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悟道法師晨間講話—養心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二二集)  2023/8/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32-007-0422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來學習《太上感應篇》節要,第十八條,「羅先生教學者,靜坐中,看喜怒哀樂未發時作何氣象,此亦養心之要。」這個是在宋朝時代,朱子提出「羅先生教學」,過去私塾的教書先生都是教四書五經、十三經,教聖賢的經典,以這個為修養德行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再學藝,藝是各行各業,各種技術。所以德行是根本,藝是枝末。德行,修心是根本,因為萬法唯心,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能夠修養的好,我們的身口行為,我們身口意三業自然就導歸於正。

  這一條是講「靜坐中」,這個靜坐,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總是有一個時間自己靜坐。這個靜坐也不一定盤腿,你坐在椅子上正襟危坐,萬緣放下,什麼都不想,沒有喜怒哀樂,這個時候作何氣象。《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就是我們的情緒沒有發起喜怒哀樂,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是中,沒有偏在哪一邊。如果我們很歡喜,起貪心;怒,不順我們的意思,聽了一句話我們聽了不舒服,馬上就生氣,怒就起來了,心也偏到瞋;哀是屬於痴;樂,快樂的事情,享樂,樂極會生悲。所以喜怒哀樂未發時,這個時候叫中,我們心擺在當中,這個心還沒有發起喜怒哀樂。接下來講,「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有個永和、有個中和,大家說中和中和,什麼叫中和?你去問那個住在中和的人,我看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叫中和,中和這兩個字從哪裡來的?可能他也不知道。中和就是《中庸》裡面講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你這個心在當中。發,我們不可能不發,凡夫怎麼可能沒有喜怒哀樂?發了你要節制。中節就是你不要發得太過,發作起來你要收斂、要節制就和了,這個心就和平、就和諧了。比如說你一生氣了,不要過度的生氣,氣到太過了,那就會出問題。或者剛剛要起貪心、起瞋恨心的時候,馬上發現讓它平和下來,所謂心平氣和,心平氣和我們心也就擺在當中,就中和了。如果心浮氣躁,那就很容易動怒。我們可以去檢點,當我們心浮氣躁的時候,是不是比較容易發脾氣?肯定。比如說有事情、壓力大,這個心就浮躁了,浮躁的心起來做事情就很容易感情用事,就不理性,就容易跟人家起衝突了。這個我們自己可以在生活當中去反省、去檢點,所以這個是我們修心養性重要的一個關鍵。

  我們這個每一條,如果你會用上一條,對我們念佛功夫幫助都很大。我們念佛,雖然不用斷煩惱,可以帶業往生,但是要伏煩惱。伏煩惱,我們臨終心才有把握不顛倒,這樣信願念佛才能帶業往生。如果伏不住,那臨終就沒把握,就靠不住了。臨命終,如果發一個脾氣,把念佛忘得乾乾淨淨,那我們這一生又去不了。所以修心養性這些都是我們念佛的助行,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我們念佛人也不能疏忽這方面的修養,在我們生活當中養心,你在靜坐,或著你沒事的時候,我們喜怒哀樂這個情緒還沒有發作的時候,你去觀察是什麼氣象。心很平靜,心在當中,不偏哪一邊。你一動就有所偏了,一動之後要懂得節制,回歸到和,叫中和。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