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開示—學無常師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20/7/2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32-054-0019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又是我們華藏道德講堂例行性的學習課程,今天我們也是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
悟道非常慚愧,自己無德無能,不能教人。我們學習必須大家同共發心,學習總是要有一個榜樣,讓我們向他看齊,向他效法。我們學佛的榜樣,就是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我們學佛、學經教,我們學淨土法門,要向他老人家來學習。學習,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年紀也大了,九十四歲,也沒有力氣繼續講經了,去年大家都慶祝我們淨老和尚講經弘法六十週年。這個六十年來所講的經論,現在都有音檔,還有視頻,影像、聲音檔也都保留相當的豐富。如果把他老人家這個六十年來所講的經典整理出講記,現在我們華藏講記組也是一直在整理淨老和尚過去講的這些經典,就做成講記來流通。這個講記我估計,如果全部整理出來,那個分量恐怕也超過一部《大藏經》。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留給後代學佛的人很豐富的參考資料。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透過網路,如果有DVD(現在那已經比較不流行了),還有播經機,現在很方便,特別在網路上一點播就有了,甚至連手機也都能聽到我們淨老和尚講經的法音。所以我們學佛,如果學淨土,特別這幾年我們淨老和尚講的《大經科註》,講得非常透徹、詳細、明瞭,我們這一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經科註》必定要多聽。最重要還是要落實在生活當中去修行,我們這一生才能有把握往生淨土。
我們學習傳統文化,要跟過去蔡禮旭老師,現在他出家了,成德法師,我們要向他學習。他傳統文化修學非常好、非常的深入,過去講的,像我們今天學習的《群書治要》,講得也非常的深入淺出,讓我們能夠深入的理解經義,但在生活上我們又可以很淺顯的去體會,感受到古聖先賢(我們的老祖宗)教導我們怎麼存心、怎麼說話、怎麼做事、怎麼待人,可以說這個非常非常難得。在我們佛門,雖然他出家時間不長,兩年多,但是他也是再來人。雖然年紀還不是很大,四十幾歲,今年好像四十八歲了,但是他的學識、他的修養,的的確確,我們學傳統文化要向他來學習。所以我們不能以為他不是年紀很大,還比較年輕,出家也很晚,我們不能這樣想,我們一定要知道「學無先後,達者為尊」。佛在《四十二章經》也給我們開示,年輕的法師你不能不尊重年紀大的法師,年紀大的法師你也不能看輕年輕的法師,這是佛在《四十二章經》也給我們教誡的。他有德行,甚至於他只是某一方面值得我們向他學習、效法,我們也不能因為他年輕,或者年紀老,統統要學習。我們看孔老夫子他也是表演給我們看,孔老夫子還拜一個七歲的小孩做老師,他有不懂的,他懂,要向他請教。所以學無常師,孔子教我們學無常師,只要對的、好的,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都要向他學習、效法。我們用這樣的心態來學習,這樣才能提升我們自己的道德學問。
講到修行,這也是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昨天我也跟莊行師、莊霖師講了,就是我們雙溪要蓋道場,蓋道場,我們大家也要一起來探討,建了這個道場將來我們做什麼樣的用途、什麼樣的性質,我們大家要好好去思考這個問題。道場型態在現前社會很多,但是我們給它歸納起來總是兩方面,一方面就是修行的道場,一方面就是做法會、經懺佛事的道場。實際上經懺佛事它的內容都是教人修行的,那為什麼又說是兩方面?這個我們要深入的去探討。我們總是要把修行兩個字的定義認識清楚;修行這兩個字定義明瞭了,我們也知道怎麼修,那就是修行。這個道理在淨老和尚講席當中常常給我們講起,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把我們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修行,我們聽得很熟悉,甚至也會講給別人聽。我們會講給別人聽,是不是代表我們就在修行?這個就不一定。會講是一回事,有沒有真正在生活上把自己的煩惱習氣,依照經典的標準修正過來。把我們錯誤的思想,心裡的思想,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念懺悔偈,也很熟悉,我們心裡錯誤的思想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簡單講叫貪瞋痴。我們言語的行為,我們打妄語,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講話不實在,講話欺騙人,這也分大妄語、小妄語,這個妄語。再來惡口,講話口氣不好,常常會傷人,說的話口氣不好,或者粗魯的話、髒話,傷人,我們有沒有造惡口的業?兩舌,就挑撥離間,說是非,破壞別人兩方面的關係,甚至破壞人家家庭兄弟的關係,他自己在這個當中取得利益。小,破壞個人家庭;大,破壞一個國家,破壞整個世界的和諧,這是兩舌,挑撥離間。綺語,花言巧語,講話很好聽、很動人,但是都是迷惑人心的。口,四種惡業;身,殺、盜、淫(殺生、偷盜、邪淫);意,貪瞋痴,這是十惡業,十惡業轉過來就十善業。
我們十善十惡這個概念是有,但是在細目方面我們還是不清楚,所以淨老和尚這些年提倡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淨老和尚常常跟同修講,我們《弟子規》做到了、《太上感應篇》做到了,學《十善業道》就不能難;《十善業道》能做到,就有資格入佛門,受三皈依。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淨老和尚把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以這個來具體落實《觀經》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就是第一福的詳細說明。還有更詳細的,《弟子規》儒家的,相關的典籍還是很多的,比如說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這個也是最近我們大家在學習的,包括現在老和尚提倡的《群書治要》,《論語》四書這就是相關典籍。《太上感應篇》相關的,印光祖師提倡的《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些也是相關典籍。印光大師一生提倡三本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講因果報應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十善業道經》相關的經典那就更多,你看地藏三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三部經都是講因果報應,講十善十惡;小乘經典,《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小乘經典要引用就很多了,這些都是可以補充這部經的。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給我們講,言十善,含攝一切善法;言十惡,含攝一切惡法。凡是不好的,統統歸納在十惡;好的,統統是屬於十善。我們看看《弟子規》、《感應篇》、《群書治要》,都是好的,所以這屬於十善含攝的範圍,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
我們道場要建立,是要走修行的道場,還是一般經懺佛事的道場?經懺佛事的道場跟修行道場,差別在哪裡?這個道場幫助我們修行,就是幫助我們斷煩惱,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幫助我們伏煩惱、斷煩惱,幫助我們改正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道場它是幫助我們修行的,幫助我們提升道業,幫助我們修道的,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幫助我們提升淨業(淨業三福,我們念佛稱為淨業),幫助我們達到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這就是修行的道場。如果不是修行的道場,每一天做法會,也每一天做早晚課,但是並沒有真正在修行、沒有真正在學習,這就變成一般經懺道場,對我們改正自己的煩惱習氣、改正自己的毛病沒有幫助;不但沒有幫助,反而增長我們的貪瞋痴,我們一個不好的煩惱習氣都改不過來,這個道場對我們修行就沒有幫助,沒有幫助就是造罪業。造罪業,這個帳怎麼算?古大德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在這個道場接受在家居士施主的供養,這個供養,大家到佛門來修供養,他是來修福的、要來種福的,那我們住在道場的人是不是福田?那什麼是福田?就真正在修行,這一生真正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這個居士施主來供養,他就種到福了,他種福就非常殊勝;我們用這個施主的供養,我們也對得起施主了。如果我們在這個道場,天天增長貪瞋痴的煩惱,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愈來愈嚴重、愈來愈增長,將來死了之後就要墮三惡道,披毛戴角還,墮到畜生道做牛做馬償還施主的布施供養。
所以我們真正有修行,施主來供養,他得福報;我們沒有修行,施主來供養,我們欠他的債將來要還債,那個債可不好還。所以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個問題也非常嚴肅。如果廟蓋得愈大、愈漂亮、愈莊嚴,住在這裡面的人都沒有修行,那個罪過就更大,背的因果就更重。因為你蓋廟,你要向人家化緣,蓋廟很多錢,人家來供養這麼多錢,蓋這麼好的道場,是提供你們在這裡享福的嗎?提供我們在這邊享受的嗎?大家要好好想想這個問題。所以蓋廟,我也一直提出來,這個問題我們都要去面對,要去思考。為什麼要常常提醒?不提醒會忘記了,我們又迷惑顛倒,只知道趕快找錢來蓋,蓋得很漂亮、很莊嚴,蓋好了之後要幹什麼?在裡面生煩惱、增長煩惱,還是斷煩惱?是斷煩惱、弘法利生,還是增長煩惱、自私自利?這個問題沒有去想好像沒事,一想,那真的是問題嚴重,不能不慎重考量。
我們住在這個道場的人,如果真正在修行、在學習弘法,你感應來的就是真正想修行的人他會來;如果我們不是真正在修行,感應來的這些人他也不是真正在修行,必定也是這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是什麼樣的,就感應什麼樣的人來,這是必定的,這是感應的道理。修行,不是說我一天念經念多少部、佛號念多少、拜佛拜多少,這是修行的形式,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真正修行,就我這個貪瞋痴今天有減輕多少?如果天天減輕煩惱,我們必定是天天增長智慧。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必然的。如果我們還糊裡糊塗,煩惱一大堆,那肯定沒有智慧。心量狹小,容不得人,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不為大家想,這個肯定是增長煩惱。我們修行要反過來,把自私自利轉為大公無私,把貪瞋痴轉為不貪、不瞋、不痴。怎麼轉?我們就是要學習,要聽講。實在講,在佛門講修學,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個讚,中峰國師就很明顯告訴我們「戒定真香」,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是根本,開智慧是花果。沒有戒,心定不下來,貪瞋痴一直增長。講到戒,現在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大家也受了戒。有沒有戒?其實沒有,那只是個形式,沒有得戒。因為我們看淨業三福,你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就沒資格受三皈依;沒有三皈依,哪來的戒?連個五戒也沒有,更高層的戒就更不用談了。
我們淨老和尚也是看到這一點,所以提倡傳統文化,奠基礎,根之根,基礎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補習這個功課。佛在經上也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人天小乘是基礎,好像蓋房子是地基,你沒打地基,你怎麼能夠蓋高樓大廈?我們現在缺乏的就是這個地基、這個基礎。所以學習《群書治要》,辦政治才能辦得好,你經營一個公司、企業才能經營得好,家庭才能幸福,就是幫助我們學佛往生淨土奠定基礎。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這個功課,一定要學習這個基礎的功課,要補習這個基礎的功課。我們人不學不行,古人講「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子孫雖然天賦很差,你不能不教他讀經,要教他讀,要學習經典。《三字經》也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人沒有學習聖教,聖賢的經典,不懂得義理,不懂,做錯了也不知道錯,還認為是很對的,所以人不學,不知義。人跟禽獸沒有兩樣的,主要就是說人能夠學習聖教,禽獸牠就有困難,畜生道有困難。不然人你說是萬物之靈,靈在哪裡?你說我們能吃,我們都有欲望,那禽獸,那些畜生也有,牠也能吃東西,牠也有欲望,跟禽獸有什麼兩樣?所以得到人身最可貴的就遇到佛法,能夠學習聖教,那才是萬物之靈,不然靈在哪裡?所以「人不學,不知義」,不懂。特別我們出家人更要學習,出家人,大家都稱我們法師,師就是老師,你要教人,你自己都不懂,你拿什麼教人?學習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現在開這個課程,大家要同共發心來學習,鼓勵大家發心來學習。你看邱董他們夫婦,他們今天也上班,他們是老闆,他們也是發心來參與,來給我們很大的護持跟鼓勵。我們現在出家人不如在家居士,很慚愧的。所以現在很多在家人修得比我們出家人好,修養、學問各方面都比我們好。我們現代的出家人跟古代的出家人不一樣,古代的出家人,這些祖師大德真的是天人師;我們現在的出家人遠遠不如,無法相比。所以我們有緣遇到淨老和尚這樣的一個大善知識,我們自己要發奮努力求學,我們總不能一直說我年紀大了、我老了。孔子在《論語》第一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篇就是告訴我們,人一生下來,一直到老死都是在學習,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學了之後要去時習;學了你不時習,那也沒有用。時習,就好像母鳥帶小鳥飛翔,那個小鳥生出來,剛剛翅膀有一點硬,母鳥帶著牠飛。所以那個習是一個羽毛的羽,是鳥兩個翅膀在飛;飛了幾次,還飛不行,要不斷的練習,所以要時習之。
我們修行學習經典也是一樣,學了之後我們在生活當中去時習,我們生活當中有順境、有逆境,每一天時時刻刻我們都在學習,都在接受考試,我們貪心有沒有增長?所以我最近一直觀察自己,自己吃一餐飯都貪心很嚴重,自己喜歡吃的就多吃一點,就貪了;不喜歡吃就生煩惱,那不是貪瞋痴嗎?所以我們佛堂那個五觀堂,那個現在只有形式,誰在觀?沒有。所以那個五觀堂是一堂功課。自己不能開小灶,自己房間再買個電鍋,買一個電鍋幹什麼?煮你自己喜歡吃的,那你不是在增長貪瞋痴嗎?你哪裡在修行?只有一個例外,生病了,它有些他不能吃,那個可以,那個可以開緣。不然我們道場是不能開小灶的,要跟大家吃。所以佛為什麼要規定出家人去托缽?你沒有選擇的餘地,人家給什麼吃什麼,喜歡的你也得吃,不喜歡你也得吃,這樣才能把貪心壓下來。不然你住在道場,現在道場蓋得很漂亮,一個人一個套房,然後裡面什麼都有,你修什麼?修到最後到地獄去,到時候不要說師父沒有講,先把話講前面。大家蓋廟,要思考,你要做修行道場,還是要做墮落的道場,我們自己去選擇。
好,所以今天我們學這個功課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夠在這個當中得到無量的法喜。祝大家福慧增長,六時吉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