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  (第四集)  1994/3/31  聖荷西  檔名:20-007-0004

  請看第十七節:

  【十七、具真實願,發忻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鴆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信宿捨離,惟以一心念佛,願共同生淨土。】

  在這一段裡面,行策大師告訴我們,學佛一定要有真實的信願,信要真,願要切,真信切願。真實表現在事相上,就是忻厭,這才顯示確確實實是真實的願望。他所說的,實在講都是事實,三界確確實實是一個牢獄,確實是個牢獄,不過範圍稍微大一點而已,一般監牢獄範圍小,三界大一點而已。雖則大一點,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永遠沒有方法超越。牢獄苦,三界之苦確確實實像牢獄一樣,沒有自由,不得解脫。叫我們把家園看做枷鎖一樣,『桎梏』就是枷鎖,就是刑具。這個也是事實,也確實是個事實,我們世間人常講家累,這個「累」當然就不是一個好事情,一個人不能得自由、不能得自在。

  下面是講享受,這個『聲色』是享受,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享受是決定免不了勾起貪瞋痴慢的三毒煩惱。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教誡弟子,告訴我們要「以苦為師」,生活過得清苦一點好,清苦容易警覺。唐朝時候,龐蘊居士,家道相當富有。他學佛之後,他的太太、兒女都學佛,而且都有成就,我們俗話講叫開悟了,他一家人都開悟。他老人家將他家裡面的財產,金銀財寶裝在一個大船上,這個船放到江當中,把這個船砸沉,全部沉下去,不要了,不享受了。以後生活怎麼辦?編製草鞋。這個草鞋,現在我們這邊人沒有見過了,我們小時候在抗戰期間還穿過草鞋。編草鞋,每一天編幾雙草鞋、賣幾雙,拿這個錢來過生活,他過得逍遙自在。這個真正實行佛的教訓「以苦為師」,時時刻刻能提得起警覺心,要離開娑婆世界,要求生極樂安養,他這個心願才是真的。如果富有了,物質享受太多了,他對這個世界就有貪戀,西方世界好,這也不錯,捨不得離開,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殊不知一口氣不來,我們這個世界一切一切都帶不走的,俗話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是真的。所以警覺心要高,高度的警覺心,把一切享受看作鴆毒。

  『視名利如韁鎖』,娑婆世界的人,特別是指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沒有辦法出輪迴,就被名利害了,所以名利就像那個鐵鏈一樣,把你鎖在這個地方。『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正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種感覺,我想凡是學佛的同修都能夠體會得到,人生確確實實是一場夢,到後來一切都是空的。『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旅」是旅行,「一期報命」是講我們這一生從生到死,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實在講就像旅遊住旅店一樣。住旅店,這個旅館裡頭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雖然自己暫時可以受用,我們在講席裡常說,我們住旅館,我們有使用權,我們沒有所有權。我們在這個世間確實是這樣的,這個世間五欲六塵轉眼皆空,你可以受用,你決定得不到;如果說你要是得到了,那是錯覺,是你看錯了、想錯了,你決定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樣得不到,就是身體你也得不到,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了,這身體哪裡是自己的?也就是自己絲毫做不了主宰。這都是講的真實狀況,真實的相狀。所以,『信宿捨離』。這是說生死無常,我們中國俗話常說「黃泉路上無老少」,我們要明白事實真相,要提高警覺。所以大師末後這兩句勸勉我們,『惟以一心念佛,願共同生淨土。』世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都是假的,只有這一樁事情是真實的。佛說眾生愚痴,他痴在哪裡?痴在把真實的當作虛妄的、把虛妄的當作真實,這叫顛倒妄想,這就是愚痴。真妄是非、利害得失,他統統搞顛倒了,這是經上常講顛倒妄想,顛倒在什麼地方,我們要明白、要知道。下面一條:

  【十八、念佛令功行不虛者。】

  『功』是功夫。這個『行』是個動詞,不是名詞,它是破音字,念行(橫)是動詞,當作動詞來講,就是我們在用功夫,念佛一定要叫功夫落實。

  【勤策身心。】

  『勤』是勤奮。要勉勵自己,要認真努力:

  【寸陰是惜。】

  要把寶貴的光陰,用在真實道上,那就對了。唯有念佛這樁事情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時間浪費在其他地方,實在是非常非常的可惜。所以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相繼就是不中斷,所謂一天到晚,一年到頭,我們念佛絕不中斷。果然能夠這樣念,我們看看過去《往生傳》上所說的,《淨土聖賢錄》上所講的,諸位看多了你就會看出來,一般大概是三年功行就圓滿了,功夫就圓滿了。所以過去有人看出這樁事情,他來問我,他說《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上那些人,很多都是念佛三年就往生了,是不是他剛好三年之後,他壽命就到了。這那有那麼巧的事情?這一個、兩個少數人可以講得通,那麼多人,這個話講不通。講不通,為什麼他念佛三年就往生?這就是他的功夫圓滿了,功夫成了,成了的時候哪有不願意去的道理。一般人講,往生淨土,死了,這還得了,恐懼,怕得不得了。人家功夫念成的人跟你不一樣,功夫念成的人是跟阿彌陀佛早就通了消息,早就感應道交。經上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在沒有往生之前已經見到佛了,已經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自己有能力去,哪有不想早去的道理!還願意在這個地方多住幾天,沒有那個傻人。如果在這個世間還要多待幾天,那都是不得已。什麼理由在這裡多住幾天?為了度眾生,幫助一些有緣的人念佛求生淨土,只有這麼一個理由,除這個理由之外,再沒有第二個理由了。一些念佛的人看看沒有這個緣分,沒有這個緣分,當然自己就早一天往生,所以他是生死自在。還要在這個世間受苦、受難,沒這個道理。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前面講得很多,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幾幾乎乎跟阿彌陀佛相彷彿,那個能力多大!昨天也跟諸位報告了,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來去自由。這個來去自由,特別要明瞭的,西方世界每一個人(這是一生到西方世界就有這個能力),他能夠分身,所以不止是一個身。我們在這個世間,這一個身在此地就不能在另外一個地方,是苦不堪言。到達西方世界,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千百億化身。所以他每天,這是佛在《彌陀經》上告訴我們的,西方世界的人,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是這個樣子的,每天早晨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聽佛說法。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要化無量無邊身才可以同時去;如果一尊一尊參訪,那要費多少時間?他是同時去的。聽完經回來,回來還能趕得上吃早餐,你看,你說這個多自在!他有沒有離開阿彌陀佛?沒有,阿彌陀佛面前,他的身也在那裡,已經分身無量無邊,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當然,佛雖然不說,我們能想到,十方世界有緣的眾生,他附帶也都去看看,緣成熟了,他也為他講經說法,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個能力不可思議,唯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能力才能夠立刻得到。所以他再來就不是業報身,我們常說乘願再來人,不是業報身。他是來去自由的,不像我們在六道裡面,永遠沒有辦法出離六道這個範圍。這是說明念佛一定要精進,一定要知道淨念相繼是決定正確的,我們一生就沒有空過了,這一生真的過得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

  【況命在呼吸,豈能長久?如囚赴市,步步近死,直需孜孜晝夜,矻矻暑寒。】

  這個幾句話,一般人很難體會,一般人都疏忽了。這是事實!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這就隔世了。一個人,從生下來,實在講,是一分一秒都不停留,往那裡走?往死亡走,往墳墓裡面走,他不停,一分一秒他都不肯停,確確實實就像那個死囚,步向刑場那個味道。死囚走刑場那個路短一點,我們這個路稍微長一點而已,一個道理,一天比一天接近死亡。這個的確是事實真相,一天比一天接近死亡。底下兩句,這是形容老死不是一年一年老的,不是一月一月老死的,是剎那剎那在接近,說明這個現象。人生的真相確實如此,唯有頭腦非常清醒的人他才能夠覺察,他才能夠看得清楚。看清楚他就真正覺悟了,死並不恐怖,這個現象真恐怖,這個現象真可悲、真可怕,這個是事實真相。佛假如為我們說出這個真相,而沒有方法解決,那佛的做法也未免太殘忍了,那就太過分了。他很慈悲,他有智慧,確確實實能夠解決,解決的方法就是前面所說的,信要專,願要專,行要專。專信、專願、專行,這就成功了。《彌陀經》上所說的三個條件信願行,你統統具足了,這個問題就能夠解決。

  【一句洪名,無時間歇,淨土決定可生。】

  『間歇』就是間斷,這一句佛號不間斷。佛號的不間斷,不是在口裡,口裡念佛不可能不間斷的,念佛念累了會間斷,晚上睡覺的時候會間斷。怎樣才做到真正的不間斷?我們前面也曾經說過,你的心上真正有佛,那就連睡覺都不間斷。他心上真有,雖然不念,他真有,那就是不間斷。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他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到佛,那就是他心上真的有佛了。除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那就叫淨念,就叫相繼,就是這個意思。果然做到了,這淨土決定得生。底下這一句話,是大師特別提醒我們:

  【慎勿銳始怠終。】

  這一句話就是叫你千千萬萬不要有始無終。今天聽到了,回家認真念佛,明天就忘掉了,那個沒有用處,不能成功的,一定要有始有終,要有恆心。所以是只要這一口氣在,佛號就不間斷,那就對了,這是我們決定得生的保證。

  【十九、專求出離,不求世間福報,亦不求功德智慧辯才悟解,與夫世世為僧,興顯佛法等願。】

  這一條實在說得太好了。學佛的人,有許多確實有才氣,有聰明悟解(就是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對於佛法有很深的理解,但是依然不能夠脫離輪迴,就是他的觀念錯了。所以真正學佛,就是一心一意,我這一生要作佛,這就對了。我們看到學佛的人,有這樣的一個願心實在不多,就是在古人也少見。古人當中,我讀《六祖壇經》,只看到六祖一個人。五祖忍和尚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作佛。」我還沒有見到第二個人有這麼大的口氣,他到道場他是要來作佛的,他不是為別的來的。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很多,我們問問,你為什麼學佛?大概都是為什麼?世間福報,為功德、智慧、辯才,大概都是為這些。所以他沒有發心作佛,不肯作佛,他就成不了佛,成不了佛也就出不了三界。所以這個世間福報不能要,但是世間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的,世間你有地位、你有財富,你要曉得地位是貴、財富是福,你有人間的富貴是你過去生中所修的,這一生得的果報。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過去生中捨財,修財布施,你這一生得財富;過去生中修法布施,這一生得聰明才智;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這一生中得健康長壽。所以世間福報是果,過去世修的因,這一生當然享受果報;過去生中沒有修這個因,這一生想也想不到。曾經修法布施,這一生非常聰明,有智慧,判斷什麼事情非常正確、非常高明,但是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雖然很聰明、很有智慧,這一生貧窮潦倒。我們見過,這個社會上就很多。他不甘心,想盡方法去賺錢,結果一分錢還是賺不到。他看準了,教別人去投資,別人賺錢,他去就折本了。什麼原因?因果的關係,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有一些人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沒有修法布施,看到這人笨頭笨腦,一點智慧都沒有,他無論做什麼,他就賺錢,而且都賺得比別人多。所以是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個要知道。

  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我們在這個世間,過得就心安理得,決定不會怨天尤人。曉得我們這一生際遇是前生造的因,今生受的果報,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自作自受。自己做好因,這一生有好的果報;做的惡因,這一生就有不如意的果報,就是這麼一回事情而已。學佛了,要覺悟,學佛沒有福報,那就不必說了,一心念佛就好;如果學佛,過去生中修的福報還很大,現在福報現前了,怎麼辦?要把福報捨掉,要知道捨福,不要去享福。怎麼樣捨法?也不必去學龐居士,龐居士那個做法,他的用意非常非常之深,他就是用這個方法,留一句話教訓世人。留了一句什麼話?因為他這樣做有很多人見到了,就跟他講,你這些財寶不要了,為什麼不拿去做好事?他就說了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他這樣做,就是留這一句話給世人,「好事不如無事」。行策大師在此地這一段也是這個意思,教我們好事不如無事。你看,『不求世間福報』,也『不求功德』,也不要求『智慧、辯才、悟解』,這都不需要求,根本就不求。還有一些人,我們在台灣就看到有些法師,還很有名氣的法師,他告訴大家,我來生我不到西方世界去,我來生還要做法師,還要弘法利生。這就是底下兩句,出家為僧、弘法利生是好事,這裡告訴你好事不如無事。

  『興顯佛法等願』,興隆佛法,顯揚聖教,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情,也不能有這個願。為什麼?有這個願不能往生,西方世界沒分了。縱然你這一生修得很好,戒律精嚴,修行勤苦,來生再生到人道,去做一個出家人。古時候有例子,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悟達國師十世的高僧,他大概就是發的這個願,生生世世去做法師。這個累積的功德,十世的累積,到第十世的時候他是皇帝的老師,國師。這是他的福報,十世弘法利生的福報,換一個國師來當。皇帝對老師很尊敬,送他一個沉香寶座,我們今天講太師椅,沉香雕的,那是非常名貴。他接受之後,心裡生起傲慢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一念傲慢心起來,道行就退失了,護法神也走了,他的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害了個人面瘡,幾乎送了命。你們看三昧水懺的因緣,你就曉得了,不可以發這個願,發這個願保不住,因為貪瞋痴慢的習氣與生俱來的,這一生的道力可以伏得住,來生未必伏得住。悟達國師伏了九世,第十世伏不住了,你去想這個問題多麼的嚴重,所以千萬不要發這個願。要曉得,弘法利生,興隆道場,顯揚聖教,自然有那些大菩薩他們會來的,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用不著我們凡夫來發心。我們不行,一發心就錯了,我們應當發心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到那裡去,成功之後再回來發這個心,可以。沒有見過阿彌陀佛,沒有到過西方極樂世界,發這個心不行,發這個心不可靠,悟達國師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惟願命終得生彼國,脫生死苦。】

  這就正確了,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求生淨土,一定要見阿彌陀佛。

  【此願直須刻刻現前。】

  這個求生的願望要非常懇切,念念在心,巴不得早一天去,對於這個世界絕對沒有留戀,這個才真正能去得成。

  【專念彌陀,自然得生,所貴諦信力行。】

  這個『諦』是諦實,就是實實在在相信,真正努力去念佛。

  【惟專惟一,始克有濟。】

  要專,要一,『始克有濟』。

  【二十、共住同行,宜防身護口。】

  大師創辦蓮社,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共修。大家在一塊共修,最重要的是要『防身護口』,「防身」是一定要遵守規矩。道場裡面縱然是住持當家,也沒有特權,道場是平等的,規約一定是共同遵守。過失裡面最容易犯的是口過,口是言語,所以要謹言慎行,時時刻刻要防止。尤其是念佛堂,規矩很嚴,二六時中只有這一句佛號,這個就決定沒有口過了。

  【謙恭隨順。】

  對待人要謙虛、要恭敬,自己要謙下,要恭敬別人,隨順大眾。

  【互相砥礪,互為標榜。每日恆課。】

  就是每天功課。

  【不得懈怠廢缺。】

  一定要認真去做。

  【行住坐臥,不忘念佛。恆課外。】

  『恆課』就是我們常說的定課。通常最簡單的定課就是早晚課,這個叫定課,不可以廢缺,一天都不能缺。假如自己工作非常繁忙,實在沒有時間去做早晚課,慈雲灌頂法師教給我們的十念法,那個時間很短,大概一堂課有個五、六分鐘就夠了。再忙的人,早晨起來費個五、六分鐘去做早課,晚上在睡覺之前做一個晚課,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時間雖然短,他是盡一口氣為一念,念十口氣。只要在一生當中,我們的早晚課一次都不缺,也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標準,「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符合這個標準,黃念祖居士在註解裡面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就養成一個習慣了。

  我教給大家的十念法,比慈雲灌頂法師的方法還簡單,更容易做到。這個都是屬於叫「恆課」。我教給大家這個十念法,一句佛號就是一念,就是念十句佛號。這一堂課一分鐘就做完了,但是一天至少要做九堂課,這個是時間短、次數多,比慈雲灌頂法師那個早晚課還有效果,還要得力。這個九次,早晨起來的時候一次,早晨起床洗臉之後,你就用這個方法念十句佛號,合掌恭恭敬敬,把一切念頭放下,十句佛號裡面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想,這就符合《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確實符合。時間長了,裡面就有雜念。時間短,這一分鐘的時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念四個字也可以,六個字也可以,都行,十聲佛號,這就是一堂課。吃早飯的時候,不要忘記了。我們一般念佛人在吃飯的時候,先念供養咒,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我們念供養咒,其實念這個供養咒有口無心,沒什麼大用處,不如將念供養咒換成阿彌陀佛,念十句阿彌陀佛,也是合掌,恭恭敬敬的念。假如我們跟一般人在一起吃飯,就不必合掌,合掌人家看到的時候就怪怪的,我們就是平常一般的做法,人家也看不出痕跡,我們心裡頭默念,十句佛號念完之後我們再開動。這個法門不拘形式,非常方便,這第二堂課,吃早飯的時候。第三堂課,上班的時候。在上班,我們在工作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先念十聲佛號,然後再開始工作。這個十聲佛號效果非常之大,因為十聲佛號一個雜念都沒有,使你的頭腦清醒,身心安定,那你做工作一定做得非常愉快,一定做得非常的圓滿。下班的時候做一次,中午吃飯的時候做一次,下午上下班有兩次,晚上吃飯一次,睡覺之前一次,九次,你就用這個方法做,這個定課,恆課。恆課之外:

  【勿放身心空過,不得閒談雜話,放逸戲笑,誤己妨人。】

  這個都是講,在念佛堂裡面,功課之外,時時刻刻心裡要念佛,不要讓光陰空過了,不要跟人閒話家常。閒話家常裡面就免不了有是非,免不了有口過,我們常講「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個是產生誤會,就造成怨恨,造成許多的不愉快,這都是過失,誤自己也妨害別人。

  【不得披覽外書,吟詠詩偈。非唯唐喪光陰,亦乃孤負檀越。】

  這是特別對出家人來說的,經典之外的書籍不必去看了,為什麼?把時間、把精神用在這些地方,與生死毫不相關,確實妨害了道業,浪費了光陰。『檀越』是施主。出家人的生活是在家同修們供養的,在家同修們恭恭敬敬供養你,為的是什麼?希望你早一天成佛。你把自己修行要放在一邊,去搞這些世間東西,怎麼能對得起這信眾的供養?這個就是辜負人家的供養了。佛門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換句話說,將來要還債的。你這一生修行成就了,他有福了,他是來種福的。

  【應當自嚴自重,努力精進。】

  要自己勉勵自己,自己警策自己、尊重自己,這就對了。

  【二一、持名貴在一心不亂。】

  所以我們念佛,念佛的目的就是在『一心』,就是在『不亂』,我們求的是這個。

  【無間無雜。】

  這樣就能達到「一心不亂」。『間』是間斷。不間斷、不夾雜,不夾雜是淨,是淨念,不間斷是相續,淨念相繼。

  【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

  這也是給我們很好的開導。因為有一些人誤會,念佛一定要追頂念佛,一句接一句念得很快,念得很多,一天念十萬聲。大師說不必,不是以快、以多為勝。

  【但不緩不急。】

  這個是念佛重要的方法,要求的是不快也不慢,念得很自然,念得很舒服,念得心地很清淨,這個功夫就得力了。

  【密密持名。】

  綿綿密密,這樣去念。

  【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

  就這佛號四個字,清清楚楚,一句接著一句,要這樣子念法。

  【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

  特別是在工作放下的時候,這個功夫就要提起來。當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把佛號停住,專心去做事情;事情做完了,就要把工作放下,不要再去想了,就是一心持名。這樣就對了,你佛也念好了,你的工作也做好了。做工作的時候不要想念佛,念佛的時候不要去想工作,不這樣去做法,你佛也沒念好,是工作也沒做好。所以這個很重要,做工作的時候佛號放下,工作完畢的時候佛號就提起,這樣就對了。

  【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矣!】

  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事一心不亂。第二十二段:

  【二二、體究萬法皆如,無有二相。】

  『體』是體會。這個『究』,世間人講的研究,這個不是佛法的意思,因為研究他有分別、有執著,這個屬於意識心,佛法裡面叫參究。參究跟研究不一樣,參究是離心意識叫參究,用心意識是我們世間人講研究,所以這個不一樣。這個「體究」就是禪家講的參究,離分別、離執著,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叫體究。『萬法皆如』,「如」是什麼?如是真如,是本性。萬法皆如,萬法皆是真如本性。我們看禪宗有不少的公案,祖師大德們去測驗一個初學的人(這個初學,初開悟的人),他明心見性了,心性在那裡?你看那個人,隨便拿一個東西來提示一下,一草一木拈起來,比一比,那個老和尚點點頭,沒錯。這就是真的明白了,明白萬法皆如,隨拈一法無不是心性,這他真的明白了。所謂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那裡?你拿個金鐲子,沒錯;你拿個戒指,也沒錯;你拿個鏈條,也沒錯,都是的,都是金。把金比作心性,把這所有一切萬物比作那個相(金器),所以金離不開器,器離不開金。相離不開性,性離不開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是教我們了解一切法是一相,無有二相,這個一相就是真如本性,所以一切萬法從體性上看是一個。

  【所謂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

  『依』是依報,環境,我們生活環境,正報就是本人。

  【淨穢不二。】

  西方是淨土,我們這世界是穢土。

  【苦樂不二、欣厭不二、取捨不二、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淨。體究之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飯,總是三昧。嘻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終成戲論。二六時中,覓毫髮許異相不可得。如是了達,方是真正學道,一心精進持名也。】

  這一段我們在此地不必細說了,因為我們在前面,《行策大師傳記》裡面節錄了這一段,這一段是大師一生教誡之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精彩的一段,前面已經說過了,這是講的理。這個道理真正明瞭,那個人心就是定的了,就跟《心經》上所講那個境界完全相同,《心經》上講「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段話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因為這裡講的「生佛」、「自他」、「因果」、「依正」,一直到『菩提煩惱』、『生死涅槃』,統統是五蘊,『不二』就是皆空。

  【此兩種一心,皆是凡夫邊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學。】

  這句話,我也講得很清楚,跟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上品上生章裡面講的完全一樣。行策大師只兩句話,而善導大師可講得多了,講得非常詳細,非常明瞭。所以這個是九品往生都是凡夫,不是聖人,他這個地方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二三、念佛一門,藉彼佛勝願力故,不論有智無智、上中下根,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七日乃至一日,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即蒙彌陀聖眾接引、即為十方一切諸佛護念,是為不思議異方便,惟其異故勝也。】

  這一段前面也說過,都是大師最精彩的開示,大義是說,這個法門是仰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同時又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這個法門跟其他法門要是做一個比較,確確實實不一樣,理上雖然一樣,事上完全不相同,他真的是得諸佛的護念,彌陀的威神加持。所以無論『有智無智、上中下根』,上根像等覺菩薩,下根、下下根是造作極重的罪業。地獄眾生,只要他能夠回心,真信真願,執持名號,一心稱念,七日、一日,他都能成功。所以符合彌陀第十八願。

  昨天跟大家報告的,達拉斯廖元德居士昨天往生,他原來在道場跟我們一起念佛,去年佛七之後,我們離開達拉斯以後,有一些朋友拉他去學密去了。還算不錯,臨終前幾天回頭了,他找那英琦,那英琦確實是他的善知識,幫助他念佛往生。這些事情,三天前的事情,他去找那英琦,我們中國人俗話說「生魂出竅」,他病在垂危的時候,因為太太學密了,所以對於念佛的同修都拒絕了。我們聽說他病得很重,所以館長就邀著我要想去看看他,結果他家人拒絕,不讓我們去看,所以我們在佛七當中都沒有能夠見一面。那居士是個教書的,他是教員,他打電話告訴我,就是前天他在改作業的時候,給學生改作業的時候,忽然看到廖元德就坐在他旁邊。他這一驚,心裡嚇了一跳,他怎麼來了?心裡想也許是眼花了,看錯了。心裡也常常想著,也許看錯了。到上課的時候,又看到他坐在第一排,他就想這下沒有錯了,就打電話給他太太說明這個事情,他說我要去看看他。他太太說好,你馬上來。這樣去跟他見了面。一見面的時候他就問他:「你是不是找我?」廖元德點點頭,廖元德找他。找他,他就勸他:「你要念佛求生淨土。」他伸一個手指,那居士就猜:「你是不是一心念佛了。」他點點頭,一心念佛。然後又伸出兩個指頭,他就不懂什麼事情了,想了半天,大概是兩天。沒錯,是兩天,他已經預知時至了。昨天,他四點鐘往生的,我們這邊時間是兩點,他那邊是四點,我們有兩個小時時差,就是達拉斯那邊時間下午四點鐘往生的。打電話到這邊來,告訴館長,往生的瑞相很好。這個是被人拉去學密,在病垂危的時候回過頭來。他也很了不起,把那英琦找到之後,就把我們念佛堂的出家在家眾統統拉去,去助念,給他念了八個小時,這他自己找的。所以真的有感應,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們也恭喜他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薩,那就不是凡人了。

  【二四、凡聖同居土,權實聖賢與博地凡夫共居。】

  這是講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有凡聖同居土。一切凡聖同居土,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最為殊勝,這個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了。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可是聖人少,而且不常見,沒有緣分的很不容易見到;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這個聖人跟凡夫是天天在一起,時時不相離,這個就殊勝了。

  【惟此淨土,仗諸佛攝受力故。】

  這個『此』就是指阿彌陀佛的淨土,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仗諸佛』,這個「諸佛」就是阿彌陀佛。

  【不須斷惑,帶業往生。上智即能頓淨四土,下愚亦可三界橫超。】

  這一段話前面也說過,非常重要。這個『上智』,凡是真信真願,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上智。所以這個「上智」,不是指那些大菩薩,不是指阿羅漢,就是指一般凡夫,真信真願,老實念佛的,這就是上智。『下愚』是說什麼?「下愚」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邊地疑城往生的,那個就是下愚。他愚在哪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生到邊地疑城兩種人,一種人對佛圓滿的智慧有懷疑,不能深信;第二種人對自己的善根不敢相信,雖然不敢相信,他還是念佛求生,結果他還是生到極樂世界去了,不過生的是邊地就是了,這叫下愚。所以「下愚亦可三界橫超」,他也超越生死輪迴了,雖然生在西方邊地,邊地是有期限的,經上給我們講,最多不過是五百年。在邊地住五百年,五百年之後他還是會覺悟,還是會懺悔,依舊入品。那個五百年,善導大師告訴我們,是我們這個世間的五百年。我們這個世間五百年,在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講也是很短的時間,妨礙並不很嚴重,都算是真實的成就。

  【無煩九次第修。】

  這是講小乘,小乘阿羅漢要修九次第定。

  【不俟三僧祇證。】

  這是講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成佛證果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他統統不要,在一生當中就圓滿成就。

  【是為不思議異方便,故勝也。】

  『異』是奇異的方便法門,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法門,跟其他法門做個比較,這個法門就殊勝,『故勝也』。

  【二五、如此最勝獨異法門,釋迦殷勤示勸。】

  『示』是開示,是指示。『勸』是勸導我們,像《彌陀經》上就三次的勸導。

  【恆沙如來廣舌讚揚,豈欺我哉!】

  《彌陀經》上、《無量壽經》上都說,十方世界,恆河沙數,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讚歎這個法門,為釋迦牟尼佛做證明。這怎麼會有錯?所以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不是一尊佛、兩尊佛,所有一切諸佛都是這樣懇切的勸勉我們。可見這個法門決定是第一殊勝,決定是真實不虛,我們能信能願,一心稱念,求生淨土,那就不辜負一切諸佛的期望,不辜負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恩德。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