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十八集) 2014/6/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05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六十頁倒數第六行,從當中「《往生論》謂」,從這看起:
「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此與經題中莊嚴清淨妙合天然」。天親菩薩造《往生論》,這是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為我們作證,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讓我們生起對極樂世界嚮往之心。《論》裡頭告訴我們三種莊嚴,國土莊嚴、(正報的)佛莊嚴、菩薩莊嚴,總共二十九種,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與本經經題上「莊嚴清淨」妙合天然,莊嚴清淨這四個字,就是天親菩薩所說的二十九種莊嚴,這一部《往生論》。「三種莊嚴者,無量莊嚴也」。三種是歸納,將二十九種歸納為三種。在此地這三種歸納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經題上告訴我們的「清淨平等覺」,現在全部都入一清淨句,《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下面經說,「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即一切。華嚴玄旨又於此處見之」。華嚴玄旨就是十玄門,在這個地方我們又明顯的看到,一多不二。
我們修行,要掌握住這個認知,修什麼?清淨。用什麼方法修?無量無邊的方法,眼見色修清淨,耳聞聲修清淨,鼻聞香修清淨,口嘗味修清淨。怎麼才叫清淨?不被境界所染就叫清淨。這個境界會讓我們生煩惱就不清淨,境界讓我們生智慧就清淨。賢首國師教給我們四德,在《還源觀》上講的四德,第一德「隨緣妙用」。眼見耳聞是隨緣,我們凡夫隨緣就隨生著煩惱,就造輪迴業;菩薩隨緣不生煩惱,不造業,那就隨緣看得清楚、聽得清楚。記住,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生煩惱;不放在心上,也就是見色聞聲、嗅香嘗味,都要記住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妙用。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裡修,這種妙用它幫助你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證得無上菩提,這叫真修行。你細心去看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你看他,他怎麼修的?沒有往心上放。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智慧,不放在心上那就是定功。他的心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我們要學這個。眼見色,阿彌陀佛;耳聞聲,阿彌陀佛;鼻嗅香,阿彌陀佛;口嘗味,阿彌陀佛,全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決定不要把境緣放在心上,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都不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心就被染污,心就動了,心就不平等;不放在心上,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
這個事情難,真不容易,老和尚教我們什麼?教我們用一句佛號,見色聞聲,放在心上全是阿彌陀佛,不放別的,這個法子妙絕了。天天這麼做,做久了自然而然是阿彌陀佛,別的東西都放不進去了。你看,先從勉強我們這樣做,到最後變成自然的,習慣成自然。我們希望一年達到自然,這就是我教給同學的方法,這個光碟一天看三遍,念一萬聲佛號,我教你這個方法。看三遍需要三個小時,念一萬聲佛號需要兩個小時,你每天想盡方法抽出五個鐘點的時間來修行。希望這三百六十天養成習慣,養成習慣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你就取得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你就有資格往生,你決定得生。這是教導我們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真的,一天不止萬緣,你一天看多少次,你一天聽多少次,你這個眼睛張開都是東張西望,你都在那裡看。但看歸看,心裡是阿彌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彌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彌陀佛,看一切萬法是阿彌陀佛,全是阿彌陀佛。這什麼?這是修行,這是修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這個修法。在生活裡面修,在工作裡面修,在待人接物裡面修,一定要把它養成習慣。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統統歸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一切法,這叫入一法句,這就是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用一年的功,心清淨,也就是經題上我們修的三種,清淨、平等、覺,清淨我們得到了,心淨則佛土淨,你就決定得生。這是表一即一切,一句佛號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句佛號。
我們再往下看,「又《漢譯》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又其中第十八願曰: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此中的淨潔心就是清淨心,也就是《往生論》裡面講的清淨句。十八願是四十八願裡頭最重要的一願,四十八願的核心;四十八願是全經的核心,這一核心的核心,比什麼都重要。佛決定沒有妄語,法藏比丘說我作佛時,他在極樂世界成佛了,所以我作佛時是阿彌陀佛自稱,自己說的。這四十八願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是阿彌陀佛所說的,親自說的,釋迦牟尼佛轉告給我們,為我們轉述,世尊轉述如同如來親自宣說。諸佛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這裡頭的人民有作菩薩道者。這個諸佛國裡頭包括我們娑婆世界,包括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所有的人民有作菩薩道者。菩薩是覺悟,不是造六道輪迴,是作菩薩道。用什麼方法來作菩薩道?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就是作菩薩道。菩薩道也是無量無邊,我們鎖定在這一法,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千經萬論不離這一句,這一句我們要知道。常念我淨潔心,念著阿彌陀佛,那個地方是淨土,心淨則佛土淨。
所以,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修什麼?修清淨心。也就是要記住,絕不能讓我的心被外面環境染污了。怎麼染污?你著相就染污了。別人批評我,別人毀謗我,我聽了,我接受了,他毀謗我,我心裡很難過,這就是什麼?被染污了。那怎麼辦?聽到別人毀謗我,要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看破了。或者用《金剛經》上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的毀謗落空了,我沒接受。或者乾乾脆脆,我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毀謗我,我聽到了,合掌「阿彌陀佛」,我接受的是阿彌陀佛,我沒有接受他的毀謗,這叫真功夫。阿彌陀佛幫助我生智慧,如果我接受就生煩惱。他毀謗我,我不能制止他,人家有言論的自由,但是我可以不接受。你指著我名字罵我,同名同姓的很多,可別接受。讚歎我,阿彌陀佛;毀謗我,阿彌陀佛,統統不接受。讚歎我,接受,高興,一高興也被污染了。清淨心裡頭沒有高興的、沒有怨恨的,那叫清淨。所以你高興起煩惱了,你不高興也起煩惱了,如何讓我面對著所有境界不生煩惱,只生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就對了。你跟老和尚一樣,念上九十二年,你成功了。
實際上老和尚念成功,我估計他在四十歲左右,他就念到理一心,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後面那麼長的時間,那是阿彌陀佛給他的,不是他自己的壽命,阿彌陀佛要叫他住世表法。住世表法就是做榜樣給別人看,給哪些人看?給念佛的人看,給學佛的人看,給不學佛的人看。不學佛的人看到,學佛的心發起來了;學佛的人看到,求生淨土的願發出來了;求生淨土的人看出來了,信心堅定,他不再有疑惑,為我們表這個法。一定要知道這個世間無常,走得愈早愈好,為什麼?少受罪,少造業。不走在這個世間多多少少還是要造業,這個業苦,所以這個地方不是好地方。極樂世界那麼好,為什麼不去?海賢為什麼不去?為表法。我們為什麼不去?迷在六道輪迴當中,捨不得離開六道輪迴。臨終那一念糊塗了,又要搞六道,這一迷,不知道到哪一劫你才會覺悟。所以六道太可怕了,對它不能沒有高度的警覺。所以佛希望眾生常念我淨潔心,就是常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心中,心中只有阿彌陀佛,這就是淨潔心。
「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我們在臨命終時,佛帶著許許多多的人,這些人跟我們都有緣的,知道我們這一生緣成熟了,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接引,這些有緣人統統跟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往生極樂世界不孤單,不是到那裡生疏,那裡沒有熟人,熟人太多了!無量劫來跟我們在一起的有緣人,他們早往生了,所以他們來接我,跟佛一起來。到極樂世界歡喜,生生世世,無量劫中的有緣人統統見到。「即還生我國」,後頭這句話非常重要,「作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梵語,這還得了!阿惟越致就是法身菩薩,阿翻作無,惟越致翻成退轉,前面阿,無退轉,就是不退轉。經上告訴我們,阿惟越致是圓滿三種不退轉,第一個位不退,阿羅漢所證得的;第二個行不退,菩薩所證得的;第三個念不退,法身菩薩所證得的。所以阿惟越致菩薩住哪裡?住實報莊嚴土。
極樂世界它有方便土、有同居土,四土三輩九品。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世界,我們這個地方是凡聖同居土。釋迦牟尼佛的四聖法界,出了六道輪迴之後四聖法界,四聖是方便有餘土。釋迦牟尼佛的實報土就是華藏世界,《華嚴經》上所說的。所以在此地證得阿惟越致,往生到華藏世界,難,太難了!我們修淨土的人走徑路,走一條異常捷徑的道路,直通的,所以叫橫超,不是豎出。這個法門稀有難逢,這個法門真正難信。幾個人真幹,他就相信;沒有真幹,什麼原因?還有懷疑,還沒有真正相信。真正相信,決定沒有懷疑,你這一生就決定得生。不管生哪一土,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為什麼?經文上沒有說凡聖同居土例外,沒有講,方便有餘土例外,也沒有講,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這是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剎土所不能比的,所以一切諸佛尊稱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憑這一點,一切諸佛剎土沒有,只有極樂世界有。
所以我們今天什麼最重要?清淨心最重要,不染污最重要。我們在生活上修不染污,就是決定不被外面環境影響,無論見人、見事、見物,統統是阿彌陀佛。像海賢老和尚所說的,他做到了,不分這個好、那個不好,不分,統統是一樣的,平等待遇,全都歸一法句,一清淨句,統統歸阿彌陀佛。六根對六塵境界起了念頭,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念。阿彌陀佛就是清淨法,阿彌陀佛就是平等法,阿彌陀佛就是覺而不迷,用一句阿彌陀佛修清淨平等覺,到極樂世界就證得大乘無量壽莊嚴。這一句佛號可不能忘記,忘記可就大錯了。我們一晃眼就忘記,為什麼?不知道生死可怕,生死心不切。瑩珂生死心懇切,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
我們最近看到兩個小孩,一個是遼寧的,十三歲小孩,得了重病,沒有接觸過佛教,在這個時候遇到學佛的人,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給他聽,他聽了生歡喜心,他就接受,念了兩個月,六十天,他往生了。前面我們還看到一個小女孩,十歲,這個小女孩念了三年,七歲開始念的。他們家裡學佛,父母學佛,父親念《阿彌陀經》,她七歲,問她爸爸念什麼,她爸爸給她說念《阿彌陀經》。什麼叫《阿彌陀經》?他就把《阿彌陀經》的故事講給她聽。這小孩聽了歡喜,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麼好,跟她爸爸講:你能不能帶我去看看?她爸爸說:我不能帶妳去。什麼人能帶我去?阿彌陀佛可以帶妳去。阿彌陀佛在哪裡?妳念他,妳念,一直念下去,阿彌陀佛就會來帶妳去。念了三年,十歲,往生的前一天告訴她爸爸:阿彌陀佛來接我,我要回老家了,明天阿彌陀佛來接我。請她爸爸邀請他們的親戚朋友來送她往生。親戚朋友聽到這個事情,「小孩,小孩的話怎麼可以當真?」可是她父母相信,小孩念三年了;還有一些人,「看看,去看看是真的是假的」,到時候真往生了。這樁事情我們知道,將來必然是寫在《往生傳》裡面,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真的,阿彌陀佛是真的,小朋友念了三年果然就來了。她不是壽命到了,極樂世界太好了,她看到了,她求阿彌陀佛現在帶她去,不要等在這個世間還要過個幾十年,她不幹。這都是非常聰明的人,中國古人講「福至心靈」,福報現前,智慧現前。智慧現前,在這裡不想再住,求往生。這就是統統是表法,各人表各人的法,統統合起來,對西方極樂世界狀況瞭如指掌,就清清楚楚。
這個清淨心就是《往生論》上講的清淨句。「佛名」,極樂世界的導師,「無量清淨佛,佛心是無量清淨心,總之是一法句,即是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大乘經教常講的本自清淨,惠能大師也是這麼講的,見性頭一句就感嘆,沒有想到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的。底下這一句講得太好了,這是黃念老講的,「亦即是一句佛號」,就是這阿彌陀佛四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清淨句,就是一法句,就是真實智慧,就是無為法身。「故發大乘心,持名念佛,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正是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宗。又清淨句,表實際理體。從清淨句出生三種莊嚴」,我們把它總起來說,清淨心生一切莊嚴,清淨心生一切智慧,為什麼不把清淨句放在第一位?「三種莊嚴同入一清淨句」,一切莊嚴就是清淨心之所顯現的,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的心想清淨,清淨心所生的依正莊嚴就是極樂世界,「是為經題中莊嚴清淨之義」。
我們再看第七段,「平等覺」。請看二百六十一頁倒數第三行,看念老的註解,「平等者,離差別也」。平等是什麼?不分別,不分別就平等。我們凡夫喜歡分別,所以本來是平等心,現在變成不平等了。清淨心是阿羅漢,平等心是菩薩。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是菩薩,本來是羅漢,現在我們為什麼墮落到六道凡夫?這個問題跟我們的關係太大了,我們如何來化解這個問題?下面,「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顯平等之義」。這句經文大乘教裡說得多,心、佛、眾生是一不是二,心是自己的心,佛是自己,眾生也是自己,不是說別人。我們的心就是佛、就是眾生,心要是覺悟就是佛,心要是迷惑就是眾生。心、佛、眾生是一不是三,一而三,三而一。清淨心現的是阿羅漢,平等心現的是菩薩,覺心現的是佛。清淨、平等、覺,這三樁事情是一樁事情,一而三,三而一,沒有差別。
我們現在想著,我要作佛,還是作菩薩,還是作阿羅漢,還是作眾生?要作佛,統統放下,徹底放下,心現的是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心現的是極樂世界。如果我們一樣都放不下,我們的身放不下,我們的親情放不下,我們的財產放不下,我們的事業放不下,我們還有親朋好友放不下,這些是什麼?全部都是染污,全部都是擾亂,讓你的心不平等,讓你的心不清淨,你永遠墮落在六道搞輪迴。輪迴這樁事情苦海無邊,三途六道真正叫可憐憫者,怎麼辦?遇到佛法太幸運了,這是你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遇到了,遇到要把這個機會當面錯過,那真正叫太可惜了。多少人一生都遇不到,我們這一生難得遇到了,要把這個當作自己這一生第一樁大事來看,別的都是小事,像賢老和尚說的,「啥都是假的」。娑婆一場夢,要覺悟,天天睡覺醒過來想一想,昨天過去了,再也不回來了,痕跡都找不到。聰明人知道全是假的,所以他通體能放下,不放在心上。每天在境緣上練功夫,練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練不染著、不動搖。淨宗用的方法特別奇妙,就是用一句佛號做擋箭牌,統統擋住了,沒有污染,沒有動搖,也就是守護著自己的清淨平等,真心。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那就是佛心,阿彌陀佛的心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有,我們只是六根被六塵染污了,今天我們覺悟,不讓它染污,用一句佛號代替。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看看我們的參考資料,參考資料在二百八十九頁,下面,這個名詞編號五百五十五。「出華嚴經疏」,《華嚴經疏鈔》裡面,「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第一個,「心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聖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諸佛、眾生性元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是名心無差別」。第二,「佛無差別: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他才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故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名佛無差別」。第三,「眾生無差別: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是名眾生無差別」。
《入佛境界經》裡面說,「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誰入不二法門?我們看到了,海賢老和尚入不二法門。所以他的心平等,他的心清淨,他不受外面境界感染。他沒有是非善惡的辨別,看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什麼事都是好事。鄉下鄰居,小伙子來偷他的玉米,他碰上了,這個偷玉米的人心裡慌了,不知所措,老和尚安慰他,「沒事,你要去掰,選大的掰」,馬上調頭就走了。在他看是好事,不需要我把玉米送到你家裡,你自己來拿,這不是好事情嗎?他種得很多,小廟只有四、五個人,吃不完,他又不賣,他去救濟貧苦,誰家缺米沒得吃的時候他送,你說你自己來偷不是很好嗎?不必要送了。所以他老人家心裡沒有一個人不是好人,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好事,真的入不二法門。菩薩境界,常生歡喜心,天天歡喜,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憂慮,他沒有是非,他沒有善惡,他平等了。
《入佛境界經》裡頭說,「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真如就是真心。「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故知有差別即是二,即不如矣」。我們現在有差別,有二、三,我們不懂什麼叫真如。「故云平等即入不二,即是真如。可見平等之義甚深。今題中曰平等覺,可有四解」,四種解釋,「一曰平等普覺一切眾生,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只有本經可以做到,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一門,無量經教只有這一部經。為什麼?這部經裡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普被三根」,三種根性,上根、中根、下根,沒有一個人不合適,這個法門任何人都能學得成,上上根人沒問題,下下根人也沒問題。海賢老和尚初學佛的時候,初出家,可以說是下下根人,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這個人的長處就是老實、聽話、真幹。這也很難得,這種人能成就。中國古人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哪種人好度?上上根人好度,他智慧特別高,一說就明白;再有一種,下下根人,他什麼都不知道,跟他講什麼他也不懂,可是他老實。看到老實、聽話、真幹,老和尚就給他這一句話,這一句話就度了他。老和尚傳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諦閑老法師傳給鍋漏匠是一樣的。
鍋漏匠念佛三年站著往生,海賢法師念佛三年能不能站著往生?肯定能。為什麼三年不往生?阿彌陀佛給他使命,叫他住世表法。他求阿彌陀佛帶他往生,阿彌陀佛不帶他去。表最後的一個法就是這本書,《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個任務可大了,這個功德不可思議,關係到釋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的法運,他在這個時候做個關鍵的承傳。世尊末法九千年,一切學佛眾生能夠在一生成就就靠這個法門。夏蓮居的會集,黃念老的集註,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我們有幸遇到,我們能相信,我們能發願,我們能依教奉行,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也在表法,我們表的是依教修行。我們要把這部經上所說的道理、方法,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就是用清淨平等覺對人事物,知道自己修什麼。什麼叫淨土?心淨則佛土淨,心淨則宇宙清淨,心淨則世界清淨。清淨,頭一個自己得到的,身心清淨,身心清淨生智慧不生煩惱。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今天是清淨句;用在家庭,幸福美滿;用在事業,一帆風順。有一些企業的同學,他們做出榜樣,讓我們看到企業的發展,所有員工像兄弟姐妹,一家人。怎麼做的?用清淨平等覺對人,別人也用清淨平等覺對你。這樣的人多了,這樣的家庭多了,這樣的公司行號多了,社會清淨,國家清淨,地球清淨,這些都是我們表法的。最後我們的歸宿,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讓我們在那個地方證得究竟圓滿的清淨。
普被三根,什麼樣的人都得度。「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一切含靈是指動物,也就是常說的一切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正顯平等普覺之義」。普是普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無論是什麼人,只要你相信,行善積德很好,造作五逆十惡佛也攝受你,只要你肯回頭,只要你能夠懺悔。懺悔,後不再造,我明白,做錯了,以後再不犯同樣的錯誤,這叫真懺悔,佛統統都攝受。
「二曰以平等法覺悟眾生。《淨影疏》曰: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法哪有好壞?哪有高下?好壞高下是人的分別心,分別心都沒有了,一切法就平等。法法本來平等,本無差別,同歸自性,現在人說同歸於心想。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量子力學家證實了,一切法真的是心想生,所以是平等法。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心作心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暗合道妙」,這個道是成佛之道,妙是讚歎之辭,真正究竟圓滿,它跟無上菩提相應。「巧入無生」,巧是方法,信願持名這個方法太巧妙,一句佛號念熟了,一切法都歸這一句名號,就入無生法忍。讓你見到什麼?見到一切萬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麼?不生,也就是惠能大師明心見性所說的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就是無生。「從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念得能所兩忘,即是《金剛般若》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在這一句上開悟的,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說出自性的境界,五句話。五祖聽了之後,行了,不必再說了,衣缽就傳給他,叫他趕快離開,半夜把他送走。《壇經》上都記載到。
我們念佛,我們開始念,有念;念得熟了,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證得無生法忍,為什麼?阿惟越致菩薩是無生法忍菩薩所證得的。到極樂世界就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自性現的。諸佛剎土,《華嚴經》上所說的「心現識變」,心現識變的。但是極樂世界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換句話說,每一個往生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在蓮花裡面就轉識成智。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不是自己修的,佛力加持的。你爬上蓮花是八識,坐在蓮花裡頭,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已經轉過來了,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末那變成平等性智,平等心現前,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在蓮花裡頭。所以到達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就是「往生證無生」。
「念得能所兩忘」,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佛也不可得,念不念?念,念念不間斷。你看這個心多清淨,這個心就是真心現前,純淨純善,自性現前,真心現前。真心隨緣,十法界依正莊嚴,隨緣;雖然隨緣,沒有染著。正在隨緣的當中能所兩忘,都不可得,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可以用這個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用一句佛號念得能所兩忘。這是什麼?這是理一心不亂,往生到極樂世界,不需要阿彌陀佛加持也生實報莊嚴土,何況佛一定加持你,得佛力加持,你到實報土品位大大的提升。實報土裡的品位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你是生到那裡什麼樣的等級。經上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有堅定的信心、懇切的願望必定得生;品位高下,完全在念佛功夫的淺深。能所兩忘是功夫最深的、最高的,也就是你的清淨平等覺現前。這個法門太殊勝、太稀有了。
《金剛經》上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為大眾,是慈悲心,無住是智慧心,真正的般若智慧。生心是幫助眾生,幫助苦難眾生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無住,沒放在心上,心上是什麼?心上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不行,這是六道輪迴心,我們總要把這個心換掉,再不搞六道輪迴了。六道輪迴就是是非人我,有善有惡、有愛有憎,極度的不平,嚴重的染污。不順的境界心裡頭念念不忘,仇恨在心,這是六道裡頭眾生的常情。受了委屈、受了冤枉,不甘心、不情願,來生再報仇,甚至於隔很多生沒有機會,碰到之後還要報仇,這眾生的習氣、眾生的毛病。修行人要把這些統統洗刷乾淨,順境不生貪戀,逆境沒有怨恨,把它看平等,它是一不是二。所謂不平都是從自己妄想生的,自己果然放下分別執著,一切法平等了。為什麼?心平等,外面的法就平等。這是我們要學的,要天天練這個功夫。還沒有放下,就得天天練。真正放下了,再練,練的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在生活當中能夠示現具足威儀,給世間人做好榜樣,勸導人好好的學佛。學佛的人清淨莊嚴,喜樂無比,常生歡喜心,不亦悅乎,這真正學佛。「是謂以平等法覺悟眾生」,海賢做到了,多看看這個光碟,認真好好跟他學。
「三、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正覺無一切高低深淺之別」。水平、乾淨就能照見,心平靜能照見法界,能照見全宇宙法界虛空界,這就是真實智慧。孔子所謂「生而知之者」,一定要曉得生而知之者是自性,為什麼?自性本自具足。你的清淨平等覺現前,你能照見,照見一切萬法。一切萬法全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切萬法跟自己的關係是一體,一體哪有不親愛?這個親愛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所以叫大慈大悲,自自然然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你有神通,你有道力,能現無量無邊境界,成熟一切眾生。所以叫平等覺。
第四個意思「專就本經」,專就本經來說,「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平等覺。「以上諸義,題中俱攝。」上面講的這四種意思,這部經裡頭統統具足,經題上統具足。
我們再看末後,「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我們看二百六十三頁第一行,「經者,梵語修多羅。直譯為線,義譯為契經」。修多羅在古印度稱線。因為在當時結集經藏的時候釋迦牟尼佛過世了,弟子們推選阿難尊者,阿難尊者的記憶力非常好,我們講記憶力超人,他聽過一次,一生都不會忘記,有這個能力,所以就請阿難尊者複講,把佛講過的經再講一遍。同時有五百阿羅漢,這是修行證果的人,來作證,聽阿難講,阿難講出來的這五百個人個個都贊同,都說沒錯,佛是這麼說的,這就寫下來,寫在貝葉上,貝多羅的樹葉,寫在樹葉上,這稱之為經。這個樹葉裁成一片一片長條,兩邊打洞,用線穿起來,所以叫修多羅,線穿起來。從意思裡面翻,翻作契經,契是契理,「理者,實際理體也」,我們今天講的事實真相,實際理體就是事實真相。
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他說的是什麼?我們用一句話來回答。我曾經問過一個人,早年在台灣,我記得是過年的時候,他來拜年。他應聘在天主教辦的學校,到這裡面去教書,輔仁大學,教授的身分。告訴我,他想利用課外活動,不是課內的,課外的,因為輔仁大學學生有一個學佛的團體,叫大千社,他在大千社裡頭講《普賢行願品》。來問我,我說好,太好了。所以我就問他一句話,我說我問你一句,你用一句話答覆我,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他講的到底是什麼?別囉嗦,一句話。他想了五、六分鐘,告訴我沒有辦法,倒過頭來問我。我說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四個字,諸法實相,你同不同意?他聽了之後很歡喜,同意。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用白話來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中國文字裡頭四個字,諸法實相。這一點都不假,這就是此地所說的實際理體,就是諸法實相,這是契理。
「二者契機,機者,機宜」,就是學生,聞法的人。聞法的人根機要能夠契合,適合他的根機,他能聽得懂,他能聽明白,他可以依教修行,講太深他聽不懂,他做不到。所以佛給人講經,聽不懂、做不到的決定不說。有人跟佛二、三十年,二、三十年之後,佛講很多很深的大經他能聽懂,在這之前佛根本不講。所以佛一生是辦學,這個你要搞清楚,不要說他是宗教、迷信,那你完全不了解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首先辦小學,十二年講阿含。《阿含經》講什麼?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這些世間人能聽得懂,他有興趣學習,他學了馬上管用。十二年之後提升了,還有再想深入的佛講方等,做為大乘之預備,講了八年,等於中學。後面有中學程度了,可以提升到大學,大學講般若、講智慧,講了二十二年。最後八年講《法華》,等於研究所。佛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提升,真的是教育。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跟佛陀一輩子,有人真正跟他四十九年,佛入滅之後才離開。
入滅之後僧團分派,因為佛講的經太多,有人喜歡這個,有人喜歡那個,喜歡《法華》的變成法華宗派,喜歡《般若》的變成般若宗派,不一樣,這就是宗派建立起來了。雖建立,大家都互相尊重,為什麼?一個老師傳的。這就講到三學興衰。古大德為我們說的,知道所有經教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要用平等心看待,要用恭敬心看待。無論他學的哪個法門,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是佛傳的,我們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尊重,佛法就興旺。如果自讚毀他,自讚毀他在菩薩戒裡頭是重戒。我學的法門,讚歎自己,批評別人、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個都犯了自讚毀他這條戒律,果報在無間地獄,重罪,不是輕罪,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可以分宗派,不能夠、不可以互相批評,親兄弟。對於其他宗教呢?其他宗教看成我們的堂兄弟、表兄弟。我這十幾年來在國際上團結宗教,提倡世界宗教是一家,我讀他們的經典,我跟他們往來,希望宗教回歸教學。因為每一個創始的教主,你去觀察,看他們的經典,都是這世界上偉大的社會教育家,宗教是社會教育。而這個裡面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包含非常廣,各行各業的教育、男女老少的教育,族群和睦相處、宗教互相尊重,這些教學統統都有。
我這次訪問新加坡,新加坡九個宗教是最初團結起來的,老朋友見面,十年前我們在一起,我每次到新加坡都要跟新加坡九個宗教聚餐、敘舊。在聚餐的時候我就談到,《古蘭經》裡面講的聖戰,我們都把這個意思錯解了。因為現在那邊有兩位長老,我們編《群書治要360》,他們看到喜歡得不得了,所以我提倡我們每個宗教編一個《360》。這個長老非常喜歡,我怎麼沒想到?為什麼?經典太多,人家不願意看。如果在裡頭節錄三百六十段,小段,這個小段足以代表你宗教的教義、理論跟修學方法,人家很喜歡看,很喜歡接受。所以他們在做這個工作。做這個工作的時候,找阿拉伯文原本的《古蘭經》,他跟我講,他說聖戰意思不是我們平常講的,是什麼意思?戰勝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我一聽這個豁然想到,就是佛法講的斷煩惱,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戰勝煩惱就叫聖戰。中國儒家講的「克己復禮」,那就是聖戰,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要跟自己去打一仗。也就是《大學》裡面所講的格物,物是物欲,物質欲望,你要跟它去格鬥,跟它打一仗,要戰勝它。戰勝它之後智慧就會生起來,為什麼?物欲把智慧障礙住了。所以格物而後致知,致知而後意誠,意誠而後身修,這有次第的。這樣聖戰解釋就太好了,跟儒、跟佛、跟道統統都相應。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名詞真實義要講清楚、講明白,不是真的跟人拿著武器去鬥爭,不是。真主是仁慈的,真主是歡喜善人,歡喜人行善。戰爭是邪惡,最好要避免戰爭,要化解戰爭,這才是神聖的愛心、慈悲心。往後我們再講聖戰,意思就講正確了,不會把它誤解。
二者契機,「眾生根機,兼指時機,時節因緣」。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分為四個時期,阿含、方等、般若、法華,這是時節因緣。「故契機者,切合眾生水平與時代。今為省文」,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所以把契字省掉,單單叫經,應該翻作契經才對。「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生(指眾生)」,用這個教學來攝受眾生;「常則古今不易」,我們今天講超越時空,三千年前正確的,三千年後今天學習還是正確的,三千年後還是正確的,不會改變,這叫真實智慧,古今不易;「法」,方法,「則近遠同遵」,近是現前,遠是遠方,這是講空間。古今不易講時間,近遠同遵講空間,在印度適合,在中國也適合,在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是正確的,這叫法。所以經具足這四個意思,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統統具足則稱之為經,它不會過時。有很多學術著作、學術的理論,有時間性、空間性,在某一個地區可以行,換一個地方就行不通;在某一個時代可以行,再過個幾年之後就行不通,常有的。不具貫攝常法四義,這個不能稱經,稱經一定具足這四個意思。如果這部經常常去修改,要適應當前環境,這個經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經是不可以修改的。它決定講得通,無論在什麼時代、在什麼地點,統統講得通。看註解就知道了,漢朝註解的時候,那個時候人用的,唐朝註解跟漢朝不一樣,可見得經文沒有改動,講法不一樣。但是現在的講法一定是跟古人講法承傳下來,做一些修訂,它的精神、它的理論永遠不改變,在我們如何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之處,在這些地方修訂。「上述四字,可盡經字之義。」經這一個字含這麼多的意思在裡頭。今天時間到了,這個後面還有一大段,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