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宏揚佛法,挽回世運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五集)  2023/3/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85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一百零五頁。我們還是從這段經文看起:

  「七七、廣勸」,「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節要》我們學習到第二條。這段經文的標題是「廣勸」,就是勸勉我們後世的眾生,當然也包括當時。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滅度了,他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個在經典上有明文記載。正法一千年是戒律成就,這個成就在佛法最低限度就是證阿羅漢,小乘阿羅漢,大乘圓教七信位的菩薩,圓教。證阿羅漢、辟支佛,或者證得圓七信,斷見思惑。證阿羅漢就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六道的分段生死超越了,不再受後有,不再到六道輪迴,所謂了生死出三界了。這是佛法講成就,這是最低一個標準,再向上提升就是菩薩。斷見思惑,權教菩薩、十法界的佛;再提升就是超越十法界,破無明,分證即佛。成就一般講就是證阿羅漢,當然也有證得菩薩果位的。基本上講,佛法出現在世間,就是要解決我們六道生死的問題,就是要了生死的。

  在正法一千年,只要如理如法的持比丘戒,他就能證阿羅漢果,所以都是以超越三界六道為一個標準,這個叫戒律成就。我們在《四十二章經》有看到,只要出家眾如理如法受持比丘戒,「進志清淨」,比丘戒持清淨,就能斷見思惑超越六道。佛滅度後一千年,只要如理如法的持比丘戒就能證果,證得阿羅漢果,當然證得初果、二果、三果,這個也很多。如果降低標準來講證得初果,小乘初果、圓教初信位,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但是他出三界的時間可以預期了;也就是說,只要證得初果,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出三界就有時間表。只要證得初果,斷三界的八十八品見惑,思惑還沒斷,思惑沒斷就是還不能出三界,但是他證得初果叫做位不退,就是不會退到凡夫這個地位。雖然沒有出離六道,他只有在人天兩道,不墮三惡道。人天兩道,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他就必定證阿羅漢,斷思惑了;也就是說,斷了見惑,出三界就有時間表了。最長,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如果根性比較利的,不用到七次,可能五六次、三四次,或者一次、兩次,各人根器不一樣,七次往返是講根性最鈍的。所以證得初果,在佛門裡面講也算成就了,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但是出三界他可以預期了,也決定可以出三界了,所以叫證得位不退。雖然這個地位是很低,剛剛入門,小小聖,但是他就是會一直往上提升,所以他不退。位不退,不會再退到凡夫了,所以證得初果也很難得。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不是偶然的,也是過去我們生生世世常常遇到佛法,也常常修行。修行,從來沒有一次證得初果,如果有一次證得初果,我們也已經出三界,證阿羅漢了。

  三界六道最難突破的,在《彌陀經要解》,蕅益祖師給我們講,同居這一關最難突破。凡聖同居土,要斷見思惑,這一關最難突破。經上給我們講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這個四十里流是什麼概念?就是四十里的瀑布這樣沖下來,你一下子要把它截斷,讓它不要流,那你想這個難度有多高?這是形容比喻見惑這一關很難斷。因為見惑它發展成思惑,見惑有五種,叫「五利使」,思惑叫「五鈍使」。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再來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五種。惑就是迷惑,錯誤的見解。這個見就是我們對一樁事情認知、決定的意思,我們一般講我認為是這樣,這個是見。「我認為」,你就決定,你有堅固的決定什麼事情,你的見解。這個見就很多,見無量無邊,但是佛歸納起來,就是不出五種邪見,五種見惑。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所以自私自利,這個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堅固執著,也很難破除。佛給我們講,這個身不是我,這個身是假的,但是我們凡夫總是執著這個身是我,這第一個。第一個就是你要破身見。

  第二個,邊見。斷常二邊,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他的見解,有的人說,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那叫斷見,人死如燈滅。有的人說,人死了,還是來作人,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人死了,會再來投胎,但是投胎人還是人,狗還是狗,永遠是這樣,那叫常見。那不是落斷就是落常,佛跟我們講錯了,不一定,不是人永遠作人,狗永遠作狗,六道輪迴。墮到三惡道,那個業報受滿了,過去世有修善的,他也會到人道來。人福報享盡了,惡業造多了,也會到三惡道,不是固定的。所以佛講不斷不常,沒有斷滅,也沒有永恆不變的,不斷不常。這個叫邊見,不是這邊就是那一邊。邊見如果你再擴展就很多了,不同的,凡是不同的見解就都邊見,我執著這邊,他執著那邊,那實際上都叫邊見。你只要有見,都是邊見,因為都是只看一邊。我們現在講你看一個角度,你只看一個角度。所以這個世間說真話,也沒有絕對的是非,沒有絕對的,是當中有非,非當中有是;善當中有惡,惡當中有善;禍當中有福,福當中有禍。沒有絕對,不一定,教你怎麼去看,你怎麼去掌握。這個邊見。

  戒取見,非因計因,不是那個因,他以為是那個因。像外道,持牛戒、持狗戒,以為持牛戒、狗戒就可以生天了,非因計因。見取見就是非果計果,不是那個果,他也認為是那個果。因果都不對了,非因計因、非果計果,戒取見、見取見。所以外道也很多戒,但是他認為那個戒,可以得到不生不滅,修到最後也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修的因錯了,他的見解錯了。他錯了,他認為是對的,他就很堅持他的見解。現在那個教很多,我聽說美國就有一百多個宗教,那很多都是錯的。最後一個是邪見,所有錯誤的見解統統歸納在邪見,錯誤的、邪惡的,這些見解都歸納在邪見。這個叫五利使,使就是指使的意思。好像刑警押著,指使你去取貪瞋痴慢疑。

  五鈍使,貪瞋痴慢疑,就是從五利使發展出來。五鈍使,這個叫思惑。思惑是也很難斷,就是藕斷絲連。見惑是很猛利的,叫五利使,這猛利的。我們凡夫修行,如果落在五利使、五鈍使,你怎麼修都不會有結果,實在講叫盲修瞎練。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你怎麼修,你的見解錯了就不會有結果,不會成就。要斷五利使、五鈍使不容易,你看這個見,佛法八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密宗叫決定見宗。這個見,它有決定、堅固(他堅持他的見解)的意思。這個見層次也很多,我們一般凡夫都執實見,執著這一切是真實的,所以我們才會放不下,這個很難斷。執著這個身是真實的,身外之物,這一切都是真實的。《金剛經》佛一句話就給我們講清楚了,這一切是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但是我們總認為是真的,所以我們才放不下。要斷這個五利使都很難,這個第一關。第一關我們最難突破,所以我們不管怎麼修、你持得怎麼樣,都是在這個十使裡面,好像你脫離不了刑警在給你指使,叫你要這樣,你就要聽他的,很難擺脫。這個就是凡夫知見,這個很難放下,不容易。所以現在我們看很多修行人,實際上都是修錯了,怎麼修你也擺脫不了五利使、五鈍使,五利使擺脫不了,五鈍使就不用談了。

  所以同居這一關最難突破,因此佛大慈大悲,才給我們介紹西方淨土。我們現在叫做眾生知見,你這個五種錯誤的見解,叫做眾生知見。要用一般法門來修,的確有它的難度,淨土就是用信願持名,信願持名就是佛知見,就是直接用佛知見把我們眾生知見換過來,這個就方便了。不然我們要去修,你對這個理沒有很透徹,實在講很難。我們學習《金剛經》也就是幫助我們破這個的。我們雖然修淨土,也是有幫助,也是需要,因為修淨土我們也要深入的去理解信願行它的意思。如果我們這一生真正想往生西方,解脫六道生死輪迴,我們不能不深入,深入就是第一個要有信,第二個要願,信、願。印光祖師給我們講,信什麼?祖師也講得很白,信娑婆的確很苦。那我們相信不相信?實在講我們也都感覺很苦,但是還沒有達到真信。相信極樂世界真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真信才能發願,才會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厭離就是願意離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我們不相信這個世界苦,不相信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相信極樂世界是樂,那我們這個願生不起來。這個厭不是討厭,厭離娑婆就是對這個世界不留戀、不貪戀的意思,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名譽、地位,好吃的、穿的,我的家親眷屬種種,這一切不留戀。這個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放得下,就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繫念阿彌陀佛,不再繫念世間這些事了。心裡不罣礙這些,事沒有障礙,事就是你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你為家人做事(家庭主婦),家庭的事業。這個沒有妨礙,妨礙的是我們的心,所以這個我們也要明白。信願念佛,有真信切願是念佛的動力,我們才會一向專念。我們念佛常常忘記,就是信願還不切,因為信願是表現在念佛這個行上面,所以信願行也是相輔相成。這個信當中還有包括解,信解行證,這《華嚴經》講的,《彌陀經》講信願行。如果具足信願行,也就是能夠把眾生知見變成佛知見,用佛知見來轉變我們的眾生知見,就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橫超三界。見思惑一品沒斷,就是憑著信願行,臨終蒙佛來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到那個世界再去斷。只有這個法門,不斷見思惑可以超越,其他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大乘小乘,你要超越六道條件是一樣,見思惑要斷乾淨。只有淨土法門不必斷惑,具足信願行,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就橫超三界。不但橫超三界六道,也超越十法界,所以這個法門是真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看到經典講的,正法一千年戒律成就,持戒就成就。像法一千年禪定成就,持戒證果的人有,但是就少了,沒有像正法時期那麼多,但得禪定的多,開悟的多。所以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剛好是佛滅度一千年,剛好是像法時期,進入像法,所以禪風很盛。在中國禪風很盛,大家去看,這家也叫禪寺,那一家也叫禪寺,這是禪風很盛。像法一千年,就是佛滅度之後兩千年,兩千年之後就進入末法,「後五百歲」就是五個五百年。第五個五百年就是進入末法,就是兩千年過了進入末法。我們現在進入末法了,照中國的算法是三千多年了,在外國的算法,二千五百多年。不管外國算法、中國算法,都是末法了。末法是淨土成就,你這一生要超越六道,只有這個法門,其他法門你這一生辦不到。所以末法一萬年,只有淨土能夠得度,其他法門很難。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一條,現在末法時代了。

  第二條講,「《楞嚴經》云,此時眾生,鬥諍堅固,入道甚難」。我們現在怎麼修行?沒辦法修了,我們鬥都來不及了,修什麼。修什麼?修鬥爭。我們看到社會各行各業,不是很競爭嗎?競爭提升就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戰爭,現在不都這樣嗎?現在不管各行各業、政治哪一種政黨,都在鬥,只是不同方式的鬥。外國人講「鬥爭哲學」,人本來就會鬥了,再提倡鬥爭,那不就鬥得更厲害了嗎?所以鬥諍堅固,我們在台灣,你看選舉的時候,鬥不鬥?一天到晚鬥,鬥得你死我活,不都在鬥嗎?各行各業都在鬥爭,佛門也不例外。

  今天美國的同修來看我,一個王慧儀居士,以前我到紐約去講經,她來聽經認識的。後來聽到我們老和尚的經,我們老和尚在達拉斯建立達拉斯佛教會,她就搬到那裡去了,去那邊買房子。難得,今年九十歲了,身體很好,耳聰目明,有二十幾年沒看到了。還有康居士他們幾個,還有高雄的秋燕居士、慧蓉居士,都是以前在達拉斯認識的,這一過就三十幾年,老同修了。談到學佛的因緣,佛法的因緣,剛好我們預定六月底七月初,我們在中正紀念堂租了展館,展出我們老和尚生前的一些文物,就是原件的文物。前天我到慈光圖書館去借我們老和尚六十年前他寫的日記,十二本,保存了六十幾年。請陳筱君女士她幫我們設計,她比較專業,就是這個展館她要布置、要講故事,她在問我問題。我說康居士他們最早在那邊,問問他那邊弘法的因緣。佛教的道場,我們老和尚是第一個去建的,那個時候達拉斯華人也少,也沒有佛教道場,最早去美國的德州。後來佛光山也去了,慈濟也去了,法鼓山也去了。法鼓山最晚去的,第二個去的就是佛光山。那時候華人還少,康居士說師父,佛光山來了。怎麼辦?他說來好!我們師父說好!歡迎。他說怎麼好?我們這邊信徒就這幾個,現在來把我們信徒拉過去,我們就沒信徒了。我們師父說,沒關係!就讓他拉。他說他們那邊信徒很多,大部分都會去那裡。我們師父就講,因為那邊是人間佛教,他是辦小學,我們這是大學研究所,研究生。他那邊小學念完,他要深入,他就會找到我們這裡來,這樣很好。康居士就講出一個現實問題說,師父,那信徒如果都跑到那邊去,人家都是喜歡學人間佛教,那我們要了生死、成佛道的沒得吃了,怎麼辦?我們老和尚說,沒得吃,就念一天佛。如果念了一天,還沒有得吃,怎麼辦?念兩天。兩天沒有人送東西來,那怎麼辦?再念,繼續念,念三天。三天還沒有人送來,第四天怎麼辦?老和尚說,第四天我們就求往生,我們去極樂世界,到阿彌陀佛那裡了。

  實在講,就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不該餓死的,總不會餓死。所以我們那邊是辦學,沒有辦靈骨塔,佛光山他們有做靈骨塔。所以有一些居士,他們有家屬往生,骨灰放哪裡?我們師父都介紹他去佛光山,互相合作。這樣才是好,僧讚僧,佛法才會興盛。所以就是不要去鬥爭,要讓,要互相的尊重,他接引初機的很好,初機的就是要辦很多活動,大家比較有興趣。叫他來,坐著聽經,坐不住。聽經,這是大學的,這是大學生。小孩子幼稚園,你要辦一些活動,他才願意來。的確也是這樣,因為你想要深入才會去聽。有一些他是想來結結緣,這個也很好。透過這個結緣有一些人他想要深入,他就會去找,就找到我們這邊來。所以互相合作,都好,都需要。所以道場各種型態都需要,我們都讚歎。所以不要鬥爭,不要爭。我們不該餓死,總是會有人送一些東西來。所以康居士中午在講,大家都笑了。所以我們師父他都不擔心,居士就是很擔心,這個也難怪,因為在美國生活,實在講生活壓力比我們大。如果沒有工作,失業了,那可能他的車子也沒了,房子也沒有了,可能要靠失業救濟金過日子,所以難免他們也會擔心。但是我們學佛的人要深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了凡四訓》講得很詳細,「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都有命運的。所以明瞭因果報應,「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該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你怎麼鬥也得不到,命中沒有。所以鬥諍堅固,要從深信因果入門,真正明瞭因果,你就不必要去鬥,鬥了就造罪業。造罪業,還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那何必呢?是不明因果的人才會去鬥,明瞭因果,他就按正規的這樣做。有時候被鬥垮了,那也不見得是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要從這方面去看。

  所以以前我母親,我小時候大概十幾歲,我母親在萬華賣菜,對面有一個賣菜的,就兩家,他一個攤子,我們一個攤子。然後他都賣很便宜,我們怎麼賣,虧本生意沒人做,你說賣了虧本,那我何必賣?我回家睡覺不就好了嗎?還賣那個幹什麼?我賣了就要賺幾個錢,虧本生意沒人有做。我們去中央市場批發,然後你賺多少錢,都一定的利潤。但對面的怎麼他能賣那麼便宜?他就是要給我們拼倒,就是把我們拼倒,讓我們倒攤。後來真的怎麼賣也賣不過他,真的我們被他拼倒,因為都一樣的菜,大家都會問說,你們這裡怎麼這麼貴?人家那裡便宜,當然去那攤買,我們就被鬥垮了。虧本生意沒人做,他怎麼能夠賣那麼便宜?後來我們真的也是心不甘情不願,去打聽,結果知道她先生就一面去給人家批發一面去偷,偷的不用本錢。我們怎麼能賣得過他?那個偷的不用本錢,他就可以賣很便宜,我們就倒了。倒了,我母親就跑去元亨寺出家了。後來我給母親講,如果他沒有給妳拼倒,妳現在還在賣菜。我說也是好事,不然妳放不下,妳賺錢,妳怎麼會放得下?不可能。倒了,妳就沒辦法,妳只好放下了。不然叫她去出家不可能,生意做得賺錢,她怎麼放得下。不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凡夫辦不到。所以你從這個角度看,後來我給我母親講,那個也是菩薩,不然妳現在還在賣菜。那也是不好當中也有好的一面,所以我們要從面面觀。所以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不要鬥,明瞭因果,也就沒有必要去鬥,我們就按正常的來做就好,如理如法來做。

  為什麼鬥爭?「起於執著」,就是執著。執著就是什麼?放不下。執著是起於分別,分別發展了,執著是最嚴重,就是見思惑,分別就是塵沙惑。「分別起於我見」,這個身是我,我都為我這個身,為了這個身體。所以我們練氣功,怎麼吃、怎麼補,怎麼照顧身體。當然不是說叫你去糟蹋身體,就是不要去執著。因為這個身畢竟是無常的,你怎麼保養,到最後還是你保不住。「而佛法則是專治此病」,佛法就專門治我見這個病,特別是《金剛經》,《金剛經》是專治這個病。我們學習《金剛經》也要明瞭因果,相輔相成。因為明瞭因果,我們才敢放下,這是我們一般人放下要從明瞭因果這裡下手,幫助我們放下。明瞭就是看破,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我們再看第三:

  【三、可知今日欲補人心,挽回世運,唯有宏揚佛法。以其正是對症良方故也。】

  我們淨老和尚一生弘法,也是大慈大悲,就是『欲補人心,挽回世運』。這個「補」就是好像補習一樣,補充人心的缺陷。「挽回世運」,因為現在這個世界很亂,愈來愈亂,災難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嚴重。所以我們現在是生在一個災難頻繁的時代,在這個災難這麼多的時代,世運,就是世界也有運氣,也有命運,個人有個人的命運,家庭有家運,國有國運,整個世界有世運。像這個三年來,新冠狀病毒的瘟疫,這個就是災難,這才是其中的一個,大家都受不了了,人就死了很多,到現在還沒有完全解除。還有其他的,氣候暖化不正常,空氣污染、水污染。水災(不是做水災就是旱災)、地震、火山爆發等等,這些天災人禍,還有戰爭,這個世界我們看是愈來愈亂。怎麼去挽回?『唯有宏揚佛法』。因為佛法,『以其正是對症良方故也』,就是等於對症下藥。「宏揚佛法」,這個世界才有救,才能緩和災難、減輕災難。如果這個地球的人類都明瞭佛法、都學習佛法,斷惡修善,那這個世界就不會有災難。如果有少數人明瞭佛法,學習佛法,念佛修善,也能減輕災難、緩和災難,所以佛法講的,對治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的災難。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大慈大悲,勸我們在雙溪做百七繫念護國息災法會,就是現在人心都壞了。災難就是人心壞了,造作惡業、不孝父母,就是造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去感召來的,所以人心不善造作惡業感召災難。佛法正是講因果,所以要挽救世運,要補正人心的缺失,唯有佛法,還有中華傳統文化。像我們淨老和尚晚年提倡的《群書治要》、《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儒釋道三個根,也就是挽回世運基本的良方。個人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婚姻的問題、事業的問題,統統在裡面。我們要接著努力來學習、來弘揚佛法。所以我們老和尚雖然走了,我們大家還是要以師志為己志,再繼承他的遺志,要繼續弘揚佛法、弘法利生,才能幫助這個世界減輕災難。我們再看第四:

  【四、鬥諍堅固之人,其障深業重,內因不具可知。加以去聖時遙,善知識少,因緣兩缺。於此深經,不但受持難、信解難。即得聞亦已甚難。倘無此三難者,非久植善根,定為佛遣可知。故曰『則為第一希有』。】

  這一條就是給我們講,在末法時期『鬥諍堅固』這個時代。人人都在鬥爭,包括出家道場也不例外,也都在鬥。「鬥諍堅固」的人,他的業障就很深重,『內因不具可知』,內心不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從這個地方也可以知道。『加以去聖時遙,善知識少』,就是我們距離佛陀的時代很遠了,三千年了,佛不在世了,就是已經很遙遠,又加上「善知識少」。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要遇到真正善知識就很少、很稀有,不是真正善知識的多。眾生如果沒有慧根(沒有善根),他也不認識善知識,善知識也不會去標榜自己,善知識絕對是自卑而尊人。不會去標榜自己,也不會去宣傳自己,那你要認識就靠個人的善根了。有善根,遇到善知識,他能夠相信這善知識。所以「內因不具」,又「去聖時遙」,『因緣兩缺』。這個因跟緣兩方面都缺少,我們自己本身不具備、不足,外面又善知識少,這兩方面都缺少。《占察經》講「微少善根」,《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是善根少了,不行,要多,多才行。

  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於此深經,不但受持難、信解難』。對這部《金剛經》,這個叫「深經」,就是有它的深度。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叫深經。「不但受持難」,讀誦《金剛經》不叫受持,你要在生活上提起觀照功夫,那才叫受持,就是在修持。你接受、修持不間斷,這個難。不但受持難,信解也難。「信解」,你有真正的信解才能受持,就是真正生起信心、真正能夠理解《金剛經》的經義(它的義理),這個也難。我們如果沒有遇到江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我們老和尚沒有給我們做《節要》來方便我們學習,我們自己去看,有一些也看不懂。所以我很早學佛就接觸到《金剛經》,《金剛經講義》很喜歡,看了很生歡喜心,但看了似懂非懂,其實也沒懂,但是喜歡。信解都有難度,那何況受持?後來我們師父提倡《無量壽經》,淨土法門,那也就念佛就好了。但是我們在社團搬到這邊這些年,也是很多很多事情,也是煩惱重重,裡裡外外的。後來我都一直想,學佛學得煩惱這麼多。後來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金剛經》,以前看的《金剛經》有一點印象,再重新把它拿出來看。後來我們老和尚也做了這個《節要》,再仔細看江老居士講的,過去走馬看花、心浮氣躁看過,也不是很能理解,現在看跟過去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們平常聽老和尚講看破放下,也會勸人,但是自己就是看不破放不下。叫別人看破放下,你們統統看破放下,我就是看不破放不下。後來想來想去,這個問題滿嚴重的,一天到晚勸人家看破放下,自己都沒看破放下,這怎麼講得過去?所以再來學習這個,這個感受跟過去有進一步的理解。所以信解也難,有幾個人真正信解《金剛經》?現在我們在電視網路講《金剛經》也不少,我也沒時間去聽,到底是不是真正有信解?也不知道。總是有人願意學是好事,但是我們希望他們都學得對,不要學錯了;學錯了,就浪費時間、浪費精神。

  『即得聞亦已甚難』,「得聞」,你聞到《金剛經》也很難,就是你聽聞、見聞這部《金剛經》也已經很難得,非常難得。這個聞有見聞、有聽聞,聽聞就是聽經聞法,聽人講《金剛經》;見聞,我們看到我們淨老和尚的《節要》,還有江老居士的《講義》,我們看到這個註解,這個也很難得。所以在座大家聽經,也是想要來了解《金剛經》,所以大家才會來。如果不想聞的人,他不會來,他也不會聽,他也不會看。所以得聞亦甚難,得聞就也相當難了。

  『倘無此三難者,非久植善根,定為佛遣可知。』如果沒有這三種難事的人,他也能受持、也能信解、也能得聞,如果不是生生世世「久植善根」,善根種植得非常深厚了,他才沒有這三種困難。「定為佛遣可知」,佛派遣的,佛一定護念。『故曰則為第一希有』,就是特別講我們這個時代有人能夠聞這部經典,聞了之後能夠相信、能夠理解、能夠在生活當中去受持,這個人在這個時代是第一稀有的。你深入明瞭了,對我們生活上、對我們修任何法門,都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念佛,你說厭離娑婆,厭就是要放下,我們一直執著這個世界是真的,怎麼放得下?所以《金剛經》來補助也是有需要的。如果你真正看破放下,那當然可以不用;如果還放不下,這部經也不能沒有,這個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個是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假的,這個是空;一方面,「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像《了凡四訓》是講因果的,空有不二,我們才能真正看破放下。真正理解叫做看破,理解之後去受持,就是真正放下,放下就自在了。我們再看下面一條:

  【五、居末世而得聞深經,必具勝因,方能得遇勝緣。聞便能生信開解,持戒修福。持戒是斷絕染緣,此自利之基。修福是發展性德,亦利他之功也。自他兩利,必蒙諸佛攝受。自於此經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解真實義也。】

  『居末世』,我們現在就是居末世,『而得聞深經』,我們現在末法時期,能夠得到聽聞、見聞這部《金剛經》,「深經」,這裡專指《金剛經》。『必具勝因』,我們必定具備殊勝的因,過去生種的善因。『方能得遇勝緣』,「方能」,就是說你才能遇到這個殊勝的緣,你有這個因才能遇到這個緣,因像種子一樣。所以我們光能夠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經題就不得了了,如果你的福慧不足,聽都聽不到。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現在聽到好像很簡單,不是這樣的,你過去世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聽都聽不到,看也看不到,接觸不到。我們可以冷靜去看,全球世界現在七十幾億人口,幾個人聽到,幾個人接觸到?不是偶然的。不要說七十幾億,就我們這一棟大樓,我們鄰居沒有一個進來。沒有,就我們這一棟,樓上樓下,從來沒有走進來一步,大概經過看一下。所以你從這樣去想,你就知道那是偶然的嗎?不是。所以你過去世沒有深厚的善根,你不會遇到,遇到你也不會來,你也不會聽。遇到這個勝緣,也是很難得的。

  佛在《堅意經》給我們講說,你一輩子,聽法師講經,「一日可」。沒有時間,你這輩子就只聽那麼一次,一日,也可以了,也很難得了。如果一日還沒有辦法,「半日可」,半日就是半天;如果半天還不行,就「一時可」。古代印度一時就是四個小時,古代印度晝夜六時,晝三時、夜三時,一時等於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一時還不行,就是「半時可」。半時就是兩個小時,半時就是中國的一個時辰。中國是分十二個時辰,西洋是二十四小時,中國是十二個時辰,印度是六時。就是聽兩個小時也很好,這輩子就聽過一次兩個小時的經,也很好。他說兩個小時(半時),還沒有時間,「須臾可」。須臾就是三分鐘、兩分鐘、五分鐘,也可以了。「其福不可量」,聽經聞法,聽那麼一點點,他的福報就不可限量了。這是佛在《堅意經》講的。

  所以得聞深經,這個很殊勝。我們有這個因緣,也是都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大家的福報。大家有這個福報,佛力加持,我們才有一個小講堂、小念佛堂,給大家來念佛。我們要買這個房子,這也都是佛力冥冥當中加持的,那邊要改建,我們到處找,到基隆路、到對面,怎麼找都不行。找到最後佛菩薩給我們安排,你就在這一棟吧!就很方便,就在樓上樓下。最後找來找去,正在愁眉苦臉,我跟莊嚴一直找,找到基隆路,找這邊、找那邊,那個不行,都不適合。後來這邊,這一家要賣、那一家要賣,就是這個因緣。我們想一想,不是佛菩薩安排,那又是什麼?我們人力肯定沒辦法的,佛力加持。所以我們老和尚常常教我們,你發心弘法利生,一生佛菩薩給你安排,你也不要去操心。一切人事物統統交給佛菩薩,順境逆境統統是佛菩薩安排,我們這樣心就定了。所以我們館長往生,我們師父,我們就大家離開圖書館,各有各的因緣。佛菩薩給我安排來信義路住了二十五年了,就聽佛菩薩安排,也就沒有到其他地方。所以這些也都是有它的因緣,也不是偶然。所以「必具勝因,方能得遇勝緣」,這是真的,沒有這個因不會遇到這個緣,你遇到了,也如同沒遇到一樣。

  遇到之後,『聞便能生信開解,持戒修福』。這個就更進一步了,遇到了,你聽聞、見聞就能夠「生信」,就生起信心,「開解」,我們能夠理解。「持戒修福」,佛在《金剛經》給我們講說末法時期,這是須菩提問的。他說佛!現在我們生在佛世(佛在世)聽到這部經,佛給我們講這部經,我們都能夠理解,能夠信解受持。佛滅度之後,特別到末法時期,還有人能受持這部經嗎?須菩提提出這個疑問,佛就跟他講,你不要這麼講,說後五百歲,如果有人持戒修福,他遇到這部經,他能生信心。

  『持戒是斷絕染緣』,就是斷絕污染,現在這個社會污染非常嚴重,所以持戒就幫助我們斷絕這個染的緣。持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持戒斷這個染緣。『此自利之基』,這個是自己自利的基礎。持戒,包括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個都包括在戒裡面。其實這三個根是持戒的基礎,有這三個根的基礎,戒律才能持得好。持戒是自利。『修福是發展性德,亦利他之功也』。一個持戒,一個修福,持戒是自利,要求自己;修福是利他(發展性德),就是自利利他。修福就是很多方面,像我們道場印經、印佛像結緣,法師講經,包括傳統文化。以前是錄音帶、錄影帶、光碟,現在有播經機,還有做一些放生、慈善利益大眾的事。為大眾服務,我們現在講做義工,這都屬於修福。為大家服務屬於修福,做義工修福,發展性德,亦利他之功。持戒跟修福,也是跟信願行一樣,都相輔相成,都有相關,也是不能偏在一邊。所以持戒也要修福,修福也要持戒,持戒幫助修福,修福幫助持戒。有時候持戒,你還不是持得很好,修福也可以慢慢來幫助我們持戒。因為福報你修得多,所謂「福至心靈」,你就會想持戒,這個也是有相關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就很詳細,《地藏經》講福能除障,你福報修多了,你的業障(障礙)也能排除。如果你沒有福報要修行,也是障礙重重,甚至有的人走火入魔,這個大有人在,因為福報不夠。你看《太上感應篇》講,「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你看修個仙,他還不是出離六道,是人天善道。仙道,修長生不老,都要累積這個福報,那我們要成佛,你一點福報都沒有,那怎麼行!所以修福,福至心靈。修福第一個就是不要怕吃虧,如果怕吃虧,怕被人家佔便宜,總是要佔別人的便宜,那你肯定沒有福報。事情多做一點,好像自己吃了大虧,那是錯了,那是修自己的福報。你福報累積多了,你原來都很愚痴的,「福至心靈」,忽然就聰明了。「禍來神昧」,災禍要來,他就糊塗了,很簡單的事情,他就想不通,他的精神就昏昧,糊塗了。福能除障,所以不要怕吃虧。現在人都是怕吃虧,總是要佔人家便宜。

  所以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吃虧是福」。以前我們老和尚常講,「吃虧是福」。弘一大師講,他學什麼?他學吃虧。人家都不願意吃虧,我學吃虧。吃虧的人有福報,那是真的。所以我當兵的時候,特別那些大學生都沒有學傳統的教育,大專生,他就讀到大學,他一入部隊,他就當預備軍官。我剛要退伍的時候,在樹林那個營區,我當炮兵,在樹林營區。有一批大專生進來了,大專的他就,我們這個小兵,但是我們是比他老資格,我們都做得比較久了,他剛進來。我們在掃地、做工作,他都不做的。我們一個副連長說不行,他不可以不做。就叫班長,要去做,那些人他就是不幹。後來我們那個班長講到沒辦法,把佛法都搬出來了,說「吃虧是福」。我說這句在佛門才聽得到,在軍隊也聽到這一句,很難得,大概他有聽人家說過。叫不動,叫他掃地,他不掃。他說我是大專生不必掃,你們不是大專的,要掃。他就怕吃虧,不然就混水摸魚。所以混水摸魚,我們在軍隊都混水摸魚,我們班長常常會講,你摸到幾條魚?他就混,這個就是怕吃虧。怕吃虧的人,我們佛法這個因果,那個人就沒福報。他不肯修福,他怎麼會有福報?所以那個肯吃虧的人,那個有福。所以「修福是發展性德,亦利他之功也。」是利他。其實發心做的人,也是做個榜樣給他們看。你都不做(他身教,身教重於言教),做給你看,這個就更有說服力。不然你自己不做,一直叫他去做,他也不幹。所以帶頭做。

  所以『自他兩利,必蒙諸佛攝受』。持戒修福,你只要能持戒修福,你對《金剛經》你就能生信心,這佛講得很清楚,「自他兩利,必蒙諸佛攝受」。『自於此經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解真實義也。』你只要願意持戒修福,持戒就是你生活要苦一點,不能太安逸,不能太奢侈、太浪費,我們有多餘的,多做好事,多做利益眾生的事。你只要持戒修福,再來讀《金剛經》、聽《金剛經》,你自自然然對這部經能生起信心,「以此為實」,能夠真正解如來真實義。

  好,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七十八,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