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7年幸福人生講座-弟子規種子教師研習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07/7/11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237-0014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們昨天提到,我們要恢復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這是本有的。必須去掉我們的習染、我們的壞習慣,從貪、瞋、痴、慢、疑去去除。說到昨天提的瞋,有一句古訓很值得我們去體會,「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而我們在領受每一句經句,都能體會得到這句經句它不只是用在某一個關係上,它可以用在一切人與人的關係上。所以,「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這個倫是指五倫。不只夫婦之間應該先反省自己、先要求自己,其實在君臣關係上也是如此,甚至於兄弟、同事、朋友之間亦如是。比方我們今天開會,針對我們已經辦過的活動,或是已經執行的一些業務,大家坐下來做個檢討。開會不能夠開了都不會,不能夠愈開愈誤會,結果變成批鬥大會,那就不好。其實我們說的家和萬事興,團體亦如是,假如變成批鬥大會,這個公司凶相已露。

  假如開會的時候我們是首先,我這一次哪裡做得不是很好。一個主管首先反思自己,當下那個氣氛就會非常受感染,可能那一場會議開下來,每個人都是反思自己的問題。都反思之後,這次活動就會積累很多寶貴的經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大家記取這次的經驗,就能夠再往上提升。所以各自責,真的是天清地寧。當然也不能開會的時候都不說話,開完會之後意見才一大堆,這都不是處世、講話適當的分寸。而我們在談話當中,我們的目標是如何能做得更好,去利益大眾、服務大眾。所以對事不對人,開完會之後出去都是好的夥伴、好的同仁。這是我們講到五倫。

  其實在五倫關係當中,還有一個師生關係非常重要。沒有師生關係,這五倫關係就很難非常融洽,因為「人不學,不知道」,這些道理透過老師的開顯,所以中國人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且師生當中也是各自責,天清地寧。在台中蓮社我們的師公有一次教學,學生秩序比較混亂一點點,師公並沒有說什麼,但是學生馬上就反應到自己失禮了。那節課下課之後,學生就集體到了老師的跟前跪了下來,拿了一根棍子請老師責罰。這當下師公拿起了這枝棍子就往自己身上打,他說是我自己做得不好,我自己沒有當榜樣,我沒有教好。所有的學生看到老師這一幕,都流下了淚水。

  這個故事是我在好幾年前,在台中參觀李炳南老師的紀念館,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好幾樣東西讓我們感受非常的深刻。我們看到了印光大師親筆給李老師的回信,李老師都把它保存得非常好,把老師的教誨深深放在心上。所以師公到了台灣,一輩子三十多年將近四十年的歲月,如一日一般弘揚儒道釋三教的文化。這是師志如己志,給我們做了表率。後來我又看到了那根棍子,我們第一個反應,原來這是李老師的教鞭。後來這位長輩才告訴我,這不是李老師的教鞭,是當初學生遞給老師請老師責罰的棍子。所有的老師感念老師的德行,把這枝棍子一直保留到現在。

  所以自我反省,自然就能夠調伏自己不好的脾氣。我們走在弘揚文化的道路上,我們的初心是希望每一人、每個家庭,甚至我們的民族得利,這是我們的初衷。我們絕不因為我們一個傲慢的眼神、一個粗魯的言語、一個意氣用事的行為,而障礙了任何一個人修學的道路,這是我們絕對不願意看到的。當我們有這樣的心境,自然就會謹慎、就會柔軟,更不可能會發脾氣。在這方面我們曾子,曾夫子非常用心在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不希望給我們古聖先賢、給聖教抹黑了。我們每天出門前要先照鏡子,照了看了很順眼,出去不會嚇人的時候才可以出門。所以諸位老師們,我們修普賢十願,「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從每天照鏡子照到滿意再出去,但是不要把鏡子照破了,這樣就沒有禮敬諸佛,鏡子也要尊重。我們能以喜悅的心面對他人,這個叫廣修供養。「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吐妙香,心上無瞋是珍寶」,所以我們的一言、我們的一行,我們所有的表情、動作都可以讓眾生生歡喜心。這個是瞋。

  再來痴,我們要用智慧才能夠破愚痴。孟夫子講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所以真有智慧的人,事事看到根本就是那顆心地。我們今天教導自己的孩子、教導學生也要看到心地上,不然很多事情我們可能自己聽起來都似是而非。比方我們在教育的行列上,特別強調要教出有素質的下一代、素質的學生。諸位老師們,什麼是有素質的學生?今年老師應試可以再加一題,「你覺得什麼樣的學生有素質?」這幾題問下來,保證他冷汗直流。以後就會流傳,假如要考上正式老師,必須上《弟子規》研習營。

  諸位老師,我們想想什麼樣的孩子才有素質?從哪裡看?從心地上看。比方大家希望孩子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甚至於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在家庭裡面去幫父母、長輩分擔家務,這個非常好,叫習勞。他真正去做,才能感覺到家人的辛勞,家人的不容易,所以讓他勞動。有個女孩,初中生,她們學校派一個作業叫「炒土豆絲」。諸位老師,在大陸的土豆叫馬鈴薯,我們的土豆叫花生,所以他們是炒馬鈴薯絲。這個小女孩那天就炒馬鈴薯絲,炒好以後,剛好我們有位老師到她家去,她就端出來給這個老師嘗。這老師嘗了兩口,「挺好吃的」,這個女孩馬上拿出一張紙說,「那請你幫我打個分」。她叫這個老師幫她打個分,她要回去交差、交作業。

  諸位老師們,當我們看到這張考卷,這張單子,我們會怎麼做?很好吃,我下次再來吃,然後給她打一百。她有素質了嗎?請問她炒土豆絲的目的是什麼?都是功利主義,她的心性長了沒有?她可能就是應付一下,分數打完之後,從此以後她還炒不炒馬鈴薯絲?她不見得炒。我們這個素質教育假如只是在外在搞一大堆活動,都沒看到孩子心性的狀態,徒勞無功!所以我們冷靜來想想,我們現在的教師所費的時間、精神比起兩百年前的老師多還是少?多。以前的老師悠哉悠哉,我們現在為什麼這麼累,反而沒效果?要找到根本!根本是心地,我們前幾天講到,你水要澆在根上,不能澆在葉子上,不能把葉子泡在水裡,適得其反都有可能。

  所以這個老師就問她,就告訴她,假如今天妳是用孝心來炒,是用體貼的心來炒這盤菜,希望家裡的長輩、父母多休息,妳炒得再難吃妳都是一百分,因為妳會不斷進步,最可貴的是妳這顆心。但假如妳只是為了分數,根本沒想到要幫父母分擔家務,妳這個心是不及格的心。這個孩子突然聽到這樣的引導,覺得滿新鮮的,「老師你講得很有道理,不過,你還是幫我打個分吧!」你看現在你跟這些孩子講這些道理,因為他已經長期沒有感受到這種心性的學問,我有時候跟學生講,講了十幾分,「老師,你講的考試又不會考」,他的悟門一點一滴都快被塞住了。所以我們到底是在啟發孩子,還是在把孩子的悟門給堵住?

  這個老師又問了,妳剛剛炒完土豆絲,妳那個鍋子有沒有洗?說沒有,奶奶還在洗。那土豆絲誰切的?媽媽幫我切好的。她怎麼樣?她就是所有都做好了,她就丟下鍋炒,沒我的事了。她能得到真正的啟發嗎?不行。所以,素質教育還得我們自己時時能觀照自己的心境,我們才有可能去引導孩子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比方看到孩子在打掃,一看,有些孩子很有責任心、很有熱忱。他在工作的時候非常歡喜,掃得都是笑口常開,掃好了跑過來跟老師說「老師,我做好了,您可以來檢查一下」,他是歡喜心做。有的孩子愁眉苦臉的在那裡「煩死了,又得做打掃」。同樣是把掃地工作做好,但這兩個孩子的人生命運一不一樣?完全不一樣。

  這時候假如老師引導,福田心耕,這個同學他以後面對事業、家庭的能力都在提升,他會很有福報。可是假如我們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做,我們當下就在墮落。今天有個同學在回答問題,當下我們「笨死了,連這個都答不好,老師,我、我」,那你舉這個手也是折福,因為你瞧不起人。但是你假如聽了這個同學講完之後,你是想幫助他的心,然後你舉手說「老師我有其他的看法提供這個同學參考,請多指教」,這個心是助人的心,是謙卑的心,增福田。所以一個人福分就好像存在銀行裡面的錢,愈存愈多。

  我們現在來思考一下,有一句古話講到「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文藝就是他的技術、知識、能力這方面。我們往後看到先後都要很謹慎,先後不能顛倒,顛倒了就麻煩了。我們來看看現在的教育,器是肚量、愛心,識是他的見識、智慧,現在是先啟發他的文藝,啟發他的才能、知識,還是先啟發他的心地?我們現在看到這個顛倒了,縱使是博士畢業,可能會把太太給氣死、會把父母給氣死。我們到國外去讀書,其實很危險的一點,大家要冷靜去觀照。外國講權利,一個人重權利,他就輕義務,那就是心地的消長,他時時想著我應該有什麼,他就忽略了他應該付出什麼。當一個人提起了我的道義是什麼、我的本分是什麼,他就不會去爭權利;他不爭,但該是他的還是他的。可是太強調自己的權益,那自私自利就會消長,就會愈來愈膨脹。所以從外國回來,假如增長了自私自利,那可能就不是我們當初想要的。

  而且到海外去,他們說講話很直率,他可能就顧及不到人情。舉一個例子,有個女孩她博士畢業回來了,另外一個男士也是博士,兩個先見見面,應該算相親。這個女孩的爸爸帶著這個女孩,就到了男方的家裡面去。男方家還有個奶奶,應該也八十歲了。這個奶奶坐在那裡,這個女孩,父母帶著她,她爸爸看到這個老奶奶說「奶奶,您氣色很好,沒什麼皺紋」。這個老奶奶確實氣色很好。結果這個女孩馬上說,「爸爸,奶奶皺紋一大堆,你還說沒皺紋,你說謊」。當場氣氛完全凝固,沒有人話接得下去,不知要說什麼。你看,她覺得這是直率,但是她感受不到那種人情當中互相的肯定,隨喜的味道在哪,她不懂。甚至於她講完之後所有的人情緒很低落,她還會覺得我最對,是不是?所以,思想決定命運,不是學歷決定命運。

  有個孩子他小時候成績特別好,他還有個妹妹,因為他成績好,妹妹比較不會讀書,爸爸重視哥哥,全心全意栽培他。這個妹妹讀書天分,下面這句話要講對,讀書天分起得比較晚,你不要說讀書天分沒有,那不對。很多人是他起得晚,但並不是他沒有這個能力。「人之初,性本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只要有好的緣,這個女孩還是會讀得很好。之前我在補習班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她讀文科的,物理、化學、數學都很頭大。後來在我的壓迫之下、在我的淫威之下,她每天在那裡咬緊牙根算物理,做題目。後來考上以後還回補習班教物理、化學,女的,還大我七歲。這次還有我補習班的同學來了,這都不能亂講話的。所以我們對人生要正確的認知,假如認知不對,很可能我們的意念都在讓別人的信心摧毀掉。你看他不行,那個眼光就是瞧不起他。所以對任何人都不能懷疑他的能力,只要他的障礙、煩惱去除掉,他的智慧就起來了。我們堅信、不懷疑,這分無盡的慈悲心就出來了。

  你看父親對兒子好,對女兒比較忽略,那麻煩了,對誰都沒好處,小女兒就自卑,兒子就傲慢了。後來這個兒子讀到博士回來,爸爸還想帶兒子出去繞兩圈,你看我兒子,名牌大學博士畢業。爸爸都還來不及這麼做,兒子走到他的面前來:爸,我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你底下還這麼多房子,趕快先過戶給我們。他講的有沒有道理?他講的每句話好像都沒錯。「爸爸,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對不對?對。每一句好像都沒錯,可是會把你氣到吐血,這樣才厲害。所以先後順序倒了,培養出來的可能是會讓一切愛護他的人,最後在那裡搖頭說不出話來。他講了這番話,他爸爸都快要精神出狀況了,他還不知道。隔幾天看爸爸沒有動作,又到郵局寄了個存證信函,跟他爸爸說「你假如再不給我,我跟你斷絕父子關係」。你看他有沒有素質?連自己的父親痛苦成這樣都感覺不到,他有素質嗎?這些情況都在給我們老師啟示。諸位老師們,假如這個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該光榮嗎?我們該在別人面前說,我這個學生博士。講不出口。

  後來他的爸爸幾乎已經是在進出精神病院的邊緣,幸好他的女兒孝順,站出來照顧他,給父親講「父親,我們統統不要你的錢,我每個月還給你五千塊錢,我跟我先生一定會好好照顧你,您安心養病」,才把他爸爸給救回來。當然這個兒子這樣對待自己的父親,那是大不孝。後來他的兒子生孩子,不到一歲,進出醫院動了三、四次大手術。好事壞事?很可能在這個當下,他的兒子或許能醒過來,「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所以諸位老師,我們不要只看到相上面在那裡分斷好壞,有時候反而這些境界現前,才會讓人反思自己的內心、自己的行為。往往都到生病很嚴重了,人才想到該吃素、該有慈悲心。

  我們現在來思考一下,哪些心地才是真正的素質?諸位老師,哪些心地是真正的素質?當然孝心不用說一定排第一位。再來什麼心?真誠的心。我們很冷靜來看,這些心地是隨著學歷愈高而增加還是減少?減少。那我們到底是在幹啥?你看那個讀到博士的,十個裡面可能有五個人他的眼睛長哪兒去了?所以,謙卑的心是素質。再來,謹慎的心是不是素質?是,不然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勤儉,這些都很關鍵,他沒有節儉,這一生必敗無疑;他沒有勤勞,他這事業絕對不可能有好的進展。這些心態都是成敗的關鍵。還有沒有?慈悲的心,這是仁愛心、感恩心。諸位老師,這所有的心在哪裡教?大家冷靜去看,這所有的心都能從孝心出來。「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一個人很有孝心,他謹不謹慎?他會不會勤儉?一定會。所以百善孝為先,孝開,百善都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求學問很有趣。

  諸位老師,這所有的心,在吃飯的時候能不能全教到?能不能?可以。吃飯前先幫忙,菜要節儉,不要浪費。侍候父母、侍候爺爺奶奶吃飯,而不是在那邊好好吃,一直吞。他會看看爺爺飯快吃完了,爺爺我幫你盛一碗飯,他多高興,爺爺多高興,他也很高興,時時都能夠顧全到他人的情況。吃一碗飯,吃一頓飯,他的心地能長很多素質。假如家裡有客人來了,我們當主人的能不能吃得很快?柔軟的心都從這裡來。客人才吃一半,你馬上都吞完了,「慢慢吃」,人家吃得很緊張。包含對自己動作的謹慎,你不能拿著筷子,「我吃完了,你們慢慢吃」,這些動作都有出現。在吃飯的時候,很怕人家不知道很好吃,嚼的聲音響徹雲霄,每個人都看他,他還搞不清楚狀況。

  時時替人著想的心,用公筷是不是替人著想?是。還有挾菜是不是替人著想?是。自從我講了「天堂跟地獄」的故事之後,從此大家都很會挾菜。大家要注意,要中庸之道,都挾到讓人快撐死了,一直挾,他又不好意思不吃,到最後嚇到下次都不敢來你家裡吃。所以那個度要掌握好。客人他會客氣,所以一開始挾,但也不要挾多。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挾一個量,盡我們地主之誼,後半段各自自立自強就好了,每個人再挾他喜歡吃的就可以了。不然有時候有些菜不好咬,他可能後面的臼齒都已經掉得差不多了,你挾給他,他又不能不吃,然後嚼半天,他會很頭痛的。這個都是為人著想的心。再來感恩的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諸位老師們,生活的禮儀在《弟子規》當中,大家還可以參考李炳南老師編的《常禮舉要》,裡面講得也非常詳細。每一句我們都是從心地去給孩子開解,這樣他們在做這些行為的時候,會很自然的去觀照我的心念有沒有正確、有沒有偏頗。我們也能教導孩子從小就知道善觀己心,就知道從根本修,這是沒有障礙的。這是我們剛剛講到的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貪、瞋、痴、慢也會障礙智慧德能,所以荀子說「百事之成,必在敬之」,他有恭敬心,「其敗也,必在慢之」。我們看到這一句,今天一個學生沒有形成謙卑、恭敬的態度,他這一生不用說,一定敗,不要有任何僥倖。當我們老師體會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會時時啟發孩子的恭敬心,比他的分數更重要。往往分數高的人,慢就一點一滴的增長了。我們看到《史記》這本經典,非常寶貴,後代的歷史都是以《史記》為圭臬、為榜樣來寫。司馬遷先生非常有學問、德行、有孝心,他能完成這個曠世巨作,他的原動力也在孝心。因為他的父親臨死前,遺憾自己沒有寫出這樣的書,寄望於他。五百年會出聖賢,孔子以後到現在也五百年了,司馬遷聽思聰,他的父親期望他也能像夫子一樣,把文化給承傳下來,他也做得非常的努力。

  我們看到司馬遷在編《史記》,編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連本紀、連世家、列傳挑得都是很有深意。本紀第一個是堯帝,世家第一個是泰伯,列傳第一個是伯夷、叔齊列傳,你看都是在強調德行。不管他是什麼身分,到皇帝還是到一般的平民百姓,最值得尊貴的就是德行。他們統統把天下給讓出來,泰伯把天下讓了,堯帝把天下讓了,伯夷、叔齊是列傳,但是他們也不想國王,讓出來。你看為了兄弟,高度的財富他也棄如敝屣,這個都是我們的學處。

  其中在本紀當中有一個人特別特殊,沒當皇帝也在裡面。在世家裡面,也有不是世家、不是諸侯,但是列在世家,就是孔老夫子。他雖不是諸侯,但他的影響性遠遠超過歷代的諸侯跟皇帝。從司馬遷編的這些用心,我們可以感覺到司馬遷的德行很高。本紀裡面,「項羽本紀」,項羽,楚漢相爭的時候被打敗了,他也沒做皇帝,為什麼把他挑出來?因為項羽有絕對的優勢當皇帝,但他的下場是烏江自刎,給後世做提醒,給後世引以為戒。他是常勝軍,從來沒敗仗,劉邦是每次打敗仗,常常跑,沒打過勝仗,最後一仗他勝了,結果他是皇帝。但是兩個人的心態差很多,項羽傲慢、嫉妒心重,劉邦比較謙虛。他打到天下的時候說,這個天下不是我打的,這天下都是這些大臣們的功勞。你看他說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他都讚歎他們。所以項羽這麼大的福分,這麼強的武力,最後他敗了。

  而且其中有個忠臣輔佐劉邦,叫紀信,紀信有一次劉邦被團團圍住了,逃不出去,紀信在這個危機當中赤膽忠臣,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君上死掉。想了一個方法,穿著劉邦的服裝,坐著他的座車從東門衝出去。項羽的軍隊就跟過去,然後劉邦再趕快從西門逃掉。你看忠、勇、智都在其中。結果項羽抓到這樣的忠臣,傲慢、忿怒,當場把他放火給燒死。你看,他那一把火燒掉之後,他的軍隊的人心有沒有開始退掉?甚至天下人聽到了,慢慢都唾棄他。但項羽知不知道?完全不知,他感覺能力不見了。所以,一個人的傲慢居然能障住他的智慧,障得這麼嚴重。後來項羽敗了,到了烏江,大家最熟悉的是哪句話?「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這句還不是重點,司馬遷先生在最後寫到那段項羽說的話,項羽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你看他敗得這麼慘,他有沒有反省自己?沒有。當一個人、一個孩子慢心起來,他這輩子可能無法聽進別人的勸誡、雅言。

  所以要去貪、瞋、痴、慢,還要去疑。我們在看到貪瞋痴慢疑的時候,絕對是反觀要求自己,不能都想誰貪、誰疑、誰慢。我們假如很會看別人,保證不會看自己,因為能量都耗在外面了。剛好有一次有位女士到中心來幫忙,在那裡割草,我也過去跟她一起幫忙。她突然跟我說,她說蔡老師,我們到了中心來,覺得人之初,性本善。諸位老師,當你聽到這段話會怎麼樣?沒有,是您不嫌棄。八風吹過來了,這時候我們假如覺得我們還不錯,就失去了一個非常好交流的機會。諸位老師們,我們再來想,聽這句話,「我到了中心以後,覺得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對不對?對錯不是重點。

  我們從這裡聽到,要讓眾生起信心必須演出來,這第一個重點。第二個,縱使她起了信心,危不危險?危險!假如她一開始來覺得大家都很好,但是相處久了,會不會看到毛病?那她的信心還保不保得住?所以不是戀愛的男女有熱戀期,人與人相處一開始都比較好,但是一開始的那分真誠能保持下去,絕對一生是知己。可是一般不容易做到。是否能時時記住別人對我們的好、記住別人的善,然後「善相勸,德皆建」,這個就能是終身的朋友。所以,我也跟這位朋友講,我說我們往後人生不管遇到任何的人,我們都應該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絕不懷疑別人,但他人懷疑我們,我們不掛礙,「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且他是幫我們消業障。

  有一次孔夫子遇到了一個一般人看算是劫難,叫陳蔡絕糧。在陳國、蔡國當中七天沒飯吃,諸位老師,我們有沒有七天沒飯吃的經驗?假如沒有,就不能說七天沒飯吃也沒什麼,要餓過才能這麼講。在那個時候,學生都快餓死了,餓了。但是孔夫子還在那裡彈琴,非常自在慷慨講誦,在那裡講課,弦歌不斷。所有的學生在挨餓,這樣還能唱得出歌來,這時候就看出功力了。子貢很聰明,他又有錢,他就衝出軍隊去弄了一點糧食回來,大家可以煮稀粥先充充饑。諸位老師們,你們會找誰去煮粥?會找那個不會偷吃的,找德行最好的顏回去煮粥。

  顏回就在那裡煮著煮著,突然房子上面,因為那是土房,水蒸氣上去了,它潮濕之後就掉了一塊泥土下來。顏回馬上用杓子舀起來,不然整鍋粥都毀掉了。一舀起來,好不容易有糧食,丟了很可惜,給其他同學吃,他絕對不願意,自己吃。說時遲那時快,子貢走進來:顏回,到關鍵時候你居然先下手。看完之後馬上跑去找老師:「老師,仁人廉士,窮改節乎?」這些志士仁人,遇到很困窮的時候,會不會改變他的氣節?夫子說絕對不會。顏回是不是仁人廉士?夫子說絕對是,我觀察顏回很久了。我剛剛明明看他偷粥吃。你看同學都幾十年交情,「見未真,勿輕言」。所以《弟子規》要不要學好?不然幾十年交情也會化為烏有。

  所以當下我們看到什麼?這個故事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太多了。這麼久的交情,能不能懷疑對方?再來,當下子貢說,我明明看到顏回偷粥吃。這時候夫子怎麼對應?大家從夫子的言談當中去感受,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當下假如夫子說:不可能,一定你看錯了。子貢一定說:老師你都疼顏回、你都偏袒顏回,我走了。可能這個學生一輩子就很抑鬱而死。所以這時候沒有正面反駁他,夫子馬上說,雖然你這麼說,我想可能另有原因。沒有給他吐糟。就先走出來,學生也跟著就走到廚房去看看。夫子走進廚房,看到顏回會怎麼說?「顏回,你有沒有偷粥吃?」能不能這麼講?不行。這樣子顏回,有修養的人被誤會了也不解釋。

  這時候夫子是說,「顏回,我昨天作夢夢到了我的祖先,可能是我的祖先要幫忙我們脫離劫難,所以我想先拿粥祭祀祖宗。」老師非常了解學生,知道不管他是什麼原因吃過粥,只要他吃過了,他絕對不敢拿去祭祖宗,那不敬。而夫子這麼一問,顏回為什麼吃粥的答案就自然就出來了。當場顏回就說了:「老師,不行,這粥我已經吃過了,那時候這個土掉下來了,我覺得丟了很可惜,我自己先喝掉了。」你看在這個故事當中,師生之間的信任、了解很深。當下說原來是這樣。這時候夫子能不能走到子貢面前說「你看,你看」?這樣子貢會很鬱卒。這個時候,原來是這樣!也沒看子貢就走出去了,學生也跟著走出去,就看到一個人杵在那裡。所以不能疑。

  我們修學的過程,「信」,信自己,還要信一切的人。再來「解」,解要能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解要能夠慕賢當慕其心,解要能夠通權達變,才解得圓融,不然會適得其反。如何解得圓融?我們只剩一分鐘,請看上個禮拜在孔廟講的,剛好講到通權達變,講了一個小時,大家可以上去交流一下。「行」,行的態度,力行的態度就要想起大舜的態度,「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誰也不能阻擋他行善;「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這是顏回的境界。我們力行的力度要這樣子。勤首菩薩也講到,一個人修行像鑽木取火一樣,要怎麼樣?能不能停下來?能不能鑽三分鐘,我休息十秒就好,那個十秒,三分鐘的功力全不見了,一定要磨到火出來。所以一個人修身、修行一定要到開智慧才能停下來,其實有這樣力行的態度,一定能開智慧,一定能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就能契入聖賢的境界,就能真正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們這一生就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節課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