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三皈傳授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11/11/12-24  澳洲隨喜居  檔名:WD16-004-0006

  網路前的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來跟大家學習第十三段:「歸依後是否會失去歸依戒法」。

  這一段就是我們受了三皈依,得到三皈依之後,會不會再喪失掉?這裡有一點要跟大家說明,就是你真正得到皈依,會不會又喪失掉?如果說皈依只有一個形式,並沒有真正得到三皈依,這個就談不上有沒有失去,因為你原來就沒有得到,怎麼會失去?這個就談不上。所以這裡就是指你真正得到三皈依,會不會再喪失三皈依?是說明這個,就是歸依後是否會失去歸依戒法。

  下面舉出:「《善生經淨三歸品》云」,也是《善生經》這部經裡面一段經文,講到「淨三歸品」,淨是清淨的淨,三歸就是三歸依的三歸。這品的經文有講到,我們下面把這個經文念出來:「(一)受三歸已,造作痴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這是佛弟子受了三皈依以後,又再造作痴業,痴是愚痴的痴,所謂愚痴就是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這叫愚痴。造作愚痴的業,這個叫痴業。下面舉出一個造作痴業的例子,受外道法自在天語,受是接受,外道我們前面講過,心外求法,他的方向錯了。世間的一切宗教、科學、哲學,如果是心外求法,那就叫外道。如果他知道向內心去求,他就不叫外道,那個都是佛法。反過來講,如果佛弟子,甚至出家了,也是心外求法,那還是外道;那是佛門內的外道,叫門內外。佛門以外的,那個外道叫門外外,佛門以外的外道,也有佛門以內的外道,這個我們都必須分辨清楚。如果不分辨清楚,我們跟著外道學習的方向錯誤,這樣的因緣就失去三皈依。這是第一條。

  「(二)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為受樂故,修於善事,如市場法」,這個市場法就是「(好比市場作買賣,以求利為先),其心不能憐憫眾生,如是之人不得三歸。」這是指三皈的佛弟子,若有造作種種雜業,雜業就是不是正當的事業。為受樂故,修於善事,他做善事是為了自己自身貪圖享樂,這樣來修善事的。如市場法,這就是經典上佛講的裨販如來,把佛法當作商品來買賣、來求利,當作商品。好比市場作買賣,以求利為先,他的心不能憐憫眾生,也就是說他的心態沒有慈悲心,沒有利益眾生的心。如是之人不得三歸,如果是這樣的人,他也得不到三皈,縱然受了三皈依,他還是得不到,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我們具體的講,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的,現在印佛經,或者自己解釋經典的著作、出版品,包括光碟、書籍這方面的,都加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樣就是像這裡講的市場法。他把佛法變成自己的專利品,人家翻印要經過他同意、要多少錢給他,變成商場的一個生意往來,他才同意給人家翻印流通。如果沒有錢給他、沒有經過他同意,他就要去告你,這就變成市場法,跟世間市場做買賣的沒有兩樣,這個叫裨販如來,販賣佛法,這個罪過很重。這個罪過是在哪裡?阻礙佛法的流通,障礙佛法的流通。印光祖師在《文鈔》也講到這一點,凡是佛書,或者自己著作有關佛教典籍的,還包括世間善書,有利益社會大眾的書,如果加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雖然註解這個有功德,但是抵不過障礙佛法流通的罪過。所以就得不到三皈依,這個跟三寶的精神就不相應了,三寶的精神,它是要利益眾生的。這是第二種,受了三皈依,得不到三皈依的第二種原因。

  「(三)若人信其(神)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這是第三種。這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遇到恐怖、怖畏,譬如現在最近這二、三年,很多中國外國,特別外國的預言家,預言明年二O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這個地球上有大災難。有些佛弟子也是接到這個信息,再看看眼前這個地球上,的確災難很多、很頻繁,每天新聞報導非常多,大大小小的,天天都有災難。因此大家心裡難免會產生恐怖畏懼這樣的心態,於是乎有些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他不問佛菩薩,他去問神,有的去問通靈的。問神、問通靈的,他不問三寶,他去問神、問通靈的,去禮拜外道,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在我們淨宗道場有很多同修也是這樣的。

  通靈的,他是鬼神附身的,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那個時候就非常之多,有居士向印祖請問這個問題。印祖回答,通靈、附體,借用佛菩薩、神仙的名義來做好事,他也發心做好事。印祖在《文鈔》跟我們講,這些不是真正的佛菩薩,都是或者什麼神仙、靈鬼他發心做好事。如果他說他是鬼,那大概他講得再好的話,人家也敬而遠之,不敢去親近,所以就借用佛菩薩的名義來做好事。靈鬼要做好事,當然也是好。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教我們一個原則,遇到通靈的,這些靈媒(就是靈鬼附體的)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我們要用理智去分辨,他講的合情合理合法,經典上有依據的,這個我們可以採納,可以接受;如果講的跟經典有違背,那這個我們就不能採信。往往講了很多,都是經典的話,但是當中夾雜一些違背經義的,如果我們全盤接受就錯了,那就會像這裡講的,你就失去三皈依,你不是皈依三寶,你是皈依通靈的。

  所以我們三皈依,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三寶弟子,遇到這些關鍵時刻,一定不能把三皈依忘記,否則我們就失去三皈依。因此寺院早晚課要打個三皈依,那個不是形式。如果只是形式,打個三皈依,那有什麼用?遇到事情還是把皈依三寶這樁事情忘得一乾二淨,還是去聽外道的、聽這些鬼神的,那你哪有三皈依?也是皈依那些外道鬼神、外道天神,沒有皈依三寶,就喪失三寶弟子的資格,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佛菩薩不承認你。真正要做個三寶弟子,一切要以三寶為標準,你這樣才不會錯。如果你偏離三寶,肯定你就錯誤,這個不能不知道。這個不但在家佛弟子,出家的佛弟子都不例外,連出家眾都去皈依外道鬼神,遇到什麼事情,不問佛菩薩,問鬼神。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這是真的,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有鬼神通靈的,透露這些信息,我們一定要以三寶做一個標準。我們學佛,一定要依照佛在經上講的,經就是法寶,三寶當中的法寶,依經教。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講,我們末法眾生,「不識人情,無義無理」;「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是我們末法時期眾生的現狀。我們人不識道德,不認識道德,不認識人情世故,不懂禮貌,沒有人教。相對的鬼神也是會有這種情況,眾生在六道輪迴有時候做人,有時候去做鬼,如果做人的時候沒有學習禮貌,做鬼,他還是不懂禮貌,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們為什麼發起學習李炳南老居士他講解的《常禮舉要》?就是這個用意。因為不學習,我們真的不懂。我自己就常常碰釘子,自己常常失禮,自己不知道。看到很多人,他也不知道,那也不能見怪,因為他也沒學過。但是我們現在還是要發心來學,不然我們自己失禮,自己也不知道,以為自己都是對的。禮的精神就是毋不敬,就是一個恭敬心。我們要得到三寶的加持,也是離不開恭敬的原則,如果沒有恭敬心、沒有誠敬心,得不到三寶的加持。我們希望得到三寶的加持,必須有恭敬至誠心。

  剛才我看了留言,留言表有署名法慧,九個小時前發過來的,寫了一篇,我念前面一段給我們諸位同學大家聽一聽。「尊敬的繫念本師淨空上人,繫念和尚上悟下道法師慈悲供養我們,下面我們有一個要求,希望法師及同修誦經念佛的速度慢一點,準確一點,清楚明白,我們聽得明白,才能發心懺悔,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是正確的,誦經的速度,我們的確要慢一點,因為聽跟自己在誦不一樣,如果我們誦的要給人家聽,的確不能太快,太快人家聽不清楚;太快,也容易滑口而過,念得也不清楚,當然聽的人也就聽不清楚。他這個建議是非常正確的。

  下面講:「你們要用恭敬心、慈悲心、慚愧心、懺悔心,一心念佛,慈悲攝受,布施供養迴向給我們,這樣才能穿過時空(時間空間),我們才能受益。」這一段話就不懂禮貌了,這個我不知道是人講的,還是鬼神講的?但是我們總是要有禮節、要有禮貌。你要求別人恭敬心、慈悲心、慚愧心、懺悔心,一心念佛;你自己要不要有恭敬心、慈悲心、慚愧心、懺悔心,一心念佛?我們要要求別人之前,先回頭要求自己。所以這個法慧同學講的這段話,似乎有點通靈附體的味道,但是我們不能不說明,這個口氣是教訓人的口氣,對人不禮貌、不恭敬。對三寶不恭敬,你怎麼得到利益?人家念得再清楚、再明白,你沒有恭敬心,你還是得不到利益。你都知道要求別人要有恭敬心,要慈悲心、慚愧心,那你自己有沒有要求自己?但是根據我看到這段話的口氣,是一點恭敬心都沒有,也沒有慈悲心,也沒有慚愧心,也沒有懺悔心,只是要教訓人這種口氣、這種態度。佛法在恭敬中求,怎麼可以這樣?這是很不懂禮貌。我念了這一段,下面我們也就知道,我也就不要再念了,同學大家如果有看留言表,你們自己看就明白了。我把這段的重點提示出來,正好我們講到三皈依,你對三寶沒有恭敬心,怎麼會得到利益?

  如果真正有恭敬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真心誠意的恭敬三寶,那個出家人他沒有恭敬心,他修持不好,那是他的事情,他得不到利益,但是我們對他恭敬,我們得利益。所以萬萬不可以用這種態度。雖然住持三寶是外在的,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自性三寶。出家人他修行修得不好,那是他的事情。但是我們自己要真正得到利益,那是我們的事情。他不知道恭敬,我們知道恭敬;他不得利益,我得利益。這個不能不知道。不管人也好,鬼神道的眾生也好,如果發心受三皈依,要學佛,這點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求人家要有恭敬心,不可以用教訓人的口氣,那你比佛菩薩都大,淨空上人你還有把他放在眼裡嗎?怎麼可以用這種口氣?這是要改過來的。改過來,你就得利益了。不能接受,那就得不到利益,這個就不能怪三寶,要怪自己,怪自己沒有恭敬心、沒有慚愧心、沒有懺悔心,不懂禮貌,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再看下面第十四段。「拾肆、世間戒和三歸五戒有何區別。」「一、五戒與世間戒之關係。五戒:不殺生,仁。不偷盜,義。不邪婬,禮。不妄語,信。不飲酒,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是五戒;仁義禮智信,五常配五戒。仁義禮智信是世間戒,五戒是出世間戒。

  我們再看第二段給我們解釋五戒跟世間戒不同之處。「二、五戒與世間戒不同之處。《善生經》云:『若不依三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固如彩色無膠。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若終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齋法。』」這裡給我們說明五戒與世間戒不同的地方。在《善生經》有講:「若不依三寶受戒,是名世戒」,就是說你沒有皈依三寶,沒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沒有依三寶,你受的戒都叫世間戒。如果你皈依三寶,仁義禮智信就變出世間戒,因為三寶是指導我們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一個標準原則,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一個分水嶺。你不依三寶,你就沒有辦法脫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所以世間戒,它可以幫助我們得到人天善報,但是不能幫助我們出離三界六道,就是這個差別。關鍵就是在一個有皈依三寶,一個沒有皈依三寶。你依照三寶理論原理原則來持這個戒,就是出世間戒。換句話說,你受持五戒,你沒有皈依三寶,這個五戒等於世間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世間戒。世間戒幫助我們得到人天善果,不墮三惡道,但是不能出離六道。這是世間戒跟出世間戒差別就是在一個有皈依三寶,一個沒有皈依三寶。皈依三寶的就叫出世間戒,沒有皈依三寶就叫世間戒,這是一個關鍵。

  《善生經》講,如果你不依三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固如彩色無膠。這個世間戒不堅固,因為不能出離六道,所以不堅固。不能出離六道,就是沒有辦法保證我們生生世世都能保持,有時候知道要修善持戒,有時候福報現前迷惑顛倒,又犯戒了。犯了戒,人天善報就保不住,就不堅固,要墮三惡道去了。所以說是戒不堅固如彩色無膠,一個東西,你彩色,但是沒有膠去黏著,它就不堅固,很容易就脫落下來,這個是形容比喻。如果你有三寶,就像彩色上膠了,它就黏住了,它就堅固了。「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善生經》給我們講,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先皈依三寶,然後受戒。「若終身受」,終身受就是盡形壽,從我們這一生到死亡那一天,這一口氣斷,這個階段叫終身,盡形壽來受這個戒,這是時間比較長的。「若一日一夜」,時間比較短的,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齋法」。優婆塞戒,八關齋戒,就是佛制定在家人修出家戒的一個戒法,時間是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這個是時間比較短的,一日一夜;時間長的就是終身,到命終為止,有長有短。不管你長時間受持這個戒,或短時間受持這個戒,總是建立在三皈依這個基礎上。

  下面給我們講:「五戒,能壞先世諸惡業。」五戒能夠壞,壞就是破壞,破壞先世造作諸惡業。過去的,先世就是過去的,不一定是指我們這一生之前、前一生,不一定是指這個,當然包括過去生生世世。我們這一生,從昨天算起就算過去世了。過去,你造種種的惡業,你真正受持五戒,過去這個惡業,習氣種子慢慢它就毀損了,就把它破壞掉,它有這個功能,這個跟世間戒不一樣。先世諸惡業都破壞掉,你就能超越六道,不會再退到六道裡面來。

  「世間戒:不能壞先世諸惡業,根本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淨。」世間戒,它不能壞先世諸惡業,過去世造的惡業種子,它不能把它去掉;不能去掉,那些種子在,遇到惡緣,它又開始造惡業。出世間戒不一樣,出世間戒它能破壞過去世的惡業種子。世間戒,根本不淨,不淨就是不清淨。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這個根本貪瞋痴,貪欲為本,這是不淨。持世間戒,沒有斷這個貪欲。沒有斷見思惑,見思煩惱,它不能幫助你斷見思惑。莊嚴不淨,這個世間的一切莊嚴,也是不清淨的,這個世間戒的莊嚴不清淨。覺觀不淨,他的覺受、觀念也是不清淨。念心不淨,這個念頭心裡還沒有清淨,還是有污染。果報不淨,因為前面這些不淨,所以果報也不清淨。

  清淨的果報,就必定能夠出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這是出世間戒,它才能做得到。如果世間戒,它達不到。為什麼?世間戒它不能壞先世諸惡業,根本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淨,因為沒有三皈依,沒皈依三寶。非常非常重要!皈依三寶是世間戒跟出世間戒的分水嶺,是一個區別一個關鍵。如果沒有落實三皈依,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皈依外道,你持什麼戒都是世間戒。這個原理原則,我們要牢牢記住。所以佛門早晚課,為什麼早晚打個三皈依?那不是形式,那是提醒的,提醒我們是佛弟子,受了三皈依,念念不忘三皈依這個原理原則,不忘這個教誨,常常記在心裡,不要忘記。遇到任何的事情,我們要以三寶為主、為標準,不能偏離這個三寶。你一偏離三寶,你就失去三皈,你是皈依外道天神,現在還談不上天神,皈依外道鬼神。現在很多通靈、靈媒的,這些透露很多信息,我們可以參考,我們依淨老和尚給我們指導的原則,我們可以參考。但是你可不能言聽計從,照單全收,他對的、正確的,我們可以接受,跟三寶相應的,可以接受;跟三寶不相應的,你就不能聽他的。你聽他的,那就錯了,就失去三皈依,你就不是佛弟子。縱然出家、受戒,也失去三皈依,實質上的意義已經沒有了,這個不能不知道。

  最後一段:「拾伍、歸依後怎樣進修。」這一條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受了三皈依,是不是就沒事了?不是這樣。我們在佛前發願,受三皈依,受三皈依之後,我們要依三皈依、依三寶的原理原則來修學、來學習,不能偏離三寶的原理原則。所以這個進修就很重要。要怎麼樣進修?這裡也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

  「歸依後,作為一位佛陀的在家弟子」,其實這個也包括出家弟子,不是只有指在家弟子,出家弟子也不例外。不是說在家弟子皈依要修學,出家弟子皈依就不用修學,不是這樣的,這是出家在家三寶弟子都一樣。「就應該勤加禮佛懺悔,將無始劫以來,由貪瞋痴三毒所生起的一切罪業懺除。」皈依後,作為一位佛陀的在家弟子,就應該勤加禮佛懺悔,要禮佛,要懺悔。將無始劫以來,由貪瞋痴三毒所生起的一切罪業懺除,這是懺悔業障,這是我們佛弟子一門重要的功課。你看普賢菩薩,他是等覺菩薩,在《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大願王第四願就是懺悔業障。你看普賢菩薩、等覺菩薩,他都還要懺悔,那我們是凡夫,這個不能不修懺悔。但是懺悔要懂得理論方法,業障才能真正的懺除。

  「一方面要深入經藏,研究教理,多聽經聞法,才能開大智慧,否則將是一位愚痴沒有智慧的人。」這一段也非常重要,現在因緣非常難得,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他老人家講經六十年,最近晚年講解《大經解》,大家要發心多聽,並且普遍勸導有緣的人,你的親戚朋友他們來聽。現在網路點播,直播都很方便;另外還有光碟、衛星電視、書籍。這些現在要取得,都不是很困難,愈來愈方便,大家要多加利用,利用現代科技的工具來聽經聞法、來學習,這個因緣古人是夢想都夢想不到的。科技用在弘法上,效果非常殊勝。如果用在負面的,就造作極重的惡業。這個科學工具它本身沒有罪過,關鍵在人,你怎麼用它?你用在正面的,還是用在負面的?用在善的,還是用在惡的?關鍵在人,科技這些工具,它本身沒有什麼善惡。你把它用在善的,它是善的;你把它用在惡的,它就變成惡的,看人怎麼去運用它。我們運用在正面的,可以救世間,救苦救難。利用這些科學工具來弘揚佛陀的正法,救度一切苦難眾生,把一切苦難眾生錯誤的思想觀念、言語行為依照佛在經上教導的標準,修正過來,導正過來,這樣就功德無量。

  下面講:「除了禮佛懺悔,聽經聞法外,並要嚴守戒律。如果戒律不守,天天犯戒造新罪業,我們又將如何脫縛解困呢?」這個也非常重要。現在談不上嚴守戒律,因為戒律,我們在前面跟大家報告過了,這個戒在《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屬於第二福,第二福,第一個就是「受持三皈」,三皈依,「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福。第二福沒有第一福的基礎,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你就做不到第二福。你說我是一個三寶弟子,不要說受戒,就算只受三皈依,我是一個三寶弟子,但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沒有慈悲心、喜歡殺生,又造十惡業,你說我是三寶弟子,那佛不承認,佛菩薩不承認。縱然我們有了皈依證,佛菩薩也不承認,這個不是真的。能夠落實第一福,換句話說,就有資格接受三皈。所以為什麼三皈擺在第二福第一句?這個用意也很明顯,它為什麼沒有把三皈依擺在第一福第一句,卻擺在第二福的第一句?告訴我們,從三皈依開始就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分水嶺,你要超越這個世間,要從三皈依開始;你沒有三皈依這個基礎,你沒有辦法超越這個世間。

  三皈的基礎是建立在人天善福的基礎,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的基礎。所以我們也不能忽略人天福的學習,有了人天福的基礎,進一步才能提升到出世間的二乘福,聲聞、緣覺。有了第二福的基礎,才能提升到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菩薩福。三福就像三層樓,第一層是人天福;第二層是二乘福,聲聞、緣覺,小乘福;第三層,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菩薩福,這個次第、層次不能顛倒,不能躐等。所以現在嚴守戒律,如果你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三皈都落空了。三皈都落空,你哪來的戒?你也得不到戒。這個一切戒都是在三皈的基礎得到的。你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你也得不到三皈依。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的做法,就是我們老和尚講的《弟子規》,自己修身的。另外我們現在還要加一個,李炳南老居士編的《常禮舉要》,這是對人處事的。現代人不懂禮貌,不懂禮節,所以這個禮非常重要。管子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你看,四維第一個就是禮,如果沒有禮,後面就不用談了,這點非常重要。現代人不懂禮貌,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像剛才那位法慧同學講的這些話,就是沒有禮貌,不懂禮貌。他也是我們的善知識,示現錯誤的樣子,讓我們看到了,要知道去避免他的錯誤,不要犯跟他同樣的錯誤,要懂禮。所以要懺悔,要嚴守戒律,沒有第一福的基礎,談不上戒,三皈依都談不上,哪來的戒?所以現在很多受了戒,受了三皈依,那是有名無實,名字,有名無實。

  「佛陀在遺教經訓示弟子:『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佛在《遺教經》講的這段經文,勸我們要持淨戒,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依淨業三福的順序修學。我們現在淨老和尚強調,「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的落實在儒家的《弟子規》;「慈心不殺」,這一句具體的落實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具體的落實在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儒釋道這三個根,我們扎穩了,我們就有資格接受三皈依。有了三皈依,我們就能受持佛的淨戒,受持佛的淨戒就不困難。這是我們淨老和尚一再苦口婆心勸勉我們的。

  好,這次補充說明三皈依的課程,我們就講到這裡圓滿了。非常感謝各位同學的收看,給我們提供很多的建議。我們同學當中,大家就是互相的交流。我們講的,都要根據三寶,還有祖師大德的語錄、教導,來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夠不斷的來提升、來進步。我們歡迎大家來提供意見,提供意見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功課。所以剛才這位法慧同學他提的,也是我們學習的功課。他有提出來,非常好。為什麼?他不提出來,我就不知道這些錯誤在哪裡,不知道怎麼去改進。他提出來,我們就知道了。希望下一次,他再留言,把他那個口氣改過來,這叫改過,這個就叫懺悔。你改過來,有禮貌,同樣的意思,你怎麼表達才是正確的?就要依照這個禮,禮貌,禮節。禮有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你不依這個標準,往往我們是好心好意的表達,表達錯誤,那就失禮了。自己就失禮了,對人就不尊重、不恭敬。所以我們請人家念經,人家經念的不好,我們應該用一種恭敬的口語來啟請,表示我們的誠意,不是用一種訓誡的口氣來教訓人。那你根本就沒有把三寶看在眼裡,所以這是錯誤的。希望我們透過這樣的學習,能夠把它改過來,改過就是真正的懺悔。如果你不改過來,光嘴巴講懺悔,慚愧心,很多人都會講,講了一大堆,但是自己做出來就是沒有恭敬心,就是沒有慈悲心、沒有慚愧心、沒有憐憫心,什麼都沒有,講了一堆、一大串,結果自己表現出來,跟講出來的剛好是相反的,這是一定要改正過來。希望大家多學習《常禮舉要》。《常禮舉要》,我們這次沒有錄影,下次還會補充來講,把它錄下來,提供我們同學大家一起來分享。

  這次講座,因為澳洲淨宗學院要辦活動,慶祝十週年的紀念,所以我有幾天要去參加。也有直播,我也安排了一堂課,希望我們同學大家注意華藏弘化網,還有澳洲淨宗學院直播網,佛陀教育網路學院,這些網站的信息。等到下一次,再安排時間跟大家來學習,如果時間有安排出來,功課的題目有安排出來,隨時會在我們網站上來公布,希望我們同學多多留意。謝謝大家的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