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上生我有分 (第十九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341集) 檔名:29-296-00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四十五頁倒數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又《安樂集》引證《觀佛三昧經》云:佛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個也都在表法,告訴我們,世出世間的學術最重要是要能夠得其用途,真實的利益。再高、再深、再妙的東西,如果我們學了,跟我們的生活、工作不相關,這就毫無意義。這也說明為什麼古往今來這些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的人,他們教學一定是觀機施教。不是為自己,是為所學的大眾,要讓大眾完全能接受,所謂契理要契機,不契機等於白說了,一定要契機。一般凡夫沒有那麼高的境界,佛地果德,真如實相,這要什麼樣的根機才能學習?一般說的是法身菩薩,是實報莊嚴土的課程,不適合人天凡夫的程度。世尊的父王也是凡夫,示現是個凡夫,凡夫一定要學凡夫能夠契入的境界。凡夫能契入最微妙的境界、最殊勝的境界,無過於極樂世界,這就是為什麼要勸父王行念佛三昧,道理在此地。這我們能做到,真如實相做不到,第一義空也做不到。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云何?」念佛的功德是什麼樣子?佛用個比喻來說,「佛告父王:如伊蘭林」,這做個比喻。伊蘭是樹木,這個樹林,這個樹氣味很難聞,有四十由旬那麼大,這麼大一塊土地全是伊蘭。這裡頭「有一棵牛頭栴檀」,牛頭栴檀是最好的香料,我們講檀香,牛頭栴檀是檀香裡面最好的。有一棵這個樹怎麼樣?雖有根有芽,還沒有出土,埋在土地上,「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這片樹林裡頭,只有很難聞的氣味,沒有香味。「若有噉其華果,發狂而死」,氣味不好,它有毒,如果有人吃它的花跟果實,就會發狂而死,這中毒,嚴重的中毒現象。「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這棵栴檀樹慢慢長出來了。「才欲成樹」,這是個小樹,不是大樹,算是成樹了,有一人高以上,這叫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你看一棵栴檀樹,能夠讓一片伊蘭林把那個難聞的氣味全部改變了。「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真的太稀有了,四十由旬,很大一片伊蘭林,一棵栴檀樹就把它改變了。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這生死中就好比是伊蘭林,念佛之心就好比栴檀樹。「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佛講這個伊蘭林就比喻娑婆世界,這個世界眾生造惡業、受惡報,苦不堪言,這一棵栴檀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淨宗法門。這個法門確實有這麼大的力量,教人在六道輪迴裡頭念佛求生淨土,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就像上面比喻一樣,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這是這個法門容易。繫念是心裡頭真正有佛,這句話就是《大勢至圓通章》上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心裡面想,心想著佛,口念佛的名號,這繫念不止,相續不斷,這個人決定會生在佛前,往生極樂世界。
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到極樂世界自然就化解了;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到極樂世界自然就沒有了。一切法門都得斷煩惱、消業障才能成就,才能向上提升,這個法門不需要。業障怎麼消的?煩惱怎麼斷的?就這一句佛號繫念不止,不知不覺的煩惱習氣都沒有了,不必刻意去斷煩惱、去消業障,自然就化解。這個佛號功德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到,真正不可思議。他的成就,成大慈悲,大慈悲是法身菩薩才有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如彼香樹,改變伊蘭林,把我們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輪迴裡面造作這些惡業、這些習氣,到極樂世界全都改變了。這個功德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是他力法門,不是自力,八萬四千法門靠自己,念佛這個法門完全靠阿彌陀佛。所以對阿彌陀佛不能有絲毫懷疑,要真誠的真信、真願。
底下說,「所言伊蘭林者,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眾罪。言栴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這個業是淨業,這個道是往生淨土成佛之道,就妥了!「又《大悲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用《大悲經》來做證明,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一稱佛名,這不是多,念一聲佛號,這個善根就能入涅槃界,涅槃界是成佛。如來果地上的功德不可窮盡,為什麼?果地是自性,自性功德無量無邊、無有窮盡。這個不是修來的,自性本自具足。
《稱揚諸佛功德經》,念老在這裡舉了很多例子,證明這樁事情。佛在許多經裡面都說,不是只說一次。「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無量壽如來就是阿彌陀佛,能聽到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聽了之後「一心信樂」,一心是真心,三心二意是妄心,一心信樂就是真的相信,沒有絲毫疑慮,樂是愛好、歡喜,真信、真歡喜。「持諷誦念」,持諷是唱名號,誦念是一個一個字念名號,都可以。用什麼音調唱名號都行,關鍵在一心信樂。「其人當得無量之福」,念佛人福報無量,為什麼?因為名號的福報不可思議,無量壽代表福,無量光代表智慧。「永當遠離三途之厄。命終之後,皆得往生彼佛剎土」。一個真正念佛人,什麼障礙都能化解,什麼災難都能夠免除,來生決定不會有三途的惡報。即使像前面所說的,我們在這世間造了很重的罪業,五逆十惡,毀謗正法,這是無間地獄的果報,都能夠化解,命終之後決定得生淨土。
「又《文殊般若經》云:眾生愚鈍」,愚痴魯鈍,沒有智慧,「觀不能解」,這是修其他的法門,觀是止觀。解都不能,何況修?那當然更不知道怎麼個修法。「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這持名,方便當中的方便,你只要教他念佛的聲音相續不間斷。諦閑老和尚教他鍋漏匠的這個徒弟,就教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他這個徒弟很老實,完全接受,依教奉行,三年就成功了。這個成就不可思議!諦閑法師對一般人的讚歎,無論是修學哪個法門,對鍋漏匠的讚歎,讚歎到極處!說「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弘宗,弘揚禪宗的大德,演教是講經教學的大德,都不能跟你比,你這三年成就太大了。證明什麼?證明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別人苦修幾十年不如他三年,他三年超過了,超過太多了。這法門殊勝。
名號功德我們想不通,看到這些人修學,才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淨土聖賢錄》裡頭記載的瑩珂法師,宋朝時候人,雖然出家,破戒,不守清規。他還是算有善根,他相信因果,自己常常反省,出家所作所為必定墮無間地獄。想到地獄他就害怕了,知道這個地方不能去,太苦了。問同伴,同參道友,有沒有方法能救他?有一個同學送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每看到一個人念佛往生都很感動、都流淚。看完之後,下定決心,念佛求生淨土。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不吃飯、不睡覺,這一聲佛號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真誠心,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示現在他面前,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到你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這等於說是授記。可是瑩珂確實很難得,他跟阿彌陀佛說,我的劣根性太重了,禁不起誘惑,人家一引誘我肯定又幹壞事,那十年不曉得幹多少壞事,我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跟你去。阿彌陀佛也同意了,告訴他,那這樣,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
他把房門打開,告訴寺廟裡的同參道友,把這個事情告訴大家,三天之後阿彌陀佛來接我往生。沒人相信,像你這樣的人,你怎麼能往生?好在三天不長,我們就等著看,看你三天是真的還是假的!結果三天之後,真的,三天之後,他請求大家念佛送他往生。每個人都歡喜,看你是真是假!念到一刻鐘,古時候一刻大概是我們現在半個多鐘點的樣子,因為古時候一個時辰是現在兩小時,子丑寅卯。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來接他。別人看不見,他看見,告訴大家,佛來接引他,他就走了。真的,不是假的,真走了。這個對於寺廟裡頭大眾,大家都親眼看到的,這個鼓勵太大了!所以每個人都死心塌地念佛了。這樁事情記載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都有記載。後人讀到他這一段公案,對念佛的信心自然就生起,這個功德大了,這一表演度了多少人。出家破戒、造罪業的人,你看真正懺悔、真正認錯,都能往生。這《文殊般若經》。
再看《淨修捷要》,這是夏蓮老的著作,「讚念佛法門云」,讚歎念佛法門,「六字統攝萬法」,六字是南無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叫萬法,這一句名號全部把它包括,一法都不漏。「一門即是普門」,這一門就是念佛,一向專念,這一門就是普門,像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普門是什麼?一切法門叫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念佛是事,事跟理是一不是二。理是自性,這一句佛號就是自性,念念不間斷,自性自然流露。全妄即真,事是妄,為什麼?它是生滅法;理是真的,理不是生滅法,理是永恆不滅,不生不滅。「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就是這一念真誠心與性完全相應。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全性起修。六根從六塵境界裡頭收回來,也就是我們常講,把散亂的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叫都攝六根。統統放下,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清淨平等是真心,這全性起修。淨念相繼,念是念佛,淨這個意思是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就叫淨念,也就是清淨心,用這個心來念佛。相繼是不間斷,一句一句接下去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廣學原為深入」,廣學是學經教。有這個緣分,有這個機會,可以廣學。廣學的目的在哪裡?是在深入,深入經藏。你把這些理、事、境界搞明白、搞透徹了,這才能斷疑生信,破迷開悟,它有這個好處。「專修即是總持」,這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是專修。廣學深入是解門,專修這是行門,解行相應。那個不解,不解只要有善根,行。對淨宗一無所知,叫他念他就老實念,叫他相續他真的就不斷,這善根深厚。善根是過去生中培植的,生生世世,絕不是一世。《彌陀經》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就說明,只要是念佛往生的,決定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三多。這個三多往往自己不知道,佛知道,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知道了。從解入的,他知道。為什麼?他學了很久,學了很多年,在經教裡面得到的信息,他相信了,不懷疑了,這個自己清楚。但是行門完全相同,還是要專修。專修即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無過於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真的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也就是行門最高的綱領。這個一修一切修,一句佛號,無量無邊法門、行法都在其中。這樁事情知道的人真的不多,真知道了他能不幹嗎?真知道的,他能把時間浪費嗎?決定不肯。
我們看到最典型的、最好的榜樣,這些阿公阿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滿面笑容。滿面笑容是什麼?歡喜,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憂慮,他快樂無比。快樂從哪裡來?從念佛來的,愈念愈歡喜、愈念愈快樂,嘗到法味了。凡是念佛念得沒有歡喜心,念得很辛苦,那都是不如法,都有障礙,心地不清淨,還有妄想、還有雜念,才會產生這個現象。如果念佛的心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決定是歡喜,入這個境界欲罷不能,你叫他不吃飯,行,你叫他不睡覺也行,你叫他不念佛,不行。人在這個境界當中,他怎麼會不往生?肯定往生,而且肯定品位很高。「聲聲喚醒自己」,這個自己是真我,不是肉身的我,是我們的靈性。「念念不離本尊」,本尊是阿彌陀佛,自己跟阿彌陀佛融成一體了,確確實實契入「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又云: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的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我現在發心念佛,我開始覺悟了。「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彼是極樂世界,依就是報土,正就是報身,依阿彌陀佛報身,依阿彌陀佛的報土,顯我自心。這是生哪裡?這是生實報莊嚴土。「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始覺就是本覺,本覺就是始覺,事上有始本,理上只有一個覺。這個覺是性德,性德當中的第一德。直趨覺路,這個覺路,無上菩提,妙覺佛果。「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暫爾是極其短暫,念頭錯了,相違背,無明就是迷,你就迷了。所以,念念不相違背。念念不相違背,自己跟彌陀、跟極樂世界決定是一體,決定是念念相應。念念相應怎麼修?對這個世間一切萬法,知道相有性空、事有理無。所以,無論什麼境界,絕對不會起貪瞋痴慢,絕對不會有念頭想佔有、想控制。這就是什麼?你真放下了,你真相應。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分別,有少少的執著,我們就迷了。
所以在這個世間要用什麼心態來修行?就是普賢菩薩的十願。淨宗確確實實是修普賢行,本經第二品「德遵普賢」,普賢這個十願相應,就跟極樂世界依正相應。第一個,要把心量拓開,沒有自己,禮敬諸佛。誰是諸佛?一切眾生是諸佛,樹木花草是諸佛,山河大地是諸佛,沒有一樣不是諸佛。我們用真誠恭敬心對人、對事、對物,這叫禮敬。在一切人事物裡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我們是不是清淨心對大眾?一念不生是清淨心,起一念貪愛就錯了,心就不清淨;起一念我、人,你就有分別,分別就不平等,平等裡頭沒有分別;起一個念頭就是妄想,妄想就不覺了。所以清淨平等覺是我們修行的標準。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心,清淨平等覺統統現前,你就是法身菩薩。我們做不到,做不到,行,只要有一個就行,有清淨,平等我還沒有,覺也沒有,我只做到清淨,行,就能往生。清淨心裡頭沒有雜念,有妄想、有雜念,就不清淨了。
「又《無量壽起信論》云:須知持名一法,最為簡要」,簡單扼要。「行者初發心時,貴有定課」,修行的人,初學最重要的是有定課,每天必須把它做完。「每日或千聲」,我定課我一天念一千聲佛號,念珠一串一百零八,念十串,「或萬聲」。工作很忙,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一千聲好念,早晨起來念五百聲,晚上睡覺之前念五百聲,不耽誤事情。如果退休了,沒有工作,你就可以定一萬聲、兩萬聲,隨自己定。定了之後,一定要堅持,不能打折扣,打折扣就退轉了。所以,先定的少一點,慢慢增加,你是天天在進步。一下定個好多,念不了了,慢慢往下減,你是退步,那個現象不好。寧願少定,一定做完,這叫定課。不是在定課叫散課,散課有空就念。不要把佛號忘記掉,要把佛號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或十萬聲」。我們知道,黃念祖老居士往生,前六個月,他老人家一天念十四萬聲,念了半年走的。十四萬聲是追頂念佛,雜念進不去。「從少至多,由散入定,隨其念力,俱可往生」,就是統統可以往生,只要你真信、真願、真念,念多、念少決定都可以往生。要念佛,為什麼?不念佛,他就有雜念。雜念就是造業,善念造三善道,惡念造三惡道,怎麼能跟念佛相比?所以這個事情重要!
心念不能集中,今天早晨,初來的這個李居士告訴我,他學佛也不少年,念頭不能集中。他用的方法就是念經,念經能集中,一天念四、五個小時行,念佛不行,念佛妄想、雜念太多。我相信像他這種狀況的人很多,不是他一個,肯定佔大多數。那怎麼辦?早晚定課念佛。能看經,最好就讀《無量壽經》,看這部註解,不要看別的,就看一樣。他《華嚴經》念了不少年,問我要不要改?我說念熟了一樣的,你就念《華嚴經》好了,《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你念到哪天不想念了可以改,《華嚴經》告一個結束,專念這部經。念這部經就專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念得很熟,時時刻刻極樂世界會在你腦海裡頭浮現出來,這都叫憶佛。口念佛,心裡頭想佛,這個好,沒有其他的妄想。
「《安樂集》云: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你看,念老為了這句話,一心稱念,舉這麼多的經論、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說明。不是一個人說的,大家都這個說法,佛不是在一部經上講的,在很多經上都講,苦口婆心的勸告我們。「今勸後代學者」,我們都包括在這裡頭,「若欲會其二諦,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你要是會二諦,二諦是真諦跟俗諦,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就是依二諦而說法。真諦是佛自己親證的境界,念佛法門是親證境界,是真諦,俗諦是我們一般人的常識。世尊教學不離開這個原則,依真諦契理,依俗諦契機,世間一般人不難接受。但知,就是只要知道,念念不可得,這是智慧門。念念不可得,依然是念念不斷。這裡頭有真有俗,你看,知道念念不可得,這是智慧門,又念念相續不間斷,那是什麼?福德門,福慧雙修。「而能繫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真俗二諦都在裡面,真俗圓融,沒有偏在一邊。「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這佛常常說的。菩薩,我們看到很羨慕,尤其恆以,恆是什麼?不間斷,永遠都是以功德智慧修行。今天我們也當菩薩了,我們知道了,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功德門;知道念念不可得,這是智慧門。我們跟菩薩沒有兩樣,修的就是大菩薩的行門。
「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你要做不到,只抓住一樣,我就念念不間斷。我有功德門沒有智慧門,能不能往生?能,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如果有智慧門,就生實報莊嚴土。可是我們自己不要去計較,不要好勝,我一定要爭取上上品往生,不需要,這個念頭是不好的念頭,可能造成障礙。我就一心一意,什麼都不想,只要到極樂世界,什麼品位都可以,你就得大自在了。又何況到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從下到上天天提升。極樂世界確實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在極樂世界你看不到三輩九品。為什麼?它都平等,這是極樂世界專有,其他諸佛世界全沒有。平等,第一個身相平等。身,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身;相,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人間天上找不到,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
生到,生的時候是在蓮花。我們這個地方只要發心念佛,我真信、真願,極樂世界就一朵蓮花,花苞就出現了。這花苞上有你的名字,將來往生,佛就拿這朵花來接引你。你念佛的功德愈大、念得愈勤,花就愈大,花的大小是你自己功德成就的。我們要真知道這樁事情,我相信你一定天天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花愈念愈大。這是什麼?這是你帶得去的,你念這個世界,不管念什麼,你走了之後一樣都帶不去,你念它幹什麼?白念了。念阿彌陀佛是真念,還帶得走的,這個可得記住。用真誠心,那個蓮花光色愈來愈好,愈來愈大。修淨土的人要把這個當作我一生第一樁大事,我要真幹,別的是小事,統統可以放下。這個五句話是定心丸。我們初學的人未能破相,這凡夫,但能依相專至,這個法門指方立相,它不教你修空觀,指定方向,西方是指方向。立相是什麼?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不是離相,離相很難,初學沒有功夫的人,離相等於落空,摸不到邊際。所以這個有相。只要專念,沒有一個不往生,不須疑也,不要懷疑。
「現世行人」,這是講我們現在現前修淨土的人,實實在在應該「諦信此說」,諦是真實,真實相信這個說法。「不必先求離相」,這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我們不必求離相。「但當老實持名,依相專至,無不往生」,只要真信、真願、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此實為眾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用這個指針指示你正確的方向,了生死、出輪迴的方向,我們要真幹。
再看底下一段,「上」,上面,以上,「廣引經論」,他引用了許多的經,跟祖師大德註疏,這叫做論,「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世間什麼樣的利益都無法跟它相比。所以念佛人能把世間所有利益一時放下,不再去理它。為什麼?世間利益你要想通,得不到,死了之後一樣帶不去。名聞利養帶不去、功名富貴帶不去,金銀財寶都帶不去,你再親愛的人也帶不去,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帶去的。但是,念佛的功德是決定帶去。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帶得去的真幹,帶不去的不幹,這個道理要懂,不能浪費時間。人生在世最寶貴的,時間,其他的不足以寶貴。時間不能空過,時間一定要念佛!一句佛號,句句佛號,都是真實智慧、真實功德。我要求智慧,我要修功德,就念佛。念佛的智慧、功德是所有行門裡頭都沒有法子跟它相比的,最殊勝的智慧功德。
「至於持念而云專念」,小本《彌陀經》上說執持名號,這個經上講一向專念。「如《觀念法門》所云: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人的根性「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佛都勸這個,普遍的勸大家。佛對誰勸念佛?對上上根人,不是對下根人。為什麼?上上根人他能相信,中下根人不相信。古德有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中國古人常說的,上智,上上根人,下愚,下下根人。下下根人,要觀察他有沒有善根福德。為什麼下下根人他有善根福德?前輩子修的。前輩既然修的善根福德,為什麼這一輩子會墮到下下根人?臨命終時一念不善。因為人投胎,最後一念關係來生很大,所以臨終一念歡喜、善念,決定不墮惡道。這個自己都不能把握,臨終時候曉得發生什麼狀況?除非是預知時至,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不要人助念。鍋漏匠沒人做助念;四十年前,我們將軍鄉的老太太也是三年念佛往生,沒有人助念。我在美國看到也是一位老太太,念佛坐著往生的,自己寫了遺囑,而且還給兒孫都做了孝服,一切都準備很好,她走了,沒有人助念。她不告訴人,告訴人,怕人打閒岔,擾亂她。這些人真往生了,助念的還未必可靠,這真走了,走得乾淨俐落,都是真正念佛人。
《觀念法門》裡面所說的,它有問,下面有個問,「五種因緣(指五念門),皆是淨業。何特於念佛行,專置一向之言?」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五種念佛,這是天台大師所說的,這五念門全是淨業,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特別於念佛這一門,專置一向?這什麼意思?「答,此有三義:一、謂諸行為廢而說,念佛為立而說」。這一向是什麼?其他的我都不學了,都放下。《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統統放下。這是對其他的諸行,就是六度萬行,對它說的。念佛,就專立這念佛一門,我就這一門深入,所以加個一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成就。一心向著這一門,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從廢立上說的。第二,「為助念佛之正業,而說諸行之助業」。這一向專念,這是正業。淨宗也有說正助雙修,什麼是正?一向專念是正,六度萬行是助,也可以這樣說法。蓮池大師他老人家說,一向專念是正,也用一向專念為助,他正助統統是一向專念。第三個,「以念佛而為正,以諸行而為傍。故云一向」。
下面「釋其義」,下面解釋上面三句問答的意思。一向專念有下面三個意思,第一個,「廢捨餘行,專立念佛,單提一句佛號,一門深入,不雜他法。諸行俱廢,唯立念佛名號一法,是名一向專念」。這個是專中之專,全部可以放下。這就是我們常常見到的阿公阿婆,他們就這個行法。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好像一年到頭他都不會講話,你問他什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跟他講什麼,也不知道他有沒有聽清楚,他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回答你。這就是這一門,決定得生,而且品位非常高。為什麼?他專到極處了,他用的心是真心,他沒有妄想、他沒有雜念、他沒有懷疑,所以用真心。這樣的人我們對他要特別尊敬,要把他當作一尊佛來看待,禮敬諸佛,這是諸佛的樣子。一個道場有這麼一、二個人,這個道場有福報,有真修行人,有佛菩薩在。開利法師到我這裡來看我,我跟他提到這樁事情,他說他們寺廟裡頭有三、四個。我說那還得了!我就告訴他,對他們一定要尊重,那是佛在那裡做榜樣。一個寺廟要有三四個人、五六個人這樣修的話,這個道場決定興旺。因為他們決定往生,而且都是很好的品位,絕對不在中下。
第二,「唯以念佛為正業。為助此正業」,幫助這個正業,「而修諸行。念佛為主,餘行為助。主攝諸助,助隨於主。主助圓融,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故亦名一向專念」,也行,一向專念也可以這個說法。這就是有主有助,正助雙修。這樣修行的人也很多,也是多數。前面那一種少數,我們說他是專中之專。這第二種也算是一向專念,它裡面有修六度萬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還用這個功夫。前面斷惡修善統統是一句名號,他一點都不夾雜。
第三,「以念佛為正,餘行為傍。正傍有別,主次分明」。正修跟傍修,像學校讀書一樣,有主修的課門,有選修的課門,選修是傍,主修是正。「一向念佛為主,雖不捨餘修,仍可名為一向專念」。為什麼?他就是修其他的,也是把它迴向作淨土,這就是一向專念。像佛門裡頭,有禪淨雙修,以淨為主,以禪為傍;或者是淨密雙修,以淨土為正,以持咒為傍也行。這種人也不少,他並不是密宗,他用往生咒,也算是一向專念。每天不但念佛,他念往生咒,念一百零八遍,或者念二百遍、三百遍,這也行,祖師大德裡頭也有用這個方法。「此論甚妥」,這三個說法都是很妥當。「是以念佛行人,莫不兼修禮拜、作願、迴向」,但是這些統統迴向淨土。禮拜,專拜阿彌陀佛;作願,願願求生淨土,決定沒有一個願,求滿現前的欲望,沒有這個必要,願願都要迴向淨土,這就對了。
「依據上說,則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就是往生咒,或者持大悲咒,或者持準提咒,「或兼持誦《心經》或《金剛經》」,都可以,「只須主助分明,念佛綿密,亦皆不違於一向專念也」。甚至於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要問,善財童子算不算一向專念?算,他確實是一向專念。我們從他第一個善知識,第一個善知識代表先入為主,吉祥雲比丘,他修什麼?修般舟三昧,專修持名念佛求生淨土,這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所以它叫佛立三昧。他只有站著、只有走動,不可以坐下來、不可以躺著,九十天。所以,要體力很好,多半是年輕人可以,年老的就不行,沒有體力了,精進念佛。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善財童子去參訪他,這就知道,善財童子專修念佛法門。
再看最後一個,一頭一尾,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才曉得,善財童子是專修淨土。你從一頭一尾,當中那個參學,那就是助行、傍行,是他的助行跟傍行。為什麼?他要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要懂得一切法門,什麼樣人用什麼樣方法度他,所以他廣學多聞。學了之後,我們看最後這句話,「戀德禮辭」,戀德是什麼?感恩,感謝善知識教我這些;禮辭是什麼意思?禮拜,感恩,辭是不學這個法門,還是老實念佛,沒有改變自己主修的。正修的、主修的沒有改變,不受影響,這可以。他助修的目的何在?目的是廣度一切眾生。先以善巧方便讓他生歡喜心,慢慢再提醒他,再勸他學念佛法門,用意在此地。學無量法門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為自己,一句彌陀念到底,這為自己。所以,為自己、為別人很清楚,為自己是正,為別人是助。這個道理懂得了,只須主助分明,念佛綿密,自己平常一空下來,一句佛號念到底,皆不違於一向專念。
「《無量壽起信論》更彰此旨」,彰是說明白、說清楚,彰顯這個宗旨。「論曰:行者」,行者是念佛人,修學淨土的人,「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發了菩提心,那就是菩薩,菩薩自行化他。「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乃至無邊功德,悉以深心至誠心,回向極樂。亦得名為一向專念」。這個講得很清楚。菩薩於世間法、出世間法,所有一毫之善,這是講小善,一點點小善都不捨棄;乃至無邊功德,這是大善。小善、大善,遇到緣都應該要做,沒有緣不要去找,隨緣不攀緣,這個就對了。
度眾生這個事情是長遠的,不能夠急躁,緣不成熟,你想幫忙幫不上。為什麼?他不接受。所以,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但是菩薩慈悲,菩薩真的是往教,看到眾生緣快要熟了,還沒有熟,他想方法把它促成,促成之後主動去找他。所以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沒請,菩薩就來了。佛不會做這個事情,佛是一定要來請,他代表師道,師道尊嚴,不請不會來的。菩薩可以,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跟佛一樣,你不請他他不會來。所以,菩薩特別顯得慈悲,眾生不請,菩薩自己來了。菩薩一定知道這個眾生善根成熟了,善根沒有成熟,菩薩也不會來。菩薩用深心、用至誠心迴向極樂,一絲毫的善、功德統統迴向,絕不求世間的福報。
「不必棄捨百為,乃名專念,以佛性遍一切處。有棄有捨,不名念佛故」。這個理說得好、說得透!所以,真正念佛人也不需要把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情放下、捨棄,沒有這個必要。幹這一切事情還是一向專念,什麼原因?佛性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就是沒有取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不是阿彌陀佛、無不是極樂世界,所以於一切法沒有捨也沒有取。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這是淨宗的法門。淨宗是大乘,不是小乘,淨宗是圓頓,不是小法。
下面這幾句話是念老說的,「此論甚契時機」,這個說法非常適合於現代這個時期。「當前世人,世事繁多,頗難摒除淨盡,終日念佛」,叫現在人把所有工作放下,專門來念佛,他做不到!「但能深信切願,求生淨土。事來便做,事去即念。世法本無礙於佛法,何況更以世出世間,一切善行,以至誠心,回向極樂。故亦名一向專念」。這個對現在人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不至於誤會。念佛這個法門原來這麼樣活潑、這樣的圓融,一點障礙都沒有,無論你幹哪一個行業都沒有妨礙,這個法門圓極、頓極。這八個字非常好,事來便做,有緣遇到你就幹,幹完之後就好好念佛,事做完了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錯了。要學菩薩,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是什麼?不放在心上。同時,念佛人可以利益一切眾生,不是做自了漢,別人都不管,不是這個意思。
「據《起信論》,兼行世善」,這個《起信論》是《無量壽經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彭際清居士作的。兼行世善,「尚得名為一向專念,更何況兼修餘出世法」,這話說得好!兼修世間的善法,都可以稱為一向專念,他把這些善法功德統統迴向求生淨土,何況兼修佛門裡面其他的法門。兼修禪、兼修密、兼修天台、兼修華嚴都可以,只要是你心定在一個方向,我不求別的,只求往生極樂世界。「例如:蕅益大師《梵室偶談》」,這本書是蕅益大師的小品文章,寫得非常好,這個裡頭有這麼一段。「又禪者欲生西方」,參禪的人想往生極樂世界,「不必改為念佛」,他參禪了,用不著把參究放下改成念佛,不必,「但具信願,則參禪即淨土行也」,這是對的。參禪是修清淨心,最後那一念,臨終最後那一念,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能往生。為什麼?符合第十八願,十八願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得生。平常所修的功德統統迴向,臨終一念就往生了。
「又大師曾掩關結壇」,這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自己,他是專修淨土,淨土宗的祖師,他曾經閉關結壇,「持往生咒,求生淨土」,他不是念佛號,念往生咒。往生咒裡面有曾經說過,持滿三十萬遍往生咒,就能見阿彌陀佛。「並作長偈為誓」,他還有長偈,發的誓願。「偈云:我以至誠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結一七淨壇」,像打佛七一樣,他不是念佛,「專持往生咒」,七天,跟打佛七一樣,但是他念往生咒,不是念阿彌陀佛。「唯除食睡時」,除了吃飯、睡眠,這時候念咒停止,不是吃飯、睡眠,往生咒念念相續不中斷。「以此功德力,求決生安養」,安養就是極樂世界,以這個功德決定求生極樂世界。「足證但具往生信願,則參禪持咒皆淨土行也」。
「又著《彌陀圓中鈔》」,《圓中鈔》,「之幽溪大師」,幽溪大師是專修淨土的,一向專念的,但是他修的東西很多,他也往生極樂世界了。幽溪大師一生修《法華》,修《大悲》,《大悲咒》,修《般若經》的《光明》,修《彌陀經》,還修《楞嚴經》。這是講的懺法,法華懺、大悲懺、光明懺、彌陀懺、楞嚴懺,「等懺無虛日」,他天天修。看他修得好像很雜,修得很多。「臨終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復高唱經題者再」。他臨終不是念阿彌陀佛,臨終最後一念是《妙法蓮華經》,他也往生了。《彌陀圓中鈔》是《彌陀經》三個最主要的註解,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第三個就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阿彌陀經》三大註解。他這種修行的方法都是修淨土,心在淨土、心在彌陀。換句話說,你修學其他的法門迴向,都能成就。
我們根據這個原理,我告訴不同宗教的朋友,基督教,你們天天學習《聖經》,迴向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往生。臨命終時,向上帝祈禱,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帝也歡喜,好!到那裡去成就智慧,回來幫助苦難眾生。不必改!一定要知道,所有聖賢、所有的神聖,全是自性變現的,自性彌陀、自性觀音、自性基督、自性梵天,統統是!所以,任何一個行門,只要心是求生極樂世界,目的是親近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學智慧,跟阿彌陀佛修福德,沒有一個不成就。阿彌陀佛心量很大,不是說你不念我的名我就不來接你,不是。蕅益大師說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只要有信有願,修什麼功德都可以往生,有信有願;你功夫深淺,是往生之後品位高下不一樣。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
從這個地方看,淨土真正不可思議,不但統攝一切諸佛的佛法,統攝所有宗教,乃至於一切聖賢之法都在其中。我們修孝悌忠信能不能往生?能。為什麼?都能發菩提心,它跟菩提心相應,菩提心,至誠心、深心、大悲心,相應。以真誠心來幫助苦難眾生,做這些好事、善事,把這些功德迴向求生淨土,跟阿彌陀佛的緣就結上了。如果求人天福報,那就不相應。不求人天福報,只求往生淨土,親近彌陀。這是一種說法。那為什麼佛勸我們念佛?正因為這一句名號,具足一切諸佛遍法界虛空界所有功德的大圓滿,這個是沒有法子相比的。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可以修別的,真正透徹明瞭,他不會修別的。像蓮池大師一樣,我以念佛為正修,還以念佛為助修。這是什麼?這是完全透徹明瞭了,一切功德裡頭取最殊勝、最圓滿的、最究竟的,無過於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下面還有說,但是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