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五集) 201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註》第二百零三面倒數第七行,從「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從這看起。
這個玄義,也就是概要,「所被根機」這段非常重要,我們可以細心去對照一下,我們是不是經典上所說的當機,這個對於我們現前修學能不能成就關係很大。如果跟經上講的相應,沒有一個不成就,成就就在這一生,所以關係很重要。這段講的主要是依善導大師,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的話就等於阿彌陀佛親自為我們所說的。他說「如來說此十六觀法」,這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三經,《無量壽經》是淨土的概論,是第一經,等於說對於淨土方方面面全都說到了。而《觀無量壽佛經》它只講兩樁事情,一個是講理論,一個是講修行的方法。所以它的範圍不大,但是講得非常好。尤其是在方法上,它講十六種念佛的方法。這十六種可以分為三類,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跟持名念佛。都是修淨土的方法,但是它有難易不一樣,這前面略略的提過。小本《彌陀經》也是綜合性的,但是文字少,講得簡單,便於做早晚課誦,因為它東西短,可以說它是大經的精華,大經的節本,大本的節要。這是淨土三經。
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他的註解叫《四帖疏》,他說「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因為前人有說上輩往生是菩薩、是聖人,中輩上品是阿羅漢往生的,阿羅漢是小乘,上輩完全是大乘,地上菩薩。善導大師說,與大聖小聖都沒關係,不干就是沒關係。那佛說這個法門是給誰說的?是給六道眾生的。常沒,「沒」就是頭出頭沒,就是在搞生死輪迴。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是專度六道裡面苦難眾生,慈悲到了極處!方法非常巧妙、非常簡單、非常容易。這樣簡單容易的方法,能破見思、能斷無明,這不可思議。真有這個能力?真有,因為在理上講得過去。理上,世尊在大乘教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這個心天天想佛,沒有想其他東西,非常專注。就是今天科學家講這個念頭,《念力的祕密》裡頭也說到這個,跟佛說的不謀而合。念力能夠改變我們自己,就是我們身上疾病不需要用醫藥,完全靠念力能夠把身體恢復健康,所有病態的細胞都能恢復正常。用的時候一定要專注,就跟佛法講修禪定一樣,不能夾雜妄念,不能有妄想,萬緣真的要放下,它才起作用。只要有萬緣,我們的心力就不能集中,對我們是莫大的傷害,這個我們自己要有高度警覺。諺語常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自己都知道,無始劫來冤親債主不曉得有多少,我們真用功他就來妨礙,但是功夫用得很純熟了,他佩服你,他也沾光。就在想用功,功夫還沒有上道,這個時候是他們擾亂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很重要,這個階段也非常危險。如何保持不受他干擾?那就是我們真正對於境緣,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真能放得下,就不受干擾,我們的功夫才能上道。
經典裡面開示太重要了,這個法門確實主要的就是度六道苦難眾生,「而非專為菩薩與阿羅漢也」。古人這個說法有問題,不是專門對他們的,對他們是附帶的,所以它兼為聖人。往生極樂世界確實,有菩薩去往生,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只要信願行具足都能往生。菩薩有智慧,眾生沒有智慧,眾生太苦、太可憐了。但是前面我們曾經讀到,這些苦難眾生真能往生也不是簡單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得諸佛威神的加持,所以他才能信、能願、能行;如果沒有過去深厚善根這個底子,今天接觸還是不信,這個我們遇到太多了。我們天天在講,天天在勸大家,幾個人相信?這個我們就曉得,什麼原因?善根不足。我們自己本身也是善根不足,李老師當年在世勸我修淨土,勸多少次,真叫苦口婆心,我們都沒有接受。這就說明什麼?善根福德不夠。怎麼彌補起來?天天在學教補出來了。
我跟諸位報告,我相信淨土從哪裡?從《華嚴》、從《法華》、從《楞嚴》,從這些大經裡頭認識了淨土。看到這些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他們都念佛求生淨土,才提醒我。沒有那幾年講大經,我們對這個還是懷疑。這是給我們很好的一個經驗,就是善根福德不足沒有關係,可以補得出來。可是這個補,要有機會多聽經。我講經講了五十三年,講給誰聽的?說老實話,講給自己聽的,別人是旁聽,你得多少隨你,我自己一堂課沒缺。自己得受用,自己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現在這些科學家他們的報告我能看得懂。看清楚、看明白了,對於佛講的東西也證明,科學證明了。但是佛講得比他們清楚,比他們透徹,為什麼?佛見性了,他們沒見性,他們還是凡夫。為什麼?他們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放下。沒放下能夠探討到這樣的深度,這也不稀奇。因為佛在經上講過,凡夫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所緣的境界非常廣大,在八識裡頭它的作用,起作用是最大的,對外能緣到宇宙,對內能緣到阿賴耶,就是緣不到自性,這佛在經上說得清楚。他們果然到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佛講第六意識所緣的極限,今天量子力學家達到了,非常接近。
怎樣才能明心見性?佛說得很清楚,「唯證方知」,這個證是你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成佛了。我們到今天,教下的薰習搞清楚、搞明白,這是解悟,解悟幫助我們修行,幫助我們不再受外面環境干擾,這是什麼?我們了解了。我們如何不受外面環境干擾?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可不是容易事情。過去李老師提過,我講經時候也常常講,李老師勸我們「換心」。怎麼換心?我們現在心是亂七八糟,嚴重的染污,雜念紛飛,把這個東西去掉,換什麼?換成阿彌陀佛,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怎麼樣才換過來?我心目之中,心跟眼所看到的一切全是阿彌陀佛,真換過來了。佛眼看眾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眼看眾生;菩薩看眾生,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凡夫看佛菩薩都是凡夫。你到什麼時候真換過來,自己曉得,為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看一切眾生,他是善、他是惡都沒有關係。為什麼?你一看,他是無始劫來的習氣,一個一個你都清楚。我們真的回頭了,回過頭來之後,我們天天也是幫助他們回頭。幫助他們回頭不能著急,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執著,我們只是一味去做,做的方法就是守住這一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什麼?用蕅益大師的解釋,我真相信,我真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心要懇切,娑婆不值得留戀,要能放下,徹底放下!
極樂世界用外國宗教的話說,是我們唯一得救的一個緣分,我一定要把它抓住,我再不搞三途六道,不幹這個事情了。我自己回頭了,別人看到,他看懂的這就是善根成熟,他看懂了他就會效法,他看不懂不要緊,慢慢去看去。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一部經、一句佛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都好,個個都是阿彌陀佛,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都是善友,都是來度我的,都是來成就我的,我們感恩的心就生出來了。無量的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念老給我們說明這個意思,說得更清楚。《四帖疏》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觀經》中之九品往生,祇為沉溺之眾生」,就是六道眾生,「而非專為菩薩與阿羅漢也」。這跟古大德說法不一樣,也就是說四土三輩我們統統有分,總在遇緣不同。
我們的緣太殊勝了,過去修淨土的沒有看到會集本,這會集本近代才出來的,會集本完備。從前五種原譯本裡面互相都有出入,而且翻譯的文字有些地方很不好懂,讀一本,有很多其他本子重要的經文你沒讀到,五種都讀真的困難,到哪裡去找五種本子!現代印刷術發達,也不過是最近三、四十年,之前很艱難。我們學佛的時候,印刷術是鉛字排版,不容易,現在是電子照相、電腦排版,這是過去無法想像的。所以現在科技進步,成本大幅度降低。以前一套《大藏經》還得了!我小時候在我們家鄉,聽老人講的,我們安徽一個省有幾部《大藏經》?兩套半,兩套完整的,一套是殘缺的。一個省才兩套半,哪有現在一個普通人家裡都可以供得起一部《大藏經》!從前法寶稀有,但是人真學,得到一部經書就如獲至寶,現在《大藏經》倒是沒人學了。過去有善根有福德緣不足,現在緣具足,善根福德欠缺,這就遺憾。
這個本子太難得了,我們不要去找那五種原譯本,這一本就夠了,全都在裡頭。夏蓮老用了十年工夫,五種原譯本裡頭的精華一句不漏,全都在這個本子上。黃念老的註解,集註,這裡面集經論八十三種,古大德的註疏一百一十種,總共一百九十三種,集註解的大成,這還得了!我們現在人有福,黃念老看那麼多東西,看一百九十三種著作,精華都抄在這裡頭。這兩個人了不起,這兩個人對於釋迦牟尼佛後面末法九千年,那是大功德!他們到這個世間來真沒有白來,這是佛法的功臣,對眾生的法布施不可思議。我們也真是學習這麼多年才識貨,我們認識它了,它是寶,寶中之寶!他老人家的註解,那時候剛剛搞出來是油印的,打字油印,四冊,他到美國就帶這麼一套書,送給我了。我一看,太好了、太難得了。所以我就打電話,找人去問他有沒有版權,有版權那就算了,沒有版權我就翻印。老居士回了我的話,歡迎翻印,還要我給他寫封面,要我給他寫篇序文。我們在台灣就印了一萬本,第一次印一萬本,這些年來到處都有人印。現在我們把科、註跟經統統會合在一起,這個本子就變成非常完美的本子。有這一部夠了,我就到極樂世界,反正法門無量誓願學,到極樂世界再學,極樂世界有無量壽,有的是壽命,有的是時間,在這時間太短了,有的是精神體力;那邊又有好老師,又有好同學,老師是阿彌陀佛、諸佛如來,同學都是大菩薩。我們要這個環境,決定不能放棄,一心一意到極樂世界。
「又看此」,這個此是《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後」,就是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五濁凡夫」,五濁惡世裡頭的凡夫,「但以遇緣有異」,遇緣不一樣,「致令九品差別」。我們今天的緣特勝,問題在哪裡?我們的善根福德,善根是真信、真願,這是善根,福德是真念佛,一向專念,大福報!這個福報在現前能叫你身心安樂、身心健康,你只要真幹,你決定得到。真幹的人不在我身邊,我不知道,她成功了我們才曉得,劉素雲居士。像劉素雲居士的人有沒有?有,還有幾個,我曉得,還沒見面,都了不起!問題就是你是不是真信、真願、真幹,我們在不在一起不相干,沒關係。所以在電視上學習,在網路上學習,有人,不是沒有人,得真實利益。我們每天分享的時候,我每堂課都非常認真,為什麼?真有人在學,我知道。沒有真學的人就不必講了,講了有什麼意思?有一個真學的就要講,其他的那些人旁聽。真學的就是這裡講當機的,不是真學的是旁聽的。一個兩個真學,不少!「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有一個真正學的,佛菩薩就住世;一個都沒有,佛菩薩就走了,不住世了,叫機息,緣就盡了。
我們真學、我們真幹,佛菩薩就真照顧。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善緣惡緣,全都是善知識,這個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學來的。這個人是善人,樣樣都叫你稱心如意,你在這個境界當中有沒有貪戀?如果起貪戀,毀掉了,他是魔,他讓你生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煩惱,喜歡也是煩惱。他在旁邊示現的就像羅剎一樣,看你怎麼樣?你起不起怨恨。所以,順境善緣鍛鍊我們什麼?不生貪戀,不起心動念。逆境惡緣沒有怨恨,總是心地清淨平等。只要心清淨平等,智慧就生了,覺是智慧,你就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會修的,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什麼境界都是善友、都是老師,都是一個感恩戴德。「戀德禮辭」,戀德是感恩。禮辭是什麼?禮辭,我還是念佛,我不受他干擾。五十三個法門代表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我都知道,我不學,我就學念佛這一門,一個目標向著西方極樂世界,善財給我們表演的,我們真成就了。這就是遇緣有異,所以有九品差別。
「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你看,妙法!上三品心量大,量大福大。量大是什麼?是普度眾生,希望眾生個個都像我一樣成就。小凡夫只顧自己,也顧別人,但是顧別人的心差一點,顧自己的念頭重,這有輕重差別。下品三人就是同居土的,凡聖同居土的,遇惡凡夫就是六道裡頭造業的這些眾生,特別是造惡業。換句話說,他要不往生極樂世界肯定墮三惡道,這是什麼?貪瞋痴慢疑重的這些眾生。這些話我們講得很清楚。心,起心動念貪瞋痴慢疑;情緒,怨恨惱怒煩;造業,殺盜淫妄,幹這些,這是什麼?這三途惡眾生。這些人遇到這個法門,他怕三惡道苦,決心回頭求極樂世界,這是什麼?這是他的善根福報現前了。他能不能去?能去,你看經上講的,只要信願行,行就是念佛、真幹,這些惡的習氣,造無量無邊的惡業不要去理它,不必想著去斷煩惱,也不要想著消業障,你就把這句阿彌陀佛念好,煩惱自然沒有了,業障自然消掉了。不要讓這些業障跟煩惱破壞你念佛功夫,那你就錯了!
你腦子裡頭有一個念頭,念佛人怎麼會有業障?怎麼會有煩惱?不會。阿彌陀佛沒有業障、沒有煩惱,我的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所以心裡頭的煩惱業障全都沒有了。你得要有這種想法,這個想法是健康的、是如法的。念佛人還想著我過去造多少罪業,過去生中,那你是愈想愈糟糕,佛都忘記了,全想的是業障,果報就現前。一定要想到,我們想到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在這個經上講得清楚,彌陀在因地,沒成佛之前是因地,發四十八願,五劫修行,本願功德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化生的,自自然然的,功德的成就。這個世界成就到今天十劫,阿彌陀佛並沒有中斷,這十劫的時間接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是以六道苦難眾生為第一優先,這是善導大師說的。讓這些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平等的成就,這還得了!這是阿彌陀佛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法布施!你要是明白了,你就曉得我們今天要怎麼做法。
現在是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末法時期人的根性鈍,造業都造得很重。一切法門當中,只有這個法門可以得度,我們要給大家做個好榜樣,把這個法門修成功了讓大家看看。專弘專修!在現前這個環境之下,印光大師說得好,我們要記取,老人告訴我們,道場不要大,二十個人就夠了,主張是小道場,二十個人在一起共修,二十個人都能夠往生成佛,這個道場功德無比殊勝。人多心雜,問題多,你就要多分心、多操心,這個對於修行沒有功力的、沒有定力、沒有智慧的會造成障礙。人少好!所以一個清修道場,人愈少愈好。覺明妙行菩薩那個道場只有八個人,八個人都往生,這就是圓滿的功德,給大家做個好榜樣。大家是誰?末法九千年的眾生。我們要樹立一個好樣子,我們自己成就了,樣子留給別人,照這個樣子修,個個都能成就。
「復云」,下頭又說,「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明顯的做證據。「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霑九品」,善惡凡夫是六道裡頭的,四聖法界有善就沒有惡了。讓六道眾生同霑九品,這裡頭有上上品。「生信無疑」,這句話非常重要,現在修行、弘法最難的就是信心沒有了,這佛法衰了。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講信,講信願行,信講了六條,第一個是信自己,現在人不相信自己。佛法裡面講信心,頭一個是信自己,第二個是信佛菩薩。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佛菩薩加持不上。我們自己有一分信心,佛加持一分;有十分信心,佛就加持十分。這個意思我講得很多了,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是正比例的,我們有多少他加持多少,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信什麼?在一般講,我們要相信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觀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頭一個要相信的,我才能成得了佛。你自己不相信你是佛,你怎麼能作佛?這個信難生,真難!別說初學,老修都不相信。李老師告訴我,多少出家的老修行、老法師,臨命終時還不相信。真有,不是假的。
心確實是佛,大經裡面佛常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從哪來的?心現的、心生的。能生能現是真心、是自性、是本性,一切法是所生所現的。那我們要問,極樂世界是不是心現識變的?是的,是我們真心所現所生的,阿彌陀佛也是我心所生所現的,這一點不假。這些事情你真的要是想通了,體會得了,佛跟我是一體,佛建立極樂世界是為我建的,我今天念佛是回歸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真的是家園,阿彌陀佛的確是親人,不是外人,真心才能生得出來。在外面流浪久了想回家,極樂世界是老家,真的一點都不假,哪有回不去的道理!凡夫真的難,對事實真相不了解,這個難。章嘉大師告訴我,大乘佛法知難行易。淨宗的行太容易了,你對它透徹了解,那真難,真不是容易事情。所以我們今天要緊的是生信無疑,真相信。「乘佛願力,悉得生也」,這個要感恩,佛的弘願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在哪裡不必問,到時候用不著我們自己去找,佛來帶我們去。所以我們的心是定的,沒有疑惑,佛決定來接引。我真有功夫,也就是真放下了,我什麼時候想去,佛什麼時候就來了。
「又於《行卷偈》前,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什麼人是《無量壽經》的根機?「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這句話說得多清楚,一切善惡大小凡愚統統有分,我們對自己就不要懷疑了。這些話統統是善導大師講的,「大師之說,上契聖心」,這個聖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是兩土導師的心願。「下洽群機」,下面對一切眾生,統統得度。「實大有功於淨土」,讓一切人對淨土疑慮一掃而光,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善導大師到這個世間來,幫助我們破疑生信。
「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在中國,依《無量壽經》修行的人不多,主要就是什麼?真是古德所說的,沒有一個好的本子,五種本子都看,找不到。印刷術宋朝才發明,宋朝以前都是手寫的本子,所以流通量很少。宋朝發明的印刷術,是一塊一塊刻在木板上,一張一張的印,這種方法也用了幾百年,這個方法很笨拙。我到金陵刻經處參觀,這個木刻叫刷,一個人一天能做多少?頂多能做三冊,毛邊紙印的,裝訂成冊,一天只能做三冊。像我們這一部《無量壽經》,一天都做不出來,至少得兩天才能做出來,不容易!現在的印刷術太快了。日本當年在中國留學的這些法師,他們是善導的學生,緣殊勝,親近善導大師,回國之後建立各個宗派。對於《無量壽經》他們真下功夫,五種原譯本他們只用一種,康僧鎧的本子,註解有三、四十種,中國《無量壽經》註解只有兩種。所以他們《無量壽經》註解確實是洋洋大觀,這是真下了功夫,都是跟善導大師學的,都遵守善導大師的教誨。
「如日《合贊》云:第十八願,十方眾生,三輩眾生,皆是具縛凡夫,是其機也」。第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哪些人?十方眾生全是。三輩眾生統統是凡夫,具縛就是帶著煩惱、帶著業障。不必斷煩惱,不必消業障,一句佛號全自然消掉,把心換了,都是當機的。「後復云:如元曉云」,元曉是韓國人,也是善導的學生,這都是唐朝時候人,是韓國淨土宗的祖師。「四十八大願,初先為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主要是度六道凡夫。六道凡夫都能得度,何況三乘聖人!所以只要具足信願行,沒有一個不成就。「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此說之要妙,在於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掃盡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發心念佛。乘佛願力,悉得往生也。」這個結論結得好!那我們是不是當機,就問我們自己信不信,真相信,從此以後不再想煩惱,不再想業障,這個念頭斷了。為什麼?我這一句佛號統統斷掉了。你對佛號要有信心,沒有信心,還常常想著要用什麼方法來消業障,用什麼方法來斷煩惱,這個事情始終困擾著行人,幾個修行人能夠突破?這問題不僅在現在,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統統有這個問題。實際上釋迦、彌陀全都替我們安排好了,只是我們自己不清楚,誤會是自己,不是佛菩薩。
古來大德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這就是過去經典流通量太少了。我學佛的時候,六十年前,在台灣找一本經書找不到,市面上買不到。全台灣只有三家印佛書,印的量很少,種類也少,像這樣的經沒有人印,印的多半什麼?經懺佛事的。那得有人買,印這個沒人買,沒銷路。印的量多半都是一千本、五百本,他就印那麼多。在台北有一個印經處印佛書,朱鏡宙老居士辦的,這是免費贈送的。我初學佛認識這個老居士,所以印經處所印的東西他都會送一本給我。量不多,大概只有二、三十種。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台南有個慶芳書局,台灣就三家,太少了!那這樣,經怎麼辦?你到寺廟去找《大藏經》去抄,只有這個辦法。我初學佛的時候,在善導寺圖書館裡面抄經,還抄了十幾部。那自己要用,只有去抄,哪有現在這麼方便!所以祖師說了,很少人知道,一般人都不曉得,講經的人沒有認真講,沒有詳細講,都是輕描淡寫,點到為止,不是真修。所以這個結得好。
最近這三十年印刷術發達了,從照相影印發明之後進展就很快。現在技術高明,你說我就是想買一套《四庫全書》,他就給你印一套,現在就有這個本事,你要一套,馬上就給你印一套出來,方便。以前沒有幾百套他成本收不回來,他就不印,現在一套都可以,都可以替你印。
我們再看下面第三段,「專接上根,旁及中下」,這個說法又不一樣了,很有意思。「此說從文字表面上,似同於甲而反於乙」,我們甲是第一段,乙是第二段,好像跟第一段講的相同,上輩全是菩薩往生,中下根性沒分。第二段講的,佛是專門為六道罪業深重的凡夫全都能得度。末後講的專接上根,好像是跟第一段講的相同,而實際上它是與第二段相同。「主我輩凡夫均可直登九品,故與甲根本相違也」,第一段,跟第一段是相違背的。六道凡夫可以直捷往生九品,就在遇緣不同。「但此謂專接上根者,蓋恐世間淺見之士」,這是世間,一般世間人真是淺見,「每謂淨宗乃齋公齋婆之行,而鄙視之」。我們初學佛就犯了這個毛病,認為什麼?淨土宗是老太婆教。是哪些人學的?沒有知識的人,大概是佛用這個方法來安慰他,不見得是真的,這個懷疑!所以李老師非常慈悲,勸導我,我都沒有辦法接受,這個錯誤的觀念很深很深。學佛,大乘經教歡喜,這是受方東美先生的影響。當初他告訴我,佛門裡頭十分之二是最高的哲學,其餘的是屬於迷信。這是老人家早年教我的,我相信他的話。他只說性相兩宗是高等哲學,法相唯識跟大乘的性宗,像《般若》、《華嚴》、《法華》、《楞嚴》,這些東西是最高哲學,我們的目標都向著這個,淨土宗總認為是老太婆教。
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他修淨土,我跟他學《楞嚴》、學《華嚴》。我怎麼樣相信淨土?是講《華嚴經》講了一半,有一天叫心血來潮,冷靜的去觀察,文殊、普賢修什麼成功的?善財童子,因為講到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是修什麼法門的?你看「普賢行願品」,五十三參大概講了三分之一都沒有看出來。照著清涼大師《疏鈔》去講,人家講的沒錯,自己就沒有體會到。這念頭一生,仔細去觀察發現了,講過,也沒有講錯,毛病發生在哪裡?毛病是我們只講文字,沒有體會裡頭的真實義。回頭這一觀照可不一樣,立刻就發現了,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關鍵人物,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中國人跟印度人一樣先入為主,他把他排在第一,這代表什麼?代表就是他專修這個法門。再看最後,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頭一尾,我明白了,善財專修淨土。那旁邊接觸的這五十一位善知識代表一切法門、無量法門,他參訪是什麼?他都知道,他統統曉得,但是他不修。所以科判裡每參最後一科叫「戀德禮辭」,他去拜訪,這個善友把他的法門講給他聽,他都懂。最後戀德是感謝,禮辭是什麼?恭敬、禮拜,離開他,不學這個法門。門門都會,他並不修學,他沒有雜修,他專修。所以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專修是根本智,參訪是成就後得智,叫無所不知,他才能教化眾生,因為眾生根性不一樣。教化眾生要有方便,方便就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這才了解。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看到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這才恍然大悟!文殊、普賢是我們最羨慕的、最尊敬的菩薩,他們求生淨土,才知道淨土殊勝,才知道淨土是個妙門,觀念轉過來了,才知道這些齋公齋婆了不起,齋公齋婆是什麼?上上根人!就是這裡講的。
「如《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大乘起信論》註解裡面講的,「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初發心,剛剛學佛,有四種不同的根機。你看,「以禮懺滅罪被初機」,這很多人,我們常看到的,你看都是去拜懺、去做法會,求什麼?求消災滅罪,這是佛門現在的情形。「以修習止觀被中機」,止觀是大乘的,修禪定,止觀就是禪定。「以求生淨土被上機」,真正能相信淨土的人了不起。「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不認識字的齋公齋婆他肯相信,那就是大乘菩薩,為什麼?三年五載他往生就成佛了,這還得了!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不相干,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相信。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他不認識字、沒有文化就輕視了他,說不定人家根機在我們上面,他要接受淨宗,三年五載他成功了,我們三十年、五十年趕不上人家,真是上根!
「又《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破盡一切戲論是放下,「斬盡一切意見」,這一切意見是講的宗門,戲論是教下。這個不容易!教下千經萬論,遇到念佛法門都甘拜下風。一切意見是禪宗,宗門遇到淨土也特別禮敬。「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這真的叫上上根人,都是大菩薩。馬鳴、龍樹是印度的,智者、永明是中國的,都是第一等的高僧大德,他們「徹底擔荷得去」,這四個人都是念佛往生的,這還得了!「蓋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云深妙」。這個法門看起來好像淺顯,實際上無上深妙。至圓,圓教圓到極處,圓中之圓,一絲毫欠缺找不到。至頓,頓是頓超、快速,所有一切頓教當中這是頓中之頓。哪有這麼快的,一天就能成功。《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連一個宋朝瑩珂法師三天都成功。禪宗三天不能大徹大悟,淨土這三天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大徹大悟,為什麼?「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他雖然帶著煩惱,他沒斷煩惱、沒有消業障,三天他就成功了。我們哪有不能成就的道理!只要真信真願真念佛。這個真念佛,不許有雜念夾雜。印光大師一生用的這個方法,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就是一到十。為什麼?不許雜念夾雜。這是屬於技術上的問題,心裡上的問題是真放下了,這個重要,技術其次,真放下!這個世界,我在住旅館,再二、三天我走了,這旅館裡一切好壞與我都不相干,我管它這些事情幹什麼?都好,歡歡喜喜、快快樂樂,你有分別執著,我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看不清楚,沒有分別執著看得清清楚楚。沒有分別執著用的是真心、智慧,有分別執著用的是妄心。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真的就落實了。
真正念佛人,我相信他有個願望,這個願望跟阿彌陀佛有個默契,那就是什麼?我隨時可以往生。我在這多住一天是為阿彌陀佛表法,多帶幾個人,多讓幾個人生起信心,多帶幾個人,自己隨時可以走。所以他一點留戀都沒有,他什麼都可隨緣,什麼都好。這個觀念要有。劉素雲給我講過,她就是這個念頭,在這個世間住一天,阿彌陀佛要我表法,我做個好樣子給大家看,隨時可以走。真正有這個觀念,對這個世間就沒有牽掛,就得大自在。有牽掛不行,度眾生都不能有牽掛,有牽掛度不了眾生;不但度不了眾生,自己也沒度了。徹底放下,真的身心自在,法喜充滿。展開經卷就是面對彌陀,聽彌陀給我說法,我再複講,跟大眾分享,跟有緣的同學們分享。緣成熟的,他一聽他覺悟了;緣沒有成熟的薰習,一遍一遍慢慢薰習。因為我也是薰習成就的,我的根不是上上根,大概薰習了二十年,才真正認識淨土。我們留下來的這些光碟,過去磁帶,留下來不少,同學要有興趣,你聽聽我從前講的《無量壽經》,再聽聽我今天所講的《無量壽經》,不一樣!我不是說留一手,沒有,和盤托出。遍遍不一樣,你就曉得我遍遍在提升,說明年年境界不一樣,月月境界不一樣,怎麼會不歡喜!老停在一個地方沒有進步,人就很苦惱。一部經,還是這麼多字,遍遍不相同,一遍一遍的看,不一樣。我講過的東西我要不要看?我根本不看,《大經解演義》講完了,我就把它封存,不看了。講這部經,我又從頭來起,我字字句句還是非常細心。一遍一遍不一樣,我看從前的會受它影響。不受影響,日新又新。
所以真的,這個法門,發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這深妙。你不能夠去想,你也無法去說。「但驀直念去」,這個驀是自然的意思,有豁然的意思;也就是說,自自然然你就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要再藉任何的方法、方式,加添一點附帶物,不需要。要不要加一點禪觀?要不要加一點密咒?都不需要。為什麼?它就是禪,這一句佛號就是禪,它就是密。八萬四千法門都在這個名號裡頭,你只一直念下去,一切法門統統具足,妙不可言。所以不藉任何方法,「不落思量」,沒有任何意思,我就一直念下去,老老實實的,也不要修止,也不要修觀。我在講《妄盡還源觀》的時候,後面兩種是方法,後頭兩段,修五止、起六觀。五止六觀是《華嚴經》修行的方法,我們今天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代替了。五止六觀不好修,這個發心專念多方便,比五止六觀還圓滿,五止六觀統統在裡頭。「直起直用,自得心開」,心開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點都不假,只要你會用功,你真聽話。「當下破盡戲論」,破盡戲論是什麼?超越教下,華嚴、天台、法相、三論,這教下,全超越了。「蕩除一切計度分別」,這是禪宗。宗門教下,就這一句完全超越了。「故云:如是深妙之法,唯有馬鳴等肉身大士,始能直下承當,徹底擔荷也」,這是什麼?專接上根。我們能夠學到也是上根,不是上根他怎麼能這麼專?所以,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些老太婆,她接受這個法門,雜念沒有了,一心念阿彌陀佛,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宗門教下的大德比不上!她預知時至,一點不假。
四十多年前我們親眼看到,台南將軍鄉的一個老太太。那個時候我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在將軍鄉隔壁,大樹鄉在將軍鄉隔壁。佛光山有一個長工,佛光山的工程幾十年沒有停過的,天天在做工,天天在建設,所以說長工他一生就在佛光山做工。這個老太太跟他是鄰居,所以情形他非常清楚,他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老太太人很慈悲,好人,待人真誠、慈悲,信神,什麼神都拜,心地善良。三年前娶了個兒媳婦,兒媳婦是學佛的,勸她的婆婆不要到處亂拜,家裡設個佛堂,供西方三聖,在家裡頭念佛、拜佛,勸她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她真聽了。念了三年,也跟平常人一樣,一絲毫差異都沒有,臨走的這一天,她也沒有告訴家人。在我們想,告訴家人怕家人干擾她。她晚上往生的。晚上吃晚飯,跟她的兒子媳婦家人講,今天晚上你們先吃,不要等我,她說我去洗個澡。她真的洗澡了,但是兒子媳婦很孝順,還是等她。等了很久沒出來,到下面去看看,看看她不在房間裡,真的洗澡了,換了衣服。到最後找(叫她也沒有聲音),看家裡小佛堂,她站在佛像前面,穿著海青,整整齊齊,手上拿著念珠,面對著佛像。叫她不答應,走到面前看,她往生了,站著走的。這一個地方就轟動了,真走了。三年,從一個拜神的,回過頭來專念阿彌陀佛三年。所以這個長工勸我們念佛,親眼看到的,一點都不假,不騙人。這是四十年前的事情,我在高雄談到這個事情還有人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我們相信,她的媳婦懂得淨宗教義不多,老太太善根深厚,一聽就相信,就不懷疑,就接受了。如果對於教理真正通達,那念佛就不一樣了!真正通達的人念一天,我相信一般人念十年的功夫趕不上他一年的功夫。為什麼?他真曉得,明瞭,一點不迷惑。這些都是上上根人。
「馬鳴大士,東天竺人」,天竺是印度,東印度人,「傳佛心印,為禪宗十二祖」。從印度算起,達摩是第二十八代,到中國來了,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中興大乘,造《大乘起信論》。論末勸導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龍樹大士」,這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南天竺人」,南印度,「為禪宗十四祖。開鐵塔,親覲金剛薩埵,復為密教之祖」。密宗是從他傳的,他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菩薩,這是密宗的大師,密傳給他,他傳到世間。「入龍宮,取《華嚴經》,又為華嚴宗祖」,在他之前沒有人知道有《華嚴經》。傳記裡面記載,龍樹菩薩非常聰明,他是初地菩薩,應該是別教,不是圓教。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剛剛進入實報土,習氣還很濃。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是三個月全學習完了,傲慢心生起來了,覺得什麼?這個世間沒有人能超過他了,他是世間第一人,有一點值得驕傲,有這麼一個味道。大龍菩薩把他接到龍宮裡面去,讓他親自看到釋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定中所講的這部《華嚴經》,他一看了之後,傲慢習氣立刻就消掉了。為什麼?太偉大了!這部經多大分量?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就嚇到了。再看中本《華嚴》,《華嚴經》的節要,分量還是太大,這個世間的眾生沒有能力受持。看下本,下本是什麼?目錄提要,像《四庫全書》一樣,目錄提要,《四庫全書》一千五百冊,那是大本,《薈要》五百冊,好像是中本,目錄提要五冊。分量多少?十萬偈四十品,這個行,這個閻浮提眾生可以受持,就把這個帶回來了,在印度就流通。所以小乘人不相信,不認為是佛說的,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大乘完全接受。
這個經傳到中國來是個殘缺的本子,差不多只有一半多一點,原本沒有了,在這個世間已經找不到了。所以今天《華嚴》最完整的本子是中文翻譯本。聽說《四十華嚴》原本還有,就是末後這一品「普賢行願品」,前面這三十八品沒有了,找不到了。龍樹菩薩,中國大乘八個宗,八個宗都認他為祖師,所以叫八宗共祖,就是說大乘法哪一個法門跟他都有關係。
「復以廣造眾論,力宏淨土」,龍樹菩薩也是往生淨土的。「《楞伽經》懸記云」,這是佛預言的,「登歡喜地」,就是初地,「往生淨土」,所以他也是淨土宗的祖師。「我國稱大士為八宗之祖,因天台、南山(是律宗)、法相、三論諸宗,亦皆崇為其宗之祖也」,念佛往生淨土的。「智者大師誦《法華》,身心豁然,得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這是中國大師,相傳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因為住在天台山,所以就稱他為天台大師,稱他所傳的為天台宗。臨終的時候,「右脅西向,稱念彌陀觀音而寂」,這是往生淨土的。「永明大師於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這就是明心見性。他是先修禪,在禪宗裡頭大徹大悟,以後專弘淨土,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所以淨土宗的六祖是永明延壽大師。「乃法眼宗嫡孫」,這是有師承的。「後專志淨宗」,專修淨土,念佛往生。這都是不得了的人物!「日誦洪名十萬聲」,你就曉得永明延壽大師,他的日課每一天十萬聲佛號。而且還「兼行日課一百零八事」,不簡單!「蒙觀音大士,甘露灌口」,智慧大開,「妙慧湧現,著《宗鏡錄》一百卷」。《宗鏡錄》號稱為「小藏經」,是什麼?《大藏經》的節錄。就像我們現在讀書,把好的句子劃起來、總集起來,全部《大藏經》的總節錄,真不可思議!《大藏經》太大了,怎麼看法?看《宗鏡錄》,就是看《大藏經》的精華,一百卷。這個人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及《心賦注》、《萬善同歸集》等,蔚為法炬,光照萬世。七十二歲焚香別眾,坐脫西歸。以上四德」。他們在《高僧傳》都有傳記,大家可以看看,這是中國佛教的聖人。馬鳴跟龍樹是印度的,智者、永明延壽大師、善導大師這是中國的,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永明延壽也是阿彌陀佛再來。「法門龍象。《要解》謂唯如是之人,始能徹底承當淨土法門。近世學人焉得以世俗之見,而鄙視淨土耶?」這是一些淺視之人把淨土看輕了,包括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產生嚴重的誤會。專接上上根人,這些是上上根人。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得,只要是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都是上上根人。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他跟馬鳴、龍樹、智者、永明是平等的,這還得了!而且這樁事情是一生成就,不要費多劫多生,不需要,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經上說得很清楚,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德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個時候才真正感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太慈悲了,對每個人平等照顧,沒有彼此、沒有厚薄。因為阿惟越致菩薩就不起心不動念了,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裡會有分別執著!我們今天就用這個方法,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學這些人。因上我們以他們為榜樣、為模範,果地上決定跟他們平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