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23/10/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9-0019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華嚴念佛三昧論》第十四頁倒數第二行,從最下面一句看起。我先將這段論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生滅一如。盡未來劫無間斷。】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念佛報身、化身。『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真諦和俗諦都是平等的。『生滅一如』,生跟滅是「一如」。什麼叫「生」?什麼叫「滅」?都是如,一如。「如是我聞」,也就是我聞是如,就是一個如字。「如」這個字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看經典一開頭,「如是我聞」。「如」這個字,「生滅一如」。「如」字很妙,不一不異。「如」就是相同,我們一般講如同,就是相同的意思。說兩個兄弟長得一模一樣,如同一個人一樣。不是兩樣人才說是一樣,說是「如」,就不是從「二」出來的。這個我們要好好去體會,這個如,它不是從兩方面出來的,不是從二出現的。兩個人一樣,既然是兩個人,便又不是「一」。一和不一,一樣跟不一樣,也都包括在「如」字當中。生和滅就像水上畫畫,當處生,當處滅。我們在水當中你給它畫一痕,當時畫下去一痕出現了,馬上又合起來(就滅了),這一痕就沒有了。所以當處生,當處就滅,生的時候就是滅的時候,也就是說生滅同時。生跟滅是同時的,說生就滅了,說滅又生了,生滅同時。所以說「生滅一如」,這樣念佛就一切平等,離開生滅了。『盡未來劫無間斷』,這樣念佛,沒有間斷,諸佛不涅槃,諸佛沒有涅槃。這就是大成就的境界,沒有間斷,便無生滅。這個念佛是比較高的念佛,高層次的念佛,念法身佛、念報身佛、念化身佛。知道諸佛報化,該一切數,窮一切時,這個是講念報化身佛。第一個念法身佛,第二念報身佛、化身佛,報身、化身是一如。

  我們接下來看下面的論文: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者。】

  上面講念法身佛、念報身佛、念化身佛。這裡第三條,這講念名字。念名字,我們都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名字,我們一般講叫「持名念佛」,這個是最勝的方便。最殊勝、最方便、最究竟、最圓滿的,就是念名字,念佛的名字。念佛的名字就能『成就最勝方便』,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成就最勝方便」。我們本師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這個時代的教主,本師。憶念本師的功德,遵從本師的教導是首要的,這個道理非常重要。憶就是想,念,心裡想念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功德。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在哪裡?就在經典,像佛給我們講的《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華嚴經》,憶念本師的功德,就要遵從本師的教導,這是最主要的,首要就是最優先的。本師叫咱們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聽話,這個非常重要。

  過去我們勸人念阿彌陀佛,就有很多人他就講,為什麼一定要念阿彌陀佛?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不是更親切嗎?為什麼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要念阿彌陀佛?他就不念阿彌陀佛,他說我就要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是在跟誰抬槓?跟本師釋迦牟尼佛抬槓,本師釋迦牟尼佛勸我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你現在不接受、不聽話,不遵從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偏偏要念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佛看到就搖頭,這學生不聽話。所以我們要聽話,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勸我們要念阿彌陀佛,我們就聽話,這個才是真正尊重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果不聽話,本師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偏偏不念,偏偏要念本師釋迦牟尼佛,那就不聽話,不聽話就顯得對本師不尊重。以為說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很高興,不是這樣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念他,他也不會高興,他會說你這個學生都不聽話,勸你們念阿彌陀佛能夠快速成佛,你們偏偏不聽,不接受教導,他怎麼會高興?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第三,就是我們剛才念的這段論文,第三就是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華嚴念佛三昧論》前面講念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現在講到念名字,念佛的名字,就愈來愈用得上了。前頭講的念佛,念法身佛、念報身佛、化身佛,這個難度比較高一些,比較難,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得到,比較有它一定的難度,比較有它的深度。前面念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就比較深入一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就是我不管能明白幾分,只要這個道理我一聽進耳朵,永遠成為道種,就落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面。「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一點是肯定的。雖然不懂,我們不會念,但是有聽到這個道理,這個道理落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面就成為金剛種子,將來善根成熟了,就會念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肯定。在座每一人,不管是多是少,如果你打開電視,聽到《華嚴念佛三昧論》,聽到《華嚴經》,《華嚴念佛三昧論》就是根據《華嚴經》講的。殊勝的《華嚴經》、殊勝的三昧這些道理也都歷了耳根,大家可以得到很大的法益。雖然現在我們還不會念,但是你聽到了,總是種善根,這個金剛種子落在阿賴耶識,這個法益肯定有。現前,雖然還不能現前,將來總會成熟,會得到大受用的。

  此論所顯是《華嚴經》的精華,此論就是指《華嚴念佛三昧論》,彭際清居士他寫的,根據《華嚴經》來寫這個論。他是根據《華嚴經》的精華,因為《華嚴》最精華就是念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這個是佛教界公認的。當時佛說法的時候,佛剛成道,第一部經就講《華嚴經》。當時連大阿羅漢、權教菩薩都聽不懂,我們凡夫就更不懂了,看到佛坐在菩提樹下,在那邊打坐而已,不知道在那裡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凡夫、二乘不懂,這是要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們才有辦法聽到《華嚴經》。因此,我們凡夫要想完全能夠懂這個道理是很稀有的,非常稀有。所以我們有不懂的地方,那也是很自然的,畢竟不是我們的境界,但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些大乘經論,大經大論,雖然我們不懂,但是「一歷耳根」,或者我們看,「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從咱們的耳根、眼根過一過,看過了,看過一遍,永遠成為極殊勝的道種。因為它這個理論方法,它是經中之王,所有一切經典當中的王。所以一切經都是《華嚴》的眷屬,《華嚴》是主,好像那個主幹,主要的,其他都是枝枝葉葉,《華嚴》是大根大本,因為它是經中之王。這裡面我們總是能夠多少吸收一些,這些都是醍醐,都是稀有。不要為還有些不懂感覺不滿,我們也不要感覺這些我也看不懂,而應該認為能得到一點點啟發,都是最殊勝的啟發。黃念老講,他自己是這樣。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我們在《華嚴念佛三昧論》裡面得到一點點的啟發,對我們念佛這些道理、方法、境界有一點點的啟發,這個都非常難能可貴,非常殊勝,非常稀有。我們每一個人有緣遇到了,聽到了,的確是這樣的。

  論文,《三昧論》講到這裡,「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問題愈說愈集中了,講到重點了。第一是念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念佛的法身),第二是念佛的報化身,怎麼念佛的法身,怎麼念佛的報化身,怎麼念?我們就很難體會了。是殊勝,念佛的法身,念佛的報化身,都很殊勝,是好,很好,但是如何下手?我們凡夫,特別是我們凡夫從哪裡下手?第三就是談這個問題,「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就是談這個問題。念法身、念報化身,從哪裡下手?知道念法、報、化很殊勝,有沒有方便法讓我們下手?所以就談到這個問題,就直指了,直接給我們指出來了。第三就是「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就是這一句。怎麼念佛的法身?怎麼念佛的報化身?我們就念佛的名字就統統有了,法、報、化統統有了,只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法、報、化統統有。念佛的名字,佛的三身都有了,都在這個名字裡面。這樣大家就覺得親切了,人人都能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南無阿彌陀佛」等等,這個都是念佛的名字,這個我們很熟悉。念佛名字就是最殊勝的方便,人人都能念,老人、小孩沒有人不能念的,把念法身、念報化身的功德全部包括在佛的名字裡面。日常很熟悉、很親切的方法,就是最殊勝的方便。

  「方便」要深入解釋,還有很多話。什麼叫方便,要深入進一步的去解釋,還有很多道理。用最通俗的話說,「方」就是方法,我們一般講方法;「便」就是便利。我們要度眾生,要取得成就,我們要得到一個「便利」的方法。要有方法,要一個方子,有個法子,否則眾生怎麼得度?這個法子要便利,這個法就是方法,方法要便利,方便,可以治你的病。這裡黃念老舉出一個形容比喻,比如說有人得病,聽說美國那邊有很好的醫生,那邊有個好的大夫,設備最好,可以治你的病,趕緊要飛到美國去。但是一般老百姓怎麼能到美國去?你要去美國,要辦護照,還要多少美金的旅費,要大量的醫藥費,這個就很少數的人才做得到,一般的老百姓沒有這個經濟能力,沒有辦法去。那個地方有醫生很好,好是好,但是我們去不了,這個方法就行不通了。行不通,不就跟沒有一樣嗎?就是前面講的,念法身、念報身、念化身,很好!但是我們一般凡夫不會念,做不到。這個好是很好,但是這個方法,我們現前行不通,給我們講了,跟沒講不是一樣嗎?這是舉出一個比喻,一個好大夫在美國,你從中國要去,不是一般人都能去,只有極少數的人有能力去,大多數人沒辦法去。又比方,街道有個大夫,這個街道是大陸,這個在台灣講就是里,一個里。這個里就是我們生活上最小的一個範圍,一個區域,就是很近的意思。街道,就在這條街有一個大夫,他是老大夫退休了,專治你這個病,就在你旁邊不遠。就在你這個街道,就在你這個附近,這個就方便了,醫藥費很低,出門也不遠,你也不要花很多的旅費就到了。這就是「方便」。

  像過去二OO九年,先師淨老和尚從香港回到台灣高雄給劉醫師(劉明德醫師)治牙齒,他有牙周病,住在高雄,在那邊住了好像有半年,就是治牙齒。當時劉醫師也很熱心,很發心,一直勸我去高雄給他治牙齒。有一次我到高雄去辦事,去給他檢查過一次。他很熱心,他就是希望我去那邊給他治療,非常感恩。但是我道場是在台北,我們老和尚他是住在台南極樂寺,在高雄那邊有同修也買個房子給他住。我從台北到高雄就相當遠,治牙齒不是一次就可以了,要來來回回很多次,對我來講就很不方便。劉醫師是醫術也很好,沒錯!但是對我來講就不方便。對我們師父上人講,他在台南去近,方便;而且在高雄有同修提供地方住,所以方便。我道場在台北要跑來跑去的確是不方便,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後來我在台北,在我們道場附近找一家福德牙醫,王醫師幫我治,他也是發心義務幫我治,這個對我來講就方便,就在這裡附近,不是很遠,那就方便了。

  黃念老用這個比方、比喻,我們很容易理解。什麼叫方便?這就是方便。用這個來形容、來比喻,念佛是最殊勝的方便。有一些理論、方法很好,沒錯,但我們做不到,我們沒辦法修,我們根器不夠。念佛,人人都能念,這個的確是最殊勝的方便。一切方便當中沒有比這個更好、更方便的,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這個是最殊勝的。特殊,而且勝過一切,就是殊勝。

  所以,往往歷代的祖師大德,把殊勝的、便利的方法傳下來了。祖師大德都是過來人,那些法門、經論他們都修過,他們得到的結論就是這個方法最殊勝、最方便、最快速的,把這個便利的方法傳給我們。我們要是知道這個方法之後,我們對於念佛名字的體會也就深入了,念佛就親切了,念佛的功德也就殊勝了,因為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心境都不同了。也就是說,我們認識這句名號的功德利益,念起來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夫法身無朕。假于名而法身顯矣。報化無邊。緣于名而報化該矣。】

  這段講得非常好。『夫』,這個字是一個語助詞,文言文一個開頭,一個語助詞。『夫法身無朕』,「朕」是朕兆、跡象的意思。法身沒有什麼跡相,無朕就是沒有跡相。沒有什麼蹤影你可以找,沒有什麼形相你可以去摸、去抓、去看,你想,想不到;摸,摸不到;講,也講不出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法身就是這樣,抓不著、摸不著、看不見,沒有一切蹤跡,這是法身。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法身雖然摸不到、抓不到、看不到、接觸不到,但是假借這個名字,名以召德,法身就顯現了。透過佛的名字就能顯現法身,「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佛的法身。你念這一句的時候,佛的法身就顯現在這一句之中,所以它是最勝方便。你說法身在哪裡?「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法身,法身就在裡面,因此它是最勝方便。本來法身是不可捉、不可摸的,但是假借於這個名字,法身就顯現了,所以名字很有關係。這個名當中有實質的,名召萬德,當然法身也在名當中了。

  所以黃念老他用下面這個譬喻也是非常好的。他說瓦匠在房上,要瓦刀。這個瓦,現在比較少人看到了,以前我小時候,年輕的時候還有,一般平房都瓦,現在都高樓大廈。那個瓦匠師傅在屋頂上,他要蓋瓦,要有刀,用混泥土把它黏上。下面有一個助手,在下面拿工具給他的,他在上面。瓦匠在房子上面,他要工具、要瓦刀,底下的人就把瓦刀送上去了。他說瓦刀拿來,下面的人就把瓦刀送上去了;要泥,泥土,像水泥,泥就上去了;要水,水就上去了。名字就是召實,它招感實質的東西,所以念這個名字法身就顯現了。就是跟那個瓦匠一樣,他要什麼助手就給他拿上去了,他講的是個名字,但是就有實質的東西上來,跟這個道理是一樣。

  『報化無邊』,無邊的報化身,廣大得無窮無盡。無邊的報化身,它是廣大無窮無盡。但是你就因為緣此名字,一切報化身都賅括進去了,不但法身現前,報身、化身也都包括在裡面,報化身都在裡面了。緣於名而無量無邊的報身、化身,全部賅括在名字裡頭了。此論做得很好,此論就是黃念老對彭際清居士做的《華嚴念佛三昧論》,他很讚歎,說這部論做得很好,一步一步緊湊。念法身功德無量,念報化身功德無量,那怎麼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佛的名字,法身就顯現了,法身就在名字裡面,一切報化身都賅括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裡頭了,無量無邊的報身、無量無邊的化身也都賅括在這句佛的名字當中。我們簡單講,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同時念佛的法身、報身、化身,統統念了,統統具足了。

  底下引證《華嚴經》的經文,下面這個是經文,《華嚴經》的經文:

  【須彌偈讚品。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于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但聞佛名。已植勝因。何況數數繼念。】

  這首偈就是出自《華嚴經.須彌偈讚品》,這一品裡面講的。『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寧願在地獄裡面受苦,能夠聞到諸佛的名字。『不受無量樂』,不願意受無量無邊的快樂,『而不聞佛名』。到天堂去享受天福,受無量的快樂,但是聽不到佛的名字,這個也不願意。寧願在地獄受苦,聞到佛名,也不願意在天堂受樂,不聞佛名。這個就是給我們說聞佛名的可貴,聞佛名的重要。『所以于往昔,無數劫受苦』,我們為什麼無量劫以來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受極大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因為沒有聞到佛名,沒有遇到佛法。沒有遇到佛法,就沒有辦法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就是不聞佛名。遇到佛法,聽佛講經說法,也是聞佛名。『但聞佛名,已植勝因』,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聽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聽進去了,已經種植這個殊勝的因,『何況數數繼念』。偶爾聽一句,已經給他種了善根種子,將來這個善根種子成熟了,他就能得度了,這是聞佛名的可貴。「何況數數繼念」,就是很頻繁的一直在念,當然這個得度就更快。

  因此過去古來一些大德,近代的,像先師淨老和尚,他特別印這些佛號貼紙,用現在的科技方便,包括電腦、電影,早期的時候用電影打廣告。我在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那時候聽經,我們師父上人說,你們要修功德也很簡單,在電影院買一個片段的廣告。電影院以前都一場一場的,以前沒有電腦,衛星電台也只有三家,也很少,但電影院就很普遍,各縣市都有,小鄉鎮都有電影院。去電影院給它買個廣告時段,它中場的時候打個幾秒鐘,勸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地藏菩薩。你打一個佛的名字,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增福慧,消業障」,以前我也去做過這個。這個也是接受我們老和尚的開示,我們知道凡是去看電影的人,他看到這一句就幫他種善根了。還有早期貼電線桿貼紙,更早就用鐵片綁在電線桿。後來這些科技發達了,各式各樣,現在電腦網路,我們這個佛像、佛的名字,現在手機,人手一機,發這個就更方便了,可以讓更多有的緣的人見到。就怕他見不到,縱然他毀謗也不怕,毀謗,這個種子還是給他種下去了,將來他業障消了,他這個金剛種子就起現行,他就能得度了。所以這個也是給眾生種善根很好的一個方式。

  這首偈說為什麼我們知佛名字,念佛名字,說得很深刻。我寧可受地獄的苦,而能聽到佛的名字。我不願意享受種種無量的快樂,而不能聽聞到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這種思想跟一般人的思想就完全不一樣,一般人的思想都是貪圖眼前的快樂,但是這種思想是我寧願受地獄之苦。地獄的苦,那這個苦我們也很難形容的,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地獄之苦,無間地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你自己就遍滿地獄,不是說在一個角落、一個地方,是遍滿了整個地獄,處處都有自己的身在那裡受苦,沒有停止的在受苦,這無間地獄。受刑死了,冷風一吹又活過來了,活過來又再受苦,受了再死,死了再活,活了又再受苦,這樣一直循環。這個是講無間地獄受苦的情況,那都是苦不堪言,無法形容。這首偈當中說,我寧可受這樣的苦,但是能聽到佛的名字,受這樣的苦,我都願意受。可見得對聽聞佛的名字,能夠聽到佛名字,這種懇切之心有多深,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體會到。也就是說,能夠聽到佛的名字是多麼的不容易、多麼的可貴。可是現在有的人念佛,碰了一點不如意的事,得了,不念了。

  的確我們有的人念佛,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就不念了,這個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念佛人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特別是生病,被病苦折磨得受不了,不念佛了,沒有辦法堅持念這句佛號。過去我們看到很多同修當中,這個例子也不少,臨終受病苦折磨,平常都很發心來念,但是那個病苦折磨到受不了,後來聽到佛的佛號,他就沒辦法念了,甚至他不想聽了。這個跟這首偈當中的精神就不同了,你看這個偈當中的精神是,「寧受地獄苦」,那個地獄的苦,人間的苦是沒有辦法相比的。「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只要能聞到佛的名字,受什麼苦他都可以。也不願意受種種享樂而不聞佛名,聽不到佛號。像天上很快樂,享天福,但是很難聞佛名,修福的機會又少。天上都很享樂,都很好。這個享樂是什麼?也是消福。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講,地獄消業障,消罪業;生到天堂也是消業障,是消福報。福報跟罪業都脫不了六道輪迴,都是業障。所以聞佛名才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生到天上只有享樂,做好事、救人作功德的機會也很難遇到,沒有那個機會,只有在那裡享福、消福。

  所以,往昔無數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轉。為什麼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當中流轉?就是因為沒有聽到佛名字,沒有遇到佛法。佛的名字很難得聞,佛名字,我們現在聞到了,好像不難,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去觀察一下,你看證到阿羅漢,只知道咱們這個世界有釋迦牟尼佛。特別是南傳佛教國家,他們只知道有釋迦牟尼佛,他們只認同釋迦牟尼佛。若不從釋迦牟尼佛聞法,我們也不知道有他方佛,他方佛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自己不可能知道。我們在這個世間只能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古印度示現成佛,如果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沒有給我們介紹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世界無量無邊,諸佛無量無邊,我們也不知道,也不知道還有他方佛,只知道這個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他方佛都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給我們介紹的,我們自己不可能知道。所以,這一段說得很深。由於目光遠大,看到三世因果,無量劫來的流轉,就是因為不聞佛名。為什麼一直在六道流轉出不去?就是沒有聞佛名,聞佛名就包括聞佛法,聽經聞法。所以說我寧可現在受大苦,希望得解脫。只要聽見佛的名字,就是「已植勝因」,已經種植這個殊勝的因了。種了很殊勝的因了,你聽到了就種了殊勝的因了,聽不到就沒有了。聽到就種了很殊勝的因,「何況數數繼念」,繼念就是一念一念的相繼。聽到佛的名字都已經很殊勝了,何況你一念一念不斷的念,那就更殊勝了,這是必然的。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如文殊般若經云。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這一段是引用《文殊般若經》的經文。就是我們要『入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沒有夾雜,很專一,很純一,這一行三昧。應該處在『空閒』,「空閒」就是空曠,沒有吵雜,沒有干擾的地方,古代講阿蘭若,很清淨的地方。『捨諸亂意』,這個就不要胡思亂想。『不取相貌』,不要去著相。『繫心一佛』,這個我們現在講就繫念,心好像繩子繫起來,綁在一個地方。因為我們這個心,心猿意馬,我們妄想紛飛,雜念、妄念很多,把心繫在一尊佛的名字。『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這裡《文殊般若經》它沒有指定哪一尊佛,它講「隨」,隨就是你隨哪一方佛的處所,比方說東方藥師琉璃光,那你要向東方,「方所」是東方,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西方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向西方,「端身正向」。它這裡就沒有指定你要念哪一方,你要念哪一方佛,你就向那個方向,念那一尊佛的名字。『能于一佛念念相續』,你能夠一尊佛念念相續,就是在念當中能見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什麼緣故?因為念一尊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與無量無邊諸佛功德是無二,一樣,無二無別,念一佛等於念一切諸佛。

  好,這一段經文,我們下堂課再繼續來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把這段文簡單消文釋義到這裡,下面的《講記》,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