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六十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60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六面,最後一段看起,第八十一段看起:

  【行願品曰,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

  上一次我們講到此地,今天接著再看底下經文:

  【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行願品」裡面給我們說的「廣修供養」,法供養當中舉了七個例子,前面跟諸位說過,法供養也是無量無邊,只略舉七個例子而已。當然舉的這七個例子,是法供養當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今天我們看第六個例子,『不捨菩薩業供養』。業是事業,菩薩業就是菩薩的事業,菩薩事業是什麼?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就是菩薩的事業。如果我們常存此心、常做此事,就是「不捨菩薩業供養」了。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菩薩念念為利益眾生,而凡夫念念是求自私自利,這是凡夫跟菩薩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菩薩念念為眾生?菩薩了解事實真相,在十法界裡面決定沒有我,我與我所俱不可得,《般若經》裡面講得很多。因此菩薩的行業,唯有利益眾生。利益眾生也就是上求佛道,前面「行願品」經文我們讀過,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因眾生而起大悲心,可見得菩薩業就是實踐諸佛如來的大悲心。因大悲心,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得上求下化原來是一樁事,並不是兩樁事。下化就是上求,上求就是下化,正是所謂不二法門,這個才叫菩薩業。這一個意思。

  另一個講法,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都省掉。菩提薩埵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菩提是覺悟,薩埵是眾生,覺悟的眾生。由此可知,菩薩業決定是覺而不迷,三皈依裡所講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念念不捨覺正淨,這個人是行菩薩道,也就是不捨菩薩業供養。這個說法,意思也非常之好,實在講兩個意思我們要能夠把它融會貫通,上求下化不離覺正淨,這就是菩薩事業。菩薩事業表現在哪裡?就表現在我們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沒有改變我們的工作,希望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能與這個原則相應,那你的生活就是菩薩業,你每天所作所為就是在修不捨菩薩業供養。由此可知,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

  第七句是『不離菩提心供養』。這個七句裡面,佛說法,用意實在講也很深,也能夠契合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習慣。第一條重要,最後一條更重要,前後這個兩條,把當中這五條全部都包括在其中。諸位仔細去觀察,你就曉得。《華嚴經》上說,如果離開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屬魔業,那不是菩薩業,是魔業。這就說明菩提心重要,菩提心是個覺悟的心。前面已經講了菩薩業,實在講,沒有再說菩提心的必要,為什麼要特別把菩提心墊後?特別強調覺、迷的重要,所謂一念覺,就與佛菩薩相應,一念不覺就與魔相應。

  自古以來,學佛的人最後變成魔,這個事情太多了,學佛成佛的人不多,學佛學成魔的人太多了。難怪世尊在《楞嚴經》後面用大篇幅的經文,《楞嚴經》總共有十卷,第九卷的後半近第十卷,總有一卷半的經文,佛給我們說五十種陰魔。五十種是五十種類,每一類裡面那不曉得有多少?都是學佛最後變成魔。他為什麼變成魔?忘失菩提心,把菩提心給忘了。所以《華嚴》才說,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這一切善法就是佛法,這種人也很難得,完全是依教修行,雖然依教修行,就是菩提心忘掉了。依教修行為什麼還會忘掉菩提心?這個問題最好不要問,想想自己你就明白了。我們自己今天也很難得,也在這裡依教奉行,問問自己有沒有菩提心?這個答案不就是現成的嗎?真的,不在別人,就在自己這邊。

  為什麼會忘失菩提心?一個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看破,一個是煩惱、習氣沒有放下。看不破、放不下,哪來的菩提心?菩提心的確不容易,菩提心一發,真的發出來,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菩薩,而且不是普通菩薩,是《華嚴經》上的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叫發心住,你們想想,發心住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他菩提心發了之後,他就住在菩提心,就是此地講「不離菩提心」。離了菩提心,他還住什麼?他就不能叫住;住就是不離,他住在菩提心上。所以菩提心一發,他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由此可知,我們有沒有發菩提心?我們也發了,從哪裡發?嘴皮上發的,心裡面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口頭上發的菩提心不管用。這一句在「行願品」裡面非常重要。

  我們能不能真正發起菩提心?給諸位說,很難,太難了。實在講,難在我們對於事理的真相,一直到現在還是很模糊。你說經典讀了這麼多,聽了這麼多年,實在講是似懂非懂。說你不懂,你好像也懂的滿多;說你懂,你確實沒有入境界。為什麼聽了會似懂非懂?聽了沒有照做,所以你懂得那些全是屬於皮毛的常識,我們中國俗話講道聽塗說,聽別人這麼講的。讀佛經,聽釋迦牟尼佛這麼講的,聽諸菩薩這麼講的,自己沒見到,所以是屬於叫記問之學,與自己不相干。許多的學人犯了這個毛病,自己不知道,辛苦一輩子都不能成就,這是非常可惜。我們總得要搞清楚、總得要搞明白。聽佛菩薩說了之後,我們自己要把它證得,一定要親證。怎麼個證法?就是要把它做到,做到就證得。譬如就以此地這幾句來說,如說修行供養,我們有沒有遵照佛的教誨去修行?經念得再多,你念了十萬遍、念了二十萬遍,如果不能解義,如果不能修行,修行就是照做,不能把經典的教訓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沒有修行,經念得再多都沒用處。

  佛法,大家要記住,佛法要行,不要說,說是空口說白話,一定要把它做到。做到之後,經裡面所講的義理你就體會到了,一定是在生活實踐當中體會佛講的真實義。你能體會到那就叫證。證入有淺有深,淺深是怎麼回事情?是你做到的功夫不一樣。你做的功夫淺,你體悟的就淺,你做的功夫深,你所體悟的也深。我們講不離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就是初住菩薩,從初住到如來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了有四十二個位次。前面四十一個位次是菩薩位,最後一個位次是果位,成佛了,總共四十二個位次。四十二個位次都是證,就是說證入淺深不一樣,十住菩薩證得淺,十地菩薩證得深。諸位要搞清楚,所謂證就是在生活當中的體驗。生活當中,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真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都要靠覺心。所以,不覺決定不行。覺心是真心,菩提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妄心;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佛在經上常說,阿羅漢、辟支佛沒有發菩提心。阿羅漢、辟支佛都算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他們得到正覺,佛說他們沒有發菩提心。由此可知,發菩提心的標準就是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是發菩提心了,正覺的人都沒有發菩提心。

  我們念到這一句,怎麼辦?若依經論的講法,《觀經》上講菩提心,說了三個。「至誠心」,至誠是真誠到了極處,這是真心的本體,菩提心的本體。又說「深心、迴向發願心」,這兩種是菩提心的作用,有體必有用。至誠心起作用,對自己叫做深心,對人對事對物叫迴向發願心。《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菩提心,也講了三個,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也是「深心」,第三個是「大悲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直心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誠到極處!我們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什麼成就?我們今天的成就是念佛往生淨土。諸位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沒有菩提心不能往生;縱然你做到一向專念,你也不能往生。佛在經上把往生的條件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你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條件都一樣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四十八願的第十九願,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你發菩提心,沒有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要符合這個標準,這才說明菩提心的重要,凡是往生的人都發菩提心。

  也許有人會生起疑惑,有不少念佛往生的人,他生前不認識字,也沒有念過經、也沒有聽過講,他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怎麼會往生?沒聽說他發菩提心。其實他是真正發了菩提心,你問他,你發了菩提心嗎?他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他真發了。他發了什麼心?蕅益大師在《要解》上講得好,他厭離娑婆,對於娑婆世界沒有一絲毫的留戀,一心一意就是想求生極樂世界,就是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無上菩提心,真覺悟了,六道輪迴、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他要離開,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一心去取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覺悟了。蕅益大師說得好。

  深心是好善好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至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他喜歡這個事情。娑婆世界人間天上的福報,他也不希罕,他也不再把它放在心上,完全沒有牽掛,這是捨離。所以你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說不出來、他不懂,而事實上,他的心跟無上菩提心完全相應。這種人對待一切眾生,一切時一切處只要遇到人,他都笑咪咪的,「阿彌陀佛,念佛好」。這就是發願迴向心,這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大悲心,他的確不捨一個眾生。看到人,他跟你合掌,阿彌陀佛,念佛好;看到畜生,他也跟你講,念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看他的心多真誠、多慈悲,念念願一切眾生同生淨土。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這些老阿公、老阿婆,他們念佛往生,你仔細觀察,那真的具足圓滿的菩提心,成就絕非偶然。我們跟他相比差遠了,確實不如他。他一心念佛,我們雖然念佛,心裡面有許多牽掛。出家人還牽掛興隆道場、弘法利生,這是不是菩提心?不是菩提心。若是著了弘法利生的相,著了興隆道場的相,也是忘失菩提心。你修一切善業,弘法利生是善業,興隆道場是善業,你心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你做這些善業,《華嚴經》上講盡屬魔事,你所做的是魔事,不是佛事。將來你到哪裡去?你當大魔王,因為你的福報太大。魔是怎麼成就的?煩惱成就的,你煩惱沒有斷,憂慮、牽掛沒斷。弘法利生、興隆道場這個事可不可以做?可以做,菩薩也做,佛也做。佛菩薩做跟凡夫做,不一樣在哪裡?佛菩薩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雖然興隆道場,雖然弘法利生,心中若無其事。佛在《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興隆道場、弘法利生是生心,生心要無住才行。無住簡單講,心裡頭若無其事,乾乾淨淨,絕對不以為我要興隆道場,你有個「我要興隆道場」,你著了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全都著了。著了四相就是魔,離四相就是佛菩薩,覺、迷的樣子就在此地。覺悟,覺悟是什麼樣子?迷,迷是什麼樣子?菩薩事業是什麼樣子?魔王事業是什麼樣子?在這個地方就能辨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換句話說,佛菩薩的心永遠清淨的,永遠是一塵不染。塵是塵勞,事情一樣做,比別人做得還多、做得還細、做得還圓滿,心裡頭若無其事。魔業的相?他也做,也勤奮努力在做,他心裡頭著相。所以我們要明瞭,著相是魔業,離相是菩薩業;著相就是凡心,離相就是菩提心。真正會用功的人,要在這個地方下手。菩提心才能成就菩薩的事業,才能夠圓成佛道。

  這個七句簡單就介紹到此地,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校量功德,這就是比較果報的殊勝。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

  這句話這段文裡面沒有,是在《華嚴經》上這段文前面的,曾經講過事供養。事供養裡面多半是講財供養,財有內財有外財,《華嚴經.第六迴向章》裡面講了幾十種的供養,說得很詳細。這就說明財供養無量的功德。

  【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事上講的供養,《華嚴經》上舉的比喻也很多,《金剛經》上也有多次的比喻。我們不要說得太多,說一個比較小一點的,我們還能夠體會到。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這是小的,在比喻裡面是最少的。三千大千世界,不是這個地球,是整個的娑婆世界。有人說,佛法裡面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彷彿現代天文學家講的銀河系,銀河系裡頭多少星球!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每個星球裡頭都有眾生,我們相不相信?我們學了佛的人一定相信,不學佛的人則未必相信。你看現在科學探險,很多星球我們用衛星、人造衛星去探險,發現許多星球裡面沒有生物、沒有動物。當然,像地球這樣的有智慧的動物存在的這種星球,太空當中不能說沒有,這幾乎科學家大家都承認,絕對不是地球是唯一有人居住的。現在科學家幾乎都同意,太空當中可能還有比我們更聰明的高等生物居住的星球,這是他們的看法。而佛講的是每個星球裡面都有眾生,而有許多眾生不是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

  譬如佛給我們講的六道就太明顯了,六道裡面人鬼雜居,現在很多外國人也相信了。有人住的地方就有鬼住,可是人不妨礙鬼,鬼也不妨礙人;人見不到鬼,鬼也見不到人。如果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由此可以類推,許多星球上,我們覺得那裡沒有人,可能有另外一種眾生,他生存在那個地方,他適合於那個環境。太陽溫度很高,可能就是高溫裡面有生物,不是那個高溫他不能生存。我們憑什麼能相信?佛給我們說了個事實,說了個道理,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怎麼現前的?一定是有有情眾生,他是正報;如果沒有有情眾生,就不可能有無情的依報。如果我們肯定佛這句話,我們就相信所有的星球裡面都有生命,都有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我們六根不能接觸到的眾生,他們生活在那裡。怎麼可以說它沒有生命?沒有生命就決定不可能有這個星球。甚至於說不可能有虛空,虛空也是環境,虛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從業識裡面變現出來的。

  所以一個大千世界範圍就大了,太大了。一個大千世界的七寶這還得了,我們凡夫看起來這是天文數字,拿這個布施供養,那福報太大了,簡直是不可思議。這是佛經上講布施供養最少的。佛在《金剛經》上說,以布施功德要跟受持《金剛經》,乃至於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的功德,跟它相比,大千世界寶施不及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功德。比喻太多了,我們只舉這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如前供養無量功德』,前面所講的是無量無邊世界寶施,這個功德要比起法供養那就不能比了。法供養一念的功德,就超過它太多,多到什麼程度?說實在的話,佛都說不出來。這個話是真的、是假的?佛沒有妄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怎麼會說假話?而實在這個道理並不難懂。無量的寶施,這個寶來布施給我們,我們得到無量的寶施,諸位想想,只能解決我們物質生活問題,我們得到物質的享受,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換句話說,縱然是你得到大千世界的七寶,你依舊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寶施的功德是很有限的,法布施裡面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一句法,經上講半偈一句,你能夠理解受持,就能了生死出三界,那無量寶施功德怎麼能跟你相比?

  這個理不深,事情並不難懂,只要我們冷靜去思惟觀察就明白了。所以世間一切財寶,說穿了,沒用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簡直叫找麻煩的。如果再冷靜的觀察,世間的大富長者,億萬富翁,不如一個要飯的乞丐,為什麼?要飯的乞丐身心自在,無憂無慮,生活快樂的不得了,他自在。億萬富翁一天到晚在操心,患得患失,那個日子好難過。沒有智慧看不到。我出家受戒的時候,戒和尚道源老法師,我們在受戒的時候,他給我們講個故事,就是講江蘇揚州這個地方一個要飯的。他們那是小時候出家小和尚,都見到過這個人。這個老人要飯,兒子經商發了財,鄰居朋友都罵他的兒子:你發這麼大的財,過這麼好的生活,你怎麼可以讓你的父親在外面要飯,做乞丐,這大不孝。這兒子也很難過,面上無光,見不得人,就派了很多人到處去打聽、找,好不容易把他的父親找回來。找回來養在家裡,雇了人侍候他、照顧他。大概過了不到一到月,老先生偷偷的又溜出去要飯了。以後人家問他,他說我要飯自在、快樂,每天遊山玩水,走到哪個地方,破廟裡面就可以休息一下。他說在家裡頭,這麼多人來侍候著,就像坐監牢獄一樣,苦不堪言。這個人有智慧,不是凡人,你就曉得他的心多清淨,在世間無憂無慮、無牽無掛,過大自在的生活,他能捨。

  所以要曉得,名聞利養這些東西全叫枷鎖,佛在經上常有比喻,你凡夫身上帶了多少枷?你的手腳上有多少鎖鍊?一點都不假,你心裡面有一樁牽掛,就是一副枷鎖。你有多少牽掛?你有多少憂慮?你的日子怎麼會好過!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佛經上講的,法供養的功德的確不可思議,決定不是財供養能夠相比的。底下說明這個道理。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

  我們先說這兩句。第一個是『諸如來尊重法故』,如來是徹底覺悟的人,圓滿覺悟的人,他知道法可貴、他知道法真實。假的東西再多,不能跟真的東西比,不能比。唯有法能令眾生斷煩惱、出輪迴、成佛道。第二句是『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這是法供養為什麼第一條說如說修行?如說修行才能成佛。我們學佛,學佛的目的何在?目的就是要成佛。你要想成佛,你一定要如說修行;你要不如佛所說的修行,你就成不了佛。現在我們不談成佛,我們講往生。佛講《往生經》,這是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個三經叫《往生經》,你要不如說修行你就不能往生。絕對不是說我每天在佛菩薩面前把這個經念幾遍,每天念個幾聲佛號,別說幾聲,古人講的,一天念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什麼原因?沒去做!

  會念佛的人,聲聲佛號喚醒自己覺悟,那就是如說修行。不會念的人,口裡面佛號跟心裡面的念頭不相干,口裡念佛,心裡還打妄想,這個叫不相應。這種念佛,就是你一天念十萬聲也枉然,念佛號枉然,念《無量壽經》也枉然,一定要相應。口念佛,心裡面真的有佛,除佛之外一個妄念都沒有,那就相應。所以一定要做到「淨念相繼」,淨是清淨心,沒有第二個念頭在裡頭,淨就是不夾雜的意思;不懷疑、不夾雜,你心就淨了。相繼是不斷,不一定是這句佛號不斷,實在講,佛號斷不斷沒有關係,淨念不能斷,著重在淨念相繼,也就是清淨心,要保持你的清淨心。經上也說得很清楚,心淨則土淨,與西方淨土就感應道交,誦經、念佛,心不清淨就不相應。這是我們講到,如說修行決定往生,往生不退成佛,也達到這個目的了。「出生諸佛故」,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

  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很廣。『菩薩行法供養』,法供養狹義的說,就是指前面的七條。真正能夠如說修行,這就是修法供養,那你就是『供養如來』。如來是指誰?一個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為什麼?一尊佛所說之法,即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佛佛道同。第二個意思是供養自己的真如本性,你如說修行,必定心開意解,明心見性。大勢至菩薩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兩句話就是「供養如來」,供養自性的如來,這是無上的供養。底下講:

  【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由此可知,供養不在形式上,往往形式上的供養是假供養,不是真的。『真供養』是如教修行。前面七句都是佛教給我們的,我們能把這七句跟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應酬完全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沒有痕跡、沒有界限,那就是如說修行,這叫真供養。再看底下這一段。

  【普賢行願品曰,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

  「行願品」裡面,像這樣的經文、句子很多,特別強調以大悲心對待一切眾生。如果對眾生沒有慈悲心,就是經上講的魔業,你所造作的全是魔業,將來果報都是當魔王。大的福報就是魔王,小的福報就是魔子魔孫、魔眷屬。

  所以『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大悲水是比喻,千萬不要誤會。每天在佛菩薩面前供一杯水,念三遍大悲咒,這就是大悲水,這個能饒益眾生嗎?靠不住。這個大悲水,水是比喻心,大慈悲心,為什麼把它比作水?水,第一個是清淨,第二個是平等。所以我們供佛,有佛像,供養佛,如果是最簡單的供,香花水果都沒有,只供一杯水,這是最簡單的供養。這一杯水不是給佛喝的,它是表法的,我們見到這杯水,就想到我們的心要像這個水一樣乾淨,清淨心。心要像水一樣的平,不起波浪,平等心。所以,這杯水就是表清淨、平等,取這個意思,見到水就想到我的心要清淨、要平等。以清淨平等心去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就叫做大慈悲心,這個地方是這個意思。

  饒益眾生,益是利益,前面說過,利益眾生供養。利益要達到最究竟、最圓滿的利益,叫饒益,饒是豐饒,不是普通的利益,不是小利益。這就是教給我們,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得最大的利益,最圓滿、最究竟的利益。常常存這個心,對待一切眾生,決定不能在一切眾生裡面分好惡。這個眾生我很喜歡他,我跟他很有緣,我看到他就高興,我對他就慈悲;那個眾生我看他就討厭,看他就不喜歡,我對他就沒有慈悲心,就想方法排斥他。這樣修行,叫魔業,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想成佛、如果你想往生,你一定要以清淨心、平等心、無分別心對待一切眾生,你才能成佛,你才能往生。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菩提不是對自己說的,是對眾生說的。菩提是覺悟、是覺行,覺悟、覺行都看你怎樣待人接物,從這個地方看你是不是真的覺悟?我們要認真反省、檢點,絲毫不能放鬆。我們看到古往今來,多少修行人不能成就,多少修行人,這裡面包括出家、在家四眾弟子,墮落而成魔王、魔眷屬者,關鍵就在此地。第八十三段:

  【嘉祥疏曰,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絕。】

  這是解釋『超絕』兩個字,意思好懂。『修道』怎樣才能夠『疾速』?疾速是快,很快他就成佛了。一定是如理如法。理是什麼?法是什麼?理是萬法唯心,這是理。法是什麼?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講這個經文的意思果然明白了,我們就曉得,「速疾成佛」之法就是念佛成佛,念佛這個法不可思議。念菩薩你就成菩薩,念什麼就成什麼,這是佛在大乘經論裡頭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真理、是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想佛,你當然就成佛,根據這個道理,於是我們對於十法界的因果也就恍然大悟了。

  為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盡屬魔業」?我們現在明白了,我們心裡面沒有離開貪欲、沒有離開瞋恚、沒有離開愚痴、沒有離開傲慢、沒有離開嫉妒。還有這個念頭在裡面,修學大乘佛法,剛才我們說了,興隆道場、弘法利生,這些事業都叫做魔業,將來你修成了,都變成魔王;沒修成功,也是魔子魔孫、魔王眷屬,搞這個去了。這也叫我們覺醒,為什麼四弘誓願先要叫你斷煩惱,再叫你學法門?煩惱斷了學法門,是菩薩業;煩惱沒有斷廣學法門,是魔業,這不是很清楚嗎?才知道斷煩惱重要,煩惱不斷就是魔,《楞嚴經》後面五十種陰魔,魔的根在哪裡?煩惱。煩惱從哪裡生的?從五陰生的,色受想行識。每一條裡面佛說了十種,一共五十種,五十種陰魔,陰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所以學佛,沒有成得了佛、沒有能往生,全變成魔王,非常可怕。

  「速疾成佛」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個事情不假,真的。就在這些年,我們看到不少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那是真的往生,決定不是假的,預知時至,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近這幾年,我們看到不少,聽到不少。剛才我還聽到這邊一個同修告訴我,台中蓮社那邊,最近有個兩歲的小朋友往生,預知時至,告訴他媽媽,兩天之後我就要走了。他媽媽問他,今天算不算?他說算,到第二天他就往生了。他媽媽還問他,你到哪裡去?他說我到觀世音菩薩旁邊蓮花那裡,清楚明白,真的就走了。所以同修們真正要記住,我們要作佛、要作菩薩,萬萬不要作妖魔鬼怪,那個不得了。妖魔鬼怪雖然享大福報,福報享完了都墮阿鼻地獄,墮地獄的罪太苦了,墮地獄的時間太長了。

  今天我們得人身、聞佛法,這是關鍵,我們自己能夠掌握,我們要成佛,還是要作魔,就在我們自己一念取捨。你一念覺、一念正,就是佛菩薩;一念邪、一念惡,就墮落在魔道。這是超絕,超絕的意思也很深、也很廣。法藏能超絕,我們也能超絕,只要明理、只要懂方法,這一生當中,確實可以超絕,往生就超絕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