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五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05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第六行。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這一段的意思很深,不僅是淨宗的經典以實相為體,也就是根據事實真相為我們說的,所有一切大乘經都是根據實相而說的。這不但使我們建立清淨的信心,同時我們也真正明白了,所有一切大乘經論是平等的,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是平等的?因為都是依實相理體而說的。由此可知,大乘法門無論哪一個法門,到最後的結果是教給我們去證實實相,把這個事情要證明、要親證。這就是佛門裡常講的成佛,成佛就是親證實相。正是說明不僅是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是圓融的,更顯示出佛佛道同。
那麼體是很勉強、非常不得已的說法,為什麼?因為他前面講它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實在說,不但它是言語沒有辦法表達,說不出來,就是思惟想像都不能到達。古德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起心動念已經不是實相之體了。但是實相的樣子,這裡幾句話描繪得很好。它雖然寂照都用不上,這些名字都加不上,可是事實上它確實有這個意思在。「寂」是寂靜,「照」是明瞭,像水一樣,水在非常澄清,沒有風浪,非常乾淨、一塵不染的時候,我們從水面可以看到水底下,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它的潔淨,一塵不染,從水面上像一面鏡子一樣,它能把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它確實沒有起心也沒有動念,它也沒有意思照,也沒有意思寂,都沒有寂照的意思,但是它確實有這個現象。這是給我們說明真實的人生、真正的受用,心清淨,清淨是寂的意思,萬事萬物沒有一樣不明瞭。不但眼前一切事情通達明瞭,還有過去的事情、還有未來的事情、還有他方世界的事情,統統都能明瞭,這是照。這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神通,「通」就是通達沒有障礙,通達十方,通達三世,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都通達,這是通的意思。「神」是神奇,不是我們凡夫常識所能夠理解的,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一種能力。
佛告訴我們,這個能力並不是諸佛如來專利的,不是他專有的,佛說了,一切眾生個個都有,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雖然我們有,但是我們今天這個能力喪失掉了,喪失並不是全部的喪失,不是的,喪失了大部分。我們今天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就是這個能力的起用。但是我們現在這個能力很小,小到譬如說我們眼見,隔一張紙就看不見,紙外面就看不見,這就是我們的能力小了。如果依照佛在經典上說的能力,我們見的能力是任何物質都不能夠障礙的,這是講見的能力。聽的能力也是如此,所謂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音聲都能聽得到,十方世界、過去未來都能夠見得到。這是我們的本能,就是寂照。
我們這個能力怎麼喪失掉的?這個要知道。這是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說的,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不明了,本來是明,明就是照,無明就是照的能力失掉了。諸位要記住,照的能力失掉,是一念無明,心裡面起了念頭,所以說真心離念,真心裡面沒有念頭,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有了一念,真心就起了障礙,這一念就是障礙,那一念就叫做無明。這一念是迷,這個迷的一念起來之後,決定是愈迷愈深,麻煩就從這兒來了。像這些道理,佛在大乘經論裡面,像《華嚴》、像法相唯識宗的經論,說得非常詳細。佛告訴我們究竟怎麼樣迷的,迷了之後,又如何能把這個迷打破,恢復到清淨心性。在法相唯識典籍裡面,著名的有六經十一論,其他大乘經裡面說得少,沒有那麼透徹。所以,清淨心就起照的作用。
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迷就是感情,情,迷情;智是理智,照就是理智。情愈深,迷得就愈重,就很難見到事實的真相。我們世間人害怕,世間人都喜歡情要深才好,一旦要是情沒有了,人還有什麼意思?大家都怕這個。其實諸位不曉得,世間人那個情是從迷妄裡面生的,那種情的真相是虛情假意,不是真的。為什麼?它會變化,會變當然就不是真的。唯有從理智裡面生出來的,那是真的,永遠不變,真就是真情。諸位要記住,世間沒有真情,你們千萬不要上當,世間決定沒有真情,都是假的,虛情假意。所以我們不會被人欺騙,自己也不要欺騙自己,這才叫有智慧。到什麼時候才會有真情?實在講,佛在大小乘經裡面都給我們說過,他說你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才能相信你自己;換句話說,阿羅漢的情就比較真,就不是假的。為什麼?不會變的,不會隨著自己感情變,不會隨著外面境界變,那是真的。真的情,佛法裡頭不用這個字,換了個名詞叫「慈悲」。諸位要知道,慈悲就是真的情,不會變的。所以我們用一個慈悲,用一個情與愛來辨別真與假,情跟愛都是假的,都是會變的,都不是永恆的,慈悲是不變的。為什麼?慈悲是從寂照裡面生出來的。
「寂」就是清淨心,「照」就是清淨心的起作用,佛教裡面常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變就是寂的意思,本來無一物,它怎麼會變?有一物才會變,無一物當然就不變了。照就是隨緣,像一面鏡子一樣它不變,但是它照的時候隨著外面境界,我們中國古人用比喻叫「胡來現胡,漢來現漢」。漢是中國人,中國人照這個鏡子,鏡子裡現的是中國人;胡人是外國人,外國人跟我們面貌不一樣,外國人照這個鏡子,鏡子裡面現外國人。鏡子它隨緣,雖然隨緣它不變,它不變就是它不留跡相,你境界去了,它裡面不落印象,這個叫隨緣。我們今天隨緣做不到,為什麼?會落印象。不落印象才叫隨緣,落了印象算什麼隨緣,那是生煩惱了。所以要有這個能力,心地永遠清淨,能隨一切境界之緣,隨緣要知道絕不落印象,就是決沒有分別、執著。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了。
在《無量壽經》經題上,其實也把這些重要的理論、境界為我們說出了。經題裡面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就是寂的意思,覺就是照的意思。從清淨平等覺裡面生出來就是大慈大悲,這是經上教給我們的,我們要從什麼地方下手才能夠真正契入這個境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古來大德教人從「看破、放下」下手,你先要能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你的妄想,妄想就是念頭,所有的念頭都放下,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你心才會清淨,你才能夠見到你的真心。你現在真心為什麼透不出來?就是這些東西障礙住了,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全都是假的。你要把真妄辨別清楚,把這些假的全部放下、全部捨棄掉。世間人聽到這個話,難!這個好難!他放不下,好難,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他不肯把它放下,這是他不知道,迷惑!一天到晚想自己自在、想自己有智慧、想自己有能力,其實自在、智慧、能力真的你統統都有,就是被這些拉哩拉雜的東西障礙住了。你果然把它放下,你的智慧、自在就現前,自己得到真正的自在,在生活當中能夠隨緣度日,這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我們下手要做的,要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才能夠真正契入清淨、平等、正覺、大慈悲的境界,也就是此地講的「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再看底下這一句。「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這兩句告訴我們,寂跟照、照跟寂是可以互相做體用的,這在前面也給諸位報告過。寂是體,照是作用;照是體,寂是作用。強是勉強,實在不得已建立這個假名。以寂為體,照而寂,這個叫常寂光土,這是以寂為體。寂而照是以照為體,寂是作用,這個勉強叫它做清淨法身。這兩句就是我們自己一念心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也就是諸佛如來的身土,身土不二。身土為什麼會不二?因為寂照不二,照寂不二,這個意思很深,但是這是真正的事實。大師為我們辨體,不能不給我們說出來,這是最原始的理論依據。
下面逐漸講到現相上了,前面這是理體。講到現相上,說「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寂光土、清淨法身都是屬於心性之本體。講到法身、報身、應化身,這是說佛的三身,是從體起用,起作用,我們就比較容易懂,比較容易去體會。照寂稱之為法身,法是指的一切萬法,所以法身的意思我們要認識清楚,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就是自己,這叫法身。這個話確實使我們感到非常迷惑,怎麼一切萬法是自己?我們一般人都認為這個身是自己,這個身之外就不是自己,叫身外之物,就不是自己,總以為身是自己。佛告訴我們,身不是自己,一切萬法是自己,當然身也是萬法之一。
這難懂,佛在經上常用比喻,所以智者,有智慧的人常常從比喻當中能夠領悟這個道理。佛常用夢幻來做比喻,像我們作夢,我們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有境界相,夢裡頭有境界,現相。現相,當然夢裡有自己,哪一次作了個夢,夢裡頭沒有自己?諸位有沒有這個經驗?作夢的時候沒有自己,決定沒有這個經驗,作夢一定有自己。除了有自己,還夢到很多人,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甚至於也有樓台亭閣,像我們這個世間一樣。你夢醒之後,有沒有去想一想,夢中境界從哪裡來的?夢的時間短,如果細心一追究,很容易覺察到。夢是我們現在一般科學家講這是下意識的作用,我們佛法裡也是講的心理作用,夢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我們講的,前面跟你講的心性,心性有真有妄,有真心、有妄心,我們作夢夢境是妄心變現的。什麼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是這種心變現出來的。作夢夢裡頭自己的人,當然是我們的心變現的,其他的那些人物、山河大地也是這個心變現出來的。除了這個心之外,沒有任何一樣東西。你就領悟到,整個的夢原來就是自己,夢中自己身是自己,夢中的山河大地也是自己,夢中所有一切人物都是自己。原來全夢即心,那就叫法身。你就承認了,原來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性變現的,這個我們容易承認,我們能夠肯定這是事實,確實夢境是我自性變現的。
但是現在外面的境界怎麼樣?從哪兒來的?這不是作夢。其實這還是在作夢。我們作夢的時候,在夢中不曉得自己作夢,都把它當作真的,醒了之後才知道作夢。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正在夢中,十法界依正莊嚴、虛空大地,是我們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除了心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佛與大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認識清楚了,就叫做證得法身。所以他對於一切眾生的愛心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差別,是平等的,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所以叫慈悲,「無緣大慈」,緣就是條件,沒有條件的,「同體大悲」。為什麼沒有條件?因為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那還談什麼條件?
我們世間父子之愛是有條件的,為什麼?他是我兒子,我要愛他,他是我父親,還有條件的。唯有自己對自己是無條件的。所以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是自己對自己,是根據這個事實真相上,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叫大慈悲。我們世間人不了解,這個事實連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不了解。到什麼人才了解?我們這部經是圓教經典,圓教初住菩薩才了解。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入這個境界,親證這個事實真相,他明白了,他了解了。所以這個時候,他的思想見解、想法看法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叫入佛知見,《法華經》上說的入佛知見,他跟佛的見解思想相同,這叫證得清淨法身。這是照寂的功夫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寂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照是智慧,智慧起的作用,破一品無明,你就把這個事實真相明瞭了,就證實了,這個時候叫法身。
「寂照強名報身」,寂照是功夫,就是清淨心起作用,清淨心起作用是充滿了智慧,報身就是智慧之身。所以他從清淨心裡面起的作用,這才能夠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照寂。所以看到盡虛空遍法界是個什麼現象?是寂滅的現象。「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這是從性修而論。性是本性,真如本性的寂照說實在話是每個人統統都有的。為什麼?無關於迷悟,所謂是在佛沒有增加,在我們凡夫也沒有減少,這是心性裡本來具足的。修德就不一樣了。佛菩薩有修,所以事實真相他完全明白;我們這些人在迷,沒修,對於事實真相是完全不了解。佛菩薩給我們講,我們還半信半疑,甚至於完全不能接受,這是我們沒有修德。所以要緊的是要知道如何修,下面就教給我們了。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我們用最簡單、最通俗的詞句來說,「照」就是清清楚楚,我們眼見色清楚、明瞭,耳聞聲也清楚、也明瞭,這是照。「寂」是什麼?寂是如如不動,決定在境界上沒有起心動念,這是寂。換句話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清淨不生一念,這個叫自受用身,「受」是享受。我們世間人都知道,每個人都很羨慕,享福,福是什麼?不曉得。這個人叫真正會享福,你看樣樣明瞭,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決定沒有煩惱,樣樣明瞭是充滿了智慧。這個是自受用,就是自己真正的享受。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日子過得這麼苦,煩惱這麼多,你想恰恰跟這個相反。我們沒有照,就是外面什麼都不知道,裡面那個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照跟寂統統都沒有,這是凡夫。佛與大菩薩有照有寂,這自受用,這是報身。
「修德寂照名應化身」,寂照是什麼?是幫助別人;換句話說,我自己享受是照寂,我幫助別人要寂照。幫助別人,自己一定要如如不動,外面境界樣樣清楚,樣樣清楚才能夠指導別人;自己如如不動,不會被別人牽著跑,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你就得大自在。如果只有照沒有寂,自古以來也有,度眾生最後都被眾生度跑掉了。為什麼?他心不定,他沒有這個功夫,沒有定心。度眾生要跟廣大的眾生接觸,不接觸沒有問題,這一接觸,天天名聞利養什麼都來了,慢慢貪瞋痴慢也生起來,就被眾生度跑掉了。所以,寂就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如如不動,清清楚楚能夠幫助別人;如如不動,自己定力能成就,不會受到外界去影響。所以應化身就是他受用身,是幫助別人的。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最後這兩句話很有味道,有點像《金剛般若》裡面的句法。前面只是舉幾個例子,從這幾個例子,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宇宙萬有原本是平等一相。這當中沒有差別,才說不二,寂跟照是一樁事情,身土也是一。《金剛經》上跟我們說明,大千世界是怎麼來的?佛跟我們講叫「一合相」。合是什麼?組合,現在我們的科學家搞清楚了,對這個意思漸漸懂得了,知道所有一切物質,基本的物質是相同的。只是它排列的樣子不一樣,科學名詞叫方程式,排列的樣子不一樣。像化學元素一樣,基本的物質是一個,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就變成了原子,原子再組合,數量不相同,就變成分子,這樣組合成宇宙萬物。其實宇宙萬物就是一合相,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沒有這些科學儀器,他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一切宇宙萬法是平等的,一合相,沒有差別,只是排列組合的樣子不相同,其實是一個東西。很可惜這些科學家沒有讀佛經,他要讀了佛經,那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幾千年前,怎麼會把這個事情搞得這麼清楚、搞得這麼明白?現在科學家還在那裡摸索,還摸不清楚的,佛在經典上統統講清楚了。這就是說明真實的智慧,見到事實的真相。
所以,一切法統統是平等無二,平等無二裡面,你要再起分別、再起執著,再起是非,甚至於善惡、真妄,錯了,大錯特錯!也許你要問,既然這都錯了,佛為什麼也說這個真、說那個妄,說真心、妄心?佛所說的這些話都是方便說,都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怎麼說法?真實說就不能開口,那就是真實的,一開口就錯了;真實的不能動念,一動念就錯了。「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那是真實的,那叫真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統統是方便說,我們要從方便裡面悟入真實,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是佛教學的真意,他的本意是在此地。所以,我們不可以執著佛的言語,不可以執著佛所講的這些名相,一再教給我們,離言說;離名字,名字就是名詞術語,要離這個;離心緣,離心緣就是心裡不要去想這個,不要去打妄想,打妄想就錯了。所以聽,用什麼聽?用清淨心聽,聽可不能想,一想就錯了。不要去想,你用很清淨的心去聽,聽了會開悟,清淨心就有悟處。如果是一想就壞了,把悟門就堵塞了,那你所聽到的就是世間裡面所講的佛學。你聽的是佛學,把佛法當作世間法來修學,這叫佛學,那就不是叫學佛。佛學跟學佛大大不相同,學佛是要開悟,是要修清淨心,要學寂、要學照,這個叫學佛。把原理說出來,然後再落實在事相上。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體就是心性,就是實相,實相就是講的心性。作依,依是依報,我們生活環境。作正,正是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的身體,這是正報。身外之物統統是依報,到虛空、到法界,全是我們的生活環境,都是自己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所以真正學佛人,他跟一般人用心不一樣,他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他用真心,決定不用妄心。為什麼?唯有真心才是與事實真相相應,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作法作報」,法是法身,報是報身,諸佛如來的法身、報身也是自性實相變現出來的。「作自作他」,自是自己,他是別人。自己是自性變現的,別人也是我自性變現的,自他不二。所以,幫助別人是分內的事情,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我們凡夫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分自分他,不知道;諸佛如來曉得事實真相。「乃至於能說所說」,旁邊有小註,能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從哪來的?是我們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也不例外,所謂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統統是這樣的。「能度所度」,能度是諸佛,所度是眾生。「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的心,所信的是佛說的這個法門,這部經典、這個法門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了自性,真的什麼都沒有,全是自性在造的。
「能願所願」,願是我們的願望,能願是我們自己的嚮往、我們自己的希望,所願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想求的。能願,我們有這個心嚮往西方世界。「能持所持」,這是講修行的方法。能持是我們的身口意,我們的心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身禮拜恭敬阿彌陀佛,這叫三業。所持的是這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後面會告訴我們,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真實的。「能生所生」,能生就是能往生的條件,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叫三資糧。所生的,西方極樂世界,他旁邊註子叫四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有四種淨土。雖然是四種,他四種是融合在一起,這非常之妙,不可思議!所以一生一切生,四種淨土,生任何一種淨土,其他三種淨土是同時都得到。這是他方諸佛世界裡沒有的,唯獨西方彌陀世界有,這個很特別,真正不可思議。「能讚所讚」,這是佛在《彌陀經》上說的,能讚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如來,十方世界諸佛如來他們讚歎。他們所讚的就是西方淨土,讚歎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這個世界。這也是舉這幾個例子,「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這句話說也統統都是實相。
所以佛為我們說法,所依、所憑藉的就是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對於佛所講的話才能夠深信不疑,才會真正甘心情願依教奉行,我們才能得到利益。特別要注意的,我再次的提醒同修們,這個道理通所有一切大乘經。因此我們用這個方法悟入這個境界,所有一切大乘經你都通達,這正是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一經通會一切經通?道理在此地。你從一部經裡面見性了,明心見性,所有一切經都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你怎麼會不通達?不但是一切經通達,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也都通達了。為什麼?因為沒有一法不是從心性流的。我舉個比喻說,如果你契入心性了,今天基督教請你去講經,你會把那個經講得跟上帝講的一模一樣,一點都不錯;伊斯蘭教請你講經,那個《古蘭經》講得比穆罕默德還講得好。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一樣不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離心性。所以如來,我們不講如來,前面講見性,見性,圓教初住以上,他們的智慧能力不是我們能想像的。真正是宗教裡面讚美上帝「全知全能」,見了心性,確實他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只要從一個方法契入就行了。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有什麼好處?有個最大的好處,我們的修學,心可以定下來。不至於一會想到天台不錯,去想學天台,禪宗也不錯,去參參禪,密宗也不錯,你就會搞亂了。其實你在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法門契入了,沒有一樣不通,宗門教下、顯教密教是樣樣都通達。要緊的是要專,不能雜修,雜修就不能成就,專修就容易成就。所以這一部經就通一切經,佛法的真相、佛法的事實確實是如是,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因此古來的大德,雖然彼此修學的經論、方法不相同,但是彼此都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沒有毀謗的,只有讚歎。我們的方法不一樣,我們到達的目的地是相同的,我們的方向是相同的、目標是相同的,只是我們用的方法不一樣,所以彼此都讚歎。不像現代,現代讚歎的少,毀謗的多,都是自己讚歎自己,去毀謗別人,這是很大的錯誤,這是對於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才會產生。理論的依據,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第三個段落,「明宗」,這一段是給我們講修學的綱領。前面理論依據的事實我們了解了,我們有信心,我們非常嚮往,但是要怎樣才能達到?這就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給我們講修學的方法。「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要是重要,徑就是途徑,宗旨就是修行最重要的一條路。「會體樞機」,樞機是比喻,「會」是什麼?是契入,體就是心性,就是實相。禪宗標榜的是明心見性,會體就是契會心性,心性是本體、是理體,萬事萬物之體,就是前面講的實相。如何能夠契入,如何能夠體會?樞即是最重要的關鍵,他是用這兩個字做比喻。樞,現在我們在美國看的門,跟我們中國從前做的門不是一樣做法,這裡這個樞已經看不到了。從前我們中國的門,樞機就是這個門,它是這樣做法,底下是兩個槽,這個門才可以開關,這個叫樞機。現在外國的門不是這個做法,做得比我們簡單,這個是比較麻煩一點。這就是說門戶裡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用這個來比喻。機是機關,從前弩弓,就是箭,一次可以射好幾支箭的弩弓的機關,那個叫機。這都是比喻它的重要,就是明心見性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比喻這個意思。
「而萬行之綱領」,綱領也是比喻。綱是網之綱,打魚用的網前面那個總的繩索,總繩那個叫綱,抓住綱,這個網才能夠張開。領是衣服的領子,衣服我們拿到領子,這個衣服就很順暢。這就是講,這是衣服、網裡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稱它作綱領。樞機、綱領都是比喻,比喻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這是比喻。「故體後應須辨宗」,辨體之後,必須要把修學的綱領,最重要修學的方法一定要介紹出來。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夠,像前面所講的心性、理體,我們才有希望能夠達到、能夠證實。這一段是介紹宗的意思,就是宗的定義。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這一句是總綱領,把這部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一語道破。是以「信、願、持名」,持名也叫行,信、願、行,這三條是這部經裡的所講的修行的綱領。「非信不足啟願」,啟是開啟,也就是生起的意思,你沒有信心,你的願怎麼會生得出來?所以,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必須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你真正相信,相信什麼?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這不是假的,我們想去的心才能夠生得起來。「非願不足導行」,行是講修行,去做。你要沒有願,強烈的意願,你怎麼肯去行?行就是念佛。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強烈的意願,你佛才念得好,才念得有效果。我們常常聽到念佛人念了幾年,愈念愈沒有信心,愈念愈退轉,不想念了。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都發生在信有問題,叫半信半疑。願也有問題,又想去,又捨不得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很留戀,那問題來了,他當然不能產生效果。所以要有真信切願,念佛才有效果。
「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這一段如果沒有這一句,它的意思就不圓滿,有這個就圓滿了。你真正念佛,剛才講了,念佛有效果,什麼效果?滿你的願。現前的願望是一心不亂,你得清淨心,煩惱沒有了,智慧增長,這是現在的願。現在的願,你不求也得到,求能得到,不求還是得到,這是效果,念佛會得這個效果。將來的願,阿彌陀佛一定接引你往生,滿所願。你見到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所信的也證明了,證明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真有,不是假有。確實是事實,是存在的。
「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在這部《阿彌陀經》當中,《阿彌陀經》經文不長,要從字數上來說它是一部小經,可是從義理上來說,它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二無別。那就是最大的經典,那就不是小經了。所以古人稱它為「小本華嚴」,只是在文字上有多少不同,在義理、境界上完全沒有差別;換句話說,就是《華嚴經》的濃縮。經中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先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幫助我們生起信心。陳是陳說,就是說明,依報是那個世界的物質環境,正報是講那個世界的人事環境,這就是把整個極樂世界都包括了,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為我們說明。我們信心從哪裡生出來?從佛跟我們所說的話是真實語。《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假;「實語者」,實就不虛;「如語者」,如是所說跟事實完全相符,所謂說的是不增不減,沒有誇張,也沒有說漏掉,這叫如語;不誑語、不妄語,這是決定沒有假話,決定不欺騙眾生。我們對於佛的話深信不疑,所以佛為我們介紹,我們信得過他。
他在這部經上語氣講得非常肯定,「有世界名為極樂」,有,非常肯定,「有佛號阿彌陀」,用兩個有。所以蕅益大師取個別號叫「西有道人」,這就是西方真有,他那個「有」就是從《彌陀經》上這兩個有來的。他相信佛的話,西方世界確實有。說實在話,他也把這兩個「有」真正證實了,在前面我已經把這個消息跟諸位透露出來了。他對於蓮池大師、對於幽谿的讚歎,實在講他自己也是蓮池、幽谿同類的人物,不在他們之下,那個味道都透露出來。這就是他是真正證實,真正親見了,西方極樂世界親自見到。在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他的傳記裡面記載,他在一生當中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是在打坐定中見到的,這是親見的,所見到的狀況跟佛在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慧遠大師那個時候所依據的是《無量壽經》,因為《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淨土經典在中國翻譯最早的是《無量壽經》,他所見的跟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他三次見到,他從來沒有給別人說過。一直到他往生的時候他才告訴大家,他說西方淨土我已經很熟了,我見了好多次,現在又現前,我應該要去了。就從遠公大師這個例子,在我們想像,像蕅益、幽谿跟蓮池大師必定有這個境界,就是人雖然還沒有往生,西方淨土確實自己曾經見到過的,所以他的語氣非常肯定。
「次勸發願以導行」,像佛在這部經上講的「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像這些話在本經裡面說過三次。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勉我們,勸勉我們應當要發願,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要問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有四種利益,第一種利益是壽命長久,無量壽。我們這個世間壽命太短,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時間不夠用,辦大事業一定要長壽,西方世界無量壽。所以成佛,你看釋迦牟尼佛講,成佛在我們娑婆世界需要多長時間?要三個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太長了。但是西方世界的人無量壽,他無量壽,對他來講三個阿僧祇劫不算什麼,那時間不長。譬如我們人的壽命算一百歲,成個佛要多少時間?三天,那還算什麼!根本就不算什麼。所以這個原因,我們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第二個好處是見佛。佛是最好的老師,真的是全知全能。我們在這個世間遇一個善知識很不容易,縱然是個善知識,他為我們講的東西跟佛相比那還差得遠,所以佛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親近最好的老師,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第二個好處。第三個好處是聞法。在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的六塵說法,我們聞法的時間幾乎不中斷,這是任何一個世界所沒有的。西方世界聞法沒有中斷,所以他不會退轉,他只有進步,不會退步。第四個好處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同學好,朋友好,哪些人做朋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同學、是同參道友。跟這些人天天在一起,你怎麼會墮落?怎麼會退步?有這四種好處,你要是想通了,那你就會下決心非去不可。這四種好處,娑婆世界一個都找不到。所以這是勸我們要發願,一定要去。
第三段,「示持名以徑登不退」,示是開示、是指示、是展示,就是教給我們,你想去了,真正發了心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要修什麼法門才能去?念佛。就是這一句佛號,所以非常簡單、非常容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千萬不要以為這一句阿彌陀佛恐怕不行,恐怕力量不夠,這太簡單、太容易,三歲小孩都會念,這就能到西方世界,一生就能成得了佛嗎?你要這麼懷疑,那就錯過了,那真叫大錯特錯,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我在去年講《無量壽經》跟諸位講過,跟大家分析過。這句佛號要怎麼個念法?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把念佛的方法教給我們。念佛要淨念,著重在「淨」字,怎樣才做到淨?我心裡面有妄想就不淨,心裡面有雜念就不淨,心裡面有懷疑就不淨。要用清淨心去念,所以不懷疑、不夾雜這才叫淨。底下是「相繼」,相繼就是不中斷。所以要記住,不懷疑、不夾雜、不中斷,這就成功了。
念的方法,大聲念、小聲念、默念都可以,你怎麼樣念得舒服,你就用什麼方法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淨念,這是不變的一個原則。你念六個字也好,念四個字也好,都可以,這部經裡面講執持名號,名號就是四個字。「南無」,南無兩個字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也就是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是這個意思。如果真正決心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學蓮池大師,恭敬客氣話不要了,就念四個字。所以蓮池大師自己念佛是念四個字,教別人是念六個字。人家問他為什麼你教別人念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他說我自己這一生當中決定求往生,所以客套都省掉了。我教別人,別人未必想生極樂世界,加個皈依,恭敬、客氣一點,跟阿彌陀佛結個緣,是這個意思。所以,看看你是念四個字還是念六個字,自己決定。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