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07/1/13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10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講到蘇東坡先生在十歲的時候,看到他母親看《後漢書》嘆息的這一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蘇軾先生在小小的年紀就很有氣節,就時時以這些聖賢人為榜樣。蘇東坡先生也曾經講過,「古之立大事者」,從古至今所有立大事的人,「不唯超世之才」,不單是有非常好的才華而已,「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他的志向一定是堅定不移,貫徹始終。所以蘇東坡先生十歲的時候,他對人生的期許就已經是要正直、效忠,絕對置死生於度外都不怕。後來他在朝為政,面對一些不公平的事情,面對朝廷所作不對的決策,他都直言不諱的進諫,結果被貶到海南,貶得挺遠的。
那時候我剛到海口,我們第一期一起學習的老師有一、二十人,我就跟他們講,假如有前世的話,我們在這裡相聚,我們都要很歡喜。為什麼?可能就代表著我們以前都是被貶得最遠的,我們可能以前都是忠臣,所以在這裡相會,很歡喜。那時候我也去參觀過紀念蘇東坡先生的祠堂,祭祀他的一些地點,我們也都很歡喜,他真的是走入民間,教化一方。所以蘇東坡先生留下了很多的教誨,以至一些事例,那都是要給後世啟發的,我們可不要帶著一種輕慢的心來看這些事情。
所以蘇東坡先生寫了這一首詩,拿去給佛印禪師,佛印禪師一看完,話也沒說,就給他寫了一個「屁」字,就叫他的下人把它拿回去。蘇東坡先生一看,很生氣,本來是期望人家說「很不錯」,結果落差太大,就趕到佛寺要去找佛印禪師好好說一說。結果到了門口,寫了兩行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你看,他寫的時候說「我八風都不動」,結果人家才寫個字,他就已經受不了,跑過來了。結果蘇東坡先生看完之後,有點不好意思。諸位朋友,假如當下是我們的話,我們會怎麼做?會不會馬上跪下來磕頭?「謝謝你給我的忠告。」會不會這樣?假如會這樣,那這一輩子道德學問一定能成就。人家直言不諱指出我們的問題,我們馬上能夠接受。這就像子路「聞過而喜」,人家指出他的過失,他很高興,這樣能做賢人,這樣的心境。「聞善言則拜」,人家勸誡他有道理,他跪下來給他磕頭,感謝他。這是誰的風範?這是大禹的風範,聖人的風範。結果蘇東坡先生不好意思,就回去了。
後來又有一次,兩個人一起在修行打坐,心境都很清淨。蘇東坡先生就跟佛印禪師說:你看我現在這個狀態像什麼?佛印禪師說:你現在很莊嚴,像一尊佛。蘇東坡先生聽了,我像一尊佛,接著說:你覺得我看你像什麼?佛印禪師說:那你覺得呢?蘇東坡先生說:(因為佛印禪師有點胖,一圈一圈的肉)你看起來像一坨糞。講完之後,蘇東坡先生想,我像一尊佛,今天我比較佔上風,就喜上眉梢,洋洋得意。回到家裡,他的妹妹一看,今天應該有發生什麼事,所以他妹妹就問他:哥,你今天怎麼這麼高興?他就把這個過程講給他妹妹聽。結果他妹妹講:哥哥,你真的是輸得太慘了!他很納悶,我像佛,他像糞,我怎麼會輸?接著他妹妹說:人家是心中有佛,見人是佛;大哥你是心中有糞,見人是糞。
所以真的,貪心的人就特別看不慣人家貪心,脾氣大的人就特別會批評人家脾氣大。真正脾氣好的人不批評人家脾氣大,他會覺得不發脾氣,神清氣爽,發脾氣一定很痛苦。脾氣好的人,人家給他發脾氣,他不只不跟他生氣,還會覺得他很難受,會替他設想。所以真的,脾氣不好的人遇到脾氣好的人,一個巴掌拍不響,到最後脾氣也發不下去。因為我們有貪,所以才看得到人家貪;因為我們脾氣不好,才看人家脾氣不好不順眼;因為我們傲慢,所以才看別人傲慢不順眼。我們冷靜去想想,一個人說:那個人可傲慢了,很可能我們在講的時候,其實我們自己也是傲慢的狀態。
所以「君子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自己沒有貪瞋痴慢,「非」是引導人把錯誤改正。絕對不是一個君子沒有這些缺點,然後去批評別人,「你看你有這個缺點,我沒有」,不是這個意思。是自己改正缺點以後,能體諒別人有這些缺點,變成這些缺點的奴隸,他不忍心。看別人發脾氣,他會很不忍心,他的細胞不知道要死了多少。所以「有諸己,而後求諸人」,君子有好的德行,他是想著,我如何能讓別人也有這些好的德行,他是站在去成就別人的心境,絕對不是「我做得很好」,「你看,我做得比你好」,不是去炫耀。所以「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這個「求」也是希望成就他人、輔助他人。「無諸己」,沒有這些壞的習慣,「而後非諸人」,能體諒別人不好,然後進而去引導、去幫助他把不好的改掉。所以君子純是一顆利益他人、愛護他人的心,這樣我們學君子就學對了。
所以孟夫子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他的存心,最關鍵在他的心境。「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下一句大家都很熟悉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但最後這一句話是結果,有果必有因。我們希望我們自己,還有希望我們自己的孩子,以後是「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能得到眾人的愛敬,那是結果,原因在我們要把愛心跟恭敬心深植在他們的心田裡面。
「仁者愛人」,有這種存心,表現出來就是愛人,就是恭敬人的行為,自然感召來的人生是人敬人愛。所以我們學習聖賢教誨就是要當個明白人,懂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這個種子要從心田,那是最根本的。當孩子懂得愛敬存心,基本上,這輩子不用擔心了。愛敬存心,他能得到眾人的愛護。所以孟夫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諸位朋友,一個孩子的人和從哪裡來的?從他的愛心來的,從他對人的恭敬心來的。剛剛我們提到,確實,學習古聖先賢,從他們的心境去學,純是一顆愛護、成就他人的心態,絕對跟任何人沒有對立、沒有衝突。
去年的十月份,我跟著師長到法國巴黎(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到了飛機場,很多中國人在那裡排隊。有一個年輕的中國女子,海關在檢查她的資料,檢查了很久就是不讓她過,所以我們後面的中國人就有人已經等得不耐煩。後來又發現,居然連這個女子的信用卡、金融卡都要給他檢查,聽了之後更氣憤。結果有一位朋友,一位老師,他生氣了。他突然又想到,我錯了。生氣了,就是被自己的習性打敗。因為我們的人生目標是要成就和諧的家庭、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但是這些目標都要從我們的心開始做起,從我們的心去掉貪心,去掉壞脾氣,去掉傲慢開始。我們對人信任,才能和諧;我們對人寬恕,才能和諧。我們對人發脾氣了,和諧不了。所以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
他自己有警覺性了,他就跟師長說:我今天脾氣上來了,我沒有做到「從我心做起」。接著師長就對他說:你今天發了脾氣,叫做「破壞世界和平」。對不對?哪有這麼嚴重?事實上也是,破壞世界和平。所以我們不發脾氣才是名正言順、實至名歸的促進世界和諧。然後師長說:你知不知道破壞世界和平的果報在哪裡?我們已經立了這個志向,就一定要成就這件事情,不能跟它背道而馳。所以要讓世界、家庭和諧,首先要讓自己的心和諧,跟任何人絕對沒有矛盾、衝突。
我們來看這件事有沒有衝突,你看他為什麼對我們中國人這麼有看法?對中國人有看法是結果,原因是什麼?我們時時記住,「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跟「小人」不在外。當我們今天遇到一件事情,是責怪別人,是把這個問題向外去求,那是「求諸人」,把責任推給別人。「我兒子沒教好,就是這個社會太亂了!」這個念頭是什麼?還有媽媽講:我這個兒子最大的不幸就是有這個爸爸!所有的責任都往外推。然後我們的老師就問她說:你孩子的不幸是誰造成的?「他爸爸造成的!」「他爸爸誰選的?」人一再推責任的時候,問題永遠沒有解決的一天。唯有能提起正念,「我來負責」,開始扭轉乾坤,用一分真誠,感動身旁的人。所以君子跟小人都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今天為什麼其他的人他不這麼檢查,為什麼就挑中國人來檢查?這就是「求諸己」,要先檢討自己。原來就是很多中國的年輕女子到那裡非法移民,造成他們社會的動亂。本來去澳洲的時候,他們澳洲海關非常的信任,沒什麼檢查,結果聽說這二、三年檢查得非常嚴格。誰造成的?就是利用這些機會耍小聰明、賺取小利益的人造成這個結果,害人家這分信任人的心變得愈來愈懷疑人。相同的,因為我們做了這些事情,才造成人家海關這樣的檢查,這樣的不放心,所以不能怪海關人員,要怪我們自己,這才是正確的理智。
孔老夫子在《中庸》裡面就提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君子立身處世就好像射箭一樣。這個射箭,把箭射出去了,「失諸正鵠」就是沒有射到目標。我們今天射箭沒射好,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心裡想,他們在看,這樣我很丟臉。馬上說:這一支弓箭是哪裡生產的?品質這麼差,害我射不好。怪到箭上,怪到弓上去了。所以真正正確的人生態度,沒有射好目標,「反求諸其身」,我的技術太差,我好好提升,所以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所以不是人家跟我們對立,是我們造成人家的不信任,要問自己。所以孟夫子也有一段話說道,「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人一定是自己侮辱自己,人家才會來侮辱我們。「家必自毀」,自己的家沒有經營好,人家才有機可乘破壞家庭,「而後人毀之」。一個國家民族,「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自己對自己國家民族,統統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學習,還毀謗,就贏得眾人瞧不起我們自己的民族。在韓國,有一次開中國文化的研討會,在中國人上台講話的過程裡面,用不恭敬的字眼稱呼孔老夫子,結果當下所有的韓國人集體退席,「你沒有資格跟我們談中國文化」,那是走出國門侮辱自己的民族文化。
所以這個時代,中國人吃了很多苦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懂得知恩報恩,忘恩負義。我們今天好的生活都是祖宗的庇蔭才能夠得到。但是這些聖賢教誨沒有人說,沒有人把它做出來、演出來,我們對於聖教很難生起恭敬的心。所以聖教之所以受不到眾人的愛護,最主要是我們做得太少,說得太多。說到最後,人家說:你看,你們就會講,都沒有做。反而會說:學中國文化的人都是這個樣子,我們還是別學中國文化。我們今天要能夠讓中國文化復興,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學一句,要用心的去把它做出來,要做到。
民國初年,這麼多讀書人把文言文給廢掉,這個是導火線,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就是讀書人言行不一致,所以人民看了之後,敢怒不敢言,慢慢那個怒氣愈積愈厚,剛好遇到那個時候又有這些運動,所以這些運動是導火線,真正的因在我們讀書人沒有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假如每個讀書人真正把《弟子規》做出來,真正把范仲淹的風範演出來,人家擁護中國文化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去破壞!所以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我們讀書人身上。「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絕對不是別人可以來毀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家。我們能這樣思考,懂得自我的反省,但是絕對不能再重蹈覆轍。我們不能再教出的孩子還是很會講道理,結果都不做,那就麻煩了,那很可能民國初年的浩劫往後還會一再的上演。
比方一個校長,在講桌前講得天花亂墜,結果私底下還收人家的錢。當他站上講台說「子曰」的時候,底下的人會怎麼樣?非常不屑他。這個都是我們往後在自己力行,以至於在觀察自己的孩子,還有自己的學生,在學習當下,學貴力行。假如不力行,很危險,就如同《弟子規》上講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真的,我們口才很好,孩子口才也很好,但是孩子教得好,絕對不是口才教出來的。我們真的去冷靜看看,很多目前在社會上很有成就的中年人,品德也很好,我們去追本溯源,去他們家走一走,他們的父母都不是辯才無礙的那種人,很可能都是非常老實、樸實。我們跟他講:你兒子對社會貢獻很大,都是你的功勞。他一定會說:我這個人很差勁,很不行。孩子都不是我教好的,他自己好的。很老實,都不邀功的。就是因為父母有這麼質樸的人生態度,他的孩子也會很踏實。所以這一分踏實傳給他的孩子,他的孩子都有任勞任怨的特質在。
我們現在在整個教育孩子的過程裡面也發現,真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有一天剛好有兩個孩子,一個大一點,兩個都讀小學。這個大的孩子在一旁吊他的床單,另外一個小的也在吊,但是那個小的身高不夠,所以他就對著那個大孩子講:喂!幫我吊一下。他就沒有很有禮貌,喂!來幫我吊一下。結果那個大孩子說:我才不要!老師剛好在遠遠的地方看到這一幕,心裡想,現在過去罵一通,不見得有什麼用,所以她想待會兒上課的時候,好好的來提醒一下。結果一上去,老師就說:小朋友,我們同學之間要互相關愛,互相幫助。底下的小朋友異口同聲說:對!「好,那我們現在請兩個小朋友上來給我們表演一下。」然後就點了這兩個小朋友上來。「好,現在他們表演什麼?表演他們在吊床單的時候,這個小的小朋友吊不上去,結果就請這個大的幫忙。好,你們兩個把這個情景演一遍。」他們兩個也興致勃勃,為什麼?現在小孩很喜歡表演,所以上台很起勁。這個小的馬上說:這位大哥哥,對不起,請問可以請你幫我掛這個床單嗎?這個大哥哥聽完之後,馬上也跟他鞠個躬,說:這是我的榮幸!這位老師看傻了。十幾分鐘前是這一幕,現在上來是這樣演。這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危機,他的心已經不誠實了。他已經變成大人在的時候演一套,大人不在是另外一套。我們還在那裡洋洋得意,「他們都挺懂事的!」所以小孩子學得很厲害,我們人前人後一個樣,他們也學人前人後一個樣。
我們常常反思到,這一輩子有一些人生態度,比方說批評別人,比方說罵別人,好像沒有學到,也不會。人家大聲跟我們講話,我們就靜靜的聽,也不會回嘴,也不知道怎麼回嘴。因為沒看過父母罵人,也沒看過父親回來的時候批評他哪個同事,從來沒有聽過,所以沒學到。現在孩子他學了之後,有沒有老實去做?力行是要求自己先做,這個態度一定要形成,不然就變成處處看人不對。因為他讀的書太多了,他就變成批評別人,這樣的心態起來就很麻煩。這樣的心態起來了,整個求學問的過程叫顛倒。求學問應該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結果不從自己先落實,變成「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有一個孩子,他差不多六歲,《四書》都背了,厲不厲害?不要看表面而已。這個孩子有一天在幼兒園,大家排隊洗手,都排好了,結果看到他若無其事就插隊到第一個位子。然後後面的同學就說:小朋友,你要排隊。結果他不疾不徐的看著他的同學說:你們不知道嗎?做人要懂得謙讓。你看會不會暈倒!還有一個小朋友出去的時候,因為都有班長管理他們,他做錯了事,班長就批評他,叫他要修正過來。結果老師說:你怎麼不聽班長的話,人家已經給你糾正了,你要改過來。他說:哪是我不對!是班長不對。他義正嚴辭說班長不對。接著老師問他:他哪裡不對?他說:《弟子規》上說「見人惡,即內省」,他看到我不對了,他要內省,他怎麼還說我!所以,每一句經教自己好好做,這個態度假如沒起來,真的下一代統統拿著經教去要求別人。
還有一個更扯的,一個小朋友回去,老師說電視裡殺盜淫妄太多了,不要看電視。後來來學校的時候,老師說:你有沒有看電視?他說有。「你還看!不是不好的節目不要看嗎?盡量不要看電視。」他說:因為《弟子規》說「親所好,力為具」。我爸爸喜歡看,所以我「親所好,力為具」,陪他看。你看孩子,這些教誨絕對不是拿來要求別人,也絕對不是拿來推拖自己的錯誤,所以小聰明不可以讓孩子起來。今天我們假如學《弟子規》說得多、做得少,真的孩子的口才也會一級棒,那時候就會感嘆,身教還是比言教重要。
這一次我們到馬來西亞講課,真的讓我們很震撼,也來了不少差不多十五、六歲的孩子,跟著父母一起來。這些孩子非常熱心幫忙一些事情,幫忙得不亦樂乎。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在護持中國文化的時候有這樣的歡喜心?這個是結果,原因在於馬來西亞的同胞們,真的是竭盡全力的在護持文化道脈的傳承。他們自己的薪水付稅,稅當中都分成兩筆錢,一筆是付給國家的稅,另外一筆是付給華校的費用。就是他們只要賺錢了,他們一定想到我這個錢當中一定有一份是護持華文教育。所以一千多所華校都是華人自己掏錢建立起來,而且已經幾十年了。他們感念祖宗的教誨,他們知恩報恩,所以馬來西亞的華人可以算是全世界華人當中福報很好的。福田靠心耕,不忘本的人福報最大。所以,師長很少在全世界講學,但是幾乎每年都到馬來西亞講學。一講學的時候,都是上萬人來參加。有這樣的福分感來好的老師來講學。
我們這一次去,上了三天。諸位老師猜猜看,三天上了多久的課?三十個小時,一天上十個小時。讓我們更震撼的是,沒有一個人打瞌睡。那種感動是覺得,不是我們來給他們上課,是他們在給我們上課。他們那種好學的精神,那種承傳自己文化的態度,深深感動我們去馬來西亞的老師。早上七點半上到十二點,吃了飯,一點上到五點半,七點半再上到九點半。上到九點半下課以後,他們還繼續討論,然後隔天又是七點半開始上課,總共一天十個小時。那種好學的態度已經給他的孩子們當了好榜樣。有幾個孩子,剛好我們幾位老師在休息室裡,那些年輕人十七、八歲,就在門口那裡探探,當地的老師就說:要進來就進來坐!那年輕人、小伙子就進來坐下來。「來,你有什麼要跟老師們說?」他說:我也沒有要說什麼。然後他說:我只是想說,諸位老師,你們別擔心,後面有我們在。我們聽了也很感動,他們已經都有那個使命感。所以確實他們做出來了,好學一定是我們演給孩子看。
在整個成長過程當中,我的父母沒有要求我們好學讀書,但是我們家三個孩子讀書不用父母叫。當然我是比較差的那一個,我兩個姐姐她們的書也都讀得很好。為什麼?因為小時候的印象,都是父母吃飽飯,休息一下,就進書房看書。這個時候小孩敢不敢大搖大擺坐在那裡?不敢,很自然就去讀書,已經習慣每一天那一段時間就是讀書。真的,看那些連續劇,打來打去,罵來罵去的,看不下去。因為那個頻率已經習慣看書,習慣心靜下來。但現在有的家長叫孩子去讀書,邊叫邊在那裡搓麻將,「趕快去讀書!」你看那個孩子去的時候甘不甘願?或者我們自己在那裡看電視,他也看到興頭上,「功課寫了沒有?趕快去寫」,然後他一步一步走得慢吞吞的在那裡依依不捨,「再不去,我棍子拿出來了!」孩子百般無奈上去了,坐在書桌前面,身體在書桌前面,心在哪裡?他能讀得好嗎?
所以真的,人生假如能抓到教育的核心,就省很多力。教育的核心在以身作則。我們今天學的每一句經教,每一部經典,我們的態度就是從我開始做起,這就對了,這就是最省力的教育方法。這一次遇到孔老夫子第七十二代的子孫,他們以前也沒有讀《弟子規》,可是他一接觸,很高興。然後他說道:我雖然沒有讀過《弟子規》,但是我讀每一句的時候,我的腦海裡就想起小時候我爸爸做的哪一個動作,就是《弟子規》。他沒有讀過《弟子規》,他學《弟子規》了沒有?他有沒有學到?他已經學到了。所以《弟子規》絕對不是拿來要求孩子,《弟子規》是我們成人先做到了,他們看在眼裡,自然而然薰習,自然而然就是這樣的人生態度,就學到了。我們吃飯的時候,爺爺不吃,我們吃了,全身不自在,覺得太怪了,因為從小的時候都是先請爺爺奶奶吃飯。父母做了,孩子自然起而效法就做了。
這位孔夫子的後代還講道:我們稱呼自己的父母跟長輩,絕對不可能說「他」怎麼樣、「你」怎麼樣,沒有這樣稱呼過。就是不可能稱爸爸用「你」這個稱呼,都是稱呼「爸爸」,稱呼「父親」,不敢直呼「你、他」。那都是對於父母,對於長輩的恭敬心,已經存在心裡。所以《弟子規》說「稱尊長,勿呼名」。真的,我們現在念我們自己父母的名字都覺得不舒服。甚至於是人家說:你姐姐叫什麼名字?我把我姐姐的名字念出來都覺得怪怪的,因為對姐姐都有一分恭敬在。從小都是叫「大姐、二姐」,所以一稱呼她們的名字覺得不夠恭敬。孩子對自己的姐姐都有這種心境,那還怕這個恭敬心不能對他人嗎?
古人在教孩子都是看他的心,他的心境現在是往哪個方向在發展。人家說現在外國強調平等,所以跟孩子直接叫名字就好了。叫到最後會什麼?會沒大沒小。有一個朋友他就真的叫他的孩子,他的女兒,「妳直接叫爸爸名字就好了」。直接叫爸爸名字,遠遠的就在那裡喊她爸爸,結果沒有幾個月的時間,他的女兒就不恭敬他了,都要爬到他的頭頂上去了,這個時候他才知道這個方法不對。諸位朋友,什麼是平等?這個很值得我們思考。
「平等」是對彼此人格的尊重,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本善的這一顆善良的心,每一個人都能成聖成賢。有了這樣的信念,真的,你不會對人傲慢,會平等,你會打從心裡的尊敬他。你也會想著,我假如能夠幫忙他、成就他,我會盡力。這個就是對自己孩子的道義,對自己朋友的道義,就在這裡。但是孩子跟我們的能力能不能平等?人生經驗會不會平等?不會。今天你說孩子要平等,所以孩子要什麼,我們尊重他,不能說我是爸爸,他就要聽我的。所以他要什麼,我就給他什麼,這樣平等,也尊重他的選擇,他想幹什麼,我就讓他幹什麼。這個都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是看到了不平等,然後真正尊重對方,然後去互相幫忙、互相成就。
比方說男女平不平等?男女在先天的特質平不平等?當然不一樣。今天我們出去爬山,好,全部的行李統統分一起,每個人都拿二十公斤,這樣平不平等?很平等是吧?所以真正的平等是看到人類、男女、人群當中的差異,在不平等當中求平等,這個才對。譬如說看到他們弱勢,他們經濟情況比較不好,這就是存在著不平等,但是我們起了這分尊重,起了這分愛護他的心,希望每個人都能受好的教育,所以我們多拿一些錢來輔助這些人,這個叫平等,用那一顆愛護他們的心。
今天什麼叫平等?男主外、女主內叫平等,根據不同的特性,然後一起來為家庭付出。就是因為夫妻各司其職,讓彼此都沒有後顧之憂,然後彼此感恩。「多虧有太太,不然我事業也做不好。」「多虧你在外面打拼,我們的家庭才能一帆風順。」互相感恩。結果現在呢?求什麼?你當經理,我也要當經理;你能賺多少錢,我也要賺多少錢,我跟你平等;你要當天,我也要當天。中國文化說「父為天,母為地」,結果現在媽媽不當地了,要當天。兩個人都當天,結果孩子怎麼樣?孩子沒有立錐之地。諸位朋友,地是什麼?地是心地。一個孩子的心地要靠母親、父親的啟發。結果現在父母都出去賺錢,他的心地誰來啟發?諸位老師,誰來啟發?傭人來啟發。傭人能啟發?他不對的時候,傭人敢打他嗎?敢教訓他嗎?不敢。傭人是你只要不哭不鬧,要幹什麼就幹什麼,是不是這樣?甚至於很怕他,「你可不要跟你爸爸媽媽說我的壞話,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孩子這樣被養出來,欲望會愈來愈大。
現在不只是請來的褓母是這麼養,假如不到重視教育的幼兒園去。到幼兒園去,幼兒園想,要讓他的父母認同,要讓他下個學期還到我們幼兒園來上課,所以都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要什麼,統統給他們。所以有時候五歲、六歲的孩子,跟強盜差不多了。什麼意思?因為傭人也好,幼兒園老師也好,只要他哭了,就馬上「好」、「這個給你吃」、「這個給你」,他要求什麼就給他什麼,因為不要讓他哭。無形當中,這個孩子的欲望愈開愈大。所以教育是要有智慧,不是誰都能把我們的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不教,又假手他人,教不好,那會是人生的遺憾,那會變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德行的下一代,父母操心,祖宗都操心。
所以男女平等,平等在彼此對這個家庭付出。假如說太太比較會賺錢,那也可以,太太出去賺錢,先生怎麼樣?先生照顧孩子,先生照顧家庭。我們的事業縱使再有大的發展,假如家庭破碎,那又有什麼意義!剛剛拉回來了,平等,我們跟孩子是人格當中的尊重、平等,但是對人生的智慧經驗平不平等?不可能平等。今天孩子,我們是透過我們人生的經驗,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力,來輔助孩子學到正確的人生態度,這個才是真正尊重他;不是他要什麼,我們給他什麼。所以「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當我們的孩子是因為滿足欲望而高興的時候,悲劇已經形成了。「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他真正是因為力行了這些道義而感到歡喜的時候,那是他一輩子的喜悅。但是得到欲望而高興,悲劇已經開始形成。所以孩子現在,我們看他笑得很開心,請問這個笑容的背後是欲望滿足而笑,還是因為他幫母親洗了碗,他幫父親洗了腳,他覺得內心很踏實的喜悅?
有一個孩子,她才六歲,一個女孩,跟母親上街買東西,結果因為要買的東西太多,母親錢帶不夠,就在大街上打她母親,打得她母親臉上都掛彩。旁邊的人看不下去,「這麼小孩子,妳不好好教訓她!」那個媽媽說:我捨不得打。你看,不能滿足她的欲求,她可以打母親。但這是六歲,我們再往前面去,在她兩歲、三歲的時候,可能有哪一幕?可能有的是她到商店去要某一樣東西,我們不給她,她馬上在地上打滾,在那裡大哭。結果說:好,好,給她,給她。她馬上從哭變什麼?笑,很可能是這一幕,才演變成現在打母親。所以很多情況都不是一朝一夕。小時候我也要過玩具,我都跟媽媽說妳要給我!那天氣很冷,像這種天氣,我媽不給我,我就躺在地上滾。我媽媽如如不動,繼續看她的書。後來我覺得打滾也很累,我就不幹了。這一句話真的對教育影響很大,我們明天再說,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