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講座-弟子規與淨宗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集) 2005/5/9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52-124-0008
跟盧叔叔鞠完這個躬之後,隔天這位長者把我叫到客廳,都沒有其他的人,他足足跟我講了兩個多小時的話,把他人生當中的經驗跟智慧跟我娓娓道來,那時候真體會到什麼叫和盤托出。我一邊聽一邊覺得很慚愧,因為這個長者剛好就坐在我的旁邊,我都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這麼好的寶山差點就沒挖到。但是為什麼沒去挖?因為他看起來就好像隔壁家的叔叔,很親切。我也從中體會到,真正有道德、學問的人非常謙卑,所謂稻穗愈豐滿垂得愈低,他絕對不會在你面前炫耀。
我記得盧叔叔給我一句最震撼的話,他說對自己要趕盡殺絕,對別人要厚道三分。諸位同修,對自己的習氣要怎麼樣?趕盡殺絕,不能遲疑,你那麼一遲疑,它又生存了好幾天。聖狂之分在一念,你讓它生存好幾天,請問那幾天我們在哪?就在煩惱之中。所以對治習氣要愈戰愈勇,你不要停下來又在那裡反省半天,不要,反省、懺悔就是後不再造,不是行為後不再造,而是念頭後不再造,馬上把它轉掉。怎麼轉?這個答案相信大家都了然於心,一定是阿彌陀佛。你在那個時候還在翻經典哪一句話來不及了,直接萬德洪名搬上來最有效。從這樣去練,不出二年、三年,功夫到,滯塞就通。你一開始節節敗退,那是很正常的。
我記得在看《三國演義》,其中有一幕,趙子龍救阿斗,趙子龍把阿斗捆在身上,自己這樣單槍匹馬衝出去。面對幾十萬曹操大軍,他有沒有其他的念頭?沒有!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把阿斗救回去,衝出去。諸位同修,你現在也只能有一個念頭,要衝出三途六道,要衝出輪迴,你這個衝出去的念頭假如稍微遲疑一下,馬上就像幾十萬大軍又把你怎麼樣?打退回來。幾十萬大軍是什麼?無始劫的煩惱習氣。阿斗是誰?那天有一個朋友跟我講,劉備的兒子。阿斗是你的真如本性,要把它衝出去,叫橫出三界。就這麼一個機會,要把握好。所以,只往前衝,退回來不要有其他念頭,再往前衝,一定可以衝出去。所以以後遇到低潮的時候,腦筋要浮現趙子龍那一幕,增加自己的鬥志。
盧叔叔這一句教誨我就記在心上。其實這一句教誨在中國的格言裡面屢屢提到。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態度落實,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要能夠「嚴著此心」,嚴格對待自己的心,以拒外來的誘惑。「須如一團烈火,遇物即燒」,遇到五欲六塵的透惑,馬上要像一團烈火把它怎麼樣?燒了,不能遲疑。要「寬著此心,以待同群」,以待一切人。「須如一片春陽」,就好像春天的陽光,「無人不暖」。所以我們處世要讓接觸我們的人都感受到和氣,感受到如沐春風,這個綱領一定要抓到。
因為得到很多收穫,內心也相當感動,所以當下我就起了一個念頭,就要跪下去,因為實在太感動了,無以回報,就不自主的跪下去。我也從中體會什麼叫師道,當一個善知識無怨無悔,不帶任何的條件,盡心盡力教導我們,那時候我們的內心會自然而然生起這種態度,那不是勉強的。就在我跪下去的那一刻,盧叔叔年輕的時候學過柔道,所以動作特別快,馬上一把就把我抓起來,他說使不得!從那一天以後,我在學院上課,上完,中午吃飽飯,盧叔叔把我叫過來,來來來,今天聽了這些課有什麼體會、什麼收穫,報告一下。我把我的體會告訴他,他會跟我說,你看事情看得太淺,看得不夠廣,來,我分析給你聽。這個在大陸叫手把手教,好像以前的師徒制,這樣教導,教了兩個月。我們回到台灣,他對我的關懷沒有減少,我也常常在有問題的時候會打電話向他請教。所以在這一、二年來,他給我相當多的提攜跟教誨。
所以諸位家長、諸位朋友,一個孩子有禮貌,他終生不知道會遇多少貴人;一個孩子沒禮貌,他終生不知道會遇多少敵人,你看一個態度就有天壤之別。往往我在課程當中提到這些事例,這些家長聽完以後,不再說他孩子天生不叫人,回去就很積極教了,所以很現實。有一個孩子特別明顯,對老師都不叫人,剛好她奶奶那天晚上來聽課,聽完以後,可能回去就跟她的媳婦還有兒子講,說一定要教禮貌,才會遇到貴人。所以隔天那個小女孩一進教室,就恭恭敬敬跟老師鞠躬,老師都很驚訝。這個老師就想到,昨天晚上她們家鋼琴也不彈了,然後歌也不唱、舞也不跳了,做什麼?練鞠躬,練了一晚,成果馬上呈現出來。所以父母有禮,上行下效,父母仁慈,家庭長養一個和諧的氣氛,孩子潛移默化都受影響。所以教兒教女,我們要先教己,先把自己做好、做到,再循循善誘。
除了救失,再來要長善。當然在長善的過程,孩子的習性也會慢慢消失掉。提到善,大家一定會有一句熟悉的話,叫做「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個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另一個意思是孝開了,百善自然開;孝不開,百善開不了。當初我記得在念《孝經》,讀到孔夫子講的那句話,「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真正讀明白了,高興得都坐不住,覺得好像發現寶藏了。君子務本,根本找到了,不怕不開花結果。我在北京講課,有一次來了一個五、六十歲的師兄,他上完第一天課,因為第一天教「入則孝」,他很激動,站在我們老師的旁邊跟我們說到,他說我學佛幾十年不得力的原因終於找到了,就是孝做得不扎實。
有一個三年級的孩子,他剛好放暑假,放完暑假他的母親給老師打了一通電話,家長一開始就說到,孩子暑假期間進步很多。暑假進步很多,這一句話常不常聽到?都是什麼?我們當老師的,暑假結束是要來開訓練營,重新把他們的魂魄拉回來。不只是暑假過後是這個現象,禮拜一都有症候群,有沒有?有一題數學題叫五加二等於多少?五加二等於多少?這題數學你們沒算過?這題不好算。禮拜一到禮拜五,加上禮拜六、禮拜天,會變成多少?等於零還謝天謝地,為什麼?還沒退步。大部分會小於零。假如等於零,孩子不會愈來愈難教,只會差不多難教。他禮拜五晚上回去了,明天放假,看電視看到半夜,隔天又睡到中午,生理時鐘都亂了,所以禮拜一都爬不起來。所以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居有常,業無變」,生活要規律,不然孩子一定是都往好逸惡勞的方向去走。
結果這個家長接著又說,她說有一天我比較累,躺在床上就睡著了,醒過來一看,身上已經蓋好被子,她女兒幫她蓋的。接著她從房門走出來,聞到煮麵的香味,聞到麵的香味,她就順口講了一句話,她說妳爸爸回來了嗎?她心裡想說,是不是先生把麵買回來?接著她女兒說,爸爸還沒回來。那怎麼會有麵?女兒說我煮的。媽媽很驚訝,妳啥時候會煮麵?接著女兒就說,她說我常常站在妳旁邊看,妳這邊抓一下,那邊也抓一下,所以今天我試試看。結果媽媽一吃,好不好吃?那個麵有加持力,小孩的愛心,吃起來心頭特別溫暖。
諸位家長,孩子這個行為透露出她哪一些態度、哪一些存心?有孝心;再來呢?很細心。有孝心之後,很多好的心都出來,因為「冬則溫,夏則凊」,他會觀察父母生活所需去奉養,所以他變得細心。再來,觀察力也提升了,然後還有勇於嘗試的心。這些特質,保證諸位去翻,成功者的特質都有這幾條,那絕對不是長大了才來練的,從小就培養。所以孝心開,這個孩子還要不要擔心他讀書的問題?他那個動力就上來了,所謂「親所好」,他就「力為具」。「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所以他成績不好,這有損德行,他自己就會自我督促。所以這個孝一定要開。
既然知道它很重要,那回去就要落實。一個是以身作則,您能真正做到,孩子感染這一分德風,他會起而效法;第二個,要跟老師配合;第三個,夫妻配合;再來,跟生活多做結合。現在的人聽道理聽久了就會打瞌睡,所以要多用故事給他引導。不然妳試試看,妳假如只跟他講道理,講了五分鐘,他會打一個哈欠說媽,妳別說了。不要說小孩,大人當然不會說蔡老師,你別說了,大人會開始告訴我,你講得真有道理。我們要視思明。所以講課當中也要理事無礙,道理跟事情搭配好,他聽起來就會比較專注,也比較能夠領受,因為我們現在抽象思考能力比較差。我們剛剛提到親師合作,所以在大陸的課程,我們每個禮拜都跟小孩上課,而小孩在上課,我們都盡量要求家長一起在後面聽,他才知道今天教了「出必告,反必面」,回去一要求,做一個禮拜就習慣了。假如你不知道教什麼,又沒有配合好,孩子學就不踏實。所以除了另外跟家長開課,孩子上的時候還是盡量能到。在上家長課的時候,就應該孩子不要在,不然到時候,你兒子剛好十多歲,上完課以後就對父親講,都是你錯,那怎麼辦?所以這個機緣也要分清楚才行。所以這個親師搭配。
記得我第一次是三月十五號到深圳,十五號上完課,隔天一大早,剛好我住在幼兒園裡面,他們的老師就請我跟大班的孩子上一堂課程。我什麼都不會,我只會上《弟子規》,我就跟他們上《弟子規》。一走進教室,我跟一群小朋友說:「來,今天我們來上《弟子規》」。所有的孩子頭抬起來,「老師,我們都會了,我們都會背了」。你看這個孩子才六歲,他對於學問的態度是什麼?會背就好。所以教育要慎於始,當他對學問的態度是會背就好,那他就會眼高手低,他就不懂得去落實。所以孩子求學問一開始的態度一定要正確。不只孩子要正確,我們現在要學聖、學賢、學佛菩薩,態度一定要正確。而這個態度,師長耳提面命,告訴我們,一定要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一定要解行相應,我們沒做到就不能怪師長。
看到孩子這麼傲慢,說都學過了,都會了,我也很平和,就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字,道德的「道」,這個字是會意字,左邊一個辶部,右邊一個首先的首。所以,道德之人,因為讀經就是要做道德之人,而道就是首先能夠去力行,這個辶就代表實踐,能做到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我接著跟孩子說,你們哪一句做到了?孩子本來頭是高的,聽完,突然想一下,「父母呼,應勿緩」,第一句話怎麼樣?沒做到,開始頭就低下來。可愛!一講他不對他就反省。大人呢?面子拉不下。面子拉不下苦了誰?自討苦吃,何苦來哉!看孩子這樣的態度,我們開始一句一句告訴他如何落實在生活之中。那一天晚上,其中一個孩子寫日記,第一句話就說,「今天蔡老師來上《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是背而已」。一個六歲的孩子寫下這一行的時候,印象深不深?那他以後做學問一定會提起這個態度。另外有一個小女孩,隔天早上就站在她父母的門前,父母一走出來,她馬上鞠了一個躬,「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她爸爸很驚訝,馬上跟幼兒園打電話,昨天發生什麼事了?這個是很敏銳的家長,知道要配合。假如她爸爸看了以後摸摸她的頭,「女兒,妳今天有沒有發燒?」那就白教了。配合,進一步成全孩子的孝心、孝行,你愈成全他,他做了之後愈有法喜。
第三點是夫妻配合,先生要把太太的辛苦告訴孩子,太太要把先生的辛勞跟孩子娓娓道來。妳不要在講到妳先生的辛苦還擺著一張臉,很嚴肅,不要。家裡要多一些柔情、多一些溫暖,不要硬梆梆的。妳就泡一杯茶,說「來來來,兒子坐」,很自然就聊起來。「女兒啊!在妳小學三年級,有一天晚上突然發高燒,妳爸爸可急死了!那一天把妳送到醫院,在急診室足足待了一夜,後來妳還病了好幾天,都是妳爸爸在旁邊守候」,把這些辛勞跟她娓娓道來。當父親的人就可以把母親整個懷胎、生產、養育的辛勞也給孩子講,因為人都比較健忘,需要提醒。你假如不會講,可以看錄像帶,了解一下。當然你不要拿一張稿子在那裡念,這樣不感人。一定要先感動誰?要感動自己,「真感情,好文章」。這樣子一搭配,孩子就能夠了解到父母的辛勞。今天你是當爸爸的,跟你兒子講,你知不知你爸爸那時候在打天下多辛苦!穿著木屐來的,還不知道那天晚上住哪裡!你兒子在那裡聽,說真的還是假的?是不是?講到最後他會覺得你是老生常談,囉嗦。所以功勞不能自己講,要善巧方便。
第四點是生活結合,教起來就比較活潑。像「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個在生活情境常常發生,我有去觀察,孩子被責罰以後是什麼心境?你們有沒有去觀察?你們處罰完孩子都不知道他想啥,要去觀察。大半的孩子被打完,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好衰!下次不要被看到。這樣教誨他有沒有效果?我們說要有始有終,這個收尾的動作就顯得重要。所以為什麼要有黑臉、有白臉?白臉專門做後面收尾動作。媽媽罵完了,爸爸走進來,「你媽媽身體就不好,再生氣會愈不好。你不知道生氣毒素都會冒出來,都會傷身體,不要再讓你媽生氣」。「你媽為什麼寧可傷身體也要發脾氣?因為怕你學壞,所以寧可傷身也要教導你,你要看到你母親這一片苦心。當然要對得起媽媽罵你,挨罵要換得進步,下一次不要再犯,那媽媽一定也很高興你進步了,你自己也提升。」這樣收尾,孩子才會回歸到他自己犯的錯誤上面。當老師的人就要常常幫父母說話,告訴孩子,有時候父母愛你的方式不見得是甜言蜜語,有時候為了教導你也必須要怒目金剛,要善體父母的用心。從他的生活當中去教導。
再來,可以跟故事做結合,有了故事,孩子的印象就會特別深刻。在漢朝,有一個孩子叫陸績,當時候他去拜訪袁紹,袁紹是他的長輩,袁紹請他吃橘子。吃完橘子要道別,他就跟袁紹行禮。結果這麼一行禮,他藏了幾顆橘子在他的袖子裡面,就滾了下來。袁紹一看,這個孩子不是很乖嗎,怎麼還藏東西?陸績很緊張,就跟袁紹講到,他說因為我母親喜歡吃橘子,我希望帶回去給母親吃。所以「親所好,力為具」。當然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會做一個補充,要不要這樣藏?到時候人家還真以為你偷橘子,那可不好。可以當面跟長輩直接坦承的說:「可不可以給我兩顆橘子?我母親喜歡吃」,相信長者也很歡喜。我們問孩子,你媽媽喜歡吃什麼?他會皺著眉頭在那裡用力想。看他想的那麼辛苦,我就接著問他另外一個問題,你媽媽知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他馬上從皺著眉頭破涕為笑,沒有破涕,馬上露出笑容,什麼什麼,就開始如數家珍,我媽媽都知道。這麼強烈的對比,我們進一步就說到,「你看媽媽都知道你喜歡吃什麼,都這麼替你著想,你卻都沒有把媽媽的需要放在心上」,這麼一點,他就警覺。所以往後出去外面買東西應該先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是。這是跟生活做結合。
所以孝養父母,我們落實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當然,一個人能夠成就德行,立身行道,這個孝道就能夠全面的圓滿。整本《弟子規》絕對不是只有「入則孝」教孝,而是從頭至尾都教孝,我們看到「出則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睦,孝在其中。所以你兄弟不和,誰最操心?父母。有一位老師,她的先生有一天就跟她說到,他的妹妹在夏威夷工作,因為經濟上有困難,所以先生想把一、二年的積蓄全部匯到夏威夷去幫助妹妹。諸位同修,假如是妳先生,妳要不要匯過去?一、二年的積蓄統統匯。結果這個太太,她是在教經典的老師,她馬上跟她先生提到,他說你這麼做我很佩服,你這麼做母親最歡喜,兄妹會很和樂,就跟她先生講,這一筆錢我去幫你匯。這句話講完,她先生的內心有什麼感受?一定會覺得我這輩子真有福氣,娶了這個太太。這麼一捨,損失了嗎?這麼一捨,成全了孝心,成全了兄妹之情,俗話講,家和萬事就興。所以兄弟睦,孝在其中。
「出則弟」當中也提到如何對待長者、長輩,當我們恭謙的對待長者,這些長者一遇到父母一定會說,你的孩子教得很好,父母當然也很歡欣。再來「謹」,「朝起早,夜眠遲」,懂得珍惜時間。當一個人不珍惜時間,他就不珍惜生命,而我們的身命來自父母,所以浪費光陰其實也是浪費父母對我們的栽培。接著很多的生活習慣,「冠必正,紐必結。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你有這些好的生活習慣,那父母才安心,因為你能獨立。接下來「信」,「凡出言,信為先」,你的言語有信用,社會信用又好,那你的事業就有好發展,父母當然歡喜。所以,《弟子規》「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做到了,都是落實「入則孝」,「親所好,力為具」。
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接下來是「奉事師長」。我們的老師在物質上對我們也沒有任何的要求,所以我們能夠報效、能夠回饋給師長的,最重要一定是要依教奉行。當能依教奉行,師長一定最歡喜。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和尚是念念繫著眾生,念念繫著化解災難,促進世界和平,所以可以看到帶頭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包含在新加坡跟九大宗教相處得好,這確實是做到「行為世範,學為人師」。因為做得相當好,澳洲就請老和尚去指導,因為澳洲也成立很多如何化解衝突的學院。在澳洲這段期間,因為做出了很多的貢獻,結果聯合國也來請益老和尚,請教如何化解災難。老和尚也告訴他,一定要從人心改變起,要有仁慈之心,而仁慈之心的根本、愛的原點就在孝道。所以「父子有親」扎根了,就能夠延伸出來對一切人的一種關懷。在這個世上,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才能化解當前的危難。我們明白了,絕對不能繼續看到社會墮落下去,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來自世界的人都很有善根,聽的都是聞所未聞的道理,但是當下生歡喜。我記得三月份到澳洲演講,來了兩個大學老師,他們聽了一天的課,晚上一起吃飯,一位女老師,她不會講中國話,她講英文,告訴我說,她說今天我才聽二、三個小時,我已經記了六張筆記,而且她還是同步翻譯過來,她覺得中國這些聖賢的教誨怎麼這麼好!足足抄了六張。然後她的先生回去以後就在學校辦起了倫理道德的講座。所以確實是很能接受。我們五月份要到法國巴黎,就是老和尚直接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要學《弟子規》、要學《十善業道經》,而聯合國底下有相當多的管轄學校,所以只要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出去,各國各種種族的人都同時一起學《弟子規》,那人心一轉,災難自然就轉了。
確實,老人家一生表演華嚴的境界,處處都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那我們也要繼承師長的志向,我們開始也要學為人師。還有沒有?學為人父、人母;再來,學為什麼?人子;再來,為什麼妻都排最後?學為人妻,人夫、人妻;再來,學為人君,學為人臣,學為什麼?對,如何當一個有道義的朋友;再來,學為人媳婦,有媳婦就要有什麼?要有女婿;再來,學為人公公。您自己的女兒嫁出去了,希望她的夫家怎麼待她?希望怎麼樣?「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人只要肯拿三分愛女兒之情愛自己的媳婦,家庭保證怎麼樣?很和樂。和樂全家都好,幹嘛不做?你對你媳婦很好,她一定會說學佛真好,說不定她這一生成佛的機緣就怎麼樣?就成熟。所以人生確實,活到老,學到老。
這麼多角色,我們只要掌握中國文化的三寶,從這三寶您就可以把每一個角色都做好,就是君親師的態度,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君」代表領導者,領導者最重要的要能以身作則,所謂的身教。所以要影響他人不能只用講的,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則。再來「親」,當親人一樣,這是愛護、疼惜。所以面對剛剛我們提到所有的角色,都應該有對待親人的一種胸襟。你面對自己的員工也應該怎麼樣?一家親,那你的企業文化、工作氣氛一定好,你的員工會說,我跟了這麼多長官,就是他最好。再來「師」,師是教導,也就是機會教育,該教的時候一定要適時的給他指正。只要我們時時想著我有沒有做到君的精神、親的精神、師的精神,往往時時這樣觀照,那你每一個角色都會不斷提升。
我們剛剛看到,一開始學為人父母,我們發覺到,現在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不好教,老師說學生不受教,老闆說員工怎麼樣?不好管。所以錯都在誰?都在孩子、都在員工、都在學生。當每一個人都找別人的錯,天下會怎麼樣?所以有一句話講得很有味道,「各自責」,每一個人、每一個角色都是自我反省,各自責,「天清地寧」,天空都顯得特別晴朗;「各相責」,彼此只會互相責怪,「天翻地覆」。我們來看一下,為人父母者,有沒有做到君?現在很多家長忽略這一點,都說教孩子是老師的事,不知道他的身教早就影響甚深,所以他沒有作之君。再來,他說這一條我總有做到吧?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是愛要用對方法,不然愛之足以什麼?害之!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告訴他,「寵豬舉灶,寵子不孝」,下一句是什麼?「寵妻吵鬧」。怎麼是男生記住了?所以這個也要給他引導一下,不然他還覺得,「你看我全心全意」,還要用對方法。再來,當父母的有沒有作之師?一有機會點,不是拼命罵,要能夠恩威並濟。
我們接著再來看看,為人老師者有沒有做到君親師?君是身教,所以一定老師自己要先立身行道才行。而現在教育大半比較注重如何教書,這個教材教法怎麼教,對於教育愛,誘導不夠,啟發不深,所以身教就顯得困難。作之親,老師有沒有把學生當作親人?還是孩子一犯錯,心裡面第一個念頭,「怎麼又來了?」很煩,那就沒有作之親。第三個,你說那我作之師總有做到了吧?「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現在問教書的老師什麼是道?他可能會說,「道可道,非常道」。失教二、三代了,當老師的也不是不願意教,內在也沒有,所以確實這個時代要全面一起來補習、來學習。我們面對人生這麼多的角色,時時能用君親師來觀照,時時能提起「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相信家庭一定會有微妙的變化。
好,今天我們就上到這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