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三五卷) 2002/8/31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835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隨門廣釋,偈頌第五首:
【或是願力所出音。神變音聲為體性。一切眾生大福業。佛功德音亦如是。】
這一首也是講的「教體」。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決定是願力。佛菩薩在因地的時候,跟我們一樣,學佛都發了度眾生的願,這個願不論是有心無心、是真是假,阿賴耶識裡頭都落下種子。到了成佛、成菩薩的時候,慈悲心自自然然的生起,慈悲心生起來,從前發的願當然要兌現了,即使是無心發的也會兌現。你要問這是什麼道理?佛經上講的「法爾如是」,見性之後,假的都變成真的了,真心!沒有見性之前,真假不定,見性之後,一真一切真,哪有不度化眾生的道理!
這個「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眾生有苦難,佛菩薩有智慧、有能力,哪有不幫助的道理!也許有人會問,現在地球上的眾生苦難太多了,佛菩薩為什麼不來?為什麼不幫助?這個問得好像是很有道理,問得沒錯。其實佛菩薩時時刻刻沒有離開眾生,但是我們沒有感覺到佛菩薩對我們有什麼幫助。這個原因是什麼?業力,眾生有業力。
眾生造作罪業不能不受果報,就像父母愛護兒女一樣,哪有不疼愛的道理!現在兒子犯法了,被判刑了,他要接受刑罰的處分。佛菩薩就像父母,六道凡夫就像兒女犯法了,造的罪業他一定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去坐牢。雖然他坐牢,他被判刑,接受刑罰了,父母在旁邊依然是時時刻刻在照顧,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由此可知,六道三途就是造作一切不善業的懲罰。希望在接受懲罰的時候,覺悟了,真正悔過,知道懺除業障,回頭是岸。念頭一轉,佛菩薩的力量就加持上,念頭轉了,行為一定轉,轉惡為善。從哪裡轉起?從念頭上轉起,這個就是古來祖師大德常常教人修行從根本修!根本是念頭,從念頭上轉,真的轉過來了。那眾生不知道轉,是他依然迷而不覺,什麼時候覺悟了,什麼時候就轉了。
眾生的習性,貪瞋痴慢,這是無量劫養成的。這一覺悟,貪瞋痴慢就降低了,就得到控制,這是好事情,這是修行證果的根本。不覺悟的時候,遇到怨恨,總有報復的念頭,生瞋恚心;覺悟之後,在這個地方是最明顯的轉變,瞋恚心沒有了,瞋恚這個煩惱雖然非常猛厲,很容易制伏。
不要說是在佛法裡頭,在世法裡面,我們在經教裡面看到了,色界天人瞋恚沒有了,他並不是真的斷了,他是伏斷,不是滅斷。色界天人修禪定,禪定功夫深,頭一個,瞋恚的念頭就不會起現行。諸位想想看,如果一發脾氣,心裡還不高興,哪來的禪定?所以有禪定的功夫,肯定瞋恚是被控制住了,佛法裡面常講,被降伏住了。出世間法,那當然更不必說了,他不是伏斷,是滅斷。在大乘法裡面,把這個境界轉過來了,把瞋恚轉變成慈悲,這就是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就在念頭一轉。功夫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天天遇到,你念念會轉,真功夫!
我是凡夫,別人也是凡夫,凡夫哪有沒有煩惱的道理?哪有沒有習氣?既然有煩惱習氣,我們思想、見解、言行,肯定不能盡如人意,這個人聽到歡喜,那個人聽到討厭,我們要在這個境界裡頭磨鍊,在這個境界裡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修行不在經本裡頭,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在處事待人接物。
別人對我誤會,從誤會產生了毀謗、陷害,在一般狀況之下,我們會把那個人看作冤家對頭,瞋恨心當然生起來。菩薩不爾,跟凡夫不一樣,聽到別人毀謗,見到別人陷害,沒有一絲毫瞋恚心,回過頭來反省,我什麼地方做錯了,引起他的瞋恚?回過頭來反省自己,這樣就有進步了。如果自己確實有過失,他的瞋恚陷害,把我這個業障消了,你們想想看對不對?如果這個業障要不消,將來到三途裡受果報,現在受到毀謗、受到陷害叫重罪輕報!那我對這個人,對毀謗我的人,對陷害我的人,是什麼態度?感恩!他替我消業障。如果我沒有過失,被冤枉了,他來加害於我,那個消業障消得更大。我現在沒有過失,反省確實沒有過失,他冤枉我、他害我,我過去生中累劫的業障這樣消除,所以修行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順境,境是物質的生活環境,一切都很順利;善緣,緣是人事環境,遇到的都是好人。在這個境界裡面不生貪念,貪念是煩惱,在這個裡頭去磨鍊,把慳貪斷掉。在逆境裡面,生活環境樣樣不順心,處處有障礙;惡緣,遇到的都是惡人,在這個境界裡頭不生瞋恚。諸位想想看,貪瞋痴是怎麼斷的?天天在生活環境當中,把貪瞋痴慢斷掉了。哪個人不是善知識?哪個人不是佛菩薩?統統都是!善財童子修行,我們要仔細去觀察,他怎麼修的?所有一切境緣,不論是順逆、善惡統統是善知識,順境善緣長自己的福慧,逆境惡緣消自己的業障,怎麼不感恩?我們從大乘經教裡面學到了,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在生活裡頭,工作裡面,對人、對事、對物修純淨純善。《十善業道經》佛告訴我們「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時時刻刻要提起來,我套這一句話說「不容毫分不淨夾雜」,我們今天要修的,純淨純善!環境,物質環境樣樣都好,人事環境人人都好。佛經裡頭有兩句話說「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打我、罵我、毀謗我、陷害我都是好事,那個人都是好人。你要問為什麼?消業障!成就真實的功德。對於惡緣惡境,沒有絲毫瞋恚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持戒波羅蜜圓滿了,六度是這樣修成功的。
遇到小小不如意的事情,心裡不高興,你立刻要警覺到,我還是凡夫一個,沒功夫!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一定是常生歡喜心,一定是身心清淨一塵不染,能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我們看看世尊當年在世,所示現的不就是這個樣子嗎?每一天吃飯到外面托缽,遇到富貴人家供養的飯菜好,不起貪心;遇到貧窮人家給的飯菜很難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這個裡面修清淨平等覺。起分別執著那是輪迴心,那是凡夫,聖人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
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到,迦葉尊者憐憫貧窮苦難的人前生沒有修福,托缽,常常到那些地方去托缽,給他們種一點福,這是慈悲。如不如法?釋迦牟尼佛的評語很高明!他說這些弟子們偏心,有些人專門到富有人家去托缽,他不是貪愛這個飲食,也是慈悲心,希望這些富有人多多種福,生生世世富有,他存的是這個心,那是好心。但是你的存心沒有錯,世間人看到生起疑惑:某人,你看看他,那個人家東西好吃,天天到他家去,貪心。那個人家東西很不好吃,他天天去,這什麼意思?叫人家起疑惑,這心不平。這一點佛說出來,我們也要顧及到,不要引起社會大眾的疑惑;不引起疑惑,平等隨緣就好了。
我們從世尊當年僧團的生活,會學到很多東西,無非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去幫助苦難眾生,隨緣而不攀緣,隨緣,什麼都好!在一切境緣當中,就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修就是修這樁事情。有分別執著是凡夫,是錯誤;無分別執著是佛菩薩,是正確的。沒有分別執著,絕對不是不知道真妄是非,邪正利害不是不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那是智慧。「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不染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功夫!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沒有智慧、沒有功夫怎麼行?有智慧、有功夫,願力在推動,這不可思議!
世間人每一天工作很勤勞,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古人說得很好,「名利」二字,他不是為名,就是為利。如果說名沒有了、利沒有了,他的動力就沒有了,他不願意幹了。佛菩薩幫助九法界眾生,不求名、也不求利,他永遠不休息。就是以釋迦牟尼佛做例子來說,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這個人要認識清楚,你才不至於迷信。這個人要是用今天世間人的眼光來看他,他是什麼樣的人物?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跟中國孔老夫子完全一樣,終身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最難得的,他是一個多元社教的義務工作者,他教學生沒有收學費,沒有收學生供養,有教無類,不管你是哪個國家的人、是哪一個種族的人、信仰什麼宗教,一概不分,只要你肯來學,佛一定教你。我們在經上看到,他對於他這個行業盡職,現在人講敬業,他的敬業是達到滿分。給大家上課,為大家解決問題,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我們在經上看到「二時講經」。古印度把一天這一晝夜分為六個時辰,晝三時夜三時,所以古印度的一個時辰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二時就是八個小時跟大家上課。我們想想,現在在這個世間,哪一個做老師的每天上八個鐘點課?四十九年不中斷,沒有放假、沒有星期日休息一天,沒有!
所以,有人不明這個事理,說佛教是消極,那釋迦牟尼佛消極嗎?釋迦牟尼佛要是消極,世間還有什麼人是積極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我們今天展開《大藏經》,裡面許許多多這些小部經都是世尊當年答問的;學生提出問題,佛給他解答,紀錄下來,這小部經很多很多。佛的願力,不是為名、不是為利,永遠不休息。就像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所說的「無有疲厭」,真正是學不倦、教不厭。我們現在知道,這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遠沒有間斷,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普門品》裡面讚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感應的道理,我們前面也說過很多次。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這四大類。冥感冥應是最普遍的,就是佛菩薩加持我們、保佑我們,我們自己沒有覺察到,真的在我們周邊,剎那之間都沒有離開過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有覺察到。
在佛法裡面一定要認真的薰修,特別著重這個「修」字,「修」就是修正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行;「薰」是不能中斷。那用什麼方法?天天讀經,讀經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訓、教誨,天天讀,不斷在重複,為什麼?我們是凡夫,煩惱習氣很重,很容易忘掉,我們有健忘症,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總得要一段時間。
我自己修學的經驗,三十年,三十年天天提醒,以後逐漸逐漸入境界,自自然然就入境界,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容易!三十年的薰習,人從大夢當中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才知恩報恩,知道佛菩薩對我的恩德,知道一切眾生對我的恩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迴向偈上我們天天念,天天念沒入這個境界。所以縱然每天念幾遍,還是做不到,這一面念一面都忘記,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叫業障深重。業障深重在哪裡,我們不容易覺察到,一面念著一面都忘記。如何念著這個經句,心裡頭真正有很深的感動,把它落實在生活當中,這樣才入境界,才叫做修行。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不是業力來的,他是願力來的,這個願力也變成了性德,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
『神變音聲為體性』,這一句話說得好,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沒有一定的形相,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你要問,佛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是老的還是少的?不定,男女老少統統都有。我們看到古人畫的「觀世音菩薩變相圖」,兩大冊,五百多幅觀世音菩薩,不一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菩薩有能力示現;所以佛菩薩沒有身相,能現一切不同的身相。我們為什麼不能現?我們執著這個身相是自己,就不會變成第二個身相,這個障礙不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嗎?如果我們不執著這個身相是自己,你就能像菩薩一樣,現無量無邊的身相,這是真實的道理。
形相沒有一定,說法哪裡會有一定?應機說法,說法沒有一定的。大乘經上佛自己常說,佛沒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佛說法就跟大夫給病人治病一樣,給你診斷,你有什麼病,給你開什麼樣的處方;如果你沒有病,他就沒有藥方;病跟藥是相對的,有病就有藥,無病,藥就沒有了。正如同眾生有障,佛就有法,這個法是消除業障的,叫佛法。眾生沒有業障,哪來的佛法?佛法就沒有了。所以佛說一切法,無不是應眾生的業障而說的,這就是「神變音聲為體性」。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就不會執著、不會疑惑了。
在這個地方,佛教學生有四句偈,叫「四依法」。第一句「依法不依人」。佛滅度了,不住世了,後世的弟子,怎樣能夠學到如來的正法?這四句話重要!末法時期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怎樣辨別是佛?還是魔?佛弟子、善知識所說的法,決定與經典相應,經典是標準;如果所說的跟經典相違背,這不是佛法。
佛又怕後世的弟子執著經典,執著經典就錯了。這第二句說「依義不依語」,教我們不要著經典的相,不要死在經文之中,說法的人說的意思跟佛的意思一樣這就對了。「依義不依語」,言語不一樣,沒有關係;文字不一樣,沒有關係;意思一樣就對了。這個教訓很重要!如果懂得這個意思,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就不會有人反對了。許許多多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什麼?理由是執著在文字上,不懂得四依法裡頭「依義不依語」;換句話說,對佛法沒有透、沒有通,才生這麼多障礙。自己障礙自己這事小,你還在障礙別人學這個法門,那個罪過就重了。那個人學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能往生、能得度,你把他這個機緣斷掉了,這因果責任要負。
第三句佛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句話的真正意思,是教我們選擇法門,佛說這麼多法門、這麼多經典,我們在這裡頭選擇哪一種來學習?你要選擇「了義」,不要選擇「不了義」。了義的意思,也是很廣泛的。古人的解釋,真正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的,這個經論法門就是了義。這個話說得沒錯,古人講東西就跟清涼大師註解《華嚴經》一樣,點到為止。但是現在人看不懂,你說了他也聽不懂,那就不得不麻煩、不得不囉嗦。那了義還要加上適合自己的程度、適合自己生活環境,學習起來容易,不吃力,沒有壓力,簡單、扼要、穩當,成就還快,這就是了義。
這樣的了義經論,當然最殊勝的是《阿彌陀經》。所以在中國佛法兩千年來,在學佛成就上來說,大概《阿彌陀經》排名第一了。為什麼?簡單容易、穩當可靠,《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不是二。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華嚴經》就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大本的《阿彌陀經》,這個話沒錯。《阿彌陀經》詳細的說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詳細講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而三,三而一;文字有廣略不同,義理一點差別都沒有。所以,我們要想對於《無量壽經》、對於《彌陀經》透徹的了解,《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這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讓我們知道有所選擇。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繼續看偈頌的第五首:
【或是願力所出音。神變音聲為體性。一切眾生大福業。佛功德音亦如是。】
前面我們講到,世尊教導我們的「四依法」,講到第三句「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末後一句非常重要,「依智不依識」,這一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講,學佛一定要依理智,不能感情用事。識就是情感,要有智慧,如果感情用事,決定就產生偏差、造成錯誤。世出世間法,所有一切的誤會、過失都是感情用事,如果頭腦清楚、理智怎麼會犯過失?世尊最後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凡是事情沒有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可以存疑,古人講「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這個不是懷疑,懷疑是錯誤的,那是煩惱;這個疑是學習的方法。理太深了或者事情太複雜了,一時沒有辦法搞清楚,我把它打個問號在旁邊,我要求答案,這是正確的。
第三句講『一切眾生大福業』,這好事情。眾生哪有不求福的?中國自古以來,所謂的「五福臨門」:富貴是福,富是擁有財富,貴是你有很高的地位,那叫貴。中國人希望家庭人丁興旺,多兒多女,這是福;希望健康長壽,健康長壽是福,這些全都講的是果報。最後一條講因,好德好善,好德好善是因,你才能夠得富、貴、多兒多女、健康長壽;如果你不好德好善,這個果報也現前,是你前生修的善業,感得這一生的善果。前世沒修,這一世要是明白覺悟過來了,認真努力的修學,還來得及,勇猛精進,果報在這一生當中就能現前。
諸位讀《了凡四訓》,那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了凡四訓》後面附了有一篇文章「俞淨意遇灶神記」,這一篇文章不長,敘述俞淨意先生修善積德的果報,比了凡先生還要殊勝,這是世間「大福業」。真正的大福業還不是這些,真正大福業是什麼?是破迷開悟!因為像了凡先生所修的,余淨意先生所修的,是人天福報。人天福報縱然做到人間的帝王,欲界天王,色界天王,他不能出三界。既不能出三界,你就曉得依舊是輪迴,既然是輪迴,那你一定明瞭,肯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這是六道裡頭必然的現象。《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說的沒錯,都是事實。
所以,佛法不貴人天福報,不把這個看重,看重什麼?看重戒定慧三學,看重六度、十願,菩薩所修的六度,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是真實的大福業!但是世間人,包括六道(六道就包括諸天),認假不認真。佛講真實的,大家縱然聽到也點頭稱讚,決定不肯奉行。為什麼?好像眼前得不到利益,這個現象很普遍。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也提出這些問題請教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很慈悲有問必答,而且說得很詳細、很透徹。他告訴我,這是對於真實教誨,沒有透徹的理解,我們一般講一知半解,所以他不能夠奉行。如果真正徹底明瞭佛所說的,像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果然明瞭如來真實義,哪有做不到的道理!章嘉大師給我說的,我非常感恩他,印象非常深刻。佛法知難行易!他老人家講的,正因為「知」太難了,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難!「行」太容易了,念頭一轉,凡夫就作佛了。
你的念頭為什轉不過來?就是因為你了解得不透徹。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為什麼還生貪瞋痴慢?為什麼不能把貪瞋痴轉變成戒定慧?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佛轉過來了,我們為什麼轉不過來?對於這個裡頭的道理、事實真相了解不夠透徹,所以貪瞋痴放不下,戒定慧起不來,就這麼回事情。戒定慧是自性本具的性德,大福業!而貪瞋痴正好把這個自性裡頭本具的福德障礙住了。所以大乘經裡面佛常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覺悟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煩惱。法沒有迷悟,人有迷悟。菩提沒有變,人迷了,把菩提變成了煩惱;人要覺悟了,煩惱又恢復成了菩提。迷了的時候,涅槃就變成生死;悟了的時候,生死就又回歸到涅槃,它是一不是二。
由此可知,最大的福業是什麼?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業,業是事業,什麼樣的事業裡面是大福報?由此可知,世出世間學佛這個事業是最大的福報,學佛,向佛學習,學作佛。佛慈悲,不但用言語來教導我們,他還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歷代的祖師大德學佛,也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在近代,李老師給我介紹的印光大師,他給我說過多次,學印光大師。在我沒有出家之前,他教我古人別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蘇東坡跟梁啟超都是虔誠的佛教徒。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之前,他舉出居士這個例子。這兩位在佛門裡面,可以說是佛學家,經典讀得很多,能言善道,還有著作流傳在世間。為什麼不能學他?他沒有去做,他有解沒有行,所以還是凡夫,還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李老師特別提出來,教我不要學這兩個人。我們年輕的時候,對這兩位都非常仰慕。
出家之後,李老師教我要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是大勢至菩薩來示現的,我們細心觀察大師一生的行誼,確確實實跟《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講的相應。他這一生的示現,是我們末法出家人的典範,好樣子!他出現在這個時代,對這個時代的社會狀況知道得非常透徹。在這個時代裡頭,真正發心修行人要想成就,要怎麼個修法?他的開示非常重要!
如果真正想成就,印祖教導我們,不要建大道場,建個小型的道場,這個道場住眾最好不要超過二十個人。二十個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念佛修行,彼此互相照顧,不化緣、不募捐、不做法會、不做經懺佛事、不攀緣,老老實實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他這個方法說得真好,道場大,住眾多了,是非就多,不容易得清淨心。心不清淨,福就沒有了,罪報就現前了,沒福!
所以我們在這邊建這個道場,建這個念佛堂,我勸導同學們,我們在這裡共修的人數最好是四十八個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比印祖所說的超過很多,印祖只說二十個人。如果我們接受印祖的教誨,我們以二十四個人為標準,《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願二十四章能相應。念佛的方法,可以採取諦閑老和尚教導他那個做鍋漏匠的徒弟,那個方法好!諦閑法師說,只有這一句佛號,六字洪名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再念,不分晝夜。這個方法確實對於心理、生理都沒有壓力,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休息,休息好了趕快接著念。符合《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真有成就!
我們要多想想,二十個人不少。《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當年在世,他的那個道場,大家在一塊共修的只有十二個人,各個成就不可思議!祖師他們的想法、做法跟凡人確實不一樣,那是真正的大福業。也許有人要問,你不做法會、不化緣,你這個道場怎麼維持?你生活靠什麼?這個地方就要有信心,我們的生活靠阿彌陀佛,生活必需的,我們依靠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不靠人。真正學佛,一個念頭,求往生,心裡頭沒有一個雜念,沒有妄想,跟諸佛菩薩自自然然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在講堂裡常講,我們起心動念,思想波的速度很快,念頭才起就遍虛空法界,比光、比電快得太多了,光跟電不能比。所以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佛在滅度之前,教訓後世的弟子,佛不在世了,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生活清苦一點好,常有出離心,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生活太富裕,出離的心就衰弱了。不想出離三界、不想往生,覺得什麼?這裡不錯、這裡很好!往生的意願淡薄了。生活苦好,苦到怎麼樣?不想在這個世間住了,希望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以苦為師」。佛教的這些方法,都是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都是幫助我們在這一生成就,這叫大福業,我們要能夠認識。
對世間人來說,世間人哪個不求財富?哪個人不求聰明智慧?哪個人不希望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果必有因,你要找到真因,真因它才有真的果報!這三種果報,真因都是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要得這三種果報,你要認真去修因,你肯定會得到這個果報。這裡頭的道理、事實真相,如來透徹,佛不欺騙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物質生活過得很辛苦,什麼原因?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或者修得很少。
我們看到世間擁有億萬財富的人,那是人家前生修的財布施多,他今生得這個果報,我們中國人常講,他命裡頭有財庫。無論做哪一個行業,那是緣,命裡頭有是因,因加上緣,果報就現前了,這是事實真相。命裡頭沒有,不能強求,跟人家做同樣的事業,那個人發財,我天天在蝕本,這是什麼道理?緣相同,因不同,果報不一樣!修法布施自然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最根本的是不食眾生肉,這是最根本的。一切眾生,他是凡夫,哪一個不貪生怕死?所以,不忍食眾生肉,這是無畏布施的根本,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把對一切眾生傷害的念頭斷掉,能夠盡心盡力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眾生,這是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
這三種福都是福報,世間人真的不分國家界限、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你只要提出這三樁事情,人人都希求,不知道怎麼個求法。大學裡面開了這些課程,研究怎麼樣致富,全是假的,他沒有找到致富真正的因緣。看到世間許許多多發大財的人、事業成功的人,研究他們是怎麼成功的,我們要怎樣學習?他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所思惟到的都是緣,他不知道因。所以讀財經、貿易這些學科的學生,沒有聽說各個都發財;讀科學、哲學的學生,沒有說各個人都開了智慧,學生很多,成就的人不多。什麼原因?成就的人要有因,你在學校所學的那是緣,有緣有因,他能成就;有緣沒有因,不能成就!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求財富,我過去生中沒有修因,佛菩薩能不能保佑我發財?跟諸位說,不能。佛菩薩保佑的是什麼?佛菩薩把發財的道理講給你聽,把發財修學的方法告訴你,你要能夠依教奉行,你就得財富了。那佛講的是什麼?財布施,愈施愈多!不施,不施就沒有了,這個道理、方法很難聽到的。我們在佛門裡面學什麼東西?你要是跟一般初學的人來說學發財、學聰明智慧、學健康長壽,他們很容易聽,一聽他就很樂意進佛門裡來。佛不打妄語,佛絕不欺騙人,真的幫助你得到,這是小事、小福報。
大福報是轉凡成聖,要真正成就法身、般若、解脫,這是真實圓滿的大福業。從哪裡修?還是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個科目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教菩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無量無邊的菩薩、聲聞、緣覺,就是這六個科目。六個科目如果再把它歸納就變成一個科目,這一個科目就是布施,放得下!佛門裡面講的「捨得」,布施是捨,捨是因,得是果。你不捨你就不得,你能捨就能得,多捨就多得,少捨就少得;捨是因,得是果報。布施分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所以一個布施把整個佛法全部都包括了。
所以學佛修什麼?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布施而已,到了最高的境界,就不叫布施,叫供養。大乘菩薩叫布施,普賢菩薩叫供養,這個道理要懂。布施裡面不一定有真誠的恭敬心,供養裡頭有,供養裡頭有孝順心、有恭敬心、有真誠心,我們平常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用這個心修布施就叫做供養,那個福報等虛空法界,無量無邊!我們要懂得學。
福報現前了,自己不要享受,依舊是「以苦為師」,那是正確的。為什麼?首先要認識自己,自己是凡夫,無量劫搞生死輪迴,習氣很深很重。這一生學佛,學了個幾十年,佛法總算是有一點成就,能把煩惱習氣控制住、伏住。如果一享福,怕的是你的功夫伏不住煩惱,你退轉了。福報現前怎麼辦?福報現前給一切眾生去享,自己不享,永遠在精進,永遠在提升自己境界,好事情。
我們在經典上讀到,許許多多菩薩因福報現前享福而退轉的、而墮落的,多得是。經論當中最明顯的,師子覺尊者(他們兄弟三個人)、無著、天親三位大菩薩,都有了不起的成就。兄弟三個人,他們都是求生彌勒淨土的,約好了,哪個先去,去了之後趕緊回來報個信。師子覺先往生,這一往生音信渺茫,沒有消息回來。
第二個無著菩薩往生,三年之後,回來跟小弟報信(天親菩薩)說他往生兜率天,見到彌勒菩薩。天親菩薩問他:你怎麼三年才回來報個信?他說:沒有,我到那裡去,打個轉立刻就回來了。現在我們懂得,時差。兜率天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這打個轉回來,不就三年了;世間三年了,他真的沒有耽誤,去了馬上就回來。就問他,那師子覺到哪裡去?他到兜率天從外院經過,被兜率天的福報迷住了,他沒有到內院去。這就是說明福報現前,不能夠捨棄福報,墮落了,還是繼續搞六道輪迴,你想想這個事情多可怕!
所以諸佛菩薩苦口婆心勸導我們,修福是應當的,沒有福,不能幫助苦難眾生,幫助苦難眾生需要智慧、需要福德,我們修慧、修福都是為眾生的,不為自己的,自己要貪圖福報,沒有不墮落的。人間這一點小小福報都放不下,天福來的時候,你怎麼能夠不被它迷惑?這不可能的事情。福不能享,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到什麼時候來享福?到你什麼時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個時候享福不會墮落了。無明沒有破,法身沒有證得,享福肯定是障礙,這個道理要懂。佛在經上講得多、講得透徹,佛菩薩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要懂得、要能體會得。
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圓寂,我們在經典上仔細去觀察,沒有記載釋迦牟尼佛有人照顧他,沒有。八十歲還是自己照顧自己,這是正確的,有福不享,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八十歲還能照顧自己,顯示出健康長壽;需要人照顧,自己身體不行了。往年我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到九十五歲都不需要人照顧,自己照顧自己。最後的兩年,因為飲食中毒,身體衰弱了,才接受學生照顧;九十五歲不需要人照顧,證明身體健康。我們看看現在有很多年輕的法師,四、五十歲,侍候的人很多,享福!不知道利害!真正懂得利害是智慧,不知道利害是迷惑顛倒了。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