國人民都教壞了。工具沒過失,問題在主持使用工具的這個人,所以他要擔當責任,他把小孩教壞了,他將來是無間地獄的罪業。那個罪好重!你斷了多少眾生的法身慧命,帳要從這裡算,這還得了嗎?你把人都教好,你裡頭教倫理、教道德、教孝悌忠信,這個功德就太大,生生世世享不盡的福報,不但有福報,還有智慧。主持媒體工作的這些人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不是普通道理,不是普通行業,是積大德的行業,也是造地獄業的行業,它沒有當中,就這兩條路,看你自己怎麼選。所以這個要用智慧的選擇。
種子是親因緣,現行變成種子,所以現行是種子的親因緣,種子是現行的親因緣。這什麼意思?譬如說桃,桃核是桃樹的親因緣,桃樹是桃核的親因緣,那桃是樹上長出來的,它們都是互作親因緣。沒有桃樹哪來的桃?沒有桃的桃核哪來的桃樹?互為親因緣。這就是親因緣,有種子,有現行。
下面這一條是「阿闍王子」,這一品經上他是主人,對他有個簡單介紹。「漢譯本及吳譯本皆作:時阿闍世王太子」,阿闍世王的太子,就很清楚。「窺基大師於所著《阿彌陀經疏》辨明,如此稱呼乃指阿闍世王之太子,而非指阿闍世王本人為太子之時」,這個說得很清楚的。「人云:阿闍世王太子者」,這裡頭就兩個意思出來了,「闍王身是」,阿闍世王做太子的時候,那就是太子本身。「爾時由未篡位故為太子來至佛所」,阿闍世王,這個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後頭第二段,把這段念下去,「今釋不然,若爾應除王字,但言阿闍世太子」,這就清楚,「既標王及太子,明知即父子名殊。」國王是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子,阿闍世王的兒子,應該是這個意思。
我們再看底下「阿闍世」這一條,「國王名,是佛住世時摩竭陀國的統治者,他為太子時候,聽惡友提婆達多的話」,用現在的話,他發動一個政變,奪他父親的王位,把他的父親害死。所以這是造了五逆罪,殺父害母,無間地獄罪。提婆達多是佛的堂弟,也跟佛出家,僧團裡面不聽佛教誨,專門搗蛋,造作罪業的,他是帶頭的人。在大乘教裡面,提婆達多也是來示現的。為什麼?不示現反面,就像唱戲一樣,舞台上他是唱反派的,演得很成功、很逼真,是讓佛制訂戒律的,沒有過失,佛不制訂戒律的。他殺人,制不殺生的戒;他偷盜,再制訂不偷盜的戒。所以戒律,都是這些人他們過失,佛根據這個來制訂戒律。全是負面的,違背佛陀教誨的。所以你看看,挑唆阿闍世太子,要他把他父親害死,他做國王。他說,我把釋迦牟尼佛害死,你作王,我作佛,新王新佛。阿闍世王太子就真聽從,就真幹了。
淨土經的《觀無量壽佛經》也是從這個政變而發起的因緣。政變發生之後,他的母親,就是韋提希夫人,非常難過。母親被軟禁,不自由,在宮殿裡面求佛。佛有神通,從空中來了,帶著阿難,來安慰她。這就是她深深感覺得這個世間苦,向佛請教,有沒有好的佛世界沒有這些惡事。佛就把諸佛剎土用神力示現讓她自己看,她看到了。看到之後,她就選擇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她說這個世界好,我願意去往生,求佛教她怎樣才能生到極樂世界。佛給她說《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兩樁事情,一個是理論,一個是方法。方法說了十六種,叫《十六觀經》。前面十三種統統是修定,後面三種,沒有能力修定,業障太重的人,修定有困難,後面三種是教你斷惡修善也能往生。持名念佛,我們這是斷惡修善。要記住,斷惡修善要從心地上下功夫,心善,當然行為一定善,不會造惡業。善心善行,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這個善心善行裡頭,信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這是善中的大善,沒有比這個善更大的。一心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是大善,這是善心。所以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有信有願,大善!真的,他到極樂世界去了,還有哪個善能跟它相比。一心專念,這是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是念佛功夫的淺深。蕅益大師這幾句話,印光大師對他的讚歎,說即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樣的肯定蕅益大師。我們現在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印光就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之所讚歎,那是什麼人?蕅益大師身分沒有暴露,我們有理由相信,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要不然不可能解釋得這麼樣的圓滿。文字並不多,確實無比的殊勝圓滿。這是中國人有福,世世代代都感得佛菩薩降臨在這個地方,為我們做種種示現,我們自己要知道珍惜。
我們把這段文念下去,「為太子時,聽惡友提婆達多的話,幽困父王頻毗娑婆」,把父親害死,他做了國王。「即位後,併吞小國,威震四鄰。但因害父罪,遍體生瘡」,也是苦不堪言,到釋迦牟尼佛那裡懺悔,真的改過自新,皈依佛陀,也變成釋迦牟尼佛有力的護法。「由此可見,阿闍世王為太子時尚未皈依佛陀,故《無量壽經》中之阿闍王子並非指阿闍世王」,是阿闍世王的兒子。
「《大寶積經.阿闍世王子會第三十七》」,這是專門記載他。「爾時阿闍世王所愛之子名為師子,與其同友五百人俱,皆已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持種種幢幡寶蓋,從王舍城往耆闍崛山,到如來所禮拜供養。由此可知,《無量壽經》中的阿闍世王太子,指的應當是阿闍世王的兒子。」《大寶積經》裡頭可以給我們做證明。
這個地方第二個意思,「佛說是諸王子,已於無量劫中行菩薩道,過去生中即佛弟子,故今復相值」,過去生中曾經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這一生當中又遇到,「此表一切諸法不離因緣。故知我等今日得遇此經,聞是淨宗妙法,亦必多生以來蒙受兩土導師教化」。這個兩土,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我們跟這兩尊佛過去生中有過很深的因緣,「故於今日方能有如是殊勝因緣。」這個意思提醒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也不是真正泛泛的凡夫,不是,過去生中就跟佛有緣,這一生當中遇到了。我們遇到是在釋迦佛末法時期第一個一千年,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今天是一萬年之中的第二個一千年,第二個一千年在前面,所以非常幸運!
我們能遇到這一部經的會集本,又遇到這註解。會集經的不是普通人,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知道,他不肯說,告訴我時候還沒到,現在還不能說。可是有許多人說到,應當是普賢菩薩再來的。黃念老呢?他說黃念老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能不能相信?可以相信,不是菩薩來的,這個工作不是人能做得成功的。前面曾經有兩個人做過,宋朝的王龍舒居士,了不起的人,頭一個會集本就是他做的,很遺憾他只看到四種原譯本,唐朝《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是第五種本子,他沒有看到過。所以他是四種的會集,不圓滿。清朝咸豐年間,慈禧太后是咸豐的妃子,那個時候咸豐還在,慈禧太后還沒掌權。有一位魏默深居士,也是個佛學家,他有會集本。這個會集本,印光大師批評得很多,我們在《文鈔》上看,很長的一篇文字,對它批評。不是說不能會集,他會集得不當,沒有遵守規矩,而且取捨也不當,所以這個本子就沒有流通。
一直到夏蓮居老居士,這看到前人,他如何取信於後世,他用了十年工夫,不是很草率出來的,三年會集成,七年修訂。最初會集這個本子,我們也看到過,經題跟現在的經題是一樣,內容只有三十七品,現在流通的定本是四十八品。我們想最早他老人家想到的三十七道品,把全經分成三十七品,後面這想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把它分成四十八品,增加了不少。這個本子比剛剛出爐的那個本子,內容充實了很多,可見得它不是容易事情。在這麼多年當中,這個本子爭議的人很多,反對的人很多。我們堅持這個本子,依照這個本子修學,流通這個本子,深信不疑。釋迦牟尼佛末法還有九千年,九千年能真正度眾生、生淨土、成佛道的,只有這個法門,最好的經典就是這部會集本跟這部集註。黃念老用的方法,集註,集經論、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解這部經。所以在這個註解裡面,等於說是把整個佛法都學到,大乘小乘、宗門教下,宗門是禪宗,顯教密教,統統都有,全都學到了。
下面我們看經文,科題,「見賢思齊」,分為三段,第一段,「聞說歡喜」。經文: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
念老註得好,「此王子與五百長者,正是現在」,念老是現在人,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與當來一切含靈之典範」。當來是世尊末法往後的九千年,這是當來。在往後九千年,一切含靈之眾生,這個含靈,有靈性的眾生,包括佛經上所講的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緣,遇到這部經、這部註解的眾生,是他們學習的好榜樣。所以這品經放在這個前面,而不是放在後面。前面,確實我們學過四十八願,看到阿彌陀佛在因地這一段的歷史,他怎樣發願,怎樣建造極樂世界。阿闍王子他們聽到了,前面講經他們都參與。
「此歡喜非一切世樂可比」,這句話非常重要,不是一般講的皆大歡喜,「乃因彌陀究竟圓滿、超世希有之大願而喜」。我們在一切經裡面,從來沒聽說過阿彌陀佛是怎麼成就的。極樂世界不是憑空想像的,也不是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告訴他的,不是的,而是他有普度眾生的大願,這個願非常稀有。在因地,他的法號叫法藏,法藏比丘。剛出家,他有慈悲心、憐憫心,看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很苦,可憐,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輪迴,如何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不是一般的苦樂,向世間自在王佛請教有什麼方法。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告訴他,你要滿這個大願,必須要參訪諸佛剎土,也就是今天講的考察,到十方諸佛剎土去看看、去考察,現在講調查、研究。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一切諸佛剎土裡有好的,你喜歡的,你把它記住;不好的,你也記住,不要它。好的,採取。他用了五劫的時間,五個大劫,這麼長的時間,所有諸佛剎土他都去看過,認真考察,總結成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是這麼來的,是他考察的總結。依照四十八願建立道場,這個道場就是極樂世界。
所以極樂世界造成之後,超勝一切諸佛剎土,就是一切諸佛世界都不能跟它比,它太好了。就是諸佛剎土裡好的,它全有,不好的,它全沒有,這就變成諸佛世界裡面第一道場。這麼來的,不是憑空想像的,有憑有據,用現在的話說,非常合乎邏輯。道場成就之後,感得,這個感是阿彌陀佛,應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四十八願裡頭有一願,希望道場建立之後,十方諸佛都讚歎。這個讚歎是什麼?就是宣揚,替他介紹。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用現在的話說,沒有原居民,這個道場好!我們娑婆世界有原居民,為什麼?過去有七佛,諸佛留下來這些包袱,現在佛要承擔,所以難化。極樂世界沒有原居民,所以阿彌陀佛定的條件就合理了。什麼人可以去?真信,真願,念佛。也就是我們經題上的,心地清淨的人能去,心平等的人能去,覺悟的人能去,這三種人。這三種人分配在三土,念到清淨心,凡聖同居土。所以極樂世界沒有一個壞人,它條件擺在那裡,這個地方好教,不複雜。第二個是心地平等,心平等是菩薩,三賢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那個覺不是普通的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法身菩薩,生到極樂世界,他們住實報莊嚴土。
到極樂世界的享受,統統在題目上,題目是招牌。極樂世界好在哪裡?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果。大乘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無量壽是德。萬德萬能,萬德裡頭第一德就是無量壽,你有再多的德行,要沒有壽命,全落空了,所以壽命是第一德。它是真的無量壽,它不是假的。長壽天的無量壽是有量的無量,四空天裡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多長?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有到的時候,不能是真常,有到。到了怎麼辦?到了不能再往上提升,就得往下墜落。所以輪迴麻煩,輪迴決定不能幹,要把它認識清楚;認識不清楚,依舊有意無意還會造輪迴業,這虧就吃大了。真正看清楚,真正搞明白,不造輪迴業,一心一意要去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造的是往生淨土的業,這個業叫淨業。六道輪迴的業都是染業,染污的。造淨業才能得清淨心,清淨心得到,就有把握往生,決定生淨土。經上一再教導我們,「心淨則佛土淨」。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淨業成就的,也是每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清淨平等覺成就的。理要是明瞭之後,就不會懷疑,這是我們不能不相信的。
往生的人多!鍋漏匠往生,諦閑老和尚的徒弟,沒有跟人說。可是修無師的往生,他親自跟大家宣布了,首先告訴兩個老法師,倓虛那個時候是住持,定西是當家師,告訴這兩位法師,他要往生極樂世界,要求定西法師給他準備幾百斤柴火,火化用。定西法師問他,多久?他說不出十天。這就得到信息了。到第二天,又來看兩位老和尚,告訴老和尚,我明天走。趕緊給他準備,第二天真走了。這個事情是近代的事情,抗戰期間的事情,我們要知道不是假的,說明了他往生極樂世界,這能騙人嗎?
我們在香港,大概三年前,黃忠昌居士,三十出頭,年輕人,聽我講經,聽說《往生傳》裡頭所記載那些往生的人,一半以上都是念佛三年往生的。早年在台灣常常聽我講經的德融法師,住在基隆,他曾經問過我,《往生傳》上那些往生的人,三年往生,是不是壽命都到了?問我這麼一個問題。我說,你要說都是三年壽命到了,哪有那麼巧?這個講不通。他說:那要怎麼講?我說:他有壽命不要了,他念佛功夫成就了。我還有壽命,不要了。像瑩珂法師一樣,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十年之後,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他說他十年壽命不要,現在要去,佛也接引他。這就是三年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壽命到了,而是怎麼?壽命不要了,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他功夫成就了。什麼樣的功夫才有這麼殊勝的成就?功夫成片,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做不到,功夫成片可以做到。功夫成片就是一天到晚心裡頭阿彌陀佛,沒有雜念,沒有妄想,真的,一句一句一句統統是阿彌陀佛。你能念到這個樣子,你就可以自在往生,想走的時候,就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真就去成了。這叫易行道,人人有分。
如果說一心不亂,去的人就少了。事一心不亂就等於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那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往生方便有餘土;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像惠能大師一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要念佛往生是實報莊嚴土。這個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為什麼?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我們根本做不到。虛雲老和尚活一百二十歲,得禪定,老和尚常常入定,有的時候一入定一個星期、二個星期,他得定,沒有開悟。所以像他那樣的人要求往生淨土的話,方便有餘土,那個不得了!很可惜,虛雲老和尚跟彌勒菩薩去了,他現在在兜率天,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他們就是彌勒佛的弟子,就像釋迦佛目犍連這樣的學生,舍利弗、目犍連這樣的學生。生兜率天難,沒有老和尚那個定功去不了;往生極樂世界容易,只要功夫成片就能往生。所以我們要把這樁事情看作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其他的要放下,不放下就有障礙,有障礙去不了就錯了。這個機會不是容易得到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在六道裡頭輪迴,輪迴百千萬劫才遇到,一定要珍惜。
所以,他們聽佛講《無量壽經》,介紹阿彌陀佛,無比的歡喜。「因彌陀究竟圓滿、超世希有之大願而喜」,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為彌陀圓證菩提,大願成就而喜」。前面是講因,阿彌陀佛發願、參學、考察、調研,這是因;結得四十八願,這是總結他的考察結果,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圓證菩提,大願成就,歡喜。「為彌陀證此究竟方便,以持名妙法普度一切而喜」,這一句尤其重要。只有阿彌陀佛證得究竟方便,究竟方便是什麼?信願持名,還有哪個方便能夠超過它的,能夠跟它相比的?沒有了。禪算是方便,沒有淨更方便,所以信願持名稱為究竟方便。以持名妙法普度一切而喜,信願持名度什麼人?普度一切,一切裡面包括十方世界的等覺菩薩,下面,往下,往下包含無間地獄。無間地獄的眾生,發一念信願持名都能往生,這還得了!我們在前面十八願看過,十八願是臨命終時十念往生。祖師大德註解說得更好,那個念佛是最後的一念,斷氣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他決定到極樂世界去了。
十念是念念相續,最後一念往生淨土,這個方法妙極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賢愚不肖,人人有分,只要你遇到。八萬四千法門遇到,我未必當機,我未必能修得成功;法門我未必能夠理解,不能理解就不能修。淨土這個法門不理解可以修,沒有學過《無量壽經》,沒有學過《彌陀經》,但是他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真肯念佛,他就能往生。這樣念佛的人很多,決定得生。李老師對於這樣的念佛人非常羨慕,老師告訴我,他一生想學,學不像。這就是什麼?愚不可及,他是很愚,我們比不上他。這個愚,他能往生,我們能想像得到,他往生的品位不低,我們一般人念佛往生比不上他。為什麼他品位很高?他專心,他沒有雜念,我們今天講,他頭腦簡單,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到極樂世界,非常容易證得一心不亂,稍微提一下,他就到一心。到一心不亂,我相信裡頭有不少是理一心不亂,那就一下提升到實報土去了。所以我們對於那些人千萬不能小看他,不能輕視他,小看他、輕視他有罪業。他真正了不起,一心專注,我們比不上他。普度一切,真正把這一句搞清楚,我們在佛法上就真的放下萬緣,我什麼都不學,什麼都不要,我就一句彌陀念到底,我就決定生佛國,將來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
「為我等與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以度生死而喜」,統統得度。這些年來,奇異的現象太多了,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三十年前,沒有聽說附體的,大概最近十年才有這個事情,剛剛聽到的時候也很少。我知道有催眠的,附體的有,沒有見到過。現在這些附體,國內國外到處都有,那麼多,透露很多幽冥界的信息、六道的信息,欲界天有,色界天的就沒有了。這些信息裡頭有真有假,我們如果遇到了,要用智慧去判斷。信息合情合理合法,可以相信;與情理法相違背,我們要小心,不能上他的當,人會騙人,鬼也會騙人,不要被鬼騙了。至於我們應該怎樣行法,不能依他的,這就是孔子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遠是什麼?不能跟他學,不能聽他的,這個非常正確。行門這方面,一定要依經教,依佛菩薩的教誨,依聖賢人的教誨,不能依鬼神的話。依鬼神的話,萬一要是錯了,你找不到他,他不負責任,那個過失、果報自己承當,與他不相干。這是我們對鬼神應該有的態度。
「並為我等亦可輾轉教導眾生普令度脫而喜」。你看,他這個示現,歡喜裡面帶著有這麼多東西在裡頭。我們看到了這一段文字的記載,我們就可以學習,把我們所信的、所願的、所行的、所知道的告訴別人。願意聽的,詳細跟他講解;不願意聽的,不相信的,念一句阿彌陀佛讓他聽見。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這一聽見,阿賴耶裡頭就有一個阿彌陀佛的種子,所以叫下種。這個種子不要小看,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就是跟極樂世界有緣了。念佛人要常常播念佛的種子。我在早年參加大專佛學講座,我也教了幾年,那個時候雖然學生學佛了,還害羞,怕人知道他學佛,認為那是迷信,不好意思。我說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是誤會,你真正了解佛教,你非常歡喜它。他們錯誤、不了解,產生誤會,要替他化解,這功德無量,你就度了一個人。怎樣普度?手上戴一串念珠,別人一看念珠,他就想到佛,就想到阿彌陀佛。你看,就種善根。還有學校用的課本,學生都寫上名字,我說你這個課本不要寫你的名字,寫阿彌陀佛。同學、老師一看,阿彌陀佛,你看,他不但有印象,他還念一句,這就是度了他,善巧方便。
還有善巧方便的,我在香港講經,那個時候每年到香港去一次,講一個月。夏天,他們都穿起襯衫T恤,印的一些花紋,妖魔鬼怪都有。我一看到,我就告訴他們說,我們也做一批,把經文印上去,把佛像印上去。他說這個不行,這個人家穿著流汗,不恭敬,在洗的時候也不方便。我說佛不忌諱這些,這形像,佛度眾生要緊,這個衣服穿上街上走一走,度多少人!我們要重實質,不要講求形像。我們的心不是侮辱佛法,不是侮辱這個經句,我們是藉這個方法來把它發揚光大,讓社會大眾各個人都曉得。每個人穿上衣服,就是佛教的宣傳員,他替我宣傳。這個風氣也傳出去了,這些年來,我們看到衣服上、手提包上、袋上,都印得很多。尤其辦活動,送這些法寶結緣,這些袋子統統都印上。
我還教這些做生意的人,因為聽眾裡頭不少從事於商業的,他們有店面,常常做廣告,在電視上做廣告,在報紙上做廣告。我說你那個廣告上面加一個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功德不知道加多少倍。不要花錢,那個廣告算版面的,我這一面我願意多寫幾個字沒關係。就寫個南無阿彌陀佛,你看,廣告也做了,佛也宣揚了,方法可多了。電視上打廣告,廣告人看了,上面也加一個阿彌陀佛。你看,不花一分錢的功德,他忘掉了,你加個阿彌陀佛,他不會收你多的錢,它版面那麼大,同樣的價錢,為什麼不寫南無阿彌陀佛!我教過很多人,確實我有看到,報紙上廣告裡頭有寫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早年在電視裡也看到過,有過那麼幾次。要堅持,永遠不間斷。電視台靠廣告,常常拉廣告,你就不要忘記,廣告上有南無阿彌陀佛。普令度脫而喜。「是故此喜,世所未有,故曰大歡喜。」這個歡喜,世間人沒有。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持華供佛」。見佛要供養,在斯里蘭卡諸位看到,我們見佛,一盤花供養。香花供養,不在多,很多人的時候,這一盤一個人抓一把供佛,散在佛的旁邊,佛龕的旁邊。
【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蓋者寶蓋」,這也是供佛的,「以之獻佛」,「作禮者,禮拜。禮敬供養,表衷心敬信。故上諸句,表至心信樂。」都是從歡喜裡面流露出來的。至心是真心,真誠到極處叫至心,不是半信半疑。學佛的人,半信半疑佔多數,半信半疑沒有把握往生。我們自己要知道,自己這一生決定有把握往生,就要至心信樂。樂是愛好,真正歡喜!首先要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真正有阿彌陀佛,不能有絲毫懷疑,這才叫真信。一心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做阿彌陀佛的弟子,這個人決定得生。為什麼?什麼理由?阿彌陀佛會喜歡你,因為你本來是佛,你自己不知道,阿彌陀佛知道。所以理搞清楚,懷疑就斷掉,不再懷疑,這比什麼都重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