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10/7/2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33-0004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這幾節課,跟大家在交流到學習《太上感應篇》的重要性。在儒家有一句話,是夫子很重要的教誨。夫子在《論語.堯曰》篇裡面講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一個人不知命,連君子的門都跨不進去,更何況要成聖成賢,就更不可能。所以我們必須知命,知道如何成就自己這一生的慧命;知道對於自己家族的使命;知道當前對於社會、民族甚至世界的天命。我們要明白,我們這一生才不會空過。不然,幾十年的歲月如白駒過隙,一下子就過去了。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我們的目標,我們這一生要成就的事情。

  成就慧命,首先一定要能斷惡修善;進一步,破迷開悟;最後,轉凡成聖。再高的目標,它基礎在轉惡為善,而《太上感應篇》就是非常好的經典。對於家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不承傳祖先的家道,沒有造福後代的存心,說坦白一點,枉為人。連後代子孫都不關愛,是有辱天、地、人三才的身分。以至於我們現在整個社會、世界的狀況,最急迫的,就是因果教育。所以,周安士先生寫的《安士全書》,印光大師說是「天下第一善書」,不簡單。而周安士先生講到,「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要想讓世道人心恢復到一個正常的軌跡,得從因果教育下手。

  我們昨天提到,我們自己真正奉行《太上感應篇》,真正得到殊勝的果報,也給當前的社會大眾一個堅定的信心。所以我們普賢十願講的「請佛住世」,諸位同仁,先請誰住世?好像沒請出來。要先請自己。這個儒家都講得很清楚,「人能弘道」,你得先自己做出來才行。夫子的教誨為什麼影響兩千五百多年的我們炎黃子孫?那是因為夫子他做到了。

  我們知道了《感應篇》的重要性,對自己、對家庭、對世界、對正法的久住的重要性,我們就有這一份使命感跟志氣,來依教奉行,來斷惡修善。而對於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成就道業,依循這一個法門,很重要的是,持戒念佛。沒有持戒的功夫,師父常講,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還是不能往生。因為《阿彌陀經》裡面講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五戒十善,是一個人最重要善的基礎。而《太上感應篇》對五戒十善,這是佛門的根本法,講得非常清楚。所以我們學習《感應篇》,就是趕緊把往生西方的護照要辦好。不能臨終的時候護照沒有,手忙腳亂,這個就不行了。

  實在講,修行,什麼是真功夫?放下分別、執著是真功夫。「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本有的,又不是去給人要來的,但它為什麼有障礙?但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太高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我們一下還達不到。我們時時觀照,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什麼時候會分別執著?我們一看到,「他是女的,我是男的」,分別了;「我比較好看,他比較難看」,執著了,高下了,這些念頭都起來了。

  所以修普賢十願好,禮敬諸佛,我們不要去分男分女、分高分下,一切都是諸佛如來,恭敬心、真誠心就現前了。要不分別執著,不容易,除非自己有高度的警覺性。比方說,「我不喜歡這個工作」,分別執著來了;比方說,「我討厭這個人」,一天不知道起多少個分別執著。所以僧璨大師教誨得好,煩惱從哪裡來?愛憎,喜歡不喜歡來的;愛憎又起於分別。我們把煩惱的根源找到了,就是分別、執著,才會有貪瞋痴慢。所以,在一切人事物當中,要練習放下分別、執著,「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大家有沒有經驗,念佛念得挺歡喜的,大家一起共修,念到法喜充滿,出來的時候,看誰都可愛。為什麼?因為那時候分別、執著很淡,見誰都高興。但是要保持。

  所以,這個時代修行,不遵循印光大師的教誨,想修行,難。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能讓它斷。能念出聲來,念出聲來,因為那聲音聽在耳裡,「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的耳根很厲害,你念出聲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當然,你在工作的時候,不要念到吵到人家沒有辦法工作,你小聲念,念到自己聽得到就好;或者默念就跟念出來一樣清清楚楚,那好。

  印祖有一個方法,念十聲。你可以三聲三聲四聲,或者五聲五聲,都可以。念十聲,因為你假如一二三四,數到五十很累,四十七、四十八有時候都數錯,三十七跳到四十八去了。十聲不會數錯,十聲一個循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五聲,就照著師父念的那個聲音就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兩個循環十聲。每一句、每一字都很分明,十個循環,綿綿密密不斷,不容易打妄想,就不容易分別、不容易執著。

  我們學佛,你說對人對事容易分別、執著,學佛也會分別、執著,起高下見。《太上感應篇》、《弟子規》,世間法。佛法高,那個低。我是大乘根性,怎麼去學那些東西?,開口便錯,「我高」,我見不就出現了嗎?我相不就出現了嗎?又分別,又執著。而印光大師大智慧者,他沒有分別執著,他看到的是眾生的根性跟需要,沒有門戶之見,推薦的是儒家跟道家的經典,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根基不足。所以,世出世法,世間法跟出世法,在哪裡分?在心上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出世法。一個人沒有執著就出離六道輪迴了,他怎麼還是世間法?可是只要有分別、只要有執著,《華嚴經》都是世間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今天我們假如不明白這個道理,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都會形成執著點,我們不知道。我們冷靜,師父叫我們扎三個根,講了多久?好多年。我們就是不肯學,「我就是要學《無量壽經》,其他的我不學了」。那不是執著嗎?執著到什麼程度?師父的話都不聽了。那怎麼不是執著?所以,不能執著,得要依教奉行為好。師父是過來人,看到我們的程度,我們就是不肯扎根,就是想要開花結果。沒有根,這是沒有生命的,遲早要枯掉,遲早要出狀況的。所以老實人得最大的福氣。而且從佛經來講,成佛修學的過程,不離「淨業三福」。而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個道理就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的基礎上。

  我們剛學完《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給了凡先生功過格,這些扎實的功夫,還是必須下。時時以這三個根,來觀照每一天自己的不足跟過失。而這個功過格,就是依據《感應篇》編成的。所以,我們早晚課讀誦《弟子規》跟《太上感應篇》,日日知非,日日改過。我們扎基礎得老實,不可浮躁,不可輕率,一字一句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改過了、改習了,才是扎根,才是立命。所以,佛門重實質,這個我們要時時去體會。去分別、執著是實質,去習氣是實質。沒有回到實質,修的都是空中樓閣。我們修成空中樓閣,就自欺又欺人。所以修行人,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我們剛剛提到,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所以,人明白因果了,他懂得斷惡修善,不敢做惡事。假如一整個社會的人都這麼做,那這個社會就安定、有福報。

  南宋,四川遂寧府有一個人叫周篪,他是奉行《感應篇》。結果,突然有一天他暴斃,就到了陰間。到陰間的時候,看到旁邊很多的人都是餓死的。後來冥吏,陰間的官員就跟他講,你命中就是餓死的命,因為你這一世奉行《感應篇》,而且還把《感應篇》去跟人分享,勸導大家奉行,所以你這一生逃過了這個劫難,你以後會很長壽。而且,這陰間的官吏還跟他講,你回去之後,要大量宣揚《感應篇》。他回來之後,就趕緊跟他的太太,跟親朋好友講。

  我們自己讀誦,自己力行;勸別人讀誦,勸別人力行;而且要勸別人流通;更好,勸別人講解《太上感應篇》。當然,我們剛剛講到「請佛住世」,先請誰?你當然請你自己,好好深入《感應篇》,之後為人宣講,甚至每一句現身說法,「我自己是怎麼做的」。我們相信,真感情好文章,做到,就一定能說了。只要能夠讓《感應篇》廣泛流通,這個社會能消除水災、火災、瘟疫、刀兵,還有盜賊。為什麼會消除盜賊?人心善了,盜賊他也有本善,也會受感化。所以,人心才是化解災難的根本。我們剛剛念了一段,現在世界各地,太多這種事情了,根源在沒有這麼好的經典教化人心。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這個世界是息息相關,地球村。身為炎黃子孫,有這麼好的儒道釋法寶,得要推展到全世界,我們這世界的安危才能保得住。所以師父提到,如果把這三個根的教誨翻成各國文字(尤其翻成英文),大量流通到全世界,對整個人類都有好處。這一段話,講給誰聽?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我們辦了幾屆英文的培訓班,已經有企業界的老闆,他員工來應徵,他說,你先到文化中心去上過英文的《弟子規》。因為他是馬來人,其他民族的他還不會講中文,去上英文《弟子規》,才能夠到公司來上班。企業家現在講話很有影響力,他一講話,那些家長耳朵都豎起來,我孩子以後要出社會服務,現在先應徵要問過有沒有學過《弟子規》。我們好好弘揚,以後在馬來西亞還要問,「學過《太上感應篇》沒有?」那這個風氣就流通開來了。所以這個弘傳,刻不容緩。很多企業家在他自己的企業推展,員工的父母打電話來,流著淚說,我教了二三十年沒教好,居然是領導把他教懂事了。感恩戴德。

  現在這個社會說實在的,活著不容易,很多的苦難。包含很多憂鬱癥的人、很多想自殺的人,他聞到這些經典,就像見到曙光、光明一樣,能轉過來。所以今天他聽到了,可能他人生就不會走上絕路。我們時時,念著眾生的苦,我們這種提升精進的動力,就來了。不然,不念眾生苦,很容易懈怠。所以很多同仁在探討,怎麼樣能夠不退轉?時時存著「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心,就不容易退轉。所以這樣的願心,保持。

  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這一段經文,我們分成七大段。第一,總綱。這古聖先賢的教誨,第一句話,都是最重要的,包含了廣泛的義理,都含攝在其中。我們看《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後面的教誨就是在詮釋這一句總綱。《太上感應篇》一開頭,「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後面都是在詮釋這一句。

  第二段是示警。警告我們,「天地有司過之神」,人假如不修善,又造業,「大則奪紀,小則奪算,算盡則死」,不可以掉以輕心。《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千年之暗俱除」。可是,假如不趕緊行善,真正壽命到了,欲改無由,就墮到三惡道去了。墮三惡道不是開玩笑的,萬劫都有可能不復。我認識一個企業家,他非常感激《太上感應篇》。真的沒人教,行惡、造惡都覺得,大家都這樣,他也不知道善的標準在哪裡,惡的標準在哪裡。結果,他一讀《感應篇》,他偷偷跟我講,他說他沒有一句沒有犯。讀完之後,那個恐懼,警覺性提得非常高。他心裡想,我全犯了居然還有命,那真的是祖宗的福報。我不能再這麼折下去了,這麼糟蹋下去。所以示警。

  第三段,講善因善果。第四段,惡因惡報。第五段、第六段,又重複把「殺」跟「盜」,「橫取人財」,這是盜,重複強調。

  最後一段,總結,進而勸勉我們。我看剛剛大家讀誦的時候,讀到「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好像讀到這一段的時候,聲音都拉高起來,這個代表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惡人語惡、視惡、行惡」,這個聲調稍微下降了,這就代表人面對惡,都感覺不好。所以這個最後勸勉我們,及早行善,善不能等。

  今天早上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明天正式進入《太上感應篇》經句的學習。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