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一集) 2014/3/7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41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六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觀世音菩薩說此咒已。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華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我們昨天這段還沒有講完,昨天我們學習到『一切眾會皆獲果證』。這是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咒說完之後,在會得到很殊勝的瑞相,大地六種震動,這是個瑞相。『震動』不是地震,這個六種動、湧、震、擊、吼、爆,六種,這六種的震動我們一般凡夫看不到,感覺不到。我們雖然看不到,但是在冥冥當中我們會感受到安詳,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磁場很好,身心感到非常的安穩、輕安。這個震動大地它有在動,但是我們沒感覺,就像小孩在搖籃,這搖籃在搖動,但是小嬰兒他沒有感覺在動,他感覺很舒服,就好比這種情況,這個瑞相眾生都得利益。在惡道的眾生也能夠暫停受苦,在善道的眾生他能感受到一些好的磁場瑞相。善根深的人他這就證果了,修行修到一個階段,得到觀音菩薩說大悲咒神力的加持,把他的功夫向上提升一倍。還沒有證須陀洹的幫助他證得須陀洹果,還沒有證得阿那含、斯陀含、阿羅漢,乃至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都幫助大家提升這個果位,證得果位。已經證得果位,提升果位,還沒有證果的幫助他證果。所以非常殊勝,非常不可思議。十方諸佛聽到觀音菩薩說大悲咒都生歡喜心,歡喜讚歎。因為這個咒能夠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十方諸佛都歡喜讚歎。『天魔外道恐怖毛豎』,天魔外道他感到恐懼,感到不安了。
這些瑞相最殊勝的就是證果,昨天我們講到,「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昨天我們講到這裡。「須陀洹」是梵語的音譯,音譯就是把我們中文的發音,跟梵文的音接近的,用中文字發音譯那個梵音,梵文,古代梵文的音。就像我們現在翻外國的人名也是這樣,像美國總統歐巴馬,我們寫中文就歐巴馬,那就是根據他那個英文發音,我們用中文發音跟它接近的,沒有翻它的意思,只翻這個音,叫音譯。須陀洹也是印度的梵語,翻成中文是叫預流,須陀洹叫預流,預備的預,流水的流,預流。預流的意思就是初遇聖人之流,他已經入了聖人這一流,流就是流類,這一類的,他不是凡夫。又云入流,謂超凡入聖也。
初果須陀洹,在所有的果位來講是最低的,就好像我們念書他是小學一年級,但是他已經入學,開始念書了。但是他不是凡夫,他是聖人了,雖然還沒有了生死出三界,但是他這個了生死出三界時間是可以預期的,可以預定、預期的。所以在三不退裡面他證得位不退,雖然是小小果,但是非常可貴。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就是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從來沒有一次證得初果。如果有一次證得初果,大概我們今天最少也證阿羅漢,因為證得初果,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必定證阿羅漢,這是超越輪迴時間可以預期。我們修行還沒有能夠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這個出離六道的時間是沒有預期的,所謂遙遙無期。證得初果雖然沒有超越六道,在六道裡面他只有在人天兩道往返七次就必定證阿羅漢。所以叫入流,又叫預流。
初果的聖人他就是必須把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斷乾淨。在還沒有斷八十八品見惑之前,在修行這個過程叫初果向,就是向著這個初果的目標,但是還沒有達到這個目標。見惑又叫見煩惱,我們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它的業因就是我們有見煩惱、有思煩惱。見煩惱就是對理迷執之惑,對理就是道理,對道理他迷惑,那迷惑他的見解錯誤,執著他那錯誤的見解以為是對的,對理迷執,也就是我們通俗講的不正確之知識。就說他所知道的、他所認識的是不正確的,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他看錯了,他的見解不對了。這個就是見解上的迷惑執著,有八十八使,一般我們講說八十八品,照《佛學辭典》是八十八使,使就是大使的使。使在古代也是一個官吏,使就是我們被官府監視、監督、控制,我們就不得自在,取這個意思。就是我們有這八十八種見惑,我們就不自在,我們有煩惱,有這個煩惱驅使我們去造業受報。所以它的根本就是有十大煩惱,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十種,這十種都是不了解苦集滅道四真諦而起的迷惑,也就是說不知道這六道的事實真相怎麼來的,不知道。不知道就起惑,就造業。所以有八十八使。因為稱為使,就是以其能使役心神,陷於生死苦海,驅使我們心神去造業。那造業,有業因就有果報,就造成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海。
修小乘的初果他要修到阿羅漢也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我們念佛人不是修一般的法門,我們全部都去了解這也不一定,看個人。有的人年紀比較輕,精神比較好,他頭腦也好,可以研究經教,研究經教講經說法,對這些佛學的術語名詞是有必要去了解,這個專有名詞有必要去了解,斷證的層次、功夫、品位是有必要了解。如果我們真能老實念佛,放下萬緣求生淨土,這個有沒有了解這就不重要。特別年紀大的老菩薩,也沒有精神體力再去學這些東西,一般講超過四十歲以上的人,感覺上就比較吃力了,五六十歲、六七十歲再來學這個就很難。一般學教都需要在年輕,年輕他比較有時間、比較有精神、比較有體力,來學習就比較容易。所以年輕人,我們鼓勵他們多學習一點,年紀大的人我們勸他放下。
他要從還沒有證得須陀洹果之前,必須要有個修學的過程。後面修八聖道、四諦、斷見思惑,我們一般是比較困難,這是小乘的修法,小乘的。我們念佛人是不用修得那麼多,但是我覺得羅漢的位次有分五個階段在修學。第一個是資糧位,資糧位就是三賢位,就是還沒有證得初果之前要學習的。第二個叫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這個已經從資糧位再加強修行,再提升了。第三個是見道位,修七覺知,我們念《彌陀經》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七菩提分就是七覺知。如實覺知四諦,以八忍八智,頓斷三界見惑,見我空所顯之真如,證須陀洹初果。
你要證得初果須陀洹,第一個資糧位,資糧位就要一開始修五停心位,它有三賢位,就是第一個是五停心位,第二個是別相念處位,第三個是總相念處位。第二個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有煖位,修四正勤,觀四諦境,得相似解;頂位,修四如意足,觀四諦境,得更勝解;忍位,修五根,於四諦堪忍樂欲,有下中上忍,頗難索解,這個比較繁瑣。那有季聖一居士他有編一本書叫《七十五法略解》,這屬於百法,《唯識論》裡面的百法、七十五法。再來就是世第一位,修五力,於四諦無間,必發無漏。這是加行位。加行位修圓滿就進入見道位,就是修七覺知,如實覺知四諦,以八忍八智頓斷,這見惑一下子八十八品斷掉,見到我空真如,證得須陀洹。在大乘圓教就初信位菩薩,斷證功夫跟小乘一樣,但是神通、智慧、道力那小乘初果遠遠不如大乘初信。
第四個是修習位,又名修道位,修八聖道,八聖道也叫八正道,重緣四諦,再重新修四聖諦,漸次修習,進斷欲界思惑。第四個修習位要證得兩個果位,就是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證得兩個果位,這是修習位他要證兩個果位,證得二果跟三果。第五個是究竟位,又名無學位,無學就是我們現在講畢業了,你這個階段修學畢業了。斷盡上二界思惑,成五分法身,不受後有,證阿羅漢四果。小乘它最高的學位就叫阿羅漢,阿羅漢叫無學,翻成中文叫無學。
修教、修止觀的,天台、華嚴、三論這些教下,一般的修行法門都是這樣修的。天台宗他有修止觀,小止觀(童蒙止觀)、摩訶止觀,童蒙止觀就是小止觀,修小乘法,摩訶止觀修大乘的。教下就根據經典分藏通別圓來修學,天台宗它這個修學的一個次第。這些佛學的專有術語名詞,你要去修,它不是念一念就好了,不是說懂這個意思就好,你要根據這個去取觀、去修,才能夠斷煩惱證果位。這些我們就看小乘的,大乘的我們就先不提了,看到這麼多,我看我們記都記不住,怎麼修?連記名相記都記不住了,你怎麼修?所以念佛法門還是最殊勝、最方便的,你就不用那麼麻煩。但是有一些人他就是喜歡麻煩,佛也恆順眾生,好,你要麻煩就來,我們慢慢來;你不想麻煩的,告訴你比較直接的。
但是我們這個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習位、究竟位這五個,資糧位後面那個四個我們可能也沒辦法修。前面資糧位,別相念處位、總相念處位,這個我們有一些人是可以修的。念處就是修四念處,它有總跟別,總跟別的修法。可能我們一般念佛人也沒辦法修到這個程度,但是有少數的人可以修。前面第一個三賢位的五停心位,這個五停心就是有五種,這個五種可能我們不老實念佛的人需要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可能起碼要修一種來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為什麼?因為你不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你對這個世間你放不下,對這個身心世界你放不下。你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你沒有看破,嘴巴講放下是不算的,心裡真放下才行。如果老實念佛的人,他什麼觀都不用修,他一句佛號什麼觀都有了,念到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什麼佛法都在裡面。關鍵我們不能老實念佛。所謂老實念佛就是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
我們想想,你現在念阿彌陀佛,你真想去西方嗎?我常常問同修,你真想去嗎?我很想去。但是沒有生病的時候是很想去,一生病,不行,趕快找醫生,我還要多活幾年,拜託拜託,我現在還不想去。為什麼不想去?我事情還很多沒做完,孫子還小,還沒有帶大,怎麼可以去?起碼要活到一百二十幾歲,那還差不多,現在還不行,就不想去了。這個說明平常在發願都是在騙阿彌陀佛,有口無心,你心裡不是真的要想來,一天到晚跟我說願生西方。佛也知道這個一天到晚在騙我。你真想去那就相應!但是我們念佛的同修,就是我也很想去,但是這個地方又放不下,大部分是這樣,也很想去,又放不下,兩隻腳踩兩條船,不曉得上哪一條船,要上這一條,這一條放不下;要留在這一條,這一條又放不下,很多念佛人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這是跟大家講到一個嚴肅的問題,那什麼叫發願?因為我看到很多同修聽經,他沒有真正體會到什麼叫發願、什麼叫願生西方,他沒有真正體會到。聽的是大概明白,但是他沒有真正怎麼樣才叫真正你有願要去西方。真正有願要去西方,你對這個世界絕對毫不留戀,你隨時都可以走,隨時都放得下,那是真發願。現在我們問自己,我們這個願發了嗎?所以我現在在佛前,念願生西方,念了有點不好意思,跟阿彌陀佛說願生西方,現在好像又還放不下這個世界,這個願沒有真發,是口頭上發,心裡不是真發願。真正願生西方的人他必定是放下萬緣,這個世間的一切他都不會放在心上,也不會牽掛、也不會捨不得、也不會貪戀、也不會留戀,這樣才叫願生西方,這樣才去得了。所以要跟大家講清楚、說明白,你是不是真的想去?真的想去,統不要,一句佛號就太多了,成佛就有餘。你不想去,就要有一些補助的!
所以弘一大師在《演講錄》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我看一看覺得很有道理。他的《演講錄》裡面講,淨宗道侶,念佛的人,說實在話,真放下人不多,總是貪著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尤其親情的情執,你放得下嗎?你要了生死,因為這些就是生死的因素,造成生死的因素。那你修任何法門都是要斷的,淨土是不用斷,但是你要放下。願捨娑婆,願生極樂,這樣到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所以帶業往生也必須要放得下這個世界,是不用斷煩惱,那是省事多了。但是這世界,不但這個世間法要放下,連佛法都要放下,連修行的法門你都要放下,那才去得了。放下了到極樂世界再跟阿彌陀佛學,換個環境再去學,換個世界去學,真放下才行。你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是我們往生西方的一個障礙。所以弘一大師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做一個補助是很有道理。如果我們還沒有真正放下,《演講錄》給我們講,淨宗道侶不是真正看破、放下,你就有必要《地藏經》來補助。還有觀音菩薩,觀音、地藏來補助,因為你還不想出離六道,還不想離開娑婆世界,那這兩位菩薩就很重要。萬一掉到地獄去,要找地藏菩薩,不然這個麻煩大!遇到災難那要觀音菩薩,這是一個很實際上的問題,也是比較很嚴肅的問題。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經常講,今天我又聽他老人家講,過去,六十年前,台中蓮社李老師那時候講經,他說台中蓮社的蓮友二十幾萬人,有登記的二十幾萬人,六十年前。他說真正念佛往生,真正有瑞相的,一萬個人當中大概三個,最多五個,三、五個,甚至二、三個。那現在六十年後,我們老和尚講,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二個。我看這個一個、二個恐怕還沒有,老和尚講的是多一點,我看是還沒有。因為真正放下這個身心世界,真正要去西方的人,還是很稀有。
最近我們看到一個海賢老和尚,這老和尚介紹的,現在這個光碟做出來,一百十二歲往生,這個人真放下。他一個師弟海慶八十幾歲往生,比他早往生,留了肉身,也是真放下。他們都不認識字,也不會念經,就他剃度,他的師父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是二六時中一面工作一面念佛,工作的時候心中佛號,這個佛沒有忘記。我們念佛人就常常間斷,常常忘記。他念了九十年,不是短時間,二十一歲出家,一百十二歲往生,整整念了九十年的佛。也沒有做經懺佛事,就是種地、割草做這些苦工,就是拜佛、念佛,持戒念佛。身體很好,臨終往生前三天,一百十二歲還爬到樹上去剪樹。這個有錄影帶,這個我們現在正在做,做出來跟大家分享。老和尚說勸我們最少要看三十遍,現在我是看了三遍。因為他講那個河南有個鄉音,我們聽不大清楚,老和尚現在要把整個做成文字檔,再請一個講普通話,國語比較標準的播音員來配音,還有廣東話的配音。他說如果聽個一千遍,大概可以效法這個老和尚,真正是老實念佛的人一個榜樣。
老實念佛的人他表現在生活當中,就是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以老和尚做苦工、做苦活、受人欺負都能忍受,都能安忍。真正要往生,有信願念佛往生的人,他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的表現一定是這樣的,跟菩薩六度一定是相應。如果不是這樣,就是說明沒有放下,沒有放下就會計較,就怕吃虧,我做得太多,那個人怎麼少做一點,我怎麼多做他一點,怕吃虧。真正修行人他很樂意吃虧,因為吃虧就是佔便宜,他的便宜是什麼我們也看得很清楚,就是身體健康,壽命很長。壽命長是福報,壽命長要身體健康才是真正福報,如果壽命長身體不健康,躺在那邊給人家服侍,那也不是真正福報。所以壽命長要健康,你看一百十二歲還能爬樹,還能去樹上去剪樹。這個我們真的是遠遠不如,不要說自嘆不如,是遠遠不如他。這是我們學佛修行人很好的一個榜樣。他一生吃的是苦,穿的是補,就是吃苦,穿的衣服都補補釘。住一個小廟,不出名的,鄉下小廟,沒有什麼香火,真正修行人。修行人如果怕吃苦,諸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如果怕吃苦就不能成就。這是佛在《戒經》上一再的勸勉我們,諸佛以苦為師。真正要修行,真正想要了生死,必定是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必定是這樣。如果不能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不是真正修行人,也不是真正的念佛人。
我們對這個世間為什麼會放不下?因為有貪愛。《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就是愛欲,貪愛、欲望。對這個世間有貪戀,就捨不得離開,就放不下,放不下就是要受六道輪迴的果報。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沒看破。所以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不管修哪個法門,它主要重點在修觀,觀就是觀念,你的觀念,錯誤的觀念要轉過來。你看清楚事實真相,叫看破,看破之後你才真放得下。我們不是那種上上根,或者是下下根那種人,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的人一聞千悟,沒有問題,他很容易做到;下愚他老實,他也容易做到。當中這個上中下比較麻煩,我們現在講所謂的知識分子,這個很麻煩,妄想多,問題多,講一樁事情,他懷疑一直出現,這就很難。所以這必須要修觀去對治。
下面,後面那些我們就不講。這個五停心位我覺得是有必要講一講,如果你是真放下了當然也不需要,你信願念佛就好,聽一聽就好。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放不下,這五種觀想,看看我們自己哪一種比較嚴重,就採取哪一種來對治、來修觀。這樣對我們看破放下、念佛求生淨土是有幫助的,也是有需要的。五停心位,第一個是多貪眾生,作不淨觀。什麼叫五停心?五停心觀這個五是五大類,停就是停止,停止這個妄心。它的意思就是發願學佛,心不安定,這個心定不下來,定不下來先以五法調停之,先以這五種方法來調停。這五種方法就要看我們自己哪一種煩惱習氣比較偏重,自己去觀察,然後這五種看屬於哪一種,你就先修這種。第一個是多貪,多貪的眾生要作不淨觀。這貪的方面也很多方面,貪名、貪財、貪色、貪利,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比如說食肉,比如說貪吃肉,這條我是很嚴重,這條現在這個五停心觀我還沒有觀起來。那一天偶爾打開電視,看到人家在電視在演桶子雞,那個雞滷得油油的,想起以前在吃雞肉那種情況,那習氣又被勾引出來。現在吃是吃不下,但是那種習氣實在是很難斷,就是看到以前那種習氣滿重的。
譬如食肉,念及雞鴨豬羊,居處不潔,飲食污穢,血肉淋漓,蠅菌聚集。貪吃肉那就要去觀,觀雞豬鴨鵝住的地方都不清潔,吃的東西,牠們吃的東西也比較污穢。一般以前,我小時候我們家有養雞、養鴨,跟我母親都要去挖蚯蚓餵鴨子,那個蚯蚓活的都丟給鴨子吃,雞牠也會吃蟲,鴨子也吃蚯蚓,那就是牠的飲食也是不好的。上個月到廣東揭陽去看謝總那個寶樹園,他有那個長生雞,那個雞都吃素的,吃白菜。那一天晚上他請我吃火鍋,他說悟道法師,我們長生雞這個雞都吃素。他帶我去看,雞都吃那個大白菜,雞都吃素,沒有吃蟲,也沒有吃什麼飼料,都吃素。真的他拿那個雞蛋現下的,那個拿來吃了一點腥味都沒有,吃素的雞蛋都沒有腥味。一般這種雞都吃飼料,這個都不乾淨。我們要斷這個食肉,這個也是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大家可以參考,如果有人喜歡吃肉,做這樣的觀想,觀不乾淨。這個觀要能夠深入的觀察才起作用,觀察到你就不想去吃了,這個觀就有效果了。
又如美女,念其涕吐大小便利經信等,種種不潔,則貪心自滅矣。這是貪色,貪色也要去觀他的不淨,這在經典上有不淨觀,這裡是提出一種,不淨觀是一種觀法。另外一種觀叫白骨觀,觀白骨。這個觀想也有好幾種,自己可以看看自己哪一種比較有效果,只要能夠對治這個貪心,讓這個貪心息滅下來那就可以了。這個法門就像藥一樣,這個藥對治我的病有效,我就採用這種方法。這裡提出一個原則,所以不淨觀它一個總原則,看你貪哪些方面比較嚴重,用不淨來觀察,讓我們這個貪心放下,這個功夫就得力了。
第二種多瞋,作慈悲觀。凡遇不如意事,易起瞋怒之念,而對於親怨,尤難平等待遇。須以生緣慈悲應付之,則隨在歡喜,瞋心自息矣。這個慈悲觀,就是比較容易發脾氣的人要修慈悲觀,就是貪瞋痴他瞋的煩惱比較嚴重,比其他的煩惱嚴重,這一類的眾生要先作慈悲觀。慈悲觀,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很容易生起瞋怒之心,一點點不如意,脾氣馬上就來,而且對於親怨就很難平等對待。這樣必須以生緣慈悲應付之,這叫眾生緣慈悲,要把眾生看作一家人。這在《了凡四訓》也有提供我們一些道理做一個觀想補助,《了凡四訓》它是用一個好像憐憫心去看待,比如說有些人他很無理,想想他也很可憐,那些人真的想想也很可憐。本來我們遇到這樣的人對我們忤逆,甚至毀謗、攻擊,一般是要生氣的。但是想想這個人,他是無知才會做這樣的事情,他一時迷惑顛倒,憐憫他的無知,我們這個心就能夠平衡下來。
另外方面,有時候我們就看看別人他的好處,就不要去想他的缺點,就想他的好處。他起碼也有一點點可用之處,這樣就好了,其他你就不要去管他了。你要去管他,你一定要要求他怎麼樣、怎麼樣,如果他不能符合你的要求,你又要生氣了。你有幾條命去氣?沒辦法。所以這些《了凡四訓》講「明理以遣之」,明白道理把它排遣掉。所以我常常看看古人的古書,因為老和尚常常說我們要學老祖宗、老祖宗,老祖宗都教我們這些,我們現在遇到的所有的人,古時候都有,不是現在才有。現在遇到的事古時候也有,只是社會型態不一樣而已,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就常常去看這些書,這些道理。
老和尚請江老師畫「地獄變相圖」,我跟江老師往來的機率也就比較多了。到台中去跟他談事情,總是吃飯,他總是講講過去跟李老師在台中蓮社的一些情況,有一些情況我們老和尚沒有講到,他講到。他說李老師因材施教,他說他是什麼樣的人,他有哪方面的專長,就用他那方面,不是他的專長你不要去用他。他說有個退伍軍人,這退伍軍人我也領教過,大陸來的退伍軍人有讀書、有學養的人不多,很多去火車站抓來的。我當兵,我們當炮兵的班長都是老粗,都是在火車站被抓來當兵的,他一肚子氣,把我抓來這裡,離鄉背井。現在我們台灣很多台灣的人不能原諒大陸來的那些軍人,為什麼?來的他們很無理,不講理,印象很不好。但是我這個台灣人學了佛懂一點道理,知道說他的背景,他從小就沒有教,他又被抓來的,我就會想說,如果我被抓來,我看我也是跟他差不多,一肚子氣,離鄉背井,拋家拋子,這樣過來,那種心情他怎麼會好?你這樣去想你就會去原諒他。如果你一直想他不好的,你保證會氣死,氣死是我們吃虧。
所以李老師說退伍軍人,那些老粗他什麼也不會,你叫他做什麼,他不但給你做不好,可能給你帶來更多麻煩。但是李老師就問,你在當兵當什麼?他是喊口令的,起立、坐下,立正、稍息。他說好,那你就來當我講經的時候,我進來,你就喊大家起立、問訊,然後講完就起立、問訊、坐下、解散,就叫他做那樁事情就好,其他你不要叫他做,愈做就愈幫愈忙。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多去觀察,就可以把我們的瞋恨心,彼此設身處地的去為他想,然後我們遇到一些無理的人對待我們,我們也就比較容易去原諒他,就不會跟他計較。
所以蔡老師講《弟子規》,有一次我也偶爾聽到一句,聽到一句這也是很有受用的。他說小孩從小沒教,然後長大給父母忤逆,然後這個時候再要求他,他說他的拳頭比你粗,你要打也打不過他。你小沒有教,現在他給你忤逆你再去要求他就變仇人,說不可以這樣教他。要怎麼辦?要去跟他溝通,慢慢去跟他誘導。你小不教,大了他已經固定,你不能再像小時候這樣去要求。因為他長大成人也有自尊心,所以你就不能像小孩子這樣去要求他。你要教就要從小就要教,大了那可不行。這些道理多聽《弟子規》,也都是對我們修行都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眾生緣慈這就是要觀察、觀想,從這個道理上去觀察,我們的瞋恨心就能夠平息下來。瞋恨心平息下來,對我們往生西方這個障礙才能排除。你說貪心、貪戀不能往生,你瞋恨心也是不能往生。瞋恨心,遇不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報復心很強的,他死了那一口氣都嚥不下去的,死不瞑目的,他那個心糾結在心裡放不下,不能往生,而且還會墮地獄,這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在大乘是修忍辱,在小乘是修慈悲觀,慈悲就對眾生慈悲。生緣慈就是說,我們一般講愛緣慈,愛緣慈就是你要提升到眾生緣慈。因為這慈悲有四種,愛緣慈、眾生緣慈、法緣慈、無緣大慈這四種,無緣大慈是你明心見性,法緣慈是菩薩,眾生緣慈就是二乘,我們要提升到眾生緣慈。一般凡夫是愛緣慈,我親愛的人我愛他,可以接受他,像自己的兒女他就比較,再怎麼不好,總是兒女,他總是會原諒他的;但是別人的兒女就不行,他就不原諒。你要從愛緣慈提升到眾生緣慈,就要把所有的人看作自己的兒女,那樣的心態去看,你這個念頭就能轉得過來。比如說看到別人的兒子犯錯你很不能原諒,非置他死地不可。如果想想,這個如果換作是我兒子我會這樣對他嗎?想一想應該不會,你就把他想作是我兒子,你的心就能轉得過來。這是應付瞋恨心的。
第三個多散眾生,作數息觀。散就是這個心很難集中,很散亂。數息,數息之法,即將呼吸自一至十,周而復始,數出不數入,則心雖散亂,自然漸定矣。呼吸說從一到十,周而復始,數出不數入。比如說我們吸進來,呼出去,一,吸進來不要數,呼出去,二,這樣計數,這叫數我們出息。數息你數久了這心會定下來。以前老和尚教我們一大早起來喝三百口水,那也是屬於跟數息同樣的一個這種方法。一杯水睡覺前放在床鋪,放一杯水,然後第二天早上起來,還沒有刷牙漱口,先面向東方太陽出來的地方,看在哪個方位,然後向那邊喝一點點,然後在喉嚨潤滑一下再吞下去,這樣一數到三百,那一杯水就是一定要三百,喝到最後一口是第三百這樣。數這個也是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我那個三百口水,我大概喝了半個月,麻煩!後來師父問我,有沒有在喝?我說不好意思,沒有在喝了。師父說沒有耐心,怎麼會成就?所以這個喝三百口也是跟數息是一樣的。也有人用數息念佛的,也是說對治散亂心。這個數息,如果你剛開始數還功夫不得力,你必須要有一段時間,三個月,最少三個月。三個月你天天密集的這樣修,你這散亂的心漸漸就定下來。如果這個妄念很多,心定不下來,用這個數息。
四多痴,作因緣觀。因緣有十二,即惑業苦互相倚伏之謂,茲姑從略。與之凡事均有因緣,方得生起。遠則為因,近則為緣,能知生死之原因結果,則心雖愚痴,必有開悟矣。痴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迷惑顛倒了,這要作因緣觀。因緣有十二,就十二因緣,這個緣覺辟支佛修的方法。聲聞是修四聖諦,緣覺修十二因緣,來斷見思惑,用十二因緣。這個因緣,十二因緣法,有它修學的一個方法,這裡就簡略。我們根據因緣這個原則,我們把它從其他方面來看,凡事均有因緣,方得生起。遠則為因,近則為緣。我們看看我們每天從早到晚接觸的這些人事物,其實都是因緣,都是緣生緣滅。因緣就是,我們現在的話講,各種條件聚在一起,這個現象就產生;時間到了,這個緣散,這個現象就沒有。
我們每天從早到晚,我們接觸的一切人事物,無非是緣生緣滅、緣生緣滅,緣聚緣散、緣聚緣散。像我們在這裡講座一個半小時,大家坐在這裡,緣聚,聚在一起,現在聚在一起,等一下九點我們就散了,現在是緣聚,等一下就緣散。你常常這樣觀,我們每樁事情都是這樣,沒有一樁事情是固定,都是無常,緣生緣滅的,都是因緣生法。知道這個因緣生法,我們就會開智慧。為什麼?因為不會去執著,你就開智慧。為什麼開不了智慧?因為執著,把一切事太認真了,把它當真,我們就有苦可以吃了,你就有得受。其實有的人他想得開,他的身體有病痛他恢復也快;有的人他就想不開、放不下,有病很難治。所以我們道場有兩個義工老菩薩,都是中風,一個比較想得開,恢復得很快;一個就比較想不開,就比較慢。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可以去觀察的。因緣觀,比較愚痴的人多作因緣觀。
五多障眾生,作念佛觀,這是業障太重了,第五個念佛觀是總結念佛。謂業障深者,如多昏睡,則觀應身三十二相;多惡念,則觀報身無畏智慧;多逆境,則觀法身空寂無為,自可漸入無礙佳境。或作界地觀,謂一切事物,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而成,亦得離我及我所有,此最初修行之法也。五停心觀,最後一個是念佛觀,念佛觀是總結,可以說前面那四種你都不行,最後一種只好念佛了。業障最重的什麼觀也觀不起來,愈觀他的貪心不但不能減輕,反而增長,這就業障比較重。所以過去我剛出家,日常法師就跟我們講修不淨觀、修白骨觀,對治這個貪心。有一個法師去,他修白骨觀,他有個徒弟叫如道,就拿好像醫院那種解剖塑膠做的白骨,吊在那裡晃來晃去的。後來日常法師給我們講,說有一個出家人修白骨觀,他在美國說一個出家人修白骨觀,對治這個貪心。他說修到最後,不但沒有對治貪心,他說愈觀,看到白骨也滿可愛的,愈觀貪心不但沒有減少,還是一樣的。這就是說這個法門對他就沒有效果。如果愈觀愈可愛,那乾脆就不要觀了,那不要觀還好一點,乾脆就念佛就好了,用念佛來總結。
念佛也是廣義的,其實什麼法門都叫念佛法門。狹義的,就是我們淨宗講的,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我們現在用的是持名念佛。這裡有觀想念佛。如果昏沉蓋比較多,一坐下來就要打瞌睡的,要觀佛的三十二應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比較能提得起精神。觀三十二應身,我建議就是觀這尊我們這個圓滿佛,我在新加坡,以前館長往生,老和尚叫我印一萬張,這個都沒有銷路,沒銷。後來我去新加坡居士林講經講到這一條,我就說你要昏沉蓋多,就要觀這一尊,這一尊如果印得比較莊嚴的,很清晰的,然後看他眼睛,看了你比較不會昏沉。我還有印一張很大的,好像從這個上面到下面的,很大的,你看了就不會想睡覺。所以經過我一推薦介紹,生意就來了,庫藏的佛像,新加坡說寄過去大家都要請,一下就被請光了。所以佛像印出來,我還得要負責說明介紹。我們持名念佛,用陶瓷的那個眼垂下可以,因為持名念佛我們不用看,這個可以。
多惡念就是妄念多,掉舉,那個心惡念、雜念亂七八糟念頭,要觀報身,佛的圓滿報身。報身這個觀法必須依照經典講的理論方法,要觀報身恐怕要去修《十六觀經》,《觀無量壽佛經》那十六觀,觀佛的報身,佛他每一相。你沒有辦法觀一個完整的佛像,你觀其中一相也可以。像《觀經》講,你觀白毫那一相也可以,你那一相觀成了,其他也就容易觀成,可以先單取一相來觀。多逆境、恐怖境界,種種的擾亂身心,要觀法身空寂,因為法身他沒有相。《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歸到虛妄,好相、壞相統統是假的,這是觀法身。修觀總是很多方面,我們自己可以採取一種。我們現在持名念佛也是一種修觀,這是比較方便。因為觀想,你心要很靜、心要很定,才觀得起來;如果心沒有很安靜,能夠定下來,這觀想很難觀得成就。
現在的人心浮氣躁,不要說什麼定,你說靜下來就很難。我們內心妄念就很多了,再加上外面的干擾又非常多,整個磁場都干擾我們身心不得安寧。電話、手機、電腦,現在老和尚講手機是干擾最大,要修定最好丟掉。所以我從來不拿手機的,因為我知道手機一拿就大概一支就不夠了,恐怕要二、三支。那不拿手機就已經夠忙了,再拿手機,我看就不用睡覺了,的確干擾。所以這些都必須放下。所以揭陽謝總他那個方法、那種方式,我覺得也可以採取。他上課,上《弟子規》只是看光碟,大家去七天住在他那個地方,手機都收起來,七天不准打手機,都收起來。剛開始大家很不樂意,但後來這七天下來感受到他的法喜,後來大家就再發心修二十一天的。看這個光碟,能夠把一個壞人變成一個好人,也得到這麼好的效果,很值得我們去推廣。我們念佛人這五種觀想,我們各人的煩惱習氣不一樣,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煩惱習氣來做個調整,對我們看破、放下是有幫助的。這講須陀洹果。
『或得斯陀含果』,「斯陀含」叫一來,翻譯中文叫一來,第二果,已經在修道位中,斷欲界上上品至中下品等六品思惑,還有上下品三品沒有斷,所以必須一次生到欲界天,再來人間受生一次,這樣才證阿羅漢。因為斷思惑,這個思惑又名愛煩惱,乃對境迷執之惑,別名修惑。貪瞋痴慢諸惑須在修道位時時加功修鍊,而後能漸次伏斷故。思惑就是我們通俗講的,即虛妄之感情是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情執。念佛人這情執不用斷,但是要伏,要先控制住,先把它壓住,這樣才能往生,一般法門都要斷。
『或得阿那含果』,「阿那含」翻譯作不來,或稱不還,就是三果阿羅漢。證得這個果位的聖人他就不會再到欲界來受生,在三界他到色界。根器比較利的,在色界有一個五不還天,他在那裡修道他就直接超越三界。根器比較鈍的,他執著,比較喜歡定的境界,他必須再通過四空天才超越三界,出離六道。這有兩種根器,三果阿那含叫不來,他不會再到欲界來,從色界就超越三界了。
『或得阿羅漢果者』,「阿羅漢」翻成中文是無學,就是小乘果位。舊的翻譯有三種,第一個應供,第二殺賊,第三無生。應供就是證阿羅漢果應該接受人天供養,殺賊就是殺煩惱賊,他不會再受生死輪迴,所以就無生了。沒有生死輪迴,他斷煩惱,把生死的因斷掉,就證得不生不滅的涅槃果位,證阿羅漢,不再受六道生死輪迴之苦。在果地叫應供、殺賊、無生,在因地就是比丘,出家比丘,三個意思,這個因果相對應,就是乞士,證果叫應供,在因地叫乞士;在因地叫怖魔,比丘叫怖魔,證果叫殺賊,煩惱賊殺了;第三個,因名破惡,比丘有破惡的意思,證果叫無生,就是沒有生死。以這個戒定慧來搭配,羅漢梵行已立,因修戒學,果名殺賊。所作已辦,因修定學,果名應供。我生已盡,是盡智;不受後有,是無生智。因修慧學,果名無生。所以有一首偈講,「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我生已盡,不受後有」,這就證阿羅漢,得解脫!證阿羅漢好處很多,能夠飛行變化,六種神通,他的壽命曠劫不受生死。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獲得阿羅漢果」,明天晚上我們再把下面這一段給它講圓滿,今天講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明天晚上同一時間見。我們來念佛迴向,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