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隨緣開示  (第四十六集)  2000/2/17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32-167-0046

  諸位同學,大家好!前天我們訪問圖文巴一個多元文化的組織,承蒙他們的主席來接待我們。他本身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而基本上圖文巴這個都市信奉基督教的人佔很大的比例,而且相當的保守。可是他們已經意識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因為澳洲這個國家近年來採取開放政策,移民、投資的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國家地區,人數一天一天的多起來。於是他們想到這些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我們共同生活在這一個小城,來互助合作,達到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目標。這個理念非常之好,這也是在這個時代,即使很保守的這些宗教徒,也逐漸覺悟到有拓開胸襟容納別人的意向了。所以我們談了以後,將我們自己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新加坡種種這些想法、做法,向他們說明,他們也非常的歡喜。真正有識之士無不如是。

  在早年,北京中央印經院出版的一本小冊子,《十善業道經》,這個經的前面沒有序文,而是以雍正皇帝一段開示代替序文。我們從經本上看,這是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寫的。這一段序文實在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理念,從雍正這一段話,我們認識到統治一個國家,賢明的領袖他如何教化眾生。在那個時候中國是三教,儒、釋、道三教,而一般人是以儒為正統。雍正說他對於三教這個看法,現在新加坡是九個宗教,所有聖賢教化眾生理同出於一源,理是一個;道,道就是方法,並行而不悖,可以各行其道,但是它們並不相違背。不但不相違背,而且能夠相輔相成,互相協助。他說非常可惜,一般的教徒不能夠貫通這個道理,於是每個人都以很深的成見,狹小的心量,佛家講的「自讚毀他」,違背聖人的本意。他說得好,他說仰慕道的,這個道是道教,道教徒說佛沒有道那麼尊貴,道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佛哪有玉皇大帝那麼尊貴?向佛的人就說玉皇大帝雖然尊貴,沒有佛那麼偉大。而儒家,儒家學者,說佛跟道是異端,不是正法。這三教是教徒不能夠貫穿三教,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這是搞上麻煩了。所以雍正說都是私心,爭勝負,彼此不能相容,這是錯誤的。不但不能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本宗,對自己所信仰的經教,都沒能深入,這很可惜。

  雍正實在講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非常好學,對於三教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看法,他說三教是平等,他所看得的,三教是平等的。只要你能夠平等,你用平等心去觀察。我們今天講和平,和平兩個字怎麼講法?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如果我覺得我比你高,我比你強,已經不平等了。不平等就決定不能和睦,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和睦就有爭論,有爭論就有流血、就有戰爭,就造種種惡業,要受種種苦報。所以諸位要曉得,特別大乘佛法是平等法,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佛沒有說他高高在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得真平等。你再看看宗教裡面所尊奉的上帝也好、神明也好,他們所得到的也是真平等。

  所以你只要是真正得到了平等,你再看芸芸眾生,外面的形跡雖然不一樣,我們觀察六道、觀察十法界,就像《華嚴經》所說的「種種形色」,形是形狀,色是相貌,我們能夠見到的,這個世界上各個不同族類的人,不同族類的畜生,這我們常常看到。昨天下午,有一些同修到這個地方去參觀袋鼠,那是一個族群,無尾熊也是一個族群,都是眾生,佛眼睛裡面全是平等。我們看到老鷹,還看到澳洲特有的一些動物。除了動物之外,還有植物,植物也屬於生物。這是說明形跡雖然不一樣,理是一個,理是同的。理,佛給我們說了,有情眾生就有佛性,有情是指動物。像我們昨天,同修們抱著無尾熊,去餵袋鼠,牠們都有佛性,蚊蟲螞蟻也有佛性,這是同的。不同的是什麼?不同的是牠的形狀,牠身體的形狀不一樣,佛性是相同的。植物,我們看到的種類更多更多了,不勝枚舉!種類不同,顏色也不一樣,可是性相同,它有法性,一切無情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所以佛在《華嚴經》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它要不是一個性,它怎麼能同得起來?一個性,所以才能同圓種智。

  既是同圓種智,我們如何對待?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彼此互相照顧。不但是有情眾生,我們跟他做好朋友,人與人之間做好朋友,要互相照顧,人與畜生也要做好朋友,也要互相照顧,牠是通人情的。昨天我聽林居士說,中國從澳洲進口不少的牛隻,這些牛都運到雲南那個地方去養,飼養的這些人員跟牠講話,牠不聽、牠不理,跟牠講英文牠懂。所以負責養育牛群的這些人到澳洲來學英語,你跟牠講英文牠懂,你跟牠講中文,牠不懂,牠不理你。你想想看,這是事實,這不是假的。大概這個牛在中國可能到第二代、第三代,就沒有問題了,就習慣了。你看看移植過去的時候講華語牠不懂,牠不理你。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由於資訊的發達,交通便捷,住在這個地球上的人,人與人之間往來愈來愈密切,地球變成一家了。我的看法,二十年後、三十年後,國與國的界限淡薄了,大概就像一個國家省與省的界限,縣與縣的界限,就會淡薄了,必須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共存共榮。所以現在宗教家覺悟了,政治家也覺悟了,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要趨向於多元文化,共存共榮。

  這就講的「同」跟「異」,異是形色不相同,同是體性相同,這個體是哲學裡面講的本體,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有宗教教人無非是教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善!就是說同歸於善,我們佛門講「萬善同歸」,就是這個意思。佛家講的五戒十善,這是引導人向善行;儒家講的五常百行,也是誘掖講勸,引人向善。雍正在這裡舉了個例子,他說過去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這在歷史上有記載的,宋文帝說:「六經本是濟俗」,六經是儒家的,「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就是坐享太平之福。這意思是什麼?如果是儒跟佛的教學能夠普遍在社會,人民都能夠信受奉行,我這個皇帝不是坐享太平嗎?社會安定,國家繁榮,人民幸福,沒有作奸犯科之事。他說得好!他跟何尚之說。

  何尚之對答,「百家之鄉」,這是我們現在講的小鄉鎮、鄉村,這個鄉村多少人?有一百戶,一百戶是個小鄉鎮,大概人口不會超過一千人,幾百人的這麼一個小鄉鎮。他說有十個人持五戒,這個小鄉鎮、村鎮裡面,有十個人學佛持戒,這十個人就是小鎮裡頭的模範、榜樣,我們佛法講的善知識,他能夠化民成俗。如果「千室之邑」,邑是小城,這小城多大?有一千戶,一千戶大概恐怕有五、六千人住的這個小城市,他說有一百個人能夠持十善、能夠修十善的,這一百個人和睦,能夠以這種風氣教化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社會怎麼會不好?所謂是「賢人,國之寶」,不在多,這個比例都是講十分之一,這一個人就能影響其他九個人。人能向善,能夠斷惡,國家的刑罰就不需要用了。這個帝王,甚至地方官吏,是垂拱而治。

  這些話都是說明幫助社會去惡向善,這是治天下重要的方法,我們今天講的手段。而佛教勸導眾生斷貪瞋痴慢,勸人希聖希賢,都是這個道理。如果能夠信受奉行,確確實實可以為社會的典型、為社會的模範。凡是執著成見,自讚毀他,決定錯誤。剛才我說了,不但你對於別人不能夠了解,對你自己也沒有認識清楚。所以雍正這一段的開示,實在是我們看到多元文化的理念,現在應當把它擴展到所有不同的宗教,所有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國土。

  佛家的教誨,經論雖然多,但是為了濟世,這個十善業道,五戒十善,比什麼都重要。首先勸人要懂得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這才能勸導世人。蕅益大師將《十善業道經》裡面做了一個節錄,依十善奉行得什麼樣的果報?違背了十善又得什麼樣的果報?他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瞭。我們明天再看蕅益大師的節要。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