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護人才扎根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21/1/9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164-0029

  兩位會長、諸位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算我們二O二一年第二次大家一起共學。二O二O年已經過去了,感覺還是很快的。那今年開始了,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年尾要總結一年的這些過往,所謂經一事長一智,然後年初就要有很明確的目標,所謂「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就有一個努力的方向了。就像我們一起共學,這個班是「弘護人才扎根班」,那我們的目標,這個根基就一定要扎得很穩。什麼是穩?在一切境緣當中不被境界轉。我們閩南話說的,樹根穩固了,就不怕樹梢被颱風吹襲,這個根基要立得深。《禮記.學記》也告訴我們,「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佛法可以時時現前,教理都是貫通的,不會遇到境界不知道怎麼做,或者伏不住自己的感受、伏不住自己的脾氣,都能調伏得了習氣,這樣我們就有根基。

  尤其這一二個禮拜,以師父上人一篇開示提供給大家學習,就是「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這個應該具備,那我們就一定要下這個功夫。尤其老人家開頭就講了,從事教育工作是神聖的,但是不能隨順習氣,那可能變成斷人慧命了,變成誤人子弟,那這個不是我們的初心。而老人家在這篇開示,讓我們以佛陀、以孔老夫子為榜樣,內要放下貪瞋痴慢疑,外學孔子溫良恭儉讓,老人家開解得也非常具體,這些就是根基所在。那我們新的一年,我們共勉,老人家提到的放下貪瞋痴慢疑,然後外學孔夫子溫良恭儉讓,在這一年,這些德目我們都能深扎。因為我們走這條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老人家這十點我們沒有照做,那不可能無過。起了貪瞋痴慢疑,我們就被習氣控制了,不自愛了,也不可能愛人了,可能他人就會因為我們生煩惱了。

  所以佛法每一句要真正做到,都要下很深的功夫。這一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不求有功就要放下求表現的習氣,不然也會在師父上人面前爭寵、爭表現。所以這個我們面對的是無始劫的習氣,一不小心,遇境逢緣,它就容易起現行,我們自己的警覺性要很高才行。我們都讀過歷史,讀過不少事件。而這個時代每一天其實也沒有新鮮事,歷史當中都發生過了,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同成德這麼說,一定有相似的事件都已經發生過了。人世間的事都是從心想生,所以歷史當中其實也是因為貪瞋痴慢疑,所以產生了那些歷史事件,假如我們沒有引以為戒,我們很可能也會發生相似的情況了。比方歷史當中一個朝代為什麼會衰敗?這以史為鏡,為借鑑,像鏡子一樣照我們自己。歷史是經典具體的展現,那當然,展現這些留名青史的人,他是依教奉行;貪官污吏、這些反面的,他是沒有照經典的結果,但都是我們的老師,都在教導我們。「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因為確實要見自己的過不是容易的事情,那別人就是我們一面鏡子。

  那一天有一個同學他就跟我說到,說某某同學他做事不純,他有夾雜目的、夾雜名利。他講的時候還有點氣憤,他用夾雜了。我笑著跟他說:「那我們就不夾雜?我們不夾雜就純淨純善了。」我們看到別人夾雜很生氣,都不看自己有沒有夾雜。假如你很生氣的,你一回來自己身上也有,就氣不了了,不好意思了。所以這個回光返照重要,這叫反忍。所以忍不住,前面修的就全泡湯了,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所以師父講到的這個應具備的素質,第二個就是不瞋。怎麼不瞋?師父也指導得很具體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今天我們勸家裡的人勸不動,我們還是可以反省,勸的時間還不夠,不要著急;我的真誠心還不夠,不能至誠感通。但是這是反省,讓我們更下功夫,你不要一反省又氣餒,又偏到另外一個習氣去了。所以我們常常都在過與不及當中搖擺,要不陷這個坑洞下去,要不陷另外一個坑洞下去,都是煩惱。反省是什麼?慚愧、奮發。你一反省完了,慚愧心,接著是什麼?自立自強。慚愧,知道問題在哪了,進一步努力,奮發改過,有這樣的精神,老天爺、佛菩薩就加持得上了;自己自暴自棄,沒有信心了,佛菩薩只能等待,加持不上去了。

  所以這個同學他說人家夾雜,我就笑著跟他提醒,那我們就不夾雜嗎?諸位家人,成德用的是「我們就不夾雜嗎?」我沒有用「你就不夾雜嗎?」這個首先對我自己來講,我假如用「你就不夾雜嗎?」好像我已經做到了,我也夾雜。所以他會見人家過,我一不小心,我也被他拖下水了,所以環環相扣,每一個都扣進去了。所以我們不以眼前為戒,我們不以歷史為戒,我們在境界當中還是會陷進去的。所以唐朝詩人杜牧說道:「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後人只是「唐玄宗怎麼搞的,怎麼會這個樣子?」在那裡感嘆,而不鑑之,而不引以為戒,「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那我們後面的人也會說,那個某某人怎麼搞的,怎麼連這樣的錯都會犯?那就後面的人接著笑我們,然後就這樣,同樣的過錯在每一個朝代都在上演、每一刻都在上演。只有高度警覺的人,他面對境界清楚,不被境界轉。

  而且勸人,老和尚也有教,二十歲以前可以講,二十歲到四十歲只能暗示,四十歲以上不能講了,這段話我相信每個人都聽過。那當然,學佛要離言說相、要離名字相、要離心緣相,不能著在這個言說,你說二十歲以下可以講,你得看著辦,那二十不是數字,你不要著在這個數字了,你也得看人。現在的小孩十三四歲,你一講他,他嘴巴翹那麼高了,你還講?他已經好(去聲)面子好(去聲)成這樣了,你就得給他留了。所以法沒有定法,你得理解那個義理,才能活學活用。所以修道的人守忠恕之道,對自己不要給自己留面子,對別人要留面子。這個不能用顛倒了,我們現在太給自己留面子,不給別人留面子,這個就倒過來了。所以《心經》說「遠離顛倒夢想」,這個不要認假為真,這個世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含處世待人也不能顛倒,用忠恕之道,跟真心相應;不順忠恕之道了,就倒過來了,那就害了自己,也跟別人結怨了。

  所以老人家講這些話都是人情事理。學佛就是學人情事理,不然怎麼避免跟眾生結怨?所以大家要懂得觀察,我們假如覺得學東西都是要老師一條一條給我講了我才會,那老師不跟你教了。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孔老夫子說的,孔老夫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因為我們的悟性還沒有出來,講多了把我們的悟門都給堵住了。「開而弗達」,在師父講「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有提到教學法,「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你引導他,不是硬拉著他。「強而弗抑則易」,強是鼓勵他。現在孩子也是善惡夾雜,他錯的你不要硬拉他,他跟你拗;他好的你讚歎他,他會增長他善的那一面。「開而弗達」,開是啟發,不要是一直灌輸他,灌到最後,他只會記東西,不會領悟東西了,所謂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其實這個我們從事弘護工作,不是說你是教學的才要學,你做行政工作你也要帶人,帶人就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甚至於妳當家庭主婦,也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有學長分享得很好,我再選出來給大家觀摩一下。我現在也不敢讓大家分享太多,因為我這個進度,我們這一篇「十年因緣」,講了幾個月了,今天進度得要前進一點。

  當然,教學不能沒有進度,也不能太執著進度,還是看著辦。你一執著一個進度,這個教學的人就一直內心裡就有一種要趕啊趕啊,是吧?那你一再趕啊趕啊,你的心都不定,你講出來的話怎麼攝受人心?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上過那個在趕進度的課,那是什麼感覺?「終於趕完了」。我看我們那時候的重點都在趕的進度內容,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眼睛,他到底吸收多少?還是有聽沒有懂?我們都是趕自己心安的,不是孩子心不心安的。所以一執成病,我們當下一有執著點了,就會有問題出現,觀照不到全局了。所以不管是做領導、做老師的,「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要以不能執著。「若心有住,則為非住」,《金剛經》的意思就是,心若起執著了,用的就不是真心了,真心是離分別執著,它才用得出來。

  現在的孩子都不是等閒之輩。諸位老師,你們有沒有感覺,現在的學生七八歲,果然有來歷,果然是高手。為什麼?他從小就跟魔王學習,他可不簡單。我記得好幾年前,我看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在幹啥?在滑iPad。我看了我就捏把冷汗了,是不是?二三歲就在那裡滑滑滑。那個都是家長怎麼樣?只要他不吵就好了,拿個東西給他,也不知道這個東西對他影響是什麼。所以孩子現在思想狀態,有時候不按牌理出牌,他突然給你回一句話,你都傻了,我咋接?你假如應無所住,你就能而生其心。可是你有住,你住在哪裡?你住在希望他順著你,他接受你的掌控。現在的孩子很厲害,「我偏不要順著你,我跟你唱反調」,那我們會突然不知道怎麼應對了。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應對?因為我們平常都是家裡的人順我,不是我恆順眾生,太太要順我、先生要順我,家裡的人都聽我的,我控制習慣了,突然遇到一個學生不接受我控制我就傻了,不知道怎麼應對了。

  所以教學的功夫啥時候練?在家裡練,你現在就要練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然那個境界你不熟悉的時候,你就傻掉了。所以大家注意觀察,老和尚的功力高到什麼程度?連學生他都恆順,這功夫高不高?一般來講是孩子順父母,這個好順;父母要順孩子,這口氣忍不住了。所以大家我們剛剛說,我們不能是一個心態,所有的道理都要老師給我們講一遍了才行;要舉一反三,要善於觀察。老法師說,李炳南老師跟他說,他們那一代是跪著把佛法接過來的,然後對著老和尚說,你們這一代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眾生的狀態改變得快不快?很快。那大家觀察一下,到我們的時候,要怎樣把佛法送出去?老和尚要跪著送,我們要怎麼送?大家看著辦,我點到為止。這個都要會觀察,李炳南老師講課你們聽過原音原版沒有?有機會聽聽看,有時候講話義正辭嚴,直截了當;到老和尚了,特別含蓄。人心在變,用的都是一顆真心,但是方式方法確實是不一樣了。到我們現在,那也都要有調整,我們可能得要趴著把佛法送出去了。所以屈不下來,這很難跟現在的眾生和光同塵,不能有架子。不能有架子不是諂媚,你們不要聽誤會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佛教的團體很擔心沒有年輕人進來學佛?怕斷掉了,弘護正法還是要有年輕人來承接。但是我們得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得了解年輕人的心,然後去循循善誘,「道而弗牽」,你不要讓他感覺你拉他,縱使你是為他好,他不舒服,他就不願意來了。為什麼?他從小聽父母講道理講太多他煩了。所以你還得多講故事,道理不要講太多,都得看著辦;還要多鼓勵,不要太批評,批評太多了,因羞愧而生氣,惱羞成怒了。還有這個「開而弗達」,有時候你給他設問,就現在的小孩搞怪。搞怪你們有在說嗎?就是很調皮。這個時候他硬不聽你的,你就給他設問幾句,讓他去想。然後他有優點,你又多肯定他,他才歡喜,願意親近你,循序漸進,這個急不來。孩子的行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這個《金剛經》講不取於相,還是很重要。

  因為我們一勸人,重點就在他身上,重點就不在我們的心上。勸啊勸啊,他愈不聽我們愈著急,火就上來了,我們忽略依報隨著正報轉。歷事練心,我們可不能都著在只是在看對方,沒有在看自己。而且對方的狀態跟我們是分不開的,我們的心愈定,慢慢慢慢就感染他了。所以現在很多孩子都說,「我父母虐待我」,我想有時候他是太誇張了。可是雖然他很誇張,我想父母還是也有點誇張,一定會有情緒化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在面對小朋友,你也不能只著在他身上,我看更重要的在哪?在他的父母那邊,在他的家庭成長的狀況,都要去了解。現在雙管齊下都不夠,要多管齊下。你都要很定,都要不被影響,然後去客觀的觀察他整個所處的家庭環境、學習環境,哪一些是給他負面的影響,你怎麼去調整。

  我們都要很有定功,你們有沒有幹過,人家夫妻、家裡人或者朋友吵架了,結果你去做和事佬,做到最後你也被拉進去了?這個我遇得不少,夫妻有摩擦了,聽先生講,聽下來太太不是人;聽太太講,先生不是人,我也有點搞糊塗了。你看人執著起來,盯著他的不好看,他的好真的都看不到了,根本都不客觀。可是,假如我們心裡還有愛憎,你跟這個太太關係比較好,你就被她的話給影響了,她一跟你講,「現在的男人……」這句話就勾起你的情緒了,「嗯嗯嗯」,一下就被她轉了。我們的內心裡有這些成見在,遇緣就起現行了。

  所以在境界當中都是歷事練心,這個愛緣慈悲要突破。愛緣慈悲其實就是愛憎,你喜歡他,你就對他很好;你討厭他,他就好像啥都不是了,所以這個都是感情用事。其實這個我們每天都要面對,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有一段話,我們好像有跟大家一起分享過,「念佛處事,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處事也是要用第一念就是真心,用第二念就是分別執著,對事情可能就沒幫助了。所以念佛要用真心,做事也要用真心。夏老指導得很好,「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或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你那個意氣脾氣上來了,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這個就落入第二念。所以為什麼叫老成持重?他有定力,他世面見得多,不會一聽什麼事就很緊張、很激動。

  年輕人懂得經一事長一智,積累人生的閱歷,你也可以二三十歲就很成熟、很沉穩,這不一定要年紀很大才行。假如任性沒有調伏,四五十歲了還是很浮躁的。所以這個都不能著相,不能看年齡而已。我們共學有幾位年輕人,我感覺他們的學習挺認真的,他們來莊嚴我們這個共學。好像我們廖同學去年開始工作了,妳這個禮拜的心得挺好的,要不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廖同學:尊敬的成德法師,各位老師們、前輩們,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廖同學:法師,學生就大概的講一下上個星期的心得報告。

  成德法師:好的。

  廖同學:就是上個星期法師有說到讓學生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在二O二一年裡面不要再瞎操心,要多念這句萬德洪名。聽到這句話,其實對學生而言就是非常感動,眼淚其實在眼眶裡打滾,就是有莫名的感觸,因為就覺得這個真是學生的問題,法師的這句話就是直入到學生的心裡面。因為在去年開始工作,所以剛開始進入公司,剛踏入社會,很多事情都要學習,不成熟,所以要慢慢一步一步的去學習,但是心裡非常緊張,在遇到事情不會做,或者是犯錯的時候,心裡會緊張、會懊惱,很容易就會被環境去影響自己的心,甚至是把整個心都獻去工作上,生活上的事情很多都沒有照顧到,直到母親有提醒,學生才去反省、去觀察為什麼會這樣。所以在二O二O年下半年開始加入這個班過後,學習到法師說以平常心面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但是學生還是覺得在二O二O年想要立志學習的這個目標,還是沒有成功的過關,一直考不過去,工作上遇到困難也好,會有挫敗感,就會失去這個信心。雖然公司前輩們都沒有責備,而且給予學生非常多學習的機會,但是對自己要求很高,就希望把事情做好,所以犯錯就會有挫敗感。所以學生還是要好好學習,把這個心放平,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心平氣和的去學習。

  在二O二O年裡面,學生反省到學生還是太看重於結果,往往忽略事情的起因,如果沒有把這個心放平,就不可能把事情給做好。所以二O二O年還是考不過關、不及格,就想跨過去,但是又覺得不容易。所以就在二O二一年,學生還是覺得想要繼續往這方面去努力,去觀照自己的內心,面對境緣的這個心境,是否心還是可以放平、放正,很好的去面對這個人事物,還是要好好的學習以平常心是道這句話。感恩法師,感恩各位前輩老師們,如果有說得不如法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廖同學的分享。成德得失心非常非常的重,小時候就是這樣。舉個例子,我一考試就緊張,睡不著。最嚴重的是大學聯考整夜睡不著覺,我還吃了鎮定劑,吃了兩顆都睡不著。結果後來隔天考試,進了考場,鎮定劑真有效,開始起作用了,所以我大學聯考很不理想。然後成績出來了,在房間裡流眼淚,你看得失心很重。結果我爸爸就上我房間,笑著跟我說:「沒關係、沒關係,明年再來就好了。」我本來哭得很傷心,我爸爸講得這麼輕鬆,我就哭不下去了,我繼續哭好像有點小題大做了。所以成德非常感謝父母,因為他們的處事,一來就是重義輕利,他不講什麼利害,自己的利益,不講這些;再來就是父母得失心都很淡。然後我很有福報,被他們生到了,我這個得失心就一點一點、一點一點磨掉了。後來很有福報遇到老和尚,這些道理慢慢薰慢慢薰,後來就覺得得失心對自己、對事都沒幫助,別再幹傻事了,慢慢理得心安,把道理愈想愈深入了。

  所以身邊的人也是一個助緣,身邊的人得失心淡,慢慢慢慢這個孩子也受我們影響;身邊的人假如得失心重,可能這個孩子壓力也跟著增長。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報導,很多學生尋短見,他的壓力從哪裡來的?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但是會走到這個分上的,相信不可能沒有家庭的壓力存在。所以萬法因緣生,緣就是他的條件,他客觀的這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會影響人。所以廖同學有福報,父母陪伴她,護念她的心態,連公司的長輩對她也挺好,也沒責備她。所以為什麼佛門叫福慧雙修,為什麼要修福報?你緣分好。所以福報還是挺重要的。

  在歷事練心的過程,要觀心為要,觀照自己的心念,而且要看得更深入。《了凡四訓》教導,「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為什麼會緊張?要看得更深。我們說治病要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不找到病根,自欺一關破不了。所以夏蓮老說有兩關,要打破自欺一關,而且要灼然見得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所以廖同學難得,這兩關,她沒有自欺,她在去年看到自己很多不足,這是好事情。只要能夠不計成敗,過去就過去了,不要氣餒;不顧生死,就是自己的念頭功夫要下得深,寧肯碎骨粉身,不忘失正念,不再隨順習氣了,不再隨順自己的性格。其實修行是要改性格。夏蓮居老居士說,「習重者」,習氣重業就重,「習淨」,清淨的淨,習淨業淨,「是以真心學道者必自去習始」,一定從去掉習氣開始。所以,假如我們學了很多年,我們的親人、朋友、同事從來沒有跟我們說「你變了」,那我們就要反思,就是我們好像沒有實質上的轉變。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以調伏習氣為精進」。大家今天可以寫下二O二一年對治的目標,寫下三點,我今年一定要把它突破,真幹!「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幹』」。

  再來,我們在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會有煩惱,很可能跟我們的心態有關。你心態正確了,不容易起煩惱,比方不會就學,不會好緊張,就學。可是人家罵我罵得很凶,消業障。心態好就很好,我已經很努力了,他還罵我,「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他是帶福報給你,你已經很認真了人家還罵你,那是給你福報,甚至還給你子孫福報。心態好了,什麼都不是問題;心態不好了,沒問題都有問題。

  所以不會就學,不懂就問,你不懂不要裝懂,不懂就問。可是給人家問了,人家不耐煩了,不耐煩,你不要被他轉就好了。當然你學習的態度也要對,不要讓人家講很多次,你要反求諸己,人家為什麼講得不耐煩?可能我們不夠認真,人家覺得不是很歡喜。你說我也很認真,他還是不高興,那你前世欠他的,還(音環)了就好,事事是好事。深信因果,他會對我凶,他是果,因一定有,心平氣和。所以不會就學,不懂就問,錯了就改。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不要自己去找煩惱。所以黃念老說的,佛法時時現前,塵勞煩惱處處就解脫了。新的一年要告訴自己,不要好日子不過,給自己找麻煩、給自己找煩惱,沒有這個必要。

  工作是歷事練心,是修行,要為了修行而工作,這樣才有意義,不要只為了工作而工作,就陷在工作裡面生煩惱了。所以心態重要,正確的工作心態。同樣的,學習的心態重要,所以老法師這「十年因緣」,把他老人家怎麼學習的都和盤托出了。當然,老人家從小對自己來講,他在問自己,我為什麼活在這個世間,來到這個世間的意義在哪?他又經歷過戰亂,建立悲天憫人的胸懷,體會過了。所以他老人家現在都是盡他的全力來護持這個世界,重新再恢復到和平。他老人家講的智慧、方法很圓滿,他老人家自己也做得很圓滿,就要看我們學生肯不肯受持、納受,然後去承擔,跟他老人家同台演出。

  所以我們諸位仁者,我們是二O二O年六月,大家一起共學,到現在超過半年了,即將迎來牛年,牛年是要耕耘的。我們把老人家很多救世的智慧、理念,在我們馬來西亞這一片國土好好耕耘,讓它開花、讓它結果。我們要當默默付出的牛,牛是表中華文化的精神。這不是我講的,這是《易經》講的,坤,地表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牛也有坤的精神,你看默默付出,承擔的責任重不重?幫人類耕田,也沒有跟你要報酬。其實家庭裡面,你看母親承擔的壓力那麼重,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抱怨,都是默默付出、默默承受。牛的體力很好,可是牠又溫和。你看動物裡面體力很好的,獅子,哇,你嚇死了,體力很好的你不好駕馭。狗、雞這個比較好使喚,但是牠體力不夠,幫不上什麼大忙。所以牛默默付出,然後面對人家找牠麻煩,你看那個牛身上,有一些會咬牠,那些昆蟲是吧?面對人家欺負牠,牠會怎麼樣?牠就用牠的尾巴搖兩下就好,牠不會跟人家衝突。所以我們迎來了牛年,我們這一年好好耕耘。剛好這一年又是老人家九十五歲,九五是飛龍在天,希望老人家的理念,在我們弟子的落實當中,能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你看這個傳統文化都用得上吧,牛年,師父又九十五歲,《易經》都在給我們透露重要的訊息,我們要懂得去領悟。

  師父敘述到,他到了台灣,他懂得學習,主動學習,親近善知識。接觸到佛法,老人家也很有善根,知道佛法非常好,他有了一個方向,有了人生的目標。後來章嘉大師幫老人家扎下修學的知見根基,後來跟著李老學教。老人家提到三個條件。其實佛法講不二法門,這個我們要懂得去體會,我們很容易分別,接著就產生執著。比方戒是佛行、教是佛言、禪是佛心,那請問大家是三還是一?你一覺得它不同了,那就產生分別了。三而一,一即一切,一是心、真心,一切是它真心起用的,可能是給人家點讚、鼓勵人家,可能是一個眼神安慰,這都是真心的流露。所以一在哪?在一切處。

  《淨修捷要》說全修在性,所有的修行為的是什麼?恢復真心本性,全修在性。很多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用一門怎麼深入?多聽幾遍就深入了,不見得。你多聽幾遍,聽懂了,去放下心上的分別執著才深得入。不然一聽,一門深入,好,我多聽幾遍就深入了。我也有遇到同修來問,我扎根,我已經扎了五年了,還要扎嗎?我說繼續扎。會問這種問題的,都沒嘗到扎的過程放下習氣的喜悅,還沒嘗到。我們很容易走形式,早晚課也很容易形式,扎根也很容易形式。一門深入,「有,我都一直讀誦《無量壽經》,我也都有聽經」,那個都是形式,你照做了多少了?

  所以我曾經遇到一個同修,他說我聽老和尚講《無量壽經》整套我都聽完了,一千二百個小時。我一聽,羨慕死他了。我們屬牛的要認命,踏上這條路,任務都挺重的,所以他能騰出一千二百個小時聽了一部經,比我福報大多了,我羨慕得要死。我看著他,「你最深的體悟是什麼?」他被我這麼一問,答不上來了。聽了一千二百個小時,連最體悟的都講不上來,那到底在聽什麼?到底聽經的重點是聽什麼?聽經也會變成貪聽經,喜歡那個聽經很舒服,舒服也會貪。聽經是明理,明了理以後要改過、要依教奉行。你對哪一個領悟得刻骨銘心,你就不會忘了,你時時就想著怎麼落實。老和尚講,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我執變現的。這句真聽懂了,什麼時候放下我執?什麼時候對治我執?Anytime,anywhere,那是很練功夫的,念念為他人著想,要練到比較能提得起來才行。

  所以我們了解到,佛的戒律都是讓我們回到真心的,你就很願意受持了,祖祖相傳的規定,都是讓我們調整心態恢復到真心,才能學習。所以你以前所學一概不承認,我們不守這一條,我們的慢心會在;你要看什麼要老師同意,不然我們好奇心伏不住。你看這些都是習氣,都是來護念我們的。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也要突破很多習染。所以為什麼祖祖相傳培養人才都是走複講,這個很有道理,學謙虛,一不謙虛,障礙就出來了。他是透過這個方法調伏我們的習氣,非常的善巧。

  所以為什麼說要老實聽話?因為老祖宗的智慧不是我們現在想就能把它都想明白的,先老老實實,做著做著就明白了。就像老和尚也是老實聽話,然後三個月心清淨了。後來受持到三年,跟老師說,我要再加五年。大家聽到這一段有沒有什麼感觸?老和尚說再加五年,我們要再加多少年?每一句要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才有受用,不然故事還是故事,師父的教誨還是師父的教誨,我還是我。而且還要有動態的觀察,老人家的根性比我們好太多了,我們現在根性不如他,還不效法他的老實聽話,那我們很難有成就的機會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

  老和尚在這裡說了,傳法的條件,一,尊師重道。這個每個人都做得到,尊師重道是真心,把妄心放下就做得到了。可是基礎在孝道,具體來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第二,要清白,沒有被污染。有些人一讀到這裡,我沒望了。有時候我們在面對境界,你在聽經的時候也是個境界,你馬上生起什麼念頭,那就是我們的心態。比方說人很容易否定自己,不信任自己的人,看什麼都會往那個方向走。清白,我已經染污了,不清白了。你也可以變得清白,只要你下定決心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今天隨順佛菩薩教誨,我不隨順我的煩惱習氣了,統統思惟什麼事情?佛怎麼教的,老和尚怎麼教的,你也變清白了。再來,第三,要肯學、好學。所以老和尚講的每句話、佛陀講的每句話都能落實,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老人家講了這三點,你有這三點,老師會特別照顧你。這個特別可不是偏心,是緣成熟。我們也會攀比,會窮分。「窮分」,閩南話,馬來西亞講嗎?沒有聽過是吧?窮分就是說,你媽媽買了個東西回來分給兄弟姐妹,你噘著嘴巴,我的比較少,那個就是窮分,在那裡計較了。會,我們有時候會覺得爸爸媽媽這樣。然後,你真正去親近善知識了,或者跟著會長領導,你也會覺得老師不公平、領導不公平。我們內在有這個種子,這阿賴耶識裡有,遇境逢緣會起現行。所以這個「特別」是緣成熟,所以人的心態就很重要了,你看到老師、領導特別栽培誰,你不只不能攀比、不能嫉妒,你還要能觀察,人家是真正肯學、人家是真正肯承擔。

  會觀察的會長智慧,不會觀察會生煩惱。縱使你真的遇到領導偏心、大小眼,你接著要起什麼念頭?不是看他不順眼,這不是經教教的,要「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善巧的以你自己做到,讓領導非常認同,然後又善巧的提醒。比方,剛好單位一起學習了,大家聊一聊,你可以以自己我有哪些習氣,因為大家都是成年了,要用暗示的,還要用自己現身說法,我們自己或多或少也有。所以剛剛跟大家聊到,我們一個同學他在批評人家夾雜,我說我們就不夾雜嗎?然後他又說,「他自己說了話了,立了那個志願了,可是後來也沒做,他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說,那我們發的願都做了嗎?所以在這些人事境緣,我們能夠不起情緒,有一句法特別治不起情緒,老法師寫到:「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是以終無怨。」任何有狀況,是不是我還有哪裡做得不夠?都這樣去反思,就不會去抱怨別人了。就像舜在雷澤,這些老百姓都在那裡爭奪,他是官員,人家也沒有去指責老百姓錯了,他自己去帶動。所以這些榜樣,我們也要懂得去體會。

  接著老人家講了,「修學最要緊的是師承」。大家注意這一段,我念給大家聽:「修學最要緊的是師承。」這句話重不重要?這句話聽懂的人,就不會被邪師騙了,邪師都是沒有師承的,都是他突然,啊,怎樣怎樣他就變得很厲害了。我們看老人家都把功勞歸功於他的老師,念念不忘師恩。接著老人家說:「你是跟哪一個老師學的,老師只有一個人。」這些話都很重要,我們見過不少修行的人,他接觸很多緣,拜過很多老師,這樣子不容易得力。你要拜就拜一個你最信任的人,然後就聽他的話。你到處拜到底要聽誰的?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四個老師十字街頭。

  接著,「李老師講,傳人的資質沒有別的,就是完全聽話,百分之百的聽話,錯了也要聽。到哪裡去找?」結果這一段念完下了課,就有年輕的同學來找我了,錯了真的還要聽嗎?我一聽,這個年輕人喜歡琢磨,他聽話要依義不依語,這一句話主要要透露什麼?要對老師的信任百分之百,沒有絲毫懷疑。我們讀這一句,自己當下有沒有暗暗發心,我也要做傳人,我要完全聽話?聽話表現在哪?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依教奉行,那個不是一時激動的。

  所以這一段你看,每一句都是重點吧。所以我們太容易接觸到老人家的法,福報太大了,不容易珍惜,太容易得到了,慢慢慢慢稀釋掉了。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不行。其實也不簡單,恆心難,恭敬心、真心要保持,那得真正調伏這些習氣才行。所以初發心成佛有餘。

  而且我們可以感覺,老人家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愈來愈深刻。因為他隨著人生的際遇,他愈感覺到老師的恩德太浩瀚了。可是問題是我們假如沒有依教奉行,我們不知道那個益處在哪。老人家講:「所以師徒之緣是可遇不可求。」諸位仁者,我們現在可是已經遇到了,就看我們肯不肯珍惜。接著老人家說,「老師教你什麼?老師就是以種種方便成就你的根本智,把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洗刷得乾乾淨淨,你的清淨心現前,戒定慧現前,根本智得到了,這是老師幫助你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幫助在這裡。

  所以廖同學現在工作,工作就是道場,妳就以老法師教導妳的這些教理,在妳工作的過程,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一直洗刷一直洗刷,這個就是善學了,這個也是老人家給我們最大的加持。懂得體會的人,老人家每一句法語都對治我們的習氣。法就是藥,他幹嘛講這個話?我們有病,他老人家提醒我們,我們都沒有病了,他再說話不是耗氣嗎?老人家說學吃虧,要擴寬心量,這個都在對治我們的習氣。佛菩薩安心,自己不操心,我們就習慣會憂慮。要懂得讓,要放下控制、放下佔有,都是對治。控制,對孩子很容易控制,他是我兒子,她是我女兒。那只是因緣生法,你不要太執著了。對孩子會控制,這一顆心在家庭會起作用,在工作的時候會不會起作用?保證起作用。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在家裡會控制,去學校、去單位,都會的。這個控制不放下,會握權,會不敢授權給人家,然後搞得自己又很累,還覺得沒人來幫忙。有時候我們在境界當中要看自己問題也不簡單,都覺得是別人問題,不是自己問題。所以老祖宗這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很有道理。

  讓名於上,讓功於眾,讓位於賢,真的有比我適合的人,趕緊讓給他,不管是弘還是護。成德非常期望今天就有人把我的工作接過去,我一定給他頂禮三拜。我在十七年前就希望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我們就隨喜功德不是很好嗎,幹嘛一定要自己做?那旁邊的人又給你講幾句,「沒有你不行」,我們就把它當真了。沒有我們,地球照轉。那當然不是叫你們今天就不幹了,你們聽我的話,我剛剛什麼都沒有說,你們也什麼都沒有聽。我們在境界當中,對自己的念頭都要看得很清楚,不然沒辦法歷事練心。我們一控制佔有,人才就出不來,下面的人也發揮不了了。所以求知會有欲,工作也會有權力欲,一不小心這種控制的念頭就很容易出來了,都要警覺性很高來調伏。

  所以年輕人假如一開始,老人家這些教導都搞清楚了,他的修行得少走很多彎路。我們要知道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修行不代表我們在進步,你不會修,鐵定退步的,不進則退,要不就是愈修愈放下分別執著,要不就是愈修愈分別愈執著,沒有看到哪一個人修是定在那裡不動的,不可能的。所以老法師常說,「你會麼?」會不會修行?

  所以老師是幫我們得根本智的,達到這個程度,老師就不再叫你跟他在一起,你就可以出去參學。根本智得到之後,才有資格參學。這句話重不重要?很重要。可是現在很多人喜歡跑道場,參到最後,一談就是誰誰誰怎麼樣,哪個道場怎麼樣,統統都是見人過,把他的清淨心都給障礙了,而且又參到最後變成造口業。哪怕人家有不足,我們不講。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成就事情不容易,要挑毛病都挑得出來的,「善事常易敗」。因為現在我們就不說別的,哪一個人是從胎教開始學的?統統都是成年才學的。所以你一看到他在道場服務,就隨喜功德,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你還來護持正法,善根深厚,這也是事實。尤其人跟人相處,一句真言,老和尚開示得太對了,「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真的能做到,可以感動對方,因為每個人有良心,「我問題這麼多,他都不說我;我才有這麼一點好,他就讚歎,他就成全我」,他不感動嗎?不可能。所以師父每一句法語有大作用,我們得拿來用,這個法藥得吃下去,藥到病除。

  我們接著看下一段老人家提到,「中國古人這個方法用了幾千年,效果卓著」,這些栽培學生的方法用了幾千年。「如果不是好辦法,跟現代的教學法不能相比,那早就淘汰掉了。」所以這些話其實讓我們要生起對老祖宗的信心,這幾千年傳承,一定有它的道理。尤其老人家說道:古人比我們清淨,清淨心生智慧。《左傳》說「棄常則妖興」,這個常道是不能改變的,你一偏,種種怪現象就出來了。所以五倫是大道,這個五倫不能變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夫婦是分工合作來承擔一個家庭,現在不分工,都出去賺錢,家裡重要的事沒有人做,這慢慢慢慢下一代假如沒教好,問題就出來了,都要協調好才行。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都覺得創新好、創新好,其實創新是它的作用,但是它的根本是要從智慧出來、要從慈悲出來。你這個創新對下一代的心靈有障礙,你這能創新嗎?現在的這些殺人遊戲它是創新沒錯,但它從什麼心出來的?他的心只是眼前自己的利益,沒有想到孩子的心靈。所以古人是「正德、利用、厚生」,他首先是重視德,你要從德流露出來的創新。我們看現在農藥化肥都是創新,可是對環境的影響,現在嚴重性都慢慢出現了。古人為什麼不弄這些東西?所以老和尚說古人不發展科技,古人看得很遠,發展科技,這個地球很多問題會快速發生。要用智慧解決問題,不能用知識,知識會有副作用,智慧沒有,因為智慧是道法自然。

  我們現在想一想,塑膠的污染厲不厲害?現在好像在太平洋不是有一座垃圾山,面積好大,很多垃圾。現在大海裡面的垃圾污染非常嚴重。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收到一個報導,就是那個鯨魚母親把孩子生下來,給牠餵奶,這孩子死了,然後牠就拖著那個孩子的屍體游了好多天都不肯放,沒辦法接受牠兒子死了。牠孩子怎麼死的?被牠的奶毒死的。現在這些海洋的生物,牠肚子裡面都有塑膠,牠的奶水裡面都有塑膠的毒。當初發明塑膠的人,有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他也是好心,方便,他也想。我相信第一個發明塑膠的人,他的概念是,我這個塑膠袋可以用很久很久,可是他沒有洞察到,人會這樣用嗎?他洞察不到了。所以以前做宰相的人,你不能看五十年、看一百年,不能做宰相的。所以古人看得深、看得遠。結果現在問題出來了,誰願意去面對?這是人類共同的問題,所以只能靠教育。所以老和尚說的環保問題根源是什麼?人心的問題,還是要靠教育。現在馬里亞納海溝,那個是全球最深的一個地方,在海底裡最深處,那裡的水都含有塑膠在其中了,都污染了。所以我們了解到這個情況,不再給地球母親負擔,我們以後出去都要拿環保袋去裝。禮敬諸佛,我們連地球母親我們都不肯替它分憂,都只是想著我的方便,那這個也不是修行人的心境。禮敬諸佛不只對人,對事、對物、對環境都是這樣。

  所以「祖師大德為什麼還要堅持?一定有他的道理」。當然,老人家也是提到,佛陀四十九年一切經,都是從他自性流出來的,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開智慧,要悟,悟了之後問題就解決了。大家相信悟了之後問題就解決了嗎?有佛法就有辦法。相信的人,從今天開始應該不會唉聲嘆氣了,不會愁眉苦臉了,有佛法就有辦法。成德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些人事境緣,覺得不知道怎麼解決,我很有信心,我就把師父講經打開,差不多不會超過十五分鐘就沒事了,天大的事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嚇自己的,都是一個念頭的問題,你念頭能轉了就沒事了。像剛剛廖同學說的平常心,「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連「假使大火滿三千」都不用怕了,還要怕啥?「乘佛威德悉能超」。悟每一個人都做得到,放下便是,放下了就煩惱輕,智慧就長,這個每一個人都做得到。

  接著老人家談到他發心學教,從這整個過程,我們看到李炳南老師怎麼樣善巧的循循善誘,他沒有控制,「你參加內典班」,老和尚說那不行,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李老人家沒有控制,「好,看看可以吧?」「看看可以。」就這樣循循善誘,沒有勉強。後來看了這個經學班還有小學畢業的,老人家就有信心參加了。所以有可能這個經學班裡面有極樂世界再來的,她就是小學畢業,林看治老居士,她法緣也很好。所以我們看到貢獻最大的,現同類身去啟發大眾,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你一般老師修得好,我們會覺得怎麼樣?「那老和尚是何許人也!」你看,一下子一個念頭,我們就不全然去效法了,「我們不可能,我們是生死凡夫,老人家不一樣」,一句話我們自己就下台階了。可是假如有同學跟你年齡又差不多,人家學得很有成就,你就會很受鼓舞,你就會生慚愧心。

  我給漢學院的同學講,我們都會覺得我學了多少年多少年之後,然後我出來做貢獻。我說諸位同學,你現在就能做出最大的貢獻,因為你們都是從小學,都是發願的,哪一個同學學得特別認真,他帶動其他的同學,這功德最大。講課的老師要帶動學生還不簡單,同學帶動同學容易。所以每一個人當下真的依教奉行,就是最大的供養。所以這些事例都要給我們啟示,你不能一聽故事,「哦,老和尚的故事跟我沒關係」,那就受用不了了。

  接著老人家說了,李老師教的都是傳統的私塾教學法。大家要知道,方法對了才能出人才;方法錯了,你花再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培養不出來。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複講?為什麼我們要辦一條龍?你不用對的方法培養出人來,人家不相信,這個真的是一個信心危機的時代,你講得再好,「來,拿證據來」。所以這次聯誼會造成的反響不小,很多淨宗學會同修都發心要來護持一條龍。為什麼?因為莊居士他們團隊帶孩子帶出成效出來,大家一看了很受鼓舞。而且他們示範什麼?述而不作,他任何的做法,老和尚教的,不是我發明創造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個都很難得。我們學習講經,也要述而不作,守這個老方法,「學耐心、學謙虛、學恭敬」。你看老人家這個話是講得很遺憾,「不在這上奠定基礎,稍微能講的時候」,稍微,不是說很能講,是稍微能講,「傲慢習氣出來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整個就完了」。這個是人生的閱歷,「人心惟危」,人的心念太細微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就會偏出去了。

  接下來老人家還講到他們學習的態度,李老師教的方法,教我們要全部精神貫注聽講,他就形成一個正確的態度。我們現在可以重複聽,因為有錄音、有錄影,有好處吧?有好處也有壞處,是吧?「我待會還可以聽錄音」,現在就很難全神貫注了。其實說實實在在話,現在都不能保證,怎麼保證未來?所以說到底還是修這顆心,不然你一些工具出來了,反而讓這顆心鬆懈了,這不得利益。所以哪怕是可以看錄像,都要當以後沒機會聽了那種珍惜。所以這段看起來是李炳南老師在教學生,事實上也是提醒我們,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怎麼護念自己?不能有僥倖,不能有這些心態,不能懈怠。進一步,我們能護念自己了,才護念得了學生。我們都護念不了自己,我們能教學生怎麼護念自己,不可能。所以是用自己的明明德去親民,是自覺去覺他。所以佛門提醒我們,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所以我們要當好老師,首先要先當好學生。當老師最重要的就是把最正確的學習態度觀念傳給學生,讓他也知道怎麼學。

  而且這種全神貫注是什麼?它的目的是教你開悟,每一堂課你都有悟處,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你的境界年年會提升,所以記的東西統統沒用了。這裡告訴我們什麼?最重要的是心境的提升,不是你背了多少,不是你記了多少,那是手段。但是當你記的時候,反而讓你不能全神貫注,那你就要自己看著辦了。怎麼樣的方式自己的受益最大,自己要觀察。我什麼都沒講,你們也什麼都沒聽,看著辦,修行要靠個人。所以老人家又點出來了,古來祖師大德教學的一套方法跟現代不一樣,現代這些方法幫助你記憶,記憶是什麼?幫助你分別、幫助你執著。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不能為人師,還能開悟?所以師父說你永遠不會開悟。所以是要領納在心,不是硬記一堆東西。你心清淨了,你真心為對方好,佛一加持,你那些曾經學過的它就冒出來了,很自然的。所以老法師說,佛法求的是什麼?就是用真心去應對一切人事物,你該做什麼、該說什麼,它會自然出來。我跟隨老人家的機會不多,但是跟隨的過程,我從來沒有看到人家問老和尚問題,老和尚說「等一下,我想一下」,一次都沒有。老人家是隨問隨答,他平常很清淨,心裡沒有妄念,人家一問他,就像鏡子一樣,馬上照得清楚。我們雖然不能馬上達到,我們要往這個方向去用功、去提升。不是人家問你的時候你清淨,你平常的時候心上就不要放事。常常胡思亂想,擔心那個、害怕那個的,那不行。

  接著這一段話很重要,「聽李老師講《華嚴》,我只聽了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之後,下面的我都能講了。」我們聽到這裡,我好好選老人家一部經,我把它學通、學透,學到解行相應了,其他的你會講,一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因為老師的思想、理念我知道,方法我也知道」,你掌握住綱領了。「我在台中學的是這個。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講」,大家要去觀察,老人家用什麼心態來講的,「用什麼方法講,活的,這是沒有辦法教的」。為什麼?直接跟你講,你又當作化學公式背了,一死背了它就不能活了,那活學活用。

  那一天,剛好我跟德國同修交流,那一開始大家比較熟了,還沒開始交流以前,我就看一位男的同修,他頭髮剪得很短,我就跟他說:「你剪這麼短,可不要讓你太太擔心,怕你出家了,剪那麼短。」結果他說:「這是我太太幫我剪的。」然後我就跟他說了,我跟大家說,我是在講他的頭髮,這是一個事,真正最重要的我要提醒哪個道理?要防止眾生起心動念,我們隨時可不可以考慮到,我這句話出去會不會惱害我太太?我這個行為出去,我家裡的人會不會很擔心?你隨時能感受到,你的心是柔軟的。所以是藉由剪頭髮這件事情把這個理彰顯出來,能夠體會這個道理的人,他就不是用在剪頭髮上了,他會用在哪?一即一切,這個是會聽的,不著相;假如不會聽的,「這個成德法師太操心了吧,那是人家太太剪的」,那他就體會不到說我們在講這個理的用意在哪裡。所以你只著在這個表面的文字相當中,你沒什麼太多收穫,甚至還會覺得成德法師瞎操心。所以這個都是活的,我們要看也要看活的,一體萬用。

  那這個要怎麼學?必須長期去聽,長期追隨老師,一堂課不缺,你慢慢在這個裡面去琢磨、體會,你體會得這些心得了,然後在自己的講台上靈活運用。這一段跟我們未來的課程很相關,我們之後來一起討論《認識佛教》,挑這個老和尚講得比較短的經,我們從老人家這些講座、經典,我們長期去聽。你不能聽到這一段說,我現在又跟不了老和尚身邊。你看又分別了,又自己預設了,設障礙了。事事無礙,這是真相。為什麼我們覺得好像很多事都很難辦?不在事上,在念頭。

  你說現在要辦一條龍很難,網上一條龍可以辦。大家有沒有興趣辦網上一條龍?我從三四歲該怎麼教,到大學,我全部的統統擺出來。當然我要招兵買馬才辦得成,希望大家共襄盛舉。老和尚也是這樣,他講也講圓滿了,他做也做圓滿了,看誰有善根福德願意效法、願意聽進去。那我們也把一條龍的理論、做法供養給大眾,認知到的父母,他自己就會在他的小孩、他的家庭裡面,他已經認知重要的,他見縫插針都會把時間給擠出來,只怕有心人。有時候一天可以聽三個小時經的人,不見得學得比一天只能聽半個小時的人好。大家去觀察看看,善不善用心才是關鍵。當然,他那半小時很用功。再來,他在工作的時候也是在薰習,也是在解行相應。他工作的時候行中有解,他聽經的時候解中有行。因為他工作的時候,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對照經典,他不是行中有解?他每天都在思惟經教,那不是很歡喜?你跟同事相處都做四攝法,哪有什麼煩惱?所以這個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心態調對了,生活、工作、處事都是享受,都在福慧雙修。

  所以老和尚提醒,你學他每句怎麼講,那是學死東西,那個不能變化,不能契大眾之機。後面老人家還講到,大講座最不好講,素質參差比較大。其實最關鍵的還是什麼?你真心去講,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都會歡喜。所以「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佛陀就是真心流露。我們雖然還達不到,但是我們用的是相似真心,我們用的是時時提醒自己要不離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來講每句話。有這樣的誠懇,《大學》說的,「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你用這樣的心境來講課,聽眾會很受益,再來,你會常常靈感冒出來。

  我曾經跟一些老教師,教了一輩子書的,我就問他們,我說:「請問,常常回來找你的,過節的時候回來找你的,是你什麼時候教的學生?」他們說:「前幾年教的。」我說:「前幾年教的時候,你的教學能力、方法最欠缺,可是為什麼他們最常回來找你?」後面愈教愈熟了,熟了就變教書匠了;一開始的時候,傾盡全部的心力,那孩子他能感覺到。所以不能著相,要看那個最根本的,就是心。所以老法師說的,講學百分之九十真誠心,這些方法技巧,充其量不超過百分之十。什麼是本,什麼是末,我們隨時要掌握。可是人在境界當中很容易捨本逐末,你做任何事情,也很容易捨本逐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有一位台灣念佛成就很高的法師,他叫圓因法師。他說修行有三大錯,第一個,「求多不求精」,就喜歡學很多,不專精了。所以老法師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求多的人就好像今天學學這個,明天學學那個。應該是「此未終,彼勿起」。要跟挖井一樣,你要一口井挖到水,你不能挖了幾天再換一口,挖了幾天又換另一口,挖了七八個井都出不了水。第二是「逐末不求本」。就好像說我們講學的人,本是真誠心,但是很容易希望求這個技巧、口才,很容易被才華吸引。我記得我第一次在民族大學,在北京民族大學講課,講了兩個小時,下來之後有個年輕人一直追我,追上來了,我們聽到腳步聲,我趕緊停下來等他,他到我的面前還在喘,然後說:「蔡老師,你的口才真好!」我當時候聽了很感嘆,我講了兩個小時,講了好多歷史故事,我看應該林則徐跟范仲淹都講到了吧,他都沒有觸動,他最觸動的是什麼?口才真好。其實我們講每一句都是希望供養他們的,他都沒收到我的心,他還是在拿他要的東西,口才。所以我們會不知不覺在這個浮躁、急功近利、捨本逐末的一種風氣,我們自己也不知不覺受影響。所以這是第二個提醒。第三個提醒,「求解不求證」。很喜歡聽經,聽一聽沒有行、沒有證,就是「不力行,但學文」,那就容易「長浮華」了。所以這些都是過來人的話,我們肯放在心上,就能少走彎路了。

  那接下來老人家也把他的心法傳給我們了,也是李炳南老師傳的,就是「至誠感通」。其實不管我們是弘法還是護法,至誠真的都能感通,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所以學習這一篇,我們要能聽懂老人家每一句話的一個懇切的用意在哪,不然時光飛逝,你看一年又過去了,我們得要「德日進、過日少」才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不能再蹉跎了,不能囫圇吞棗、不能走馬看花。人生最值得愛惜的就是命光,一分時光就是我們的一分命光了。尤其我們這一生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要拿到往生的把握,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要放得下這些習氣,所以每天要下真功夫,要對治,要放下,要會聽。

  那一天有一個同修,我們在交流的時候,他說我聽老和尚說,要趕快拿到往生的把握,結果我就把我所有的工作都放下了,我都不敢做了。我說老和尚這句話不是讓你擔心的,是讓你有警覺性的,可是你聽完這句話之後很緊張,法是讓你心安的,怎麼你聽法會聽出恐懼出來?那不是因為老和尚的法讓你恐懼了,是你本來就特別容易擔憂,所以你不只會擔憂不能往生,你每天看著你的孩子,你會擔心得不得了。所以你還是要把重點放在哪?放在你的心上,你要調掉你那些性格。當然我也不是直接這麼跟他講的,現在時間有限,我是把後面講了,我前面都跟他說,你不要那麼擔心,「黃金臂晝夜常垂」,「白玉毫古今不昧」,「自是不歸歸便得」,我們聽了顏會長的報告也要放在心上,「故鄉風月有誰爭?」先緩一緩他的一個情緒,然後再以老和尚這些經教的用意跟他做探討。

  所以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大學》有四句話,我們要常用來觀照:身有所忿懥,不得其正,忿懥就是你有情緒上來了;有所憂患,不得其正,你一緊張、擔憂了,這個就不得其正;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我好喜歡這個東西,我不吃很難受,這就不得其正了。可以享受,不能執著,因為你一享受了之後會貪求,就是執著了,這個東西很好吃,還想再買,給自己吃,那這個是執著。你說父母很愛吃,年齡也大了,多給他買一點,有時候人老了,這個胃口沒有像年輕這麼好了,這個我們都要體恤得到。所以修行不簡單,要在這個境界當中,要即相又要離相,離即同時,這個是功夫。所以可以享受,不執著,還增長道心,這就會修了。

  佛門也都是這麼啟示我們的,你看叢林裡面吃飯,要先念什麼?食存五觀,我們淨宗道場齋堂應該也都有念,「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我覺得這個食存五觀我們吃飯的時候念一下好,為什麼?你要吃以前充滿感恩心,這麼多人成就我吃這一頓。你是吃出感恩心了,吃飯也是修行,增長道心,念施主恩、念眾生恩。所以我們也期許新的一年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時時保持住,那就處處是道場,處處是積功累德了,那我們將有最充實的一年,走過無怨無悔的一年。

  好,今天時間已經超過了,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