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知多心亂,心亂生惱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21/6/2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35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昨天學習到律要節錄三十五條:

  【三十五、夫學必依聖教,不得違背越次而學。先律後經,如得繩墨,規矩在手;先經後律,如無繩墨,則方圓失度矣。】

  昨天我們學習到這一條,這一條非常重要,我們簡單再復習一下。我們修學的一個次序,不能顛倒。這裡講『聖教』,就是經典,學佛了,學習佛的教導,不可以違背,『越次』,「越次」就是說沒有按照次序來學,你就跳過去了。應該先學什麼?先學律,後學經。如果先學戒律,後面再學經典,『如得繩墨,規矩在手』,這樣才是佛教我們這樣學習,不能沒有次序,也不能顛倒。所以『先律後經』,規矩在手。繩墨就像木匠鋸木材要用一條線,墨斗來彈一條直線,根據這個直線把它鋸下去,才不會鋸歪了。所以這裡比喻戒律就像繩墨一樣,它是一個規矩、規則。我們一般諺語講,「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你沒有這個繩墨的規矩,你木頭要鋸方形的、鋸圓形的,都鋸不成,都會鋸歪掉了,方的不像方的,圓的不像圓的。『先經後律,如無繩墨,則方圓失度矣』。你先學經典,然後再學戒律,好像你一開始學就沒有一個規矩,後面再學律就比較困難了,「則方圓失度」。先後次序不對了,後面再學就很難,很難去調整。因為你剛開始沒有用繩墨把它彈一條線,把它鋸下來鋸歪掉了,你現在後面要再修正就比較麻煩了,所以方圓失度矣。我們現在學佛都是這個情況,沒有先學戒律就先學經教,所以他沒有個規矩。沒有規矩,走偏差了,自己也不知道,這就很難有成就了,這個也是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四眾弟子絕大多數有這個缺失,缺乏這個戒。因此學了一輩子也沒有成就,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所以規矩非常重要。戒也就是說規矩,你看這裡「規矩在手」,我們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在家出家都一樣,他沒有學規矩,不懂,發心是好心,就像儒家他沒有學禮,只有學經典,那個禮就是佛講的戒,大家都好心,不懂禮。不懂禮,常常會出狀況,出問題。人不知禮,無以立,在社會上很難立足,你常常會去碰釘子。你發心是好心,但是不懂規矩,不懂禮就是不懂規矩,就是不懂戒,他心是好心好意,他不是有惡意。是好心好意,但是不懂規矩,事情做錯了,因此得不到佛在經典上講的那些功德利益,就得不到,因為做錯了。

  所以早上櫃台給我拿這張,這是《南無佛說秘瘟經》,這個我看了一下,這個有待去查證,是不是從《大正藏》的《續藏經》節錄出來?這個是講的祛除瘟疫的一篇經文,這個經文我們有待查證。這個也不知道誰拿進來的,放在櫃台後面走道那個箱子上面,就一疊疊在那裡,不知道是我們在這邊常住眾放的,還是外面來的人把它放在那裡,這個要了解一下。如果我們住眾放的,那要請你出來講一下;外面的,如果外面的人拿進來放,沒有給櫃台講,他放了就走了,不知道誰放的。這樁事情這個就關係到戒,就是儒家講的禮,佛家講的戒,規矩,道場有道場的規矩,你要遵守。現在為什麼念經、念咒、念佛都沒有靈驗,沒感應,為什麼?因為沒有戒,他不懂規矩,不知道守規矩,心是好心,但是事情做錯了,像《了凡四訓》講的「以善心而行惡事」,結果是不好的。所以經典,你要有戒,你念了才會靈驗,念咒、念佛、念經,修任何法門要有戒的基礎,才會有感應。我們道場都有規定,凡是外面要拿來結緣的經書、善書、結緣品,必定要先跟我們櫃台接洽,櫃台的執事人員再問問常住可以不可以?常住同意,你才能放著。不能說不跟櫃台講一下,然後自己拿了很多就往那邊一丟,就跑了,這個就是不守規矩,沒有戒。這樣你念這個怎麼會有感應?沒有依照佛的教誨去修學,《大藏經》擺在面前,也沒有感應。真正懂得守戒,你念一句佛號,什麼功德都有了。所以如果是我們裡面住眾印的,要出來說明,以後要改過,不能自作主張,沒有經過常住同意,自己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就不守規矩,不守戒,這樣你做什麼功德都沒有感應。為什麼?沒有依照佛的教誨,沒有依照佛的教導去做,怎麼會有感應!所以為什麼講戒非常重要?你看規矩在手,沒有戒你就沒規矩,自己做得不對也不知道,那就很可惜了。

  所以在前幾天,我也聽到我們淨老和尚講《大經科註》,有一段話講到戒,今天也節錄出來跟大家分享。這個是在《淨土大經解演義》一百五十一集節錄重要的,我們淨老和尚講,現在修行最重要的,一定要記住從持戒下手,不持戒不行。這段話是重點,現在修行最重要,一定要記住從持戒下手,不持戒不行。這個沒有商量的,不行就是不行。不持戒,念佛功夫不得力;不持戒,學經教學的是佛學,不是智慧。你看我們不持戒,你念佛功夫就不會得力,我們為什麼念佛念這麼久,功夫都不得力?原因也就在這裡。不持戒,不懂得戒,不守規矩,那你念佛怎麼功夫會得力?不持戒學經教,你現在學習講經說法,你不持戒,不守規矩,學的是叫佛學,不是智慧。我們也可以以《金剛經》,江味農老居士他的《講義》,佛在《金剛經》講,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的人,他就能夠修學般若智慧。你看持戒、修福,特別揀選對象、條件,你要持戒,要修福。你不持戒,不修福,你念佛功夫不得力,你學講經也變成佛學,不是智慧,開不了智慧。人真正持戒、修定,你念佛、誦經,再包括講經,就不一樣,那你真的是在學佛,這個很關鍵的開示。

  戒從哪裡學?我們今天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假的到臨終的時候,你將來還是要去繼續搞六道輪迴,那就錯了。這個很重要,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希望有一個真實的成就。我們要真正有成就,當然不能搞假的,要搞真的,夏蓮老說真幹。為什麼?搞假的,將來還是繼續六道生死輪迴,出不了六道,我們念佛人也就是說往生不了極樂世界,往生不了極樂世界就繼續搞六道輪迴,那就錯了。你要再說我學佛,怎麼佛菩薩不靈?有很多學佛的人的確是這樣的情況,好像我求佛菩薩都沒有感應,怎麼佛菩薩不靈?還對佛菩薩起了埋怨,怎麼佛菩薩都沒有保佑我,我這麼虔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災難的事情,心裡還埋怨佛菩薩,那你就要下地獄去了。佛菩薩說得很清楚,你自己錯了,你自己不承認,也就是說沒有去重視佛菩薩講的話。我們做三時繫念不是第一時都要唱戒定真香嗎?戒定慧三學,我們唱戒定真香是不是唱一唱,唱好聽的就可以了?這個唱是提醒,提醒我們你要去思惟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中峰國師把戒定真香這個讚擺在第一個?前面我們講到聞思修,你聽聞了、見聞了,你進一步要去思惟,我們聽到戒定真香,聽到這個唱念,唱得很莊嚴,我們想一想為什麼中峰國師把這個讚擺在第一個,這個就是思惟,思惟就是要去深入,去探討。擺在第一個,就說明第一個是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我們要深入去了解什麼叫戒、什麼叫定?戒定慧。戒定慧要從哪裡開始修,從哪裡開始學?是進一步你要去思惟這個問題,明瞭了這些道理之後就要去修,就要去落實,去把它做到,把這個戒把它做到。做到了,你修任何法門都能得定,念佛可以得一心,持咒可以得三昧相應,修其他法門都可以得三昧。

  所以我們戒律依的是什麼?最高的指導原則,淨業三福。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不得了,這句話還得了嗎?你看三世諸佛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所有一切修菩薩道成佛的人,都要依這個三條來修學。這個三條等於是共同科目,不管你修任何一個法門,這個三條是共同科目,一切諸佛淨業正因,不只說修淨土要修,你修禪也要修這三條,修密也要這三條,學教也要這三條,統統要。所以它這個三福是共同科目,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一派,甚至你不是學佛的,你只是想求個人天福報,那起碼要做到第一福。第一福是人天福報,修人天福報的。這個三條,第一條我們做到了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十六個字,比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十二個字,內容還要深、還要廣,講得更圓滿,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些,還沒有淨業三福第一福講得那麼詳細、那麼圓滿、那麼深廣。

  怎樣孝養父母?怎樣奉事師長?佛弟子想作一個菩薩,菩薩知恩報恩,什麼人恩德最大?父母、老師。父母給我們身命,這個身體得自於父母,我們今天有這個身體,才有這一切的受用,縱然父母把我們生下來沒有養我們一天,這個恩德也無比的深廣。所以在《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就有這個開示,有的人他不懂得孝,好像父母照顧他照顧得不是很好,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就開示,說你父母生你這個身體,你現在活在這個世間,你有這一切的受用,就是因為你有這個身體;如果父母沒有生你這個身體,你現在一切的受用都落空,都沒有。所以縱然沒有養你一天,他這個恩德也無比的深廣,何況生,又養育我們!老師長養我們的慧命,沒有老師的教導,我們沒智慧,愚痴。所以不孝父母是頭等大罪,背師叛道跟不孝父母的罪是相同的,你說這還得了嗎?我們淨老和尚今天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用什麼去落實?採用儒家的《弟子規》。淨業三福這兩句是綱,《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樁事那是目,一個綱目,目是細目,詳細具體的怎麼去做才是孝養父母,那你就曉得要怎樣去做,才能夠把這兩句做得圓滿。所以也不能小看《弟子規》,《弟子規》展開跟《十善業道》沒有兩樣。《弟子規》就是《十善》,八萬四千細行,倫理道德的教育都離不開《十善》,《弟子規》就是《十善》。

  你要不從《弟子規》上面去學,那你就要學小乘佛法,小乘經典。小乘的經論很多,你要去學小乘的戒律,這個經論很多,它是散在很多部經,我們現在人實在講,也沒有人願意去讀、去看那麼多。如果你沒有學小乘的經論,一開始學大乘經典,沒有基礎,沒有戒律的基礎。要學小乘的戒律,所以三皈五戒、八關齋戒、十善,這屬於小乘戒律。你不學小乘的戒律,一下學大乘經典,那怎麼會成就?沒有基礎。所以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他們聰明,唐朝中葉以後,中國佛教無論在家出家,也沒有學小乘經典了。他們沒有學小乘經典,他不是說不要了,他是用中國本土的儒跟道來代替小乘。的確我們現在看儒家、道家講的,跟小乘佛講的都一樣,而且中國人祖宗編的這些人天善法,他都是把它蒐集起來的,讀誦也方便。你看《弟子規》,就很方便,方方面面都講到了。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你看一條一條給你列出來,很明顯。所以你不用去讀很多小乘的經論,你只要把儒、道這兩個東西學好了,小乘戒律的基礎就有了。所以雖然沒有學小乘,但是用我們中國儒、道來代替小乘。

  今天佛教的衰弱、衰微,為什麼?儒跟道不學了,小乘經典、小乘的戒律也不要了,就直接學大乘經典,變成沒有根的佛法。所以佛法衰了,衰成現在這個樣子,沒有基礎了,大經大論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談玄說妙,變成佛學,不是智慧。所以無論怎樣修,都不會成就,都出不了六道輪迴,也往生不了極樂世界,這個麻煩大了。所以經典一展開,諸位就會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是什麼?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的基礎在哪裡?基礎在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我們中國古人用儒跟道代替,所以這個好!的確中國人自己讀到祖宗的這些經典也很親切,中國自己的東西,這個內容跟小乘的經論、戒律比較,不輸給小乘。所以中國古來祖師大德都採用儒家、道家來代替小乘。所以小乘的兩個宗,在唐朝中葉就沒有很盛行了,也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原因。所以用儒、道來代替小乘,大概也有一千多年了。這個一千多年當中出了多少高僧大德,說明古人選擇的沒錯,他採用儒、道來代替小乘戒律,正確的,內容一樣。所以我們還是要走古人的道路,用儒、道來代替小乘,就是用《弟子規》、《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裡也可以包括印光祖師推薦的、介紹的《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我再把它加上台中蓮社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清朝金蘭生先生編的《格言聯璧》,弘一大師從《格言聯璧》節錄一本叫《格言別錄》,它是《格言聯璧》把它節錄出來叫《格言別錄》,個別節錄出來的,加上這個。包括我們看到台中蓮社雪廬老人講的《論語講記》。那也包括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的《群書治要》。這些都是基礎,都屬於小乘的戒學,人天善法,小乘的戒律。要把這些東西看作是戒律,根本的戒律。

  這是印光祖師他一生三本書印最多,第一本是《安士全書》,再來,《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這三本書,印祖特別推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印光祖師一生提倡,「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很平實。所以大乘經典他印得不多,他到晚年人家供養他的錢很多,他都拿去印經,主要印經,附帶做一些急難慈善救濟,一般都是用在印經。印經,這三本書印最多,特別讚歎《安士全書》,印祖讚歎說這本書是傳家的至寶,是本奇書,非常珍奇。這三本書,印祖印最多的。印祖是把這三本書來代替人天小乘的戒律,也就是我們講三皈、五戒、十善,講因果的,因果教育。印光祖師特別提倡因果教育,因果教育輔助倫理道德教育,同時因果教育也是戒律的鋼骨。昨天也跟大家講了,我們蓋個房子,現在灌水泥的,你沒有鋼架、鋼骨,你建不起來。所以不懂得因果報應的理論事實,這些道理不懂,戒律學不好,因為它是鋼骨,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印祖把這三本典籍來代替戒律,五戒十善。我們有這個基礎,修十善業道一點困難都沒有,那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連這個都不知道,都不能認知,不能真幹,那你學佛可以說在佛門種個善根,這一生想成就就很困難。

  所以剛才跟大家講的,有人發心,很好心印這個,像現在瘟疫正在傳染,在《續藏》裡面節錄出來,這段經文也有講到善男信女,這個我們還沒有對照《續藏》,也還不能確定它這一篇是從《續藏》出來的。但是這個文裡面也講到善,善男信女就是一般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做到善男子善女人,你去念這個咒,去避免這些瘟疫的傳染,那才有效果。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念什麼咒也沒用,沒感應。為什麼?你沒有戒,你不懂規矩,這就不能成就了。所以佛講得清清楚楚,我們不能囫圇吞棗,千萬不能誤會,特別是要教導別人,你要給別人指路,要負責任,把別人那個路指錯了,別人路走錯了,你要背這個因果,那個麻煩大了!自己沒有開悟,哪有能力教人?

  可是今天開悟的人我們找不到,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在講席當中講到這樁事情,因為現在你也不曉得誰開悟,真正開悟的人他也不會去標榜自己,我們又沒有那個眼光認識真正善知識,怎麼辦?找古人,這個也是雪廬老人教我們淨老和尚的。過去雪廬老人給我們淨老和尚講,他說我的程度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要跟誰學?他就介紹一個,印光大師,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不在了,但是他的著作在,《印光大師文鈔》在,就跟著《文鈔》學,這個就是找古人。古人的標準,就是我們看《大藏經》,如果他的著作、他的註解能夠入藏,肯定他就是善知識,我們跟他學就不會有差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都做不到,怎麼學佛?就入不了佛門。所以這個儒家講的東西,我們要想一想做到沒有?《太上感應篇》裡面講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總共講了一百九十三條,教我們要真做真幹。如果出家人再加上《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在家同學也可以學,這樣《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加上《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我還特別推薦《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東西補充《了凡四訓》。有了這個基礎,戒有了,定怎麼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定,我們選擇持名念佛,你一天念三萬聲、四萬聲,心就定了,二、三年念下來就得三昧,心就清淨了。用這句佛號代替一切雜念,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無論什麼念頭才起來,用阿彌陀佛來給它取代,一切的念頭都歸到阿彌陀佛這一念,這才叫三昧,念佛三昧。根大利的,那是什麼?真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心裡再沒有這些牽掛,這就得定了。定到一定的程度,它智慧自然就開了,這個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把戒定真香擺在第一個,我們要常常每一天提醒自己,戒定慧三學,戒定真香。好,我們接著看:

  【三十六、《大律》佛令二種學業:一誦解、二禪思。禪以寂妄顯真,解以開發妙慧。《般若經》云:「禪學謂之開智,講學謂之演智。」】

  《大律》是《四分律》。『佛令二種學業』,這個「學業」就是學習的功課,就是我們現在講功課,業就是功課。第一個『誦解』,誦經、講經、聽經是解義,讀誦、理解這個經義。第二個是『禪思』,禪就是什麼?修定。『禪以寂妄顯真,解以開發妙慧』。《般若經》也講,『禪學謂之開智,講學謂之演智』。禪學,是以寂妄顯真,寂就是寂靜,妄念沒有了,真如自性就顯露出來,你妄念沒有了,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根本智,般若無知。所以寂妄,妄念都停下來,沒有了,真如、真性顯露出來了,這個叫寂妄,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無知,無知是它的本體。好像鏡子一樣,鏡子很清淨,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那個就是比喻般若無知。但是這個鏡子,你什麼東西來到它面前,它照得清清楚楚;照得清清楚楚,它還是乾乾淨淨,它沒有受到污染。鏡子它本體是無知,但是起作用它是無所不知,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本體是無知,但是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樣樣清楚,樣樣明瞭,透徹的明瞭,一絲毫都不會有差錯,那個就是《心經》上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像鏡子照得清清楚楚。

  所以《般若經》,「禪學謂之開智」,開發我們本性的般若智慧,本性般若智慧,根本智,根本智叫無知。「講學謂之演智」,演就是演說,那個是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樣樣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的。也就是說我們學習學什麼?就學這個,一個誦解、一個禪思,就是根本智跟後得智。根本智、後得智它是一不是二,我們是不能切割的,這個也不能誤會。你有根本智,才會有後得智,這個是開演,學這兩種。我們學佛就學這個智慧,學般若智慧,先求根本智,根本智,寂妄,心定了,他開智慧,「照見五蘊皆空」,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我們現在讀經,實在講也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修定,讀經的時候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刻意去想經的意思,不要讀錯,不要讀漏掉,妄念起來不理會,一直讀下去,恭恭敬敬的讀,這個就修根本智。讀到心有一分清淨,他就有一分的悟處,你不斷的這樣修,那個悟處會愈來愈多,集小悟成大悟,集大悟成大徹大悟。他自然能夠明瞭的叫悟,你刻意去想,那叫打妄想,所以不能刻意去想,淨老和尚教我們讀經就要這樣讀,這樣的讀法是叫修定,其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同時修的。因為你讀經不會去做壞事,你也不會講話去罵人,身也不會去造殺盜淫,那就戒有了。經是佛講的,這些純淨純善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都有了。不要去想經的意思修定,讀到最後自然明白,那叫開悟。所以講學謂之演智。我們再看:

  【三十七、古德云:「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道。」】

  古大德也給我們講,也就是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時是非多」。你知道的很多,像我們現在新聞雜誌,報的事情是太多太多了,知道得愈多,煩惱就愈多。『不如息意』,不如把它停息下來。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他五十年沒看新聞報紙,沒看電視。人家問他,知道現在外面發生什麼事?他都:沒事,天下無事。這個也是我們初學修清淨心,遠離這些,不要知道。需要知道的知道,不需要知道,不要知道得太多。像我們買報紙,過去雪廬老人給我們講,看大字的,重要的看一看就好,其他的那些雜七雜八的不要去看,你看那麼多,煩惱就愈多了,心就愈散亂了。所以『多慮多失,不如守一』,不如守住一,心歸一,心就定下來。『慮多志散,知多心亂』,你思慮愈多,你志向就很散亂了,知道多,心也很亂,心亂就生煩惱。『志散妨道』,志就是我們的志願、志向,散就是沒有了,那就妨礙我們的道業,就偏離修道,妨礙我們修道了,我們念佛講,妨礙我們修淨業。所以戒就是幫助我們遠離這些干擾。特別現在手機是最干擾,這我們淨老和尚講,這個真的不是好東西。現在人辦事情很方便,但是它的副作用就是我們同樣會受到一定的干擾,無法避免。如果你真正能不用,當然是最理想。有的為了辦事沒辦法,但是也要知道減少知,知道太多就有妨礙。重要的,生活上必須要的,知道一下;其他不必要知道的事情,也不干我們的事情,我們也管不了,就不要知道了。保持心清淨,念佛功夫才會得力。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