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17/8/13  日本東京天空劇場  檔名:WD20-041-0003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尊敬的孫會長,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時間過得很快,今天是我們太和淨宗學會舉辦二O一七丁酉中元祭祖護國息災繫念法會第三天,今天就圓滿了。現在這個時間我們再繼續來學習《印光大師法語菁華》。昨天我們學習到第七條、第八條,講的是護國息災根本方法在念佛。念佛不但是為了求生西方淨土,對於我們現前消除業障的力量是無比的鉅大,這是祖師特別給我們開示。今天接著我們學習第九段:

  【九。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閑邪存誠。敦倫盡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需明白因果。自行化他。】

  第一句祖師給我們開示,要怎麼樣做才是一個真正的念佛人,也就是說我們要怎麼來修學。這個條件標準就是此地講的,我們能夠『閑邪存誠,敦倫盡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明白因果,自行化他』,那就是真正念佛人。如果祖師此地講的開示我們沒有做到,那只能說念佛人,我們是在念佛,但是還不是真正念佛人。真正念佛人這一生決定往生西方淨土,念佛人那就不一定了,要看臨命終最後一念。我們希望有把握這一生往生淨土,祖師這些開示我們一定要留意,不能疏忽看過,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疏忽了,可能這一生我們又是跟淨土法門結結緣,往生淨土又要等來生後世。

  要做一個真正的念佛人,首先,『必先』,就是必須先要「閑邪存誠,敦倫盡分」,這是講倫理道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因果教育,也就是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常常在提倡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教育,這是普世的教育,人天善法。出世間的善法也必須建立在人天善法這個基礎上,這個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很明顯給我們說明。所以這個我們不能疏忽。

  什麼叫閑邪、什麼叫存誠、什麼叫敦倫、什麼叫盡分?我們這個文字看了,會念也會講,但是裡面真正的意思,我們現代人,沒有學習過傳統文化的人,實在講也不能夠理解。在印光祖師那個時代,清朝末年、民國初年,雖然漸漸疏忽傳統文化,但是畢竟接受傳統文化的社會大眾還是絕大多數。像我們老和尚這個年紀以上的都有接觸過,都有從小讀過儒家的書,《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四書五經、道家《感應篇》、老莊,這些傳統文化的典籍,那個時代從小都讀過、學習過,老師都教這個,這是國家的主流教育。所以印光祖師這樣提出來,對當時的這些蓮友同修一提出來,閑邪存誠,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什麼道理。因為大家都學習過,只要一提醒,大家就知道了。現在我們沒有學習過,祖師這樣講,這個字會念,但是不懂意思。

  什麼叫閑邪?我們從這個字意上來講,閑邪就是心裡不要有邪念。怎麼樣才是沒有邪念?總認為我的心都很正,我一點都不邪,現在人就不明白了。往往把這個邪知邪見,邪的思想,認為是正確的,這是在現前這個社會非常普遍,因為沒有受過佛菩薩、聖賢的教育。現在整個世界社會大眾都受到邪知邪見的誤導,所以什麼叫閑邪根本就不懂,把邪看作正,正看作邪,錯了。因此,我們根據祖師這裡開示,閑邪存誠,這是講修心,就是儒家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心做起。這個心要導正,聖賢教育的宗旨就在這裡,我們心有偏邪,趕快給它調整回來在正道上面,調整到正途上來。但是我們沒有讀這些聖賢書,往往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偏邪了。

  因此,我最近也看了雪廬老人,就是我們淨老和尚的經教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的《論語講記》,還有《常禮舉要講記》,這兩部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來學習。雪廬老人九十幾歲再講《論語》,以前六十幾歲講過,後來九十幾歲再講。在《講記》裡面,他老人家對台中蓮社的蓮友講,為什麼九十幾歲還講《論語》?就是幫助大家念佛往生西方。他到台灣三十八年,在台中教學三十八年,第一個十年念佛往生的蓮友是最多,第二個十年就比第一個十年少,第三個十年那更少。是什麼問題?後來發現,沒有基礎,沒有人天小乘的基礎,在我們中國傳統,沒有儒家、道家的基礎。所以念佛往生的人愈來愈少。念佛的人是很多,但是往生的人很少,一萬個人難得有二、三個往生,不成比例。發現這個問題,所以他再講《常禮舉要》、《論語》,教做人,做人這個腳跟沒有站好,要向上提升、要超越很困難,這是他老人家慈悲。所以以後有機會,我們李老師的《論語講記》、《常禮舉要》我們還是要來學習,希望我們有時間來學習。

  閑邪存誠,就是「詩三百,曰:思無邪」。《詩經》原來有一千多首,經過孔老夫子刪訂剩下三百首。詩是導正我們正念的,不要有邪思邪念。這幾天,我那天從台灣過來,在飛機上看《論語講記》,剛好看到有關詩無邪,詩人的詩,這一段我來念一念,跟我們現場同修及網路前同修大家來分享。這個是在《論語》裡面,「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我把它這個《講記》念一念。「吾講《論語》注重道,若文字有離譜的也必須說,泰伯篇中有若干講不通的經文,吾必須說說。」這是在《論語.泰伯》這一篇的第八段,有四句,「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此章依書說,費事又聽不懂,所以你們只要聽吾講,因吾也是依注子說,說時用白話講,必須使你們容易懂」,雪廬老人就講得很白話,他不用文言,怕大家聽不懂。

  「國家第一步必須講生活,國家政策首先要令人民不饑不寒」,這個也是我們佛門講的「法輪未轉食輪先」,先填飽肚子,「再者要緊在教育。先庶之,再須富之,再教之,人民不受教育,不知所從」,人民沒有接受教育,這個教育我們要聽清楚,不是現在學校,是聖賢的教育。「教育在教人,有本有末,昔日吾看歷史,孔子殺少正卯,此人未犯罪,是魯國的聞人(如今日胡適)」,胡適很出名的。「孔子一當魯司寇,殺這位全部人都恭敬他的人,指出他有罪五」,有五條,「一、心逆而險,二、行僻而堅,三、言偽而辯,四、記醜而博,五、順非而澤。剛開始時這五罪記不全,學佛後依五戒十善身口意三業便記住了」。雪廬老人學了佛,以前這個五條也不好記,學了佛用五戒十善來對照,那就容易記了。

  「這五條這也是三業故。口業,飾非而澤、言違而辯」,這是講少正卯;「身,行僻而堅」,行為很怪異;「意,記醜而博,心逆而險」,學問很好,但是心奸險。這是講少正卯,很多人都聽他講經,他也講,他的聽眾比孔老夫子多,口才好,學問好,孔子很多學生也都不聽孔子的,跑去聽他的,聽少正卯的。「依身口意三業分析,所以能記得。學佛有助於學儒,學儒有助學佛」,學佛法幫助學儒家的聖賢之學,學儒家的傳統文化也幫助我們學佛。你看過去出家的、在家的祖師大德,都是佛跟儒都通達。「學儒的證道者多,如宋陸象山」,宋朝的陸象山,「明李二曲」,明朝的李二曲,「都是,學《論語》有助往生,人身難得,人格若不夠,未有能證果的」。這是雪廬老人很慈悲,九十幾歲還講《論語》。為什麼?因為台中蓮社都是念佛的蓮友,愈念往生的人愈少,發現沒基礎。所以學《論語》幫助我們念佛往生,也就是說人身難得,我們做人的人格如果不夠,那怎麼能作佛?這是給我們講這個。

  「人為本位,三業以意為主,學佛要你改心」,這是講到身口意三業,我們念三時繫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所以意是主導的,主導身口去造業,造善、造不善都是意在主導。學佛就要從心裡上去改,改變我們的心裡,符合佛菩薩、聖賢的教導。「懺悔不是賄賂佛」,不是去巴結佛菩薩,那不是真懺悔,是要改心,在佛前發願,我要依佛的教導改正自己的錯誤的思想。「教育首先在正心術」,教育首先在正心術,就是此地講的,印祖開示,必先要閑邪存誠,就是正心術,你心要正,你心不正就邪了、就偏了。

  「昔日上學首先念《三字經》,人之初,首為人,後來人手刀尺,也教學做人。性本善,本性」,這是《三字經》講的,「從前教育先教心性,因人是活著,都會有意思」,人活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思。「如十二因緣說」,這是佛在《十二因緣經》講的,「出生時觸,不辨好壞,後來才有愛取,便有業,如小孩一下生就愛吃乳、愛吃糖而不吃辣,就是有分別」,出生下來慢慢就有分別了。這個詳細在《十二因緣經》。「性一動便是情」,這個心性,這個性如果一動就有情,情感這個情,有情「就有喜怒之情」,有歡喜、有生氣,「必得使它歸併集中而到一範圍有目標,這就是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不叫意亂走」。就是我們這個心裡不要讓它亂跑,好像性一動,就牽動我們的七情五欲。一動你要去控制,沒有控制,它亂跑,好像我們開車,車一發動,你方向盤要抓好,你不能沒抓好讓它亂撞,那就危險了。我們控制這個心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要有一個範圍、有一個目標,不要亂撞,沒有目標、方向。

  「那七情要如何收歛法?」七情要怎麼收斂?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個七情怎麼去收斂?「所以定有禮節」,就從身口這個禮節來規範。所以《常禮舉要》就是講這個。如果沒有個規範那就放縱了,自己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那就亂了。「七情就是識」,就是佛經講的意識心的識,「識定於一處便是志」。我們這個意識心心猿意馬,胡思亂想,現在把它鎖定在一個地方,鎖定在一個地方這叫志,志氣的志。志這個字上面是一個士農工商的士,下面是一個心。「受過教育的心」,你受過聖賢教育這個心,你的志向就有目標,就不是志亂,亂了就沒有目標、方向,「有志向,有工夫的人」。這是受過教育,傳統文化的教育。

  「生而知之者志於道,一般人辦不到」,這個是我們佛法講再來人,一出生他就志於道,這個不是我們一般人,不是我們一般凡夫,一般人辦不到。「所以要定禮」,要有個規範,佛法講戒,儒家講禮,我們「遇到外面的色聲等都會動,具體為財色名食睡,一般人不禁止」,一般人他不懂得去節制。所以禮節禮節,禮是一個規範,節是一個節制,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不能太超過,也不能不到,要適中,這才合乎禮。所以財色名食睡你要有個節制,不能過了。「佛、羅漢都不睡,普通人辦不到」,佛不吃不睡都可以。但是佛示現在人間他也是跟我們一般人一樣,要去托缽,也要吃飯,也要休息,實際上他是不需要。但是在我們這個世間,佛菩薩大慈大悲,必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我們凡夫當然辦不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此是禮」,我們這個心情,喜怒哀樂這個情緒,沒有發作之前,這個時候心是中和的,中,中節,這個就是禮。

  下面講「興於詩」,詩是講什麼?「就是講你的志向」,你的志向從吟詩來表達。「子曰:興於詩」。下面雪廬老人講,「七情一發動,定住志,詩引導你往這個範圍走」,我們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個七情一動,一動我們給它鎖定在志,這個志就是從禮來規範,詩引導你往這個範圍走。「人必有言,詩言志,七情有善有惡,若志向聖人為定的目標」,這個七情有善有惡,如果以聖人為目標,聖人是有善無惡,「所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把周朝以前歷代這個詩,有一千多首,把它刪節,好的、純善純淨的留下來,三百,這三百首詩它的內容,核心就是思無邪,你的思想沒有邪念、沒有偏差,就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心情都是正的。

  「從前中國小說也有黃色小說、戲曲,但結果都是福善禍淫的,不要點看淫戲,以保存陰騭,淫戲也含有道,但是國家是禁止的。」這個是講有一些淫戲,當然演這些戲到最後,這個是邪淫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一般不點看這樣的戲,是保存我們的陰騭,陰騭就是陰德。所以淫戲它也含有道,也就是教化社會大眾的,但是國家是禁止演這些的。但是現在都是開放了,禁也禁不了,這是我們自己要去遵守聖賢的教導,我們沒有那個功夫,還是不要去接觸。「詩經中沒有」,在《詩經》當中沒有淫戲這些的,沒有,所以思無邪,沒有。「到了漢魏六朝還極文雅」,到了漢朝、三國那個時代、到了六朝這個詩還是很文雅的。因為詩三百是以前孔子刪訂的,後來的歷朝歷代詩人也都有作詩,到了漢魏六朝這個詩還是很文雅,就是還沒有太離譜,沒有很離譜。「唐詩男女的詩就多了」,這個唐詩,現在我們一般念唐詩三百首,這是唐朝人作的,這個唐詩講男女方面的就多了,男女方面的詩就很多了,「但也不是淫詩」,不是教人起邪念的,只是談到男女方面的,這是講唐朝,盛唐那個時代。「晚唐便不行」,晚唐就是唐朝末期,那個時候詩人作的詩就不行了,慢慢就有這邪思出現了。「至今日的詩則思無正」,現在人作的詩都是邪,沒有正的,都是教人生起邪思邪念的,現代的詩不行,思無正。

  「詩有原則,性情往外發作時,怒也不能罵,必須具備溫柔敦厚,發怒也不能超過必要程度,如某人不好,但說三、四成,其餘保有他的臉面,使他能改。」以前人心裡有情緒不好、不滿,作詩來表達,縱然生氣也不能去罵人,透過這個詩來發洩自己的情緒。縱然發怒也不能超過必有的程度,生氣了也不能太超過,如果某某人不好,給他說三、四成就好,也要給他保住他的面子,使他有機會能改,這個也非常重要。

  「詩言志」,詩是什麼?表達我們的志向的,「心有事,口便說話」,我們心裡有事,嘴巴就會說話,「不許你口亂說」,說不能亂說,「但是沒有不亂說的」。但是現在的人一開口沒有不亂說的,現在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不可能不亂說的。「發牢騷改變為唱歌」,古人發牢騷用唱歌來發洩。「工作時也有唱歌,如菱歌等」,採菱角,工作時候也有唱歌的,採茶歌等等。「文人詠詩、吟嘯,沒有不唱歌的」,那是過去有這些傳統文化,所以他唱那個歌抒解他的情緒,人心情不好,抒解他的情緒。這是古聖先賢以禮樂治天下。我們佛門也不例外,以戒約束身口,儒家以禮約束身口,以樂陶冶心情,我們佛家以戒約束身口,以唱念來發洩抒解我們這些不平的情緒。

  「今日的百姓不唱,因為洋歌不會,警察又禁止」,現代的人不會,西洋的歌曲也不會吟唱中國這種聖賢制定的詩歌,西洋不會。如果會,「唱了便滿腹氣消」,唱了之後把你心中鬱悶那個情緒抒解。如果現在會唱詩歌,學這個也是很需要的,閑邪存誠,印光祖師講的,現在憂鬱症、躁鬱症就沒有了。現在為什麼憂鬱症、躁鬱症那麼多?遇到心不平的事情鬱悶在心裡,沒有辦法讓它發洩出來,好像那個水溝塞住了,堵住了,沒有給它疏通,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的。

  「古代有采詩的官,一地有一地的風俗,詩歌都不同,所以說是采風。」采風就是那邊的風俗,聽聽那邊唱的歌,就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人情世故,他心裡在想什麼,他需要什麼,他有什麼要表達的。像我來到日本,如果你們會唱,聽一聽你們唱的,我就知道你們心情如何。這個叫采風。「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人情,這種詩為國風」,這個國家地區的風氣、風俗,從這個唱詩唱歌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盛衰存亡,他唱的什麼歌、什麼內容,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你到一個地方去聽一聽他唱的什麼歌,你就知道這個國家是會興盛還是會衰敗,是會存下來還是會亡國,就知道了。「唱,再配合樂,更和平,為了舒洩性情」,這個唱,如果再配上樂器樂章來演奏,唱下來更和平。這個為了什麼?抒解發洩我們的性情,我們的情緒,我們不平的情緒,你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用這個來發洩,來表達你的情感,讓你這個心恢復到和平。

  「采取各國風謠後,並非全部要,而是選其中溫柔敦厚者,一選擇便定下了,就是雅。」到各國去採訪,每一個國家地區都有它的風俗,有它的民謠。我們現在民謠也是很多種,你學了這個禮、學了這個樂,你就知道它是屬於哪一類。你要選擇,選擇比較好的,選擇其中比較溫柔敦厚的這樣的,一選擇便定下了,就是雅。像現在我們中國茉莉花這個歌,我從小就聽了,現在連川普的孫女都會唱,這個歌好像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喜愛,這個歌有溫柔。這是舉出一個例子。但是要學詩,雪廬老人有詩集,如果將來大家有想要學,我去找台中的跟雪廬老人學詩這些老師來日本教教大家,那是傳統的,他們有學過。「雅者,正也」,雅,就是文雅的雅。「雅言,書詩禮樂皆雅言」,《書經》、《詩經》、《禮記》、《樂記》都是雅言,「孔子都用文話」,文話就是文言文,「也都與本國有關(風屬各國),所以學詩可以興觀群怨」,學詩可以看到個人的他的心情、他要表達的志向,各方面的。

  「再進一步是頌,頌揚讚歎,祭太廟用頌,達到立國的目的了,只能讚歎,如吳季札觀韶樂說觀止。」這個是祭祀,祭祀用的,就是我們一般講歌功頌德,他不好的你就不要提了,他對國家社會有奉獻的就讚歎他的功就好了,那個過你就不要提了,歌功頌德。「詩有三種體裁,方法也有三種,興,以他事引起此事,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知道為何要作此詩。」詩有三種體裁,方法也有三種,興這個字是以他事引此事,以其他的事情來引起這樁事情,藉其他的事情來引發這樁事情。言者無罪,講的人沒有罪,聞者足戒,聽到的人他知道警惕,知道為什麼要作這個詩,作這個詩的用意在哪裡,在提醒我們。「賦,直言其事,如關雎是興而賦」,這個賦,詩詞歌賦這個賦,就是真接說,這是第二種體裁。第三,「比,不直接說,卻都是自性情發出」,他沒有直接講,賦是直接講的,興就是以他事引起此事,這三種體裁。

  「詩六義:一、風:言賢聖治道之遺化。二、雅:正也」,雅就是正,「言今之正者,以為後世法」,做為後世一個榜樣、一個典範。「三、頌」,誦經的誦,一樣的,「容也。誦今之德,廣以美之」,頌就是讚歎的意思。「四、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這個興,看到現在有什麼好事,取這個善事來比喻來勸化大眾。「五、賦:舖也。直舖陳今之政教善惡」,就直接講,這個就沒有藉用其他的,就直截了當的講。「六、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比就是比較,比較這個比,就是類似的,取其他類似的,也不敢直接講,你看到某某人有什麼不對,就講其他的人,讓他去反思,沒有直接講。「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解。」這是以上六義,詩有這六種意義。

  下面這句,「立於禮,七情往外發,如何能都中節?」我們喜怒哀樂發作了,怎麼樣讓它能中節?我們怎麼知道它有沒有中節?這就要訂一個禮,一個標準,我們依照這個禮,那就中了,就中節了。「立於禮,在禮節規矩上站立得住,平常人才能站住,要達到平常態度,非禮不能辦。不正常人,不能立,所以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詩引導,以禮齊之。」詩是引導我們走入正道的,以禮來當規矩,齊就是整齊的意思,以這個來看齊,這個是《論語》講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若以政刑,則不當人是人。禮是恭敬大家,見人不合禮最多說說而已,這是君子、小人的分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政就是政治,訂了很多法律來規範,人民犯罪了,抓起來判刑,現在都是講這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這是講法治,法治就不是把人當人看了,把所有的人都當作有犯罪嫌疑的人來訂這個法律,對人不恭敬。禮是恭敬大家,是尊重你,你是聖賢,如果你自己違犯這個禮,聖賢、君子你違犯這個禮,你就變成小人了,你自己自甘做小人,對自己是很大的羞恥。禮是講這個,是尊重人的,尊重你人格的,你違反這個禮,那你自己不尊重你自己,不是別人訂個法去約束你的,是你應該就必須要這樣做的,這樣做是尊重自己,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不然就變成小人。

  「成於樂。立住禮還不行」,這個禮還有樂來輔助,立住禮,「國家祭天、祭大廟,凡是行禮,行禮就要奏樂。禮樂配合,樂為主體,詩是樂的詞,禮是樂的動作。還有舞蹈,所謂『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個我們在祭祖就可以看到,但是祭祖現在沒有舞蹈了,過去都有。以後有因緣,還是要多方面請教人學習。所以禮要有樂,禮樂要配合,行禮就要奏樂。這是舉出祭祖,其他方面也有禮樂互相來配合。所以聖人他以禮樂治天下,不是法治,是禮治。「成於樂,是成於性,性情成就溫柔敦厚,這必須日久天長的熏習,不是一時能辦到。」當然要成就這個,也要學習長時間,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不是短時間可以薰習成的。學習傳統文化也要長時學,不是學個三天、五天就行了。

  「禮樂不行了,才有刑法、兵事。」如果禮樂能推廣,這個世界上不用軍隊、不用警察了;不去實行這個禮樂,才有刑法,訂法律,才有兵事,就是軍隊,因為大家不講禮,不講禮樂,不學禮樂,才有這些東西出現。這些東西出現,我們就知道這個世界就不會和平,講世界和平那是一個理想,那不可能。要世界和平必定要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禮樂,這是英國湯恩比教授講的話。「古時候一上學就念詩,詩雖是教文學,文學還不是主要的,風雅頌,興賦比,都是聖人的道理。」

  這一段雪廬老人講到此地。這個還是其中一段,我們聽起來好像滿多了。你看這裡印光祖師講,閑邪存誠,敦倫盡分,八個字,這八個字內容深廣無邊。所以我們沒有去學習傳統文化,祖師這樣講,我們聽一聽,我們不懂,怎麼樣閑邪、怎麼樣存誠?所以我們要閑邪存誠,敦倫盡分,雪廬老人這個《常禮舉要講記》我們要學習。如果大家有意願要學習,我們再來安排時間,我帶大家來學。我也要學,我也不懂。但是如果大家很踴躍,我帶動的士氣就會很高;如果大家都不來,剩下我一個人,只能關在自己房子自己學,士氣就不會那麼高。

  學這個很管用的,學禮就是通達人情世故。《常禮舉要》,雪廬老人講是《禮記》當中九牛一毛,滄海一滴。這個一滴我們都不會了,那你還能會什麼?先從這個一滴一毛先學習會了,《常禮舉要講記》,雪廬老人講我們能做到十分之一,念佛往生就有把握。我們念佛人這個是最關鍵的,其他我們不重視,這個要特別重視,跟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有關係的,這個我們不能不重視。我的學習也要依靠大家,所謂依眾靠眾,如果大家不來學,我也可能會懈怠,或者做其他事情;如果大家都來了,坐在那邊,我也不好意思,這個就是依眾靠眾。

  《常禮舉要》非常重要,裡面我舉出,那天我來日本之前看到一則新聞,在聯合報登的,說大陸有兩個遊客到德國去旅遊,在德國國會前面比納粹的手勢拍照,被抓起來,罰五百塊歐元,差一點被關起來。這個就是沒有學《常禮舉要》。《常禮舉要》有一篇叫「旅行」,就是出門旅遊要學《常禮舉要》。《常禮舉要》有一條講,「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你進入到另外一個國家,問他們有什麼禁止的,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到一個地區要了解一下當地的風俗民情,有一些事情在我們自己國家這個地區可以,在其他地區就不行。到人家家裡,要知道他們家裡有什麼避諱的,這個也要知道。所以,我看到這個新聞,我也剪起來,這就是沒有「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所以犯了這個問題。因此學這個《常禮舉要》非常實用。

  閑邪存誠,敦倫盡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需明白因果,自行化他。這個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講得很簡要,內容深廣無邊,我們要發心深入來學習。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