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十三集) 2007/11/11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53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的天氣比較涼,大家要多注意保暖,「身有傷,貽親憂」。所以我們的健康,影響著所有愛護我們的人,我們身體好,他們都非常的安心。昨天我們講到承先啟後,應該把這些倫理道德承傳下去,所謂五常,人的常道,仁、義、禮、智、信。昨天我們講到禮的部分,整個五倫關係都是禮,五倫關係能依照禮的這些行為、這些恭敬的心,那在五倫相處得會非常的融洽。在兄弟當中是「長幼有序,伯友仲恭」,兄弟之間應該是能互相關愛、友愛,才能相處得和諧。我們昨天也提到,假如一個國家把禮都給忘失掉,這個國家民族、家庭、社會就很危險。
在雲南有一對兄弟,父母跟弟弟住在一起,後來父親去世了,留下來九千塊錢,這個錢也不是很多。這個弟弟照顧母親照顧得不盡理想,連母親吃的東西都很粗糙,甚至於都跟餵豬差不多。哥哥看了就很難過,後來哥哥就主動提出來,希望媽媽來到他家,他來奉養母親。他的大兒子把母親接過來沒有多久,這個大嫂有意見:現在媽媽是我們在侍奉,應該九千塊錢要分一些給我們才對。諸位朋友們,九千塊也沒多少錢,連這九千塊都要爭,很可能兄弟、家庭的關係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財物輕,怨何生」,當因為錢財而爭來奪去之後,很多抱怨、衝突就難免。所以禮當中很重要的,要懂得讓,不要爭,禮的精神有恭敬,有謙讓在其中。大嫂堅持,所以就去跟弟弟要四千塊錢,小嬸不同意,這四千塊又拖了好一段時間,兩邊的關係愈來愈僵。
剛好大哥的孩子回來,這個孩子還在念大學。一聽母親在那裡埋怨,說著小叔的種種不是,這個兒子聽了火氣就上來了,也沒念及這是他的叔叔,馬上找了他的另外一個朋友,一起要去打他的叔叔。到了叔叔家,一看叔叔不在,因為情緒很激動,當下就把叔叔家裡一些玻璃就給它打碎掉,然後離開。叔叔回來看到這一幕,當下這個小嬸對著先生講,「你的姪子他說他不要命了,他要跟你拼,你敢不敢跟他一較高下?」就是搧風點火。她的先生聽了以後,脾氣就上來了,當場拿著刀就往他哥哥的家裡面去。這個弟弟還曾經是殺豬的,拿著刀義憤填膺過去了。看到他的姪子,甚至於他姪子的朋友同學,就開始拿著刀砍,把兩個年輕人都砍成重傷。
他的哥哥聽到消息以後,從田地裡面趕快趕回家裡來阻止這件事情。哥哥當下把弟弟抱住,在他耳邊講「兄弟有什麼不好說的?你趕快先把刀子放下來。」哥哥講完把手一鬆,這個弟弟轉身就刺了哥哥,因為太深,肺部刺穿,當場就血泊一地,還沒有到醫院就已經斷氣了。他的母親在過程當中從頭看到尾,他的小兒子卻沒有任何收歛,完全感覺不到他母親在過程當中看到的痛苦、悲哀,他的脾氣完全籠罩在他整個身心裡面。這個故事就發生我們當下的社會當中,兄弟間的友愛愈來愈少,所以確實太缺乏教育。我們很冷靜反思,我們在整個成長的過程當中,是一直被提醒做人要重恩義、重情義、重道義;還是一直被社會提醒,就是要好好謀取自己的利益,賺大錢。我們的價值觀,是不斷的往道義的方向,還是往自私自利的方向在走?
這整個過程大家聽到這裡,會覺得這件事情很悲哀。事實上一件人間的悲劇產生,是太多的錯誤才會造成這個結果。在這整個過程當中,只要有一個人還有理智,不情緒用事的話,這件事情就不會發生了。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們去想一想,可能所有在故事當中的當事人,在過程當中,都覺得自己是對的,都覺得是別人不對,他的脾氣才這麼大,才鬧得無法收拾。其實當他們覺得他們自己對的時候,他已經錯了,他只看到別人,沒有看到自己,只要求別人,都沒有要求自己。每個人都覺得他對,造成這個結局之後,每個人人生都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假如當初大嫂要求弟弟那邊要給四千塊錢,這個時候先生假如說「錢財身外之物,我們就別去要了」,可能夫妻之間這股不平就化解掉了。甚至於這個太太假如賢德一點,她覺得能奉養母親是她的福氣,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那是我們在種福田。
其實常常跟同仁在談話當中,了解到他們的家庭情況,可能有幾個兄弟,而父親是他在奉養。一般的鄰居、朋友會跟他的父親講,說你很有福氣,這個孩子很孝順。這個當兒子的也覺得挺光榮的。但是我都會給我同事講,不是你爸爸有福氣,是你特別有福氣,你可以照顧爸爸,種你的福田。而且可以孝道傳承下去,「心作良田百世耕」,你的這分孝心啟發了你的後代,他們生生世世都懂得孝道,這個福田可以綿延不斷。所以不是被孝順的父母有福氣,而是能孝順父母的子女是有福氣的人。我們俗話講的「妻賢夫禍少」,太太賢德的時候,很多家庭內的衝突就可以被化解掉。
假如這兩個媳婦統統不計較錢財,這個悲劇就不會產生。弟弟假如知道友愛兄長,這個情況也不會這樣。以至於大哥的兒子,這個姪子當他聽到這件事情,假如他在學校有學過《弟子規》,他讀過「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可能會勸他的母親,「母親,就算了!假如我們繼續這樣爭下去,事實上我們的奶奶是最痛苦的,反正我們現在好好一起照顧奶奶,把這個家經營好。」他母親可能就不會再繼續去要這個錢。而我們要冷靜的是,他的兒子是個大學生,一個大學生面對家裡的狀況、面對自己的叔叔,卻是用這種要去打甚至去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我們要很冷靜,教育假如不是教做人做事,只是教知識、技能,很可能孩子在面臨很多家庭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他都不知道怎麼去解決。他的同學也是大學生,看到自己的同學要去打自己的叔叔,他也沒有勸誡,《弟子規》說的「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我們看到《弟子規》這些經句,其實在人生很多的情境當中都是關鍵的德行,關鍵的心態。他缺乏這樣的心態,很可能悲劇就會產生。當我們看到這些社會現象,就可以反觀得到,倫理道德教育確實影響一個人一生幸不幸福。
今天一開始講的是人間的悲劇,看大家臉色都比較沉重。接下來講個喜劇,但是我們要很冷靜,俗話說「不見棺材不掉淚」,現在我們往往看不到事情已經愈來愈惡化,人心愈來愈惡化。大家還是沒警覺性,都還是去追名逐利,都是去追求一些人生帶不走的東西,都是一些比較過眼雲煙的東西。而這個可以真正世世代代承傳下去的德行,反而都被人給忽略掉了。我們在十月份辦了一期的講座,有個大學生,一個女學生她來參與課程。在大陸是十月一日到十月七日放假,我們的課就是二日到六日,這段時間辦課程。很難得,一般放假,大學生都想說要去哪裡玩,這個孩子是想到要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她來了以後,課程還沒開始,她就已經去參加我們每天晚上在鎮民學校辦的課。她覺得很好,就臨時打了電話給她爸爸,他們是合肥人,安徽合肥,她爸爸在上海是個老闆。跟她父親講,他可不可以一起來參與傳統文化的課程?
她爸爸接了電話以後就想,你怎麼放假跑到一個窮鄉僻壤去?算是比較鄉間的地方。她爸爸也不是很了解湯池的情況,又怕自己的女兒是不是被騙了,趕快坐飛機趕到湯池來。他的女兒就主動爭取一個名額讓她父親來上課,因為名額比較緊,也是費了一下功夫,調了一些名額,好不容易空出一個機會就給她爸爸。當我們的工作人員把上課的資料交到她的手上,這個小女生當場跪下來感謝。我們的工作人員都嚇了一跳,但是因為她那個動作是非常真誠的,除了嚇一跳以外,所有工作人員眼中都泛著淚水,當場那分心大家都感覺到。
為什麼她這麼希望她的父親來一起參與課程?我們可以去體會得到,其實當孩子的,都希望父母和樂,都希望這些長輩們相處和諧,一團和氣。當父母不和,當長輩之間有衝突,其實當孩子的、當晚輩的心裡都很難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在我們成長過程,看到長輩衝突,其實心裡是很鬱悶的。我們就曾經問六、七歲的孩子,請教他們,具備哪些德行是好的媳婦、是好的媽媽?這些孩子講的頻率最高的一個答案,就是要對爺爺奶奶好。所以要對爺爺奶奶好,是從孩子的心聲當中流露出來,孩子跟爺爺奶奶這種天倫也是一種天性。當他看到父母不孝順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他的心裡都很掙扎。這分掙扎會形成他人格的障礙,他連在家裡都不相信能和諧,他怎麼可能身心會很健康的跟人家相處、跟人家交往?所以我們時時要考慮得到,我們的行為都在影響孩子健康的成長。
我記得我們有位老師,他們家三個兄弟姊妹。有一天下課,那時候她念小學,下了課回到家裡,她聞到媽媽今天煮很香的菜餚。一聞到香味,諸位朋友,您聞到很香的食物,下一個念頭是什麼?我們說「禍福在一念之間」,假如這個時候是想到父母,這是有福的人。假如這時候是想到我趕快先吃一口,這個心都是比較自我的,福氣可能就在這一念當中慢慢折損掉。當下這個孩子馬上就對母親講,煮好了沒有?我幫奶奶端過去。他們算是一個大家庭,都住一起,所以有好吃的東西,這些孩子們都主動的要拿去給奶奶吃。
當她講出來給奶奶端了沒有?我把它端過去。話才講完,全家哄堂大笑。她自己也覺得一頭霧水,我這句話有什麼好笑的?等大家笑聲結束,母親帶著笑意對著她這個女兒講,剛剛妳的姊姊回來,因為她哥哥姊姊都比她先進門,這個姊姊一進門聞到香味,同樣的講那句話,給奶奶家端了沒有?接下來她的哥哥走進來,聞到香味,還是這一句給奶奶家端了沒有?所以等到她走進來又說了那一句,全家都開懷大笑。那個笑每個人的心都覺得非常的溫暖,因為孝悌的德風成為他們家的一個家道,彌漫在他們家整個家庭氣氛裡面。《弟子規》說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分孝道,這分對長者的禮敬,就在生活的這些細節當中很自然的可以落實下去。所以這些道德學問,都離不開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庭的。
有一次媽媽又在煮好吃的,她就跑去跟媽媽講,好了沒有?我給奶奶家端過去。當下她的媽媽就對著她孩子講,說今天煮少了不夠吃,下次再給奶奶端。其實她媽媽是要跟孩子開玩笑。這個孩子聽完以後也不敢說什麼,既然是媽媽說的話。剛好接近中午,她就去睡覺,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睡不著,一直在那裡很難受,居然不拿給奶奶吃,她實在很過意不去。因為那個菜是用小火在熬,等她母親去睡覺以後,她就從床上起來,自己跑去舀了一碗,舀好以後就跑到奶奶家去,給奶奶敲門。奶奶出來,小女孩把這碗食物端到奶奶面前,小女孩說奶奶,媽媽要我端過來給你吃。我們就看到其實這些小孩,降臨到我們的家庭裡面就好像小天使一樣,都是希望把我們家庭關係搞得愈來愈和諧。但是當家裡不和諧的時候,對他們的內心都是很大的煎熬,所以她要去做那個潤滑劑。大家有沒有回想到小孩在小的時候,都變成家裡面的開心果,他出現的時候好像氣氛很容易就融洽在一起,因為所有的長輩都愛護他。
奶奶把食物接過來,她自己好像鬆了一口氣,就回去睡覺。因為那個食物還沒熟,奶奶一看,怎麼沒熟就端過來給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煮好了,媳婦自己就端進來,端到婆婆面前:媽媽,這個給您吃。她婆婆說,不是剛剛端來了嗎?怎麼又端一碗來?這個時候媽媽才恍然大悟,剛剛跟孩子亂開玩笑,這個孩子很怕沒有端來給奶奶,自己趕緊端過來。所以,能不能隨便跟孩子亂開玩笑?不行,亂開玩笑把孩子是非善惡都會搞得亂七八糟。
我聽很多朋友他們有小孩的,都說小孩都是被他們玩壞了。小時候覺得很好玩,叫他去做東做西的作弄他,搞得他都搞不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包含奶奶給小孫子講,「去打爺爺」,他也搞不清楚,去打爺爺,小孩子跑過去打了爺爺一下,然後爺爺奶奶都笑得很開心。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打人好不好?好。那變成習慣。比方孩子剛好把人的眼鏡抓下來,當下奶奶或者長輩就開始笑:這個孩子很聰明,還會抓人家的眼鏡。沒事抓他的眼鏡他都笑,最後孩子就覺得抓人家眼鏡很好玩,以後抱出去常常都要抓人家的眼鏡。這時候好玩,可能是非都沒有告訴孩子,這樣就會玩壞了。應該是非、對錯從小就要教導、引導才對。
當這個大學女生拿到資料,拿到聽課的機會,為什麼會這麼激動?相信那也是她對於父親,甚至對於她的家庭的一分期望,希望透過大家一起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她的家能夠更加的美滿。後來她的父親來聽課,當然我們昨天講到的,第一天來的時候都是不大相信、懷疑,這個氛圍這麼有禮貌,是不是有什麼目的?但是聽完課之後,她的父親也很高興、很認同。其實在聽課的過程當中,他也反思很多他人生的這些在家庭、在夫妻,甚至在事業當中一些情況。其中有件事就是他跟他的,在台灣叫做連襟,就是他太太的姊妹的先生,叫連襟,在大陸叫做同門。因為在幾年前,兩個人在餐桌當中發生一些言語的衝突,當下他就說,我跟你斷交,我沒有你這個親戚。這好幾年來都沒有講過話,甚至於去年他們一起祭祀的時候,他也都不理他。甚至於還告訴其他的親戚說,我不認識他,我沒他這個親戚。
其實說實在的,我們很冷靜的來看,今天我們可以跟他斷絕關係,我們的太太能跟他的太太斷絕關係嗎?我們的父母能跟他的父母斷絕關係嗎?我們的孩子能跟他的孩子斷絕關係嗎?當我們是意氣用事的時候,全家人陪我們痛苦。人真的是要理智,要掌握得了情緒,不然整個家庭,甚至家族都因為我們的不理智,搞得很緊張、搞得很不愉快,這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做出來的事情。他聽了以後,像我們常常講的經句,「勿以小嫌疏至親,勿以新怨忘舊恩」。不要因為小小的摩擦,就疏遠了很親的這些親朋好友。不要因為一個不愉快,而把從前對方對我們的好統統都拋在腦後,都提不起來,這樣是很刻薄、很折福的。所以他就起個念頭,是不是該給他這個同門打打電話?但是心裡好像在交戰,脾氣又上來了,算了,不給他打了。結果很奇怪,他沒有打,但是他的同門打過來。所以有時候人的腦電波動了,就會互相感應。
他那個同門也是幾年都沒給他打了,他上完課給他打電話,結果他看到手機不接。有時候人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真的是還不容易,還要掙扎一下。第一通響完了,他沒有接,又響了第二通,他還是沒有接。不過第二通以後,他開始想這四天的課,人家老師個個也都是講得很辛苦,一站都是三個小時,他也應該學了以後應該去做才對。他念頭這麼一轉,勉為其難把電話拿起來,主動打過去。他的同門接到他的電話也很吃驚,居然他主動打過來。然後他的同門告訴他,說我剛剛已經下定決心,假如我打第三次你還不接的話,這一輩子沒什麼好說的。第三次還沒打,他打過去了,這麼一接上電話,說實在的,兩個人嘔氣的時候都很難過。人幹嘛好日子不過,自討苦吃,自作自受幹什麼?一打通以後,很多事情就釋懷了,就開始在那裡談話。
他就給他的同門談到他到廬江湯池上課的一些收穫,他的同門聽了很高興,馬上坐飛機也從上海飛回合肥。兩個大男人在那裡談得不亦樂乎,一談談到半夜三點多。他的同門談著談著就說,你講的那個環境我沒見過,真的有這麼和諧的地方嗎?談到三點以後,隔天一大早,我們也不知道他們睡了多少時間。隔天他們兩個人,還帶著他的姊姊跟他的姪子,四個人,八點鐘的時候就站在我們中心的大門口前面。我們趕快就把他們接待進來,跟他們交流一些我們在中心的課程跟活動。當下他們也歡歡喜喜,都把這些資料拿回去了。所以真的,人的心念一轉,整個家庭氛圍都改善。
這個女學生的父親真的是非常善良,其實社會當中有非常多的人都默默的在行善。也因為他的父親本來就常常在行善,他的女兒就有機會跟這些好的教誨接觸得上。她的父親本來開的公司就是做唐裝店,我們又一再強調,衣冠、文物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形象,民族的風氣。她的父親跟我們接觸上了,以後就可以好好去推廣傳統莊嚴的服飾。而她的父親在經營的過程當中,只要看到年輕的人來買唐裝,聊的過程當中只要年輕人是要買給他父母,買給他長輩的,他二話不說打八折。他在這麼做的時候,已經在倡導整個社會重視孝道,企業家隨時都可以用這分心來利益社會。當我們底下有幾個百個員工、幾千個員工,我們能長期的把這些德行的教誨、德行的故事,在每天的早會都能跟這些同仁們分享一下,很可能整個企業每天都是「德日進,過日少」。
這個先生他後來又開始把這些好的理念向他的親戚去推廣。其中他的姊姊開飯店,這個飯店剛好在學校附近,很多的家長為了照顧孩子讀書,都在學校附近租個房子住。他發現很多家長,雖然是去陪著孩子住,但是成天都在打麻將,都是在玩樂。其實不陪讀還好,用這種方式陪讀,很可能還影響孩子的讀書,他看了反而是不忍心。就買了DVD去找他的姊夫,他說你開飯店,這麼多家長、學生都到你這裡來吃飯,能不能你長期可以放這些倫理道德的碟片給他們看?很可能這些家長看了以後,他懂得怎麼去教育他的孩子。只要有一個家長懂了這些道理,很可能他的家庭、他的孩子就改變了。善心起來了,不只想著利益自己的家庭,還想著能利益更多社會的我們的這些朋友、同胞們。從這裡我們也深刻感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這分善心被點燃以後,人是很願意去付出,去幫助別人。
我們一再強調禮不可以廢,禮廢掉了,父子、兄弟、夫婦,還有君臣關係,甚至朋友關係的衝突就很多。我們以前常說到,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互相之間,互相尊重,輕聲細語的。但是人都需要被提醒,假如沒有提醒,往往都忽略掉。我聽很多結婚的朋友說,有時候回到家要上樓,心裡都很有壓力,不知道今天上去了,會不會再吵一架?心裡都有負擔。家是避風港,家是讓人時時能夠忘卻煩惱、忘卻壓力的地方,總不能再變成煩惱跟壓力的源頭,那人不得憂鬱症才怪。
有個太太她來聽課,聽了幾天,反思到自己以前對先生太無禮,講話很兇。她先生也挺關心她的,在她上課當中還發了個短訊問她說「太太,你現在在做什麼?」這個太太就寫到,「我現在在接受聖賢教誨,我要洗心易行,要改頭換面。」就寫了這句話給她先生,她先生回了一句話。這個太太說,我先生要回什麼話,其實我心裡有數。她先生回的是「那是不是以後不罵人、不打人了?」其實有時候人都是明白的,先生還沒回,她就想她先生可能最無奈的就是這點。因為在上課過程,也想到其實她的先生有很多優點,所以反思了自己。她接著發個短訊過去,她說「以前我做了很多不對的事情,請你原諒」,就發過去了。她說到其實不知道她先生會回什麼話,這一次她心裡沒底了。後來她先生回回來是「太太,我這幾天會去給你買衣服,你學完趕快回來!」她接到以後覺得很溫暖,感受到人生的幸福真的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懂得禮敬先生,懂得尊重、懂得關愛、懂得互相幫助以後,關係自然就愈來愈好。
所以經典當中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人與人當中不懂得互相禮敬、禮讓,真的家庭隨時每天都有衝突產生;但只要懂得禮讓,都能化干戈為玉帛。家如是,朝代亦如是,一個朝代能國祚享年可以幾百年,很長久,其實也是跟禮有關,絕對不是去爭得來的。我們看到歷史當中朝代最長的是周朝,八百多年;朝代最短的秦朝,才十五年。所以禮讓禮讓,禮當中懂得去讓別人,不要去爭,爭就會跟人家起衝突。所以秦朝雖然統一了天下,但是已經不知道跟多少人結怨,隨時都想要取他的性命,自然這個朝代就很危險,十五年,到第二代就滅亡了。
周朝的八百多年,事實上是從周文王開始算的。假如從他幾代祖宗開始算,從他的始祖后稷,后稷是專門管農業的,民以食為天,因為管農業對人民的生活幫助非常大,后稷慢慢再傳,傳到文王的爺爺,叫太王。太王他本來治理的一個小國,有夷狄來侵犯他的國土,給他要很多東西。他把這些錢財、這些珠寶統統都給他了,但是他們還是繼續來侵犯。太王他就心裡想,他不只是要我的錢財,他還要我這片地。因為他在這裡協助人民、治理人民,是為了給人民帶來幸福,但是假如他跟夷狄衝突,很可能造成他人民的傷亡。他不願意他的人民流血,這不是他當初成立這個國家的初衷。
所以人時時要想著,我當初成立家庭的初衷是什麼?是為了經營一個美滿的家,而不是衝突的家。我當初來經營企業,我們是希望能夠回報社會,能夠讓更多的人有好的工作來做,這都是我們的初衷。包含我們今天走上教育界,我們的初衷都不能忘。我們有朋友、有同學跟我們交流的時候,就會說到,「禮旭,我看你教書這幾年,也沒看你心情不好,發脾氣。現在的孩子不好教,你怎麼都不會很難過、很不舒服?」我就跟我的同學講到,我說這條路是自己選的,自己選的就要甘願去做。又沒人逼你來做老師,既然是自己決定的,就沒什麼好抱怨。一個人走向上婚姻,能不能抱怨先生?能不能抱怨太太?又沒人逼你去嫁,又沒人逼你娶她,諸位朋友,你娶跟嫁是被逼的舉手。既然自己選的就要負責,還要抱怨誰?所以既然是我們自己選的,那我們歡喜、好好的去經營教育的事業。
而且我們當時選擇這條路,其實就已經了解到孩子缺乏倫理道德教育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不是在學校缺乏,甚至於是在家庭,他成長過程當中就缺乏。孩子的心田就好像一畝田地一樣,它都已經荒耕那麼久了,怎麼可能你馬上澆水、施肥,它就結出很好的果實出來?這根本就不順乎自然。一定是慢慢的把它的土質改善,可能兩三年之後能有好的收穫就不錯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怎麼可能一蹴可幾?所以我們盡心盡力,但求無愧我心,就不要再抱怨現在孩子的情況。孩子的情況變成這樣,他的人生也很可憐,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不是怪學生,而是憐憫現在孩子缺乏道德教育。這個時候反而孩子的行為不好,會更激勵你好好的去扭轉這樣的局面。
太王他當初來,就是為了給人民幸福,他不願意看到人民流血。他就帶著家人離開了那個地方,跑到岐山之下。他的人民一打聽,居然他已經跑到岐山去,是因為不希望我們流血,他自己走了。這些人民說這麼有仁慈心的人,走到天涯海角我們也要跟著他,所以又一群人民統統移到岐山下。而且這個消息傳開以後,好多其他國家的人民都依附到他的領土裡面來。所以你看他愈讓愈多,本來是個小國,一讓變成很大的國家。在《論語》當中就有提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商朝的時候,來依附周文王的諸侯,等於是整個天下的三分之二都已經是他們的了。就代表因為他們很仁慈,天下的人都來歸附他們。所以這是懂得讓,不爭。
太王生了三個孩子,泰伯、仲雍還有季歷,就是文王的父親,王季。你看他們三個兄弟也沒有爭,甚至是把天下都讓出來。王季的哥哥泰伯、仲雍,因為了解到自己的父親很喜歡孫子,就是文王。覺得他這個孫子有聖王之相,他希望傳位給這個孫子,但是沒有說出來。兩個兒子知道父親的心意,就離開自己的國家,成全自己的弟弟,成全自己的姪子,讓出來。我們心裡會想泰伯讓出來,他不是吃虧了嗎?有沒有吃虧?沒有。他成全了自己的孝心,他成就兄弟之間的悌,而且他也給人民讓出了一個非常賢明的周文王。所以他內心非常坦蕩,非常歡喜。
而該是他的福分也跑不掉,泰伯到了東南沿海一帶,就是現在的江蘇、浙江,那時候都算是比較蠻荒,還沒有發達起來。他去了以後,也得到當地這些土著們的愛護,因為他懂得禮讓,這麼樣尊重別人,走到任何地方都會受到歡迎。後來他在那裡成立就是以後的吳國、越國,都是他們的後代,他還是在那裡當王。所以讓,愈讓愈多;爭,爭到最後大家都不足,還會衝突。所以禮讓就顯得很重要。好,這節課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