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學略談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08/6/2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1-0009
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昨天我們跟大家學習到四念處的「觀心無常」。昨天下午我有抄一段《金剛經講義》江味農老居士他的註解,註解《金剛經》三心不可得跟四念處「觀心無常」是密切相關。這個心,可以說整個佛法都在講這個心,一部《大藏經》無非講一個心。這個心,我們一般人大家都知道,講到心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中國人、外國人都知道我們心理,像外國人講的心理學。但是真正認識這個心的人就不多,很少。但是大家在這個概念當中都知道,我有一個心。
昨天也大概跟大家提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也簡單扼要給我們列出了三種,「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曰肉團心,曰緣慮心,曰靈知心」,他大概給我們舉出這三種。第一個肉團心,我們世間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他不知道,總認為我們身體裡面,父母所生的身體,身體裡面這個心臟,大概他只認為這個是心。學佛的人知道這個肉團心,這個心臟並不是佛經上講的心,這個心也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的心。昨天也跟大家分析過,現在醫學發達,人的心臟可以移植,世界上有很多心臟移植成功的例子。在現在甲的心臟它可以移植到乙的心臟,現在連肝臟、腎臟都有移植。我知道,我認識的同修當中,就有人到大陸來移植腎臟,一個是移植肝臟,澳洲淨宗學會副會長的先生,得了肝癌,到廣州去移植肝臟。
移植之後,他換別人的心,換別人的肝,他的思想有沒有改變?沒有,他還是他本人。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很明確的知道,我們整個身體的器官並不是佛經上講的心,包括我們現在講的緣慮心,你能夠思惟想像的、能夠分別順逆善惡境界的這個心,都不是這個身體器官裡面的。如果是身體器官裡面的,心臟移植當然你的思想就跑到那個人的身上去了,才能說這個是我們的心,事實上不是這樣。這個問題就大了,有的人從頭猜到腳,都不是。
第二個緣慮心。緣慮心,我們知道,我們現在可以思惟、可以想像、可以分別,可以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這個心叫緣慮心。這個心一提,我們大家可以體會,我們現在就是用這個心。講到靈知心,我們就不太懂了。靈知心它是常住真心,它沒有生滅,歷三際以靡遷,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我們就不好懂了。現在給我們講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我們可以理解。有昨天,昨天過去了,今天是現在,明天是未來,在我們現在的常識裡面,我們可以理解的;講到這個靈知心就不好懂了。所以一部《大藏經》,整個大乘佛法,都是講這個靈知心。
我們要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它的一個區別,大乘佛法它講的就是常住真心,小乘證得阿羅漢、證得辟支佛,他還是沒有離開意識心,沒有離心意識。當然沒有離心意識,最多只能修到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我們要知道,阿羅漢也有大乘、小乘,像我們讀《彌陀經》,講「大阿羅漢」,那就揀別他不是小乘的阿羅漢。阿羅漢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無學,有無的無,學習的學,無學就是畢業了,他功課畢業,不用再學了,意思是這樣。所以小乘他還是在心意識,心意識就是說我們一般的緣慮心可以達到,我們現在用的意識心你可以想像,可以達到。大乘他是見到真心,真心就是我們現在意識這個妄心,你想像思惟不到的。我們這個思惟、想像、言語、文字總是有一個限度,超越那個範圍你就不能理解。所以大乘要離心意識,不管是宗門教下哪一個法門,只要是大乘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要離心意識去參,研教研到最後還是要離心意識,你才能見到我們自己本來的面目,常住真心。這是說大乘佛法都不例外的。
現在有很多佛教,像泰國、斯里蘭卡,小乘佛教國家,他們不承認大乘佛法,他們說大乘非佛說,大乘法不是佛說的,是後來有人編造的。他這個看法是怎麼來的?我們一定要明瞭,他一開始的時候,他用什麼心態去看這樁事情。一般人就是用他常識可以理解的,還有現在學術界它的考據,找歷史資料來考據,現在全世界的佛教大學都離不開這個考據。考據,我們人間有歷史可以查的這些資料他相信,我們人間找不到的他就不相信,他覺得是人家編的,不是佛講的。所以他們只承認原始的小乘佛教,因為小乘法它不離心意識,我們心意識這個妄心可以理解的,大乘佛法他就不能理解。
譬如《華嚴經》,《華嚴經》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他說這是佛滅度之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到龍宮見大龍菩薩,大龍菩薩再把這部《華嚴經》讓他帶到人間來,現在有人去考據,他就不相信,什麼龍宮,他沒看到。像《地藏經》也不在人間講的,在忉利天宮講的,他也不相信。《佛說十善業道經》在龍宮講的,他也不相信,龍宮也沒看到,現在潛水艇潛下去,也沒看到有個龍王在那裡,他就不相信。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因為他用意識心,他不能看到事實真相,他只能看到我們眼前一個有限度的範圍。
所以,那天九華山上禪堂主持果卓法師來,他跟一個在九華山佛學院教英文的費老師,我們認識十幾年了,談到這個問題,他們佛學院都離不開這個範圍。費老師他就提到說,歷史上學術上的考據,考察發現了這麼一個問題,說人家去編的。果卓法師當時他就問我,他說法師你對這樁事情的看法怎麼樣?我就跟他講,我說這個事情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一般世間學者,他用學術性的角度找這些資料,他重視考據。考據離不開我們現前的意識心,他有找到這個資料,又加上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這個考據下來爭議性就很多了。
所以,我前年到日本京都,然後也跟日本這幾個寺院,老和尚過去也跟他們交流,後續我去也跟他們有往來。日本現在很多佛教大學都是淨土宗辦的,像西山淨土宗。淨土宗,他們都有自己寺廟辦的佛教大學。有一個台灣的出家眾去念那邊的佛教大學,那天來找我,我說你在這邊念佛教大學,你念得怎麼樣?收穫怎麼樣?他說聽一聽還是老法師講得比較好,他說在佛教大學有一些教授在考據,考據到最後,對到底有沒有釋迦牟尼佛這個人都產生懷疑。我說這樣你還念嗎?佛,都不知道這個人有沒有,還是人家編的,我說你這樣還要念嗎?他說他不想念,他要到大陸來,找個寺院去學經。我說你趕快去,你早一天去好,你在這邊是浪費時間。你到那邊念佛教大學念下來,不相信有釋迦牟尼佛,你說這個也是很好笑的一樁事情。
所以,我就跟果卓法師講,我說一般有的人他是重考據,考據爭議就很多了,你的看法,我的看法,他的看法,都不一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說古來祖師大德,他們不重視這個,他們重視這個經的真實性。真實性我們怎麼去證實?第一個,你要明白他講的理論,他這個理論講得通講不通,要講理,理論,這個道理如果講得通,我們就可以接受。這個道理當中它一定有方法,我們根據這個理論,根據這個方法,去證實,去修證。根據這個理論、方法去修,證實是不是這樣;如果是這樣就沒錯了,那還有什麼好爭的,大家想對不對?大家還爭什麼?我說,你根據這個理論,講得通講不通,如果這個理論可以成立,然後用這個方法去修、去證實,答案不就出來了嗎?我說古來祖師大德都是根據這樣的。如果這個理論講不通,你說是什麼佛講的也不行,不要說人,什麼佛講的也不行,因為理論講不通。所以,佛告訴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個觀念我們也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你聽到有一些不同的言論,你自己心裡就有個底,不至於隨他們轉。
所以,大乘它是講常住真心,我們現在用緣慮心、意識心,我們思惟想像達不到的,這一點我們先要認識清楚。我們現在修,就是說怎樣見到我們自己本來的面目,這個就是我們當前的一個課題。古來祖師大德,從歷朝歷代,他們修行都證實了,都有結果,所以都有著作出來,這一點是最真實的。那些學者考據了半天,他還在摸索,他還有得考據。
我們現在回到觀心無常,一部《大藏經》就是講一個心,這個心你真的搞懂了,禪宗講的「識得一,萬事畢」,你真正認識這個心,什麼事情都解決了,萬事畢,就是什麼事情都解決了。現在,這個緣慮心我們都知道,「今經云」就是《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來看江味農老居士的《講義》,「過去、現在、未來,名為三際」。我們天天念《三時繫念》,「歷三際以靡遷」,有沒有?有。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個際是什麼?界限的意思。界限,就是下面這個解釋。「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過去就是過去了,也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它當中就有個界限;「現在非過去非未來」,現在也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未來非現在非過去」,未來還沒有到,也不是現在,也不是過去,「各有邊際,故曰三際」。這樣大家應該懂了。所以我們念《三時繫念》那一句,「歷三際以靡遷」,你要懂這個道理,你才能隨文作觀。
過去、現在、未來就是講的時間,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比較長的階段,我們這一生出生之前,過去生;現在從生一直到死,這個階段叫現在生;死了以後再接著下個階段,叫未來世(未來生),這是講階段比較長的。我們把它縮短,去年就是過去,今年是現在,明年是未來,對不對?上個月是過去,這個月是現在,下個月是未來。再縮短一點,昨天過去了,今天是現在,明天是未來;再縮短,前面一個小時過去了,現在這個小時是現在,下面一個小時是未來。再縮短,前面一分鐘過去了,現在這一分鐘是現在,下面一分鐘是未來;再縮短,前一秒是過去,現在這一秒是現在,下面那一秒是未來。我們算秒就很快,這個錶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就一直過去了。你用運動員在賽跑計時的那個馬錶,那更快了,一秒鐘就跳跳跳。但是,實際上比這個更快,剎那!這是時間,我們現在的概念,我們現在的觀念當中有三際,三際它有界限。
「心念既有三際,故謂之遷流」。遷流,我們這個心的念頭,前面的一個念頭,現在的一個念頭,下面的一個念頭,我們的念頭也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不是這樣?因為生滅。前面那個念頭已經滅了,現在這個念頭起來現在生,未來那個念頭還沒有起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心念,也是一樣有三際,我們的念頭也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你再仔細一觀察,故謂之遷流。「遷流者」,什麼叫遷流?「言其心如水之前浪後浪,相推而前」。遷流就像流水,我們大家看到海水、江水、河水,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大家去看看長江,長江後浪推前浪,江水、河水都是這樣,後浪推前浪。我們這個心就像流水一樣,一直遷流不息。
「此即色受想行識之行」。我們每天做繫念之前都有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心理。受是感受,想是想像,這個行就是遷流的意思。「行者,行動,遷流之意也」,它不停的,叫行。好像那個水一直流,它沒有停下來,所以叫行。「蓋因其心念,剎那不停,故曰遷流。因其遷流,故有過去、現在、未來」。遷流,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像流水一樣,它沒有停下來。
下面,我們看字幕,「然而過去則已去,現在又不住,未來尚未來」。然而過去就是說過去已經過去,說現在現在馬上就不在,我們用分秒就可以感受得出來,你講現在,這一秒馬上就過去了,可見得還有比這個更快的。你說現在,現在又不住,現在不是停在那個地方,不住就是不是停的,它還是繼續在動,繼續在走,在行。所以,你說現在,現在也不存在。所以你仔細去體會過去、現在、未來,現在又不住,未來尚未來,未來還沒到。大家有沒有體會到一點什麼叫三心不可得?體會到的舉手,請說,不要客氣。不可得是什麼意思,不可得就是說你得不到它,你控制不了,你也沒有辦法去佔有。你沒有辦法佔有,你沒有辦法控制,這個叫不可得,這樣大家懂嗎?
但是現在我們的念頭是怎麼樣?看到眼前一切,我們喜歡的,你總是想去擁有它,去佔有它,佔有之後,進一步控制它,就是這樣。你不喜歡的,就排斥它,遠離它。所以,你喜歡的,想去佔有、控制,就起貪心,貪;你不喜歡的,你就排斥、遠離,就起瞋恚心,瞋恚。貪瞋痴,有了貪瞋,這個心就沒智慧,愚痴。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都起來,這個煩惱起因就是執著。
我們是根據蕅益大師這個開示,所以我們來探討四念處。「四念處慧,佛法總關。無念處慧,著袈裟如木頭幡,禮拜如碓上下。六度萬行,皆同外道苦行,無與真修。若依念處行道,則持戒功德,現能獲四沙門果,乃至圓十地,剋獲無難。」蕅益大師這一篇開示,大家要常常看看,我們再來學戒律,你就知道戒律是建立在四念處慧的基礎上,不然你光念那個戒律的條文,跟十善業、跟世間善法就沒有兩樣。如果你不懂這個念處慧,你持什麼戒都變成世間善法,不能得定,不能開智慧,不能幫助你了脫生死,這是戒跟善它的一個分水嶺,區分的一個地方。不然你說十善業也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五戒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為什麼一個叫戒、一個叫善?沙彌戒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條文看起來是一樣,但是為什麼一個叫戒、一個叫善?關鍵就在這裡,離不開三皈依、四念處,這個叫出世佛法。
我們不知道現前這一切我們是得不到的,在得不到的幻相當中,我們問題出在哪裡?起了執著。執著就生煩惱,貪瞋痴就來了,六大煩惱常相隨。我們一起了執著,這些煩惱就出來了,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大煩惱就常相隨,還有包括嫉妒,見不得人好,這是嫉妒。嫉妒是貪跟瞋的成分都有,為什麼會這樣?產生於執著。為什麼會執著?你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把這個幻相當真,你想要去控制它、佔有它,去得到它,問題就出在這裡。如果你認識這個真相,還會執著嗎?不會了,你當然不會。
現在我們怎麼修?愈修就愈執著,大家想是不是這樣?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出家人,我有道場,道場總是想要擁有它、控制它,想要得到它,就是放不下,執著,放不下。明白這個道理,他就不執著。不執著是不是事情都不做?不是,他事情跟你一樣做,表面上看他也是在控制,但心裡上他根本就不執著,他知道這個是不可得。不可得,他現在做的跟大家又一樣,這叫和光同塵。跟大家做的一樣,但是內心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不執著的人,他得解脫自在。執著就煩惱了,煩惱業障,你一執著,你就是放不下。
所以菩薩六度,第一個教我們先修布施。布施就是要放下,修放下。你從修布施開始,先施身外的,然後施內心這些分別執著。你分別執著放下,就叫布施掉;布施掉,你就輕鬆了。現在我們就是布施不掉,壓力很大,煩惱很多。你布施不掉,煩惱業障會一大堆;如果你能放下,解脫,自在。同樣生活在一起,同樣坐在一起,兩個人的心情完全不一樣。「三獸同河,渡分深淺」,河水是一樣的深度,三隻不同的野獸渡過去,每個的感覺不一樣。長腳鹿過去,這個水那麼淺,兔子跟烏龜,這麼深,水是一樣的深度,叫三獸同河,渡分深淺。有人中秋節的時候,你去看人家在賞月,有人吟詩作對,賞月,他很開心;有的人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那邊很傷心,看的月亮是一樣,每個人心情都不一樣。再看到,我們現在大家坐在一起,我們心情一樣嗎?你的心情跟我的心情不一樣,對不對?現在你在想什麼,我不知道,但是你可以自己觀察自己。
我們剛才講到這個行,行動,遷流的意思。「因其遷流,故有過去、現在、未來。然而過去則已去,現在又不住,未來尚未來,故皆不可得」。這一段話如果你真明白了,你就開悟了,你還會執著嗎?你觀察眼前這一切都一直消失掉,你都抓不住它。所以,《金剛經》任何一句話,包括所有大乘經典任何一句話,一四句偈,你真搞懂了,你就成佛了。你真會了,真的不用多。為什麼講那麼多?眾生執著太多了,佛才要講那麼多。你真懂了,就像禪宗講的舌頭掛牆壁,掛在牆壁上不用講了,就是煩惱妄想一大堆,佛才要講那麼多,講了三藏十二部,講那麼多,就是對治我們眾生問題的。我們學佛如果你能抓住一個綱領修,修得力了,那就成功了。所以自己修學,用得上,不需要多。但是你要幫助別人,那就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眾生每個人的根器不一樣,不是那麼好度的,所以要講很多,無量法門都要學。對自己的修學,你有一句、二句真懂了,就成佛了。像三心不可得你真懂了,你就開悟了,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註解,「克實言之,只有過去、未來,並無現在」。江味農老居士給我們講,克實言之就是跟你講真話,只有過去、未來,並無現在。「蓋剎那剎那而過去矣」,你講現在,現在就不在了,你這句話講出來,現在已經不在了,一直跑、一直跑沒有停下來的。所以克實言之,跟你講真的,只有過去、未來。過去已經過去,現在又沒有了,未來也還沒到,過去、現在、未來這個三際不可得,沒有。不可得就是沒有,空,沒有,你抓不住的。所以,「哪有可得」,哪裡有你可以得到的?你得到了什麼?
下面講,「不可得者,明其當下即空也」。不可得就是給我們說明當下即空,就是我們現前、眼前,你眼前這一切就是空的,不是真的,是一個幻相,不是真的,所以叫空。這個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空空的,不是那個意思,你現在看到所有一切萬物萬事萬法這些現象,它當體就是空的。就像我們看鏡子裡面,你拿一面鏡子去照,照外面的境界相,鏡子裡面有,有外面這個相。有這個相,但是它的體,你得不到,但是有那個相。所以,當體即空,當下那個體是空的,它只是一個相,相是有,體是空的。所以,《心經》講,《心經》大家每天都在念,應該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念了半天我們有開悟嗎?天天在做三時繫念,天天念。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空了沒有?沒空。為什麼我知道沒空?如果你還會生煩惱就表示我們還沒空,雖然天天在念《心經》,空、空,空了半天還是不空,為什麼?你還執著有。如果你不執著,你就不生煩惱了。如果人家罵你一句,你生氣不生氣?可以試看看。你為什麼會生氣?你執著那是真的。如果罵過去,他已經不可得,當在罵的時候都不可得,你還會生氣嗎?不會。但是我們就是把它當真,所以才會生氣。所以我們心裡還會有煩惱,就表示,我們嘴巴是念空,但是實際上,嘴巴是空,心裡不空,就是這樣。所以還是跟一般人一樣,還是有煩惱。如果你真空了,那保證你每一天從早到晚都跟彌勒佛一樣笑嘻嘻的,順境、逆境你都很高興,空了,那是假的,這個事實真相被你看穿了,你還會去認真嗎?還會去執著嗎?不會了,你就自在了,解脫、自在了,是不是這樣?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不用發考試卷給大家,你自己考,考及格了,你就很快樂!明其當下即空也。
「若夫真心,則常住不動,絕非遷流」。我們現在這個感官當中是三際一直遷流的,這個心叫妄心,生滅心,這個生滅心當中有一個真的,在這個動當中有一個不動的,你要認識那個不動的。大乘法教我們什麼?就是教你認識自己心裡有一個不動的,現在我們把那個不動的忘記了,認識那個假的、動的,我們吃虧就吃虧在這個地方。真的你不認識,認識那個假的,去執著那個假的,去執著那個得不到的,可以得到的你不去求,你去求那個得不到的,我們現在吃虧就吃虧在這個地方。所以,「若夫真心,則常住不動,絕非遷流」,所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異,這個大乘經大家常常念,這個就是說明我們真心的現象。一部《楞嚴經》講得就更詳細了。
所以我們要把這個心,你要下一番功夫去認識它,我們修學真的就進步非常神速。大家不要怕麻煩,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什麼?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不管怎麼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你一切的享受,我們都要付出代價的,是不是這樣?我們看世間人每天辛辛苦苦上班好幾個小時,他為了賺幾個錢都那麼辛苦,勞碌奔波,為了三餐,就是為了賺幾個錢,是不是?他要付出多少時間、辛苦在上面。為了賺幾個錢生活都那麼辛苦了,你現在要了生死、要作佛,坐在那裡舒舒服服的就作佛了,有這麼便宜的嗎?有沒有?如果有,跟我講,我也要去。如果有,你趕快告訴我,我跟你去。沒有,哪有那麼便宜的。所以你要學習,學習當然就比較辛苦,你得要花精神時間去學習。你學習,你有了成果,你的果報是解脫自在。你現在想要得到解脫自在,世間人想要賺幾個錢填飽肚子都那麼辛苦了,你現在要作佛、要了生死,你說我就舒舒服服一點苦都不吃,那怎麼可以?有這樣的嗎?沒有。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沒有。如果有,趕快告訴我。
所以,蕅益大師也有一段開示,有人說,年紀大的人,叫他念一句佛號就好,不要聽經;年輕人,經要多學習一點。蕅益大師說這個講法不對,他說年紀大的,也不能說不聽經教,不明道理;年輕人,也不能說不念佛,不是這樣,都要,念佛也要,聽教也要。為什麼?你聽教才能明理,如果你不明理念佛,你功夫不得力。不相信你試看看,這個我試了幾十年,我有經驗。你念看看,《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你去念看看,看你能不能得一心不亂。經典上講的是不是不對?佛當然講的話不會說不對,完全正確。那為什麼我們去念個七天,不要說七天,一百個七天,你都不會一心不亂。問題出在哪裡?問題是我們沒有搞懂,沒有真搞懂。
所以我們看古人,有念一天、三天、五天,一個禮拜是最久的,根器最差的才需要念一個禮拜,根器好的一天就念到一心不亂。但是,《彌陀經》講得簡單,我們一般人如果沒有深廣的講解,大家不能理解,不解這個經義。所以,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不解經義,不解經義他就產生誤會,他以為這樣去念一個禮拜就得一心不亂。那天有講我們圖書館師兄弟幾個公案,這個是現代的公案,大家都聽到了,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我們沒有真搞懂。你真搞懂了,真的,一天到七天你就成就了,甚至當下你就成就了。成就是什麼?你那個觀念、念頭轉過來了。要講到你能轉過來,這個比較麻煩,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迷得太久、太深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你必定要花一些時間,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會達到這個效果。
《彌陀經》講得簡單,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執持名號,前面一句是什麼?我們天天做三時繫念,這一句經文應該大家很熟悉,「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我聞說了,阿彌陀佛聽到了,我現在在念,執持名號,關鍵在哪裡,大家知道嗎?關鍵在這四個字,很簡單。這四個字有那麼難嗎?聞說,這個我懂,我也聽說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我聽到了,我現在在念就是執持。《彌陀經》講得簡單,你再去看看祖師大德的註解,那就不簡單!怎麼這幾個字講那麼多幹什麼?講那麼多,我們都還不懂,不講我們就更不懂。
聞這個字,說這個字,聞說。聞說是什麼?聽經聞法。佛講經說法,我們聽經聞法,對不對?講什麼?講阿彌陀佛。什麼叫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大家讀過吧?四十八願,有沒有?《觀無量壽佛經》,包括《彌陀經》,還有其他大乘經典講的,那個統統在說阿彌陀佛,是不是?我們聞,我們去聽聞,聞之後我們真理解了、真明白了,這個理論懂了。然後方法就是持名,執持名號,這個執就好像你手拿著東西,執持。執持就是說你不能放,一放就掉了,這是念佛的方法,執持名號。但是這個聞說是前面的方便,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樣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關鍵在聞說兩個字,你要聽很多,你聽到你真明白了,你真懂了,那才叫聞說阿彌陀佛,這樣知道嗎?如果你對這個理論、方法、境界,還不清楚、不明白,不能叫做聞說阿彌陀佛,這個大家一定要明白。才不至於修了半天,修了沒有結果,疑問就一大堆,懷疑到最後,這個大概佛講錯了,有些人更離譜,這個大概不是佛講的,他沒有回頭來檢討自己,到底自己修的對不對。所以蕅益大師講,聽教也不能沒有,念佛也不能沒有,不是說年紀很大就不需要,還是需要,你聽多少算多少,你不明理你就沒有辦法下手,不知道怎麼修,所以這個就要學習。
我在澳洲淨宗學院,昆士蘭大學一些學生上去,然後叫我講開示。我說你們來這裡念大學要念幾年?他說四年,四年才會拿到文憑。我說你們現在來學院要做什麼?他說要學佛。學佛要做什麼?要作佛。我說作佛難道連四年都不用嗎?你們四個小時就要解決了嗎?有那麼簡單的嗎?你想想看,我說你們念個大學,畢業了,發一張大學的文憑給你,你得到的果報是什麼?也不過是世間的名利而已,我是某某大學的大學生,然後到社會上去找工作,你某某大學的,可能工作比較好找,賺的薪水會多一點,就這樣而已,也不能了生死,你都要花四年,還要考試,每天上課很緊張。我說你現在要作佛!世間那個帝王、大富大貴都比不上。所以這個心態很重要,大家一定要知道。不然你出家半天,這麼辛苦,乾脆回家算了。你要知道,出家不是沒事,不是頭剃了,事情都解決了,有那麼簡單嗎?那佛還要講經四十九年嗎?拿一把刀子來,大家來剃一剃,衣服換一換,大家都成佛了,有沒有這個道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