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護人才扎根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0/7/4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64-0003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一起共學是第三次,前面我們有一起探討了幾個重點。《大學》裡面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一起切磋琢磨。尤其這個末法時期,蕅益大師有一個開示,「淨社銘」,淨土宗的淨,社團的社,座右銘的銘。「淨社銘」講道:「淨土為歸」,歸宿一定是求生極樂世界,因為現在要靠自己的力量出輪迴幾乎不大可能了。而只要不出輪迴,問題沒有辦法解決,不出輪迴,哪怕是生了天當天王,那福報享盡了,還是又要墮落、又要輪迴六道。而且這個事我們必須觀察清楚,師長老人家說,三善道是觀光旅遊,三惡道是老家;黃念祖老居士說:「三途一墮五千劫」,只要墮到三惡道去了,那時間太長了;江逸子老師他畫「地獄變相圖」,其中有一個鏡頭老人家也是用心良苦。這些長者都是給我們表法的,他們在每一個領域行菩薩道。江老師他是在藝術界行菩薩道,用藝術來度眾生,其中「地獄變相圖」有一幕是「人皮缺貨」,就想當人都不容易,人皮缺貨了。

  我們冷靜觀察一下,我們馬來西亞哪一座山最高?台灣是玉山最高。我請問一下,那一座最高的山裡面有多少螞蟻?一座山螞蟻的數目可能就超過人類的總數,那請問大家,全世界的螞蟻是人類的幾倍?只有螞蟻而已,假如昆蟲呢?假如所有的畜生道都算上,那是天文數字了,所以當人不容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只有出輪迴才能解決問題。所以佛陀他為什麼棄位出家?因為輪迴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他再愛他的親人,還是解決不了問題。「善惡禍福,追命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假如不能出輪迴,再親的親人下輩子都不認識了,全部都隨業流轉去了。而且「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看這個世間隨時無常就來,你看現在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數這麼多,隨時都有可能被無常吞。印光祖師用這個字,都被無常「吞」,吞掉了,措手不及。我們看新冠病毒奪走了多少人的性命?這些人從來沒想過他可能就要結束生命了。

  所以我們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要修道?他為了成就自己,還有成就他的親人、成就一切眾生,所以他得要真正找到了脫的方法,不然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又已經聞佛法了,我們就得下定決心,這一生一定要出輪迴,淨土為歸。因為我們知道輪迴苦了,只要我們能幫得上忙,我們會盡力去幫助所有親戚朋友、有緣的眾生也了脫生死輪迴。這個是淨土為歸。

  再來,「持戒為本」。「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尤其我們給大家一起學習的資料,跟孝道有關。所以戒經裡面說:「孝名為戒」,戒的大根大本是孝道,「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就是一個人有孝心的時候,很多惡的念頭跟行為它就不會出來了。甚至於是有孝以後,孝心開,百善接著開了。所以《弟子規》說得好,「德有傷,貽親羞」,他心裡有父母了,他不敢以父母給他的身體去造惡,這樣是羞辱父母,他不願意這樣做。師長老人家那一段開示,「孝親尊師是圓滿成佛之根本」,所以我們得把本抓到。所以我們一起討論的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我們是一起討論、一起切磋,這個就是「淨社銘」另外一條,叫「善友為依」。尤其我們修行當中有一關不好過。當然,修行有很多關。大家以前有沒有看過武俠片?要出少林寺要過十八銅人關;然後《西遊記》說要過九九八十一關,這個八十一不是數字,它是九九,就是很多的意思。

  請問大家,你昨天過了幾關?大家有沒有算過,我昨天面對幾關?印光大師有一段話,印光大師說:「日用之間」,日用之間就是一天,他老人家說「萬境交集」,多少境界?其實我們眼所見、耳所聽都是境界,身體所觸,包含所吃的東西都是境界。吃的時候「對飲食,勿揀擇」,練不分別、不執著,那這個是會修行了。那我們想一想,昨天吃飯過了幾關?不想吃的,但是對身體有幫助的,把它吃下去了,這個有所突破了;很想吃,每次都會過量的,但是今天忍住了,這叫過關斬將。所以印光祖師說萬境交集,這個很重要。

  所以蕅益大師說「觀心為要」。「淨社銘」這四條,其實這個四條都是融在一起的。我們這個念頭有沒有貪瞋痴?有的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緊也得把它轉過來;我們不把它轉過來,我們就被它轉了,這麼一轉,就貪瞋痴一直相續,就隨業流轉。

  為什麼說善友為依很重要?因為考試當中有一關,就是習氣使然,渾然不知,我們太習慣這個壞習慣了,自己都沒有察覺,察覺不到就不可能去改了。俗話又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有一個同仁,好幾個同仁都提醒他傲慢,然後他都不覺得自己傲慢,他心裡想,我哪有傲慢?後來經歷過一些事才比較看得清楚。所以能夠承認自己的問題就不容易了。

  所以孔子在《論語》感嘆:「已矣乎!」已矣乎翻作現在的話就是算了吧、算了吧,「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他老人家感嘆說:我沒有見過能見其過,就是看到自己的問題,內自訟,這個訟就是悔過,自己懺悔自己的過,就是知過、悔過,還沒到改過。比方說「哎呀,我脾氣不好」,這是知過;「哎呀,我的脾氣傷了不少人」,這叫悔過,能做到這裡,孔子說已經很可貴了,他很少見到這樣的人。但是還沒到改,理有頓悟,真正覺得瞋恚不好,但是要去對治它,那要克己復禮,那得要真正具備勇猛心,我一定要把它突破過去,不然這個習氣一定又帶我去輪迴了,然後「立決定志」,我這一生一定要出輪迴,一定要克服這些習氣,「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再犯這個問題,「不計成敗」,今天又發脾氣了,不要氣餒,然後期許自己不貳過,我絕對不再犯,用這樣的態度去克制,愈挫要愈勇。我們一般又犯了就很洩氣,一洩氣又是另外一個沒信心、退縮的習氣又現前了。所以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打敗仗就打敗仗了,不要再有其他妄念,就趕緊把阿彌陀佛再提起來,愈挫愈勇。所以孔子說到的能見其過,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俗話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有福報的人就是肯聽別人勸的人。

  諸位同修,我們看這眼睛能往前看,左右兩邊不見得看得清楚,後面更看不到了,還有自己臉上有東西也看不到,除非照鏡子,照鏡子是反觀,這個比較容易看得到,沒有反觀也看不到。比方說我們談到這裡,現在我身邊的親人、朋友,他們會不會給我提諫言?會不會幫我指出問題?這個可以想一想,最近有沒有人給我提意見?其實我們一天當中說的話、做的事,一定有一些不妥的地方。假如說昨天我自己沒覺得有不妥,別人也沒給我提。我們就不說哪一天,昨天就好了,我自己有沒有發現?有沒有人給我提?這麼一想,沒有。那只有兩種狀況,第一個,我們是聖人了,自己沒問題,別人也沒提,這是第一個狀況,聖人;第二個狀況,自己看不到自己問題,然後也沒人敢講我們。這第二個狀況就very dangerous,這個狀況就危險了。

  我們一起共學,比方說我們一起討論什麼是根本,這個就是善友為依,相觀而善,「人家都能想到這個根本,怎麼我都想不到?」我們就「見人善,即思齊」了。而且這個團體,今天我們主事、我們分享了,旁邊的人都是旁觀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一回答問題,會不會太緊張?我們回答問題,會不會一開口答非所問?我們會不會一開口如入無人之境?一開口講話停不下來了。我們很多講學的人,慢慢講講講也會出現執著點,可是我們自己不知道。但是,比方說我們回到家,我們一講話,因為懂的道理不少了,一直講一直講,結果家裡的人說:「我可不可以去睡覺了?」聽思聰,聽到家裡人說我可不可以去睡覺了,這個我們就沒體察別人已經聽得有點受不了了;或者人家也不敢講,但是一直在打哈欠,我們還是如入無人之境繼續講。

  大乘佛法,二十二年講般若,就是練我們不能出現執著點。所以大乘佛法以自度度他為本,我們今天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不能利益自己,不能利益別人,那一定不在道中了。不在道中,造業了,對自己沒好處,對別人也沒好處。比方說我們今天講一句氣話,傷了自己身體,也傷了別人。所以隨時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目的在哪?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就是「大學之道」,我們要在道中,「在明明德」,就是恢復自己的性德,「在親民」,那就是去利益他人,幫助別人也恢復明德,然後「在止於至善」。

  這個是我們隨時可以自我提醒,我們有時候沒有這樣觀照,隨性了,想說什麼啪就出去了,後來後悔了,講錯話了,收不回來了。所以「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以般若為本」,這個是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這段話很重要,六度又以般若為本。我們說五度如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盲,眼睛看不清楚。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有般若就好像眼睛一樣,這個修才會修得對,這個修才不會修成輪迴的福報。我們說波羅蜜,波羅蜜是到彼岸,所以布施有般若才叫布施波羅蜜,布施沒有般若就是布施著相了,這個是輪迴的福報而已,這個我們可得想清楚。「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菩薩布施一文錢,可以消千劫之罪,他的心量是沒有邊際的。所以《金剛經》裡面很多教誨非常寶貴。

  我們看梁武帝,他做的布施很多,建的寺院就幾百個寺院,幫助十幾萬人出家修行,歷朝歷代修的這個福報,像他這麼大的很少很少了。可是他有執著,所以他見到達摩祖師這樣開悟的聖人……諸位同修,你們假如見到達摩祖師,第一句話會問什麼?再來,再問大家另一個問題,假如不久以後你遇到師父上人,你會問什麼問題?這梁武帝遇到聖人,開悟的聖人,他問的第一個問題居然是:「我做了這麼多事,有沒有功德?」他就有著相。所以他一著相,就把功德變成輪迴的福報。假如不著相,梁武帝以此功德,他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作佛。

  所以大乘佛法的法印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接著,「自淨其意」。我們一著相布施,心就不清淨了;我們一有執著點,心就不清淨。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是世間,要能自淨其意才是出世間。能自淨其意,那才是般若,作而無作,做完之後心地是清淨的。所以這個六度以般若為本,對我們來講就很重要了。所以我們得練,練不執著,得練看到自己的執著點,要懂得把它克服。

  比方,請教大家,一個當父母的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一不一樣?假如用同一個方式,那這個當爸當媽的有沒有執著點?你說不是要平等嗎?假如要平等,這五隻手指頭把它切平,平等。這個平等不能在相上,因為每一個孩子的稟性都不一樣,就是內心裡不能有偏心,不能大小眼,但是方法上要因材施教。

  所以當父母也要練般若,即相離相。在當媽媽這個角色,但是不能執著,假如執著,「他是我孩子,我都對他付出多少,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你看煩惱就接著來了,控制的念頭就起來了。所以即相就是在這個境界,還得離相,這樣心地才能清淨,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把媽媽的角色當好是不是善法?但是得離相去當媽媽,這個媽媽就是菩薩道。當老師也是一樣,不能對每個學生的方法都一樣,都是因材施教,當領導也是一樣。所以這個是講到般若。

  我們討論的是第一個,什麼是本?心裡面隨時要很清楚,從根本去下功夫。般若的運用就是隨時不會有執著,然後可以隨圓就方,遇到什麼人事境緣,他不會尷尬,他不會不適應。他換了一個工作崗位,「我以前那個工作崗位多好,現在這個不好」,你看他又生煩惱了。所以老法師說,跟什麼人都要能相處,這個才是沒有著相。不然跟善緣在一起,就好得不得了,形影不離;結果跟惡緣一面對,就每天很痛苦,在那裡攀比,都不能在當下的緣分去敦倫盡分。

  所以這個練不執著很重要,比方成德已經講話講了半小時,你們已經聽了半小時,假如現在換你講,你習慣嗎?一直聽也會不會執著?我現在隨便叫一位同修好不好?看他會不會很緊張?

  我們因為是第三次交流,我想說有沒有哪個同修,您先就前面兩次大家一起這樣切磋,你覺得對你有所啟發,對你的學習、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有所改變。有沒有哪一位同修,您用三五分鐘談一下?這個不用想,就是你體會最深的就好了。Ladies and gentlemen。

  我是剛剛普通話講得不夠標準嗎?我們這個前兩次每一個人都發言,講了不少話吧?有沒有哪一句觸動你的內心?緊接著你透過這個觸動,怎麼去做?做了之後有什麼體會?好,吳居士。

  吳居士:法師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吳居士:之前兩次我都沒有發言到,這次第一次跟大家做心得報告。雖然我今年三十五歲,不過就好像法師說的人生無常,無常幾時到我們不知道。有法師每個星期提醒我們人生無常,提醒我們趕快精進,我覺得非常非常的踏實。以前生活都是緊緊張張、忙忙碌碌,有時候忙到不知道到底在忙什麼,每天只是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忙,完全沒有為無常而做準備。我很高興我們每個星期能夠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花兩個小時的時間,來提醒大家無常,趕快修行,趕快成佛,趕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是我的心得分享,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好,謝謝吳居士。他有反思到以前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每天都很忙碌。但是我們看,老法師常常說,佛菩薩跟我們凡人生活從外相上看沒有什麼不一樣,因為佛菩薩也在各行各業行菩薩道,你會看的人才看得出來。但是差別在哪?用心不同,我們一忙起來,就隨順煩惱習氣在辦事情了。佛菩薩穿衣吃飯、一舉一動都是善用心,都是給眾生表法,做好榜樣,所以他穿衣吃飯他功德圓滿;我們穿衣吃飯,肚子裡還一堆苦水,所以心不一樣。所以佛門有一句話,歷事練心。會練的人,隨著每一天工作,他練出感恩心,他在工作當中更體會成就事情不容易,善事常易敗,善人常得謗,他愈辛苦,那個感恩心、那個設身處地同理的心都練出來了;練出很厚道,不會刻薄、不會批評;練出慈悲心,念念為他人著想,都是在事情裡面慢慢練出來的;練出真誠心,感覺跟人溝通心裡很真誠,效果特別好。還沒跟他溝通,前一天晚上想了很多招術、很多話術,結果真的跟他談的時候反而談不好。這個都是經歷一些事情,覺得至誠感通比較好,尤其跟人溝通,不能對人有成見。這個是練出真誠心。所以老法師常常說:「你會麼?」這就要會修行,會修行的人,柴米油鹽醬醋茶,無處不是道場,都能積功累德。

  看看有沒有哪一位同修,你下一個禮拜跟大家報告一下,我這個禮拜是怎麼歷事練心,我練出了什麼心。哪一位願意的話,再私底下跟你們的家長報名一下。有報名的成德有獎品,我去找一個比較稀有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真的,你每一句你沒真正去給它下功夫,你不知道那句話的法味是什麼,它到最後都是口頭禪而已了,歷事練心、歷事練心,人家一問,你練過什麼?答不上來了,入乎耳就出乎口了,入乎耳要「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我們感謝吳居士的發言,他也是功德。為什麼?這叫身先士卒,他帶動風氣,不然我就沒戲唱了,我感謝他馬上舉手了。我們接下來請林居士。

  林居士: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好。學生這幾個星期學到相當多的怎麼樣去改過,這兩個星期就比較更加注意謹慎自己的言語和行動,然後再觀察對方的反應,所以有些話不能講太多。就如老師所講的,我們要得到信任才能夠給別人意見。這一點學生認為對個人是非常重要,因為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遇到各種各類的人,他們本身有他們的因果,我們的因果跟他我們可能不了解,所以我不能夠隨便去反應,要看情況,適當的話才反應,不然就不說話了。這是學生想到這點。

  第二點就是關於學生也開始願意接受小輩的一些勸諫,我的孩子女兒女婿,現在他也比較大膽跟爸爸講,爸爸我要給您一個意見。學生覺得這是非常重要,因為這種態度就顯示他們能夠和爸爸更加溝通,願意給爸爸意見,學生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們也是很有誠心的告訴爸爸,如果你這樣的話,別人怎麼樣看你。學生覺得這點很重要。

  第三點就是說,學生就認為有必要每天多花一點時間寫一個經句,因為我們每個星期都學到一點。譬如我們收到文稿的時候就看裡面的經句,這一句我就學幾天,把它抄下來,就記在心裡,這個是非常受用的。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林居士。我們能夠在處事當中察覺自己需要調整的部分,這叫開悟。把它調整過來,那叫真修行。本來話比較多,現在懂得多傾聽了。甚至於還體悟到,講話也要具備一些因緣條件,信而後諫,人家信任我們,我們多講一點;人家還不夠信任我們,我們多觀察、多付出、多結善緣。而且剛剛林居士也講到,每個人的緣的狀況都不一樣,我們要設身處地,才好去給人家建言。所以「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你要給人家建言,你的那種心境就好像在這個事情裡面,不然我們講話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都是好像講得很輕鬆、很簡單,要設身處地去講。但是你是在因緣裡面做事,那你就要跳脫出來,不要有得失在裡面,不要有利害在裡面。

  再來,當我們覺得這個世界開始變了,其實是我們的心變了,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我們能放下領導、父母、老師的架子,為什麼這個架子要放下?因為我們也在學,我們也還沒學成就,我們不能打腫臉充胖子。甚至於有時候學生、孩子、下屬他善根可能比我還厚,那我假如還得硬裝個好為人師的樣子,那不是何苦來哉?我們用很正確的心態,跟家人一起共學,跟同仁、跟學生一起共學,反而我們這種謙退的態度真的能夠帶動大家,變成「善相勸,德皆建」。所以相信林居士家庭的氛圍應該不一樣了,氛圍一變,家和萬事興。因為上一次我們謝居士有講到家和,家庭的氣氛是本,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再來第三點,他說到多寫經句,其實這個是佛在經文裡面常常說的讀誦受持,你多讀,你多寫,他記住了,記住了才好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當中去觀照、去落實,不然我們在處世工作當中根本提不起來,那就只能隨著我們的習性去做事了,不是依照經教去做了。所以只要不隨順經典,那又是在造業了。我們是要當生成就的,我們一開始說淨土為歸,這是我們的目標,那我們要一直往這個目標邁進,就要隨緣消舊業,要隨順佛菩薩教誨的,我們再隨順貪瞋痴,那就跟極樂世界的方向是背道而馳了,所以不再造新殃。

  所以要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不知道這句話大家熟不熟悉,好像在我們的講義裡面有,「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大家這個講義有沒有看過一遍?假如你還沒有看過的,那就代表我們學習不夠主動。所以其實每一天都可以多認識自己,能夠反觀的話。所以修行這件事不能別人推我們,一定是我們主動好學才行。

  我們看了大家的心得,想說邀請幾位同修來跟大家做個分享。有沒有自告奮勇的?你有心得了,也可以先看著讀也沒關係,我不會強人所難的。好,高居士。

  高居士:成德法師、各位老師,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高居士:上兩堂課,因為成德法師發問了幾個問題,聽到了諸位老師的回答,學生也跟著回答,學習看到的是,譬如說那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成德法師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是什麼?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你跟釋迦牟尼佛,或者跟阿彌陀佛,或者跟師父上人、跟孔老夫子,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什麼?

  學生經過這兩堂課之後的體會也寫下來,這邊就是先講第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是什麼?從每位老師還有成德法師的解答,學生明白到,譬如說我們以《大學》的三綱八目裡面,根本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就是放下,放下什麼?物的欲望。放下格鬥,不跟別人鬥,而是跟自己的欲望格鬥。所以我們要放下這些所謂的貪瞋痴慢疑,放下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等,也就是老法師每次所講的那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只有放下,我們的心才會清淨,只有清淨了才能生智慧,這個境界也就跟佛學所謂的三學,因戒得定,而定生智慧,以這樣的學習。

  《大學》三綱裡面,譬如說「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所謂的恢復本性的德性;「在親民」,是為了幫助眾生離苦。明明德是自度,在親民是度他。「止於至善」,就是所謂的循序漸進,做到盡善盡美。在《無量壽經》裡面,這三個大綱,我們又可以第一句明明德就是所謂的「真實之際」,恢復本性,我們明白宇宙一切的真理之後,這個是要恢復我們的本性,這個是真實際;在親民方面就是所謂的「惠以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止於至善也就是所謂的「住真實慧」,跟佛法就很相應了。我們知道這些是根本,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這是以《大學》三綱八目來看。

  另外,諸位老師們也有說到了以四維八德、五倫五常的裡面找根本,最根本的根本就是以孝悌忠信為根本,甚至於淨業三福裡面,我們以第一福的孝敬、慈善為根本,還有我們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淨宗的行門五個科目,從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都以戒為根本,這個戒也就是無上菩提,也是《無量壽經》裡面的發菩提心為根本,信為道元功德母,信解行證以信為根本,等等的這些,這學習就跟我們淨土法門的這一切法門都放在一起了。乃至於一切的善法,我們這邊所說的是世間、出世間的善法,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這皆是根本。整個善法就是學習根本,以孝親尊師是根本之根本,就是我們要開始學習的地方,這個就感覺到整個答案已定,學習起來就知道這些。

  第二個問題是,你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師父上人、孔老夫子的身上學到什麼?

  學生只是舉了一些,譬如說我們以釋迦牟尼佛,學的就是在五濁惡世如何離貪瞋痴慢疑;學阿彌陀佛學到什麼?學到所謂的看破、放下,要精進、要發心、要立願、要選擇法門來修行,整個信解行證的順序我們也要知道,最主要要求生淨土而成佛道,整個也是發心立願、念佛成佛;從師父上人身上學到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孝親尊師、知恩報恩等等;孔老夫子是以溫良恭儉讓。這四位,我們的佛、師父上人、孔老夫子聖賢人他們所教導的表法,這只是一部分,而其實他們都圓滿具足,每一位身上都具足這個性德。因為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以上四個也是四即是一、一即是四,皆是一脈相承,為的就是輾轉教化、為人演說,這個都是成佛之道。

  這兩個問題發了之後,學生學習到是這些,整個學習的結語,學生是這樣看:整個根本就是宗旨、就是學習的綱領,也就是菩提、也就是總持,我們學一門也即是普門,最終都導歸到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那個還是大根大本,能夠統攝萬法,念佛的妙法,心作心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這一切學生就增加了學習傳統文化的信心,而且這正信,正知正見就從那邊學習出來。老法師的傳心法二十個字也與這前面的這兩個問題,什麼是根本?從這幾位聖人身上學到什麼?都是學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以及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學生的一些體會,請成德法師還有諸位老師們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高居士的分享。對於前面兩節課,高居士也總結得很好,尤其我們討論務本,他是抓根本,這個是總持的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孝親尊師這是總持,四十九年一切經教都沒有離開孝親尊師,所以你所有的枝葉它都沒有離開這個根本。修學要綱舉目張,要把這個綱領、要把這個根本抓到。所有的法門都是為了幫我們恢復自性。所以我們剛剛說觀心為要,我們在境界當中,我們的心是根本,我們的心是不是用的是真心。所以剛剛說二十個字,其中前面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觀照我們這個心不能偏離這五個心,一偏了,那就是造業了,就不是修道。所以《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個真心不可須臾離,一離就妄心做主,就造輪迴業了。所以《三時繫念》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這句話大家有沒有印象?三時繫念大家應該都參加過吧?但是這一句就高度提醒我們,不念佛的時候就打妄想、就容易造業了。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種子,修行人對念頭要有高度的警覺,克念作聖,不可以小看念頭。

  比方說現在我請教大家,哪一個故事讓你覺得念頭的力量很厲害?大家現在有沒有聯想到哪一個故事?有的話請舉手一下,黃居士。

  黃居士:阿彌陀佛,尊敬的德師父吉祥。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黃居士:諸位同學,大家下午好。剛剛德師父說了念頭快速的,因為最近學生一直在觀照自己的念頭,也會起心動念,所以對這個念頭,最近這幾個星期來都特別的守著它。剛剛師父講的有哪一個故事跟念頭有關的,之前德師父有講過的這個故事,就是女眾的監獄裡面來了一個很漂亮的女犯人,其中有兩位監獄裡邊的官員……

  成德法師:監獄裡,對,官員。

  黃居士:有兩個男眾,其中一位就起了對這個女眾壞的念頭,就想說要欺負人家;其中的一位知道了就馬上制止這位起了歹念的官員,這個裡面管理監獄的警察,所以這個事情就沒發生了。當天晚上這個制止、比較有正念的官員他的女兒家就來了兩位賊,進了兩個賊,其中一位也是對他女兒起了歹念,其中一位賊也制止了那位起了歹念的賊。所以法師說念頭它是非常非常快的,而且很強的。所以當天讓他女兒也沒有被賊欺負,這樣子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一直烙在自己的腦袋裡,所以說這個念頭要守得緊緊的,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對,謝謝黃居士。我們看他這個念頭也是感應,他有見義勇為了,他種了這個善因,這個念頭同時間就護念到他的女兒。我們要知道在古代,假如這個事情發生了,你說他們家不就愁雲慘霧了嗎?甚至出人命都有可能。所以你看一個念頭,為什麼老法師說一個念頭遍虛空法界,這個力量是很大的。因為我們常常要提醒自己,有機會也要護念別人,假如說哪一個故事最能讓人一聽感覺這個念頭很厲害,假如我們當下腦子裡一個故事都沒有,那首先有沒有很好的護念自己的念頭?再來,利益他人的心不夠切。假如我們很想利益人,你一看什麼書、一聽什麼經,你就會把它記起來,放在心上,一有機會就可以去提醒別人。所以你看我們這麼一問,我們會反思的話,我怎麼都沒有準備?對,念頭很重要。黃居士為什麼聽這個她就記住了?她有自愛,她也有愛人,她這個警覺性起來了。所以一個故事也是明明德、也是親民。

  成德印象最深的,老法師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翻譯的安世高大師,他前世不是有一個師兄弟嗎?明經好施,明經是很聰明,經教也是算了解的;又喜歡布施,這善根已經很可貴了。可是他去托缽的時候嫌飯菜不好,起了一個瞋恚心,結果這一世命終,就因為這個瞋恨心墮到畜生道,去做龍王了。一個念頭就是一個輪迴的種子,怎麼可以不謹慎?剎那即結業之所。所以《三時繫念》這句話真正聽懂的人,他一定會下功夫去克念。可是念頭太多了,就得用一個萬法總持,六字統攝萬法,直接南無阿彌陀佛提起來。念佛即是自心現,「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我們研究了《十善業道經》,「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十善業道經》是不是這一句最重要?怎麼做?念這一句佛號就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就是經教你研究完了,怎麼落實?就是這一句六字統攝萬法。《金剛經》說:「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就講了這部《金剛經》。心應云何住?南無阿彌陀佛。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剛剛我們高居士說的,六字洪名來統攝。剛剛我們才討論,六度以般若為本,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又以六度為本。其實這一句佛號就是六度總持,所以六字統攝萬法是真的,非常殊勝。蕅益大師有一段話,說「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身心世界都放下了,這不是布施嗎?內捨六根,外捨六塵,這個是捨得更徹底了。「真能念佛」,佛號相續,「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你念佛,腦子裡哪還有誰對誰錯?「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你看他都沒有夾雜其他的妄念進來,很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他沒有被妄念又牽出去,「即大禪定」。「真能念佛」,老老實實靠倒阿彌陀佛了,「不為他歧所惑」,其他的法門、其他的路,他很專注的就修這個法門,這個是大智慧。現在修行的人不能得力,就是換來換去的,就沒有辦法一直深入了。所以這個佛號裡面也有六度。

  所以我們看,平常沒事的時候佛號一定要提起來。念佛是今心,心上真有佛。所以真正遇到事情了,我們也是以這個理智來調伏情欲。比方我們剛剛說的六度,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惡業,忍辱度瞋恚。真正遇到境界,脾氣要上來了,怎麼辦?提醒自己要修忍辱,以理智提起,要懂得忍,不管是反忍還是觀忍。

  這個六忍有發給大家嗎?六忍,黃念祖老居士講的,再發給大家做參考。

  比方說在境界當中,佛菩薩安排,都是來考我的,考我內心還有哪些習氣,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就不會跟人對立了。所以這個都是在境界當中拿經教來調伏自己的分別執著,以理折情,這個在佛門叫做對治悉檀,就是對治自己的習氣。六度都是對治的,精進度懈怠,懈怠的習氣起來了怎麼辦?用精進來對治。禪定對治散亂,般若對治愚痴。

  高居士剛剛也把我們這兩次課程的重點都有講到,而進一步我們說解行相應,理有頓悟,事要漸修。我們學釋迦牟尼佛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那我們這兩個禮拜是怎麼用功的?我怎麼對治貪?我怎麼對治慢?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我要效法孔子溫、良、恭、儉、讓,那這一個禮拜我有沒有更節儉?這一個禮拜我有沒有更謙讓?這個我們得自己檢查自己。我們都知道孝親尊師重要,我這一個禮拜的孝心有沒有提升?孝心提升了,言行會不一樣,我的言行有什麼改變?

  好,我們來請一位同修,她的心得分享得挺好的。我們請林居士來分享一下,她在孝親方面有一些體會。

  林居士:法師吉祥,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林居士:法師,學生因為在法師第一節的問題上,就是問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的時候,發現到自己的孝順心不足。然後看到師父說所有的德行都要從孝敬的心生起來才能成,就覺得自己不可以逃避孝順這一課。之前聽佛法、傳統文化,在孝順這方面學生會去越過它,有時候因為覺得自己不能夠接受父母的一些缺點,然後覺得修行如果不是很孝順,也好像不是很大的問題,所以就沒有怎麼去在乎孝順這塊。

  上了兩堂課,看到師父說孝敬之心是根本,其他的德行才能夠成立,就覺得我不可以去越過這個,不能逃避,我一定要面對它。常常讀《弟子規》:「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我有沒有去想父母的恩德多,還是我去想他的缺點多?常常以前都是想他的缺點比較多,所以就很難盡到一些孝心。像現在我就把這個念頭要落實、要轉過來,去想他們的恩,這樣恩想多了,那個缺點真的好像沒有怎麼看得見,比較不再去放大。

  最近因為父親的身體有一些毛病,從他跟我在電話中交談的時候,發現他心很不安很不安,我就想我應該去陪伴他,把所有的恩怨放一邊不去想,陪伴他去做檢查。父親最後在我們帶他去看醫生的路途中,他就跟我說:「如果妳沒有來陪我的話,我實在是沒有辦法去做檢查,實在是很害怕。」然後我聽了這番話,其實我心裡是覺得做對了,這是對了。

  所以雖然在孝心上我還是不太細心去留心到父親的一些感受,有時候講話會比較衝,但是他沒有怪我,他也很信任我,現在他也肯聽經、念佛、讀《無量壽經》,我們都會拿出來一起討論、一起鼓勵。這樣我覺得父親其實他善根很厚,我也覺得真的所有的缺點其實不要計較吧,大家都在輪迴之中,都很苦,不如一起修行脫離,這樣做才對。

  有一些朋友他看到我這樣子,他們有說很慚愧,就是看到妳這樣子對妳的父親,覺得自己很慚愧,不太能做得到去孝順自己的父母。我也跟他們說,其實這個是天性,發得出來的,只要自己願意這樣。所以聽佛法,就是聽經很多經句都非常好,但是如果孝順方面沒有做好,我也覺得很不踏實,所以現在學生是努力在孝順上多做一點,然後多感受一點。

  包括我跟家婆一起同住了十五年,這十五年當中其實很多心靈上的衝突,表面上不敢跟她衝突,因為她畢竟是長輩,但是她其實也感受到我一些不是很喜歡她的那種情緒,其實她也感受到,她也很包容我。現在對家婆我也同樣要拿出對父親的心,雖然她不是親生我的,但是我應該要把她當作親生母親一樣。這樣子我就常常會在讓老人的心更安,因為我發現到身邊的老人,其實他們的心是比較重要的,他們的心通常都比較無助,如果有人傾聽或者跟他們交談,關心他們的話,他們的心開了,他也能接受你講的一些話,勸他也容易,教他念佛他也不會抗拒,這樣子比較真實。

  以前我比較執著,我一定要聽經、念佛、拜佛,我的那個定課沒有做到,我心裡不是很喜歡,然後就是覺得這些長輩,我要聽經念佛的時候你們就打電話來,要就叫我做這樣、做那樣。但是後來經過法師這樣說歷事練心,其實妳讀經多、聽經多,目的不是要在生活當中做的嗎?佛菩薩就安排給妳做了,妳還看不懂?所以現在就沒有這麼執著,有時候該讀經的時間,剛好有長輩叫到,父親打電話來或者什麼,這個其實就是我在練,我在把我所學的練,我心裡面就沒有這樣起這些煩惱,起這種很執著相上的煩惱,就比較輕一點。當然聽經還是需要的,對我來說。

  成德法師:對。

  林居士:我也是盡量有時間我就聽經、念佛、拜佛,因為在這個過程,我可以更了解我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到底跟經典講的對不對,因為有一些感受我也不是很確定,我的想法到底對嗎?這樣一定要有一個指導,聽經、念佛、拜佛一定是要的,很重要。所以現在我感覺很和諧了,家庭的氣氛,因為自己希望家和萬事興,從孝順做起,就真的自己的心靈上也比較踏實。然後我先生也很開心,他很支持我聽經、念佛、拜佛,我懶惰的時候他還說:「妳做完功課了沒有,交功課了沒有?」

  成德法師:妳現在有護法了。

  林居士:其實要上這個課,也是他一直勉勵我來的,我其實沒有什麼想要上,我沒有什麼把握,坦白說我沒有什麼把握,因為每一個星期六要上,時間上我又覺得我能不能做得到?然後我說,上了好像又有使命感、又有壓力。他說:「妳不去上,妳就對不起妳的老師。」就是講很多道理。我說我如果上你就支持我,我沒有時間去煮飯了今天,每個星期六。他說:「沒關係。」他完全沒有反對,他很支持我。所以這一方面,然後包括因為我本身是住在吉隆坡,爸爸家人是在馬六甲的,所以我常常有事我要回去馬六甲。有時候我不好開口跟我家婆說,因為畢竟是回娘家,怕家婆不高興,但是我先生他會幫我,他一答應了,他就可以了,就說妳回了,沒問題,就是讓我們心裡面沒有去牽掛。然後孩子也滿能理解我的,我說我要回去照顧阿公生病了,他也很支持,我也是很感恩。

  所以我覺得如果孝心發出來去做,身邊的人其實他們是很支持的,一個孝心的力量。所以以前我也覺得老人佔用我很多的時間,我沒有什麼私人時間,我很不高興。現在對於這個私人時間,不能全然去照顧長輩,其實是一種不對的想法。私人時間其實這個私人就不對了,所以現在我也比較放開了,什麼私人時間,有私人時間妳就做,沒有的時候要貢獻妳就貢獻,就這樣子。

  謝謝法師,多說很多,感恩。

  成德法師:謝謝林居士。私人時間怕會增長自私。「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就把這個自私慢慢調伏掉了。首先也很隨喜林居士她盡這個孝道。我覺得她們家應該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是妳的使命。「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這個是蓮池大師對我們的勉勵。而我們聽了師父上人的教誨肯去做,這個是善根。

  剛剛林居士在敘述的過程,不知道我們聽的時候有沒有受用,比方這個孝道有這麼重要嗎?我可不可以跳過去?請問,我們現在還有沒有不敢面對的人、不敢面對的事?不只是孝道,我們要敦倫盡分是大道,我們要去敦倫盡分的時候,會不會遇到不敢面對的人、不敢面對的事?這都是歷事練心。而且這裡面還含著修行是要依照善知識教去做,你看我們的思惟裡面,我想要、我不想要。所以我們是真的跟老法師學嗎?當我們在挑哪些要做、哪些不做的時候,已經是用我們的揀擇。不是對飲食勿揀擇而已,這個對的心態要用到一切處,吃的時候不分別、不執著,學習的時候也不能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

  更何況四大菩薩就表我們修學的次第,第一個就是地藏王菩薩,他的法號就在提醒我們,我們學佛就是要恢復佛性、恢復性德。怎麼恢復?地藏是開發心地寶藏。怎麼開?孝親尊師,你不從這裡開不了。大家現在看,現在學歷高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他那個是積累知識技能,不是開發性德。所以一定從孝親尊師去做,不能挑著。我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沒有盡孝道,應該沒有很大的問題吧」。這個老法師沒這麼講,老法師說修行從這裡,大圓滿就是孝道,孝親尊師圓滿了,你就成佛了。所以有從孝親那叫有根;沒有從孝親,修了一輩子三五十年是沒有根的,外在給人家看像個修行人,事實上一點功夫都沒有,沒有根。

  而且你看師父上人說的,中國的教育第一個目的,恢復父子有親;第二個,把這個父子有親延伸到對兄弟、對家人、對鄰里鄉黨,然後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中國老祖宗的教育這兩個目標。大家有沒有印象?這個我們都很熟悉,但是我們要反問自己一句話,我父子有親恢復了沒有?我假如沒恢復,我能不能把孝傳遞給別人?我能啟發別人的孝心嗎?所以這兩個目標還建立在第一個基礎,自己要先恢復。說實在的,只要父子有親沒有恢復,我們會見父母過,鐵定見別人的過,然後我們人際關係相處一定會出現問題的。我們跟人相處的問題,源頭都在跟父母相處上。你看《孝經》講得好,「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因為孝心真的開了,他的性德就慢慢顯,性德裡面怎麼會有惡於人?怎麼會有慢於人?

  可能有人要問:「可是我看這個人挺孝的,但是他對人還是很凶?」那他那個孝是愛緣慈悲,就過去生跟他父母緣不錯,這是愛緣慈悲,可是這種愛緣慈悲會增長情執。真正是跟性德相應的孝心,他會推己及人。「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他有了孝心以後,他只要見到別人的父母,那種尊重的心自然就提起來了。成德自己回想去同學家,人家說這是我姐姐,我一聽到姐姐,很自然的那個恭敬就起來了,因為我有兩個姐姐。「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就很自然的從這個性德就會延伸出去。

  所以愈清楚怎麼開發性德,就愈會體會孔老夫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從這裡開發出來了。但是我們要相信這是我們本有的,只要把障礙放下就好了,決定可以恢復,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

  所以林居士也是在提起要去盡孝過程,很重要的一點她會反觀,她的心得裡面就有提到,她父親要去檢查,她先給她父親講,你不要排禮拜六,因為她禮拜六有事,她說你不要排禮拜六,就先跟她父親這麼講。我們要知道,念頭是根本,我們這個念頭是先想父母還是先想自己?我們是先給父母方便還是先給自己方便?看起來好像要盡孝,事實上裡面夾雜著還是自己擺前面。我們處世是先給別人方便還是先給自己方便?

  老法師說,十六個字沒放下,佛門進不了。哪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們的念頭都把自己排第一位,那這個自私自利不可能放下,也很難說不增長,都有可能增長。所以修行過程要先認識自己的狀態,自知、知過,然後去把它轉過來。強者先牽,我們這個先想自己的念頭比較強,這個念頭是六道輪迴的因,這個是我執。所以剛剛有一個詞叫做「私人時間」,這個假如明理的,這個我執要放下。

  你不要擔心,說我都為別人,我累死咋辦?我還沒見過為別人累死的,不要太擔心。你都不為自己,你歸佛菩薩照顧,佛菩薩有智慧,他給你的遇到的因緣任務不會壓死你的,你放心好了。佛菩薩同體大悲,我們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就對了。

  再來,大家不要著相,任務再大再多,你把心念守好就好了,哪有那麼複雜?因為這個事情成不成,那個是佛菩薩、祖先在承擔,我們還有那麼多業報,我們還是業力身,怎麼可能是……我們只是在佛菩薩、祖先的護佑之下其中一個螺絲釘,我們把它拴好就好了,我們把我們的心用好就好了。所以我們在為大眾服務覺得壓力很大,那個是自尋煩惱,就把我們的心念守好就對了。這個心念守好了,全世界也守好了,因為整個宇宙是自己的心念變的。

  所以她有提到跟她父親講說,不要選禮拜六,後來自己馬上觀照到了,馬上又打電話給父親說,「你安排哪一天都可以」,都配合父親的時間。她後來在陪伴父親的過程,她還盡量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就歷事練心了,我有沒有不耐煩?有沒有為父親設想周到?有沒有真誠念佛保佑父親、給父親迴向?她說坦白說都有欠缺。我們都還做得有限,可是有沒有看到佛菩薩加持有多強?你看,她在整個勸父親的過程就挺順利的,因為所有的諸佛菩薩都是至孝之人,我們才有一點孝心出來,那個加持力就不得了。所以《孝經》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而且她提到的不能見父母的過,我們要效法大舜,「孺慕號泣,負罪引慝」,他那個孺慕就是念念都是想著父母的恩,沒有父母就沒有我。有這個心境的人,父母的過錯不會入自己的心,因為這個身命本來就是父母給我的,我可以為父母犧牲我的身命。

  就像我們看那個泰國的片子拍得很好,那個芭乍老師,大家還記得吧?我覺得看那個片不流眼淚也挺難的。你看他那叫的每一聲,「媽!」聽了都非常感動。所以你看這個芭乍老師說,「我的生命是我的母親給我的」,所以他念念就不忘恩德。我們為什麼請大家看五個我們二十四孝前面的故事?這些都是佛菩薩來給我們表演的,我們中華兒女是太有福報了,代代都有聖賢,代代都是佛菩薩應機的。而且都給我們表演,又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又給我們表演得這麼徹底,我們要好好珍惜這個福報。

  諸位同修,你們看了這五個,有繼續往下看的,把二十四孝都看的請舉手。假如你只有看五個,那叫聽話,但是不夠主動,成德又沒有說不可以往下看。你們不會看得,太好了,繼續往下看;還是說,沒辦法,這成德法師規定的,只好看了。

  所以我們看這些心境,我們說慕賢當慕其心,真的能這樣去學,你看一個德育故事,這個聖賢人的心境就跟你合而為一,這是真正善學的人。大舜負罪引慝,「父母都沒有過,是我做得不夠好」,這個入我們的心,真的就這樣子跟父母相處,甚至於是這樣跟一切的人相處。

  我們看到「仲由負米」,他「生事盡力,死事盡思」,父母在世的時候,他竭盡全力去奉養,他很快樂;父母已經往生了,那種父母的恩他都放在心上。縱使他當了這麼大的官,他也沒有被這些財色名食睡污染,你看,他看到這麼好的食物,他沒有被污染,他反而想還不如我替父母負米。我們父母假如不在了,我們心裡面有沒有時時能夠想到他們的恩德?有沒有時時鞭策自己「一人得道,九祖升天」?甚至於每一天不能懈怠,精進念佛,迴向給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所以我們都可以為他們奉獻一切,因為我們的身命從他們來的。就像我們的慧命是從老和尚那邊得到的,沒有老人家,我自己是隨業流轉,所以能盡力為老人家做點事,內心反而覺得比較踏實。

  我們看到「閔損蘆衣」,也都是不見後母的過,心裡都只有這個家,心裡都只有父親、後母、兩個弟弟。所以你看,他留後母的這句話是從他的肺腑中醞釀而出。就是這個二十四孝他可能是一個動作、可能是一句話,可是他那個內心就是一種至孝。你看「黔婁嘗糞」,那醫生只告訴他你嘗嘗你父親的糞便,假如是苦的可能還有救,甜的可能就比較危險。你看他一聽完馬上就去嘗,那就是一個動作而已。你看「陸績懷橘」,就是放個橘子而已,可是那都是出於至孝。所以古人留這些榜樣給我們,就是要從這些細節處,我們去向他們效法。他們其實就是表演給我們孝子心中只有父母,他沒有自己。所以閔子騫他這句話一出來,縱使是鐵石心腸的人,聽了也會被他感動,因為人之初性本善。

  包含曾子,你看他上山去砍柴了,家裡來客人,你看他的母親一咬手指頭他就有感應。看這個故事我們反觀,我現在能這樣嗎?能跟父母同心嗎?這是我們本有的能力,不能說看了曾子,「是曾子做得到」,每個人都做得到,那是天性,我們要把它恢復過來。

  包含老萊子,「恆言不稱老」,就一句話而已,父母在,恆言不稱老,他隨時能感受父母的心。我們當孩子的「老了」,那父母一聽,什麼感受?一個人他對父母的這種心這麼柔軟、這麼體恤,內化了,請問,他去處事待人接物跟同事會衝突嗎?他就很柔軟了。

  所以其實我們換另外一個角度,父母都不見我們的過,是我們都見父母的過。你看剛剛林居士說的,我們有時候也是對父母有情緒,你看父母從來不會跟我們計較,因為父母就覺得我們跟他是一體。

  再來,我們剛剛說不能執著、不能分別,這個是會修。在哪裡修?在我們現在所遇到的一切境緣,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所以剛剛林居士說的,這個家婆要當親生母親,你看,分別執著放下了。所以障礙不在境界、不在外面,在哪裡?在我們自己的念頭裡面有分別執著,才會有這些障礙。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真把她當親生母親,這個依報就轉了,那婆婆就真把我們當女兒了,這感應。

  這裡又有提到,所以這個生活事例剛好就印證我們剛剛一開始講的,般若就是要練不執著。可是我們不能學了佛以後反而因為學佛又產生新的執著,比方說執著每天一定要聽多少經、一定要念多少佛,那是不是執著?對。因為我們有執著了就會生煩惱,長輩一叫,「這個又來障礙我修行,真是冤親債主」,那就麻煩了。所以老法師說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念是今心,心上真有真誠、真有慈悲是念佛。所以坐在那裡阿彌陀佛是念佛,去為長輩盡心盡力的服務奉獻也是念佛。但是大家不要聽偏一邊,說成德法師說不用聽經、不用念佛,你們別害我。我們每天持續聽經、念佛是重要的,因為聽經,「慧須聞」,智慧要靠聽經聞法;「定須習」,要習定,定慧等持、定慧雙修,每天不可以不用功。

  所以聽經修慧,念佛修定。剛好有長輩需要我們照顧,我們一些本分要盡了,那這個可以放下,之後再補回來。或者我們要知道,定課不間斷就是讓我們不要懈怠,我們去照顧長輩又不是懈怠。所以要真實面對自己,不能欺騙自己,也不要不信任自己。成德覺得現在很多同修跟我在探討問題,我都覺得那個問題他自己問問自己就能解答了,自己沒信心,還得問別人。我們自己有沒有懈怠還問別人。

  但是因為每天有定課、每天有薰習,我們才比較容易保持。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我們現在撐不了三天,一天不讀經、一天不聽經,妄想就很多。

  今天我生意比較好,今天舉手的人不少。來,我們請莊居士。

  莊居士:尊敬的成德法師,在學習的當下,這兩個星期,我覺得我自己有一點點進步。為什麼?因為在看成德法師給我們的功課,尤其是王希海老師給我們的表法,讓我感受很深。剛才法師也說,師父也說,我們的心念很重要,因為我看到他的孝順,他是用心來愛他的爸爸,心心念念只有爸爸,因為只要他爸爸還活著,還好好的活著,他的名聞利養、他的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他放下一切照顧他的爸爸,讓我非常的感動,也非常的慚愧。

  因為我們在開課之前我爸爸也生病了,我還記得第一次我們在試這個頻道能不能用的時候,我是坐在車上的,那時候我就是剛剛回鄉,因為MCO(疫情期間行動管制令)我們回不到家,剛剛好開放了,我們就趕快回去,我和妹妹兩個坐車回去了,就在車上在試我們的那個Zoom(會議軟件)能不能用。所以在那邊我們待了幾個星期,看到爸爸瘦了很多,心裡也很罣礙。因為爸爸一向來非常健壯,就是因為生病了,之前割了膽過後他就一直不舒服,然後回去看看,看到他瘦弱了,我過幾天又再會回去。

  看到老人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會跟妹妹輪著照顧。因為我們還比較好,我們家裡有兄弟姐妹比較多,所以都會輪著照顧。所以下個星期我可能會在家鄉上課,因為回去照顧爸爸。覺得父母親還在,我們能盡孝,是我們的福報。而且我常在做關懷,我們在做助念。其實師父講得對,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很多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別人的過失、別人的過錯,可是我們沒有想到是因為我而引起。老人家有時候講話,我們聽了不舒服,其實是因為我們態度不好,所以讓老人家覺得不舒服,他講的話才會比較重。我們如果有觀想到這一點,我們就要改變自己。

  尤其是對我家師兄,我家師兄這兩個星期來,我覺得他進步了很多,我學習他進步了很多。後來我觀想,應該是我改變了。因為為什麼?因為他脾氣比較大,很愛發脾氣,家裡的氛圍、氣氛就沒有那麼好。他也很好,因為我們在學習,他有跟著念佛。他禮佛,但女兒講他腳痛,禮佛不好。後來我就想想,不如我帶他敬拜《淨修捷要》,因為沒有這麼長,就跟著老法師的,我們一起跪拜。我看只是拜了整兩個星期,我就看到我們家裡的氛圍好了很多,他也很少再發脾氣罵人那些。而且我是覺得,因為有時候他發脾氣是因為可能我們沒有感受到他的需要,他不會表達,他要的東西他不會表達,他講不出來,可是我們又比較懵,沒有看清楚,比較粗心大意,所以他才會覺得,這麼簡單,怎麼你們不知道我要什麼?所以他才會發脾氣。

  那麼我也比較細心的觀看他的需要,因為我是覺得我們學習信解行證,最重要的尤其是這兩個星期,常常有善知識,就是有師父您在給我們指導、引導,讓我們看這麼多那些孝敬的。孝敬父母,其實老公也要孝敬的我覺得,因為他也是父母生的。我是很幸運,我這個先生很好,他非常的支持我學佛,我很感恩。所以我也告訴他,我們一起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現在是一起修行,感覺到那個家庭氣氛很好。也非常感恩我們所有的同學、所有的老師,這兩個星期感受很深,因為每一次聽了大家的分享,覺得都是好棒,全部都是學得很深,我自己我就沒有這麼多,這些東西我是實例的東西比較多。因為在做的方面我做比較多,在文學方面我比較差,沒有這麼好,所以體會寫東西或是講東西的話,那個脈絡沒有那麼清楚,不會講得那麼好。謝謝大家,也感恩師父給我機會參與。

  成德法師:好,謝謝莊居士。

  莊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這個真感情好文章,大家不要還沒講話就在想要脈絡,不要給自己這麼大壓力。莊居士的分享,我們也體會,真的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最重要的一個改變在哪?體會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真的。光是要完全相信一句教誨也不簡單,有可能裡面會夾雜懷疑,真的是這樣嗎?明明都是他錯。你真相信了,你會愈往自己內心深處去觀照,然後對外面也會去觀察,是不是我有什麼責任?我有哪裡做得不好?因為什麼事不離兩個字,因果。對方不高興是結果,原因在哪?一定有原因的,那這個原因裡面,可能還有我們做得不夠圓滿的地方。因為照理論講,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可能我的心境還沒到菩薩,我還有成長空間,所以有這樣的心境重要。我們剛剛說,關關難過要關關過,其中有一關叫「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只要見世間過,就不是修道人,因為那個心念就不在道中了,就不是真心,著相了,著別人做錯的相,就容易指責、對立、衝突。所以六祖大師說,「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看到自己有不足的,這個跟道相應。

  所以剛剛莊居士講的,父親有不歡喜,一定是我們是不是做得不妥、做得不夠周到,或者先生,就從對父親延伸到對一切人,我們跟他相處,他有不歡喜的,是不是我們還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你說我真的沒有不妥,那我跟你保證,他再跟你相處一段時間,他就被你感動了。因為人都有良心的,假如你都沒有錯,他還對你凶,那因為你前世跟他的怨報掉了,報完了他就被你感動了,一定是這樣的。所以《金剛經》說的,「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還人家侮辱、毀謗,「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老法師他說,他們都是幫我消業障,甚至於是冒著墮地獄的危險幫我消業障。所以老法師明白這些道理,他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對每個人都感恩。這些都是老人家修行幾十年的智慧給我們和盤托出,我們懂得效法,我們的修行路就少走很多彎路。

  剛剛還有提到,自己的丈夫她也當父親一樣孝敬,這個是延伸到大乘的《菩薩戒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個心境這樣就很可貴。還有提到說,是拜《淨修捷要》,那三十二拜加持力很強。有一次我們在香港,然後要上課要攝像,結果那個攝像的人就突然附體了,你看上堂課還有業力。結果當時候胡居士就講到,一起拜《淨修捷要》,拜到第二拜,才拜第二拜他就恢復正常了。所以這個《淨修捷要》的加持力很強,尤其對我們現在工作忙碌的人,那才三十二段經文,做一個功課差不多二十分鐘就可以了。也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慈悲,看到後面的人工作繁忙,但是這三十二拜又整個含攝大小乘,禪、密、教、淨這些法門的精髓都在裡面。

  最後我們再請我們年輕輩的跟我們分享,有沒有哪一位年輕人先講,跟我們分享一下這兩節課有沒有哪些感悟?好。

  顏居士:尊敬的成德法師,各位親愛的師兄們,大家好。妹妹出了一點問題,我其實也不知道要講什麼,然後就幫妹妹頂替一下。

  成德法師:有兄弟姐妹多好。

  顏居士:我很感恩師父跟各位師兄的允許,能夠讓我們年輕一輩加入這次的旁聽,真的是很感恩這次的機緣,也很珍惜。這兩個星期的學習下來,覺得非常受用。因為每次生活上面遇到的一些問題、煩惱,可是每次一來聽經的時候,很奇怪的,都會收到那些難題、那些問題的根源在哪裡,然後就會很受用,就會馬上感覺突然間就找到解決方法,然後就沒有煩惱了,就很開心。然後在學習的過程中,師父的諄諄教誨,每一字、每一句都非常的珍貴,師兄們的分享也是非常的受用。自己也在做筆記,就發現到真的有很多很多自己的習性、自己的念頭要去改,好像平常就會發現自己講話不耐煩就會發脾氣,或者有時候就會自尋煩惱,就是會有自己的執著,可是自己平常都不會發現,可是聽了經過後才知道,這些就是師父給出來很多盲點,就是平常自己都沒有發現,可是聽經了,原來這些都是問題,所以有很多自己的習性真的要去對治。所以心裡剛才突然間是一種感受,就是心裡很法喜,因為好像找到了目標,找到了很多自己平常修行在生活中要去努力、去改善的事情。這個星期接下來就想要好好的,就是師父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所以要真正的把孝順父母去落實。然後因為自己平常也比較容易懈怠,就是會懶惰,所以就是要好好聽經、念佛,然後師父講,師父剛才講的,可是我突然忘記了,師父講每天念佛很重要,所以要好好的聽話,要好好的每天努力念佛修行。然後我有問題想要請教師父。

  成德法師:對,對不起,妳這麼一說,我才想到有五個問題要回答,你看我一講又執著了,忘了要回答問題,您請說。

  顏居士:對不起,那天師父說有五個問題,就是師父剛才問的五個問題,然後我們要回答?

  成德法師:不是不是,大家的心得報告有五個問題,我應該是今天要回答的。沒關係,妳先說。

  顏居士:好的。學生想請問什麼是卑下慢?

  成德法師:謝謝,顏居士妳分享完了嗎?

  顏居士:我分享完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我們感謝顏居士,她分享到她遇到的一些情況,她要把問題的根源找到,這個態度是非常重要。我們說,找到問題才能對症下藥。而這個可能都要靠自己從心源隱微處,自己很深、很細微的念頭去找到原因所在。而且有佛法就有辦法,所以人生不要有擔憂,佛的智慧是圓滿的,有佛法就有辦法,既然都能解決,有什麼好擔憂的?我們有這個信心。她也反觀到自己會有不耐煩。修行,「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人一急、一浮躁就很容易上火,所以平常「一切言動,都要安詳」,「步從容,立端正」,「寬為限,緊用功」,「寬轉彎,勿觸棱」,「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隨時都練這個不要浮躁,心能夠安定,就不會因為急就產生不耐煩又發火了,都要找方法來對治。

  而且她也說到,好像發現自己很多問題,這不是壞事,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夏蓮居老居士說,「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灼然就是看得很清楚,「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看到過失叫知過,去改叫修行。所以假如我們還沒有體會過怎麼愈發現我的習氣愈來愈多,那我們連最起碼的兩關都還沒過。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華嚴經》你也會講,大經大論都會講,「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遶」,連佛門都還沒進,因為佛門很重視力行。

  再來有提到說,今天好像講到說每天念佛很重要,不只每天念佛很重要,一不念佛就造業,「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所以佛號一定要提醒自己,隨時只要不做事了,就要把它提起來。我們會懈怠主要還是願力不夠,假如我們真的發願,我這一生一定要把我的父母送到極樂世界,我這一生一定要把我的家人送到極樂世界,我這一生跟我有緣的親人朋友,我要盡力送他們去極樂世界,我們每天有做不完的事,都覺得二十四小時不夠用,不會懈怠,所以願力很重要。

  最後是卑下慢,就是我們因為自卑,然後產生傲慢,就是看到人家表現得好,有什麼了不起,不能隨喜他,反而還批評他。而事實上,很容易犯這個因為自卑產生傲慢。其實我們冷靜去看,我們不能見人善即思齊,就很容易卑下慢。其實我們看到人家的優點不肯去效法,那就是我們心裡有障礙,不然見賢思齊應該也是我們性德,很自然的。他的障礙就在因為自卑,又不相信自己,然後又不肯去效法別人,就產生這種卑下慢。

  自己不足的容易卑下慢,自己某些部分才華比較突出的變什麼?那就變成另外一種狀況了,比人家好也會傲慢,這個眼睛比人家大也會傲慢,頭髮比較黑也會傲慢。所以人這個傲慢心很容易起來,什麼緣都可能起傲慢。比方說我們學佛時間久了,人家才剛學的,「你才剛學,我都學二十年了」,慢心又容易起來了。所以這個四大煩惱常相隨,我們都要警覺性很高才能夠調伏。

  顏居士要不要談一談?

  顏居士:感恩,不好意思,讓大家久等了。

  成德法師:沒關係。

  顏居士:尊敬的成德法師,還有各位同學大德下午好,南無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顏居士:今天學生要向佛菩薩,還有師父上人、成德法師、父母,還有所有同修大德道歉,因為我今天遲到。因為我一直以為是三點半,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三點,然後爸爸那時候打一打(電話),「妳還在幹嘛?大家都在問妳了」,就上來了。所以真的要道歉,因為自己沒有注意看陳老師發的信息,然後就忽略了,所以要道歉。還有就是很慚愧,爸爸那時候前幾天跟我說,你們可以開視頻了,我就第一個念頭,「啊,要開視頻?」然後又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萬一我不能每個星期六都到怎麼辦?然後爸爸就說:「又太多自己的想法了」。然後就聽爸爸的話,要發心要發心,要發心佛菩薩才會加持妳。因為自己很幸運能在這,能夠聞到佛法跟中華文化的家庭裡面,所以一定要發這個心,希望更多人可以聞到,更多人可以幸福快樂。所以一定要改過,還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時候還是會冒出來,然後就是交給阿彌陀佛安排。現在就是因為又想到這一會應該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一會,所以還是要尊師重道。會有那種想法,應該是恭敬心不夠,尊師重道不夠,才會有那種想法,所以要改掉自己毛病習氣。然後祈求佛菩薩加持,希望更多人可以聞到這個法門、聞到中華文化,一起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您最後是一切皆成佛,「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勸發菩提心文》說:「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老人家已經九十四歲了,我們馬來西亞有這些年輕人真發心,剛剛顏居士說的,「交給佛菩薩安排」,妳這一個念頭出去,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都知道了,他們會幫妳加持、安排。我們要請佛住世,我們真的依教奉行,老人家一定會護持我們繼續弘法利生的因緣。

  當然,顏居士也給我們表一個法,「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她也是對著大眾這樣道歉。再來,我們不要有太多未來煩惱,要開視頻了,那每個禮拜不能來咋辦?你看我們的未來煩惱很多。還有很多過去煩惱,想到過去的事心情就不好,那都是過去煩惱;現在面對的事舉棋不定,現在煩惱。你面對現在的事,腦子裡都有老法師經教教我們的做人做事,就照著去思惟、去做就好了,怎麼會有煩惱?所以大家假如說當下遇到什麼事情,真的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我們都可以討論,有佛法就有辦法。然後我們也有很多罣礙,那我假如每個禮拜六都不能露臉,那成德法師會不會怪我?就有罣礙了。大家不要起這個念頭,起這個念頭是對我信任不夠,我的心量應該沒那麼小。不過你有這個罣礙,可能還是我做得不夠好,剛剛莊居士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得再好好修,讓大家放心,不會這麼牽掛。

  好,今天時間已經超過太多了,我們今天就交流到這裡。這五個問題我們下一次先回答,但是,假如這五個問題,問的同修你在這一個禮拜自己想通了,那就自己講,那就代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自己心一清淨了,自己就想通了。我這麼一講,你們不要回去又有壓力了,下次還要叫我講,我的意思說你想通了就講,不要有壓力。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