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持名念佛 暗合道妙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23/10/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9-0021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華嚴念佛三昧論》第十五頁,最後一行,從「又如兜率偈」這一段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又如兜率偈讚品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我們今天從這裡看起。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前面一段引用《阿彌陀經》經文裡面講的,「《阿彌陀經》亦以執持名號,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彌陀經》我們常常讀誦,這一段經文大家都很熟悉了。《彌陀經》提倡的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三昧論》裡面講的名字功德,持佛的名字、念佛的名字,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在《彌陀經》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念阿彌陀佛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到西方。達到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念到事一心生方便有餘土;還沒有證得一心而信願深切,持名念佛,生凡聖同居土。所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這一堂課,就是彭居士又引用《華嚴經》的兩段經文。『又如兜率偈讚品云』,在《華嚴經·兜率偈讚品》裡面講,『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就是以佛為境界,不停的念佛。『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這個人就可以見到佛。「以佛作為境界,我就專念這個境界。心要住一個境」,我們心裡住一個境,一個境界,我們一般白話講一個對象,一個境界。「有了心,相對就有個境」,我們的心對著這個境界,佛就是我們相對的境,我的心來念佛,我的對象就是佛。「你專念這一尊佛」,就是一心專念,或者講一心繫念、一向專念都可以,就是專念一尊佛的名字。「不是念這麼一句,又念那麼一句」,不是念了很多。「現在很多人喜歡雜,學了一個又學一個」,念了很多佛,「這種方式不能專一」。「專一才能熟;東念一念,西念一念,什麼都念一念,你就什麼也不熟。若能專念而不休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這個專念,特別我們是真正打佛七。現在的佛七都是方便七,我們念經、念咒、又念讚、又念佛、又有迴向等等,這個是方便七。真正的佛七就一句佛號,其他什麼都沒有,就一句佛號,那是專,最專。但是各人的根器不一樣,有的人你要他專念一句佛號,他念久了如果沒有念出法味,他念不下去,所以要加個《彌陀經》、往生咒,這是大多數一般人都必較適應這種念法。打佛七也是有念一個蓮池讚,一部《彌陀經》,三遍往生咒,然後接著讚佛偈,再六字佛號,繞佛,歸位念四字佛號,再迴向,這個當中主要都是念佛。如果最專的佛七就是一句佛號,就是根據《彌陀經》講,「執持名號,阿彌陀佛」,就念阿彌陀佛,就一句佛號,那是符合《彌陀經》講的一個標準。《彌陀經》講的就是執持名號,其他什麼都沒有,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一直念下去,念七天,這叫專念佛。專,容易得力,但是專,你念了也要念到有法味,念到有功夫,你就不會退了,有的人念到沒有得到法味就很容易退轉,這是各人功夫不一樣,各人根器不一樣。此地是提倡專念,這符合《彌陀經》跟《無量壽經》講的,特別《彌陀經》,那是最專的,就是一句佛號。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賢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

  這一段也是引用《華嚴經》的經文,《華嚴經·賢首品》這品經文裡面講的一段,說「若時常念佛,自心不動,則常常看見無量的佛」。這是時常念佛,就是不間斷的,心裡常常有佛,念到自心如如不動,則常常看見無量諸佛。「念佛心中不動不搖,這個境界又高了。這個念佛心中如如不動,就可以常看到無量的佛」,『無量佛』就是沒有一個數字,「沒有數字能表達出來那麼多的佛」,所以講無量。「常常看到這麼多的佛,你就可以見到如來本體是常住的」,所謂常住真心,這就是如來的本體。

  「以上一大段都是說明念佛名字為什麼是最勝方便。」在各種念佛當中,念佛的名字(持名念佛)是最殊勝、最方便的一個方法。「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給眾生一個方便的方法得到救度。」這樣度眾生,眾生才容易得度,不是找了一個很困難的方法,那大多數人做不到的。是一個方便的,人人都能做得到的,那就方便了,無論根性利、根性頓,貧賤富貴,乃至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能得度,這是最方便的,就是持名念佛。「不是要你到美國找個名醫,告訴你那個方法,跟沒說一樣。」這是黃念老用一個形容比喻,告訴你美國有一個名醫很厲害,能治疑難雜症,但是一般人去不了。你給他講美國有一個名醫,他去不了,那不是等於跟沒有說是一樣嗎?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法門有一些很困難的,我們做不到。佛給我們講那個我們做不到的法門,那不是等於跟沒說一樣嗎?佛講的法門,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都一定能做得到,佛才會講。佛不會講對眾生沒有利益的這些經典,只是眾生根器不一樣,所以佛說了很多法門。佛在《大藏經》裡面講的,都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能做到的,但是有些法門是少數人能做到,不是多數人,像禪要上上根,密也要上上根,學教也要上根,中下根都比較有困難。不過教下實在講,也是上中下三根都能夠接引,這是比較主流的教義。淨土法門收的機是最廣,可以說無機不收,沒有一個人不能修的,沒有一個人不能學的、不能念的,都能夠念,無論你什麼根器都可以,上至等覺菩薩(文殊、普賢,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地獄眾生都能修,都能得度,這個當中全包括了。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果沒有淨土這個法門,度眾生就有限,就極少數能得度。有了淨土法門就能普度,普遍度一切眾生。連五逆十惡都能度,還有什麼不能度的?上至等覺、下至地獄眾生都得度。可見這個法門是微妙廣大不可思議,特別是持佛名字這個方法,又更為殊勝、更為方便、更為普遍。

  「底下就要進一步討論。《華嚴》這兩段偈子有不同,一個說是有數,所見佛的數跟心裡念的數相等;一個說是無量多的佛,這兩個差別在哪裡?」我們看下面的論文。

  【前偈論持名。故言數。後兼報化以徹法身。故言無量。雖然人知有量之數。而莫知離量之數。知即數之名。而不知離數之名。知離數之名。故終日念而未嘗念也。知離量之數。故念一佛而即遍遍攝一切佛也。】

  「頭一個偈子只說持名」,『前偈論持名』,只說持名。「有念而念,念佛一句一句的念,所以沒有離數」,沒有離開數字。「後頭心不動,雖然念而心不動,雖然念而離念,即念離念,念而無念,心不動。這種情形,就從報化兼徹到法身了」,就是念報身佛、念化身佛,也兼通到法身。通到法身就無量了,法身是無量的,沒有邊際,「所以說無量」。如果你通到法身,兼徹到法身,那就是無量。「見佛無量,並且佛是常住」,見到法身本體了。「所以人所知的是有量的數,而莫知離量之數。」我們一般人所知道的是有數量的數,而不知道離量之數,離開這個量的數我們不知。「有的人記數,一天念多少,不見得他一直在數量裡頭。」比如說有的人一天念一萬,有人兩萬,有人三萬、五萬,甚至十萬,這是有量的數,我今天念了多少佛號,這有數量的。但是雖然是記數,一天念佛念多或念少,『而莫知離量之數』,就是說他念佛不見得一直在數量裡頭。「他念的時候,他能夠離開數量,他也就離開量了,也能見到無量了。」也就是說,他從有數量的念佛,念念念,有時候也能念到離開數量,他也就離開量了,就不在數量裡頭;不在數量裡頭,他也能見無量佛了。

  我們一般人,「都知道有在數量之中的名號」,這個我們一般人知道的,我一天念一萬、兩萬、三萬、五萬。現在有人用那個計數器在計一天念多少佛號,這個大家都知道,有在數量之中的名號,我今天念多少聲佛號。「而不知離數之名」,但是不知道離數的名號。這個名號沒有數量,沒有數量就無量,沒有說幾萬、幾十萬,沒有,沒數量,幾百萬、幾千萬、幾億萬,都沒有,超越數量了。「這個名號沒有數量,它就是法身,法身有什麼數量!」法身沒有數量,所以稱為無量,不在數量裡頭。甚至你念一句佛號,通徹到法身了,雖然一句,它也無量,因為法身沒有數量。

  「所以念佛就有持名念佛、實相念佛」,我們現在採用的方法叫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跟參禪一樣,念實相佛,念法身佛。「念佛的好處」,我們持名念佛的好處,「就是從持名念佛」,這個方法是「最容易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誰都可以做的方法開始」。誰都能念,八十老翁、三歲小孩都能念,這個就方便,大家都能念。所以從持名念佛的方法開始,持佛的名字,念佛的名字,念念念,「不知不覺你也可以達到實相念佛」,這就是持名念佛它甚深微妙之處。古大德講,持名念佛是「暗合道妙」,不知不覺你就從持名念佛通到實相念佛。從持名念佛通到實相念佛,你這個時候就離開數字,就不在數裡頭了,「念佛的名字,也是離開了數的名」,無量,沒有數。「你知道離開數的名號,名號不可以數量計」,你就沒有辦法用個數字來計算,『故終日念而未嘗念』,你整天在念佛,但是未嘗在念,「所以整天念佛仍沒有念」,沒有落在數裡頭。「這與《金剛經》的話一樣:我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入無餘涅槃,而沒有一個眾生是我度的,這都是般若」,達到金剛般若。「即念離念,你掐數珠也可以即念離念」,因為那是一個形式,你掐念珠也好,或者用計數器,或者心裡默計,那些都是方式、形式。「主要是終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你整天在念佛,但是你沒有去執著這個能念所念,就是一直念,不執著這個念佛之相。『知離量之數』,「念佛的時候,知道這個數是離量的,你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佛」。一佛跟一切佛無二無別,是一不是二,因為它不在這個數字裡頭。不是說我念一尊就是一尊,念兩尊就兩尊,這在數裡面,但是你念到離量就沒有這個數了,所以你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把《華嚴經》裡面兩首偈,一個有數、一個無量的原因給我們說出來」,為什麼經典有這兩個說法。「一個就是簡簡單單、普普統統持名」,我們現在念佛就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六字、念四字都是持名念佛,這個就簡簡單單、普普統統,大家都能念。「一個是心不動的持念」,不動心的在念,就是沒有著相在念。「《彌陀要解》云:『從事持達理持』,先從事念」,事念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事念,從事相上來念。從事念,念久了,「不知不覺變成理念。離量離數就是理念,也就是實相念佛,也即念實相。能念所念皆是實相」,能念的(我們的心)、所念的(阿彌陀佛)都是實相。「故云:即凡心成佛心」,從我們凡夫的心變成佛的心。這是持佛名字,它的殊勝功德利益就在這個地方。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然初入此門。必依乎數。日須剋定課程。自一而萬。自萬而億。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內。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初入此門,必依乎數』,我們初學要定個數。「你理解的應當高」,你的理解應當要高,「真正下手的就應當很近,要真正做到。先要重視這個必字」,必就是必定的意思,「就是一定要」,一定要這麼念。「一定要依乎數量,不可說我隨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說我老念,但現在做不到這點,說說容易,真要做到就難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規定一個數。雖然告訴你以後離數,但是先從數開始,一定先依乎數。」『日須剋定課程』,「要有定課,一天是三千、五千、一萬、五萬。《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從三萬開始,三萬、五萬、十萬」。「咱們不拘多少,開始時,各人根據自己的心願與條件」,就是你的生活環境,各方面的條件。有的人很清閒,有的人很忙碌,各人工作環境都不一樣,所以要根據自己的心願跟條件來定課程。「由一而萬,自萬而億,漸漸增加。念了,自己喜歡念,就願意擠出時間來念,就愈念愈多。這樣的話,『念不離佛』,我心中所起的念頭都不離開佛了,到這就是好消息了。開始的時候,一定要依乎數,這麼念下去,愈念愈多,之後就自然而然念了。現在許多同修能達到這個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著才念,自然而然就念起來了」,念得很熟悉了。你沒有事,停下來,自然佛號就起來了,那就比較熟了。「就這麼發展下去,念頭就不離開佛了。」

  黃念老舉出夏蓮老,夏蓮老是他的老師,他都稱他夏老師,他就是這樣。「他說:我或者念佛,或者觀想字種,或者結手印,或者想一句經文。跟人談話,手裡結著手印」,那也不礙事。「有的時候想一句經文,絕大部分的時候能念,這樣就可以任何時間都不離開佛了。」現在得力於科技的發展,有念佛機可以補助。念佛機也是提醒我們念佛,縱然你忘記、沒念了,聽到佛號也聽進去了,所以現在念佛機也是很好的一個補助我們念佛的工具。以前沒有發明念佛機,像黃念老那個時候還沒有念佛機,念佛機大概是三十年前發明的。沒有念佛機那個時候,都要用數珠來提醒念佛,手拿著數珠就念,沒有拿著珠就忘記了。現在有數珠、有念珠,又加上念佛機,那就多一層提醒我們念佛。

  『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念不離佛,佛就跟你的心沒有兩樣了,你念念都是佛。這像什麼呢?打個比方,很好。『如月在水』,佛跟你的心,像月亮在水裡面一樣」,我們都曾經看過水當中的月亮。「月在水,並不是月亮在水裡頭。不是心裡頭擺了一尊佛,是如同一個實際的佛像在你的心裡,實際上就如同水裡頭出現月亮一樣。」『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到了春天,花都開了。如古人有一詩句,我很喜歡它富有禪機: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花都開了,這是什麼時候?這是春天。我要看春光、春色怎麼看?不就是從這些花枝上看?從花枝上見到春光、春色。春在枝上,不然怎麼說萬紫千紅總是春?」看到萬紫千紅的這些花,就知道是春天,春天、春色、春光就從這些花枝上看到,春就在枝上面。「但從枝子裡頭,你找春也找不著。念佛人就如同這個一樣」,佛和我們的心如水月,天上的月亮照到下面的水,下面的水現出月亮,「如水與月、如春與枝」,這個是相同的,我們念佛就如同水中月、春與枝這個情形一樣。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報化不異名字。名字不異報化。亦復如是。】

  『如是念佛』就是說「這麼樣念佛的話」,就是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名字即法身』,這句佛的名字就是法身。「所以說從事持達理持。念的是佛的名字,持名,名字就是法身。念的是法身,那還不是理持?」當然就是理持,從事持達理持。「那還不是實相念佛?」就是實相念佛。「所以最高的菩薩的境界—實相念佛的境界,就可以在一個平常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持名念佛裡頭」,就是持名念佛人人都能做得到,但是它通最高的實相念佛,「讓你不知不覺達到一個最高深的境界」。從這個最粗淺的,大家都能念的,持名念佛,你不知不覺達到一個最高深的境界。這個就很方便,人人都能念,不知不覺你就跟實相暗暗的相應,暗合道妙。「所以淨土宗的最勝方便就在此地,不是任何其他佛教修行方法,什麼禪定啊,更不是氣功什麼能夠相比的。以上這種如月在水、如春在枝的殊勝境界,真正念佛的人偶爾也會達到一下」,如果你老是達到,就成功了。我們念佛,特別打佛七,或者做法會也是這樣,大家偶爾也會達到一下,念到渾然忘我,能念、所念就一句佛號,能所兩忘。偶爾我們也達到一下子,這個理念,一下子達到實相,這是很短暫的,但如果老是達到,延續下去,那就成功了。

  為什麼說『名字即法身』?「因為名字離開法身,沒有另外的自性」,所以名字沒有離開法身,名字就是法身。為什麼『法身即名字』?「因為法身遍一切。既然遍一切,法身當然也就遍在名字裡頭。」因為遍一切,所以名字裡頭也有法身。「不但法身和名字如此,報身、化身也是如此。報身、化身和名字也沒兩樣,名字和報化身也沒有兩樣。一句名字,佛的法身、報化身都有了」,三身都有了。

  「底下又引用《華嚴經》。《華嚴經》從廣義來說是經中之海,從深度來說是經中之王。」請看經文。

  【故如來名號品。謂一如來名號。與法界虛空界等。隨眾生心各別知見。則知世間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

  這段經文是在《華嚴經》裡面,「如來名號品」當中說的一段經文。在「如來名號品」說,「一個如來名號與法界相等,與虛空界相等。虛空無量無邊,我們好理解」,這個在我們常識當中,我們都能理解。「虛空有邊嗎?」沒有邊,「虛空之大是不可思議」。「我們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銀河的一個成員,銀河又是更大的一個天體的成員,這樣天體一層一層大上去,沒有邊」,大而無外,「你看這有多大」,它沒有一個邊際。「我們看到銀河就遠得不得了」,一個銀河系距離我們非常遠,「太陽就近了」。「銀河只是一個很基層的單位」,一個最基層的單位,我們就感覺距離我們很遙遠,「基層單位還有上級,上級還有上級,沒頭」。「虛空有多大,法身就遍滿虛空。」我們一般在做三時繫念都念這個疏文,疏頭都會念「盡虛空遍法界」。『隨眾生心各別知見』,「眾生心量不同,所見也不同,而有種種事物和名字。但法身遍一切,所以世間所有的名字都是佛名,因為一切皆法身」,所有這一切都是法身。「一切的名字都是法身的名字,都是佛的名字」,所以『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你隨便舉出一個名,諸世間(整個世間)的名沒有不含攝在其中,「所以一名就可以攝無窮無盡的所有名字」。因為它是從法身出來的,法身遍一切處,所以一個名也就涵蓋所有的名。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又如毘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毘盧概之。以一切諸佛皆有毘盧藏身故。古今不異故。】

  「《華嚴.毘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種種願力不同、國土不同,但可以舉出一個毘盧遮那佛來概括。因為一切佛都有毘盧遮那藏身,跟毘盧遮那的法身是同一的。」「一切佛『古今不異』」,古佛跟今佛沒有兩樣,「所以古佛和今佛,一個毘盧遮那佛可以概括」,概括古今。這以「毘盧遮那品」來引古先諸佛,古佛、今佛各各不同,古今沒有兩樣,都是法身。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亦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三世。當念無餘。不歷剎那。成佛已竟。】

  「這樣念佛,念一個佛名」,就是念一尊佛的名號,就『全收法界』,整個法界全部收進去了,收進在佛的名號當中。「所以我們念佛,我們心量就大,整個法界、整個虛空都攝在你的一念之中。」『全法界名,全法界收』,「因為所念的一個名字就是全法界的名字,當然就收了全法界。念這一句,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就超乎時間了;也不是四維上下十方了,超乎空間了」,超乎時間、超乎空間。「離開空間、離開時間,這麼念佛的話,十方三世的一切都在你這一念,就全部都在裡面了,沒有剩下」,全部念到了。『不歷剎那』,不要再經過剎那。「一彈指是六十剎那」,我們這樣一彈指是六十剎那,「不經過剎那,已經成佛了」,這形容時間之短、之快速,不經剎那,已經成佛了,「所以說淨土宗是至圓至頓的法門」。「大家都念佛,都是淨土宗,但能這麼信的人很少。大家自問一下,過去是不是這麼信的?」我們過去相信念佛法門,是不是這樣信的,相信《華嚴經》講的?「能這麼信的人很少。信最要緊了。而頓法呢,至圓至頓之法,能這麼念的話,不要再經過剎那。」一彈指就是六十剎那;六十分之一,那個叫一剎那。「就是一彈指,我們說它六十倍,都不需要經過,成佛就已經全部大功告成」,這個太殊勝了!所以能夠理解華嚴念佛三昧這個理論,成佛就是一剎那。這個叫頓法,至圓至頓成佛的方法。我們再看下面。

  【四念毘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者。】

  「華嚴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是大圓滿的境界。」『頓入』,「頓」就是快速。「我們都講圓頓之法,不是那麼一點一點爬的方法,直截了當的。」『念毘盧遮那』,「怎麼說要念毘盧遮那呢?毘盧遮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天台宗和法相宗說毘盧遮那代表法身,盧舍那代表報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天台宗也是圓教,現在這麼說的人很多。至於華嚴宗呢?釋迦牟尼佛是化身,沒有不同。但是把毘盧遮那和盧舍那說是一個名字,而有廣略的不同。總之都是說,毘盧遮那的化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我們在經典上念到,早晚課也有,這些就是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是一體。

  「這個就是我們要憶念我們的本師。所以,我們這一切都不能忘本,我們的本師是極殊勝。」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它的核心也是教人不忘本,不忘本就是教孝、教敬,我們對老師要敬,對父母要孝,孝敬就是根本。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孝親尊師。我們學了佛,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就是我們不敢忘記這個根本,他是根本教導我們的老師,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怎麼知道有阿彌陀佛、有毘盧遮那佛、有藥師佛、有十方諸佛?不知道。所以本師我們不能忘記,本師是極殊勝。「我們一般只相信釋迦牟尼佛是尼泊爾的太子,出家了,後來成道了,後來滅度了,這是化身所顯現的,這只是一個小片段。」

  這個道理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這一堂課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還是從「四念毘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者」,我們下一堂課還是從這裡接著學習。好,今天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