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07/4/8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24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的財色名食睡這些誘惑要能夠抵擋的了,那其實要防微杜漸。所以像「色」的誘惑,《弟子規》當中就有很多經句,讓孩子面對這樣的誘惑能夠跨過去,能夠不被迷惑,包含「德有傷,貽親羞」,還有「居有常,業無變」,他面對自己經營家庭,他有一分責任感;夫妻之間懂得「恩欲報」,記住彼此互相扶持的這一分恩德,也不會喜新厭舊,「勿厭故,勿喜新」。而且《弟子規》又說「鬥鬧場,絕勿近」、「非聖書,屏勿視」,讓孩子懂得去避開這些場所、這些不好的緣,不要去受污染。這都是從小紮防微杜漸的根本。

  還有「名」,好名。「己有能,勿自私」,我們有能力不是拿來求名的,是拿來服務大眾的。「人所能,勿輕訾」,人家有能力、有才華,我們成人之美,不去嫉妒、不去障礙,不去傷害別人,謀取自己的官位、利益,這樣的事不幹。然後不會因為有了這個地位之後暈頭轉向,會想到「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知道要把這個事情辦好,一定要聽得進去別人的這些勸誡、這些忠言。他有這個謙卑的態度、受教的態度,就能夠在他的職位當中把事情愈辦愈好愈圓滿。

  再來「食」,食物當中的欲望,《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食適可,勿過則」,假如太貪著這些美食,很可能會把身體給搞壞了。現在幾乎都是文明病多,病從口入。現在人沒什麼營養不良,都是營養過剩,所以懂得愛惜身體,「身有傷,貽親憂」,就不會把身體糟蹋成這個樣子。其實現在食物也跟我們整個大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所以不只是在自己德行當中要謹慎,這地球是養育我們的母親,愛護地球,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共識,要謹慎的對待大自然。

  因為最近科學家一直在關注溫室效應很嚴重,像今年,最近的天氣大家都感受到了,前幾天溫度還拉到三十度左右。像我聽到海口都已經到三十幾度,結果瞬間又掉到十幾度,這樣天氣的異常,都在透露這溫室效應的嚴重性。四川前幾天還下雪,福建下冰雹,這些都不是很正常。因為溫室效應以後,各地氣溫異常的現象會愈來愈嚴重。所以能夠防止溫室效應持續惡化,那已經是我們每個生長在地球人的責任,責無旁貸的責任。所以我們現在能節約能源,盡量減少能源浪費。因為能源,比方火力發電,那都會製造很大量的二氧化碳,我們節約能源就能減緩溫室效應的惡化。所以現在能省的能源就要省下來,我們能不開車,能搭乘大眾捷運系統,我們就盡己之力去做。

  因為惡化的現象很嚴重,很多國家都高度重視,英國他們就提出來,假如溫室效應情況沒有改善的話,英國考慮全國都吃素。那大家一定很意外說:吃素跟溫室效應有什麼關係?因為假如我們大量吃肉,這些牛跟羊就必須要飼養,光是美國飼養的這些牲畜,那都是他總人口的幾倍都有,所以你看那上億的這些牲畜,他就必須要砍去很多的原始森林來畜養這些動物。原始森林都砍掉了,那森林就好像地球的肺一樣,這個肺都愈來愈小了,就不可能把二氧化碳轉變成氧氣。更多的二氧化碳沒有辦法轉成氧氣,所以就愈來愈嚴重。而且養一頭牛,牠要呼吸,牠一年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量超過一台二千CC的轎車,這些牲畜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是溫室效應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假如人們大量吃肉的習慣再不改過來的話,那這個問題就沒有辦法制止。

  而且,我們今天要得到一斤的肉,相當於要拿十斤的穀類來養這個牲畜,才能夠得到這一斤的肉。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還有好幾個國家,包含挪威這些國家,他們被德國軍隊給封死,他們很難再向外去取得糧食,所以糧食短缺。這些國家就下令不吃肉,因為還得花十公斤的糧食去換才能換來一公斤的肉,那不如就吃這十公斤的糧食。所以他們全國吃素!結果那幾年吃下來,英國人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快速下墮,人民的身體素質提升不少。後來二次大戰結束了,這些國家的飲食又恢復到戰前,結果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又快速升起來。真的是病從口入。英國他們知道吃素可以減少這些牲畜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所以他們已經考慮,假如惡化的話,有可能要推行全國都吃素。英國畢竟是一個文化很悠久的國家,對於這世界都有一分責任心在。我們在讀書的過程都知道地球已經變一個村,所以地球的事就是我們自己的家事,大家應該都有這一分共識,來減少溫室效應的惡化。

  有一個片子是前美國副總統高爾,他到世界各地了解這個溫室效應的嚴重性,還到南北極去了解,南北極的冰融化的速度是愈來愈快。我們今天當下能為了這個地球少一些資源的浪費,少一些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樣的心是為天下人著想。這一分存心,那一定會給自己也會給後代子孫帶來很大的福分。假如不改善,那個水一淹上來,所有沿海最發達的都市都很難保證不被海水淹掉。那個時候才體會到嚴重想要來挽救,可能都為時已晚。所以現在聽說很多人他了解到這個嚴重性,自己都過最儉樸的生活,能不開燈盡量不開燈,能早睡早起,利用大自然陽光的光明多省一些能源。這是我們講到食物的部分。

  還有睡覺,睡得太多也是一種欲望。人之所以要睡很久才睡得飽,一來人生沒目標,恍恍惚惚,迷迷糊糊。所以《弟子規》學了之後,「親所好,力為具」,對父母有個責任心,對社會有個責任感,他就不會糟蹋他的時光。《弟子規》上面又說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這都是珍惜光陰,從這些教誨當中紮下這個基礎。

  我們講到的「謹慎為保家之本」,不只在這些欲望當中要謹慎,甚至於自己的起心動念都是要跟道義相應的。因為我們的小孩都很敏感,跟我們相處在一起,我們的念頭不好,都會影響到他們的人格。起心動念要謹慎,還有一言一行要謹慎。所以言語的謹慎也相當關鍵。在孔夫子的教誨當中,四個科目很重要: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這言語佔在第二位重要位置。那我們自己言語有沒有謹慎?也值得我們來觀照。所以言語應該要注意到這些地方。

  「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抱怨帶來記恨,寬容乃是智慧」。我們都知道「家和萬事興」,假如不寬容很刻薄,那家怎麼會和?能懂得寬容的人,那都是能為大局著想,那是智慧。我們看到這句可以感受得到,你看一個言語的態度是抱怨還是寬容,那所造成的影響差別就很大!抱怨帶來的是對方的記恨,當一個家庭裡面都是互相怨恨的話,這個凶相已露,家風不可能好的。我們冷靜的來觀照,我們自己有沒有常講抱怨的話?當我們常講抱怨的話,上一代的恩怨會留在誰的心田裡面?我們都不夠謹慎,說話一出去了,也搞不清楚會造成什麼結果,一言一行都像一顆種子,就種在自己的人生,也種在孩子的心田,惡的種下去了,以後會感惡果。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在學習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要懂得仁愛,懂得對人關懷;很多年輕人心理有障礙,我怎麼對人都愛不起來,對人都信任不起來?他的障礙從哪裡來?追本溯源就是他在家裡面,他父母不謹慎,常常婆婆哪裡不好、小叔哪裡不好、小姑哪裡不好,把這些抱怨的話都在孩子的面前講。孩子面對自己最親的親人都記得對方的不好,甚至於母親的這個記恨也影響孩子,所以面對自己的奶奶,或者是面對自己的姑姑、叔叔都有那一分恨意。你看這個孩子的人格能健全嗎?這個孩子連自己最親的人都關懷不起來、都信任不起來,他怎麼又去信任別人?所以少成若天性。我們是讓孩子一輩子對人都是一種怨恨會幸福,還是讓他對每個人會感恩才是會幸福?這都要看得很清楚!

  我就回想到我整個成長的過程,聽到母親在跟我們談的一些話,我們也是很感恩母親的教誨。像小的時候就常常告訴我們,她說:你們在很小的時候,晚上哭鬧,不好好睡覺,媽媽隔天就要教書,體力上也負荷不過來,所以爺爺就會叫我先去睡,然後爺爺幫忙我帶你們;爺爺本來是用手搖搖籃,後來爺爺想睡覺了,接著就用腳搖搖籃,都睡著了,還可以用腳在那裡搖搖籃,功夫都練成了。你看當母親講到這一段的時候,那時候我們二、三歲,不可能有這個記憶,可是母親一遍一遍的把爺爺、把長者對我們的關愛,給我們娓娓道來,這對我們的心靈、對我們的人格影響很大,我們就很自然的都會記住這些長輩對我們的恩。能記自己家人對我們的恩,自然踏出這個家門,也能記一切人對我們的幫助恩德。也會說到像我的叔叔、我的姑姑他們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生病了,送到醫院,他們在病房外非常焦急,急到都掉下眼淚來了。這些話對我們的心靈都是很觸動,所以我們跟幾個叔叔還有姑姑的感情就特別好。不只不說抱怨的話,都要說感恩的話,讓自己、讓小孩都是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面。

  「多說寬容的話」,能夠成為一家人都是非常難得的緣分,所以我們珍惜這個緣分,彼此能寬恕,彼此愛護。我們寬容他人,絕對不是求別人來對我們好,那是做人的一種態度。所以寬容能夠讓家庭和樂,也能夠讓整個團體和樂。以前的這些讀書人都知道人和的重要,所以他在朝為官,不只不會講這些抱怨的話,不會講這些是非的話,他們時時都是能夠以和為貴。在宋朝有一位宰相叫王旦,他的肚量很大,他的太太曾經有一次心裡想,從來沒有看過王旦生氣,所以他的太太就想要試試看他脾氣到底好到什麼程度。就安排她家裡的女僕人,端著一個熱羹湯給他,到他的面前就故意不小心,然後就把這羹淋在他的朝服上,他穿著朝服正準備要去上朝。結果倒在他的朝服上,這個王旦馬上站起來,然後說到:有沒有燙到妳的手?你看他肚量這麼大,不只沒有生氣,反而馬上就是想到對方的手有沒有燙著。真的,一個人有這麼大的修養,他家裡的人個性再不好,一定都會被他給折服,都會被他給感動了。有這樣的德行,一定贏得妻子、贏得家人對他的佩服,自然效法他。所以他能齊家,他也能治國。

  他當宰相的時候,另外一個臣子寇準,常常都會對他所做的事給予一些批評,給皇帝諫言,批評王旦這裡做不好,那裡做不好。後來皇帝就對著王旦講:寇準都常常講你的壞話。這時候假如是我們,我們會怎麼做?假如這個時候,我們也奏寇準,也奏他一筆,也說他的壞話,那朝廷裡面很可能就失和了,那就枉費我們在朝為官。在朝為官最重要的就是利益朝廷、利益人民才對。王旦當下就說:皇帝,我當宰相這麼久,一定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寇準是為了國家好給我批評,所以我要虛心接受。這一席話講完,皇帝的內心會不會很感動?佩服這個臣子!這個話再傳到寇準的耳朵裡面,寇準對王旦的不滿都煙消雲散。王旦完全不計較,甚至於還是自我反省。

  後來寇準有一天就跟王旦講:能不能推薦他當宰相?就自己去要宰相來當。在我們一般人想可能會覺得:哪有人自己主動去要宰相的?其實我們真的冷靜想想,宰相好不好當?每天日理萬機,壓力是很重的。所以寇準去要求當宰相,並不是去貪這個功名、貪這個富貴,而是他真正有能力,也想去為國家付出。但是王旦就回答他:宰相不是這樣要得來的。潑了他冷水,結果寇準心裡就有點不舒服。後來寇準還被皇帝貶了,貶到青州去,貶到離朝廷很遠的地方去當那裡的小官。其實寇準是很正直的官,有時候進諫,皇帝不能接受,就被貶得很遠。然後剛好王旦年紀也大了,臨終的時候,皇帝就問:誰能夠當宰相?王旦馬上說:寇準。當皇帝聽到寇準的名字,眉頭都皺起來,其實皇帝也怕很正直的臣子,因為這些正直的臣子一看到他的錯誤,馬上直言不諱就給他批評下去。所以面對這樣的忠臣,心臟還要很有力量,不然那會受不了。

  曾經皇帝跟寇準他們在商量國家大事的時候,皇帝這個性子壓不下來,很煩燥說:不要討論了,明天再說。皇帝就站起來,走了幾步路,這個寇準就追過去,把皇帝拉住,然後再拉回來,對著皇帝講:現在討論的事情攸關人民的安危,假如今天不討論完,很可能就有人會餓死,所以今天你一定要討論完才可以走。然後就把皇帝壓在位子上坐好。你看,幾個皇帝能忍受這麼正直的大臣?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可貴的地方,宋朝的皇帝很有修養,面對這種忠臣不敢亂發脾氣。其實這個原因也在於他宋朝開國的皇帝,對讀書人尊重。宋太祖趙匡胤他們都是很喜歡讀書人,宋太宗他們都很熱愛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間接對讀書人也很尊敬,也感來宋朝出了非常多的這些忠臣烈士。這也是來自於他們宋朝開國的皇帝種下了尊敬讀書人的因,感來這麼多好的忠臣協助。種因得果,這是絲毫不爽的。

  皇帝一聽到寇準,也不大願意把他找回來。接著又跟王旦講:難道只有寇準,沒有其他的人嗎?王旦就說:除了寇準以外,臣就不知道有誰了。接著就走了。大家想想,這皇帝後來會用誰?明明很不願意,為什麼用寇準?因為皇帝的旁邊都有太史在記錄,都跟在皇帝旁邊記錄,王旦叫皇帝用寇準,假如他不用了,他對歷史沒有辦法交代,到時候用得不好,把國家給搞亂了,那他就留下萬古的罵名,所以有礙於要對歷史交代,不得已用寇準。結果寇準來了之後,也很認真治理國家的政事,然後就對皇帝講:皇帝,很感謝你對我的重用。皇帝就說:又不是我要用你的,你知道是誰要用你的嗎?寇準也猜不到。後來皇帝說:就是王旦臨終前推薦你的。我們可以想像,那個寇準想,我都講他的壞話,他不只沒有跟我計較還提拔我。你看王旦那種肚量,那種寬容的德行,留在寇準的心中,那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甚至於這一分德行的感動,會讓寇準以後也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他人。

  你看我們很多的人走上教育這條路,都是因為教導他們的老師那麼有愛心,感動他們,所以他們也要傳承老師這一分精神。我曾經也遇過一個校長,他非常的認真、非常負責,他很小母親就去世了,你看一個孩子那麼小就失去母親,對他的心靈是很大的一種創傷。剛好他小學的老師非常有愛心,所以他那種難受就轉移了,把這個老師當作自己的母親看待,老師也很照顧他。然後老師還安排一個智力比較差的女同學跟他一起坐,讓他用心去照顧這個同學。他一來感受到老師的愛心,二來老師的安排又讓他擴寬他的心量,所以後來他也走上教育的路,現在也是當校長。你看那個精神都能夠承傳下去。

  所以我們人生的價值在於我們這些好的德行、好的精神能否承傳給子孫?能否承傳給這個世間的人?假如我們當老師了,那就承傳給更多的學生;我們是當一個企業主、企業家,我們這些精神對社會那種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服務精神,能不能留給我們這些部屬、員工,讓他們繼續承傳下去,這就是我們這一生的價值。這是我們講到寬容不只讓家庭和樂,在同朝為官的時候,也能夠讓整個政治風氣能夠和樂,為大局著想,這是人生相當重要的一個態度;不能為大局著想,意氣用事,那很可能小事都會變成大事。這是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

  「少說諷刺的話,多說尊重的話;諷刺顯得輕視,尊重增加了解」。我們一起把它寫下來,「少說傷害的話,多說關懷的話;傷害造成對立,關懷獲得友誼。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命令只是接受,商量才是領導。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批評造成隔閡,鼓勵激發潛能」。在《論語》裡面講「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所以一個言語的態度,對跟不對產生真的是天壤之別。

  我們看到「少說諷刺的話」,閩南話說:不要給人家漏氣。成就一件事情已經不容易了,行百里路半九十,所以我們應該是多給人家鼓舞,而不是去諷刺。而這個諷刺的話讓孩子聽了,或者是讓其他的人聽到了,對對方就輕視不尊重。所以對人尊重很重要,因為「敬人者,人恆敬之」,但是假如我們習慣講諷刺的話,那給同仁以至於給下一代的影響,就是他們很難對人恭敬。一對人失去恭敬心,他就很容易對人無禮,他就不知道會增加多少無形當中的阻力。所以我們人跟人相處,對人都要一分真誠、一分信任。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我們都相信每個人本善,都有無窮的智慧、能力可以開發出來,所以我們站在一個協助成就的角色上,不要去諷刺別人。因為諷刺顯得輕視,別人一定很難受,但是尊重增加了解,彼此尊重那就容易信任、交心,然後就能夠給與他很多中肯的勸告。所以不要用諷刺的,用尊重、用一分誠意去談話。

  「少說傷害的話,多說關懷的話」,這個傷害的話,俗話講的「惡語傷人恨難消」,這個傷害的話就好像刀子一樣,傷到了人家的內心,痛如刀割,他可能這些傷害的話,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釋懷。所以人跟人這麼難得的緣分,不要因為一時言語的失當,造成彼此一生互相的遺憾,這樣就很不好。多說關懷的話,所以好語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都覺得很寒冷,老祖宗這些教誨都在提醒我們講話要厚道。所以人家不好處,人家有什麼不好的地方,要幫人家掩藏幾分。不只不能去宣揚,還要幫人家掩藏,他已經不錯了,他已經很盡力了,我們不要太苛責。這是在言語當中形成一種對人的厚道、寬容。所以其實一個人積德,一個人損福,往往都在這個嘴巴,能夠很厚道的就積福,很刻薄的就損福。

  再來,「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商量能夠集思廣益,能夠博覽眾長,因為我們一個人看事情很可能會有所疏漏,這個時候能夠心胸寬廣,廣納雅言,也能夠把事情辦得比較穩妥。我們尊重別人的意見,也能贏得他人對我們的支持,所以商量才是用德行來領導。

  最後一句,「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其實像我們從事教職的人,假如一個孩子犯錯了,我們就批評,而且很刻薄的話,那可能這個孩子一輩子信心都起不來,所以這言語不可不慎。像我的語文是比較差的,所以當時候老師說:同一個家庭教出來的孩子,為什麼語文程度差這麼多?這句話讓我的信心足足十幾年都提不起來。你看,高中的時候考語文考倒數第二名,大學聯考考五十九分,語文還是沒及格;是後來遇到我的師長,講到文言文裡面的這些智慧,是老祖宗對我們後代子孫最大的恩德,而且是透過文言文這個工具才能夠承傳下來,所以把我們的障礙去除掉了,珍惜祖宗的恩德,才提起這個信心。因為祖宗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我們也可以成聖成賢。我們念《弟子規》,從頭念到尾最有精神的是哪一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你看這都是古聖先賢鼓舞我們的,就能把我們的潛能激發出來。所以真的要多講鼓勵的話。

  其實我在求學過程當中,都不算是很優秀的學生。我的小學導師,還有我小學自然科老師,他們都非常鼓勵我。我記得我在念高中的時候,兩位老師剛好到了我們學校,那我很歡喜去找老師談話。談著談著,我這位自然科老師葉老師,他現在也在小學當校長,你看會鼓舞學生的這些老師,他們也都很有成就!因為他們有這一分愛心對學生,他們的福分也愈來愈厚。這位葉老師他就跟我的小學導師說:這禮旭他是屬於大雞晚啼!你看這句話我已經從高中時代一直記到這裡!我們常常對自己比較氣餒的時候,突然想到老師這句話,大雞晚啼。所以我們不能自暴自棄,還要繼續砥礪自己向上奮鬥。後來我在讀古書的時候,讀到楚莊王的一個典故。楚莊王他的故事裡面有提到,因為楚莊王他是厚積薄發,三年不飛,剛好有一個臣子比喻他像大鵬鳥一樣,說這隻大鵬鳥是三年不飛,三年不叫,但是一飛就能衝天、一鳴就能驚人。大雞晚啼,慢慢積累我們的實力。所以老師這句話就這樣一直留在我們的心田裡面。

  後來我到很多地方去講中國文化,然後也回去找我的老師,我的導師姚老師他現在也在小學任教,我們師生兩人談得很愉快,老師也非常支持我繼續來弘揚這些文化,弘揚倫理道德教育。我還拿了一些經書送給我的老師,我們在吃飯的過程聊得很開心,這個服務人員就走過來說:你們是什麼關係,怎麼這麼和樂?我說:這是我的老師。服務人員就說:現在老師跟學生這麼好的很難得。後來我把書送給老師,老師就說:從今天開始,我是不是要叫你師兄?我跟老師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就是老師。但是老師最歡喜的就是自己的學生對社會能盡一些心力、能有貢獻。這是老師最欣慰見到的。

  我們剛剛講的這一段是言語當中的學問要謹慎。其實不只這五條,我們能靜下心來觀照自己講話的心態,一有不對,就應該要修正,一定是跟善相應,一定是跟厚道相應,這樣的言語才是正確的。

  我們再講到「勤儉為持家之本」。勤儉才能夠讓我們家道能延續下去,我想到曾國藩先生在他從官多年,看到了很多的人家,也有接觸到廣大的這些為官者他們的家庭狀況。他說到為官者的後代幾乎都傳不下去,傳了一代、二代就完蛋了。因為這些為官者有權有勢的人家,子孫都染上了驕奢淫逸,很驕傲、很安逸,接著就很放蕩,之後就可能淪為乞丐,可能死在他鄉的都有,就非常窮困潦倒。所以曾國藩先生就說,他觀察子孫要延續三、四代不衰的,一定都有勤儉的美德;要能五、六代不衰的,一定都有謹慎很樸實的家道,「謹樸」。我們在聽這段話要觀照我們有沒有勤儉?我們有沒有謹樸?而要真正超過八代、十代不衰的,絕對要有孝悌傳家才行。

  曾國藩先生又提到了勤儉,他說看「家敗,敗在一個奢字」,奢侈;「人敗,敗在一個逸字」,放逸,不勤勞、懈怠;「討人厭,敗在一個驕字」,驕傲。所以曾國潘先生說一個家庭敗下來了,可以看他三件事:第一他的子孫睡覺睡到幾點?假如都很晚才起床,那這個家庭一定很懶散、懶惰,這就敗了。然後看他們的子孫做不做家事?假如家事都假他人之手,那這個家族也要敗了。所以曾國藩先生雖然位居四省的總督,但是他的子孫都是自己幹自己的家活,不假手他人,養成勤勞的態度。第三點就是這些子孫有沒有讀聖賢書?他才明理!他才懂做人的分寸!所以「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而我們看到現在的孩子這個勤勞沒學到,很懶惰,這懶惰誰造成?家長。你就把書讀好就好了,其他的事都不用管,懶惰的習性養成了,他以後怎麼會勤勞?所以看孩子要看一生才行。曾經在大陸發生,去上大學沒多久的時間,不適應學校生活,為什麼?第一嫌學校的飯菜太難吃。太難吃,可以自己煮,不會煮。第二不會洗衣服。所以覺得活不下去!你看飯太難吃,衣服不會洗,就很煩燥,忍受挫折力很差,真的自殺了。這讓我們聽了都瞠目結舌,難以想像,這些都是現在發生的事。所以說下一代我們稱他們叫「草莓族」,生活能力太差了。

  結果這件事發生了以後,居然有媒體報導,說有一個廈門的孩子到山東去讀大學,結果打電話回來跟他媽媽說:我很想喝您煮的雲吞湯。他的媽媽隔天一大早把雲吞湯煮好,坐著飛機到山東去送雲吞湯。這個報紙報完之後就說:假如每個媽媽都像這個媽媽這麼有愛心的話,那孩子就不會因為飯菜難吃而自殺了。我們看到這些報導也很搖頭,這些媒體到底有沒有教育孩子的認知!都偏頗掉了。這麼樣寵下去還得了?所以這個勤儉的態度,一定得要紮在下一代的心田裡面。沒有勤跟儉,他們真正持家,那家裡會一團混亂,會入不敷出。所以俗話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不只奢侈很難再變成勤儉,懶惰也很難變成勤勞。所有的習氣染了之後,要回到好的德行上都不容易。所以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對他的一生至關重要。那這節課我們就先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