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各品大意  (第三十七集)  2004/10/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1314a集)  檔名:29-126-0037

  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疏文,「且為十甚深解,然有二義,一約行,二約法」。這是講到初信位的菩薩修學主要的課程,這個十門,十門我們在經典裡面也能看出來,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像這些道理,這些原理原則,我們不能夠疏忽,我們應當要學習。為什麼他們從凡夫地修行、證果,提升自己境界,他不難,對我們現在人來講,這個事情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非常困難,這到底什麼原因?你看看他們十門課程,初信修十門,二信修十門,三信修十門,你只要看懂這一點你就明白了。他不是十門課程在一起都學,一門一門的學。

  我學佛之後,我真的才恍然大悟,我就想到從前我們在學校念書,一個學年是兩個學期。我們念一年級、二年級,課程大概有五、六門課程,在這一個學年當中。其他副科那無所謂的,那個等於說是調劑,助修的,像音樂、美術、勞作,這個沒關係,這就是此地所講的約法跟約行。這些副科每個學期可以相同,可以同時都學習,但是主科就學一門。譬如我們學校,五個主科或者是六門主科,六門主科。你在這一年當中,把時間好好的分配,一個月學一門,一個多月只學一門。這一個月當中你不會想別的,你就想一樣,真有進步。

  不必把一年的課程把它分成兩分,上學期學一分,下學期學一分,而且那個課程在每天都交雜著來排課。第一個鐘點譬如上國文,國文老師來教,第二個鐘點就數學,第三個鐘點或是物理,老師都不一樣。學生一個鐘點聽了之後,沒有消化,馬上就換第二個課程,你說東西能學得好嗎?沒消化,真叫囫圇吞棗,這種學生縱然是死記,不開智慧。如果說把它也可以這樣分,我這六門課程,六門主要課程分成上學期、下學期,每個學期三門課程。三門課程,一個月學一門,這一個月當中就這一門課。當然有的人說,恐怕老師太辛苦了,不見得!譬如國文老師,第一個小時在一年級教,上國文課,第二個小時他可能在二年級教,第三個小時他在三年級教,老師一天上課也是三、四個小時。如果這個老師三、四個小時只教一班,教一個多月,把這個學期的這一門課程教完,再換第二個老師,或者教數學,學生真正能吸收,真正能消化,真正能得東西,這是個教學概念上的問題。佛法你看自古以來就這個教學法,收效果很大。

  十信菩薩等於說佛教的小學,這個小學一共有十班,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從一年級、二年級到十年級,畢業了,再升到中學。中學就是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我們要把這三個位次用現在的比喻話來說,十住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迴向是大學,十地是研究所。你看看佛門的教學,無論是在哪個階段,他學習一定是一門,他不會學很多門。一門能開智慧,智慧能通達一切,所以《華嚴經》上我們所看到的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從淺到深,圓融就是沒有次第。我們在大乘教裡面,每一個階段學習,有行布、有圓融。我們看這下面的文,它有兩個意思,「言約行者,文殊發問,九菩薩答,明妙慧通於眾行」,這段就是次第。文殊菩薩發問,這九位菩薩代表的是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代表十信位。為什麼要讓這九菩薩答?因為文殊菩薩所問的問題正是他們現前修學的,他們提出自己的學習報告、心得,非常親切。

  佛門這種修學傳了三千年了,中國歷史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多年。中國過去老法師都用這個紀年,現在多半不用,用外國的。外國的好像今年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二千五百多年,還不到二千六百年,跟中國古老記載有將近六百年的差距。這些我們不問它,我們不考古,不考證,總而言之,有這麼長的歷史。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這個記載非常正確,是公元六十七年,摩騰、竺法蘭到中國,接受中國漢明帝的禮請。這是皇帝禮請的,佛教正式傳到中國。在這之前非正式的,歷史上也有些記載,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隨著商人,經商的人帶來的,在民間流傳,政府不承認的;漢明帝就是國家政府承認的,到現在將近二千年。

  二千年在中國的教學,佛法也影響了儒跟道,所以儒、釋、道三家在教學的理念、方式幾乎是完全相同。它使用這麼多年,在中國歷代出這麼多人才,那就是成績表現,這種教學有了成果,我們不能夠疏忽。我覺得中國古時候的教學的理念跟方法比現在好,現在我們學的是西方的,怎樣能把東、西方的東西結合,取其長捨其短,那就變成更好的。我相信往後會有這些智慧的人來做這個工作,我們只是在這麼多年學習經教當中,深深有這種感觸。

  下面接著說,「九菩薩問,文殊為答」,這是做總結。文殊問是一個一個的問,到最後是九菩薩問,文殊菩薩來做總結,「明眾行成於妙慧」,這個意思好!所以,行跟慧融合成一體,那麼他的行是智慧之行,妙慧之行,特別著重這個「妙」字。妙在哪裡?妙在無礙,《華嚴經》上講的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真妙,妙慧。妙慧當然有淺深不同,可以說初信位的菩薩妙慧就開了,但是怎麼樣?煩惱習氣還沒有斷盡。所以從斷證功夫上來說,七信位以前的菩薩不如小乘,比不上阿羅漢;如果就妙慧來說,阿羅漢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怎麼回事情?我們要知道,不知道你就懷疑了。

  一切眾生障礙自性有兩種,佛家講的二障,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兩種障。為什麼小乘在斷證上超過七信以前的菩薩?阿羅漢的根性是煩惱障輕,所知障重,所以他修定很容易修成,智慧不開,另外一種障他的智慧,所知障障智慧。十信位的菩薩在智解超過阿羅漢,原因是菩薩根性所知障輕,煩惱障重。就跟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阿難跟富樓那,就不一樣。佛跟大家講經說法,就是講《楞嚴》,講到三分之一,《楞嚴經》十卷,你看第三卷末後,阿難聽了開悟了,說偈讚佛。富樓那聽到感覺到奇怪:阿難開悟了!佛對他很讚歎。阿難是初果須陀洹,富樓那是四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聽佛講經沒聽懂,為什麼初果阿難開悟?佛就說兩個人障不一樣,富樓那煩惱障輕,所以證得四果羅漢;所知障重,所以聽不懂。阿難尊者跟他相反,阿難是煩惱障重,所以只能證得須陀洹,在斷證功夫上遠遠不如富樓那;但是他所知障輕,他能聽懂,他聽明白,開悟了,二障。

  每個人二障習氣都不一樣,自己要明瞭,二障都要斷,不能偏在一邊,偏在一邊總是有障礙。要破所知障最好的方法是讀經,我們一般人講好學,好學的人,書讀得多的人,經讀得多的人,所知障輕;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放不下,煩惱障重,道理在此地。所以雖然聽懂了,聽懂未必能做到,做不到,真實的利益你得不到。你要得真實利益,你要把你能信、能解的統統要做到;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自己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要能落實,那就對了,這個很重要!如果我們自己兩種障都重,在現代這個時代,兩種障都重的人多!怎麼辦?勤學。這裡頭與緣又有關係,緣是你能遇到善知識,能遇到正法,能遇到修學的環境,這三樣東西缺少一個都很不容易成就,這是講外緣。三種外緣都具足,你自己不能成就,那是你自己懈怠、懶散,你不能夠勇猛精進,你不能怪外緣不好。所以自己要發憤,要努力。

  下面說,「言約法者,初九」,就是從初信到九信,「顯差別義」,最後這段經文「顯差別同歸佛境」,佛境是無差別,佛境是清淨平等。所以,世尊在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說,十法界第一個因,十法界是從佛、菩薩、緣覺、聲聞,下面是六道,什麼原因你成佛?什麼原因你生天?什麼原因你得人身?什麼原因你墮地獄?因緣複雜,不是簡單的,就像《華嚴》上講的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裡頭,總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緣,這我們講無量因緣裡頭第一因緣是什麼?這個很重要,佛為我們說出。

  成佛第一個因緣是平等,平等是佛境界,菩薩第一個因緣是六度。在佛經裡面講十心,佛是平等心,菩薩是六度心,緣覺是因緣心,聲聞是四諦心。下面講六道,六道有三界,無色界、色界、欲界,三界總有二十八層天。天也很複雜,因緣也是無量!佛告訴我們,欲界天是善因而生的,十善業道,上品十善生天。欲界天裡面有地居天、有空居天,這個境界我們都很不容易想像。地居天住在地面上,佛經上講須彌山頂是忉利天,須彌山的中間是四王天。過去有很多人把喜馬拉雅山當作須彌山,那是錯誤的,須彌山不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一定要清楚,《華嚴》就說得很明白。過去黃念祖老居士,這個人很難得,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是近代的一位大德,我還有緣跟他老人家親近幾次。他告訴我,佛經裡面講的單位世界,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銀河系,一個銀河系是個單位世界。佛經上說,日月是環繞須彌山的腰在轉,如果我們把銀河系看成為須彌山,這個話就講得通。太陽系確確實實是繞著銀河系外圍在旋轉,銀河系確實像個碟子一樣,當中凸出來,週邊是平的,這種圖我想很多人都見過。

  那麼須彌山頂在哪裡?須彌山頂應該是銀河系的中心,這個境界很難想像。銀河系的中心,現在科學家說那個地方是黑洞,其實這個銀河系裡面的黑洞就不曉得有多少。銀河系的中心是不是一個很大的黑洞,這個現在不得而知,可是佛說忉利天是在須彌山頂。四王天距離我們是最近,四大天王有神通變化,我們一般講六種神通,除了漏盡通他沒有,前面五種,天人都具足。甚至於鬼道裡也有,不過他的能力小,並不大,天人的能力就相當可觀,真的他知道過去未來。

  色界天、無色界天除了十善之外還要加修禪定,四禪八定,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你看看,他要不能把五欲六塵這種享受捨掉,他就不能生色界天;如果不能把這些物質放棄,身體是物質,我們居住的環境是物質,這個東西也捨掉,他就生無色界天,所以要修慈、悲、喜、捨。佛告訴我們,果然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放下,你都能捨掉,你才能超越六道輪迴;也就是說你有能力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了。你再能把世出世法一切分別捨掉,不但沒有執著,分別也沒有,你就超越十法界。

  所以,佛家修學沒有別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一個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對於事實真相明瞭了,明白了,放下是捨棄,那叫功夫。要捨,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譬如現在大家常常在一起,小小不如意就發脾氣。諸位要知道,常常發脾氣,在十法界裡頭跟哪一界相應?發脾氣跟地獄道相應。你發脾氣,你損害別人很少,損害自己太大了,你在造地獄業因,你將來果報就到地獄。所以有人告訴我,某個老人很有道德,很有學問,可是脾氣很大,我說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正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一定心平氣和,沒有脾氣,沒有煩躁。你對他怎樣的忤逆,他也不在意,他也不會放在心上,心平氣和,和顏悅色。

  你看孔老夫子,這是我們中國人最尊敬的,《論語》上我們看到他的學生對他的讚歎。學生們公認夫子有五德,「溫良恭儉讓」,夫子溫厚、善良、恭敬(對一切眾生恭敬,絕對沒有傲慢)、節儉(生活簡單樸素)、對人禮讓。所以,你要能夠顯現出來溫良恭儉讓,這個人有學問,這個人有修養,有道德,值得我們尊敬。如果書讀得很多,縱然年歲很大,脾氣很大,自私的念頭很重,樣樣放不下,我們對他雖然沒有尊敬,決定不能夠輕視。我們要輕慢他,那我們是罪過,我們對他有禮,我們對他忍讓,這就對了。

  你天天學,學的是什麼?尤其是在道場,道場人與人之間還要有摩擦,還要有不愉快,你要常常想,我們這個道場天天講經,天天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掛在我們這邊,大家都看到。你是不是一個師表,你是不是大眾的模範?天天板著面孔罵人,那是模範嗎?真修行,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天天自新,無論在學業、道業都有進步。佛家講懺悔,普賢行願十門,第四門「懺悔業障」。再想一想,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一門不是修懺悔法?門門皆是!所以,懺悔法通一切法門,就跟此地講的妙慧通一切法,佛境通一切法。

  所以最後這個很重要,最後這叫大開圓解,大徹大悟。佛門有句話說「萬法歸一」,有人就問了,一歸何處?你們要碰到這個問題怎麼辦?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不要胡思亂想,一歸萬法。《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無論怎麼說法,都是一體的。你說一,你說多,你說萬法,你說歸一,都是一樁事情;萬法是從差別相上講的,一是從妙慧上講的,是從理體上講的。我們《華嚴經》前面講得很多,能現能變是一,所現所變是宇宙萬法;從所現是萬法,從能現是一。後面這句說得好,「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觀解」,這就是差別跟妙慧是一不是二。這種人生活在妙慧當中,工作在妙慧之中,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在妙慧之中,他怎麼不快樂。

  六祖慧能大師見五祖,向五祖報告,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要見五祖的時候怎麼報告?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不一樣!他的心是清淨的,是慈悲的,你看《壇經》上記載六祖的行誼,六祖溫和,六祖沒有脾氣。一切人說六祖的過失,他都承認,都感謝,我一定好好的改;從來沒有拒絕,沒有反駁,沒有怨恨,從這些地方看到他德行的成就。你看看十信菩薩已經入這個境界,入得淺,不深,六祖大師是初住以上,不是普通境界。這些示現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去效法,特別是在這個時代,一部經一門深入,好!肯定有成就。

  今天下午周律師來看我,他告訴我,他跟此地有三十多位同學,每個星期在一起研究《金剛經》,用我過去所講的「金剛經研習報告」。他本來預備用三年的時間,現在三年過了,他說才研究到經文,看樣子大概要十年。我說好!一門深入,一部經,一句佛號。你看過去江味農居士,一生用四十年的時間在《金剛經》上,所以他的《金剛經講義》變成現在研究《金剛經》參考書裡面的權威。我講「金剛經研習報告」,主要就是參考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一生不改變,一部經,一句佛號,他老人家提出的口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真的往生。另外還有一位大德周止菴居士,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但是他不是用《金剛經》,他是用《心經》,《般若心經》。也是四十年的時間,他寫了一本《心經詮注》,集古今《心經》註解之大成,都是權威的著作。你今天想學《心經》,你不能不去讀他的《詮注》,你學《金剛經》,你不能不念江味農的《講義》,這是我們現代修學經教最好的榜樣。

  中國古人常講「貴精不貴多」,你這一門東西精通了。果然精通了,你一定會觸類旁通,沒有學過的也通了,所以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問你,你這部經有沒有學通,果然學通,一切經都通了。一切經都通了之後,你是弘揚一切經,還是弘揚一部經?如果真正通了,你的慈悲心生起來,慈悲心是本性,就是儒家講的性本善。本性本善,真心,真心本善,本善一定是慈悲。在佛家沒有講本善,佛家講慈悲,真正有慈悲,你不是炫耀自己。如果還有炫耀自己這個念頭,你是凡夫,初住菩薩境界你沒契入,初住菩薩沒有這種思想、念頭,一切為眾生。現在眾生毛病在哪裡?毛病在學得太多,學得太雜,學到最後一無所成。在這種環境當中,你要是真正有慈悲心幫助他,你決定示現一門深入。你做樣子給他看,讓他覺悟,這叫真正有愛心,真正懂得攝受眾生的道理,自己給修學的人做一個好的示範。

  契入境界,就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也不例外,也是在這個世間來表演的。他自己對於生死這樁事情自在了,學其他的法門他還有困難,為什麼?他見思煩惱沒斷,只斷見惑,沒斷思惑,所以他還出不了三界。如果念佛求生淨土,他肯定超越三界,決定往生,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凡聖同居土,在方便有餘土。他要遇到淨土法門,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他得到了保證,真的是像四果羅漢一樣,「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作的什麼?了生死的這樁事情已經辦好了,不受後有是絕對不會再搞六道輪迴,這是四果羅漢,三果還辦不到。那麼初果、二果、三果如果要是遇到淨土法門,一轉個念頭求生極樂世界,那立刻就辦了,而且比阿羅漢境界還要高。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我們這個經文一開始就是圓教初信位,圓教菩薩觀照、理解,這是十信位中的觀照跟理解,跟佛就沒有兩樣。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的就是如此,五品位往生。五品位的觀解跟圓教菩薩沒有兩樣,但是斷煩惱習氣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薩,他還不是初信位,他是凡夫,初信位是聖人了。他知道此二不二,但是他煩惱習氣沒斷,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五品位也是穩穩當當往生,生的是凡聖同居土,當然凡聖同居土裡面決定不是下輩,中上輩往生。道理不可以不懂,不能不明瞭,對自己真的是有大利益。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