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九集) 2005/3/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009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
我們剛剛提到了天堂跟地獄只在一念之間。有個朋友他剛好有機緣遇到小天使,小天使就跟他說,我帶你去看天堂跟地獄,你首先要看什麼?這位朋友就說,那我先看地獄。到了地獄,剛好在用午餐,有一排長長的桌子,兩排的人對坐在桌子前,筷子都是一公尺長,桌上也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當喊開動,所有的人拿起一公尺的長筷子,拼命夾食物,一夾就要往自己的嘴巴塞。結果因為筷子太長,還沒有夾回來,就已經在中途打起架來,筷子撞在一起,食物掉滿地。掉了以後,還互相謾罵對方:都是你害的!都是你害的!結果那個氣氛非常的不好,他看不下去了,說:算了算了!我去看天堂!
小天使帶他去天堂,一看,桌子還是那張長桌子,還是坐了兩排的人,還是那些菜,筷子還是一樣一公尺長,他就很納悶。結果一喊開動,所有的人菜夾起來,先給對方吃,一夾起來:來,給你!來,給你!結果有一個人人緣不錯,一下子三、四個人同時夾給他,他說:等一下,等一下,我快要噎著了!所以人緣很重要。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當人念念都為對方著想,我們就生活在天堂之中;當每個人都自私自利,互相競爭,互相計較,那就生活在地獄之中。
有一次我到海口的鄉下去演講,剛好也講到這個故事,後來因為晚上還有一堂要對他們當地的老師上課。吃晚飯的時候,鎮長跟副鎮長就接待我們一起吃,在吃飯的過程,鎮長跟副鎮長就拼命給我們這些老師夾菜。我們中心的老師就說:我們來到天堂了!也是很好的一個回憶。所以,我們要把家庭經營成天堂的氣氛,這樣家庭裡面的人才能長命百歲;假如家裡面的氣氛是像地獄,會怎麼樣?那就變成癌症的高危險群。所以,家庭氣氛有賴每個分子去經營、去付出。
我在楊老師家住了七個月,在這段時間之內,雖然我沒有結婚,但是也從他們夫妻相處,學到了一些很好的經驗。楊老師一進門,或者她先生一進門,絕對會向屋裡面的人先打招呼:我回來了!屋裡面的人不管在忙些什麼,一定會先放下手邊的工作,然後出來迎接:歡迎你回來!你們家有這樣做的舉手?你今天回去說:我回來了!你先生正在看報紙,看看你,你可不能氣餒,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現在要扭轉整個家庭的氣氛,要循序漸進,你喊第一次,喊第二次,喊到第十次,一定會有回應。所以對的事要堅持做。
當楊老師走到門口來,看到她先生進門,拿了很多大包小包的東西,楊老師一定會親手把它接過來,然後對她先生說:來就來,這麼客氣幹什麼?還帶大包小包。拿進來。還有,不管先生買什麼,都歡喜接受,畢竟是先生的一片心意。你可不能在門口,還沒有進門:你怎麼又亂買東西?他的熱心被你一盆水怎麼樣?你們有沒有聽到先生的那個熱誠被我們澆熄的聲音?所以這氣氛就非常融洽。
她先生很會泡茶,每一次茶泡好出來,楊老師接茶的時候都是齊眉,她落實相敬如賓。喝茶的時候她就會說:怎麼有人可以把茶泡得這麼香,這麼好喝!她先生會說:好,我再去泡。所以多看對方的優點,對方會非常歡喜,俗話說「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我們不要吝嗇很真誠的稱讚、讚賞,這樣會讓對方的優點愈來愈發揮。今天您的先生剛好心血來潮,幫你洗碗,洗完以後,你進去一看,根本很多清潔劑還掉在上面,怎麼辦?怎麼把碗洗成這樣?他下次就不洗。你一定要挑一個剛好洗的滿乾淨的,然後拿出來說:這個碗怎麼洗得這麼乾淨?我第一次洗碗也不可能洗得像你這麼乾淨!他很有成就感,下次又會幫你洗。所以不只孩子要稱讚,任何人都要鼓勵、都要稱讚,他的潛力就會慢慢激發出來。
假如家庭氣氛不好,那就影響甚深。我們都知道日本江本勝博士研究出來,當一個地方的氣氛不好,所有在這個環境裡面的物質跟人都會受到不好的影響。你家庭裡面都是愛語,都是互相關懷,人的身體就很好;假如在家裡面吵吵鬧鬧,那每個人的細胞都病變。因為剛好有看到一個實驗,是拿白米飯來做實驗;第一碗是稱讚它,第二碗是罵它,第三碗是理都不理它。結果一個禮拜以後,第一碗飯有一點發酵,香香的;第二碗飯臭了,發黑了;第三碗飯,諸位同修,結果怎樣?比第二碗飯還臭。所以,冷戰比熱戰還厲害。你不要說,我懶得跟我先生吵,這樣的態度會更惡劣,夫妻關係會更不好。有時候吵一吵,情緒還有發洩出來;你在那裡冷戰,不只你們夫妻兩個很難受,連旁邊這些孩子都覺得要趕快避開。
剛好有一次我在談這個實驗的時候,有一對夫妻帶孩子來聽課,先生坐在左邊,太太坐在右邊。先生一聽完這個冷戰比熱戰還厲害,馬上就把他的右手伸出來,然後跨過他的兒子,拍拍他太太,用眼睛告訴她「老師在講你了」。結果我站在講台上,替他捏把冷汗,突然看到他太太狠狠的瞪他一眼。很多男人到太太離開他的時候,他還不明不白,問題出在哪裡?其實一定是因為太太付出很多,他連一句肯定都沒有,太太愈做心裡愈難受,所以就生悶氣。先生又沒有適時的安慰,適時的疏通,久而久之,那個情緒就很不好。所以我們男士不只要善體父母的心,也要善體太太的心境,這樣就能把家庭不好的氣氛轉掉。
而且,人說實在的,苦與樂都在我們的心中。當這一生能夠聞到念佛法門,這一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樣的因緣,內心都覺得這一生已經值回票價了!往後的人生,時時刻刻為人著想,不跟人有任何計較;因為已經值得了,知道有好地方可以去了,所以往後所有的付出,我們都不用去求回饋。既然不求回饋,哪來的痛苦?我曾經就跟朋友溝通一個觀念,我說按照邏輯來講,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到我們的內心,沒有人能真正進入我們的內心。而那個真正傷害我們的人是誰?比方說,今天我們走在馬路上,突然有個不認識的人過來,啪!給你一巴掌。打完以後,他就走了。你還神魂未定,還在那裡擦臉,心裡想說他一定心情不好,算了,算了,不要跟他計較。結果回到家裡,剛好先生喝了點小酒,不大清醒,啪!也給你一巴掌。同樣一巴掌,效果不一樣,你說:我這輩子都跟你沒完沒了!
所以同樣一巴掌,為什麼產生不同的效果?誰造成的?所以苦是自討苦吃!《無量壽經》有句話給我的震撼很大,「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事實真相。我們又何苦給自己製造這麼多的痛苦?用一分包容的心,就沒苦。你說先生這樣的態度,他應該知道怎麼樣當父親,他應該知道怎麼樣當好先生。諸位同修,我們念書念了十多年,請問哪一節課教你如何夫妻相處?有沒有?請問哪一節課教你如何教育小孩?對,雖然先生有三十幾歲的身體,他有沒有三十幾歲的智慧?沒有!所以我們的「應該」正不正確?也不正確。所以「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要憐憫他,沒有辦法學到聖賢的教誨。今天我們學到了,應該用我們的德行去感化家庭裡面的每一分子,這才是正確的態度,正確的思惟。
我在教書的時候,剛好遇到一個學生,他的行為比較偏頗,有一次拿了老師的錢被抓到。因為要給這個孩子一些警覺性,所以還請來警察給他錄口供,讓他知道這個錯太嚴重。錄完以後,這個孩子坐在樓梯口,很落寞。剛好那節課我沒有課,走過去,看到他的背影,也感受到他的情緒,我就走到他的身旁坐了下來。當一個人情緒很不好的時候,我們不要主動講話,「人不安,勿話擾」,等他想跟你講自然就會講。坐下來,差不多過了一、二分鐘,這個學生就跟我說,他說:老師,我很想死。我們當老師的要鎮定,學生說很想死,你不能:唉呀!不要!要把原因找出來。我們也很冷靜問他說,你為什麼很想死?然後他就說:老師,都沒有人喜歡我。所以當一個人得不到任何人的關愛,他內心會非常的空虛,非常的不安。
我進一步就安慰他,我說:輔育老師會討厭你嗎?因為我們學校有個老師也很關心他,他聽了以後沒說話。接著我就說,那蔡老師會很討厭你嗎?他搖搖頭,不會!把他的情緒安撫好了,我們進一步引導孩子思考,把原因找出來才能夠解決問題。所以我就跟他說,那別人為什麼很討厭你,不喜歡你,原因在哪裡?這個學生說:老師,我都打人,我都罵人。他清不清楚?他清楚。我說:那你就以後不要打人,不要罵人,人家就不會討厭你。這個孩子皺著眉頭告訴我,他說:老師,我很想改,但是我改不了!我們當老師,聽到學生講出他內心的一種掙扎,真的是非常的感慨。所以為什麼教育要從小紮?長大以後習性要改,大難大難。其實當他在隨順習氣的時候,他自己也很痛苦;所以大人縱使在作惡當中,他的內心也很痛苦,他也希望別人包容他。當我們有個真誠、至誠心包容他的時候,才能夠喚醒他的覺悟;當我們不能喚醒對方的時候,反過頭來觀照,是不是我們的誠心不足。
我記得有一次看到一則佛陀的故事,當時印度有個殺人魔王,在很多的國家都是通緝犯,還要派軍隊來抓這個人。剛好這個惡人,他聽說有位聖者叫佛陀,他就生起了不好的念頭,想要來試看看佛陀是不是真正萬德萬能?所以他就站在佛陀會經過的路徑當中,一看到佛陀,他馬上拿著刀往佛陀的方向衝過去,試圖要考驗佛陀。當他快步行走,跑得愈快,佛陀離他愈來愈遠,他愈跑愈累,終於跑的筋疲力盡。突然佛陀回頭看著他,對他說:仁者,你止步!印度的止步跟止惡,音幾乎完全相同,所以佛陀這一句至誠的話,打到了他的內心裡面去,他突然雙膝跪下,痛哭流涕。佛陀的這個至誠心把他喚醒了,因為作惡內心實在太苦太苦。而佛陀怎麼稱呼這個人?「仁者,你止步」!所以,佛陀是平等看待一切眾生,甚至於是把眾生都當作佛一樣的恭敬。由於這分至誠,把十惡不赦的人都喚醒,後來他就出家修持。當他走在路上,很多的人民都拿著石頭扔他,他也知道是自己的罪惡,要歡喜去接受。
剛好有一天,各國的軍隊知道他在佛陀這裡,都派兵要把他抓回去。因為佛陀很有威望,這些君主也很尊重佛陀,佛陀在當下就對這些軍隊講,你們看這位修行人,難道會是殺人魔嗎?大家一看,他整個修持非常好,整個臉色完全都不一樣,軍隊也都退回去了。所以確確實實人都不願意作惡,我們透過彼此的緣分,要盡心盡力幫助對方。我就跟這個學生約好,拿個簿子,左邊寫善,右邊寫惡,每天你都到老師這邊來,今天做什麼善,今天做了哪些惡,自己要清楚;每天期許自己,善要增加,惡要減少。
因為這個同學他說他要自殺,我就很警覺,因為自殺以後很不好。我剛好有一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畫冊,我就過幾節課以後,跟這個同學相約坐在樓梯上,開始跟他說,作惡以後會下地獄,地獄的刑罰是什麼樣的情況。這個孩子看的時候,眼睛瞪的特別大,我們希望讓他了解一定要趕快斷惡修善。過了幾天,這個小孩在我們的辦公室門口,走來走去。雖然孩子沒有開口說要找我們,但是我們從他的舉止還有眼神,也知道孩子要找我們。所以我就走出來,對他說,有什麼事嗎?這個學生用他的左手捂住他的右手,然後有一點靦腆就把手拿開,這個孩子在他的手臂上畫了一尊釋迦牟尼佛。諸位同修,這個孩子畫這尊佛,也要畫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他的內心只有哪個念頭?釋迦牟尼佛。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
所以夫妻只要能互相包容,互相鼓勵、稱讚,家庭氣氛就會很好。佛陀也教我們要做四攝法,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我們假如出差去,或者到一些地方去遊玩,也要順手給另外一半買些紀念品、小禮物。師長也常常叮嚀我們,人際關係要好,要多請客、多送禮。當你一回來,馬上把禮物拿給太太,太太一看,你走到哪裡心裡都有我,她一定會說:你一定餓了,我去幫你煮碗麵。她會很歡喜。除了要布施之外,還要愛語,常常鼓勵、肯定對方。當然,當先生有過失的時候,我們也要抓住好的機會點,給予勸戒,給予引導,這也屬於愛語。
再來,利行。先生的事業,先生對於父母的奉養,我們也都能時時盡一分心力。提醒他,我們已經很久沒有回家看父母,提醒他也是利行。當有些事情可能他容易忘記的,我們也能夠從旁幫他記下來,提醒他,這也是利行。最後同事,夫妻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孩子教育好。夫妻假如能一同走向修行、修道,成為法眷屬,那就非常圓滿。很多人覺得另外一半,很難把他引導入佛門。其實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念頭障礙了,因為愈親的人他不會聽你說什麼,他只會看你做什麼,你的成就愈好,對方愈能夠肯定佛法的殊勝。我們安下心來,先把修身做好,就能夠把這一生夫妻的因緣往圓滿的方向去推動。
所以「居有常,業無變」,把家業經營好。對於小孩來講,他是在學習過程,所以學業也要有正常的規律來學習。很多小孩他在禮拜一來上課的時候,都是氣色不好看,也可以從孩子的氣色了解到,他放這兩天假,晚上一定很晚睡覺。有一條數學題,叫五加二等於多少?五加二等於零,等於零還不錯,五加二可能會小於零。五是在學校上課五天,二是回家野放兩天,結果五天的學習都被這兩天放逸抵銷掉了。現在孩子是愈大愈難教,代表不是等於零,是小於零,每天德行反而在下墮。所以,無規則不成方圓,絕對不能讓孩子生活、學習沒有規律,因為人都會好逸惡勞,假如他知道放假就不用讀書,他就很喜歡放假。
我就跟我姐姐提了一個醒,縱使你今天帶他到郊外去,你也要固定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一定要讓他讀經典。讓他明白,不管我到哪裡,縱使出外旅遊也要每天讀書,他就覺得這是我每天該做的事,他就不會去逃避。所以,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家長會說孩子不好學,諸位同修,孩子不好學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一個家庭有沒有好學的氣氛,影響很大。我們的記憶當中,父母也從來沒有叮嚀我們:趕快好好念書。沒有這樣的記憶。但是從小,只要吃完飯,休息一下,父母就進房間讀書了。那時候我們年紀還小,有沒有可能父母在書房裡面念書,然後我們幾個孩子大搖大擺坐在那裡看電視?敢不敢?不敢!很自然的,我兩個姐姐就帶著我上樓念書,所以習慣就成自然。
記得在初中、高中的時候,我的母親晚上上樓來,都是叫我們:趕快去睡覺,不要再念了。後來我母親人都還沒到,一聽到腳步聲,我的姐姐就會傳達我母親的話:趕快睡覺了,不要再念了。我媽媽在那裡笑,覺得也很有意思。我就跟現在的家長講,假如你叫孩子去念書,你自己在那裡看電視,然後告訴孩子:你趕快給我上去念書!那孩子當然會依依不捨,慢慢走,一邊走還一邊看,然後還抱在樓梯口的柱子上,久久不忍離去。突然你就說:我數到三,再不上去就家法伺候!他才勉為其難上去了。一上到樓上,坐下來,身體在書桌前,心在哪裡?我有一次在講這個例子的時候,下面有個小朋友就說在電視裡,孩子很明白。所以上行下效,假如上不好學,下要好學,很困難。而當你不好學,又要叫他讀書,他內心會很不滿,久而久之就會不聽你的話。
我記得我父親五十幾歲,剛好公司需要去考一張證券交易所的一個證件,要考上那個,才可以去帶一個證券所,公司就派了很多人一起去考試。我的父親年紀最大,其他的都是三十來歲的小伙子,一起去考。結果所有人考完試,只有一個人考上,就是我父親考上。我看著父親五十多歲,每天在那裡看書,內心肅然起敬。所以諸位同修,當今天回去,你不要先叫孩子,你自己每天就開始讀《弟子規》,讀經典,相信你的孩子走過你的身邊,也會肅然起敬。所以,家庭點點滴滴都要靠長輩、都要靠父母來好好經營。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一起念一遍: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事情雖然小,但是也不可以擅自去做,因為善一定是從小處做起,慢慢才會形成大善。劉備留給他的孩子一句很重要的教誨,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惡積久了就成大惡。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對孩子很多行為要從小處去糾正。比方說,我就曾經聽到一個案例,有個小朋友,剛好他的同學要坐下的時候,他突然把椅子移開,開了個小玩笑。結果同學沒有注意到,一下就整個坐下去,當場脊椎著地,宣判終身癱瘓,所以『事雖小,勿擅為』。我們進一步要引導小孩,這個同學將在病床上躺一輩子,他很苦。不只他會苦,還有誰會苦?他的父母!一個孩子養這麼大,突然變半身不遂,父母比他還難受,還要伺候他,每每看到他,可能眼淚都止不住。我們會問同學:小朋友,關心你的人有多少?他們算一算,親朋好友也有幾十個人。所以你一個小小的過失,造成了幾十個人的痛苦。
所以,只要對人的安全有任何的危害的,這樣的事絕對不能做。孩子要對安全特別敏銳,第一個要注意別人的安全,不能亂開玩笑;第二個,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所以要告訴孩子,不可以亂玩火、亂玩電、亂玩水。我們也常常看到寒暑假期間,孩童溺斃的情況多不多?很多,這都是沒有教導他安全的態度。中國的小孩對於安全意識偏低,這都是缺乏提醒,所以只要跟安全有關,「事雖小,勿擅為」。
再來,要跟禮貌有關,也要「事雖小,勿擅為」,不可以去隨便亂動他人的東西。我就曾經聽過一個朋友,他就是有這個壞習慣,進到人家家裡會動東西。結果剛好那一天他到同學家,進去同學父母的房間,隔天他的同學到學校去,就對他說:你偷了我們家的錢!全班的同學都聽到了,他很難受。因為不是他,他沒有拿,可是人家因為他的習慣,一口就咬定他,他也是百口莫辯。這個陰霾一直跟著他幾十年。
北京前一陣子有個外商公司剛好招員工,去的都是很優秀的人,而且要經過好幾關的試驗、考試,還要考外語,考很多專業。後來考下來,只剩幾個人做最後的面試。當這些通過最後考驗的人到了會議室,長官就對他們說,我現在剛好有點急事,我出去一下,十分鐘以後我們繼續面試。結果他走出去以後,在這十分鐘當中,這些年輕人就站起來摸東摸西,看到桌上的資料,拿起來看一看,還順手拿給其他的人看。十分鐘以後,這個主管進來,他說對不起,你們統統沒有錄取,因為會議室裡面有裝攝影機,你們連最基本的「事雖小,勿擅為」都沒做到。他們很不服氣,他們就說:從小到大,也沒有人教我們不可以亂動。所以確確實實,現在人真的很缺乏做人做事的正確態度,縱使他們的能力很好,學歷也很高,但是這些小細微都沒有顧慮到。小事辦不好,能不能辦大事?那就不可能。所以「事雖小,勿擅為」。
我們要求孩子勿擅為,大人也要勿擅為。比方說,我們一進門,脫了襪子,一定要好好擺好,不可以亂丟。不然你的孩子有讀《弟子規》,他會告訴你,「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而當我們跟孩子一起學習,當孩子指出我們的過失,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你要接著跟孩子說,「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爸爸說:對不起,感謝你指出我的缺點。大人很不習慣講對不起,好像覺得「對不起」講出來會怎樣?好像自己怎麼樣?剛好相反,當為人父母,為人長者,能夠對自己的過失誠誠懇懇說對不起,孩子對你會更加尊敬。因為我們在教學過程,難免也會出錯誤,我記得有一次我跟孩子說道歉的時候,當我抬起頭來,看到他們的眼睛都瞪得很大,那個態度就是對老師更加尊敬。
有個母親,剛好她的先生一進來,襪子亂放,這時候怎麼辦?因為先生還沒有配合,這個媽媽馬上很善巧,她就跟孩子講,因為也怕孩子會覺得爸爸做錯了,她就跟孩子說:你看爸爸很辛苦,工作一天都沒力氣,你趕快幫爸爸把這個襪子拿去浴室裡面放著,準備洗。引導孩子要體恤父親很辛苦。孩子去拿了以後,這個父親內心覺得怪怪的,下一次再這樣的情況發生的時候,她先生就自己拿了就過去了,因為他也希望自己在孩子的面前有很好的形象。所以,我們用包容取代責備,慢慢對方的慚愧心也會生起來。
有個小孩剛好跟我們一些老師坐在車上,在開車的過程遇到紅燈,這個小孩就對開車的老師說:老師,你不用在這裡等紅燈,你只要右轉過來。因為剛好在這裡等紅燈,他說:老師,不用等了,你只要從這邊開過來,然後轉過來,然後再轉回來,就過去了。跟誰學的?他的媽媽還是警察;所以我們當警察、當老師的,一定要很謹慎自己的一言一行。這個老師就警覺到,這個孩子一定是看父母開車開這樣,所以當天回去他就打電話給孩子的媽,說:今天你兒子教我如何開車。結果他母親一聽,自己也覺得很不好意思,就笑起來了。諸位同修,「事雖小,勿擅為」,所有違法的行為,不禮貌的行為,都不能做,不然會給孩子不好的形象。
我們看下一句,『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句話很重要。因為孩子從小不會貪心的話,對他養成廉潔有守的態度是個根本。我們古代為什麼要「舉孝廉」?因為孝是德之本,有孝的話就有德行;而有廉潔之心,他替眾人辦事才不會貪婪。廉潔是辦事能不能夠辦成的一個根本,所以做人做事根本在孝、廉。孩子有時候,他拿東西並不是想偷,而是一個不了解的動作,他覺得好玩,就拿起來。所以我們當父母的人要很敏感。剛好有個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到書局去逛,逛完出來的時候,發現孩子拿了日記本上的小鑰匙。媽媽就回過頭來,跟這個小姐說:這個小鑰匙不知道放哪裡?結果這個小姐就說:小東西,沒有關係,給他玩!母親也沒警覺,就拿給孩子,就回來了。後來孩子上幼兒園,常常都帶些小東西回來。所以教育裡面慎於開始,一開始沒有教他,往後就很難教。
另外有個媽媽就講到,有一次帶孩子去菜市場買菜。突然回頭一看,孩子手上拿了一顆芭樂,她馬上很警覺,就回過頭來,趕快去找這個商店。結果商店的老板怎麼講?沒關係,給他,給他。所以我們現在大人的教育觀念敏感度不夠,反而好心行了惡事。這位母親馬上就拿了錢交給孩子,說你拿人家任何東西一定要給錢,還讓孩子親手把錢交給老板。這些機會點都要抓好。
有個孩子上了小學,有一天回來臉色怪怪的,我們當父母的要常常觀察孩子的臉色,因為他假如做了壞事會表現在臉上。可是現在很多孩子講謊話都不變顏色,為什麼會這樣?從小磨鍊起來的。所以只要你一開始能導正,一開始去觀察,一定都可以發現得了。那一天她看到孩子臉色怪怪的,她去翻了孩子的書包,結果發現裡面有兩、三顆蘋果。就把孩子叫過來,蘋果從哪裡來?孩子也知道錯了,很緊張!他說我們幾個同學走過來,順手好玩給人家在攤販上把這些水果拿走,其他同學也有拿。這個媽媽馬上帶著孩子到水果店,恭恭敬敬給人家鞠躬,對他說:對不起,我的孩子拿了你的水果,我跟你道歉,我自己沒把孩子教好,要多少錢,我現在馬上付給你。她的孩子在一旁站著,相信媽媽的這個態度會喚醒孩子的慚愧之心,而孩子也會一輩子記住這個教訓。
「物雖小,勿私藏」,除了不可以偷以外,不可以拿以外,同時間也要教導我們不要吝嗇,不要很多東西都只是想給自己,要懂得施捨;假如從小,孩子任何東西都只想給自己,他就會自私自利。有個母親到學校來,他們同學有六、七個,母親就到寢室裡面,把這些牛奶拿給孩子,她說:兒子,你就一天喝一罐,自己喝。都不敢讓其他的同學知道,很神祕,然後就走了。諸位同修,這樣教好不好?剛好老師察覺到這件事,馬上就跟孩子講,我們有東西要跟同學一起分享,不然你偷偷摸摸在那裡喝,你也喝的不痛快。孩子一聽,他也覺得很有道理,當場把所有的牛奶倒出來,倒好以後,就分給每個同學喝。當每個同學在接受牛奶的時候,都對這個同學說:謝謝你,謝謝你。在倒的過程,這些同學也很怕自己倒太多,別人沒得分,還會說:好了好了,我的夠了。所以你看,一個孩子的慷慨的心,讓整個同學都學習到了。當天這個小孩寫日記,他就說到,這杯牛奶喝下去又香又濃。因為他是歡歡喜喜供養大家,所以他也喝的格外的歡喜。我們從這個小事當中,也是教導孩子不要吝嗇。後來他的母親看了他的日記,也覺得很汗顏、很慚愧,你看孩子都有這種施予的心。
我們也要同時讓孩子建立一個觀念,要公私分明,公家的東西絕對不能輕易佔為己有。我會問小孩,學校裡面的東西是誰買的?小孩就說,校長買的。接著我們就問,那校長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小孩子說,政府給的。這也是一個常識,引導他們。那政府的錢又從哪裡來的?是從納稅人的錢裡面付出來的。那納稅人有多少?學生的直覺就說有十幾億人口,我就跟學生說,你有沒有納稅?他說沒有。所以我們大略估計,納稅的人也有個五億、六億人,所以你拿了公家的東西,欠多少人?欠五億、六億人。怎麼還?很難還,可能要做牛做馬才還得了。我們透過這樣的引導,讓孩子對公家的東西不會佔為己有。而我們為人父母也要謹記這一點,公家裡面的便條紙、文具也不能夠輕易拿回家裡來用,我們能夠愈清廉、廉潔,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而上班時間能不能常常跑回家裡來?這個勿私藏,連時間(公家的時間)也不可以佔為己有,這都是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
假如我們物雖小,私藏了,這個對德行就有損失,所以「苟私藏,親心傷」。一個人要創事業很辛苦,而要把事業能夠維持而不敗壞,更難。所以在中國百大企業,每年都有統計,結果很令人深思的現象,明年的百大企業跟今年的百大企業,幾乎很多都是不一樣的公司。在這百大企業的企業主當中,有很多人今年還在榜上,明年已經鋃鐺入獄,被關起來。因為在商場當中見利忘義,急功好利,貪婪的心伏不住,所以本來事業飛黃騰達,做了犯法的事,當場就垮下來。我們要謹慎養孩子這種不貪、廉潔的心,才能夠讓他的人生減少很多會致命的誘惑。我們看下一句,我們一起念一下: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諸位同修,父母對我們最希望的,最期許的是什麼?其實父母可能第一個最關心的,是我們的身體健康。所以《論語》裡面有句話,「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個疾是有個好的身體,父母才不會擔憂。而這個疾除了指身體健康之外,你再把它延伸出來,就是壞的習慣。所以哪些壞的習慣,會讓人生遭難?這些我們都應該,「親所惡,謹為去」。哪些壞習慣會讓人生落入很不好的境地?我們來思考一下,待會再一起討論,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