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六十三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63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一面,第十二段看起:

  【悲華經曰,所現佛國,或有世界,嚴淨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災,又或有世界,純是菩薩,遍滿其國,無有聲聞緣覺之名,又或有世界,清淨微妙,無諸濁惡。】

  上次講到這個地方。從這段經文裡面我們仔細去觀察,每個世界,佛佛雖然道同,但是眾生的根性、因果的差別,就有很大的懸殊。像三災,我們說過了。『純是菩薩』這個世界,由於佛的願力不一樣,譬如西方極樂世界純是菩薩,確實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那個世界沒有聲聞緣覺之名。尤其殊勝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在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無比的殊勝。末後這句說,『或有世界,清淨微妙,無諸濁惡』,可見得這個世界眾生心清淨,心地善良。經論裡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知道這個原則,佛經裡面所說這些現象,大致上都能夠理解了。

  根據這個道理、這些事實,我們再細細觀察,我們自己現前居住的世界。過去世的,我們從歷史的記載能夠體會到一些,可是印象當然不會深刻,但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親眼所見的、親耳所聞的,印象就深刻了。尤其是最近的五十年,從二次大戰結束到現在,這世界每個國家地區,五十年當中產生了哪些變化?實在講由清淨變成了濁惡。環境變了、人心變了,五十年前的人跟五十年後現代人,他們的想法、看法、做法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實在講已經是相當濁惡,可是人還守信,還有幾分道德的觀念,雖然做壞事,還不敢昧著良心,可是五十年之後的今天不一樣。所以,人心跟環境都有很大的改變,這是我們學佛人不能不知道的。再看底下這一段:

  【法集經云,菩薩摩訶薩,得彼諸佛如來天眼。】

  這是《法集經》裡面的一句經文,上下句我們沒看到,單單看這一句,意思就比較上難懂。他怎麼得『諸佛如來天眼』?這個經的上下文我們沒有看到,但是在推想當中,這得佛力的加持,正如同念佛這些菩薩,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一樣。

  【大智度論曰,天眼徹視,則不動而遍至,十方不來,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國土皆悉一時睹見也。】

  這個境界不是普通菩薩的境界,普通菩薩還沒有這個能力,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像《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天眼洞視,天耳徹聽,這是一真法界,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菩薩才有這個能力。這也是我們平常在經上所讀到的入不二法門,這是入不二法門的境界,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前面我們曾經讀過三三昧,空、無相、無願,《無量壽經》上有「入空無相無願法門」。三三昧的法門也就是不二法門,這是講不二法門的境界。

  到這個境界裡面,動跟不動沒有了;如果還有動、還有不動,那是二法。所以這個境界很難懂、很不容易體會。動與不動是一不是二,你才能入得了這個門。如果你要說動不是靜,靜不是動,你這個門入不進去,你在門外。什麼時候動靜是一不是二,你才能入法身大士的境界。實在說,為什麼到這個時候才能夠入得進去?這個境界佛在經論上常講,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由此可知,破無明就是破二的這個觀念,什麼時候這個念頭沒有了,你無明就破了。剋實而論,破二的念頭,就是破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在境界裡頭稍稍動心,就變成二,心一動,動跟不動就是二,你怎麼能入得了不二法門?

  所以這個意思,從這四句話裡面細細的去體會。於一切境界當中,對人對事對物學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並不是叫你不見色、不聞聲,不是這個意思。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家這裡說得很清楚,『天眼徹視』,徹視沒有障礙,盡虛空遍法界他都見到了。所以『不動而遍至』,不動,為什麼可以遍至?因為十方法界都是自性變現的。到你真正入不二門,就是見性,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了性之後,虛空法界哪裡會有二?沒有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這也是佛經,每部經文一開端「如是我聞」,那個如是的意思,如是就是不二,二就不如是了。如的意思我們也說得很多,要能體會。「如」是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那是如是的意思。一定要到這個境界才有真實的受用,不入這個境界,佛法上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要想入這個門,沒有別的,就是定功,就是修禪定。念佛人所謂是念佛三昧,這裡面也說得很多,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

  要想住三三昧,心不清淨怎麼行?心要清淨,一定要離妄想執著。你有妄想,不會清淨,有分別執著也不會清淨。所以真正會用功的人,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凡夫都會起心動念,用功的人用什麼功?就是把這些念頭打掉。淨宗殊勝,淨宗方便,用什麼方法?一句阿彌陀佛,才起心動念,阿彌陀佛,把那個念頭打掉。才有分別執著,阿彌陀佛,把分別執著也打掉,用這個方法。讀誦大乘還是把念頭打掉,這是經上常講的讀誦,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佛在經上常常勸我們的。

  讀誦決定不能研究,讀誦要一研究,就變成讀世間書一樣,世間人讀世間書。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這是世間。益是什麼?要增長知識,你看得多,讀得多,你的知識、常識很豐富,增長這個;為學日益,益是天天增加。「為道日損」,修道人不一樣,修道的人的目的在哪裡?要把分別執著妄想天天減少,損,不能增加。所以你要懂得,讀經是修定,也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給讀掉,因為心集中在經文上,他就不會打妄想。經文都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就是一直念下去。你這部經念一個小時,是修一個小時的禪定,念兩個小時是修兩個小時的禪定,是在修定。用這種方法,逐漸使自己的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

  現在讀經的人很多,但他不是佛教我們讀經的意思,他不是這個意思。他讀經是在裡面分別執著,佛這句話什麼意思,那句話怎麼講,他在搞這些,這是完全搞錯了。你所想的、你所理解的,全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是什麼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給諸位說,如來真實義是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才是真實義,有意思就不是真實義。有意思就不一樣,我的意思跟你的意思怎麼會一樣?不可能一樣。佛佛道同,佛佛為什麼道同?都沒有意思,都沒有意思就一樣,有一點點意思就不一樣;有一點點意思,那就是等覺菩薩,有一點點意思,到什麼意思都沒有,他就成佛了。我們今天偏偏要有意思,這就很糟糕。諸位同修要想真幹,真幹你要真懂,什麼意思都沒有,那就是真的。我們學經、學教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你才是學到真東西,如果只是在經教、文字裡面去打轉,你錯了。佛不騙人,佛不迷人,是你自己迷了。

  『十方不來』,這跟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狀況講起來,體會就更深刻了。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到我們這兒來,我們去了沒有?我們也沒有去。你看古人所說的話很有味道,「生則決定生」,因為往生,決定往生,「去則實不去」。生決定生,去又沒有去,沒有去你怎麼往生?這個話真的是不好懂。可是在現代,科技發達,確實許多地方科學技術幫助我們解答了。現在所謂是轉換時空,轉換時空你還要不懂的話,現在電視機很普遍,換個頻道,這個好懂了。實在講,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換個頻道,那個頻道一打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末後一句是比喻,『如佛天眼故,十方國土皆悉一時睹見也』。佛的天眼是圓滿的,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佛沒有見不到的,沒有不清楚的。這一定要真實功夫。末後這一段:

  【會疏曰,無有此上,故云無上,超勝諸願,故曰殊勝,謂莊嚴無上故,受樂無上故,光壽無上故,名號無上故,生因無上故,利益無上故,是總四十八願大體。】

  這是稱讚彌陀的四十八願是無上殊勝。為什麼稱它無上,為什麼稱它殊勝?這是解釋這個意思。『無有此上』,就是十方諸佛所發的大願都比不上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這個願就變成了無上的大願。這是實在的,從哪裡看?就是從大願當中看到,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的確是,一切諸佛如來都發願度眾生、成佛道,但是沒有法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沒有這個願。沒有說令一切眾生修同樣一個法門,信願持名,沒有這種願。因此彌陀的四十八願,在一切諸佛裡頭就顯示出無上超勝,『超勝諸願』,超勝諸佛所發的願,這叫『殊勝』。

  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事實真相。『莊嚴無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在經上讀過。可是佛在大乘經上也跟我們說,單單講依正莊嚴,還有其他諸佛國土超過西方極樂世界很多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夠相比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並不是最上。為什麼在此地稱它最上?它最上的原因在哪裡?前面都說過了,「四土平等」這個就殊勝。如果單單論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有比極樂世界更殊勝的,但是那一尊佛的凡聖同居土就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四土統統來比,極樂世界就第一了。要不論前面二土,單單論寂光土、實報土,諸佛剎土有比西方極樂世界更殊勝的。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我們一定要懂得西方世界超勝在哪裡,實在講就是超勝在凡聖同居土。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凡聖沒有像西方極樂世界那種狀況,他的四土,一即是四,四即是一,生凡聖同居土,就等於同時生實報土、生寂光土。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見到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他們是實報土裡的等覺菩薩。他方世界,如果不到這個地位,你見不到。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見到了。這就是『莊嚴無上』。

  『受樂無上』,永離諸苦,這是事實。十方諸佛世界,我們就以《華嚴經》來說,毘盧遮那佛的報土,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階位,這些菩薩受樂不同。十住菩薩不如十行菩薩,十行菩薩不如十地菩薩,受樂不一樣。西方世界受樂平等,這個就無上了。他們所受之樂,實在講,跟如來果地上相彷彿,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這個不可思議。『光壽無量』,光明、壽量無量,這個經上講的多了。『名號無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稱念。佛是用一句名號來接引十方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就用這一句名號來接引,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無上。『生因無上』,這個諸位應該知道,生因是念佛。你看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頭想佛、念佛,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在因果裡面講因,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所以念佛是第一殊勝之因,因行,果報是往生不退成佛,那是『利益無上』,後面這一句就是往生不退成佛。此地所講的無上殊勝是讚歎四十八願,無上殊勝,實際上就是四十八願之體,就是『四十八願大體』。

  念佛的同修,像這些常識是應該要曉得的。因為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人,特別是學佛的人,聽說你念佛了,他問你念佛的好處在哪裡?你總要能說得上幾句,念佛的好處在什麼地方。請看九十二面,第十六段。

  【菩薩瓔珞經曰,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

  這個地方的斷句可能有點問題。經文的意思是『一切眾生識始起』,一切眾生,識就是八識,開始起的時候。八識意思很深也很難講,講都難了,聽懂當然不容易,也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楚的,所以唯識的經論非常豐富。簡單的說,我們講識的作用,就比較好懂。前五識的作用是接觸,就是根與境界接觸產生的作用,這是前五識。所以前五識叫受,就是感受,前五識是感受。受裡面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妄想;換句話說,這個受是平等的受,是清淨的受。如果第六意識跟它連起來起作用,那就麻煩了,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再連起來就更糟糕,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種子,落種子將來就要受果報,你要不落這個種子,將來沒有果報,第八識落種子。所以八識起作用,它是同時起作用的。如果沒有後面這三個,沒有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前五識的作用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就成功了。所以,轉八識成四智,這是唯識學派修行的總綱領。

  他們怎麼修法?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第六識是分別,他不分別,不分別就變成妙觀察。第七識是執著,他不執著,不執著就變成平等性,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阿賴耶識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前面五識自然就變成成所作智。諸佛如來以及諸大菩薩,這個大菩薩我們通常都是指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跟一般人差別在哪裡?不用八識。圓教初住菩薩不用八識,就轉識成智。不用八識,也就是說他對一切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不落印象,他的心像鏡子一樣,照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所以叫大圓鏡。我們凡夫用八識,心就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照一張落一個影像,照兩張落兩個影像,這裡頭影像一塌糊塗,無量無邊,常常起現行,常常起煩惱。凡夫晚上睡覺為什麼會作夢?夢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境界?那都是阿賴耶識裡頭印象,在睡覺的時候你控制不了它,它起現行。所以夢境很多是過去的,甚至於多生多劫以前的,一些奇奇怪怪的夢。你要是阿賴耶識沒有這些種子,哪裡會有這些現象出現?有這些現象出現,必定有種子,種子就是阿賴耶裡含藏的。

  所以「一切眾生識始起」,識始起簡單的講,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才起心動念,『一想住於緣』,起心動念就會住在緣上。「一想」也就是一念,說明時間之短暫,剎那之間,一念之間,就住在緣上。緣有善有惡,善惡的標準是真如本性。隨順自性就是善,『第一義諦』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第一義,諸位要曉得,第一義就是淨宗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是第一義,起一個念頭就變成第二義,就不是第一義。所以,第一義也就是不二法門,第一義也就是三三昧,這是真實的境界,決定不是虛妄的。起一個念頭,真就變成妄,性就變成識,只要起一個念頭,你真如本性就變成八識。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明瞭之後我們才知道功夫要怎麼用法。我們今天學佛,好心學佛,但是多少人錯用了功,原因在哪裡?對於這些道理含糊不清。於是自以為是,誤了自己一生,你說冤不冤枉?這真是太冤枉了。

  明白這些原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才知道,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實在說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原理原則決定是相同的。在宗門裡面講,就是明心見性,相宗裡面講就是轉識成智,淨土宗裡面講就是一心不亂。由此可知,斷妄、證真,確實是不二法門。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在起心動念之處。無論是我們行世法(世間法),行佛法,誦經、念佛是行佛法,日常生活一切應酬是行世法,會用功的人,都在這些地方觀照起心動念,消除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行門裡面的總綱領,永恆不變的原則,我們道業才能成。凡是妨害到這個原則的,也就是說,凡是會幫助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的,這些緣我們要知道遠離;凡是能幫助我們清淨平等的,這種緣我們要親近,這是初步、是入門。善惡是二,有二要契入到不二,才能入得了門,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才能夠明心見性。所以『背第一義諦』,起心動念就是惡。

  由此可知,這段經文裡面是講的識始起,可見得它是說的凡夫,或者也可以說沒有見性以前的這些菩薩,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十法界眾生。凡夫是六道,六道上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是識起。如果轉識成智,他就不是十法界,他離開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了。所以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我們常講權教菩薩,起心動念是這個樣子。我們不要說是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我們比不上,我們就在六道裡面,比起天人都差遠了。這個標準再往下降,比起世間古人的標準,聖賢君子,我們也比不上。聖賢君子起心動念,順第一義諦,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是背第一義諦。怎麼知道背第一義諦?拿《金剛經》上的四相來觀察,就太清楚、太明白了。我們起心動念著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就是背第一義諦;順第一義諦,那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順。起心動念會想到我,我的利益、我的好處,這就糟了,你說你這我執多重,智慧怎麼能開?我執沒有斷,那個智慧就是世尊在經上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三途八難,八難之一,你遭難了。為什麼說世智辯聰是遭了難?真智慧被它障礙住,他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智慧,不再去求真智慧,所以叫他做遭難。

  所以這一段,表面上看起來這幾句經文很淺,實際上它很深很深,我們初學人要特別留意。然後才曉得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入門,《楞嚴經》上所謂的最初方便,沒有方便我們就無門可入,方便裡頭有最初方便,去找這個。

  【唯識論曰,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人天樂果,雖於此世能為順益,非於他世,故不名善。】

  這一段文長,我們先看前半段。這是《唯識論》裡面給我們講了一個善惡的標準,比前面的標準要降低很多。前面《瓔珞經》上講的,是絕對的標準,是以性德來做標準,順性德是善,不順性德是惡。這個把標準降低了,我們也容易懂,也容易接受。『能為此世他世順益』,益是利益,此世是現世,我這一生當中得利益。什麼叫順益?我們中國人有句俗話說,事事稱心如意,那就順了;不稱心不如意的,那就不順。樣樣都能夠稱心如意,這個利益就是順益。這一生得利益,來生還得利益,後生還得利益,這是『善』,這是佛法裡面講善惡可以說最低的標準。

  下面說『人天樂果』,「樂」是得到功名富貴,是得到這個福報、果報。『雖於此世能為順益』,你這一生當中得大福報,可是來生就沒有了。這個福報不能帶到來生去享的,所謂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的五欲六塵的享受、名聞利養,死了以後是一樣都帶不走,這就不叫做善。不叫做善,說老實話那就是惡,你這一生的福報享盡了,不知道修福,你來生必定墮落。對於佛法稍稍能夠深入一些的,不必深入很多,稍稍真的能夠深入一些的,你就會把世間這些因果報應看得很透徹,諺語所謂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世間實在講就是個舞台,人生如戲,人生如夢,會看的看門道,門道是什麼?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不會看的,在裡面隨波逐流,那真是苦不堪言。學佛,佛法對我們最大的利益、最殊勝的受用,就是讓我們了解人生事實的真相。真相明白了,我們就知道,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時間之長短,壽命長短也是緣,隨緣當中自己就有分寸,自己就有智慧來生活,這才能得自在。

  因緣果報呢?沒錯,因緣果報哪能說沒有?不學佛的人,不會修行的人,他的確是被業力支配,也就是說他是被命運轉。學了佛的人知道,因要變成果,當中有個緣;因不能控制,因是已經有的,但是緣能夠控制。所以佛法改變命運,祕訣在哪裡?祕訣就在緣上。譬如我們阿賴耶識裡頭有阿鼻地獄的因,有餓鬼、畜生的因,也有人天、修羅、羅剎的因,也有諸佛菩薩的因,因像種子一樣,什麼都有。每個眾生阿賴耶識裡十法界這些因統統具足,哪個種子力量強,它現行、它受報。它變成果,這個當中就是看緣分。古人有個比喻,譬如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我們統統把它裝在杯子裡,它都不起作用,它永遠也不會開花結果。我們想種什麼東西,種子挑出來,把它種在土壤裡面,土壤是緣分,日光是緣分,水分、肥料都是緣分。緣統統具足,它就會長得很好,所以緣控制在我們自己手上。換句話說,我雖然有三惡道的業因,我不想到三惡道去受報,可不可以?可以,只要你在這一生當中把三惡道的緣斷掉,雖有三惡道的業因,也不會有三惡道的現行,道理在此地。三惡道的緣是什麼?貪瞋痴,我只要在這一生當中,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貪、無瞋、無痴,就保證沒有三惡道。

  我們曉得,在一切緣當中,最殊勝的緣是成佛,那是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可不可以在一生當中成就?能。只要把佛的緣加上,專門培養這個緣,九法界的緣我都把它斷掉,我專門培養佛法界的緣。佛法界的緣是什麼?念佛成佛,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你說一個人他為什麼能成佛,道理在此地。一個人為什麼會墮三途?他心有貪瞋痴,他起心動念,對人接物都不離貪瞋痴,那他三惡道的緣很深。我們把這個統統都斷掉,一心念佛。念這個字我們也講得很多,也講得很清楚,念是今心,現在心上有,那叫念;憶是想。我們讀經,為什麼經要念熟?經念熟的時候,一有妄想來,把念頭一轉,想西方極樂世界,想經裡面的經文,不就把妄想換掉了嗎?這是修行、這叫功夫,這叫起作用。

  所以用想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把我們的胡思亂想換掉,必須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這個重要。幫助這些世間人改善他們的生活,改善他們的環境,用什麼方法?一定要告訴他,因果報應的道理,因果報應的事實。整個六道眾生的活動就是業果循環,這叫事實真相。覺悟之後,他真的就害怕了,要想方法出離六道輪迴,這種人就覺悟了。不覺悟,他起心動念能夠有約束,不敢為非作歹,這就是把惡緣降低,善緣增長,他現在得福報,來生也得福報,這個叫善。再看底下這一段。

  【能於此世他世為損,故名不善。】

  這一世當中得不到好處,來世當中也得不到好處,生生世世果報都不善,這個業就是『不善』。

  【惡趣苦果。】

  『惡趣』是指惡道,『苦果』是惡道裡面所受的這些苦痛。

  【雖於此世能為違損,非於他世,故非不善。】

  這條說得太好了。我們現前受的苦報,惡趣苦報,惡趣有等流的惡趣,天台家講百界千如,每個法界裡面都有十法界。像我們人道,人道裡面有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我們人道裡面的佛道。人道裡面的菩薩更多了,人道裡面有聲聞、緣覺,所以每個法界裡面都具足十法界。人道裡面有餓鬼道,人道裡面有畜生道,畜生道是愚痴,不但是非邪正他不能辨別,連利害都不懂,這是人中的畜生;貪而無厭,人中的餓鬼;嫉妒、瞋恨,人中的地獄。他雖然現在還在人道,將來一定墮三惡道。現在受苦不怕,現在受苦是過去世造的惡因,現在在報。現在報掉的時候,受的苦難不會帶到來世,這個意思是這樣的。雖然『於此世能為違損,非於他世』,所以『故非不善』。現在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受許多苦難,這個受的是果報,不能說它是惡,為什麼?這是報。要緊的是因,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會影響到來生來世。現前所受的果報與來生來世不相干,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可是佛教給我們,雖然是教出家人,在家人要能夠學習當然更好。佛教人以苦為師,自己在物質生活上苦一點好,苦一點,常常提高自己的警覺性,對於這個世間減少貪戀的欲望,這個好。出世的意願比較強,這是真善。如果自己有福報,這個福報分給大眾去共享,何必自己享?在這個社會上,不要跟人家比享受,跟人家比享受那是愚痴的人。看到別人住大房子,我這個房子住的不如他,好像面子不好看,沒有光彩。人家出門開的是高級轎車,我這個車子是普通的,好像樣樣不如人。這個人是愚痴,這是貪瞋痴在作祟。

  現在台灣的環境也變了,跟四十年前不一樣。三、四十年前,台灣真正有錢的人,還是穿得很破爛,穿些破鞋子。走出去的時候,人家不知道那是有錢人,也都瞧不起的眼光,他也沒有在乎,他也沒有覺得不好意思。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從前人老實可愛,他的富足沒有表現在外表上。所以有這個福報的時候,應當分給大家共享,那是真正的福報。自己要一個人享受掉了,你這個福報一生享盡了,也是帶不到來生。但是你分給大家共享的話,這個福報可以帶到來生,你的福報沒有享,而且你又種福了。分給大家享是種福,果報非常殊勝。這是善惡一個簡單的標準,這個標準我們一般人能夠信受,能夠接受的。

  【淨影判三種善惡。】

  這是隋朝慧遠法師《無量壽經義疏》裡面所講的,他把善惡說了三種。第一個是:

  【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

  這是解釋善惡這兩個名詞,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善惡的定義。這第一個好懂。『順益』,能夠順心、利益,這是善。違背我們的意願,使我們蒙受損失,這是惡。這第一個標準是一般世間的標準。第二:

  【二順理為善,違理為惡。】

  這個標準就高了,在世間法裡面也是高標準。凡是合理的,是善;違背理的,決定是不善,違背理,縱然得利益也是不善。譬如財物是人之所愛,古聖先聖教給我們,非義之財不取。不是你應該得的,你要用一切手段去得來,這就是不善。為什麼?不合理。第三個標準這是佛法的標準,大乘佛法的標準。

  【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

  體就是自性,換句話說,與性德相應的是善,與性德不相應的是惡。這個標準就高了,它這裡三種,就是三種不同的標準。

  【天臺宗立六種善惡。】

  所以說善惡,標準確實是非常之多,天台家講的這六種,還是大分。第一種:

  【一人天之善。】

  『人天之善』是什麼?五戒十善。如果我們能夠修五戒十善,得人天福報;違背五戒十善,那是人天之惡。人天福報這一生享盡了,來生就沒有了,這個不能不知道。第二:

  【二二乘之善。】

  『二乘之善』是什麼?斷見思煩惱,修苦集滅道,這是二乘善,聲聞、緣覺之善。

  下面講的是四教菩薩的善惡,四教菩薩都是修的六度萬行。六度的名稱是一樣的,裡面意義廣狹、深淺不一樣,這個要配四諦來說,四種四諦,這是天台大師所說的。

  今天時間到了,這個四教菩薩,我們明天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