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傳授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1/11/12-24 澳洲隨喜居 檔名:WD16-004-0004
諸位法師網路前的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再來學習皈依的第六段,第六段是「四種三寶為所歸」。
我把這個文念下去:「現且分為兩大類。一、從事相上說,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二、從理體上說,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這是從事相跟理體兩方面說的。事相有住持三寶跟化相三寶,這屬於事相。理體上,有一體三寶跟理體三寶,這是從理上說。一個從事上說,一個從理上說。
下面給我們講解住持三寶。「所謂住持三寶:佛寶,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澆、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繪的佛像。法寶,凡是三藏(經、律、論)經典。僧寶,凡是剃髮染衣的比丘、比丘尼。」這是住持三寶。
住持三寶,因為佛入滅之後,佛教就是只有靠這類的三寶來表法,以這個來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形式,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我們在世間上現在能看到的佛像,佛像不管什麼材料做的,剛才講很多種:玉琢、石刻、金鑄、銅澆,或者泥塑、木雕、油漆,油漆去畫的,或者是墨畫,用墨水,或者絹布去刺繡的,或者用紙去繪畫的,這些佛像。現在印刷術發達,影印佛像也非常普遍。這個就是住持佛寶。佛已經入滅三千年了,所以我們也見不到佛,但是有把這個像遺留下來,看到這個像,就像看到佛一樣,讓我們見賢思齊。看到佛像,就要想到我要學佛,學得跟佛一樣,所以住持佛寶是啟發我們學佛的。
法寶就是經典,現在《大藏經》裡面經、律、論三藏,這是法寶。在我們中國《大藏經》,最近的一次編輯,是在清朝乾隆那個時候。所以現在我們社團印的《乾隆大藏經》,就是在我們中國最近編輯的《大藏經》。外國還有《日本大正藏》、韓國《高麗藏》,《大藏經》的版本,中國、外國也有十幾種版本。中國從宋朝以後就有整理編輯《大藏經》。古時候都是國家政府撥款來做這個工作,非常的重視。法寶,這個《大藏經》,整套《大藏經》,或者其中的一部、二部,或者幾部,凡是《藏經》裡面有的經,我們都稱為法寶。有三藏:經藏、律藏、論藏,這些法寶。因為佛不在世間,也沒有人給我們講經說法。佛滅度之後,佛的弟子把佛一生講的記錄下來,整理出來,寫成文字,流通到後世。所以我們現在要學佛,這些理論方法都在經典,經典就是我們學習的教科書。
僧寶,凡是剃髮染衣的比丘、比丘尼。僧寶還包括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這是形象,出家眾,他剃了頭,穿染色衣,這是住持僧寶。
我們皈依不是皈依住持三寶,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不是依外面的住持三寶。住持三寶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提醒我們,啟發我們。這個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依靠自性三寶,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皈依三寶,這個不能誤會,以為是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那就錯了。住持三寶,它是提醒啟發我們自己要回歸自性三寶。所以我們佛門早晚課打三皈依都是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加一個自己的自,意思是什麼?回歸自性三寶。住持三寶的作用就是提醒、啟發,如果沒有這個住持三寶,你自己不知道你本來是佛,你不知道。有了住持三寶的啟發,我們才知道原來我們自己本來就是佛,都可以成佛的。所以住持三寶,它是這個作用。
所以看到佛像,我們就要想到,佛教我們要學佛。佛是老師,老師他成佛了,他希望學生跟他一樣也是成佛,所謂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見性成佛,啟發我們的。看到經典,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經教是佛菩薩講的,他不需要我們再念給他聽,那念給誰聽?念給我們自己聽的。看到經典,就要依照佛在經上講的這些理論方法,來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這才是皈依法它真正的意義。僧寶,看到出家人,不管是好的出家人、不好的出家人,持戒的、破戒的,那是他的事情,與我們不相干,我們不要去理會他。看到這個形象,我們就要想到,僧是清淨和合的意思,我們要修清淨心,心要從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些污染回歸到自性清淨心。
所以出家人,他剃了光頭,他是表法的意思。為什麼要剃光頭?並不是說剃了光頭才能成佛,不剃光頭他就不能成佛,不是這樣。成佛是在心,不在這個形象。如果心不清淨,你這個形象,我剃了光頭,還是不能成佛。不是出家,剃了頭,換了衣服,就成佛了,不是這樣。你那個心沒有轉變過來,沒有從污染回歸到清淨,還是成不了佛。既然成佛是心成佛,那何必要出家、何必要剃頭、何必要穿上染色衣?這個剛才我們講了,那是表法。因為我們眾生沒有用這個形象來啟示、來啟發,大家都會忘記。所以我們看到出家人,他這個形象,他是啟發我們自性清淨心的。看到這個形象就要想到,我要從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些污染回頭,也就是說要斷煩惱,要斷見思惑,破無明煩惱,這才是真正的皈依處,不是依靠外面的三寶。
下面講,「所謂化相三寶:佛寶,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道及入涅槃的階段中,釋迦便是佛寶。」這是化相,化就是應化,相就是形象。在我們這個階段,娑婆世界,南贍部洲,這個地球上,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他示現在印度,在印度示現成道以及入般涅槃,這個階段有佛出世。所以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目前這個階段的佛寶。
「法寶,佛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這是佛當年為弟子們講經說法,小乘大乘這些經教。有佛,佛必定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就有法寶。
「僧寶,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僧團是從釋迦牟尼佛度五比丘開始的。五比丘證阿羅漢,就形成僧團。後來跟佛出家的僧眾就愈來愈多,有的證果,有的還沒證果。證果的是聖人,還沒有證果,還是凡夫身,所以凡聖都有。僧寶,它就是一個團體,修清淨和合的一個團體,出家僧團。
「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這是佛陀那個時代,佛在世的時候有化相三寶;佛滅度了,化相三寶也就沒有了,留下來只有住持三寶。這是從事相上講。
下面是講理,是從理體上、從理論上講。「所謂一體三寶(即是於佛法僧三寶中,各各皆具三寶的功能)」,一體就是一而三,三而一,三寶它是一體,它不是分割的,它是有相關的,所以叫一體三寶。「佛寶。佛寶,佛有覺照之能。法寶,佛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僧寶,佛無違諍之過。」這裡給我們分析佛寶、法寶、僧寶,第一個講佛寶,佛寶當中有法寶、有僧寶。佛寶,佛有覺照之能,佛他能夠覺照,這個覺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有佛寶,就有法寶,因為佛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必定說法。所以有佛寶,必然有法寶。佛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他能夠給我們教導規則,我們依教受持就能夠成就。佛也有僧寶,佛無違諍之過,無違諍就是沒有違背自性,所以他沒有爭論。僧是清淨和合的意思,有諍就不合,佛沒有諍,所以有僧寶。所以一個佛寶裡面也具足法寶、僧寶,所以佛法僧三寶都有、都具足。
第二講法寶,法寶下面也是有佛法僧三寶。「法寶。佛寶,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法寶,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僧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和合之義)。」這是講法寶裡面的三寶,法寶裡面也有佛寶、也有僧寶,佛法僧三寶也都具足。法寶裡面的佛寶,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諸佛從法生,沒有法也不能生諸佛。佛為什麼成佛?依這個法修持成佛的,所以法能生佛寶。法寶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法本身就是軌持、就是規則,這是法寶。法寶當中的僧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金剛經》也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是平等的,平等就和合,和合就是僧的意思,僧眾就是清淨平等。
我們再看下面僧寶。「僧寶。佛寶,僧有觀照之智者。法寶,僧有軌持之用者。僧寶,僧為和合之體者。」僧寶裡面有佛寶、也有法寶。僧寶的佛寶,僧有觀照之智者。僧,僧團,僧團跟佛學習,他也有觀照的智慧。佛就是智慧覺悟的意思。僧有觀照之智,他就有佛寶在裡面。法寶,僧寶裡面的法寶,僧有軌持之用者,僧依照規則理論方法來修學,僧寶當中他就有法寶,所謂依教修行,依法行持,僧寶當中,他有法寶。僧寶他本身就是和合之體,僧就是眾的意思,眾就是和合,所謂修六和敬。所以佛法僧三寶都互相具足,叫一體三寶。佛寶當中有法寶、有僧寶,法寶當中也有佛寶、也有僧寶,僧寶當中也有佛寶、也有法寶,它是一體,都具足、都有,所以稱為一體三寶,它是同一體。
下面講理體三寶。「所謂理體三寶: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為般若,業即成為解脫,苦即成為法身。般若為佛寶,解脫為法寶,法身為僧寶。」這是理體三寶,理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理論,體就是它的性質、它的本質,從理論本質上來講這個三寶。
從修證上說,凡夫都有惑、業、苦,因為迷惑造業然後受苦,這樣來流轉生死。如果能夠翻迷成悟,一覺悟過來,這個念頭一轉,惑(迷惑)它就變成般若。原來迷惑顛倒,現在有智慧,自性的般若智慧現前,轉過來了,惑轉了,造作的業它也跟著轉,業就變成解脫。這個業原來是繫縛,把我們綁著,繫就是像繩子綁著身體,不得自在。現在惑轉過來,有般若智慧,這個業也跟著轉,原來是不自在,現在變成自在解脫了。苦就成為法身,原來我們受業報身,生老病死苦,這個肉身就變成法身。這是從修證上說的。般若為佛寶,般若智慧,我們每個眾生自性本來大家都有、都具足、都平等的,人人都有。所以般若為佛寶,解脫為法寶,法身為僧寶,這是從修證上講的。
「從理體(真如)上說」,從真如上面來講,「佛寶,能觀之理。法寶,所觀之事。僧寶,事理一如。」從理體真如上來講,佛寶,能觀之理。能就是能夠,能夠去觀照這個道理。法寶,所觀之事。事就是事相,你所觀照、觀察的事相,這是法寶。一個能觀,一個所觀。僧寶,事理一如。能觀所觀一如,也就是一體,理當中有事,事當中有理。這跟世間人講的相對論就不一樣,相對論它是對立的,不是一如。實際上只是有事有理,這個當中並沒有相對的存在,都是一體、一如的,這個才是事實真相。
下面有個註解,我們把它念一念:「凡夫所能見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寶,事相中的化相三寶,祇在佛陀住世時才有,佛滅之後,僅有住持三寶。」我們凡夫所能夠見到的三寶,只有看到事相上的三寶。事相當中的化相三寶,是出生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我們去親近佛陀聽經聞法,看到佛的僧團,在那個時代才能看到。佛滅度之後,化相三寶也沒有了,只有住持三寶。「然在三寶之中,雖以佛為最尊最貴,法為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在三寶當中,雖然以佛為最尊最貴,法是最高最殊勝,但是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
「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僧人之中,固然有龍蛇混雜,我人歸依,不妨擇善而從,但於恭敬供養之心,則應一律平等。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等。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評。」這是我們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也要知道的,因為佛陀滅度,佛法的傳播,的確要靠僧寶(僧人)來修持、來弘揚。
我們現在看到法師講經說法,沒有僧眾來主持佛法,來傳播這些佛法,來講解佛法、修持佛法,那佛法在這個世間也就斷絕了,就不能再傳播下去了,所以這個僧寶的責任最重。僧寶主要要講經教學,如果不講經教學,佛法也是一樣斷絕了,這是出家僧眾、在家的佛弟子都有責任。出家的僧人以弘法為主,護法為輔助;在家的佛弟子以護法為主,弘法為輔助,互相要合作,這樣佛法才能興旺,才能得以傳播。最重要出家僧眾要學習經教,講經弘法,依照經教來修持、證果,佛法才能傳持下去,才能把佛教興盛起來。如果不講經教學,不依教修行,只有這個形式,那佛法還是要斷絕的。
我們在家眾,出家眾也不例外,對於凡是出家僧人,我們都一律恭敬,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我們的恭敬不能有差別。只有在讚歎方面,有差別。他對的,他好的,他持戒,持的對,那我們讚歎;持戒持的不對,或者破戒,這個我們就不讚歎,也不要批評,這樣就好。所以僧最為重要。你看日本的寺院,祖師的像都很大,佛像都小小的,供佛像的大殿也比較小。我們淨老和尚也講過,這也很有道理,因為他尊師重道,沒有這些祖師大德,這些僧眾來傳持佛法,縱然有佛寶、有法寶,我們也不知道,也不認識,更談不上來學習,因此日本人對祖師,也就是對僧寶,特別的重視。
我們看第七段,「歸依三寶的種類」。「共有五等:一、翻邪三歸,最初進入佛門。二、五戒三歸,信佛之後加受五戒。三、八戒三歸,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四、十戒三歸,沙彌(尼)受十戒。五、具足戒三歸,比丘(尼)稟受大戒。」這是受這五種戒,都有三皈依,三皈依有五種不同。
「因為,凡是受戒,必有三歸。最初入佛門,固須三歸。」我們一開始入佛門,還沒有受戒,必須先受三皈依。皈依佛門之後,要受戒,比如「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歸為得戒而納受戒體。」這個五戒、八關齋戒、沙彌十戒,都是以三皈依來得戒、來納受戒體。「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受戒」,這個羯磨法就是僧團的一個,等於現在講開會,認證通過這樣一個方式來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沒有不行三歸依的」,受戒的過程也必定要三皈依。「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懺悔與發願之前,也必先受三歸。」前面講的都是小乘戒,五戒、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戒,這是小乘戒,都要三皈依。受大乘菩薩戒也不例外,受大乘菩薩戒,在懺悔發願之前,也必須先受三皈依。「因此雖說三歸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三皈依,它本身不是戒,但是要受戒必定要三皈依。如果沒有三皈依就不能叫戒,那只能稱為世間的善法。這是第七段,三皈依的種類,分為五種。
下面第八段,「捌、歸依三寶的儀式」。「在三歸正範中,共有八個項目:一、敷座請師,由受歸依者為師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歸依師陞座。」這是請師的儀式。「二、開導,開示三歸依的意義。」這我們一般講開示。「三、請聖,迎請十方三寶,證明受歸,以及護法龍天,監壇護戒。」這是請聖。「四、懺悔,懺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的三業清淨之後,納授無雜、無染的三歸戒體。」受三皈也要懺悔。「五、受歸,三歸三結,並發三誓(斷惡、修善、度眾生)。」這是在佛前念皈依的誓詞。「六、發願,發無上菩提之心,願度一切眾生。」這個發願也是必定要的。「七、顯益勸囑,說明三歸的功德殊勝,並囑依教奉行。」這個是勸勉付囑,說明三皈的功德殊勝,並同囑付依教奉行,這句是非常重要。如果不依三皈原理原則來修持,那只是受個三皈的形式,那就沒有實質上的意義,當然也得不到三皈依殊勝功德利益。「八、回向,將此受歸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沉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迴向,我們受三皈的功德,也可以迴向給一切沉溺的眾生,希望這些眾生速脫生死,趕快脫離六道生死,早生佛土,早一天往生西方淨土。
下面這個註解,我們也把它念一念:「註:一、敷座,比丘不得站立為白衣說法,所以要敷座。」敷座表示尊重,有個座位。「二、開導,示知三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三寶的意義,如果沒有講解,大家舉行個儀式,也不知道它的意義在哪裡?這樣也得不到三皈,所以開導非常重要。「三、請聖,歸依師是代表三寶為人授歸依,故應請聖。」請聖就是請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寶,龍天護法來護持。「四、懺悔,為求重做人,故應懺除前愆。」皈依三寶,過去一些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要依三寶的原理原則,把它修正過來、修改過來,這個叫懺悔。「五、受歸,三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結(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與三誓,是受歸的重心,故為在所必行。」這是我們念皈依的誓詞,後面三結是總結,重要的是發誓你要皈依三寶,重點在這個地方。
「六、發願,三歸共分三品:上品,發心自度度人。中品,只顧自己了生脫死。下品,只求不墮三途而仍生在人天者。」發願,各人的願力不同,有的志願比較大,有的志願比較小。上品發願,就是發心自度度他,發大乘心,這個三皈,他屬於上品。中品,他沒有發願要度眾生,他只是想自己要了生死,這樣來受三皈依,那是小乘,沒有發大乘心。下品,他只求不要墮三惡道,他希望得人天福報。他也不想了生死,這樣的三皈是屬於下品。「七、顯益勸囑,為了增益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故應顯益勸囑。」這是要明顯的說明皈依的功德利益,勸勉,付囑就是交代、叮嚀,為了增長利益,精進之心以及堅固之志,所以應當顯益勸囑。明顯說明,講清楚說明白,交代大家要記住,不能忘記。「八、回向,為了長養不自私的慈悲襟懷,功德回向一切眾生,是必然的。」我們佛法的修持,迴向也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常講的,拓開心量。我們為什麼做凡夫?凡夫就是心量狹小、心量太小了,小到自己跟自己都過不去。迴向,有回自向他、回小向大、回因向果,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他人,跟大家分享,這叫回自向他;回小向大,原來沒有發大心,現在發大心,這是回小向大;回因向果,我們修的因向什麼果報,最究竟、最圓滿的果報就是成佛,發願要作佛,這是回因向果。
我們看第九大段:「玖、受三歸法」,三皈的方法。「(一)先須懺悔。1、受前懺悔。《事鈔》云:『以信邪來久,妄造非法,今創(剛開始)歸投」,歸是回歸,投是投靠,「必(須)翻邪業。從生死際至涅槃際中間罪業,皆除滅。』」《事鈔》這是屬於律,律藏裡面的《行事鈔》。還沒有受三皈依以前,必須先修懺悔。因為我們還沒有三皈依,都是信邪,邪就是偏差錯誤的這些思想言行,這是由來已久。妄造非法,所作所為都是錯誤的,心裡想的、言語行為都是不對的。現在要回歸投靠三寶,必須把以前那些錯誤的,把它翻過來。從我們生死際到涅槃際,我們現在是生死凡夫,到將來證果、證了涅槃,這個當中所有的罪業都要懺除,除滅就是懺除。這是受前懺悔,要受三皈之前先修懺悔。
「2、懺悔清淨。《阿含經》云:『於受前懺悔罪已受(三歸)法,謂從無始生死邊至涅槃際,一切罪業皆清淨。』(無始有識名生死邊,究竟果滿涅槃名涅槃際。)」懺悔要懺到清淨,所以懺悔也有一個標準。在《阿含經》,《阿含經》是小乘經,裡面有一段經文講,「於受前懺悔罪已受(三歸)法」,過去一些錯誤的懺悔了,懺悔之後,再受三皈依法,「謂從無始生死邊至涅槃際,一切罪業皆清淨」,一切罪業都懺除清淨。這是懺悔清淨。
「3、得善法體時。《濟緣》云:『前三歸是發善法體,三說竟時得。後三結者,囑受叮嚀,令持在懷,不濫承奉』。如經云:『歸依於佛者,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天神。』」你懺悔清淨之後,正式接受三皈依,就可以獲得善法體,三皈善法的體。這個時候在《濟緣》這個書裡面講,「前三歸是發善法體,三說竟時得」。前面講誓詞,你三皈是發起善法體的時候。後面三說,三說就是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這叫三說,這三說講完就得到三皈依。後面三結是叮嚀,叮嚀就是交代,勸勉不要忘記。所以如同經典上講的,「歸依於佛者,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天神」,就常常要記在心裡,不可以忘記。忘記,那就如同沒有三皈依。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佛弟子,平常受了三皈依,遇到有事情來的時候,他就把三皈忘得乾乾淨淨,又皈依外道天神了。不但在家眾有,出家眾也大有人在。他為什麼這樣?忘記了,當初受三皈依,都忘得乾乾淨淨。所以這個要保持,要常常提醒。因此寺院早晚課都有三皈依,主要是提醒的。如果只是打個三皈依,沒有把三皈的精神牢記在心裡,遇到事情來,又把三皈依忘得乾乾淨淨,又不皈依佛,又去皈依外道天神,打那個三皈依也沒有意義,也沒有實質意義,這點我們一定要知道。反過來講,如果你常常記在心裡,你早晚課沒有打三皈依,還是真正的皈依,這個不能不知道。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小段。「(二)正受三歸法。《善見論》云:『並須師授,言音相順,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稱名,不解故不成。』應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得法屬己。)又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已。此但受三歸法,無有戒法故。論云:『三歸下有所加,得三歸及戒。若無加者,有歸無戒。』)」正受三歸,需要老師來傳授。言音相順,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稱名,不解故不成。言音就是言語、音聲要聽得懂,我們講要聽得懂,如果沒有講出來,或者講得不完整,不具足,不稱名,不了解,就不能真正成立三皈。所以要講清楚,要聽清楚,心裡也要記得清楚。皈依,有的皈依再加受五戒,有的沒有加受五戒,他只有三皈,他沒有受戒。這是正受三歸法,一定要聽清楚,記得清楚。
「(三)受三歸時所作之觀想。歸依的緊要關頭,便在三說三歸的正授之時,納受三歸依的無作戒體,也就在此正授之際。最好能於正授三歸之時,作觀想:說第一遍時,觀想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並有功德雲,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集於行者頂上,成白色光明雲。」這是皈依的時候需做觀想。「說第二遍時,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徐徐匯集於自己的頭頂上空結成華蓋之狀。」這是說第二遍的觀想。「說第三遍時,此一雲集的華蓋,即成漏斗之狀,緩緩下注於自己的頂門之內,遍滿於全身,並由身內擴展,使自己的身心,隨著功德雲的擴展彌蓋,而充塞於十方世界。到此為止,自己納受了三歸的戒體,自己的身心,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與宇宙同等體量了。」說三皈依三遍,也可以做這樣的一個觀想,來納受三皈依的戒體。三皈依,佛法僧三寶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能夠做此觀想,我們自己的身心跟盡虛空遍法界三寶就融合為一體。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第九大段。下面第十,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跟大家學習,謝謝大家的收看。有同修留言,有很多方面,我們會根據大家的需要來給大家一個回應。歡迎大家多多給我們提供,你們收看的情況,讓我們知道這些實際狀況,大家能夠保持一個彼此之間的交流、分享,謝謝大家。祝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增長,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