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弟子規與淨宗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5/5/8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52-124-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不知道諸位同修早上起來,剛好跟父母一起同住的話,有沒有到母親膝下跟母親請安問好?媽媽,昨天睡得好嗎?其實天底下最容易滿足的人是誰?是母親,這一句關懷問候都能讓母親快樂好幾天。所以只要我們真正去體恤到母親的恩德,時時打一些關懷的電話給母親,相信母親內心會非常的安慰。當然,「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父母年紀再大,孩子年紀再長,對他來講還是他的小孩,他還是會擔心、會掛懷。

  那如何能真正讓父母安心?我們《弟子規》裡講,「晨則省,昏則定」。在很多地區他們都會提到孔老夫子很多經典裡面有糟粕,諸位朋友,有沒有糟粕?所以他們不了解經典的來歷,之所以能稱為經,它都是已經經過千年的印證,證實它真實不虛。所以地球有經線、有緯線,這個經緯線是拿來當標準的。所以經典的記載就是做人不變的標準,它可以超越時空。一般很多錯誤的想法,現在因為人不讀經典,所以會混在一起,比方說「食色性也」,這一句教誨不是孔老夫子講的,很多人就會說孔子說「食色性也」,孔子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把子曰亂用,把很多錯誤的想法都說是經典說的。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知識爆炸,人與人言論互動的機會很大,你必須要有理智判斷他講的話對不對。

  他這麼一說,經典有糟粕,我剛好就請教這位老師,您覺得哪一句話有糟粕?這位老師他就提到,他說「晨則省,昏則定」是糟粕。為什麼?他說一天要問候母親兩次,太麻煩了!有沒有道理?我接著跟這位老師提到,小孩子假如從小,一早起來,到父母跟前問父母,昨天睡得好嗎?一來父母聽了很歡喜,二來一看這個孩子額頭發亮,代表昨天睡得好,沒有亂作夢,所以氣色很好,他就很安心。這一個問候讓父母一天的工作心情都很愉快。所以早上問候,好處很大。下課回來,父母也不知道我們在學校或在工作上的情況,回來馬上跟父母問安,父母一看,氣色很好,今天在學校應該很認真學習。我們問候完之後,又把學校的情況跟父母報告,父母就很放心,我們在學校沒有與人衝突,有相當的收穫。所以早晚問候讓父母不替我們擔心,才兩次,有這麼大的效果。我們為人子女,尤其在孩子階段,很難直接做能幫助父母的事情,年紀那麼小,又不能賺錢,縱使現在年紀大了,能賺錢了,事實上父母真正希望的、真正盼望的往往不是金錢,而是我們的孝心、我們的關懷。所以我這麼一跟這個老師講,我也接著跟他講,我們才問候兩次,請問母親、父親一天念著我們多少次?我想這很難算得出來,時時掛念。

  有一個母親就跟我提到,她說晚上在睡覺,秋冬的季節裡面溫差特別大,像現在是春天,感冒的人多不多?很多。小孩子往往在晚上睡到一半熱了,就把被子踢掉,到了半夜氣溫會下降,很容易就著涼感冒。所以她當媽媽的,自己都棉被蓋得很薄,到半夜凍醒了,趕快去給孩子蓋棉被,蓋好之後再回來睡。父母連在睡夢當中他都在掛念孩子的健康,更何況是白天的情形?這位母親說到這裡,我馬上腦海裡就浮現相當多次的影像,我們小時候睡到半夜,半夢半醒之間,看到了誰?看到了母親,看到了父親。尤其剛好假如我們生病了,那可能半夜起來的次數不是一次、二次,而是相當多次,不只蓋了棉被,父親還要摸摸我的頭,看燒退了沒有。父母時時掛念我們,我們應該也要回饋父母,也要多關懷,所以一天問兩次不多。

  這位老師聽完之後,他就對我講,他說蔡老師,你的中國文化學得不錯,代表他不覺得這句話是糟粕了。接著他就跟我說,他說蔡老師,你這個「晨則省,昏則定」你沒有做到。我們當老師的人特別害怕學生對我們說,或者他人對我們說,你自己說的都做不到,這句話一出來,可能我們的汗都怎麼樣?流下來了。我就請教他,我說您為什麼覺得我沒有做到?他說你現在離鄉背井,你有早上打一通電話,晚上又打一通電話嗎?諸位同修,我有沒有做?我接著就跟這位老師講,我說確實我沒有早上打一通,晚上打一通。因為我假如早上打一通,晚上又打一通,我媽媽一定會罵我,她會說長途電話費很貴,你不知道嗎?不要再打了!所以學問要活學活用。晨省昏定最重要的是要讓父母對我們安心、放心,不讓父母操心,在這樣的本質、前提之下,我們應該隨當時候的情況來做。我既然離鄉背井,每天打費用太貴,所以只要固定每個禮拜打一次,每一次就好好給母親報告一下我在這裡的情況,她就放心了。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跟母親有默契,往往我每個禮拜這樣打回去,可能母親在電話前面,電話才響,她會感受到,這一通電話可能是兒子打回來的。所以我們力行這一句教誨,它的本質、實質就是不讓父母操心。

  諸位朋友,如何讓父母不操心?其實為人父母相當偉大,父母教育孩子、養育孩子,是以不求回饋的心。而我們長大成人了,父母依然念念想著我們能夠身心健康、家庭和樂,當兒子身心健康、家庭和樂,父母才會最高興。《孝經》裡面提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你愛護好身體,父母就減少擔心。「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諸位朋友,什麼時候顯父母?什麼時候依我們的德行讓父母覺得很光榮,沒有白生這個孩子?什麼時候做?當下即是。當我們的德行高尚,父母就不擔心了。這是真正把「晨則省,昏則定」的本質落實到根本上。所以現在我們要觀照自己,有沒有哪一些行為習慣會讓父母擔心?要趕快去修正,報恩都來不及,怎麼還能夠讓父母擔心?

  我的母親曾經跟我講過一句話,她說你這一輩子能學佛就是給我最大的安慰跟快樂。當我聽到母親講這句話,內心非常的歡喜,因為我們可以真正讓母親快樂,能夠盡一點孝心。當然,我學佛,母親最快樂,而且要把它學好才行;學不好,可能又從快樂變什麼?變擔心。如何學好?這個就是相當關鍵。我們總不能沉溺在我聞佛法了,媽媽很高興,爸爸很高興,不能只停留在這裡,而應該確確實實立身行道,依教奉行,讓父母確確實實以我們為榮,讓父母,甚至於在道業方面,都可以以我們為榜樣,那你這個孝心就提到相當的高度。所謂「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這一生已經遇到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就不可當面錯過,也不能讓父母當面錯過。這很重要的是要為人演說,我們要演得漂亮,才能讓家庭學佛的氣氛非常的積極。

  如何能真正把佛法學好?有沒有快的方法?不管儒家、佛家,其實最好的方法、最快的方法,經典,還有師長,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重點在我們願不願意受教。在正法當中是沒有祕密的,因為聖賢人、佛菩薩無時不刻希望我們趕快成就,趕快離苦得樂,重點在我們有沒有領受,進而去依教奉行。曾經有朋友在跟我談的過程,他也很神祕,就對我說,他說你不是在楊老師家住了七個月嗎?我說對。那楊老師這七個月有沒有教你哪些東西?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覺得一定有什麼密法可以傳。我就跟這些朋友講到,我說楊老師給我的教誨,我在課程當中其實都已經講過了。

  凡聖在行持,在外在的行為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差別就在存心不同。所以孟夫子有一段話提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君子跟一般人的差別在哪裡?「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以仁存心表現出來是什麼?「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學佛菩薩、學聖賢,直截了當從存心學起。孟夫子這段話我們假如會學,就時時觀照自己有沒有仁慈之心?這個仁,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會意字,兩人,就是想到自己就能想到別人。而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你時時替人著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然就能贏得別人以同樣的心待你。這一句教誨事實上也把當一個人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會招感來什麼樣的生活情境,他的果報,也說出來。以仁、以禮存心的人能感什麼果報?人愛、人敬。所以當我們能感受到人愛、人敬,就代表你的存心是對的。但是當我們招感來的是跟人衝突,跟人形成對立,那不是從行為下手而已,而應該怎麼樣?從我們的存心去修正起。

  有一隻小狗跑進一個空間,剛好四面都是玻璃,這隻小狗一進來看到四面玻璃都是小狗的影像,牠馬上反應就是狂吠,對著這所有的狗發脾氣。當牠狂吠的時候,所有鏡子裡的狗怎麼樣?也對著牠狂吠。牠更不甘示弱,牠也沒有反省一下,為什麼牠們都對我狂吠?牠叫得更厲害。牠愈叫愈厲害,當然回饋回來的也是一樣的程度。過了一段時間,狂吠的聲音不見了,走近一看,這隻狗累死了。暴怒還傷肝,所以這隻狗因為發了脾氣,又太疲勞,衰竭而死。諸位朋友,人際關係就好像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笑,鏡子裡的人也笑;我們哭,鏡子裡的人也哭。

  諸位朋友,你相信嗎?經典你要有信心,才能夠真正進入解、行、證的過程;你不信,學問你就根本不可能登堂入室。當然我們也從很多大德的身上看到,印證了這句話,確實他們愛人,得到人愛。我們看到新加坡許哲女士,她以一百零七歲的高齡,還照顧很多的老人家,當然這些老人家都比她小二、三十歲,她是一分無求的心去付出。記者問她,妳照顧這麼多人,這麼多他人?記者這麼一問,她就對他說,我哪有照顧別人?我照顧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當人有時時為人著想的心,他所得到的果報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許哲印證了。她也跟記者提到,她都沒有買菜,因為冰箱一打開,常常都有很多菜,也不知道是誰送來的。為什麼這些送菜給她的人都不願意讓她知道?這當中很有味道,當你以無求的心付出,別人也以無求的心回饋。像我們現在送給人家東西,拿在手上,放在朋友的桌上,還要鄭重告訴他,這個是我送的,讓他知道拿人家的手軟,吃人家的嘴軟,可要幫我的忙。這個禮收下來有沒有壓力?有壓力,不是無求的心。因為許哲女士對他們的幫忙完全不求回饋,所以他們覺得送菜給她,內心很歡喜,能盡一分心力,不願意再讓許哲女士看到是誰送的,而造成她心裡的負擔。

  我們也看到,許哲女士說她從來沒買衣服,都是垃圾桶裡撿的。當然,因為新加坡整個經濟很不錯,很可能在垃圾桶裡撿的衣服都沒有破洞,可能過了潮流被扔掉了。為什麼許哲女士要撿垃圾桶裡的衣服來穿?當然,有智慧的人所做的一言一行都是要行為世範,所以也告訴世人要勤儉,不可奢侈。另外一方面,當她穿著這些很普通的衣服去探望這麼多貧窮的家庭、老人,這些老人他會覺得格外的親切,她穿的衣服跟我差不多。假如許哲女士每一次都穿高級的旗袍去探望他們,你覺得這樣好嗎?很可能會給這些家庭、這些朋友帶來壓力,會覺得說妳就不要進我家了,我怕我們家這個椅子會弄髒妳的衣服。所以確實處處都流露出為人著想的心。所以許哲女士她印證,她做到了,相同的我們也一定做得到。

  所以成就道業,首先一定要相信自己,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這個道理就是學聖、學賢、學佛菩薩最快的方法,我們要善學。在楊老師講的《德育故事》當中,我常常邊聽邊掉眼淚,內心有一個吶喊的聲音,覺得做人應該就像這些聖賢人一樣,才會痛快、才會稱性。像楊老師在孝方面提到春秋的閔子騫,閔子騫母親比較早過世,所以父親又娶了一個後母,後母比較偏心,他有兩個後母生的弟弟,後母對他們比較照顧,就比較忽略閔子騫。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後母用蘆花幫閔子騫做衣服,蘆花做起來衣服很大,看起來好像很保暖,事實上無法取暖。那一天閔子騫替父親駕車,冷風颼颼的吹來,閔子騫忍不住發抖。父親看他衣服穿那麼多還發抖,很生氣,就對他講,你在那裡發抖,是不是有意要詆損你後母的名節,讓人家看了還以為後母虐待你?所以拿起鞭子打閔子騫。結果這一鞭鞭下去,衣服破了,蘆花飛了出來。父親一看相當生氣,原來真相是後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盛怒之下馬上回去,當場就要把後母休了。

  閔子騫在那個時候沒有想到後母如何虐待他,心裡面只記得後母對他的好,對他的照顧,確實不敢忘懷,所謂受人點滴他都銘記在心。他馬上跪下來對著父親講,父親,你別生氣,今天假如後母走了,那家庭可能會更困難。閔子騫講出了一句至誠的言語,「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母親走了,連我兩個弟弟都要跟著挨餓受凍。一個這麼小的孩子能講出這麼樣體貼人心的話,父親的脾氣也降下來了。後母看到這一幕,生起了慚愧心,連這麼小的孩子都替她著想,她怎麼能夠繼續這樣虐待他?所以閔子騫的孝心,再加上他友愛兄弟的心,這樣的德風感化了他的後母,也扭轉了一個家庭的命運。所以確確實實,至誠可以感通,孝心可以動天地。我們既然看到閔子騫的榜樣,我們自己在生活當中,能不能時時提起這一分孝心,「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脾氣來的時候能不能還記得住父母的恩德?我們學閔子騫的存心,自己的德行就可以時時觀照。

  古代人對兄弟的存心是什麼?在唐朝時候有一位大臣,已經當了宰相一樣的官職,但是他去探望他的姐姐(李勣那時候年紀也相當大),他看著姐姐身體比較虛弱,親自幫姐姐煮粥。因為年紀大了,鬍子也很長,所以在煮粥的時候不小心被火苗燒到了鬍子。他的姐姐對他說,她說你這是何苦?家裡面佣人那麼多,你請他們做就好了。李勣對著他的姐姐說道,他說姐姐,我們年紀都這麼大了,我還有多少機會能夠侍奉妳、能夠幫忙妳!從李勣的這段話我們也深刻體會到,時時念著兄長、姐姐從小對他的呵護,一輩子不敢忘,這種存心我們要學。

  在晉朝時代,有一個孩子叫庾袞,剛好他們的村落發生了瘟疫,他已經有幾個兄弟都死於瘟疫,其中有一個感染上,正在惡化當中。全村開始撤離,他的父母,還有叔叔、伯伯,也正準備離開。這個孩子不願意走,他對著這些長輩提到,他說我天生不容易染病,所以我留下來照顧哥哥,堅持不走。父母也沒辦法,就離開了。庾袞走到兄長的面前,幫他料理很多需要,親自熬湯藥給他喝。當他熬好湯藥,他的哥哥不願意喝,很生氣,對他說:「你走吧!我不需要你照顧」,對他相當的凶。但是庾袞對著他的兄長講到,他說:「哥哥,你一定會好起來。假如我沒有留下來照顧你,我離開了,我這一輩子的良心都過意不去,縱使我活著,也不會踏實,也不會快樂的,你就讓我盡心盡力照顧你吧!」這一分誠心也讓他的兄長很感動。除了照顧兄長的身體,在半夜當中,因為有其他兄長的靈柩還放在家裡,他還在這些兄長的靈前痛哭、傷心。也因為這一分對兄弟的至情,所以應該這些湯藥都得到他的加持;這一分兄弟情,也讓他的兄長很歡喜,人一歡喜,免疫系統怎麼樣?能力就提升,所以很奇蹟似的,他兄弟病好了。後來父母回來,看到兄弟還活著,都喜極而泣。庾袞能夠把兄弟之情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

  所以古代這些聖哲人,確確實實是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古代人對於信任、信用看得比性命還重。在春秋時候,有一個大臣叫季札,他代表吳國要出使魯國,在出使的過程當中經過了徐國,他跟徐國國君有交情,徐國國君接待他吃飯。在吃飯的過程,因為季札是代表吳國出使,所以身上佩了一把寶劍,徐國國君就一直盯著這把寶劍看。季札看到徐國國君的眼神就了解到,他對於這一把寶劍非常的喜愛,所以季札動了一個念頭,想把寶劍送給他。但是因為出使魯國必須佩帶寶劍,這是禮儀,所以就想著回來再送。出使完,回頭經過徐國,了解到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所以季札走到徐國國君的墳前對他行禮,接著就把他的寶劍掛在墓旁的樹上。他的下屬看了很不理解,就對他說,他說主人,你這樣做是不是太過分了?因為你也沒有開口答應要送給他,縱使你已經開口答應要送給他,他現在也已經死了,你應該不用再給他了。季札接著就說到,「始吾心已許之」,我一開始就已經起了念頭,要把寶劍送給他,「豈以死倍吾心哉」,怎麼可以以死來違背我的良心?所以我們看到,季札修身的功夫是在起心動念都不違背。諸位同修,我們有沒有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負責?俗話說,「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君子起一個念頭、起一個願心,終生不忘;一般的人常常發心,但是沒做到,所以常常在立定志向。所以我們應該這分信用要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已經發願的事一定盡心盡力要去做到。

  古代人以孝存心、以悌存心、以信存心、以道義存心。在漢朝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荀巨伯,他知道朋友生病,走了很長的路去探望他。很不巧,在探望的過程,朋友的居住處被盜賊席捲,岌岌可危,所有的村民趕著逃命。他的朋友因為病重,不方便行走,就對著他說:「你趕快走,不然盜賊來了,你會有危險。我已經病成這樣,就不需要為了我拖累你」。荀巨伯不願意走,堅持要保護他的朋友。結果盜賊一進入房子裡,荀巨伯跪下來求他們,他說我的朋友已經病得那麼重,你們不要傷害他;你們要傷害,針對我就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分真誠的能量,當場的人一定都會為之動容。所以盜賊,「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些盜賊是不是生下來就是盜賊?不是!他們也都有本善的心,只是遇緣不同,而當他們真正遇到真有德行的人也會喚醒他們的善根。所以盜賊頭目就說到:「我們都是無義之人,怎麼可以來侵犯這個有道義的地方?」說完就把所有的兄弟叫走,離開,不再燒殺擄掠。所以荀巨伯一個道義、一個真誠的心,扭轉了一個村落的命運,確實用真誠心演了一齣好戲。因為他們寧可為道義而死,也不願因貪生而活。這樣的好戲,諸位朋友,現在能不能演出來?能不能?不可以搖頭,要點頭。「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您的真心都會印在我們親友的心中,一輩子都不會忘,一輩子都會成為他人生強而有力的動力。

  我記得我在念大學的時候,那時候在吃中藥,我的大姐剛好跟我同一個學校。因為在宿舍裡面煮中藥一定會有很多同學拿著牌子,上面寫著「抗議」,到我寢室來,這樣就很不好。所以我姐姐就替我在校外熬藥,熬好之後,再從她住的地方送到寢室給我喝。大學裡面不能騎腳踏車,而宿舍往往都在學校的圍牆旁邊,所以也要走一段路。我姐姐一煮完,趕快端到宿舍給我。因為是男生宿舍,所以她也不方便走進門,都是走到我的窗外給我敲玻璃,然後比著手勢,「吃藥了」,你們有沒有聽到?「吃藥了」。看到這一幕,內心很感動,我相信那時候我的免疫系統也很強。趕快跑出來,端過這一杯藥,把它喝下去。這一分姐弟之情我們永記在心。如何回饋姐姐這一分情義?只要我們把人生經營得有價值,愛你的人都會替你更高興。當然,姐姐有生了孩子,我們也可以盡力去協助她把她的下一代教好。

  聖哲人這麼多垂範後世的行持,都是用他的真心、他的仁心、道義之心演給我們看,來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如何回饋這些聖哲人的事蹟,不能讓他們的好戲白演?所以我們一定要見賢思齊,他們在天之靈也會非常欣慰,我的後代子孫沒有丟臉,很有志氣。

  在那幾個月當中,因為常常聽楊老師講《德育故事》,所以深刻體會,學習最重要的要從存心下手。後來在老師家住,其實很少有時間跟老師交談,她很忙,我也在教書。當然,在那一段過程裡面,我也看到楊老師的一分存心。她常常告訴我,她說幾千年的祖宗把這麼好的寶藏、智慧留給我們,假如在我們的手上斷送掉,那我們對不起列祖列宗,我們也對不起往後世世代代的子孫。而當文化沒有弘揚,人們對文言文都看不懂,到時候連佛經也不懂,那更對不起釋迦牟尼佛,還有祖師大德的事蹟。因為法斷了,往後的人就失去了聞正法的機緣。所以這一分使命時時都是提起來,為佛法、為眾生。楊老師能這樣存心,我們也應該起而效法。有一天楊老師作夢,跟我提到,她說夢裡面她走到了一個灰暗的地窖,書櫃上擺了很多的經典,她打開書櫃把經典拿下來,經典上面一層厚厚的灰塵。諸位同修,我們下一步應該怎麼做?要把灰塵怎麼樣?撢掉,要打開經典,開始深入;更重要的,開始力行,這樣才能讓經典真正弘揚開來。好,這是我從聖哲人、從楊老師身上得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他們的存心來學習。

  這節課我們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