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傳授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1/11/12-24 澳洲隨喜居 檔名:WD16-004-0001
諸位網路前的同學,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今天我們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第一次辦網路皈依,這個因緣可以說非常的難得。昨天我接到訊息,皈依已經將近有三百位同學報名,往後可能還會有同學陸續來報名皈依,這是好事。負責網頁的滿居士、培華居士、慈齡居士,他們資訊網路組,也特別為這次舉辦的網路三皈依,精心設計了網頁。還請各位同學,大家多多給我們意見、給我們指教,我們不斷的來研究、來改進,希望我們網路的弘法會愈來愈好。
這次我們皈依,就是明天會先舉行一個皈依儀式,時間是在明天上午,在台灣、大陸,東南亞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這個時間都一樣,沒有時差。以台北時間來講,就是明天上午九點半,我們舉行個網路上簡單的皈依儀式。
講解皈依,今天是第一堂課,這次要講三皈依的標題。這個標題,我發給網路組上字幕。這個標題,這次我們根據佛陀教育基金會,就是台北杭州南路,我們淨老和尚創辦的佛陀教育基金會,他們流通印的一本《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講義》,是台中南普陀寺宏泰法師他所編輯的。我們根據他的書做參考、節錄來跟我們網路的同學交流,他也都是根據經論節錄出來的。一般在我們淨宗學會的道場,在全球各地,我們淨老和尚他的著作《認識佛教》、《三皈傳授》,這兩本書是我們接受三皈依的同學,大家務必要多看、要多聽。現在還有光碟,可以多看、多聽,務必要把佛教認識清楚、三皈的意義了解清楚,進一步才能夠去落實三皈。
這些書我們都會寄給同學。這次在網路上的講解,因為我們淨老和尚講的《三皈傳授》、《認識佛教》,這個書、光碟,網站上也可以點播。這次我們採取佛陀教育基金會印的三皈、五戒、八關齋戒宏泰法師他編的講義,我們也是節錄裡面精華的部分來跟同學交流。所以這個標題,我也把它先列出來。這是補充我們平常在淨宗道場三皈傳授的資料,就是在《三皈傳授》這個書沒有講到的。這本《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講義》,這是根據經律論節錄出來的,我們可以來做一個補充,讓同學進一步的了解皈依三寶它的依據。
三皈依,大家都知道入佛門要皈依三寶。很多人也都皈依了,但是有沒有真正得到三皈依?根據經上講,接受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我們,讓惡事、凶事不會降臨我們身上。但是我們現在看看全世界皈依的佛教徒有多少?那是不是每個皈依的佛弟子,他都有得到三十六位護法神的護持?這就有待我們大家進一步的去探討。
我們學佛總是要知道一個順序、次第,我們知道接受三皈依的功德,有三十六位護法神護持。那是不是我們這樣舉行個儀式,念一念皈依的誓詞,這樣就得到三十六位護法神的護持?這個不然,也不是這樣的,這只是一個形式,儀式。只有形式,儀式,沒有理解三皈,沒有落實三皈,那還是得不到三十六位護法神的護持,這一點我們同學大家一定要明白。
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提起《佛說無觀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第二福才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第二福;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人天的善法。第二福是出世間,二乘的福報。第一福是人天福報,你要得到人天福報,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就是出世間的福報,從三皈依開始。所以我們大家都知道,要入佛門就必須先接受三皈依,然後才能受戒,「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戒律,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些戒律威儀在第二福。第二福是出世間二乘福,聲聞、緣覺福報。第三福是大乘菩薩入世之福,大乘菩薩不但自己出世,還要入世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所謂度眾生。所以第三福是大乘菩薩福。
這個三福它是有連帶關係的,三福也等於三層樓一樣,我們用三層樓來做一個比喻,第一福是第一層,第二福是第二層,第三福是第三層。我們蓋樓房、蓋房子,我們大家都知道,你不先蓋第一層,第二層它能蓋得起來嗎?這個我們都知道很難,很困難,是不可能的。你沒有蓋第二層,第三層它怎麼蓋?它蓋在哪裡?所以第二層是蓋在第一層的上面,沒有第一層,第二層它沒辦法蓋;沒有第二層,第三層它也沒有辦法蓋,這個我們大家都能夠理解。所以佛在《佛藏經》給我們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句經文,我們給它對照《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這個淨業三福,佛在《觀經》上跟我們講,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可以說,所有一切諸佛,修學淨業,都以這個三福為正確的修因,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修淨宗,我們自稱為淨業學人,我們修習淨業,淨業怎麼修?必須要修三福。沒有這個三福的基礎,念佛法門,我們都知道,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很難,沒有按部就班來學習,很難,都有障礙。
不但淨宗念佛法門,實在講這個淨業三福是所有大乘小乘,包括人天乘的佛法都離不開這個總原則。不管修哪一宗、哪一派,甚至你學習其他宗教的,你學習其他宗教想要生天(生天國),要得到人天福報,那你也得修第一福。如果第一福做不到,你想得人天福報,也得不到。違背第一福原則,得不到人天福報。得不到人天福報,那到哪裡?到三惡道去了,畜生、餓鬼、地獄去了,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這個淨業三福,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修學世出世間法,想要成就,不能不重視這個三福的修學。如果你疏忽掉三福的修學,我們這一生學佛,或者你學其他的宗教,都是結結緣,這一生沒有結果,得不到結果,得不到經典上講的功德利益,只能種個善根,來生來世再遇到佛法,再繼續修,修到及格了,那才能得到經上講的這些功德利益。修不及格,還要再修,就像在學校念書一樣,你考試不及格要留級,甚至被降級,這個我們一要知道。
這個三皈依,我們想看看,第二福第一句「受持三皈」,三皈依在淨業三福的第二福,等於說三層樓,它是第二層樓。我們剛才講了,第二層樓必定是要蓋在第一層的基礎上。第二層是出世間二乘福,聲聞、緣覺,包括菩薩(權教菩薩),出世間了。你要超越六道生死輪迴,是要提升到第二層。第一層是人天福報,人天善法,就是不墮三惡道;你有第一福,肯定不會墮三惡道,只有生到人天兩道,不墮三惡道。我們學佛的人往往都疏忽掉人天善法的基礎,我們就直接從三皈依開始,三皈依是第二福,沒有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作為基礎,受三皈依就只有形式,得不到真正的三皈。
這個道理,我們也不難懂。我們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我們只是受個三皈依的形式,你說我是三寶弟子,我也有皈依證,這個世間人他承認,但佛菩薩不承認,佛菩薩知道你不是真的皈依,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菩薩不承認。所以這三十六位護法神,他也就不會來護持你了,因為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因為你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換句話說,就沒有資格受三皈依。我們看淨業三福,它層次講得非常清楚,不能越級,不能跳過去,你跳過去不行的。所以佛在《佛藏經》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現在我們說一句老實話,不要說學大乘,我們連學小乘的資格都沒有。為什麼?小乘的資格要有人天乘佛法的基礎,才能學小乘。沒有人天乘善法的基礎,你要學小乘都沒辦法,何況學大乘?小乘像小學、中學,大乘像大學、研究所,這個不能不知道。
這個道理,我們一分析,大家也都能夠體會,譬如說我受了三皈依,我是三寶弟子,但是第一福沒做到,還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沒有慈悲心,常常殺生,又造十惡業。你說我受了三皈依,我是三寶弟子,我們想一想,我們第一福都沒做到,我們如果有一點慚愧心,就不好意思跟人家說我是佛門的三寶弟子,不敢說。為什麼?說了就破壞佛教形象,你是佛教的三寶弟子,怎麼還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又沒有慈悲心,常常殺生,又造十惡業,無惡不作,都在造作惡業。這樣的三寶弟子,我們想一想,給社會大眾看了,他們有什麼想法?以為佛門都是這樣的,以為佛門的佛教徒,三寶弟子都是不孝父母的,不敬師長的,都沒有慈悲心的,都造十惡業的。你說社會大眾對佛教會有好印象嗎?肯定沒有好印象。沒有好印象,你勸他來學佛,他肯定不來。為什麼?就是我們佛門的三寶弟子沒有做到第一福,沒有做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所以人家不願意來學佛。你學佛就是那個樣子,那我們學那個幹什麼?還不如不學,人家就不來了,等於把佛法接引眾生的門路被我們無形當中障礙住了。我們受了三皈依的三寶弟子,我們不說自己是三寶弟子還好,你一說自己是三寶弟子,那人家對佛教就印象不好,我們就有因果責任。
這個是什麼因果責任?破壞佛教形象。佛教形象被我們破壞了,社會大眾他們不能接受,障礙他們的法身慧命,你說我們這個罪過要承擔多重。我們不分析,不了解,不知道;我們一分析,大家也就明白了。所以佛為什麼要講這個淨業三福?佛在《觀無量壽佛經》,還沒有跟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法之前,先跟她講「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欲生就是你希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韋提希夫人她發願希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請問釋迦牟尼佛要怎麼修學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佛還沒有跟她講十六觀法,就先跟她講淨業三福,應當先修淨業三福。這個淨業三福講完了,再講十六觀,觀想、觀像、持名,講到九品往生。為什麼先講淨業三福?這個意思就很明白,也就是告訴我們,你沒有修三福的基礎,後面這十六觀法,不管你修哪一觀,都不能成就。
淨業三福,我們對照《佛說大乘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觀經》是講九品,《無量壽經》講三輩,上輩、中輩、下輩,我們起碼做到第一福,人天福,這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下輩往生。如果我們有了第一福,再提升到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那就提升到中輩往生,這樣信願念佛就是中輩往生。如果做到第三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是上輩往生。所以這是淨業三福配《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兩部經這樣一對照,也很明顯、很清楚。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想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起碼我們也要做到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可以下輩往生。我們有了這個基礎,再提升到第二福「受持三皈」,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個課,三皈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受了三皈五戒,或者八關齋戒,出家人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是通在家出家,有了第二福,我們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中輩往生。如果再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弘法利生,自利利他,這樣信願念佛,往生淨土是上輩往生,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淨老和尚最近這些年一直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提倡這三個根的學習。這三個根配淨業三福第一福,那就真的是天衣無縫。一部《弟子規》教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從哪裡做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裡做起。孝親尊師,孝順父母,尊重老師,具體的做法就是一部《弟子規》。你怎麼孝養父母?怎麼奉事師長?《弟子規》講的內容,就是講這兩句經文。慈心不殺,這是講慈悲心,不殺生,講到因果,這個具體的說明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你看《太上感應篇》講,「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這個就是慈心不殺,昆蟲,連草、樹木都不可以無故的去把它破壞、損傷。所以慈心不殺這句具體的落實,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具體的落實就是佛家的《十善業道經》。你看這三個根與淨業第一福,配合得天衣無縫。相關的典籍,譬如說《弟子規》,是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相關的典籍,李炳南老居士編的《常禮舉要》,這個可以配合在這裡學習。《太上感應篇》可以配合學習《安士全書》、《了凡四訓》,這是印光祖師提倡的。《佛說十善業道經》,可以配合學習《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以及《善生經》,這些相關典籍。
我們要受持三皈,明天舉行個儀式,三皈,我們根據宏泰法師他編的這個來跟大家交流。我們知道,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還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三皈?因為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因此我們還要補習第一福這三個根的功課。這三個根的功課,你補習及格了,三皈我們就能真正去落實了,真正能做一個名符其實的三寶弟子。所以明天給各位同學舉行三皈依,我們只是一個形式、儀式的皈依。皈依之後,皈依證發給各位;但是皈依之後不是沒事了,皈依之後你要學習,從哪裡學起?從三個根學習。《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個做到了,我們很自然就能落實三皈依,這樣也才會給佛臉上貼金。不然一個三寶弟子,第一福都做不到,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我們不是給佛臉上貼金,這是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時候常講,是給佛的臉上貼大糞,這個就有罪過,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好,我們根據《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講義》這本書,它前面有一篇序文,我也把它念一念,我們簡單的講解。「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門之門徑也。三皈雖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舉凡五戒、八戒、沙彌十戒皆以三皈為得戒而納受戒體,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須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懺悔與發願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三皈為萬行之由籍、成佛之初基、遊涅槃妙門之要徑也。」這一段是講三皈依在佛門的重要性,不管你受什麼戒都離不開三皈。三皈依可以說是佛法修學的總指導綱領,總原則。我們要成佛基礎,要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三皈依是必須經過的一個門徑。好像我們要出去外面,你必須經過那個門,你不經過那個門,你就出不去,就這個意思。所以三皈是達到涅槃妙門之要徑。
「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法戒之基石也。佛法中化、制二教之戒法皆以五戒為其根本,由五戒開演出八關齋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梵網菩薩十重四十八輕之一切戒法。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是故依之漸次修學,三聚圓滿,得成無上菩提妙果也。」這講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沙彌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菩薩戒,都是從五戒發展出去的,五戒是最根本的。
「夫八戒者,為在家二眾之出家戒也。世間善士,欣仰出世少欲知足之梵行,然以塵惱牽纏,無暇修學。世尊慈憫為令彼等種出世善因,證三乘之道果故,乃權巧攝化,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關齋戒也。」這是給我們說明八關齋戒,是佛為在家人制定出家戒的修學。這個八關齋戒就屬於出家戒。
我們再念下面的文:「為今之世,去佛時遙,佛日潛輝,戒法不彰。初入佛門者學無所依,行不知其本,本既不立,道何由得生?近來學佛之人,稍聰利者,整日談玄說妙,徒逞口頭活計;稍鈍者,終日忙碌處處攀緣,美其名為廣結善緣,論其實際,乃心外求法。論其學佛時日,多有十餘年者,若問其何為三皈,卻茫無所知。今有乞師證明受歸依者,輒稱皈依某師,殊不知所皈依者為僧伽,非唯皈依某師一人也!蕅益大師云:『皈依僧者,則一切僧皆我師也。今世俗人,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竊竊然矜曰:吾某知識,某法師門人也。彼知識法師者,亦竊竊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於我也。噫!果若此則應曰:歸依佛、歸依法、結交一大德,可也;可云歸依僧也與哉?』故已受皈依者,於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皆當尊禮為師,自稱弟子;未可憍慢,妄自分別。且歸依三寶之境若不遍者,不得三皈之體,既不得體,窮其一生修學,只名附佛外道,雖種將來成佛之因,若於三寶中一念分別憍慢,則苦報無窮矣!」
這一大段給我們講,現在這個世間距離佛滅度的時間很遙遠了,「佛日潛輝,戒法不彰」,因為戒法不彰,所以佛的光輝就透露不出來,這是我們學佛出家在家四眾弟子的責任,你皈依三寶就有責任了。這一大段最重要的是舉出淨宗九祖蕅益祖師的一個開示,這個開示印光祖師《文鈔》也有。現在很多人皈依他不知道皈依是皈依三寶,所以請一個法師給他皈依,皈依完了之後,他說我皈依某某法師,我皈依某某大德。現在佛門的出家法師大德,他也講某某居士是皈依我的,他皈依我的。蕅益大師講,這樣就不得體,不得體就是不對了;如果是這樣,那就應該講「歸依佛、歸依法、結交一大德,可也」,我跟這個法師大德結交,就不是皈依僧了。皈依僧,僧是一個僧團,凡是出家人,不管他持戒破戒,他有修沒修,有智慧沒智慧,他現了這個形象,我們都必須對他尊重。我們皈依三寶,他有沒有修?是他的事情,他的因果,這個我們不理會,這個與我們不相干。我們只要看到他這個形象,就知道我們皈依僧,我們一切恭敬,都恭敬,沒有分別。
所以這個恭敬是一樣的,好的、不好的都恭敬。我們學習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諸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涵蓋在裡面。現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你也要跟過去佛、現在佛一樣的禮敬。普賢菩薩沒有說,對未來佛就可以不一樣,沒有這麼說。沒這麼說,就是一律恭敬,不可以有分別,何況我們皈依三寶,對出家人怎麼可以分別?當然不可以,恭敬心是一樣的。但是讚歎,這個就有分別。他好的,讚歎;不好的,你不能讚歎,你也不要去批評,不要去說,不讚歎就是。好的讚歎,不好的也讚歎,那就錯了。所以普賢菩薩第二願「稱讚如來」,這個就有區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表演給我們看,去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其中有三位善知識是代表貪瞋痴,反面的,好像演戲,他演反派的,其他五十位善知識演正派的,正面的讚歎;那個負面的,他有禮敬,沒有讚歎。我們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也是根據善財童子這個榜樣,我們對出家人,好的出家人,我們有恭敬、有讚歎;對不好的出家人,有恭敬,沒有讚歎。也不要批評,只要不讚歎就是,因為你讚歎他錯誤的,那就錯了,幫助他造惡業,那我們也有罪過,有過失。所以這樣就好。
所以這個皈依僧,是一個僧團。所以現在很多居士皈依了,他真的不懂。實在講,我們淨老和尚也講過,沒有皈依,罪過還沒有那麼重;皈依了,又增加很多罪過,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破和合僧,這個是我師父,那個就不是我師父;對我師父好一點,對那個就不好。不要說不同的道場,甚至同一個道場,就以我們淨宗道場來講,你要請法師去講經,或是做法會,你跟某某法師緣比較好,那你就專門去請那個法師。但是道場很多法師,法師都會做法會,所以我們居士邀請法師做法會,除非這個法師他是自己一個人,他沒道場,當然你要請他講經,或者做法會,直接就是請他了。如果他有住在道場,他有常住,必須尊重道場,因為道場還有很多出家眾,我們必須尊重。要禮請這個道場的法師,最尊重的做法就是由道場來安排,道場安排哪個法師,就哪個法師,這是最恭敬,沒有分別。其次才是指定的,跟道場講,我邀請某某法師,這是其次。總是你有指定跟不指定的,都是跟道場連繫,向道場啟請。向道場啟請,就是一個三寶弟子對這個僧團的一個尊重跟恭敬。如果你在這個道場,我跟哪個法師比較好,就直接去找那個法師,我去請了,那你不尊重這個道場,這個就破和合僧。所以有些皈依三寶的佛弟子,皈依的法師也沒有跟人家講清楚,他也認為這個是我的皈依弟子,這皈依我的,在那邊分黨分派,真的是破和合僧。
所以這個罪過很大,不可以驕慢。這裡講得很清楚,如果分別,你皈依三寶,你這個境界不普遍,因為你侷限,你心量很小,就沒有辦法得到三皈之體,就不得體。不得體,一生修學,只是附名的學佛外道。掛個名的,掛名的三寶弟子,沒有實質,雖然也是可以種將來成佛之因,但是現在造了這個業,必須先去受苦報,這個不能不知道。
下面講:「時過境遷,佛世芳規難見,今時受戒者,只聞戒相之名,不知其開遮持犯、輕重之相。上山求戒,入三寶之地如入家廚,取用無度;下山之後,未曾問津。問其受戒否?矜然答曰:『我乃五戒、八戒、菩薩戒弟子。』問其戒為何物?則目瞪口呆、無言以對。授戒之師不知戒法,無法講說,受戒者亦一無所曉。以致受戒犯戒以為常事,若思地獄苦報,怎堪回首。入寶山空手而歸,尚屬可惜,若為寶所傷,實乃可憐憫者。乘此解脫寶筏,而漂入羅剎鬼國,甚可哀傷。」這一段,宏泰法師也講,就是現在三皈、受戒的人很多,但是問他戒是什麼、三皈是什麼?他都講不出來,目瞪口呆。授戒的法師,他自己本身也不知戒法,也沒有辦法給來受戒的人給他講解說明,自己也不懂,就是舉行個儀式,儀式舉行完了,就完成了。以致受戒犯戒一無所知,這個好像入寶山空手而回。入寶山空手而回,還沒有關係,入寶山不但沒得到寶,還被這個寶所傷害到。乘坐一個寶筏,可以得到解脫,到彼岸去,反而方向錯了,漂流到羅剎鬼國去了,就非常可惜。
「社會淳風漸替,人心不古,皆由戒法未能行持之故,之所以無法行持,乃因不明戒法使然。今因善心居士,殷重請法,學人不敏,亦無德學,不知所措。但私自念言:『比丘乃七眾綱領,七眾戒法,比丘當負起教育之責。』是故從諸戒經及相關戒學書籍中集錄重點,為其講說。內容雖未達至善至美,但其大意已明。今書既成,講說已了,敘其大要;以資初學。」這一段,社會風氣不好,就是戒法不彰的緣故。這是把他編這個書的因緣給我們說明,居士的啟請。
「願見聞者,同沾法益,盡此一身,同生安養,悟無生忍,於十方界,普利群萌!是為序。」這個序是宏泰法師他在台中南普陀寺,在一九九八年講的。
明天我們把這些皈依的標題,會按這個順序來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明天講半個小時,先舉行個皈依儀式,後續的,我們十一月二十一日會再補充說明。十一月二十一日是禮拜一,到禮拜四,台北時間是晚上七點到八點,我們會簡單再跟大家做一個補充說明。這些資料,我們學了之後,我們知道一些常識,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那這些都落空。現在大家學了,先了解一個概念,知道自己還做不到,要按部就班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來修學,才能落實三皈,否則都是落空的,這個不能不知道。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明天上午這個時間再見,謝謝大家收看。不管有沒有皈依的,也都歡迎隨喜。報名皈依,我們可以分批,如果明天來不及參加這個儀式,後面我們還會安排時間,可以陸續接受同學們的報名。但是最重要,我們還是要學習,不要像一般只是到寺院舉行個皈依儀式,也不知道皈依的意義,皈依的意義都不明瞭,談不上怎麼去修。不知道怎麼修,就得不到皈依的功德利益,這個不能不知道。
好,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增長,我們明天上午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