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身口意都要求恭敬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七集) 2021/7/1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47
《常禮舉要講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我們從「居家」這裡看起。七十六頁倒數第一行,從六這裡看起: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昨天我們學習到第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就是在散步,慢慢走,沒有事的時候,我們不能走在長者前面。大我們五歲、十歲,或者加倍以上的,都是叫長者;或者他的身分地位比較高的,也就當官的,我們要在長者後慢慢走。如果有事,你要跑到前面去,不能在後面慢慢走,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過去我在台灣、在大陸,還有其他地方,很多同修也都很客氣,特別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這些年都很多道場請我去。不知道在哪個地方,第一次去,不曉得,當地啟請的齋主,我碰到很多次,都是說師父你走前面。後來我走錯了,師父你走錯了,我說我沒有來過,第一次來,你要走前面帶路,我才知道在哪裡。你叫我走前面,你自己走後面,我不知道路就會走錯路了,所以這個也是要知道的。「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昨天這一條,這一點沒有提到,今天稍微補充一下,就是我們要帶路的人你就不能說我要走後面,你走後面怎麼帶路?這個就不行。帶路的人,我們看到很多,像奧林匹克,很多運動大會要入場的,入場的前面有個帶領的人,後面走著長官。你看那個儀隊,他要帶路,在前面開路,他走前面,後面有總統(外國的元首)、高官等等,他們就跟上來。領路的人,不能說你們是大官,你們要走前面,他不曉得怎麼走。這個也就是像我們道場維那一樣,你當維那,你一定要走前面,你要領眾,你要帶大家,帶大家繞佛、拜佛。不管誰當維那領眾,他肯定要走在前面,因為他要帶,跟這個道理是一樣,這裡做一個補充。
好,我們今天接著來看第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這個不但是「長者立不可坐」,就是長輩來到我們面前,我們做晚輩的不能坐在那裡不站起來,同輩的也不可坐。這裡雪廬老人講,譬如辦公室、辦公廳裡面,同樣是課員,他跑到你辦公桌上來說話,你在那裡坐著,不站起來,這個也不禮貌。人家到你這邊來,他就算是客,這個平輩也得要有禮貌,你也要從你的坐位站起來。雪廬老人講,他為什麼講這些話?他為什麼編這個《常禮舉要》?現在的人不懂禮,所以他再把《禮記》的精神,編一個現代人適用的《常禮舉要》。因為他常常看到很多人,長官來了、同輩的來了,走到他辦公桌面前,他還是坐著,這個就不對了。除非你旁邊有個位子,他也坐下,這樣是可以的。這是不但對長輩,對平輩也是要有禮貌。
雪廬老人講,你看看唱戲的,先出來的得讓後出來的,太太後出來,先生也得「夫人請坐」這樣,這個看唱戲的。所以過去雪廬老人講,他每一次看戲,他都看京戲,在過去叫平劇,現在叫京戲,他說看一次學一次,為什麼要學?活到老,學到老。他就舉出孔子說,到墳墓就不用學了,一口氣在,都是要上學。所以雪廬老人講,我怎麼不上學?天天要上。所以他說他有好幾個字不認識,到台灣來他才懂得。雪廬老人是山東濟南人,隨國民政府到台灣來,有幾個字他才認識。「長者立不可坐,同事也是一樣」,人家到我們這裡,各人要有各人的禮貌。
「從前士農工商」,商是擺在最後的,商是擺在最後一個。一般鹽商,在商店裡面,幹鹽務的商人架子是擺得很大,那很有錢。「一般的商店,你到櫃台,在櫃台後的人」,平時大家都坐著。一看到有人往櫃台這邊來,一排的掌櫃全體都站起來。所以雪廬老人講,他在大陸以前看過這種情形。商人是四類之末,士農工商,他還這樣。普通的禮節大家都知道,這個大家可以學一學,學這個禮。好,我們再看第七: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這一條是說不在長者座前,長者站著談話則另當別論」。如果長者他是坐著跟別人在說話,當晚輩的不是出去,就是站在一邊侍候,看看需要什麼東西,所以是可以侍候照顧。不可以長者兩個人坐在那邊對話,你在他們面前走來走去,『踱來踱去』,這個「踱」就是小步,不是很快步,就是在那邊走來走去。那是眼中無人,沒有把長者看在眼裡,所以不尊重長者。長者在那邊講話,他就在面前走來走去、走來走去。所以從前的年輕人,不是講現在的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我們就不知道了。從前的年輕人,只要有長者在,就不敢在長者面前踱來踱去,不敢在那邊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對長者很不禮貌。這一點我們也要學習。在我們佛門就是「行不穿堂而過」,穿堂也是比較失禮,除非有特別的事情。如果沒有事情,比如說我們在做法會,你在這個中堂,在那邊走來走去,對佛菩薩就很不恭敬,應該稍微繞道。我們再看: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門限』就是我們一般講門檻,在過去那個門有個門檻。現在比較少見,比較傳統門都有個門檻,一個門限。『立不中門』,我們來聽聽雪廬老人怎麼說,「在家裡不能站在門當中就是了」。在家裡,這個門當中你就那邊一站,「立不中門」,不要站在門的當中。「中門這個地處,不是我們站的」,中門這個地方,不是我們站的地方。「你若站著,別人要走必得從兩旁走,這不是明白了嘛!從前講讓路。」你站在那裡,人家怎麼走?好像我們不能站在門當中,你也不能站在路當中。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這個路都分左右兩邊,你不是靠右就靠左,你不能走在那個當中,這個就是舉一反三。我們站著是這樣的,那你停車也不能停在路當中,這個就是舉一反三,以此類推了。所以從前講讓路,什麼叫讓路?這個就是讓路。
至於「門限」,現在房子有些已經沒有了。兩扇門或者有「限擋」,沒有限擋就有門限。門限就像一道牆一樣。我們現在到傳統的大寺院,特別在大陸,傳統的大寺院還有。門限高高的,你要進門,腳要跨過去。門關起來,前面還有個門限,這個我們到傳統寺院可以看到。我們要進去這個門,你就不要踏在門限這樣過去,若踏在門限過去,就高起一塊,這幹什麼?這個就很奇怪。所以過去我們小時候有個習俗,就是人家的門檻不能去踐踏,不能踏上去,不可以,要跨過去,不可以踏上去,這是不踐門限。現在門限就比較少,但是有一些傳統的,古代比較早的這種房子還有。傳統的寺院還有,如果看到門有這個門限,我們就要記住這一條,我們不要踩上去,要跨過去。好,我們再看第九: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雪廬老人說,「這條得念熟了,與學佛大有關係。為什麼大有關係?修淨土就是得一心不亂,什麼是不亂?我說的一套就這樣,永遠不改變」,就是一直不變。「我今天做什麼功課,到臨死斷氣的功夫也是這樣」,這樣就能往生。這個就是說,好像我們念佛法門,你修念佛,你就這樣一直念下去,不要今天念佛,明天參禪,後天學密,還要做一些什麼,念了很多,修得很雜,心就亂了。修太多、太雜了,心就亂了。所以要專精,專精才能得一心。如果很雜、很亂,得不到一心,你心裡就亂七八糟的。「有亂七八糟的心,就有亂七八糟的事」,這是雪廬老人講的。「你看,演戲表演的都是整整齊齊,一點也不會亂七八糟。咱們看唱戲,光看台前表演那一套,錯一點也不行。譬如用手指物」,是用一個指頭指,你卻用兩個指頭,這就不行。「到後台去更不得了,後台規矩可大了」,誰坐在哪裡,誰在哪裡坐,根據你的身分地位,坐的位子也都有一定規矩。人家那些東西擺在哪些箱子裡面,絲毫不錯。「所以人家唱戲一上場,什麼都整整齊齊,沒有錯的時候。咱們什麼時候能學到唱戲的規矩?」這個唱戲是唱京戲、平劇,傳統正規的戲曲,裡面都是學問。所以古人云:「十年可以出一個秀才、甚至出一個舉人,但十年出不了一個戲子」。以前要當個戲子不容易,那個訓練非常嚴格的。大部分以前唱戲的都是家庭很貧寒的,養不起,交給戲班去學戲,謀個生活。以前唱戲,有打有罵的,而且還要寫切結書,如果萬一被打死了不償命。所以以前要培養一個戲子不容易。但是古時候,戲子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現在演戲的人可出名了,在古時候當戲子很不容易,比讀書考秀才還難。所以雪廬老人講,十年可以培養一個秀才舉人,培養不出一個戲子。
『立不一足跛』,「跛」是跛腳,殘廢的意思。站的時候,站就站直,兩腳站好,不要讓一腳好像殘廢了一樣,好像跛了一腳。「一個人在屋裡可不管」,孔子他在屋子裡面怎麼站?不知道。所以雪廬老人講,我們也不必說,這個我們不知道就不要說。可是孔子自己在居家」,在《論語》裡面有記載,是「夭夭如也」。這個「夭夭如也」,意思是你在家裡也不必呆呆板板的,也是要很自然的。所以嚴肅也是看一個場合、場地,不是說你在外面、在家裡都是呆呆板板的,像木頭人一樣,也不必這樣,就比較自然,有時候該嚴肅就嚴肅,讓放鬆一點就放鬆一點。所以雪廬老人也評論,「後來的宋儒」,宋朝的這些大儒,他們是把這個學得死板了,就變成道貌岸然那個樣子。「所以外頭有人說你是書生」,意思就是你把書給讀生了,生是什麼?生疏了,「這個樣子吾也不贊成」。如果你太呆板了,雪廬老人說他也不贊成這樣,應該學孔子,該放鬆一點就放鬆,不要學得像宋儒那樣,要學孔子。「即使與同事談話站著,兩腳也要直直的,不是立正,就是稍息,像在眾人面前表演,不敢隨便」。如果只有一隻腿撐著身體,另一條腿就沒有站著,那就太隨便,表示對人不恭敬。《禮記》開頭三條是,「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身口意三業都要求恭敬,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習的。
這裡雪廬老人也講到一個公案,清朝的時候頭髮是梳辮子,「到了夏天把拖在後頭的辮子盤起來,叫盤辮子」,這個我們在看清朝的古裝戲都有看到,因為天氣熱的緣故。「上街去,忽然看朋友,要趕緊放下來」。因為天氣熱盤起來,看到朋友,辮子要放下來。「衣冠身體一切都整整齊齊了」,這個並不是表示自己是什麼人,不是自己在那邊擺個樣子,是恭敬人,對人的一個恭敬。「從前有一位不懂規矩的候補官,夏天時去見巡撫」,巡撫就像現在的省長,「規定是不許拿扇子」。候補官見到巡撫大人,「當時天氣很熱,又穿了一身衣裳,又不能脫」,他就偷偷拿著扇子來搧。「這位撫台大人也不好,有點做作,候補官也失了禮」。照規矩,你不能穿著官服,然後拿個扇子在那邊搧,這個就不好看了。去拜見巡撫,「當侍者端茶給客人」,撫台看到這位老兄在那邊搧扇子,就說「你老兄天氣熱」,帽子可以摘下來,這樣可以涼快一點,「可以涼一涼」。候補官聽到這樣,巡撫既然這麼說了,他熱得不行了,趕快說好、好、好,就把帽子摘下來。這個人敏感度不夠,還不覺悟,扇子還是拿著在那裡搧。這個巡撫就接著說,「天氣太熱」,你既然這麼熱,你就外面的衣服也脫下來好了,「寬寬衣服」,這樣會更涼快。依照規矩必得穿著外套,才對人不失禮,「撫台在這裡」,他是長官。這個候補官也說好、好、好,他又趕快把外面的衣服脫下來。這個時候巡撫就說:「喝茶。」這是官場的規矩,「端茶送客」。主人只要喊一聲喝茶,門口的侍者就打起簾子來就喊「送客」,就是這個規矩。當大官的人他只要站起來就行了,站起來他就往裡面走了。候補官他還在這裡,大官都走了,他都進去了,你還坐在這裡嗎?一喊送客,這個候補官就慌慌張張的,一下子又拿帽子又拿衣服,如果沒有穿好怎麼上轎?這個就現醜了,在那邊現醜了,醜態出來了。這個就是說他不懂這些禮節,碰到釘子。所以這些規矩,就是人情世故,我們都要懂。
『坐勿展腳如箕』,這個「箕」就是畚箕,大家看到裝土的畚箕,畚箕就是左右兩邊開開的,也就是說你坐的時候,兩隻腳伸開像畚箕這樣,這一句是現代的講法,《禮記》那個時候不是這樣坐著的。現在我們這種椅子,你坐著,兩腳伸直然後攤開,這個就叫「展腳如箕」,不要把兩隻腳展開像畚箕一樣,很難看。你坐著,現在坐椅子,你把兩腳伸出去,像畚箕一樣,別人走著走著,不小心就踢到你了,不夠細心的人就被你絆倒了。這個真的有,這個真的,我也看過。不但雪廬老人他看過這個,我都看過。只要是公共地方,你不能把兩個腿伸出去,也不能盤腿,因為怕妨礙別人。譬如坐火車,我在這裡坐著,伸著腿,人家靠窗子,就會說:先生,請你把腿往後收一收吧!他要過去,他走不過去,不然他就要跨兩隻腿過去了。所以你坐火車、坐高鐵這些,也不能兩隻腳伸著,裡面座位的人他要出來就不方便了。所以這個都要替別人想,不要想自己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不要去妨礙到別人。所以你妨礙到別人,別人跟你講,我這樣又怎麼樣呢?如果別人妨礙你了,你心裡的感覺是怎麼樣?或許你就說了,我會很不高興。人家妨礙我們,我們不高興;我們妨礙別人,別人他也不高興,還不是一樣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個要練習,練習不妨礙人。有些老油條,看你不規矩伸著腿,假裝沒看見,故意往前一踢,被人家踢到了,那你要怪誰?
『睡眠不仰不伏』,古人說「寢不尸」,仰臥,死人都是仰著。睡覺的時候仰著睡,都是張口呼吸,張開嘴巴呼吸,不好的空氣都吸進去,活不久。「不但不仰,也不伏」,伏就是趴著,也不能趴著睡,形式不規矩,而且也不衛生。必須要如佛家右臥如弓,練武術的人都懂這個道理。佛家,我們看臥佛,我們睡的姿勢,學臥佛的姿勢就對了。『右臥如弓』,右側,腿稍稍的往前彎,像弓箭這個形狀似的。練武的人就知道,「練武的人都是左手搭跨,右手托腮」,古人講衛生,就講究這個。「右手托腮是什麼用意?你常常摸嘴,嘴就往這裡來。從前食大鴉片的,必得右手托腮這樣子吃,過一陣子他再換一換,把煙斗放在在腮這裡,他來回放,如果只一個架式,這個嘴就歪了」。
「睡覺這一托就大有關係,佛家叫獅子臥,臥佛都是右手托在右腮」。這樣呼吸不必張開嘴巴,「只用鼻子,叫做龜息」。烏龜最少活一千年,你不能活一千年,總而言之,就是不懂這些衛生。所以龜息(學習烏龜的呼吸)可以活很大的年紀,烏龜是長壽一個代表。「所以講衛生的人,講究龜息,大家可以練練」,雪廬老人勸大家練練。我們再看:
【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我們在同一桌吃飯,不要自己再去另外準備很好吃的,自己一個人吃,這個對大家也失禮。「在家或是公共地方,都是若干人同桌吃飯,預備什麼飯就吃什麼飯」。同桌吃飯,不能有我吃不來,你這個東西我吃不習慣,我預備我自己想吃的這個觀念,不能有這樣的觀念。「同桌吃飯,你不吃菜沒關係,若獨吃美食」,這很不好看。你自己準備一些好吃的,別人都沒有,只有你一個人在那邊吃,這個就對別人很失禮了。「咱們吃素的,這又例外,譬如我吃長素,外頭人不知道,我不說他也不做素菜,就把葷菜夾在我跟前,我不吃就是了,放在那裡,把菜偷偷放一邊」,模模糊糊的,什麼都過去了。若是給人家請客,這樣應付應付就過去了。
「同仁們有人辦宴席,知道某人吃素,預備兩個素菜」,這是李老師過去同事請吃飯,知道他吃素,預備兩個素菜。這個時候李老師也是謙讓,請大家一起來吃。同一桌那個吃葷的,有燕窩、有魚翅、有熊掌,吃得還不夠,你這裡只有兩盤青菜豆腐,何必來吃你這個?李老師講,「就有這種不開竅的人,我見的不止一個」,他看到還不止一個人。他嘴裡吃得油膩膩的,吃魚、吃肉吃得油膩膩的,這裡吃、那裡吃,看到你這邊兩盤素菜,他也不放過,他也來吃。雪廬老人說,這種人我絕對原諒,絕對原諒他,因為他就根本沒有這種教育,沒有受過這樣的教育。有教育的人,讓他吃他也不吃。吃葷菜的人,就不要再去吃人家的素菜。你到葷菜的地方去吃素,這個我們也常常看到,也就馬馬虎虎,那個就是敷衍敷衍,應酬,也不必跟人家要素菜。出去吃飯是一種禮節,行禮後,你吃不飽,回家再吃個飽,外面是應酬。現在有很多同修吃飯,像要請同修,有一些兒女結婚,他辦的是葷菜,但是也會辦一、二桌素菜,招待這些吃素的親友,這個現在也都有,我們都參加過。他辦一桌,也就比較沒問題。李老師講這個同是坐在一桌有葷的、有素的,他這邊就擺兩盤素的,那個吃葷的吃了那麼多魚肉,他還來吃你這兩盤蔬菜,真的是很不好看。所以這一條,同桌吃飯,你不要準備自己喜歡吃的、好吃的,自己一個人在那邊吃。我們再看下面: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
就是你不要挑剔飯菜好不好,這個飯菜好不好不要去挑剔,這個也是禮貌。現在很多人不懂,嫌東嫌西的,他挑剔這個、挑剔那個,飯不好、菜不好,挑剔。不要挑剔,《弟子規》也是這麼教的,「對飲食,勿揀擇」,不要嫌東嫌西,挑自己喜歡吃的,不要去挑剔。我們下面來聽聽雪廬老人他講的,他說「這一條不僅是在外頭同桌吃飯要如此,在家庭裡頭也是如此,跟熟人吃飯也是如此!吃這頓飯嫌不好,你不好那要叫誰吃?這個我不吃,那就你們吃吧,理上講得過去嗎?不好的叫他們吃,好的我自己吃,這個講不通,所以是不能挑剔」。這段就是雪廬老人他編《常禮舉要》,這一條說『不挑剔食之美惡』,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明。這一條不僅是在外頭同桌吃飯要這樣,在家庭裡面也如此。古時候大家庭,在家庭你也不能挑剔,跟熟人吃飯也是如此,跟熟悉的人吃飯也是如此。
我們雙溪這個道場,大家來住在這裡,也是如此,也不能挑剔。我也是一樣,我在這裡,人家廚房煮什麼端出來就吃什麼,我們不要去挑剔,好不好都吃。這個才是雪廬老人他編這條的用意。就是你在家庭、在外面都一樣,我們現在在道場也是一樣,不要一天到晚嫌道場飯不好、菜不好,挑剔就不對了。所以大家到這個道場來,我們四眾弟子大家都要學習,「人不學,不知義;玉不琢,不成器」。所以要請大家來學習「律要節錄」、「常禮舉要」,就是我們道場基本上四眾弟子,這兩樣東西都要學的。這是我們老和尚編的《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要守這個規則。所以在家庭也不能挑剔,這是雪廬老人講,「除非你自己做主,你是主人,今天吃什麼菜,你自己說,廚房替你做,這就談不到挑剔二字了」。你不是做主人的,就沒有挑剔權,不好也得吃。李老師講,除非在家裡你是主人,你今天要煮什麼,你做主、你安排,吃什麼菜,你自己可以交代廚房來替你做,這個就談不上挑剔了。自己喜歡吃什麼叫廚房做什麼,就不會有挑剔這兩個字。如果我們不是做主人的,就沒有挑剔權,不是我們在做主的,我們就不能挑剔。所以雪廬老人講,沒有挑剔的權利。你在自己家裡可以,你自己做主,你自己要吃什麼,你自己可以做主。如果不是在家裡,去給人家請客,或者在大家庭裡面你不是戶長、你不是主人,或者在道場裡面,也一樣,沒有挑剔權,不是你在做主,你就不能挑剔了。「不好也得吃」,雪廬老人講,不好你也要吃。
下面雪廬老人講,他以前住在山東濟南,過去他們在大陸是大家庭。「我家裡是大家庭」,雪廬老人講,從前他在大陸住的是大家庭,大家庭最少幾十人、幾百人。「小時候,什麼時候吃什麼菜,呆呆板板的跟法律一樣」。這是雪廬老人他想到小時候,什麼時候吃什麼菜,都一成不變,呆呆板板的,像法律一樣,一條一條定下來,就照這樣煮,這樣吃。「我最討厭的幾個東西」,這是雪廬老人講,他小時候,他很不喜歡吃的有幾樣東西,「如夏天吃金瓜」,這個金瓜現在講南瓜。但是山東金瓜是不是我們現在這個南瓜,這也有待考證。夏天吃金瓜,我們台灣南瓜就叫金瓜。雪廬老人說,金瓜,夏天他就不喜歡吃這個。為什麼不喜歡吃?常常吃,大概都吃怕了。「七月間用小白菜炒飯」,到了農曆七月,統統是小白菜炒飯,「這是我最討厭的兩條」。就是他從小在這個家裡面,我們可以理解,因為常常吃,都沒有什麼變化,吃怕了。像我們台灣以前沒得吃,日據時代,我們小時候,飯都沒得吃,吃地瓜。有地瓜吃,真的也不錯了。但是有人他從小都是吃地瓜,現在看到地瓜他就害怕,因為吃怕了。現在那個地瓜可貴了。
所以他不喜歡吃,就是常常就那兩樣東西,都沒有什麼改變。所以李老師說,那兩樣他是最討厭的,但也沒辦法。這個時候是同桌吃飯,雪廬老人他就講,「我不大動這兩樣飯菜」,這兩個菜他都不太去吃的。「年輕時還說實話」,他年輕的時候還會講實在話,說:「唉!我不願吃這個」。但是家裡平常向來的習慣是兩天吃兩次,「但是有這一句話就行了,明明這兩天要換新的」,到時候金瓜連著四天也不變。他說兩天就要換了,結果到時候是連著四天統統吃金瓜。「那個小白菜炒飯」,雪廬老人說,「我嘴裡念得很熟」,也連續吃了十天,你討厭、你不喜歡吃也得吃。「老人做的,你不吃就餓著。」你不吃,那你就挨餓吧!
所以這一條,雪廬老人給我們講,不要挑剔。像我們道場也是一樣,我們道場現在早上、中午都有煮,晚上是藥石,晚上道場本來就是不吃晚餐。這個藥石,過去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我們老和尚就教我們,就是把中午的剩菜留在晚上煮大鍋菜。如果不夠,加一點新的;夠了,就中午剩下來湯、菜,放在一起煮大鍋菜。以前師父也教我煮過大鍋菜怎麼煮。大部分都是吃中午剩下的,把它清掉,明天再煮新的,今天的就把它清掉,這也是一種惜福。當然剩下的菜不如新鮮的菜好,有的人就吃不來,可能在家裡吃好吃習慣了,來道場他就不太習慣。不過以前我們老和尚就是這麼要求。
這一條,跟前面講的同桌吃飯,自己不單獨準備一些好吃的。這個在同桌吃飯,當然是不好看,自己一個人單獨吃好吃的,別人都沒得吃。現在我們道場這邊也是一樣,就你的寮房不要放自己吃的東西。我們到道場來幹什麼?要修行,不是來享福的,要搞清楚,我們是來學習的。要享福,回家去吧,回家享福。所以出家在家都是一樣的,你自己房間不能準備一大堆吃的東西。大家可以來我房間看看,我現在房間擺了個餅乾,那個是脂肪肝吃的,那不是好吃的,那當藥用的,再來就是藥,幾個藥用的。我自己房間沒有放電鍋、冰箱、泡麵、零食這些,大家可以來檢查。我在台北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在道場,就是要修行。什麼叫修行?自己過去不正確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所以在道場也不要說,我晚上不吃,我持午。持午當然是正確的,佛規定出家人要持午。但是你不要表面說我持午,我晚上不吃,你沒有來常住的齋堂吃飯,在自己房間準備好吃的,在那裡享受,冰箱放滿了東西。這個就是這兩條講的,你嫌常住煮的那個不好,自己買一些自己喜歡吃的,放在寮房自己煮、自己吃,這個是不對的。在家人不行,出家人就更不可以。所以你要吃的零食也好,就擺出來,大家吃飯的時候吃,如果你吃不完,可以帶回去吃,不要自己在寮房裡面準備得滿滿的,好像我們這個道場都沒有煮飯給大家吃,自己要去準備一樣。這是佛門的規矩。所以也不要名義上說我們持午,自己在房間準備好吃的,自己在那邊吃,別人都沒有,自己在那邊享受,這個也是不好、不對。所以偶爾有一些護法居士來,那個是好意,買一些東西來給我們吃,最好還是請他,要吃,大家都有比較好。不要說買一碗,就讓我一個人吃,這個也是不對的;或者我買一些什麼東西,我供養某一個法師,這個也不對。因為供眾,就是大家都有,這樣比較好。除非就是生病了,他生病沒辦法,有些東西他真的不能吃。所以盡量給居士講,要供養道場就盡量供眾。所以有人供養我們,我們也是拿出來跟大家分享,這樣是大家利和同均,修六和敬,我們大家都在這裡學習。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居家」還有一條,我們明天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