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學略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08/7/2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1-0014
大家叫我師父,我是不敢當。其實說真的我們在此地,大家都是同參道友,聚在一起互相的研習。我們今天接著還是看《金剛經講義》,這段經文註解也有相當長。我們看《講義》:「法字斷句」,這是講法這個字,它斷句,可單獨來講,法。「謂佛說之一切法」,謂是個語助詞,所謂佛說之一切法。凡是佛所講的一切法,都包括法這個字。佛說之一切法,「本無我人差別也」。佛說的一切法,本來沒有人我的差別。這個是我們佛法講到實際上一個事實真相,就是沒有人我差別。下面又跟我們再進一步分析:「此中又當開兩義說之」。這個當中本來沒有人我的差別,佛說的一切法沒有人我差別。這個當中又應當開出兩方面的意義來說明。
下面就分甲乙,這是我們中國人慣用的,甲乙丙丁,天干地支,用這個符號來代表。「(甲)凡佛所說,皆是說其所證。而佛所證者,唯是諸法一如。故佛說之一切法,莫非令人泯對待分別之法相,悟平等一如之法性者。覺此覺性,可名菩薩。若存有法相,便是我執,便成對待,便是分別,何名為覺。」下面接著,我們再看,「故有法名為菩薩,揆之佛說,初無此義也。」凡佛所說,皆是說其所證,證就是他證實的。佛所證實的,唯是諸法一如,一如就是一體,是一不是二,這個當中沒有對待的。我們世間人總是講活在相對論的世界,事實真相它是沒有相對的,你活在相對論的世界它還是一如,還是一體的。我們現在的問題就出在,我們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在這個一如當中起了分別。「故」,因為這個緣故,「佛說之一切法,莫非令人泯對待分別之法相」,泯就是消除,消除對待分別的法相,悟平等一如之法性。我們看到這個相,它有差別,分別這些法相。其實法相,它是從哪裡出來?從法性出來。這個性,它是平等一如的,性是平等一如的。那這個相既然是從性出來,當然它也是平等的。但是我們現在問題出在對待分別,在這個沒有對待、沒有分別當中,我們硬把它起一個對待跟分別,那問題就統統出來了。所以我們那天也舉了很多的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這個道理。
我們現在對於佛講的這個道理有個概念,我們要入這個境界,還要透過實際上的修持,你才能夠證。你看這個字,「證」。你入那個境界,證實了,證。這個證要透過修,修證。「覺此覺性,可名菩薩」。覺悟了這個覺性,我們覺悟了這個覺性,那就可以名叫為菩薩,可以稱為菩薩。所以我們現在人家叫我們,菩薩,老菩薩。這個老菩薩,也是沒有錯,都是菩薩,但是還沒有覺悟的菩薩。所以菩薩有覺悟的菩薩,還有迷惑的菩薩;有覺悟的佛,也有迷惑顛倒的佛,我們現在是迷惑顛倒的佛。一切眾生都是佛,有已經覺悟的,有的還沒覺悟,統統是佛,沒有錯。但是我們一定要覺,才是真正菩薩。
「菩薩」這兩個字是印度話,原來翻譯,用音譯的,應該具體的講叫菩提薩埵。中國的古人,不是現在的中國人。中國的古人使用語言文字,一向喜歡簡單扼要、清楚明瞭,簡要詳明。又簡單,又扼要,又要詳細,又要明白,要做到這樣的文字,才是最好的。所以中國古人就喜歡簡要,菩提薩埵就簡稱菩薩。佛應該叫佛陀耶,簡稱為佛。翻成中文意思,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就叫菩薩。覺的標準就是覺性,覺平等一如之法性,真正悟入那個境界,那是名副其實的菩薩。
「若存有法相,便是我執」。存有法相就是執著這一切法是真的,不知道它是虛妄的,這個當中就是我執。你有了我執,有我,那就有人,我們兩個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不一樣,就成了對待,這個對待的差別出來了,「便成對待」。「便是分別」,為什麼分別?因為有我執,執著這個身是我,就對待了。為什麼會自私自利?根源還是我執,為了我。這是分別執著。如果我們分別執著,「何名為覺」,怎麼可以名為覺悟?我們還有分別執著,這個還不覺,還沒有覺悟。所以《金剛經》講覺的標準在這個地方,就是沒有我執、沒有我相,這個四相都沒有了,這樣才能叫菩薩。
「故有法名為菩薩,揆之佛說,初無此義也。」你執著法相,有我,如果這樣叫菩薩,這是違背佛說的意思。古大德也有講,法身菩薩有實教菩薩跟權教菩薩,權教菩薩就是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達到《金剛經》這個標準,叫權教菩薩;達到《金剛經》這個標準叫實教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我們現在實在講連權教菩薩都談不上。權教菩薩,什麼叫權教菩薩?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還沒有破無明,還沒有明心見性,叫權教菩薩。十法界四聖法界的菩薩,那個叫權教菩薩。《金剛經》這個菩薩是一真法界的菩薩,分證佛,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現在是凡夫菩薩,我們現在是這樣,凡夫菩薩。
我們接著看乙這一段,「(乙)佛說一切法,皆是令聞者無人我,無法我,除分別心。因一真法界,本無我人等分別,有此分別,乃成眾生。」乙、佛說一切法,皆是令聞者無人我,無法我,除分別心。佛說一切法,他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家破執著的。要破什麼執著?就是沒有人我,沒有法我。什麼叫人我?人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現在如果有一個人問我們說,什麼是代表你?你一定指著鼻子,這個就是我,我在這裡,是不是?那比這個是什麼?我們的身體。認為這個身體是我,認這個四大假合之身為我,這個就叫人我,執著這個是我,我的身體。每個人都是這樣,沒有一個例外,這個叫人我。佛說法,他破除我們的人我執。佛跟我們講,錯了,這個身不是你真正的我,不是你真正的我。其實我們講,這個身體頂多是我所。就像我們這個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但是現在說這個身體是我所有的,我現在使用的,這個我們恐怕就很難體會。其實這個身是我嗎?其實這個身不是我,這個身只是暫時讓我們使用的一個工具,暫時使用。如果這個身是我,那應該就不會滅,對不對?不會消失掉,那真是我了,它不會變化,那就是我。現在事實上,這個身,六道眾生的身,都會變化,只是時間的長短不一樣,有的很長,有的很短,但都有變化。
我們現在這個身,實在講是客,不是主,現在我們把這個身當作是主,就當作是我,我們現在迷就迷在這個上面,迷在這個地方。我們這個身是,我們用一個比喻,這個身就像我們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我們有時候坐車,有時候坐船,現在有飛機。車子有時候坐大車,有時候坐小車,那也不一定,還有腳踏車(自行車),還有三輪車,這邊還有三輪車。我們現在用這個身體,我們都知道是我,是主,但是我們乘坐的車,那是我所使用的,坐了一段時間,你就下車,那就不是我們的。我們坐的車子常常換,一下換這個,一下換那個,換車,一下換這部車,一下換那部車,還有火車、汽車、轎車,換很多車。這個車就比喻我們這個身體,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這個身體換來換去,有時候到天道換了天身,有時候到人道換了人身。在人道,有時候是男眾的身,有時候變女眾的身;墮落到畜生道,又變畜生的身;到鬼道變鬼身,地獄道變地獄身。這個身太多了,就好像我們坐的車子很多種,很多種車子。但是能夠坐車的那個人,是同樣一個人。我們現在這個人就比喻我們的真我,自性。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像車子一樣,我們這一生是這個身,這一生這個階段,使用到一個階段,這個身不能用,你又換一個身,是不是?你又再換一個身。你這個身會消失掉,會起變化,就不能說我。如果是我,就能夠主宰,我們能夠支配。現在我們不能夠主宰,這個不是我,佛告訴我們這個不是我,這是我所有的,我所,就像這個衣服是我所,我所有的。
所以,斷煩惱第一個是先破身見。我們那一天講觀身不淨,第一個就先破身見,破除你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一個錯誤見解,這是最粗的,這個先破。所以這個叫人我,認為四大假合,地水火風所合起這個身相,認為這個是我,執著這個是我,這個就叫人我。「佛說一切法,皆是令聞者無人我」,第一個跟你講,沒有人我。實際上沒有,那個不是我,教我們去認識你真正的自我,佛就是給我們點醒。我們就是誤會、錯認了,真正自己的自我忘記了,認假的為我,我們現在就錯在這個地方。認假為真,把真的忘記了。所以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要認識你自己本來的面目,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本來的面目。我們現在都是把這個當做,這個就是我,這個完全迷了,就是不認識自己,認假為真。
這個法我,法就是外面一切萬法。一切萬法也是我們自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現識變,這也是個假相,也不是真的。如果你執著是真的就是法我。所以小乘的聖者,他沒有人我,但是他還有法我,他法我執沒有破,他不能成為菩薩。小乘的聲聞、緣覺沒有人我,他破身見,但是他執著這一切萬法是真的,他法我沒有破,所以他還有分別,還有分別心。實際上,法也不是真的,也是沒有,除分別心。佛講一切法,無非是令我們聽聞佛講經之後,無人我,無法我,就是破除執著,除分別心。「因一真法界,本無我人等分別,有此分別,乃成眾生。」一真法界,這是一個名詞,我們也不要去執著有個一真,有個十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它本來事實真相,真就是事實真相,它本來的事實真相就是這樣。我們現在沒有見到這個事實真相,沒有見到一真法界,因為什麼見不到?因為我們有分別心,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真的在我們眼前,我們就是見不到,我們怎麼看都是假的,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念中峰國師這個白文,「分明祇在目前」。你覺悟了,你眼前就是,就是一真法界,分明只在目前;但是迷了之後,怎麼看都不是。原因就是我們有分別執著,所以就成為眾生。所以眾生也是一個假的名詞,佛、眾生都是一個假的名詞。有分別執著就叫眾生,沒有分別執著就叫佛。
所以,「佛為度眾生而說法。所以一切法,無非說一真法界之義」。佛為度眾生而說法。一切法,無非說一真法界的真實義。說一真法界才是真實義。講十法界,那都不是真實的,那些都是虛妄的。接下來看:「令除我執者。故一法不應取,取即著我人眾壽。菩薩者,學佛者也。若取著六度等法,何名學佛乎。」我們現在要破人我、法我,一法不應取,這是不取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有一切法都不取,人我、法我自然它就破了。我們現在要做到一法不應取,我們聽到這些道理,我們也想這樣來修學,也想不取。但是我們取相,已經取習慣了,一下子不取,實在是有困難。這個困難點在哪裡?因為我們迷得太久了,如果沒有一個前方便,實在講我們也是心有餘力不足,為什麼?因為我們有業障障礙了。
業障是什麼?我們每一天在做「三時繫念」,念懺悔偈。平常我們都做結緣的,一次都做個一場、二場,結結緣。這次做了七百場,老和尚是跟我們玩真的,就不是結緣的。要怎麼玩真的?我接到七百場的命令,說好聽是邀請,其實師父叫我們做,就是命令,師命難違,是吧!接到這個七百場,我都在想這個「三時繫念」怎麼做?你要做得讓他有法喜,他才不累。如果做得沒有法喜,做得你一定會疲勞,做得大家一肚子煩惱,不想繼續做,不要說七百場,七場都熬不過去。不過現在大家不錯,熬了六十幾場,但是有點快招架不住的樣子。為什麼?時間久了,因為人都有情緒,這人之常情,喜怒哀樂愛惡欲,有時候身體不舒服,也會心情不好,心情不好,也會影響身體不舒服,對不對?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是凡夫,我們還不是菩薩。現在我們要認識自己的身分,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是凡夫,是什麼樣的凡夫?我們是不標準的凡夫。這個凡夫還有標準不標準,那誰是標準的凡夫?了凡。答對了,但是沒有獎品。
我們老和尚講經說,袁了凡是標準凡夫。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是一個標準的凡夫。我們現在想一想,我們連那個標準都夠不上,是不是?為什麼?了凡先生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他不叫了凡,他叫學海,他的外號叫學海,就是他的學問淵博,像海那麼大。他取這個號就有一點誇張,我學海,學如淵海,是不是?遇到雲谷禪師他覺悟了,就改了,就改叫了凡。所以他叫學海的時候,被孔先生算命算得很準,他就不打妄想,就認命了。他認命了,不打妄想,就叫標準凡夫。我們現在認命嗎?你認命嗎?恐怕,我不肯向命運低頭,不標準。所以我們現在是不標準的凡夫,所以要搞清楚。
所以,你看每天念《三時繫念》不是三時都要念懺悔嗎?我們懂得怎麼懺悔嗎?我們念得都不錯,現在念的聲音都很好聽。會念了,但是不會修,知道怎麼懺嗎?為什麼不知道怎麼懺?因為你沒有去深入懺悔這個道理,這個理論。懺悔的理論方法境界,境界就是講的效果,你沒有去深入,你感受不到。懺悔,懺悔什麼?都會念,「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都會念,都會背了。那我們知道嗎?知道這一首偈的意思嗎?如果我們真知道,你人就變樣子,起碼也會變成像了凡這樣,對不對?我們現在沒有變像了凡這樣,就說明我們不懂,對這個懺悔的理論,或者是懂一點皮毛,沒有深入。如果深入,你就改變了。現在我們有什麼改變?我們出家修行,跟沒有出家修行,差別有多少?是有一些差別,在生活方式上不一樣,住的地方不一樣,住道場。還有穿的衣服不一樣,剃光頭不一樣,其他有沒有不一樣的?貪瞋痴有沒有不一樣?有沒有?該貪的還是照貪,該瞋的還是照瞋,該痴還是照痴,貪瞋痴慢這個煩惱絲毫沒有什麼改變,但是形象上是有些變動,生活方式上是有些改變。但是心的煩惱沒有改變,為什麼說沒有改變?改變,你煩惱就輕了,你就不會生煩惱,是不是這樣?大家想一想,對不對?我們再說一句,比較進一步,你有改變,你就不會心情不好,你要心情不好,就是煩惱。大家想,是不是這樣?我們為什麼會有煩惱?就是皆由無始貪瞋痴。有了貪瞋痴,就造業,從身語意之所生,造十惡業。十惡業造出來,就產生什麼?大家知道嗎?大家不是都很熟悉嗎?這兩個字大家應該很熟悉,業障。我們不是常常講消業障?
這個業是一個動詞,障是名詞,障礙。我們身口意造業,特別是十惡業,我們就有障礙。障礙什麼?障礙我們明心見性。所以我們現在要不取於相,為什麼我先跟大家講這個?《金剛經》講的,我們這個標準是在這個地方,要入實相。現在老和尚講《華嚴》,也是要我們放下分別執著,入一真法界,對不對?跟《金剛經》講的是一樣的境界。我們知道這個目標,我們現在能夠入進去是最好,像六祖這樣。入不進去,我們就要從原因一直去追查,我為什麼悟不了?悟不了是什麼?因為分別執著。因為分別執著,你起了貪瞋痴,起了貪瞋痴,你身口意造了十惡業,這個十惡業就給你產生這個業障,就障礙你不能入《金剛經》這個境界。大家這樣有沒有明白?所以我為什麼先跟大家講這個?從最高的,然後慢慢找到最低的。我們現在發現這個問題,我想悟,悟不進去,不是不想悟,原因在哪裡?業障。
所以《金剛經》叫我們持戒修福。須菩提說,佛!你講這個道理這麼深,教人家馬上就頓悟,明心見性,在這個正法的時期,人的根性比較利還可以。那個時候環境也好,人根性比較利,業障比較輕,還可以。到五五百年,末法時期,那時候五濁惡世,末法時期,你講這些道理,到那個時候,還有人可以生起信心,可以修嗎?須菩提就問出這個問題。佛就跟他講,說你不要這麼講,不要這麼認為,他說我滅度之後,五五百世,在佛門裡面只要有持戒修福的人,他對這個經就能生清淨信心。可見得,持戒修福是我們當前的一個課題。我們也是想持戒修福,但是修福是積善,積功累德,持戒是改過,改過就是懺悔。懺悔有懺悔的理論方法,這個我們必須要明白。我們對懺悔的境界理論方法,我們必定要深入,然後我們修才知道我們現在修的效果達到什麼樣的層次。有一個標準在,我們朝這個標準去努力、去用功。你達到這個標準,你就有成就感,你就有信心,你再進一步提升就沒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還入不進去沒關係,但是我們從這個一直往下找。為什麼叫我們持戒?因為我們迷了之後,我們現在身口意三業都是根據這個貪瞋痴在做事。根據貪瞋痴做的,身的行為,言語的行為,心裡起心動念,沒有不造惡業的,沒有不會做錯事的。大家總認為,沒有,我沒錯。我也都這麼認為,我也覺得我自己都沒錯,都你們錯了,只有我一個沒錯。佛在《四十二章經》講,「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就是說,你千萬不要相信你現在自己的意思,你的意思不可以相信,你的意思往往是錯的。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相信你的意思?你證得阿羅漢果,斷見思煩惱,這個時候可以相信你的意思沒錯。我們現在凡夫,自己錯了不知道,又都不承認自己錯,都不承認,麻煩就在這裡。
佛他就給我們規定這個戒律。如果你能照這個戒律去修,慢慢我們就會清醒過來。如果你天天在做錯事,你是增加業障,業障一直累積,業障愈累積,你人就愈糊塗,怎麼會悟得進去?當然悟不進去。如果照佛這個戒去修,你人慢慢就清醒過來,迷惑顛倒慢慢減少,你就很容易悟入這個境界。我們現在悟不進去,就是我們現在時時刻刻起心動念,尤其這個念頭,你身口的造作還有間斷性的,這個念頭連作夢都在造業,你這個意沒有調過來都在造業。小乘法先從戒身口,然後再戒心;大乘菩薩直接教戒心,這個難度比較高。所以老和尚為什麼叫我們學《弟子規》?就是這個道理,它是一個準則,一個標準。如果沒有這個標準,每個人做的都對,哪一個人會承認他錯?他做了五逆十惡,他也說他沒錯,他是被冤枉的。
我在二十年前,到台北看守所,在監獄講經,一個禮拜講一次。然後有次到一個工廠,有個受刑人,他看到我進去,他在做工,他知道這個是監獄請法師來講經的。我都還沒有講,他就先講,他說你知道嗎?我是好人,這些警察是壞人,他們把我這個好人抓進來,他們是壞人。後來變成我坐在那邊聽他講,不是我去講給他聽,是他講給我聽,講到最後,他也不讓我講,後來我就,這個佛像,哪一個你喜歡,你選一個。拿個東西,跟他結緣。你說我們凡夫哪一個人他會認錯?他自己錯了,他也不認為他自己錯。為什麼?他沒有接受這個教育。古時候的讀書人,他犯錯了,他還知道自己錯,也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現代的人可憐,沒有讀聖賢書,自己錯了,錯在哪裡都不知道,而且還認為自己沒錯,那就很難提升境界,就一直墮落。
我們現在接著看,「故一法不應取,取即著我人眾壽」。這個如果我們能夠直接入進去,當然你的根性是利根的。你這個能入進去,那些統統有了。高的一定包含低的,低的不一定有高的,但是可以提升到高的層次。但是高的層次一定包含低的層次,你讀完大學了,你一定包含中小學。「菩薩者,學佛者也」。什麼叫菩薩?學佛了。菩薩再提升就是佛。「若取著六度等法,何名學佛乎。」如果菩薩還有取相,還有我執,雖然修六度等法,怎麼可以叫做學佛?這就不是學佛了。所以我們現在講學佛,這個是最高的標準,《金剛經》的標準。我們現在講學佛,就是不能執著,不能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菩薩修六度,如果有這個執著就不叫菩薩,也不叫學佛,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先認識清楚。為什麼?你一有執著,我修六度,我能修,我能夠度眾生,眾生是為我所度的,這個人我對立就出來了。
我們拿錢去幫助人家,比如說這次四川大地震,大家出錢出力去賑災,我們現在也做超度法會,但是我們執著,我們是能幫助他的,他是我們所幫助的,我們執著這個念頭,這個就叫執著,這個就是凡夫,這個就不叫菩薩。那菩薩怎麼樣?他幫助這些,但是他不執著。所謂菩薩布施,三輪體空,內不見我,外不見人,當中不見布施之物,這叫三輪體空。如果你這樣布施,你布施的一文錢,那個功德都無量無邊,這叫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破我執的。現在我們做了一點,唯恐大家不知道,不知道我做了很多好事,趕快去宣傳,這個都是著我,執著了。布施幫助別人,取了相,哪些事情是我幫助他的,誰是被我幫助的,這個就取相、就著相,這個就不名學佛,也不叫菩薩。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真正菩薩,《金剛經》的標準,學佛跟菩薩,《金剛經》的標準就是不能執著。
我們現在也是可以這樣來修,就是修布施,我們就不要執著。有一些人,他聽到這些經,他也很難得,有時候他來布施,他也說我都不用收據,這個也是有比以前進步。但是也不要去執著一個不執著,再去執著一個不執著,又是執著。所以你執著跟不執著,都不能執著,這樣才是真正不執著。應該怎麼樣?如果說沒有收據,沒有關係,有時候我們幫助別人,不一定要收據。但是如果有的道場,他就一定要開收據,你不開,他不好報帳,就讓他開,你不要這個收據可以。像我們在道場,有一些人說他不要,他聽老和尚的經,知道他布施就是清靜,信任你們。但是我們辦事一定要照政府規定,開收據,他不要,我們還是要開,他不留名,我們還是要寫個三寶弟子這些。然後開了之後,他們就問我怎麼辦,這些收據怎麼辦?我說放在觀音菩薩面前,累積一段時間就把它化掉,像燒疏文這樣,把它化掉。所以我們開收據,也不是執著,這個要懂。重要在這個心,你不落這個痕跡,那你事怎麼做都沒關係。大家知道了。如果執著一定要這樣,不可以這樣,那又是執著,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下面還有一段,「何以故?有法名菩薩,佛無此說故。」這是講什麼緣故,有法名菩薩,佛沒有這個說法。「總之,一切眾生,性本同體,本無爾我對待之分。」這是講出事實真相。今天時間也剛好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