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十九集) 1998/10/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29
請掀開經本第九面,最後一行看起:
【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我們從這一段看起。這一段經文是說明如來法身、報身的德用,這其中的理、事都不是菩薩能夠明瞭的,何況凡夫。所以世尊在此地叫著阿難告訴他,前面經文上所說的,「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這是極讚報身、法身德用無邊。在佛法當中,佛在戒經裡面教導我們,不可以自讚毀他,我們看這一段經文,這世尊不是自己讚歎自己嗎?為什麼世尊要以這種方法來說法?這個道理很深。正是因為這樁事情沒有人能知道,正是所謂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在這種情況之下,佛只好自己說了。說完之後要跟我們解釋,『所以者何』,這是一句問話,意思就是為什麼佛要這麼說法?下面再解釋『如來定慧,究暢無極』,這在科文裡面,諸位能看到這一句是解釋。「如來」,這個名號在底下一品我們再做詳細報告,因為底下有十號,十號裡面第一個就是如來;廣義的說,這是見性之人才能夠稱如來。由此可知,如來果地上這十種號菩薩也有,什麼樣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具足十號,雖然具足十號,沒有達到究竟圓滿,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曉得。所以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隨類現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樣的身」。
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北印度降生,示現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什麼地位?天台家四教裡面屬於藏教佛,八相成道是藏教佛。換句話說,圓初住菩薩示現的,就有能力做此示現,也稱「如來」,也稱「應供、等正覺、佛、天人師」,也稱,不假,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直到究竟果位,十號圓滿了。如果諸位對這個意思要不能體會,古人常常用月亮做比喻。大概初二、初三,我們看到的月芽,能看到月的光明,你說那個是不是真的月光?是真的不是假的,是真月,但是十五的月光圓圓滿滿的也是真月,決定不是假的。圓教初住、二住的菩薩就像月芽;究竟圓滿的果位就像十五的月亮,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所以初住菩薩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師講六即佛,這個地位叫「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真的,他只證得幾分,證得部分,而沒有證得圓滿,所以是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包括哪些?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華嚴經》上稱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屬於分證佛,都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都具足如來十號。這個地方我們先要了解,這個字的意思很廣。
「如來定慧」,「定」是禪定,「慧」是智慧。由此可知,見了性的人,他的定慧跟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二乘絕對不相同。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沒有見性,十法界裡面的佛也沒見性。我們要問,十法界的佛相當圓教什麼樣的果位?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聖法界裡面的阿羅漢,我們講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斷證的功夫,也就是他斷煩惱的能力,相當於圓教七信位的菩薩,但是智慧德能就不能跟七信菩薩相比,七信菩薩智慧比他高得太多了,斷煩惱跟他相等。由此可知,藏教裡面的佛只能到九信、十信位的菩薩,沒有到初住;也就是說,他們的無明沒破。初住菩薩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大自在,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得的是小自在,不是大自在,這是我們要明瞭。此地是講已經破無明了,至少也破一品,法身大士他們的禪定,他們的智慧,通常我們講戒定慧三無漏學。
「究暢」,「究」是究竟,「暢」是暢通。「無極」這兩個字重要,從這兩個字來看,這個如來不是普通如來,是究竟圓滿的如來,因為後面有「究暢無極」這一句,法身大士這一句他還做不到。有這一句我們就知道,他是究竟圓滿的如來而示現的八相成道。所以佛菩薩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都是示現的,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是感,佛是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眾生的心非常複雜,十法界都具足,我們起心動念;佛菩薩的應也很複雜,佛菩薩來應的時候,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感應道交絲毫不爽。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理很深,事很廣、很繁,佛經裡面稱之為「微妙」、「難知」。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裡面,可以說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只要你細心去體會,你就能覺察得到。我們一般人覺察不到是妄念太多,心太粗了,粗心大意你覺察不到。心思細密之人,他就能覺察到,能覺察得到用功才能得力。
我們常常聽許多同修說,用功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要知道,平常粗心大意,沒有依教奉行。學佛的同修正如經上所說的,修行沒有盡力,所以效果就小,好像讀書拿不出成績出來,原因就在此地。佛在一切經裡面勸導我們,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怎麼建立?讀誦大乘,聽聞佛法,親近善知識,依教修行,建立信心。信心建立之後你才能夠深解義趣,對於佛所說的一切經教,它的意思、法味你才能真正嘗到,這裡頭有真味,絕對不是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能夠相比的。這個味,佛經上常常把它比作甘露。佛比作甘露,我們還是不懂,為什麼?甘露沒見過也沒嘗過,哪裡懂得什麼味道。只聽說書本裡記載,甘露是天人的一種不死的飲料,說飲料大家好懂,飲甘露就長生不老,我們沒見過。甘露可能是種非常美味、非常營養的一種食品,如果真的說飲了甘露就不死,大概是形容不是真的,那要是真的話,天人也有生死,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壽命八萬大劫到了,他也要死,他也要墮落。由此可知,這是一個形容,是一個比喻,那是天上最好營養滋補的飲料。不死是形容,不是真的,我們在這裡不要誤會,有生一定有死,有聚一定有散,這才是真理。佛在大小乘經裡面常常警惕我們,這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後,我們才知道應當怎樣做人,應當怎樣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知道自己生從哪裡來,死了之後到哪裡去,這就叫了生死;「了」是明瞭,對於生死的狀況一點都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說了生死就沒有生死,你又把它解錯了,了生死是對於生死這樁事情很明瞭。
功夫,定慧功夫達到究竟圓滿,「無極」不是一切因位所得,菩薩在因位,從初發心到等覺都是屬於因位,只有如來究竟的佛果,這才是果位。所以有這一句我們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前面所講的話,這是究竟果地上的智慧、禪定、境界,不是因位菩薩能知的,佛這才自己說出來。說出來的目的何在?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我們對佛自自然然就生起恭敬心來,如來的境界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何況是地前菩薩?我們在這個地方,對於如來世尊建立決定的信心,然後才能發心依教修行,功夫才能得力。現在我們講修行,實實在在講,跟佛教給我們的標準,我們打很大的折扣。這個折扣太大了,不是對折,對折你都成佛了。佛講了一百分,我們能做到一分,這個人就很了不起,就很難得了。有許許多多人,百分之一做不到,做到千分之一,做到萬分之一,他也能得利益,佛法的利益真實不虛。
再看底下這一句經文,『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這也是世尊自己說的,也不是三賢十聖菩薩所能夠理解的。「一切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菩薩得自在不能叫最勝。「最勝」跟前面「究暢無極」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究竟果位上來說的。心離開煩惱,離開憂慮,離開牽掛,這樣才自在。我們今天不自在,自己好好的想一想,不自在的原因是什麼?總而言之,妄想太多了,分別太多了,執著太多了,所以你不自在。佛告訴我們這些東西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把虛妄當作真實就是迷惑。一心一意分別這個真實,想擁有這個真實,那真實是假的,你就起了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在這裡面患得患失,你怎麼會得自在?現在這個世間,全世界大家都曉得動亂不安,人人自危,沒有安全感,真是心慌意亂,痛苦不堪,我們看到這個現象,可憐!
有沒有方法解決?有,但是你不相信。什麼方法?讀了佛經就明瞭,你身心不安,為的是什麼?希望保護這個身體,保護你生活的環境,你求的是這個,你在這裡分別,你在這裡打妄想,你在這裡執著。如果你能把這個統統捨棄掉,像《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哪裡不平安?處處都平安,原子彈在空中爆發,看放煙火,很平安,沒事。所以一切不平安,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過分的執著自己這個身體,過分執著自己的生活,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身是假的,世界也是假的,連佛法還是假的。你可不要執著佛法,佛說得很清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尚且不執著,這個「捨」就是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何況世間這一切法。這是佛教給我們得自在的方法,所以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得大自在。
我們看許多人,為了什麼?為了身體健康,清晨去運動,到外面跑步,或者打拳,做種種運動,累得一身汗,他以為他身體健康。這學佛的人每天打坐,如如不動,絲毫運動也沒有,他很長壽,他也不生病。你要問這什麼道理?那些執著身體,希望身體健康,天天運動,天天進補,妄想、分別、執著,反而補出毛病出來。在運動裡面又扭著腰了,扭著筋了,麻煩大了,出了多少紕漏出來。真正修道人,事實真相明白了,統統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沒病了,病根都放下,都拔掉了,這才叫真正的健康。佛的經論上,哪一部經論裡面講的佛菩薩、阿羅漢,每一天去運動?沒看到過。有沒有看到佛菩薩,天天去進補的?也沒有。像這些地方,我們讀經學習決定不能放鬆要留意,看看佛菩薩他們怎樣過生活?過的是健康的生活,自在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快樂的生活,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諸位要記清楚,無相並不是這個相沒有了,你又把意思解錯了。「無四相」是什麼?是心裡頭沒有四相,不是外面境界沒有四相,心裡頭沒有。佛教我們斷惑證真,是把心裡面的四相拿掉,形式上還是有我、有你、有眾生、有壽者,樣樣都有,一樣也沒有少,心裡頭不能有,相上有就不礙事了。《華嚴經》上給你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是此地講的「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就是事事無礙。
由此可知,障礙產生在哪裡?障礙實在講產生在妄念。妄想是妄念,分別也是妄念,執著還是妄念,你那個念錯了。放下妄念,佛就跟你說正念,正念跟妄念從哪裡分別?這個事情麻煩了,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果與四相相應,「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統統是妄念,學佛還是妄念。你在拜佛的時候,我能拜,佛是我所拜的,我對他恭敬,所以你拜佛是妄念,你怎麼能成就?進念佛堂念佛,我念佛,我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妄念。所以你念佛功夫不得力,你這一句佛號念得很久,念得很多,沒念好。怎麼知道沒念好?還是有煩惱。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還是有貪、瞋、痴、慢,這就是你功夫不得力,煩惱天天長,智慧沒看見。如果你功夫得力了,煩惱輕,智慧長,你在修學過程當中法喜充滿。大乘經裡面常講,「常生歡喜心」,你一天到晚生活在歡喜當中,法喜當中。諸位要知道,這種法喜要用我們世俗人眼光來說,這是最好的養分,什麼樣的營養都不能跟它相比,這個世間科學研究還沒有研究出來。現在研究營養的東西多少,法喜沒有研究出來,只有佛法裡頭有。
中國古人也曾經說過,「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歡喜的時候精神就來了,可以不要吃飯,可以不要睡覺,歡喜。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初禪天以上就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五欲捨掉了,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食是吃飯、吃東西,睡是睡眠,這五樣東西他都沒有,都捨掉,這是初禪。初禪用什麼東西來養自己身體?禪悅為食。禪悅是定慧裡面有一分喜悅,喜悅就是他的養分,他五欲完全不需要了。四禪天如是,我們在人間生活也如是,只要你對於這個產生興趣生歡喜心,你就得到充分的養分。現在也有人說「能量」都可以,名詞無所謂,講的都是一樁事情,所以佛教給我們生活在歡喜之中。可是我們一天到晚憂愁,一天到晚苦惱,佛教我們歡喜,我們怎麼歡喜的起來?這是真的。為什麼佛那麼歡喜?為什麼菩薩那麼歡喜?進入佛門,你第一位看到的彌勒菩薩。正規的佛教道場,它的建築第一個天王殿,你踏進天王殿的大門,他坐在當中面對面的彌勒菩薩,一天到晚笑咪咪。他教你什麼?教你常生歡喜心,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歡喜了。
你看到山河大地芸芸眾生,這些現象原來都是諸佛菩薩變化所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這個人喜歡他,那個人我討厭他,你沒有看到事實真相,你看到的是妄相,從這些妄相裡面生起妄心。相宗經論裡面所說的「種種心生」,種種心是分別心、執著的心。種種心生就把外面的現象轉變了,境隨心轉,相是隨心轉的,這是淺而易見,非常可惜我們平常粗心大意。你看人歡喜,你看他面孔歡喜相;他在發脾氣憤怒,你也看,那憤怒相,那相不是隨你心在轉嗎?你心清淨,現的是清淨相;你心地污染,現的是個污染的相,顯而易見。所以佛說「心生法,法生心」,心生法,那個心是真心,法生心,那個心是妄心。佛菩薩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差別就在此地,他在一切境界裡面能做得了主,不被境界所迷惑這才叫覺悟。覺悟的人才得自在,才能過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是誰?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學過佛菩薩的生活做起。
《華嚴經》上講有「十種自在」,這是圓教果地上的如來。我們今天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我們怎樣學習自在的生活?這個要懂。十種自在裡面,第一種就是長壽,叫做「命自在」。長壽、慧命我們能不能得到?能。佛經裡面常說的,「求長壽得長壽」,如果你求不得,你一定是在求的理論,或者求的方法上出了錯誤;如果說如理如法的求,沒有求不得的。我們向誰求?向佛求,錯了,向自性中求,不是向佛求。所以告訴你向佛求,那個佛是覺性。這個佛不代表一個人,是「自性佛」,所以才有求必應。佛法稱為「內學」,諸位要記住,如果說心外求法,那叫外道,無有是處;佛法教給我們,從內心裡面求。求長壽這個例子很顯然,凡夫的壽命有一定,為什麼?業力所轉。所以有些看相算命,把你那個命算得很準確,你很可憐,為什麼?你有命,被人家算得那麼清楚,你是凡夫。佛菩薩,看相算命算不準,為什麼?他沒有命,沒有命才叫長命,有命都是短命。所以你給人家算的,算什麼?短命,算的都是短命,長命,他算不出來。
怎麼樣轉短命為長命?那就只有佛法了,除佛法之外,什麼樣科學方法都辦不到,佛法確確實實能夠轉短命為無量壽。方法在哪裡?就在這部經上,理論方法、事實真相全在這部經上,這個經叫《無量壽經》,壽命怎麼會不自在?如果就事相上來說,把業力轉變成願力就自在,就長壽了。凡夫之人生到這個世間,你是業力來的,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你是來受果報的。過去生中修善業,你來享福的;過去生中造作不善業,你來受罪的,所以佛講得好,「人生酬業」。你要問人為什麼到世間來?釋迦牟尼佛四個字解答得清清楚楚。你是來酬償你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報,你是來幹這個的。幹這個還不老實,一面是酬償業報,一面又再造業,你說這怎麼得了,業因果報這樣相互的纏綿,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就造成長劫輪迴的現象,這個現象很苦,誰知道?佛知道。所以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諸佛如來對於釋迦世尊的讚歎,他能在五濁惡世教化一切苦難眾生知苦樂法,就是說的這樁事情。輪迴的狀況佛菩薩了解得太清楚,我們是迷在其中,造業受報,受報又造業,天天幹這個,所以苦不堪言。
這一生當中,我們總算非常幸運遇到佛法,遇到究竟了義的大乘法門,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無比的希有。所以你只要能把念頭一轉,把你的業力轉變成願力,你就是乘願再來。怎麼個轉法?沒轉之前念念為我,有我,有我的家,有我的眷屬,念念是為我,這是業力。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為佛法久住世間,我沒有了,這個念頭一轉,就是乘願再來。我們以前業力的生命告一段落結束了,往後是願力再來的,願力再來,住在這個世間就隨意自在,你願意住多久就住多久,沒有障礙。想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就去得了,為什麼?願力作主了。關鍵就是這個念頭,凡聖是一念之隔。佛在這個經教裡頭講得不錯,佛說「生佛毫髮之差」,就是指這個念頭轉過來就成佛,轉不過來那是凡夫。
許許多多同修讀了大乘經,聽了佛法,懂得這個道理。轉凡成聖的道理你懂得了,你為什麼不肯轉?你為什麼做不到?習氣太重,這是無量劫的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它在作祟,但是你要曉得,這習氣不是真的,還是虛妄的,妄決定能斷。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得好,「不覺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本覺本有」,本有決定可以恢復,你一念轉過來了,本有的就恢復過來了。為什麼不肯幹?這是愚痴,愚痴到了極處,愚痴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所以對於如來的經教,不能夠認真百分之百的奉行,果然能百分之百的奉行,你就圓圓滿滿的轉過來了,你就得命自在。所以如來果地上這些境界對我們來講,我們有大受用,問題是對這個理事要透徹的理解,我們才肯真信,才肯真行。你說我信了我做不到,那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真信決定做到。所以你的信心是什麼程度,看你所做的,你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你的信心。
第二是「心自在」。第一個是講命,第二個講心自在。我們今天心不自在,煩惱很多,憂慮很多。佛菩薩的心自在,為什麼?佛菩薩有智慧、有方便,他能夠調伏煩惱,能住三昧,這一條實在講我們可以學。你真正要學,你要把心裡面的煩惱、憂慮、牽掛統統放下,讓你的心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你就得自在。實際上金剛般若這一會,我們過去在此地說過,須菩提尊者看出釋迦牟尼佛生活的真相,他看出來了,佛為什麼那麼自在?為什麼那麼快樂?他看出來了,所以對世尊大加讚歎。他向佛請教,我們這些修行人,不修行人不談了,修行人最重要的兩樁事情,一個是怎樣「降伏其心」?這個心就是妄念,如何能把這些妄念降伏住?這是一個大問題。第二個問題「應云何住」?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尊者這一發問,引起金剛般若這一會,釋迦牟尼佛說了許許多多話,對須菩提講的。須菩提不是一等根性的,釋迦牟尼佛囉哩囉嗦講了一大堆,我們聽也聽不懂。如果是我們學佛的人,拿這個問題問釋迦牟尼佛,「云何降伏其心」?釋迦牟尼佛一定合掌,「南無阿彌陀佛」,你看多簡單,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應云何住」?「阿彌陀佛」,住在阿彌陀佛上就好了,比《金剛經》高明多多,哪有那麼麻煩?這叫最上乘法,所以須菩提不是上乘人,你們大家上乘人,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這個就是心自在了,我們用什麼方法把我們的憂慮、妄想、牽掛,拉拉雜雜的統統捨去,一句阿彌陀佛把它代替了。念佛的功夫在什麼地方用?起心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把它拉到阿彌陀佛這來,把那個念頭打掉,這就是「降伏其心」。念念心裡面有阿彌陀佛,你的心就住在阿彌陀佛上,心住在阿彌陀佛,哪有不見佛的道理?《楞嚴經》上講得很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心裡頭不要有別的東西,二、六時中不可以有別的東西,為什麼?所有一切念頭都是輪迴業。你想想從早到晚,你造的什麼業多?輪迴業做得多,你心裡面有佛的時間少、短,所以你功夫不得力。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統統是阿彌陀佛。你的麻煩又來了,為什麼?看到那個人來找我,明明是一個討厭的人,搞得我的心就亂了,那是你不會用功,會用功的人是什麼?阿彌陀佛來了,那個人就是阿彌陀佛。你的心把他變成阿彌陀佛,相隨心轉。這外面是境界,你有能力把他轉變成阿彌陀佛,他就是阿彌陀佛,你看你不就面對阿彌陀佛嗎?善人是阿彌陀佛,惡人也是阿彌陀佛;順境是阿彌陀佛,逆境還是阿彌陀佛,你才入念佛三昧,你才得心自在。你要分別這個是佛,那個不是佛,你就完了,你怎麼會得自在?這是教你怎樣過大自在的生活。
第三個是物質生活的自在,經文裡面講「資具自在」。資具就是我們生活上必須要依賴的一些物質,這個實在講也很簡單。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生活非常簡單,吃飯,日中一食,吃飽就行了;衣服,粗布能夠遮體就行了;晚上睡覺,有個地方躺下來休息就足夠了。他過的生活,我們今天講是最低水平的生活,物質生活他得大自在,知足常樂,心裡頭沒有一絲毫的負擔。心裡沒有負擔,這個心就是最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健康,他身健康不生病。我們今天為什麼病這麼多?心理不健康,吃這東西不乾淨,疑神疑鬼,這個東西裡頭恐怕不乾淨,吃了會生病,他念頭一想到病,這裡痛,那裡痛,果然就來了;病從哪裡來的?想來的,妄想打來的。心理健康的人,吃飽了一念不生,也不知道吃些什麼東西,所以他那個身體永遠是健康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他怎麼會不健康?沒有挑剔,沒有一念為自己。身體,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是為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而已,與自己不相干。自己利用這個工具,為一切眾生服務而已,你說他多自在、多快樂。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無論富貴、貧賤,如果真有道心的話,應當過一個很平常的物質生活水平,絕不求奢侈,絕不求豪華,絕不求提升自己生活品質,不求。你要想過好的生活,佛也不會反對,為什麼不會反對?因為佛沒有念頭,佛要是反對你,佛就有分別、有執著了。所以佛勸人,佛不勉強一個人,一切你自己看著辦,所以佛的心才永遠清淨。佛要落在分別、執著比我們還煩惱,那他管事不是太多了?他只有勸告,絕不勉強任何一個人,所以他才能得心自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物質生活上得自在。我們有多餘的應當幫助別人,你的福德就大了,功德也大了。福德,修福而不著相,福德就變成功德;修福著相,那是福德不是功德。著相是著什麼相?著我相,我能修,我做了多少好事情,你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無我相,你所修的一切福德都變成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證菩提,福德不能,這裡面的區別很微細,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你財布施,你一生的財用決定不會缺乏,你布施供養飲食,你就不會缺飲食;你布施衣服,你一生不會缺乏衣服。我們一般講一生,在佛法裡面講多生多劫,你不會缺乏。凡是有缺乏的都是不肯布施,不肯種因哪裡來的果報?
第四個叫「業自在」。「業」是造作,我們世間人叫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你做了些什麼事;事情做完了以後的結果,就叫業。業很複雜,佛將它歸納為三類:善業、惡業、無記業。無記就是非善非惡,善業就有善果,惡業有惡報,無記是墮在無明之中,這是造業。佛菩薩的造作,我們隨順世間人的講法,佛菩薩也造作,造作也有結果,怎麼說法?叫它做淨業,淨是清淨。淨業的果報,在六道裡面就沒有了,六道有三善道、三惡道,沒有淨業的果報,所以淨業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六道輪迴。我們要造作一定要造作淨業,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一切善業、惡業、無記業,統統轉變成淨業。你要有智慧,你要有善巧方便會轉,菩薩的本事,《楞嚴經》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也可以說菩薩跟凡夫不相同的,菩薩會轉,眾生不會轉。有智慧、有方便的人他會轉,統統都轉成淨業。
我這個說法大家聽起來好懂,佛法裡面術語叫「迴向」,迴向不好懂。你們天天念迴向偈,怎麼個迴向法?「迴向眾生」,「迴向實際」,「迴向菩提」,能夠念得出這三句的人就不多。這三句是什麼意思,能講得出來就更少。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都能夠把它轉成迴向,那就更少了,所以你要懂得轉,迴向就是轉變。在日常生活當中,再小的事情,起心動念,真的是一毛一塵一沙一渧,這微不足道之事,都可以把它轉,統統轉成淨業,這就是你真正懂得迴向,你會迴向了。全都轉成淨業,把煩惱轉成菩提,把生死轉成涅槃,轉染成淨,轉邪成正,轉妄成真,就在你會轉。就像我剛才給你舉的例子,人家來找你,你歡歡喜喜恭敬的看他,他就是阿彌陀佛,我就把他轉變成阿彌陀佛,這叫迴向。你還把他看作眾生,還把他看成冤家,一看就生氣,你多划不來?一看煩惱起現行,業障現前,馬上就墮落了;你一轉,一轉就成佛了,一念之間。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平等的,決定沒有好醜,為什麼?唯心所現。唯心所現,心就是法界,心就是如來。所以我常說,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如來的示現,你們聽了不相信,我講真話你們不相信,講假話你們都相信。講假話是,這些眾生過去造的業,善業善報,惡業惡報,你相信。這是什麼?假話,不是真的,這是隨順眾生說的。如果隨順佛菩薩所說的的不一樣,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全是諸佛菩薩示現的,全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全是諸佛菩薩的報身,全是諸佛菩薩的法身,這是給你講真話,講真的你不相信。你要能相信,你把境界轉過來,恭喜你,你入了一真法界。成佛有什麼難處?一念之間,萬法一如,萬法平等,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煙消雲散,了不可得。問題就是你認不認識?你有沒有看清楚?你能不能轉得過來?這是我們講平常造業,你業就自在,一轉過來就自在。
第五個叫「受生自在」。這個容易懂,示現受生,像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示現有兩種,一種是應身的示現,一種化身的示現。應身示現要來投胎,在世間要住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幫助那些苦難的眾生,這就是應身示現。第二種叫化身示現,化身示現往往是幫助一個人,幫助少數人,時間很短。像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看到的,他老人家朝五台,三步一拜,路途遙遠,時間很長,忍受饑寒,路上生病了,在荒野之中誰去幫助他,他生病了。這時文殊菩薩示現了,文殊菩薩變成一個乞丐,好像也正好從那裡過遇到了,看到老和尚生病,照顧他、幫助他。老和尚病稍微好一點了,他就走了,以後再也遇不到了,這一種叫化身示現。這一條我們就不好學了,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可是我們有類似的修學法,有相似的方法。世間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社團,不同的人事環境,我們在哪一個團體,應當用哪一個團體的方法來說法,也算是隨類示現。
我自己也常常遇到這些事情,或者我們去拜訪其他宗教,也有時候其他的宗教來拜訪我們。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伊斯蘭教的阿訇,我曾經遇到過。我遇到的時候,我就先合掌,他來看我,我就稱他菩薩,不要他先稱我,我先合掌給他行禮。看到天主教的神父菩薩,他看到我很歡喜的恭恭敬敬給他行禮,他也很高興,「為什麼稱我菩薩」?你是菩薩。「我怎麼是菩薩」?你真的是菩薩。他再追問的時候,菩薩是一個有智慧、有覺悟的人,你是不是?不錯。那你不就是真的菩薩,哪裡還是假的嗎?這也叫做隨類現身,隨機說法。然後把佛法介紹給他,佛法對他的宗教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佛教是智慧,你信仰你的宗教,你宗教徒要不要學智慧?上帝是不是希望他的兒女,一個個都是笨頭笨腦,我相信上帝不是這個意思,上帝一定希望他的兒女很聰明、很有智慧。那很聰明、很有智慧,怎麼辦?跟釋迦牟尼佛這個老師去學習,上學。釋迦牟尼佛是你的老師,上帝是你的爸爸,沒有衝突,這問題不就馬上解決了嗎?好解決。他聽到也很歡喜。所以受生自在的時候,我們把它用在各個不同場合當中,我們也可以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來幫助這一些需要幫助的眾生。所以這裡面是佛法裡講的「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非常適合,這個方法用得很適當,就叫方便。「善」是什麼?絕不違背原理原則,原理原則一定掌握到。這個原理原則,世間人講的真理,佛法講的性德,決定不違背自性本具的性德,這叫善。當然這種善巧方便需要相當的修養,然後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做得到,做得很自然,不是裝模作樣,做得很自然。所以佛法決定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佛的經教變成自己的生活。我們修學淨宗的人,跟隨阿彌陀佛的人,我們的生活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生活是什麼樣子?《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就是阿彌陀佛的生活狀況,我們要深信,我們要理解,要做到,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才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弟子。
第六叫「解自在」。「解」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真正的明白、理解,這叫解自在。唯有真正理解你才能說,所說的那就稱作為妙法。我們想想世尊當年在世,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世尊事先有沒有預備?沒有。在大會之中,大家都想聽世尊的教誨,四眾同修都有,不一定是哪個人提出什麼問題來向世尊請教。問題沒有事先告訴世尊,世尊也沒有去準備,隨問隨答,記錄下來就成了經典,沒有準備。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智慧?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力?佛告訴我們,智慧、能力是我們自己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華嚴經》「出現品」裡面佛說,「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就是能力,相就是相好;一切眾生智慧、能力、相好,跟一切諸佛沒有差別。所以一切眾生怎麼不是佛?你看一切眾生是一切佛,正確的,沒看錯。這裡頭出了問題,問題是「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不能證得是因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他不知道他自己是佛,他不知道他自己智慧、德能跟諸佛如來一樣,這句話是這麼個講法,他不知道。所以佛幫助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瞭,哪一天他豁然明白了,豁然大悟,原來如此。佛有沒有度眾生?他沒度,是他自己悟的,自己明白的,佛沒有能力叫他明白,佛只能教,只能開示,悟入是眾生自己的事,佛做不到。所以一切眾生成佛,是自悟自證,佛不居功,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得度者,佛講的話句句真實。誰度你?自己度自己,佛只是給我們做一個增上緣而已。你看看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是自己具足的,佛僅僅做增上緣而已。
解自在之後,才能為一切眾生應機說法。所以諸位學講經,當然你們初步,你們功夫還沒有入這個境界,智慧沒有開,你們講經還要預備,還很辛苦。契入這個境界,講經還要不要預備?不要預備了。不預備也不能不預備,怎麼個預備方法?跟你們的預備方法完全不同,預備的方法就是念佛。心跟佛心相應,願跟佛願相應,德與佛德相應,行與佛行相應,是這一個預備法。你從言語裡面吐露出來,自然就跟經相應,還要準備它幹什麼?可是如果你境界沒轉過來,你就不行,你還是要老老實實去準備。可是你要是不入這個境界,你的準備工作是一輩子都做不完,那就很苦。你要懂得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依教修行,真正依教修行,你這種準備經教,我看頂多十年了不起。十年之後還要去準備經教,換句話說,你沒有修行。你要有修行,何必要準備?你要有修行,展開經卷,原來都是自己的心行,自己心行哪有自己說不出的道理,都在平時相應。這是我們一般講「四無礙辯才」,無礙辯才是這麼來的,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第七個「願自在」。這一條我看大家聽了都很喜歡,願自在。有求必應這個願才自在,如果求求不得,那就不自在。我記得我剛剛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就這樣教導我,他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聽到很歡喜。然後他又告訴我,有的時候你求,求沒有感應,求不應,那是什麼原因?因為你自己有業障,你要把你的業障找出來,把你的業障消除掉,感應就現前。章嘉大師這幾句話,我在一生當中得大受用,這四十多年來很有效果,所以我是深信不疑。有許許多多人,念佛的人,學佛的人,對佛菩薩不相信,哪有有求必應的道理?哪有這麼簡單?所以他每一次求總是不相應,總是求不得苦,哪裡有有求必應?他不曉得他所求的不如理、不如法。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有求必應。在新加坡的同修,你們如果心細一點,仔細去觀察,你也能得到證明。李木源居士在這個道場,不就是有求必應嗎?隔壁大樓從建的時候,他就在那裡求,果然就應了。如理如法的求,他求講堂,講堂應了,求念佛堂,念佛堂應了,他求什麼都有應;如理,不為自己求為眾生求。為自己求就沒有感應,為什麼?佛菩薩決定不會幫助你增長貪瞋痴,那佛菩薩對不起你,對不起人。你沒有自己,沒有貪瞋痴,你為佛法久住世間,佛法是人天眼目,你為一切眾生得度,這個求是正確的。跟諸佛菩薩,跟護法龍天同心同願,他怎麼會不幫助你?所以這裡頭有一念私心在,就沒有感應,你就求不得。
許許多多同修到這個地方來,從世界許多國家地區到新加坡來參學。見了我的面,都要要求我撥一點時間,到他那裡去講經,有沒有感應?沒有感應。什麼原因?他為他私心,為他方便,為他那個小道場,所以他沒有感應。過去你們來找我,一找我馬上答應,過幾天就去了,滿天飛,到處跑,什麼原因?沒有道場給我講經,沒有地方,只有到處結結法緣,好事,目的是在結法緣。現在有一個道場在那裡講經了,再要亂跑,你就錯了,大錯特錯。所以沒有道場的時候行,可以到處亂跑;初學的行,初學的時候廣結法緣。所以我的法緣很殊勝,就是跑了幾十年,到處跑跟大家結緣。現在有道場,要好好規規矩矩講一部經。大家要求,這是很多人,很多年來都要求我講一部《華嚴經》,《華嚴經》太長了,找不到場所,沒有安定的環境。現在有這麼一個安定環境,過去許許多多人要求,我要滿他們的願,好好在此地講一部經。你們再邀請我,等我這部經講完,我再跟你們去玩。現在講經的進度,就像這樣兩個小時兩三句,《華嚴經》也是這個樣子,那麼大一部經,我本來打算五年講完,現在算算看,恐怕十五年都講不完。問問大家,大家喜歡這個講法,這就沒法子了,就希望個個無量壽,我們大家都無量壽,慢慢把這個經完成。願自在,有願必成。
第八「神力自在」。「神」是講神通,通是講通達,對於一切法都能通達;神是神奇,超越一般人常識之外。這種能力當然一個要修行功夫,要開智慧,第二個要廣學多聞。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要常常接觸,你才能夠了解,才能夠應付得了。但是在初學的時候不可以,初學的時候一門深入,為什麼?成就自己的定慧,自己有了定,定是有主宰,不會為外面境界動搖,這是你有定。你有慧了,你能夠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有能力辨別這是慧,有這種能力的時候,就可以廣學多聞。世出世間法都要涉獵,都要看看,要有個了解,我們在外面講經說法,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有很多人有意來問難,來找麻煩,你要有能力為他解答,不但可以降伏這些人,而且能夠化導這些人。這些人都很自負,自以為聰明,常常出些難題找法師的麻煩,讓他下不了台,他在底下看笑話。所以一般常識一定要有,然後你才能夠得神力自在。
第九「法自在」。法自在通常是指辯才,得大辯才,能夠廣演無量法門。末後一個是「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展現出佛菩薩那種大無畏的智慧能力。這十種統統具足,才叫「最勝自在」。雖然此地說的,如來果地上的最殊勝的自在,我們應當要學習,把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變成我們生活的境界,我們才能得受用。不能夠學到他那個水平,水平降低可以,不能夠圓滿的學習,學習少分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確實就顯得自在。所以總起來說,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
我們科裡面講「解脫德」。這個地方三德都給我們顯示出來了。諸位在經上看,前面「覺智難量」是般若德,這個地方顯示出解脫德。般若、解脫裡面就含著有法身自在。這經文末後還有一句,可是時間已經到了,這一句留到下一次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