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十五集)  1998/9/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25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第六行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第四段也是總結。這個一大段的經文,經文相當的長,這是與會的菩薩眾。在這個總結的經文裡面,『悉獲』,與會的這些菩薩每一位都得到『諸佛無量功德』。此地講的「諸佛」有兩個意思一個就是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另外一個意思直接指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也叫做諸佛。『智慧聖明』,什麼叫做「聖」?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很清楚的把它說明白。古時候對於一個人,這個人有智慧,對於宇宙一切萬事萬理,他都能夠明瞭,而且能夠徹底的明瞭,這個人就稱為聖人明瞭而不夠透徹,這算是賢人,聖賢有這一點的差別。『不可思議』,總結菩薩眾這個一大段的經文,無量功德就是指前面所敘說的。

  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明瞭,世尊在此地為我們說明菩薩的智慧大德大能,只舉了一個例子「八相成道」,舉這一個例子。而其實我們從這一個例子當中,就要能夠明瞭,這一些極樂菩薩們個個都是萬德萬能。在十方無際的剎土當中隨類化身,應以佛身得度,就像此地所舉的這個例子,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佛身而為說法。既然能現佛身,當然佛以下的菩薩身,聲聞、緣覺身,六道眾生身,乃至於無情眾生的這個身相,沒有不能現的,說明他們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達到究竟圓滿。到底這個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哪一個層次的菩薩?或者是哪一個品位的菩薩?我們在這一部經裡面,特別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西方淨土的根本法,這裡面阿彌陀佛明白的給我們開示,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不可思議。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有這個能力,都有這個神通,都有如此的智慧,沒有一樣不圓滿,所以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去的,一直到實報土上上品,都能如是的示現。像《觀世音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觀音菩薩三十二應,三十二是三十二類,每一類無量無邊。

  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如果稍稍有一點體會,你一定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應當去,一定要去。唯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真實的自在,才能實踐我們的根本大願,才能滿足我們一切的希求,這是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學佛,在佛門當中有求未必有感應,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然,百分之百的感應。這個理,道理,事實真相,世尊在本經都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此地講的「諸佛無量功德」,那就是究竟圓滿的功德,智慧、德能、神通、方便沒有一樣不圓滿,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落實到我們現前生活之中,我們應該要怎樣修學?

  現代我們居住的地球,由於科技的發達,地球是愈來愈小,不是地球縮小,是交通太方便了。今天我在聯合早報看了一段消息,美國現在發展一種快速的飛機,這個飛機從美國的加州飛到日本,現在差不多是要九個小時,將來快速的飛機只需要一個半小時。我們就能夠了解,這種飛機環繞地球一周,頂多只要六個小時,六個小時就環繞一周,所以地球愈來愈小了。現在的網路,電腦的網路,諸位知道我們在此地講經,聽眾不只講堂坐的這些人,網路同時傳遍全世界。下一個世紀我們知道,科技進步到人人都必須要使用電腦,底下一個世紀是電腦的時代,電腦變成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每一個人從電腦裡面都能收聽都能收看,我們的影像也在裡面,跟電視一樣。所以任何地方我們講經,都是對全世界在講,很接近此地所說的「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有一點像,有一點相似。

  佛菩薩他教化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一定會想到這麼多的佛國土,每一個佛國土裡面又有許許多多的眾生,這些數量都不是我們數學的數字能夠表達得出來。我們今天講地球人數,現在統計大概有六十億,但是這只說是一個地球,如果要是說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眾生數字就多了。娑婆世界有多少個太陽系?照經典一般的講法有十萬億個太陽系。如果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那更了不起,他老人家所講的,佛經裡面講的一個單位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銀河系。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多大?十萬億個銀河系。這裡面有多少眾生,我們有沒有想過?好像很多學佛的同修沒想過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對我們的關係太大太大,你沒有想過是你粗心大意。佛法的教學目的何在?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應當都能夠說得出來,你能夠說得出來,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社會大眾才知道佛法應當學,非學不可,不學不行。為什麼?佛法的教學調和眾生的,佛的十號裡面有「調御丈夫」。

  我剛才說的這是個前提,現在地球縮小,說明人與人的關係愈來愈密切。不像過去農業時代,許多人老死不相往來,他的生活圈子很小,一生過著平淡的生活,跟外界不接觸。現在逼著你非接觸不可,這一接觸問題來了,每一個國家地區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意識形態也不相同,宗教信仰也不相同。這樣一接觸,許許多多不相同的這些文化發生衝突了,這一些衝突要不能夠化解,會對社會帶來許許多多的動亂不安,現在所謂的歧視,不僅僅種族的歧視,宗教的歧視,文化的歧視,多了。這些歧視嚴重的時候,就產生暴動、鬥爭,乃至於戰爭,這不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希望看到,但是這些事實擺在我們面前,似乎是無法避免,於是我們才深深體會到,佛法教學重要了。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教我們如何消除這一些隔閡,所以佛法教學的總綱領,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這些問題自然就解決。所以真正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一切問題,我們不能不留意佛陀的教育。

  從這個地方使我們體會到,中國古代至少在兩千年前,漢朝初年的時候,現在一般學術界認為《十三經》的《禮記》,應當是在戰國末尾漢朝的初期那個時候完成的。《禮記》裡面有一篇《學記》,可以說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裡面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使我們想像現代化的國家,都非常著重國家的基礎建設。但是基礎建設裡面把教育忽略,只注意到交通的建設,交通裡面包括的有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這一些設施。水利的建設,能源的開發,大家只注重這些物質建設,可是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教育。現在我們也看到無論是國內國外,好像教育都很發達、都很普遍。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是多餘的,我們國家教育辦得不錯了,其實我所說的教育跟現在世界上一般的教育不一樣,怎麼不一樣?現在這個學校再多,教育再發達,有沒有消滅種族歧視?有沒有消滅文化的歧視?有沒有消滅宗教的歧視?沒有。不但沒有,這些問題還愈來愈繁雜,愈來愈嚴重,由此可知,教育出了問題,教育有了偏差。

  我們依照中國古老的教育的思想,以中國儒家做個例子,中國教育採取孔孟的學說是在漢朝初年,漢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在這兩千年當中政權有轉移,改朝換代,可是漢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一直到滿清都沒有改變,這一個政策能夠用兩千年之久,也是不可思議。儒家教學內容是什麼?倫理道德。孔夫子教學分四個科目,如果要用現在以大學來講,他這四個科目就是四個學院。第一個是「德行」,把德行擺在第一位,德行裡面包括些什麼?包括倫理,這個倫理是廣義的倫理,不是狹義的,教導我們人與人的關係。現在哪有這種教學?這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此地。告訴我們夫妻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君臣的關係,朋友的關係,這是「五倫」。我們能把人與人的關係搞清楚,人與人的義務我們都能夠盡到,是道義,講道義而不是講利害,教育才算是成功,這樣子才能消除人與人之間所有的誤會隔閡。倫理第二個項目,是教我們認識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這個關係搞清楚,就能夠維繫整個地球上自然生態的平衡。今天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地球生態失去平衡,這個問題非常嚴重,這是大家不了解我們人與生活環境的關係,要怎樣愛惜環境,保護環境,培養環境,而不是破壞它、糟蹋它。

  中國人不是不懂得科學技術,在漢朝的時候,我們在史書裡面記載,今天世界上先進的一些發明,最初都在中國,中國人為什麼不繼續發展科技,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如果中國在兩千年就開始發展科技,恐怕現在這個世界已經早就被毀滅掉了。中國這些聰明人,他有倫理的觀念,他對歷史負責任,對廣大的群眾負責任,如果這個科技是有害的,雖然有利,它有副作用。譬如現前大家都曉得,南極天空臭氧層破了一塊很大的洞,現在面積是愈來愈大。臭氧是保護地球的,吸收太陽的紫外線,如果沒有這層東西保護,太陽直接照到地面上,地球上很多動物、植物都不能夠生存,都會消失掉。這個臭氧怎麼會破掉?科技的副作用。我們中國古老的祖先了解這個狀況,不發展,讓我們這個世間生命多延續幾年,不是不懂科學技術,這是說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在佛經裡面講,正報跟依報的關係非常密切。

  更深一層的,儒家講得少佛法講得多,人跟宇宙的關係,佛家講盡虛空、遍法界,大宇宙裡面,這一般人講天地鬼神,佛法裡面講的六道,講的十法界,講的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跟我們有什麼關係?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然後我們自己才知道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怎樣做聖賢人?聖賢人在佛教裡面就是佛菩薩,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過聖賢的生活,過智慧聖明的生活,那我們多幸福、多美滿,這是佛教育。這才能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能夠在這個地球上和睦相處,互助合作,共同來繁榮這個地球,共同來造福社會,這個要靠教育。所以在今天我們面臨社會現實的狀況,我們展開佛的經典有無限的感慨。但是現在有沒有危機?有危機,危機是確實有這樣好的東西,可以解決一切眾生問題的典籍在,沒有人認識,沒有人宣揚,反而令社會大眾產生很多很多的誤會。佛教變成宗教了,變成宗教有什麼不好?宗教與宗教之間有排斥、有歧視。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學問,你把它看作學術也可以,術是方法,它有理論有方法,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解決個人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你事業上的問題,國家的問題,世界的問題,你說這是多麼現實的學術。

  民國初年在中國歐陽竟無大師他知道。歐陽竟無是楊仁山的學生,他曾經有一個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從這個講題上我們體會到,他真的認識了,他真的省悟過來。可是他生在中國變亂的一個時代,雖然發了大心辦學,培養續佛慧命弘法的人才,他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只辦了兩年就停辦,時間雖然短,幾乎民初一些大法師、大居士,都是這個佛學院裡面學習出來的。非常可惜他這個佛學院的壽命太短,如果他能辦個十年、二十年,我相信我們今天的世界不至於有這麼大的動亂,不至於有這麼多的災害。這些道理,我們在講席當中多次的詳細說明過。在七十年代,一九七0年代,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在一個國際會議上他發表了一篇講演,裡面提到「真正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他指出來「只有大乘佛法與孔孟的學說」。歐陽先生大概在二十世紀的初期,大概是在一九二0年前後,在那個時候說出來的,湯恩比在一九七0年說出來的,相差半個世紀。他們的看法、見解幾乎完全相同,肯定大乘佛法能解決問題。這是我們為了現前苦難的眾生,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把佛陀的教學發揚光大。

  為了避免佛學上一些名詞術語,這些名詞術語往往令很多人產生誤會,一聽到一看到就產生排斥不能接受,認為這是迷信、這是宗教。所以我們這一次在此地講《無量壽經》、講《華嚴經》,我們的總題目,就是旁邊兩邊柱子上寫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實在說就是全部的佛法。你要說佛法的內容是什麼?這八個字說盡了,一點都沒錯,一點都不勉強。「師」是什麼?表率。「範」是模範。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個人要做一切人的表率,要做一切人的模範我們的家庭,要做這個世間所有家庭的模範我們所從事的行業,要在全世界同行業裡面做典範,這是佛經典裡面所講的真實的內容。不但是大乘經,小乘經也不例外,字字句句都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之中,從來沒有跟我們生活脫節。這一次我們不受時間限制,我們可以採取長講、細講,如果不仔細的來說明,怕大家聽了觀念依舊轉不過來,如果我們依舊把它看作宗教,把佛菩薩看作神明,我們就全部都錯了。

  「佛、菩薩、阿羅漢」,這些名詞在佛教教育裡面,嚴格的說它是學位的名稱,我們要清楚。佛教的活動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社會教育工作者。釋迦牟尼佛就是這麼一個身分,這麼樣一個人物,完全盡義務,真正顯示出來,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在一生當中全心全力從事於社會教學的工作,這是他偉大之處,使我們後人景仰之處。他有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為什麼他要來從事教育工作?說明教育不但是國家基礎建設,是整個世界的基礎建設,他從事這個工作。我們現在明白了,不但是世界的基礎建設,實在講是盡虛空、遍法界最基礎的建設。諸佛菩薩了不起,他們從事於這個工作,我們現在人所說的犧牲奉獻,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謀幸福,《無量壽經》上講的「惠以真實之利」。

  我們今天讀這一品經文,至少要能有這個認識,有這個認知,然後激發自己的道心,佛在經上講的「發菩提心」,立大志願,我們要學佛,我們要學菩薩。尤其是出家的同修,也許你出家的時候是糊裡糊塗出家,你並沒有搞清楚,你並沒有認識,就糊裡糊塗出家。出了家,現在搞清楚,搞清楚問你,你願不願意發願、願不願意發心,做一個社會教育工作者,完全盡義務不求任何報償,你願不願意這麼做?不願意這麼做,還俗還行。願意這麼做,那很好,很難得,你這個出家總算是搞明白、搞清楚出家,不是個糊塗出家。我們要真幹,決定捨棄名聞利養,絕不貪圖五欲六塵,我們願意過最低水平的生活。這個話現在雖然是這麼講,可是出家人的生活,在一般水平之上不是最低水平。你看看你們晚上在這裡念佛,今天晚上又有三十六小時念佛,念佛堂外面擺的那些供養很豐富,吃的、喝的營養品應有盡有,不是最低水平,高水平的。可是要記往,決定不能起貪心,佛為什麼教我們過最低水平的生活?斷慳貪,用意在此地,成就你的戒定慧,真正到戒定慧成就,你就得大自在。處順境沒有貪愛之心,處逆境沒有瞋恚之心,真正做到像《金剛經》上所說的,那是一個絕對的標準,我們應該努力向這個標準去提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達到這個標準,你就超越十法界。為什麼?十法界裡面四相都具足,離了四相,十法界就沒有了,你就契入一真法界。

  本經裡面所講的極樂世界,《華嚴經》裡面所說的華藏世界,實在說華藏跟極樂是一不是二,極樂是華藏的精華的地區。好像我們這是新加坡的烏節路,市中心最好的區域,那是極樂世界,沒有離開華藏。這是我們今天總算是搞清楚、搞明白,知道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這相當不容易,這搞清楚,你總算是做一個明白人,不是糊塗人。真正想搞清楚、搞明白,一定要深入經藏,我們今天的認識才算個開端,不夠深入,為什麼?智慧沒有開,善巧方便沒有,日子還是過得很辛苦。如果你智慧開,你得善巧方便,你的生活會過得很自在、很快樂、很美滿。無論你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無論你從事於哪一個行業、哪一種工作,你一定是自在快樂。為什麼?覺悟了。所以佛法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話講得正確。苦從哪裡來?從迷來的,迷了就有苦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的。我們現前的生活,或者是貧賤、或者是富貴這都不相干,貧賤人有自在快樂,富貴人也有自在快樂,從自在快樂上來講,貧賤跟富貴沒交涉,沒關係,關鍵在迷悟。所以經典不能粗心大意,要很細心的去讀誦、去體悟,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實在說「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還有一層更深的意思,那是什麼?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這個世尊在大乘經裡面才有說,小乘經裡面佛沒說過。《華嚴經出現品》裡面尤其說得明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無量功德」是德相,「智慧聖明」是智慧,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我們為什麼把自己的無量功德智慧失掉?給諸位說,說失掉不是真的失掉,自性本具的怎麼會失掉,決定不會失掉。現在我們的智慧功德不起作用,不起作用,佛給我們講有障礙,並不是失掉,是你有障礙障住它不起作用,只要你把障礙除掉,你的智慧德能就又現前了,現前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究竟是什麼障礙?佛為我們一語道破,妄想、執著,「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給我們說破了,我們怎麼辦?要把妄想執著捨掉,把障礙除掉,我們自性的本能就恢復。佛說個妄想、執著,裡面還有一個分別,是不是佛說漏掉的?沒有。分別可以包括在執著裡面,也可以包括在妄想裡面,也可以把它省略掉,我們再說分別,這個意思就非常明顯、非常具足。由此可知,這三種障礙在佛法裡面講是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根本無明,也叫做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佛教我們什麼?斷煩惱而已。

  這樁事情我們要真幹才行,從哪裡幹起?從日常生活當中,從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之中,真正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捨掉,諸位要記住,不是說事捨掉,事捨掉,我這些事都放下、都不做了,你天天過生活穿衣吃飯,我也不穿衣也不吃飯,你就把佛的意思完全搞錯。千萬不要誤會,我統統放下,放下就死了,死了不都放下了嗎?其實錯了,死了就不得了。《地藏經》上告訴我們,死了四十九天之後他又投胎來了,沒放下他要真放下他就不來投胎,他還會到六道裡投胎流轉,可見得他沒放下,死了都放不下,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死了真的困難,真的是不得了。佛要度我們,我們那一口氣沒斷,有救,那一口氣斷了,沒救,佛菩薩也幫不上忙,所以一定要認真、要努力。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心理上放下事上,那不是標題上寫得很清楚,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做樣子,你要做得更好更圓滿,做出樣子來給別人看,這叫度化眾生。雖然做出好樣子,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放下,放下是指這麼一樁事情,千萬不能誤會。所以有很多人聽話錯解了意思,這是少數不是多數,多數麻煩就大了。有那麼一兩位他工作也不做,辭掉了,家裡錢財都布施都放下了,然後寫信告訴我,他沒飯吃怎麼辦?這是完全把意思錯會了。

  古時候也有這麼一個人做了個樣子,但是你要細細觀察他,他吃飯那個本事還有,唐朝的龐蘊居士,他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那個用意很深,我們也很容易把他看偏差。他是一個相當富有的人,學佛開悟了,在宗門裡講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悟了以後,他把他的家產變賣掉之後,裝在一個船上,船划到長江當中砸一個洞沉下去,放下,統統捨掉了。有人問他「龐居士,你這些財物既然你不要,為什麼你不把它拿去做好事,救濟社會貧苦大眾?」實在說,他這個舉動就是叫人問這句話。他的答覆說「好事不如無事。」這一句話的意思非常深,每一個人都無事天下太平,無事並不是教你不做事,不要去攀緣,隨緣就好。他生活沒問題,他會編草鞋,每一天去賣草鞋,換幾個錢買米買菜,生活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快樂,他不要錢不需要積蓄,不需要替明天著想,為什麼?他自在往生。《傳記》裡面寫的這一家人好自在,他有一天在家裡打坐,告訴他的女兒,到外面看看什麼時間了?古時候沒有鐘錶,看太陽到什麼時候,他女兒曉得他爸爸想往生,看看時間到了沒有,他女兒到外面去大聲跟他說「時間還沒到。」他女兒站在那裡往生了。結果老頭子出來一看,這個女兒,本來想女兒給我辦後事,結果我還替她辦後事,她比我還厲害。你想想看生死自在,走得這麼瀟灑,他要準備明天東西幹什麼,不需要。只有在佛法修學裡頭你才能到這種功夫,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所以契入那個境界有沒有身?沒有,無我相,你無身才能夠現一切身,佛家講的「生死自在」。

  《華嚴經》上講八個自在,講十個自在。他們能夠證得,我們也能證得,我們今天之所以沒有辦法證得,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這是凡夫的大障礙,你幾時放下幾時就作佛。作佛實在講不難,眾生跟佛一念之差一念覺就是佛,一念迷就是眾生。念佛人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在日常用功的時候,一念相應常常有,可是念念相應就難,就不容易。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每一天有一念相應,不要以為這一念的時間太短,一天就這麼一次太短,非常希有,非常可貴。你有一念你就會有二念,有二念就會有三念,所以這很難得的好境界。

  早年我在這邊勸大家念佛,我勸大家,有許多同修工作非常忙碌,沒有時間做早晚課,我勸他用「十念法」。我這個十念法跟灌頂法師的不一樣,灌頂法師是十口氣,一口氣算是一念,一口氣不拘多少聲。我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你要是念四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聲念下來大概一分鐘就行了。雖然時間這麼短只有十句,符合《無量壽經》上講的標準,「一心稱念」,「一心專念」。這十句佛號裡頭你是一心念,決定沒有妄念夾雜在裡面,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完全符合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是真實功德。所以不要看到這個時間短,真實功德。這一天有這麼一念相應,當然念的次數愈多愈好,所以我們就想到一天應當念九次。九次怎麼來的?早晨起來的時候念一次做為早課,一分鐘的時間就夠了,有佛像對著佛像面前,沒有佛像面向西方。一天吃三餐飯,吃飯之前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就不念供養咒,我們合掌是念十聲阿彌陀佛,一心稱念,這個就是三次了。你上午去工作,工作之前念一遍,工作完了念一遍,上午、下午四遍。晚上睡覺之前念一遍,總共九遍。這個九遍就是我們的定課,每一遍只要一分鐘,其他有時間你能夠念更好,這個方法非常有效果,又不妨礙你的工作,的確是方便到極處。

  如何念得真正有效果,往生有把握,就要看你平時放下的功夫,看破,放下。看破是覺悟,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明白了,明白就是看破,不再執著就是放下,你能真正做到隨緣,隨緣是放下,攀緣是執著。隨緣而不攀緣,並不是教我們把應當做的工作也不去做,那就錯了,隨緣就是隨順機緣,我們應當做。像最近李木源居士與居士林這些諸位董事們,今天談到彌陀村的事情,也談到佛學院的事情,這個是不是攀緣?不是,這是隨緣。我們冷靜觀察,有這個機會可以成就,我們努力的把它促成,這是隨緣。如果看看沒有這個機會,非常勉強去做,未必能做成功,那是攀緣。這裡面要有智慧,你沒有智慧觀察,往往什麼叫隨緣什麼叫攀緣,你就搞不清楚。隨緣是一點勉強都沒有,做得很自在、很快樂,真正做得法喜充滿,是為佛法久住世間,為一切眾生得度因緣,不為自己。自己心地清淨無染,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自己確確實實住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佛法為眾生,這樣認真努力去服務,這就是空有兩邊不住。這是大乘菩薩的精神,菩薩的生活,菩薩的作為,兩邊不住。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住有為佛法、為眾生在服務,從來沒有休息,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這不同迷惑人,世間迷人世間人著有,二乘人著空,佛說執著兩邊都錯誤,所以菩薩修的是中道,「中道第一義諦」,中道就是兩邊不住。

  所以我們從這一品經文裡面,確實有很深刻的體會,也有很深的感慨,知道我們現前應當要做哪些事情,決定要遵守經典裡面的教誨,特別是末後這兩段「德用無方」,「自利德」跟「利他德」,這是我們生活工作修學的指導總原則,我們能夠明白,能夠依教奉行,就能跟這個會上的諸大菩薩,他們得佛功德智慧聖明,我們雖然不能夠圓滿的證得,也能夠得到少分的氣氛,也逐漸逐漸貼近了,四加行裡面講的「暖位」,這是我們現前應當要覺悟、要努力的,知道自己的使命很重。再看底下經文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這是看到《無量壽經》的法會,參加法會的菩薩太多太多,前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上首列了十六個人,「十六正士」,這十六個人全是在家菩薩,所以從序分裡面,我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這個法門是普度的法門,平等普度法門,在家眾多,出家眾少。出家的菩薩經上只給我們列了三個人,在家菩薩列了十六個人。十六個人裡面此方只有一個人,「賢護菩薩」,另外十五位他方世界來的,很明顯告訴你,我們跟他方世界有密切關係,他方世界的狀況我們不能不知道。現在人講他方世界是講外太空,講外星人,其實此地講的,比外星人還要來得廣泛,我們今天所能夠見得到的這些外星人,大概跟我們是居住在同一個空間,不同空間的我們見不到他,他也見不到我們。譬如我們跟鬼神就不是同一個時空的維次,不相同,雖然鬼神跟我們同住在一個地方,但是因為不同時空的維次,我們居住的三度空間,他們可能是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就不得而知。雖然同在一個地方,但是時空維次不相同,也不相妨礙。

  正如同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有許許多多的頻道都在一個畫面,頻道不相同彼此互相不干擾,你調到哪一個頻道,哪一個畫面出現,都在那個框框裡面。佛告訴我們,十法界的狀況彷彿是如此,十個頻道。懂得這個道理,古人講西方淨土,「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個話我們一聽又糊塗了,生則決定生,去又沒有去?沒去怎麼生?你現在懂得電視撥頻道,這個意思就體會到了,生決定生,去了沒有?還是在這個框框裡面。這個框框是什麼?一真法界,十法界沒有離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什麼樣子?完全沒有時空的維次,那就叫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時空的維次,所謂三度、四度、五度,乃至於無限度,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的,把一真法界變成許許多多不同的時空如果把這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恢復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人,對於無限時空維次裡面眾生活動的狀況,他們統統清楚、統統明瞭,我們不曉得他們,他們知道我們,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感應的原理,我們在前面曾經說過,這裡不要再囉嗦了。這個原理基本的現象,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說波動的原理,波動的現象。這一句是敘說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裡面,來參與法會的這些大菩薩們,數量沒有法子計算。再看看後面列著法會的大眾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古時候女眾出家少,所以這個人就少,比丘尼五百人。

  【清信士七千人】

  這在家的男居士。

  【清信女五百人】

  在家的女居士。

  這是我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前面列的與會的大眾,比丘一萬兩千人,再加上比丘尼五百人,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總共合起來兩萬人,肉眼能夠看得見的這些大眾兩萬人。諸位要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這一個講經法會聽眾有兩萬人,那個時候沒有擴音器,釋迦牟尼佛面對兩萬人講經說法,叫每一個人都聽得很清楚,都能聽懂佛的意思,都能皆大歡喜,這個也很不可思議。我們今天不要說兩萬人,我們這個講堂充其量也不過一千人,如果沒有擴音設備,我們的音聲就達不到後面,大概只有前面幾排可以聽到,後面就聽不到了,那兩萬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現在是借重科學的工具。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佛在經裡面所說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說明佛的言音沒有障礙。不但一切差別語言沒有障礙,佛的音聲沒有障礙,無遠弗蓋,距離再遠都能聽得見,這個音就叫妙音。再看後面這一行

  【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欲界有六層天,稱為欲界,五欲沒有斷,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他們還沒有斷。不過欲界六層天愈往上面去,五欲的貪愛愈淡薄,我們不能說享受,享受是天愈高,那個享受福報就愈大,他有享受他沒有貪愛,心愈清淨,愈往上面去愈清淨。也就是說,他的分別執著淡薄了,不是沒有,還是有。到色界天,這是都在定中,甚深禪定之中,定力把妄想分別執著控制住、伏住了,不起作用,對於五欲六塵這種分別執著的念頭沒有了,他不是真的斷掉,他是定功伏住,定能降伏,他伏住了,所以這是色界的四禪。諸位一定要曉得,大家聽到禪,就不要想到一天到晚面壁打坐,如果認為每天到晚面壁盤腿打坐,眼觀鼻,鼻觀心,這個叫禪,你就完全搞錯,那禪有什麼用處?禪一點用處都沒有。

  我們讀《六祖壇經》,惠能大師他是不是在禪定當中?人家是真在禪定當中。他有沒有打坐?沒有。他每天在工作,忙得不亦樂乎,那叫在禪定當中。《壇經》裡面跟我們解釋禪定兩個字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懂得。他說「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他禪定是這麼解釋法,我們要懂得。他這兩句話,實實在在講是出在《金剛經》上,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可見得不妨礙你生活,不妨礙你工作。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參這法身大士,他們有標榜修禪定的,善財童子去參訪,去尋求他,他在哪裡?經上講的「市廛」,市廛是什麼地方?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超級市場。這位善知識修禪定在超級市場修,在那裡逛,逛市場,人家是真用功夫。逛市場是你看看市場琳琅滿目,不著相,用我們現在話說,不受誘惑那叫禪,心裡頭如如不動叫定,他在那裡修禪定,人家禪定是這個修法,不是盤腿面壁。我們今天看人家盤腿面壁,在那裡一入定一個星期、一個月都不出,我們五體投地在那裡叩拜,這個人了不起,功夫了不起。另外一個修禪定的天天去看戲,天天去跳舞,這個人破戒,不知道那個禪定功夫比這個高太多。這個是完全杜絕外緣,他在那裡不動心,他要到外面去逛一趟,可能他的功夫就沒有了。人家那個真正修行的,在熱鬧場合當中,眼見也不受誘惑,耳聽也不受誘惑,六根接觸都不受誘惑,這是真功夫。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看到這一些大善知識,我們很有領悟,曉得禪定怎麼個修法。

  在佛法裡面就修清淨心,我們念佛,念佛一定要修「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是禪定。總而言之一句話,佛法是以禪定為樞紐,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修禪定,只是修禪定的手段方式不一樣,都是修禪定唯有修禪定才能開智慧,所以佛法總歸納起來「戒、定、慧」三學。「戒」是如法,如理如法的修學那就叫戒,遵守佛菩薩經典裡面教導我們理論的方法,這叫持戒。用這些方法我們才能夠得定,得定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才能夠不受外面境界誘惑,自己心裡頭有主宰,這就叫得定,得定之後起用就是智慧。《般若經》裡面給我們講的智慧,有根本智跟後得智。根本智是真智慧,是智慧之體,那個「體」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唯有無知起作用才「無所不知」,諸位要求真智慧,真智慧是什麼?真智慧是無知,永遠保持自性清淨覺,我們這個經題好,「清淨、平等、覺」。覺是不迷,無知不是迷,無知是不迷,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沒有起心、沒有動念,諸佛菩薩所示現的境界,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一切眾生有疑難雜症向他請教,佛是慈悲開示,他那個開示有沒有去想一想,「你問的這個問題我應該怎麼答覆你?」有沒有想一想?沒有。如果一落到思惟,那就是意識,那就迷了。他沒有通過思惟,沒有通過想像,你這一問自然就答覆,答覆得一點都沒錯誤,幫你真的解決問題,這是什麼?這叫後得智。後得智從哪裡起來?從根本智起來的。這個意思諸位細心去體會,所以根本智是無知。大家聽到這個「無」,看到這兩個字「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你要這麼看就錯,完全就錯了。「無知」是什麼?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叫無,無是無這個。無妄想分別執著,無這個,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無。那個「知」,他什麼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那個無知要做兩截來看,無是一個意思,知是一個意思。他無妄想、分別、執著,無起心動念,什麼都知道,那個叫根本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是你問他他給你講解,那就是起心動念,他不起心動念他怎麼給你說,雖起心動念,不執著,沒有分別執著。

  就像永嘉大師回答六祖的那個話一樣。永嘉見性了,六祖給他證明,證實之後六祖就問他一句話,「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答覆「分別亦非意。」六祖點頭,「你如是,我也如是」。我們凡夫分別是意識,落在意識裡頭去,他們分別不是意,所以說無有分別執著。其實他還是分別執著,但是跟我們凡夫分別執著完全不一樣。我們凡夫真有分別執著,他們那個分別執著不是真的,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所以他不是他自己意思,「分別亦非意」是這個講法。如果他不隨順我們的分別,不隨順我們的執著,釋迦牟尼佛沒法子講經,他講經一定要順從我們的分別,順從我們的執著,他講我們才會懂,他如果真的不分別、不執著,那釋迦牟尼佛就一句話都不說了。

  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佛跟佛見面,佛跟佛碰頭的時候,一句話都沒有,這是真的一點都沒錯,彼此都明白,還有什麼好講的。佛遇到菩薩有說的,菩薩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所以才給他說。佛佛道同,大家程度都一樣,還有什麼好講的。不但講的沒有,連表示都沒有了,那才契入究竟圓滿的境界。這是說到色界四禪,我們了解禪定的真正的意義。所以四禪天人有沒有活動?有活動,絕對不是四禪天人天天在打坐,一坐坐多少個劫,那就一點意思都沒有,誰願意到四禪天去,四禪天有活動。不但四禪天有活動,四空天人也有活動,不過四空天他沒有色相,所以經上不說他,因為他沒有色相就不說他,只講到欲界、色界,無色界不講了,只講到色界。

  『諸天梵眾』,這是總結,『悉共大會』,這些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我們肉眼看到的這些人數聽眾很有限,不多,肉眼看不到的才多。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道場,不僅僅是《無量壽》這一會,會會如是,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集結經的這些大德們,為什麼有些經典記載聽眾很多,有些經典記載的比較少,諸位要懂得,那是表法的意思。也是為我們末法眾生,不同根性選擇法門的味道在裡面,有這個意思在其中。其實釋迦牟尼佛無論講什麼經聽眾都這麼多,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在此地,顯示這個法門的殊勝,顯示法門的不可思議。由此可知,我們今天這個講堂,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這一千人的樣子,一千多人,我說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那是藉網路傳播到全世界。我們知道美國那邊同修打電話告訴我,他們現在也在看,告訴我們聽的音聲很清楚,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地區,同步在看這個畫面,這是我們看不到的。實在講我們道場有沒有鬼神眾?一定有,哪有沒有的道理?我們念佛堂有沒有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在裡面念佛?有。不但有,也有十方來的諸大菩薩,也在念佛堂念佛,道場之殊勝。為什麼這些菩薩、天神、大眾,來參與我們的法會?真誠所感。我們彼此以為我們是凡夫,他們眼睛裡面看到我們是菩薩,連諸天梵眾看我們都是菩薩,你只要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彌陀弟子,你將來決定得生淨土。現在雖然沒去,西方極樂世界已經報名,已經註冊了,一定會去的。所以這些天神看得清清楚楚,過幾天他就要去了,他怎麼不尊重你?你這個法會他怎麼會不擁護你?所以念佛堂許許多多菩薩、護法、鬼神,也都參加在這個地方,磁場不一樣,我們進到這個地方法喜充滿,道理就在此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