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十九集)  2000/9/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99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七面,經文第三行: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這個在科判裡面是第二段,「淨心」;前面一段是結前啟後,「如願修行」。這兩句是總說,從「不起貪瞋痴欲諸想」往下這是別說,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連著前面的經文,法藏菩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從他修行功夫可以直接著這兩句,『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淨宗法門,佛在經論上常說:「心淨則佛土淨。」實在說,世出世間法真實的功德福報都在清淨心上,如果不懂得修清淨心,不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得清淨心,我們就沒有辦法離苦得樂。

  苦從哪裡來的?總而言之,是從不清淨而來的,從染污意而生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清淨心得來的。我們現前能夠遠離染污,修得一心清淨,我們現實的生活就離苦得樂。佛家常講「煩惱輕、智慧長」,這就是離苦得樂的現象。反過來,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智慧輕、煩惱長,那就錯了,這個事情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所以人生在世,「積植德行」就是人生真正的意義、真實的價值。人在世間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他知道積植德行,這就有意義、有價值,我們要認真努力去累積。

  第一句所講的「於無量劫」,這是說的時間。只有積功累德是永無休止的,諸佛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不但有言教,他有身教,說明人家「積植德行」時間的久遠。我們才修幾天,怎麼能跟人家相比?德行,「行」是什麼?用現在話說,行是行為。德行,道德的行為稱之為德行。一切有情眾生都有情識,我們現在講,他都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心理的行為,表現在外面是言語動作,身口的行為。行為再多,佛將它歸納這三大類,身口意全部都包括了。我們每天從早到晚,每年從初一到臘月三十,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從來沒有停止過。如果我們的行為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是什麼?總不外乎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行為跟這些相應,麻煩就來了,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造惡業」。一切眾生哪有不造惡業的道理!所以六道三途的流轉,無量劫來永遠沒有休息過,佛菩薩眼睛裡面看到,真正是叫可憐憫者。

  不要說佛菩薩,我們看看佛在經上所說的忉利天人。佛給我們說,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這個話我們現在能相信,這是近代人所講的「時差」,忉利天跟我們有很大的時差。其實地球上的時差,諸位要仔細觀察就很大。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是熱帶,中國是在溫帶,有四季的差別。如果住在南北極,南北極半年的白天、半年的晚上,我們這個地方講一年,南北極講一晝夜,一天,一個白天、一個晚上,在地球上就能看到。何況這是不同維次的空間!忉利天人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他要是看到我們地球上眾生,非常感嘆:很可憐!這個壽命多少?一天就完了。再往上面去,夜摩天一天是我們人間二百年;大家都知道彌勒菩薩住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兜率天人看到這個人間,一天還沒有過,一個朝代就完了。清朝二百六十年,在兜率天看,半天。再往上去,倍倍增長。天人的福報比我們長、比我們大,可是從諸佛菩薩眼睛裡面,看這些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就跟忉利天、兜率天看我們一樣。我們今天看一些小動物,最明顯的,蜉蝣,水面上走來走去的那個小蟲,那個小蟲的壽命大概只有十個小時,那是牠的一生。我們細心去觀察,了解世間的真相,然後才曉得,隨順煩惱的行為是錯誤的。

  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這一樁事情,古老的婆羅門教就知道得很清楚。婆羅門教就是現在的印度教,在此地稱為興都教。現在世界上一般承認,它的歷史有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得太多了;佛教現在世界上承認的是二千五百多年,它有八千五百多年。輪迴不是佛教說的,是印度教說的。他們怎麼發現的?給諸位說,不是憑空想像的。許多學者們不了解宗教,從表面上觀察推測,道聽途說,認為宗教的起源是人類對於大自然的畏懼、猜測、聯想,是從這麼來的;這是沒有接觸到宗教的深處,他有這些誤會。

  印度婆羅門,我們知道,他們都是修禪定的。在甚深禪定之中,突破了時空的界限,二十八層天他見到了,餓鬼、畜生、地獄他都看到了,這是定中的境界。定中境界在佛法裡面講是現量境界,它不是比量、不是非量;比量是推測的,根據理論或者根據數學推定、推斷;這是親證的境界。如果你有相當的定功,你也能見到。人跟鬼交往不需要大定,小小的定功就行。你要是認真老實修行,修個一年、二年、三年,鬼就通了;你就曉得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以跟他們交通,可以跟他們往來。

  我過去有一個同參道友,跟我一同出家、一同受戒的明演法師,他在早年喜歡神通、喜歡感應,跟屈上師學密。他修學非常認真,不到一年他告訴我,他每天跟鬼往來。決定不是假的,這個人是非常誠實的人,決定沒有妄語。他跟我說每天黃昏的時候,鬼就在街頭上出現;不多,因為黃昏是鬼的早晨,早晨出來的不多。到什麼時候最多?到晚上十點鐘以後,十點鐘到兩點的時候非常熱鬧,都出來了;到天快亮的時候,逐漸逐漸就沒有了。他常常跟他們往來、跟他們交往,做了朋友。

  以後我把這個事情向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報告,李老師搖搖頭說:「不是好事情。」我看也不是好事情。為什麼?我看他的氣色很不好,臉上是灰黑色的,常常跟鬼往來,帶有陰氣。人身體好像是胖胖的,虛胖。這是事實,決定不是妄語。他還找到他前世的朋友、前世的家親眷屬,在鬼道裡面。所以六道不是胡思亂想想出來的,是事實真相。我們如果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死了以後去作鬼是非常有可能。六道輪迴,為什麼大家都說人死了變鬼,說這個話不無道理。佛跟我們說貪心變餓鬼,試問問:你有沒有貪心?貪心斷了,鬼道就斷了,你決定不會生餓鬼道。貪心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佛講貪瞋痴是三毒煩惱,隨順三毒煩惱將來的果報在餓鬼、地獄、畜生,在這三道。所以佛在經教裡面把這個事情說得特別多,特別詳細,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斷貪瞋痴,斷貪瞋痴你不會墮三惡道,佛教導我們的用意就在此地。

  我們為什麼不捨掉貪瞋痴?把貪瞋痴轉過來就是德行,轉過來就變成戒定慧。「戒」是什麼?戒就是布施,我們不再有貪心,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世間苦難眾生,這是戒學的精髓,捨己為人。「定」是得清淨心。佛家的修學綱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貪瞋痴是惡,我們要把它斷掉,改過來,諸惡不做了。眾善奉行,一切善是愛護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眾生,這是眾善奉行。善行裡面最善的,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善中之善。所以諸佛菩薩不辭辛勞,永遠不停止的、無間斷的在教化眾生,為眾生說經講道,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大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我們幫助別人最重要的,就是怎樣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能夠這樣作法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諸佛菩薩的事業就如此而已。無論我們現前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從事於哪一種行業,就在自己生活工作之中,幫助社會、教化眾生,這叫做德行,這叫做佛法。

  「身、語、意」這三類的行為,佛在《無量壽經》裡面教導我們,從「善護口業」下手。三業裡面口業是最容易犯的,隨順煩惱的口業免不了過失。然後才講到,「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為什麼在《無量壽經》上佛把口業放在前面,我們要多想一想,這裡面有大道理在。修行,積植德行,德行的根本是「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在佛法裡面,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以淨業三福做基礎。你看看過去成就的人,現在成就的人,是不是以三福為基礎?如果沒有三福的修養,不管他修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這一生當中還是要搞六道輪,決定沒有辦法出離。

  所以淨業三福我們要牢牢記住,認真去修學,這是德本,根本捨棄決定不會有枝葉花果。而德本裡面最重要的是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面是十惡業。所以佛教導我們,我們能夠看得出來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教我們東西不多,只有十條,我們很容易記住,要牢牢記在心頭,時時刻刻用佛陀這個教誨檢點我們自己的心行。起心動念、言語行為與佛教導我們的相應不相應?如果與十善相應,你的行為是德行;與十惡相應,你的行為是罪行,你在造罪業。

  有人問:如果這個人是個惡人,無惡不作的惡人,我們要怎麼對待他?我們是不是可以用惡意來對待他?不可以。我們用惡意對他,我們自己就造惡。他為什麼會造惡?他迷惑,他可憐,他無知。佛在經上常常講,那是「可憐憫者」;可以憐憫他的,他無知,那不是他的本性,他本性是善良的。這個道理連儒家都懂得,孔老夫子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佛家講,一切眾生的本性完全相同的;有情眾生的本性叫佛性,無情眾生的本性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是純善無惡。他為什麼會作惡?迷失了他的本性。這個人可憐,我們憐憫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去怨恨他?你是一個明白人,是個覺悟的人,他怨恨你可以,情有可原,他無知。你這個明白人再要以惡意對他,你就錯了,你也迷惑了,你也顛倒了。

  所以修行人從哪裡修起?決定念念與十善業道相應。冤親債主亦復如是。這個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我們知道他迷了自性,是可以原諒他的,決定不會責怪於他,這是培養自己的德行。如果說是以恩報恩、以怨報怨,這是世間人,這不是佛法。佛法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佛法只有化解一切怨懟,用和平的方法、智慧的方法,佛家講「善巧方便」來化解,這一世不能化解還有來世,於無量劫這一切恩怨才能化解完。

  釋迦牟尼佛,這是大聖人,究竟圓滿的佛果,今天世界上批評釋迦牟尼佛的人,侮辱釋迦牟尼佛的人,釋迦牟尼佛雖然不在,我們造的釋迦牟尼佛的形像,惡意把形像破壞的人,有!釋迦牟尼佛尚且有這麼多人對他產生誤會,毀謗、陷害,我們算什麼!想想我們這個老師都是這樣的,老師能忍受,我要學老師,我要能忍受,心平氣和的接受。又何況這個裡面因果循環,因果相續,你造的善因一定有善的果報,你造的惡因必定有惡的果報。我們為什麼會遭遇這麼許多艱難困苦?過去生中造的不善行為,這一生感得的果報。真正明瞭了,你就很歡喜,逆來順受,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當中,心地裡面沒有絲毫怨恨,口裡面沒有一句怨言。對冤親債主,都是以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看到他們有苦有難,無條件的幫助他們,不會去計較。「他對我不好,他害我。他有難,活該!我才不幫助他」,這就錯了,這個我們自己在造惡行,就不是在積植德行。

  所以積植德行無論對什麼人、無論對什麼物,這一些動物,乃至於毒蛇猛獸,我們都以真誠慈悲心來看待,絕不傷害。從什麼地方做起?你家裡面常常有些蒼蠅蚊蟲螞蟻,從這裡做起,絕對不傷害牠。牠到我家裡來擾亂,我們想想,過去我們當螞蟻的時候我們擾亂牠,今天牠來擾亂,我們這個帳不就結掉了嗎?以清淨慈悲心來對待,逐漸逐漸這些小動物就被會感動,牠就會搬家,搬到你房子以外,不會到你房間裡面來擾亂;不可以殺害,甚至於不可以驅逐,你的心才真正到清淨平等慈悲。「我不害牠,我把牠趕走」,已經就對不起牠了。何必趕牠走?牠自己走可以,我們不要趕牠走,把牠看作朋友,把牠看作善知識。

  往年印光大師就是這樣修行的。他那個房間,他住的寮房裡面有跳蚤,冬天有蝨子、蚊蟲這些東西,他的侍者要給他清除,印光大師禁止:「不必,讓牠在這裡面活動。」印祖說得好:「我房間裡面有這些東西,說明我的德行不夠。」真正有德行,這些小動物牠也知恩報恩,牠也尊敬有德行的人,自自然然會離開。我們在印光大師傳記裡面看到,印祖七十歲以後,他所住的地方,這些小動物一個都找不到。別人住的時候,這個房間裡面有;他老人家一搬到裡頭去住,都沒有了。這小動物搬家了,這個在佛教的術語叫「遷單」,牠們統統都搬家、搬走。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這是印光大師教我們的。

  慈悲心能夠感動這些小動物,哪有不能感動人的道理?時間要長,「於無量劫」,我們要認真去幹,要懂得化敵為友。中國古德常說「仁者無敵」,仁是一個仁慈的人,仁慈的人心裡決定沒有冤家對頭。心裡面還有哪個是我的冤家、哪個是我對頭,你不仁,你沒有仁慈。世出世間聖賢都是教我們從這些地方積植德行,我們要認真去做,一生當中行為都能夠與道德相應,縱然不學佛,不懂得西方淨土,他來生必定生天,他去享天福去了,這就是種善因一定有善果。世間人都想求福求慧,福慧要憑自己平日去栽培。善是福,惡是禍,這是說學佛的人最根本的、最基礎的,就是在十善業下真實功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十善業相應,而且要發心持之恆久,絕不違背,這是總綱領。下面是「別說」,先講自利,然後再說利他。自利裡面,這是真實的利益。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這裡教我們念佛。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勸告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佛、念佛範圍非常廣泛,我們今天所做的,把那個範圍搞得非常狹窄。我們憶佛,憶佛是想佛像,念佛是念佛名,這個憶佛、念佛的範圍太狹小,所以我們自己得不到受用。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怎麼念佛?憶是憶佛的善根,往昔所修的善根,無量劫他所修的善根,我們就想這個;念佛,也念他無量劫積植的德行。我們憶念這個,好!憶念這個,我們自己就會學了,就會做了。而佛名、佛像就是佛德行的象徵、德行的代表,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才知道自己怎麼個修學法。

  要想學習諸佛積植德行,關鍵就是要放下『貪瞋痴欲諸想』,放下自私自利,這一句,是說你妄念、妄想、執著要放下。第二句,絕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外面境界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對象,眼所接觸的對象,用一個「色」做代表;耳所接觸的,用「聲」做代表;鼻所接觸的,用「香」做代表;舌所接觸的,用「味」做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對象,這不能不接觸;而且這個接觸,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中斷的時候。佛菩薩的接觸是不著相,雖然接觸,用現在話來說,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六根有接觸,心裡頭沒有,心裡面永遠是清淨的。凡夫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就起貪瞋痴慢,起這些惡念。順自己意思,起貪愛;不順自己意思,起瞋恚;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煩惱,造業障。諸佛菩薩明白了,他能夠內息妄想,外不著相,他怎麼能做到?他了解事實真相。《金剛經》上說得好,內,三心不可得,所以就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認識自己。末後偈子裡面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就是現在人所講的人生觀、宇宙觀。覺悟的人他們的人生觀、宇宙觀,就跟這一首偈所說的「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這個道理要講起來,那就深了,全是假的。

  下面講「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什麼東西?這是因緣所生法,當體皆是空,緣生之法了無自性,不可得。內,三心不可得;外面,諸法無所有。所以他的心定下來了,不再起妄想,妄想分別執著他放下了。我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經雖然聽得很多,雖然也會講,可是境界現前,還是隨順煩惱,還是放不下。這是什麼原因?天天聽經,天天讀經,確確實實佛在經上講的意思沒有懂。真的懂了、真的明白了,不必勸你,你自然放下。為什麼?放下得大自在,放下就是真解脫;這一放下,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現前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你說那是何等自在!那個受用,就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受用。真修行人,真正契入境界,他得到了。我們今天依然還隨順煩惱習氣;由此可知,煩惱習氣多麼嚴重,這是無量劫薰習而成的。我們這一生不能夠精進,不能夠努力,不能夠依教奉行,要想克服無量劫的煩惱習氣,佛說「無有是處」!

  可是我們要問:就我們在一生當中,有沒有辦法突破、有沒有辦法克服?佛的答案是肯定的;關鍵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幹,夏蓮居老居士講的「真幹」。你肯幹,肯真幹,你這一生決定有能力突破,決定可以享受,佛我們不敢說,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可以得到。十住菩薩,《華嚴經》上講的圓教十住菩薩,那一種生活的意境,我們確確實實是可以達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放下自私自利?肯不肯放下是非人我?肯不肯放下貪瞋痴慢?不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必須有這樣的基礎,才能學佛。後面這兩句是學佛,你才能夠憶佛念佛『所修善根』。佛說的話,前後是有次第的,不能夠顛倒的。教導我們從哪裡做起?這一小段是「離欲念佛」。不離欲談不上念佛,那是口念佛;口裡有佛心散亂,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念佛的基礎是建立在離欲。請看底下這一小段:

  【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這個小科是「行寂植德」,這逐漸逐漸契入境界了。前面一小節,我們把它總結起來說:第一個要斷內惑,第二個要遠離外緣。我們看看法藏菩薩,這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給我們做出的榜樣。內沒有惡念,這就是遠離煩惱習氣,外面不著外緣,然後才身心清淨,「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這就是他將念佛法門,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想想諸佛菩薩是怎麼過日子的,諸佛菩薩是怎樣從事他的日常工作,諸佛菩薩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憶念這些。

  怎麼個憶念法?這些事情都在這一部經上。因此修學首先要把經念熟,時時刻刻能提得起。當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立刻就能夠想到佛在經上是怎麼說的,我這個念頭應不應該起?我這個話可不可以說?我這個事情能不能做?一切隨順佛陀教誨,這是憶念諸佛;佛怎麼樣教,我怎麼樣做。《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意思就在此地,這一句是淨土宗的總綱領。我們念念要向佛學習,所謂是「老實念」;最重要的,念佛的教誨,念佛的行業。他的行為,他的造作,我們應當怎樣向他學習?佛在前面曾經說,「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可見得諸佛之所以能成就,都是學習前面的佛。我們今天也想成佛,還是這個老辦法,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要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句很重要。

  接著說『行寂靜行』,什麼叫「寂靜」?要照古大德的解釋,無餘涅槃名寂靜,修無餘涅槃就叫做寂靜行。這個說法我們不好懂。首先我們要理解「寂靜」的意義:寂是寂滅的意思,靜是清淨的意思。寂滅是說什麼?對哪個講的?對妄想煩惱執著講的。這個說法大家就好懂了。遠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寂,這就是「無餘涅槃」,佛經上的術語。什麼叫「靜」?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不能離開社會;換句話說,我們眼要見,耳要聽,口要說話,六根在日常生活當中起作用,它不是不起作用;雖起作用,心裡面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行就叫「靜行」。

  佛給我們表演,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天天接觸大眾,忙得不亦樂乎,他是寂靜行。寂靜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跑到深山挖個洞躲在裡頭,那也不寂靜。什麼時候到動靜不二,這才入寂靜。像《華嚴經》後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代表的是什麼?我們社會上五十三種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行寂靜行,我們要在這裡頭去學習。在現在這樣繁忙複雜的社會裡,你要懂得修寂靜行,你就得清淨心,你在這裡面就修行證果了。

  為什麼我們在生活裡面得不到寂靜?原因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得寂靜?六根接觸一切境界起心動念,這是妄想,分別是非善惡利害,你不能夠離開分別執著,你怎麼會得到寂靜?看看這些修行人,這些法身菩薩們,他們跟我們一樣,也生活在我們這個環境當中,為什麼他沒有煩惱?為什麼他們能得清淨心?由此可知,得清淨心與外頭的外緣沒有關係,外緣再繁雜,也不會擾亂道人心。可是諸位要記住,這個人他的道業成就了才行,像我們這些人、初學的人,那就難了。沒有事情的時候,沒有跟人事接觸的時候,心裡面妄想分別執著就停不住。接觸外面境界,那還得了!所以祖師大德對於初學的人,一定要給他選擇一個修行環境,道理在此地。凡夫是心隨境轉,這很可憐。心隨境轉,那你就一定要給他選擇好環境。

  我們中國古人知道。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夫子的母親為了培養她的小孩,搬三次家。為什麼搬家?周圍環境不好,對她小孩有不良的影響。古來的祖師大德們教誡初學,為什麼把道場建立在山林裡面?距離村莊都相當遠,人跡不到,環境清淨,用這個來做助緣,幫助你修寂靜行。寂靜行真修成功了,你要到都市去度化眾生,要去行菩薩道。接觸繁忙的社會,依然清淨,依然不動妄想分別執著,你成功了。你在這裡面去磨鍊,福慧雙修;你幫助社會大眾,是修福,自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是修慧,福慧雙修。不是叫你永遠住在山上不出來,那有什麼用處?修成佛了不能度眾生,這個佛有什麼用處?這個佛怎麼能得到別人尊敬?修成功之後,一定要接觸大眾,跟大眾和光同塵,融合成一片。在大眾當中為大家做榜樣,不但是有言教,而且還有身教,成就菩薩度生的事業,這才真正是無餘涅槃。由此可知,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它是活活潑潑的。

  『遠離虛妄』。《涅槃經》上有所謂的「一切惡事,虛妄為本」。你懂得什麼叫虛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就是虛妄。一切有為法是什麼?《百法明門論》裡面所講的心法八個、心所法五十一個、善法十一個、煩惱二十六個、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色法十一個,這些東西統統叫做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虛妄的。六道、十法界全是有為法,我們現在生活在這裡面。「遠離虛妄」,即虛妄而離虛妄,要明白這個道理;換句話說,這個「虛妄」凡人沒有辦法擺脫掉的。

  前天有個同學問了個問題,他問了幾個魔。什麼叫陰魔?陰魔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這是五陰。你能夠擺脫得掉嗎?五陰是什麼?五陰講我們的身,我們這個身體,這個物質是「色」,四大和合,這是講的色法;精神的部分「受想行識」,這叫五陰。一切今天講動物,佛法講有情眾生的身、根身,是五陰和合的,也叫做五蘊和合,這個東西就是折磨。早在佛法沒有到中國來之前,老子就講過了,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他知道這個身不是好東西,身是禍患,這就是魔,五陰魔的意思。佛法沒有到中國老子就已經認清楚,這個身體是魔障。怎麼能夠擺脫掉?「無我」就離開了。什麼時候你能夠做到無我?無私,無我就解脫了。解脫,這個身在不在?在。身雖在,不苦了,不再受這個苦的折磨。這叫解脫,這叫離。「離」不是把這個身毀掉,不是的;身還在,離開一切折磨了。第二種是煩惱魔,第三種是死魔,第四種是天魔。天魔是什麼?外面的誘惑叫做天魔,五欲六塵的誘惑。這些東西全是虛妄的,內而根身,外面世界都是虛妄的。怎麼個遠離法?不執著就遠離了;用現在的話來說,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就遠離了。遠離不是事上的離,事上的離就搞錯了。

  我們講經,從前我初學佛,老師就教我看破、放下。我也常講:有人把意思錯會了。中國大陸有同修寫信給我,他放下了,工作也放下了,也沒有收入了,現在吃飯都成問題,問我怎麼辦?這是錯會了意思。我沒有教你把家放下,也沒有教你把兒女、妻子放下,也沒有教你把工作放下,這個東西不能放下的。所以學佛把這個話意思完全搞錯了;認為放下,這一切都不要了。這是招來許許多多的障難,惹別人毀謗。學佛學迷了,真的是學迷了,真的是學錯了。佛教我們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要懂得這個道理。佛在經上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父母不要,老師也不要,放下了!釋迦牟尼佛什麼都放下,他何必還要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也得要放下,他不必要講了。所以要曉得,事相上一定要照做,如理如法的去做。不合理的念頭要放下,不合理的思想要放下,不合理的分別、執著要放下,教你放下這些。所以你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不至於學錯了。學錯了,修錯了,放下之後不但沒有得到自在快樂,得到許許多多的煩惱,這也錯了。

  「遠離虛妄」,前面經文講的「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就是遠離虛妄。住真實慧的人,他的行為一定是清淨行,清淨行再往上提升就是寂靜行。我們現在寂靜做不到,應當做到清淨。斷惡修善,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清淨心就現前。心清淨,行自然清淨,在這個境界裡面,你一切的憂慮、恐懼、畏怖都沒有了,真的得輕安、得自在,確確實實佛家講的離苦得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不能夠捨棄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清淨安樂你是得不到的,這個煩惱、憂慮、恐懼、怖畏你也放不下。遠離虛妄,這是看破,這是對於事實真相有相當程度的理解、認知,然後才能夠『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諦」這個字在佛經裡面用得很多,它的意思是真實不虛,真實不虛的道理稱之為諦。佛說經依二諦而說法,佛講就是兩種真實不虛,一種世間法,一種出世間法。世間法是我們一切眾生大家所肯定的,這個不能說是假的,我們不能夠疏忽。佛法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這就是隨順俗諦。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如果諸位要問:「佛法到底是什麼?」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佛法就是孝親尊師」。這個話答覆沒有錯誤。孝親尊師是世諦,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一切眾生,能夠尊重一切眾生,就變成了出世法。由此可知,世諦跟真諦區別在哪裡?區別是在一念之差。你這個念頭心量小,就變成俗諦、變成世諦;心量展開到像佛經上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俗諦就變成了真諦。

  由此可知,一切諦理當中,哪有世俗跟真諦之分?果然是有兩個,在佛法「向上一著」,就講不通了。到華嚴境界,《華嚴》講一真,《華嚴》講不二,不二就是一,就是一真。世諦跟真諦不二,世諦跟真諦一如,這才是真實。佛的言語,佛的教誨,語意裡面含的道理,確實是廣大無有邊際,深廣無盡。我們怎麼能認識?一定要落實,要認真去修學。行門幫助你理解,解門幫助你深入境界,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解行相輔相成,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決定認真努力修學,這叫真精進。

  佛在此地教導我們,要「依真諦門」才能「植眾德本」,這個真諦裡面,諸位千萬不要疏忽有俗諦在其中。佛家也說依第一義諦,這是眾德之本。什麼是第一?起心動念就落二、三。第一,這個意思我們就能體會了,真誠到極處,這就是第一義諦,這就是真諦。換句話說,真諦、第一義諦就是真心本性的異稱、別名。我們能夠用真心,用真誠心,就能植眾德本。你要用虛妄心,那是一切惡源。一切罪惡的根源是虛妄心,一切真實功德的根本是真誠心。為什麼佛教大乘菩薩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就是真誠心,就是此地講的真諦。諸佛如來無量劫種植德行就是依真誠心;真就不妄,誠則不偽。

  真誠的標準是什麼?這裡給我們講的「遠離虛妄」,我們還是不懂。遠離虛妄當然就真誠。遠離什麼虛妄?怎麼個離法?《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一點訊息。佛在《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後半部裡面說:「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這幾句話說得好!「有」是什麼?有分別、有執著。如果你有分別,分別我、分別人、分別他,你有這種執著分別,你的心不是真心,不是誠意,你沒有菩提心。菩提心裡面決定沒有四相、四見,沒有四相的執著,沒有四見的分別。

  這個要怎麼落實?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集結經典第一句:「如是我聞」,那不是我相嗎?那不是我見嗎?怎麼離相?要知道諸佛菩薩為眾生現身說法,都離虛妄。佛菩薩之現身,他那個身不是業報身;我們這個身是業報身,沒有辦法,受報來的。他不是的,他是乘願來。乘願來現身是感應的身,「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他那個身是感應身,所以是真實,不是虛妄。我們的身是業報身,是虛妄不是真實。他們為我們說法,為我們講經說法,是隨順我們的說法而說法,不是他真有執著、他真有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不但是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我們凡夫執著這個相叫「我」,佛也就跟我們講「我」,佛也說「我」。佛說「我」是隨順我們知見說我,他自己決定不執著這個是我,決定不分別這個是我,這叫遠離虛妄。而我們今天講我,確確實實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這個是我的,這不是你的,我們真有執著,佛沒有我執,也沒有我所的執著,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們說這個相是「我」,我也跟你說是「我」,這個才能講得通,才能夠交接。這叫隨順俗諦而說,然後把這裡面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你也恍然覺悟了,這就是從俗諦度到真諦;到最後真俗不二,真俗圓融,那才契入佛的境界。真俗不能夠合一、不能夠圓融,是權教菩薩,沒有入佛的境界。

  由此可知,這一句話八個字:「依真諦門,植眾德本」,就是以真誠心、菩提心。世尊在《觀經》裡面講的真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清楚、更明顯。我們一個人在世間用真心就是植眾德本,決定不用虛妄,決定不欺騙眾生。眾生欺騙我,他無知,他在造惡業,我們決定不能夠欺罔一切眾生。決定不要害怕,「這個年頭要給人說真話,那我就處處吃虧,處處要受損害」。可是你要想一想,人生在世頂多不過一百年,吃一百年的虧、受一百年的害,有什麼了不起?來世跟諸佛菩薩把手同行,這個利益多大?眼前這一點小利益,你不肯放棄,將來的大利益你得不到。佛講的話是對的,沒有錯的,我們一定要遵守,絕不欺罔一切眾生,決定要依十善業道。以真誠心修十善業道,就是諸佛如來「植眾德本」。我們雖然也修十善業道,這個功德不能跟佛菩薩比,原因是什麼?我們是用阿賴耶的心心所,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去修十善,斷十惡、修十善,這個功德只能夠生天,連出六道輪迴都很困難。你想想看,如果我們用真誠心來斷十惡修十善,就能夠超凡入聖,不一樣。所以這一地方經文給我們提示的,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

  古大德也教給我們,也有人說「德本」是指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這是講阿彌陀佛的名號萬德莊嚴,所以執持名號也叫做德本,這個話說得沒錯,能講得通。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就能夠修成萬德莊嚴嗎?問題很多。為什麼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能夠修成萬德莊嚴?我們沒有依真諦門。如果我們用的心,真的是真誠心、是深心、是迴向發願心,念這一句六字洪名,那的確是修德本。我們今天沒有這個心,我們是妄想心,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那怎麼成功?所以經上講的這些話,我們一定要了解,千萬不能夠誤會。

  黃念祖老居士註解,引用《觀佛三昧經》上一段話,釋迦牟尼佛說:「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從前蕅益大師講,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很多人問:「這是哪一部經上所說的?」確實《觀佛三昧經》上是這麼說的;《彌陀經》上也有,我們一般人《彌陀經》念得很熟,都粗心大意疏忽了。蕅益大師在《要解》給我們點出,我們才恍然大悟,佛確確實實是念佛成佛的。然後再看《華嚴經》,「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才知道念佛功德無量無邊。

  但是念佛,諸位一定要記住,不是口念,口念沒有用處,是心上真正有。所以「念」這一個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你現在這個心裡頭確確實實有佛。可是我們還是隔了一層,我們今天充其量心裡頭有阿彌陀佛的名號,其他的都忘掉了,都沒有了,這樣念佛不行。要有佛的德行,最低限度要了解,心裡要有:佛是存什麼心?佛是怎樣生活?佛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心裡頭沒有這些,你怎麼學佛?單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將來學成功了,也不過就一句空名號而已,你還能得什麼?

  我講這一部經,在前面曾經講過很多次,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無量壽經》,我們什麼時候能把《無量壽經》的道理通達明瞭,《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我們都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這叫做念佛,這是真念。經典裡面的教誨,你要是完全落實,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你心裡頭真有,有是圓滿的有,沒有欠缺,你往生極樂世界,當然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你沒有辦法做到圓滿,能夠做到百分之九十,你是上中品往生。這樣逐漸逐漸往下降,下下品往生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

  想想看:我們對經典上的教訓,能不能做到兩成?做到兩成,念佛才有資格往生。兩成都做不到,只能夠說,這一生當中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這一生往生難了。這是老實話,連過去李炳老常常跟我們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兩、三個而已。」為什麼一萬個念佛人,有九千九百九十多個都不能往生?也就是佛陀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的教誨,連兩成都沒有做到。這裡頭最重要的,我常常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要把這四句老老實實真正做到,算你做到兩成,你算是個善人。經上常常講善男子、善女人,你能夠把這四句話做到,你是個善人。這四句話詳細的解說,都在這一部經中,我們要好好的去讀,去思惟、觀察,把它落實在生活之中,這叫真念佛,念佛的教誨。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努力去做;佛教給我們不能做的,絕不違犯,這才叫做「依真諦門,植眾德本」。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