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開示—改過必生智慧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21/3/2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32-054-0035

  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我們華藏例行性一個月一次的《群書治要》學習。今年農曆年過了一個月,這是我們過了農曆年第一次,繼續在三重淨宗別院與大家一起學習《群書治要》。

  學習,學東西,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講,不斷的講,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這個一門深入有兩種意思,第一種就是,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台中蓮社跟雪廬老人學習講經,雪廬老人規定,你一部經學會了才能再學第二部,你這部還沒有學會之前不能同時學兩部、三部,如果這樣他就不教了;學會的標準,就是上台講,老師在下面聽了可以了,這一部經算是學會了,所以這是一門深入的一個說法,不是說他只能學一部經。你看我們老和尚在台中蓮社一個月學一部,老師審核及格了,他再學第二部,所以他在台中十三個月學了十三部經,就到台北三藏學院來上課了。這是一門深入的一個解釋,就是你一樣東西還沒有學會,不能同時學好幾個。另外就是一部經學十年,這是另外一個說法。一部經學十年,我們老和尚講的這個標準,是用讀經這個方法修定。你心定到一個程度,我們自性般若智慧就開了,用讀經這個方法來修定,這個大家要聽清楚。修定的方法這是一種,這是教下比較常用,就是用讀經的方法來修定。密宗是持咒、念咒來修定,你看《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了凡先生持準提咒,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到「念頭不動,則靈驗矣」,那是修定,他用念咒這個方法修定。禪門用觀心、用參話頭。教下還有修止觀,天台宗三止三觀,華嚴五止六觀,這些都是修定的方法。我們淨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來修定,念佛方法也有四種,第一種實相念佛,跟禪宗參禪是一樣的方法,念實相佛。第二種,觀想念佛,那個心要很定,觀想才能成就。第三觀像念佛,心定在看佛像,專心定在上面。第四種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持名念佛。你看禪宗,到六祖以後分了五個派,一樣參禪,方法也不一樣,其他的宗派各有各的修定的方法。

  淨老和尚教我們讀經,就是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它的意思,這就是修定,也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因此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一部《無量壽經》讀三千遍就開悟了,讀一千遍小悟,讀兩千遍大悟,讀三千遍就大徹大悟,這個我們看到老和尚在過去講席當中常常講。現在讀《無量壽經》超過三千部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有人讀了一萬多部,但有沒有開悟?不但沒開悟,好像煩惱還比以前更增長。所以過去都常常有人去請問老和尚,師父你不是說讀三千部就開悟了?我讀了三千部、五千部、六千部,一萬多部的都有,怎麼還沒開悟?後來老和尚就講,什麼叫開悟?你讀經發現自己的毛病就叫開悟。你讀了三千部,有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在哪裡?好像沒有,自己一個過失也沒有,沒有就是沒開悟,沒開悟就是迷惑顛倒。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別人講我們也不接受,這樣怎麼能開悟?所以我們老和尚講,讀經讀到發現自己的毛病、煩惱習氣,知道自己過失在哪裡,這叫開悟;把自己錯誤的毛病習氣改過來,這叫修行,這樣你才能大徹大悟。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講「改過必生智慧」,改過就是懺悔,懺悔業障,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毛病改過來,你才會生智慧。

  智慧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具足的,不要學的;從外面學來是知識,不是智慧。我們現在智慧不現前,就是有業障,就是有過失,自己沒把過失改過來,業障障礙住了,不是沒有,還在,但是被障礙住,透不出來。就好像,你看今天下雨天,你說天上太陽有沒有?有沒有陽光?下雨天是不是陽光、太陽就沒有了?現在大家都有坐過飛機,你這邊颱風雨下得再大,黑天暗日,飛機只要衝過雲層,你會看到藍天白雲、陽光普照,那個就比喻說我們的自性般若智慧你從來沒有失去。但在下面為什麼看不到?被烏雲遮住了;烏雲散掉,你就見到了。就像我們無明煩惱排除了,沒有了,我們自性智慧光明就完全顯露出來,是這個道理,所以六祖講「改過必生智慧」。這句話還是會集《無量壽經》的夏老居士給我們點出來,不然我們看《壇經》看了半天,大家焦點都在六祖開悟的那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六祖開悟的一個心得報告,大家都津津樂道,都在談這一首。就像永嘉大師他有兩本書,一本《證道歌》,《證道歌》就是他大徹大悟的心得報告,很多人都是讀那個心得報告,《證道歌》。所以我到浙江溫州去,去永嘉大師那邊的道場,他們修永嘉大師這個法門的,就是參禪的,他們就是修《證道歌》,我就問他們,我說永嘉大師還有一本叫《禪宗集》,他們說沒有看過。那個《禪宗集》裡面講的就跟《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一樣的,教我們斷惡修善的,那個是基礎。基礎沒有,你看那個你也看不懂,看了口頭禪是很好,講得津津樂道,但是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還是夏老給我們點出來,他說大家都是津津樂道那首開悟的偈頌,但是很少人去注意到六祖這句話「改過必生智慧」。

  我們為什麼智慧生不起來?就是被我們的過失給障礙住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過失,自己錯在哪裡也不知道。因此才要讀經!讀經讀了之後,知不知道自己過失?可能還是不知道。《無量壽經》讀了三千遍,還是不知道,不要說讀三千遍,讀三十萬遍也開不了悟,因為你障礙始終沒排除,一直給你障礙在那邊。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功課,就是改自己的過失,我們現在自己改自己的過失。因此我們老和尚那個時候講《無量壽經》,後來也出了很多問題,很多居士經讀得多就貢高我慢,煩惱增長,變成讀經在比賽,你讀三千,我四千,我比你多。這樣這個心態就完全錯了,變成鬥爭的心態,這個怎麼會開悟?當然不會開悟。所以老和尚後來又講《金剛經》,又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又講《地藏經》,又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善業道經》、《太上感應篇》,後來又提倡《弟子規》、《群書治要》。而且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個優先推出《群書治要》,我們看看,我們這段時間聽這個課聽下來,才知道《群書治要》跟這些都是相得益彰,跟《弟子規》、《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跟佛經都相通。

  我們念佛人也是要修善,要修福。你看佛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經》之前,先給她說修三福,淨業三福,這個我們也常常講。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律、威儀在第二福。必須有第一福人天福的基礎,你才能受三皈依,才能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有了第二福,才能提升到第三福大乘菩薩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給韋提希夫人講,也是給我們大家講,這個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十方三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淨業的正因,這三福。給韋提夫人講這個三福,妳要先修三福,然後再給她講後面的十六觀。第一觀到十二觀,觀想念佛;第十三觀,觀像念佛。第十四觀到第十六觀就是九品,到最後第十六,下下品往生,大開持名念佛。這是在《觀經》裡面,我們也常常跟同修大家提起這個的重要。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就是說,我們現在學習哪一樣東西,這一樣先把它學會;如果一樣東西學會,你就能觸類旁通,它能夠相通,因為都是從自性出來的,所以都能相通。淨老和尚後來提出這些,就是要補充說明《無量壽經》。你看《無量壽經》講得算是很詳細了,但是我們還是看不懂,讀了一萬多遍還是不懂,讀,不知道什麼意思。我們老和尚說,你讀的時候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修定。大家聽到這一句,不要想它的意思,那我們就讀就好了,這下生活上怎麼修、怎麼待人處事都不知道。後來我們老和尚又補充說明,要解義,解義就是你要知道講什麼意思、要怎麼做,不然你怎麼修?不是讀一讀就沒事了。佛在《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怎麼待人處事接物。所以我常常跟同修分享,我說我們讀《無量壽經》讀那麼多遍,大家懂不懂?《無量壽經》講「無義無禮,不可諫曉」,「資用有無,不能憂念」,對父母師長他沒有感恩的心,「魯扈抵突,不識人情」。讀了,我們認識什麼叫人情?人情世故懂了嗎?什麼叫義,什麼叫禮?完全不懂,但念得都沒錯,字也沒念錯,甚至有的人會背誦。所以總是停留在讀誦,沒有受持。所以這部經,給我們講讀誦受持,讀誦是為了受持。為什麼天天讀?要加深印象,不然常常忘記。忘記了,怎麼修?在生活當中提不起來。所以我們想要進步,沒有別的,改過,你過不斷的改,你就智慧不斷的增長,就進步了;如果不改,永遠不能進步,還會退步,這也是必定的。但是改過之前我們要先明理,你不明白這些事理,不知道怎麼改,也不曉得自己錯在哪裡。怎麼改?沒辦法。

  所以你聽懂了嗎?諸位我是不知道,我聽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補充老和尚講的,所以我這個根性也是很鈍,老和尚的聽了好像懂了,但也沒有完全真懂,也是一知半解,聽了《群書治要》,我自己是很有受用。我自己感覺到很有受用,我才會帶大家來聽;如果我自己沒有這個感覺,不可能帶動大家來聽。我也是覺得我自已有得到這個受用,應該跟大家分享,不能說就我一個人知道就好。最起碼就我們比較親近的,我們內部的,我們要先帶動,然後再帶動外面的人,我們總是要自己先來做。不然一天到晚去外面勸別人,我們自己道場都不這麼修,人家也會覺得很奇怪,你們自己怎麼都沒修?這個也絕對是錯誤的。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是根本,根本就是從你自己做起這樣;不是自己不做,然後都是去勸別人做,本末就倒置了。自己做到了,再去勸人。

  我們現在上這個課,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他也不願意來上;甚至出家了,認為我們學佛,念佛就好,這個不需要了,這樣的一個想法。這樣的想法,個人的業障,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成見。我這個人實在講沒什麼長處,只有一點點,師父講的話,我不敢說百分之百依教奉行,起碼也有百分之二、三十,三、四十,不是完全都不接受,完全不接受那不可能。也很慚愧,跟人家那些學得很好的人也無法相比,你看蔡老師我就很佩服他,他年紀比我輕,小我二十二歲,我當他爸爸都當得過了,但我現在要聽他的,他修得比我好,人家修得比我好,我們就要向人家學。我們不要以為我們倚老賣老,我們出家的年資多久、年紀多大,你看孔子他還拜一個七歲的小孩做老師,不懂的他懂,你就要向他請教。所以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很多人都有他的長處,他的好處、他的優點我們要向他學習,他的缺點我們要避免,這樣不管什麼樣的人,我們一接觸,對我們總是幫助提升。《群書治要》,老和尚提倡的,再請蔡老師講。我們學得還算是很晚了,沒有當時一開始就學,如果十年前開始學,今天可能成績也不一樣了。這些年來我都是忙於應付法會,真的,這個一、二年是新冠狀病毒的疫情,不必出國;出國應付那個,真的沒時間。這兩年比較不用跑國外,有時間跟大家一起學習。所以我們老和尚講的,我們要聽。

  《感應篇》,是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提倡的。很多佛教界的人他不以為然,他也不接受,道家的。但是我們大家知道,台北雙溪,老和尚給我們取「靈巖山」,意思就是說我們學習印祖這個法脈,我們淨土宗是跟印祖這個法脈。因為李老師的淨土是跟印光大師學的,雪廬老人他是皈依印光大師的,我們老和尚淨土也是李老師勸他學的,所以我們淨土這個法脈就是是印祖這一脈。所以雙溪,我們老和尚給我們取靈巖山,就是叫我們要學淨土印祖這個法脈。印光祖師的《文鈔》,你看他勸這些蓮友居士都要教小孩讀《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所以我們雙溪道場,包括台北的華藏淨宗學會,我們就是依據老和尚的指導,學習印祖這個法脈。當然我們淨老和尚指導的這些我們都要學習,才符合我們這個道場修學的宗旨,道風、學風,大家好好來學習。

  《感應篇》講因果,你看這裡講「違逆上命」,今天讀到這一句也有所感。上命,就是父母師長、上面的領導頒布的,我們現在講行政命令。違逆是什麼?違是違背,逆是叛逆,他不接受,這個就叫違逆上命。父母師長、上面的領導,他叫你做什麼,你不接受,就叫違逆上命。現在的父母師長、領導也沒辦法去處罰人,但是司過之神,神明會記過。所以「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大則奪紀,小則奪算」,一算就是你的壽命一百天,扣掉一百天叫奪一算;如果大的過失,扣掉一紀就是十二年。《感應篇》這些我們修,像《了凡四訓》記功過格,就每一天都要加減乘除,我們有功有過,加減乘除,功多還是過多?功比較大,還是過比較大?這樣加減乘除。所以他記這個,就是說提醒自己、要求自己,不斷提升進步。了凡先生他只是求人天福報,他沒有求往生淨土;我們修淨土,我們是求往生西方淨土,改過向善。

  「違逆上命」,我們在生活當中必須有一些比較具體的事情,大家就以此類推。比如說我們華藏現在定這個課程,這個也是根據我們老和尚指導來修的,《群書治要》的課程,道德講堂,我們的職工不願意來上課的就是違逆上命。上面頒布的命令不甩,他不來,是不是這一條?所以讀了之後,你要知道是哪一樁事情。讀了半天,不曉得是什麼事情。這一條叫違逆上命,我舉出一條,其他你可以以此類推,因為生活當中跟這一條相關的就很多方面,凡是上面交代的事情你違背、你叛逆,像現在小孩叛逆,叛逆期。你不願來這裡,就是違背、叛逆,你不接受。這個我也不會去責怪大家,但是司過之神要記過。所以父母師長、上面的領導這些交代的事情,我們要去依教奉行,所以我們也是盡量。我也是盡量,我自己的一個經驗,老和尚交代的事情,我是能力有限,但總是要盡自己的力量去做;能力不到的,老和尚也不會叫我去做。所以我們還是要盡心盡力,老和尚看我能做的,後面他還會叫我再去做,也就是基本上我們是不違背。所以老和尚一些活動,你看二OO四年他不能去日本京都辦畫展,他就交代我,就你用華藏來辦。那個時候我也是臨時的,排除萬難去完成這樁事情。所以這些年也是只能說略盡綿薄之力,我們是盡量修。所以「違逆上命」,凡是我們的職工不來的,就是這一條,你不接受,你有你的想法。大家想是不是?如果我講錯了,給我糾正,等一下提出來。

  好,我們就講到這裡。大家好好從這個地方,在生活當中去檢點,改過自新,我們的道業、學業、事業,包括家庭才會提升,才會進步。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