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入佛法之門 (第五集) 1991/11 美國洛杉磯 檔名:18-006-0005
老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今天我們還是接著昨天所說菩薩行的原則,這就是大乘佛法裡面常講的六波羅蜜。學佛的同修,無論是修學哪個法門、哪個宗派都是菩薩行,菩薩行必須要遵守佛這六條的原則。遵守這六個原則,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以此為標準,換句話說,這就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行為的一個依據,所以非常的重要。我們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常常看到。
這六條它的意義是無限的深廣,境界也是無有邊際,我們要想徹底了解它,那的確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隨著修學的功夫,逐漸提升自己的境界,對於解行也是逐漸向上提升。我們今天講修行,實實在在說,是在菩薩行的基礎上,這五十一位菩薩,我們連初信位的菩薩都還搆不上。如果真正證得初信位,那就是一個很可喜的大事。初信位就證得位不退,淨宗常講的三不退,圓教初信位就位不退,位不退就是入聖人之流,這的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我們生生世世學佛,為什麼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那就是退轉,從來沒有一生證得位不退,在這六道裡頭打轉。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正能夠達到這個位次。那麼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就一定要遵守菩薩這六個原則。第一個就是布施。昨天跟諸位也說了不少。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單從形象上來說,布施可以分為三大類,所謂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類就把所有布施的境界都圓圓滿滿的包括在其中。如果細說?那《華嚴經.第六迴向品》給我們講了大概有將近一百種的布施。它講得太詳細了,值得我們去讀一讀,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來修菩薩行,將我們自己的標準修到菩薩的境界。我們在此地只能夠很簡略的給諸位介紹,不能講《華嚴經》,《華嚴經》要講起來時間很長。
財布施不限於財物,要用現代的話來講,這個財是包括所有一切的物質,都叫做財。所以經上常講「資生之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講我們生活所需要的,那統統叫財。財就是指生活所需要的。我們生活所需要,我們也會想到眾生的生活也需要。我們講眾生,不說別人,說別人範圍很小,我們只是布施給人,人之外還有許多像天人,佛法裡面給我們講的有畜生、有餓鬼、有地獄。要講一個人就不能包括這些,如果講眾生就統統都包括了。不但六道統統包括了,連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也包括在其中,因為他們也是眾生。九界眾生除了佛之外,十法界除佛法界之外,九法界都叫眾生。那我們布施範圍就大!
我們需要,眾生也需要。在我們自己生活夠用了,有多餘的統統應該布施,應該要放下,這是菩薩行。也許就有人聽了,心裡面生恐懼之心,我有餘的都布施掉了,那明天怎麼辦?還有人想得更遠,明年怎麼辦?你說怎麼辦?明天還沒到,想明天幹什麼?明年更遠!可是我們中國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話說得對不對?對。你要把這話聽清楚,那是人!我們今天講的是菩薩,菩薩不是人。你今天要學菩薩,你怎麼可以學人?你要有遠慮,怕的是沒有遠慮,那你是學人不是學菩薩,菩薩比人膽子大得多,菩薩不想明天的事情,更不想明年的事情,菩薩只想今天的事情。今天做的如理如法,完全遵守佛的教誡去做,明天會不會有缺乏?跟諸位說,決定不會有缺乏。
所以整個佛法也可以說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我們世間一般人,雖然講起因果相信,並不真信!真信因果,還有什麼憂慮的?沒有憂慮了。真信因果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還有什麼憂慮?《了凡四訓》是一部非常好的書。了凡先生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每年念書考第幾名,連這個算得清清楚楚,到時候去考,果然沒錯。每年他那個時候是拿到公家的俸祿(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薪水),一年拿多少斗米也一點都沒錯。你一年的收入命裡都註定了,一飲一啄命裡統統註定了,了凡先生深信不疑,所以他一個妄念都沒有了,為什麼?想沒得想頭,想不到,命裡沒有的想不到,命裡有的,丟也丟不掉,到時候它自然會來。這就是真正相信因果,真正相信命運。所以他跟雲谷禪師兩個人在禪堂裡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看到佩服!這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不打妄想的,這個人三天不打妄念,這了不起!非常佩服他,再問他,結果他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我想也沒得想頭,就不想了。雲谷禪師這一聽說,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是個凡夫。那是什麼凡夫?給諸位說,標準凡夫。我們連標準都不夠,他才是個標準凡夫。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惜!現在人不相信,天天在打妄想。
果然相信了,佛在經論裡面苦口婆心的告訴我們,有一個事實,我們這個命運從哪裡來的?命運是前生造的因,這一生得的果報。命裡有一定就有,命裡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到。所以初學佛的同修,《了凡四訓》至少要去念三百遍,然後佛法裡面這些教訓的話,你才有勇氣、有膽量、有決心去做,去依教奉行,沒有憂慮。佛給我們講,我們的財富,一生的享受,物質的享受,從哪來的?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的因。你修的因多,過去布施得多,這一生你得的財富就大;過去世你布施得少,這一生你的財富也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這麼來的。
所以說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法布施的果報是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所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這三樁事情我們都想要,我們希望有財富,財富多多益善,愈多愈好;我們也想聰明,也想健康長壽,那你這三種因不修,你打妄想怎麼會想到?這是想不到的。所以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在前面跟諸位同修報告過,自己的生活愈節儉愈好,為什麼?我能節儉一分,我就能布施一分,我就多種因,後來的果報不可思議!要想將來美滿的果報,我們今天不種因,天天想,那叫打妄想,永遠得不到。所以要有智慧,這是真正高度的智慧,肯布施。
我跟大家說得很簡單,希望諸位同修要認真去研究《了凡四訓》,為什麼?我們布施是種因。種的這個因,以了凡居士來說,這個因有大有小,有真有假,有半有滿,那確實不一樣。最大的福報在哪裡種?在佛門種。佛門常講的福田,佛門是福田的第一福田。譬如說這個田地土地非常的肥沃,在這個地方下的種子,將來長得一定好,收穫一定多。你種在沙地裡面,種子雖然種下去了,恐怕得不到什麼收穫。田地不一樣!所以世間所有的福田,佛的福田是第一大。
好,這大家都到寺廟裡面來修福了。可是有人布施,我們是看到他修的不少,但是一生並沒有得到,甚至於後果還很不幸。這就是雖然是佛門,傳到末法時期,佛的道場有真的佛道場,有假的佛道場;有純佛道場,有雜佛道場。譬如我們在台灣所看到的,有些寺廟裡摻著有道教,甚至於還有駕乩扶鸞的,它裡面也供釋迦牟尼佛,也供西方三聖,也供觀音菩薩,它又供濟公,還有供什麼呂洞賓,供得很多。它雖然是也叫做寺,它是雜,它就不純,在那裡種福就沒有在純佛道場大。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必須要揀別的。所以修福認真講,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修真實的福報,才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你在這裡布施供養就有福了。
現在有一些人喜歡神通,這個道場的師父放光動地,那到那個地方拼命去供養;那個師父沒神通,老老實實的,那就不願意去,縱然供養了,敷衍敷衍就好了,你這個福田就又種錯了。《楞嚴》上說得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有很多人來跟我說,某某人會放光,離地三尺。來跟我講,我相不相信?我相信,確實是有,那不是假的。是不是他自己真有這個能力?不見得。如果他自己真正修的有神通,他不會示現。他的神通從哪裡來的?妖魔鬼怪附在他身上現的。《楞嚴經》上說得清楚,迷惑眾生的。附在他身上的鬼神離開,他的能力統統喪失了,完全沒有了。所以《楞嚴》好,《楞嚴》是照妖鏡!你念完《楞嚴經》,妖魔鬼怪你一眼就看穿了。沒有能力讀全經,我教給你們念第六卷的後半部「四種清淨明誨」,大概第六卷的末後三分之一,完全講我們現在社會真假的辨別。你念熟了,你就有能力,你能夠看得出來哪是真的,哪是假的。
所以福田要種在真實的福田,那你就有福了。除此之外,供養父母是第一福田;照顧貧苦、老病,這也是第一福田。你能夠孝養父母,這是因,將來你老了之後,你的兒孫會孝養你,果報。我能照顧老人、病人,自己將來老了、病了,就有很多年輕人來照顧你,果報決定不虛。見到別人有苦難,我援助他,我將來遇到苦難的時候,有很多人援助我。換句話說,我們希望得什麼樣的果報,就要想到我要種什麼樣的因。因緣果報決定不虛,這是真實的。所以財布施得財富。
我在年輕的時候,那個性格,你要看《了凡四訓》,那我跟他的性格差不多,但是還沒有了凡先生那個福,還沒有。我對人的尖酸、刻薄、不能容忍,那些壞毛病跟了凡先生一樣。年輕的時候喜歡跟人鬥嘴、不饒人,不但是得理不饒人,沒理也不饒人。我有一點辯才,黑的也能說成白的,所以得罪很多人,造了很多口業。念了《了凡四訓》才曉得,這是一身的毛病,自己確確實實沒有福報。就是大概過去生中,那用現代來看,過去生中大概也是個講經的法師,要不然哪有口才?哪有辯才?這不是一生得來的。雖然講經,沒有布施,所以一生沒有福報,真正沒有福,而且刻薄還短命。現在這一點福報,這個壽命,都是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這才想想,錯了,才開始認真的修。所以我這點福報、這個壽命都是現世報,是這一生修來的,不是過去生中的。我改的效果,實在講,在了凡居士之上,這一生當中所修的,這可以給諸位作證明,佛教給我們的真實不虛。
法布施是自己有智慧、有技能樂意的傳授給別人,教導別人。絕對不要害怕:我教給他,他將來比我高,那我不是完了。所以教給人的,我自己會十分,教給他五分就行了,為什麼?他永遠在我下面。這種教學叫做吝法,雖然肯教人,自己還留一手,這個樣行法布施,來生得愚痴果報。所以我們知道多少就教人多少,絕對不要留;不但不留,希望別人比我更好。要有這個心,要有這個願,要真正去做,希望別人高過我,他造福,我享福!別人都不如我,我就累死了,我造福,他享福,這個帳要好好的算算。
我教這些年輕的學生,有些人要想來跟我學講經,我說很好,你既然發心學佛,你的德行、你的學問、你的智慧、你的善巧都要超過我,這才算是學生。俗話常講「後來居上」。如果你都不如我,那你就不是我的學生。所以我希望我的學生樣樣都超過我,他們將來學成了,我退休了才有福好享!要是樣樣都不如我,這就糟了,那我就苦一輩子,老的時候還不能夠退休,那這個命運就很悲慘。
我們中國人跟外國人在思想上確實不一樣。我們中國古人做官戴的帽子,那個帽子叫進賢冠,冠就是帽子,像個樓梯一樣,前面矮一層,後面高起來的。它代表什麼?前面這個是自己,我們這一代,後面是底下一代,希望底下一代要比我這一代高,表這個意思。所以文武百官戴的帽子叫進賢冠。皇帝戴的帽子上面是平的,皇帝的心要平,對人要公平;文武百官希望是後來的人都比我高,後來居上。這服裝都是表法的,所以叫章服,明顯的把自己的願望都顯示在這上面,用意都很深,時時刻刻想到要提拔好人,希望後人超過自己。不但不嫉妒賢能,而且要幫助賢能,成就賢能,這是法布施。我們力量做不到,我們時常有這個心就行了。大經上面講「發意圓成,圓滿功德」,這真心一發,功德就圓滿了。常常存這個心,遇到有這個緣分的時候,一定認真去做。遇到有志的年輕人,能夠全心全力栽培他,全心全力協助他,全心全力提拔他,這就是叫法布施。
一切法中,在今天是兩樁最重要的,一個是大乘佛法,一個是我們中國固有的文化道統。記得過去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曾經說過,好像是在一個國際會議裡面說過:要想這個世界真正得到和平,每個人都能過真正幸福的生活,只有實踐大乘佛法與孔孟學說。出自於一個外國人的口中,這的確是有眼光的,不是普通人能夠見得到的。所以在法布施當中,我們認真去修學大乘佛法,認真去修學中國固有的文化道統。典籍雖然多,我們一生能弘揚一部經就夠了。特別在這個時代,我勸大家做專家,不要做通家。通家不容易,專家是我學一部經,我專門弘一部經,這個容易。要是我們台中李老師那種教學,你要學一部經(普通不太長的經),多少時間?兩個月就可以完成,就能出去講。學一部大經,像《法華》、《楞嚴》,一年的時間就夠了。
講大經不太容易,講小部經不難。在今天這個環境裡面,小部經是最受歡迎的。我到一個地方我講經講五天,大家就捧場他也會來;如果我講大部經,我說這個經要講三個月,他聽了兩次沒有味道,第二天不來了,為什麼?不捧場,時間太長了。所以李老師從前教我們講經的原則,就是最長不可以超過十次,最短不能超過三次,最適中的就是講五次到七次,我們學講經都是這樣學法。所以時間不長很短,一部經就畢業了。他那個畢業是要升座跟大眾講,講下來才算畢業,沒有對大眾講過這部經,這部經不算畢業。我那個時候在台中參加他的經學班,進度很快,我一個月學一部。我在沒有出家之前,跟他老人家一年三個月,我學了十五部經,這十五部經我都能講,都是小部經,我能講。所以一出家一剃頭,白聖法師就請我到三藏學院去教書,一個學期才教一部經。我學了十五部經,你想想看,三年六個學期我都教不完。
他那個教學的方法是我們中國古老教私塾的方法,個別教的,不是像現在一般上課的那種教法。真的有效果,而且是專修,一部經學會了,才准學第二部。這部經學了不會講,決定不教你第二部。學的時候當然相當辛苦,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全心全力一天到晚都想著經文,實在講覺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吃東西不知道味道,為什麼?怕上講台下不了台,怕丟人!所以那個修學法不要老師督促的,為什麼?因為你要上講台,你怕丟人,所以你認真拼命,自動自發,這個方法真有它的優點,所以要學,學一部經。
第一部經是最困難的,在講台上講一個鐘點,自己準備的時間差不多要四十個鐘點,才能夠應付講台上一個鐘點,真苦!而且要寫講稿,講稿是什麼?是口語講稿,這叫口語文學,不是文章,是口語。拿到講台上有講稿依靠。講一個小時,差不多要寫一萬字。你想想看一個星期講一次,一個星期要寫一萬字的講稿,還要修改二、三次。因為你寫完了之後,講一遍給同學們聽,同學們聽了之後,哪個地方講得不好,哪個地方我有懷疑,哪個地方有不清楚,改,回去改,改了再講第二遍,第二遍又要改,改完之後,這才能夠上講台。上完講台,跟大眾講了之後,一講完,老師又召集到幕後去再批評,再改,所以一個星期的時間都磨鍊在一個鐘點上,那苦不堪言,那個學經。第二部就輕鬆一點了,有經驗了。以後就愈學就愈輕鬆,愈學愈舒適,最後法喜充滿。一個月一部經畢業了,一個月又一部經畢業了,學習的精神、士氣非常之旺盛。學東西是這麼學來的,那真正吃過苦頭。
儒家經論也是如此。或者是學一部《論語》,或者是學一部《大學》、《中庸》,乃至於十三經,或者諸子百家裡面選一樣,專精一樣。學歷史也是如此,專精一部。在台灣過去,天主教的神父方豪,他是學歷史的。這個人也是非常了不起,學歷並不高,我聽說只有初中畢業,自修。他是專攻《宋史》,就是二十五史裡面的《宋史》,他是專家。幾十年的時間用在一部書上,變成權威。所以世出世間的典籍,只要學一樣就好,甚至於小說,他一生研究一樣,他也成為權威。大家曉得研究《紅樓夢》的稱為紅學,他也能成為權威。當然那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經與史,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只要能真正發心一生專攻一樣。如果專攻一門,三年決定有成就,七年那就有大成就,這不可以不知道的,所以這是法布施。除此之外,我們所有一切的技能都希望別人都學會,譬如我會燒菜,我就希望把我這燒菜的技術傳授給喜歡學的,我統統都教。我會做衣服,喜歡這種手藝,我也統統都教,只要自己有一點技術、能力,歡喜教給別人,這統統叫做法布施。
第三種無畏布施。無畏是別人身心有恐懼、有不安,我們幫助他,使他能夠離開一切恐怖,身心安穩,這一類的就叫做無畏布施,所以他的果報是健康長壽。譬如說現在這個地區,有一些搶劫的人很多,夜晚女同修一個人不敢走路,這就是她心裡有恐怖,我陪她,送她回家,這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怎麼做法?做法很多!然後你才曉得,不殺生是無畏布施,一切眾生遠離恐怖;素食也是無畏布施,長養慈悲心,叫一切眾生看到你不害怕。這是舉一個例子。
諸位明白之後,才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隨處要修三種布施,要認真去修學,盡心盡力的去做。年輕縱然有一些苦難,能夠承受得了,不在乎,福報老年時候再享,那叫真正享福。年輕就把福報享光了,老的時候怎麼辦?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看到太多太多了。年輕的時候發達享福,多少人伺候,特別是什麼?我們政府從大陸撤退到台灣,在大陸的時候是大官大將,豪門貴族,那個財富跟家裡的傭人太多了。撤退到台灣之後,官也沒有了,錢也沒有了,什麼都丟掉了。在他有地位、有財富的時候作威作福,不得了,不可一世,到台灣之後,自己提一個籃子上街去買菜。什麼人?我一看,在大陸上做過總司令的,家裡一個傭人都沒有,太太要上廚房燒飯,要洗衣服,自己要提一個籃子上市場買菜。我看在心目當中,念念《了凡四訓》,念念佛經,一點都沒錯,福報年輕享掉了,晚年沒有福,這是非常之悲慘。晚年體力衰,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沒有,年輕時候不需要人照顧,照顧的人太多了,享福的時間顛倒了。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所以我年輕的時候吃苦,年輕的時候發憤努力,遊樂場所裡頭絕對沒有我的蹤跡。我的那些同事、長官看到我都搖頭,說我什麼學佛了,迷了!好像這些玩樂的地方都不去,一天到晚跑寺廟,跑書店。每天一有時間就念書,變成書呆子了。那時大家都叫我書呆子,都講我迷了,著迷了。他們每天玩得都很開心,晚上回到宿舍來睡覺。我那時候告訴他們,我說:我不是不想玩,我也很想玩,我把時間跟你們顛倒一下,你們現在玩,我準備晚年玩。現在都退休了,退休後的生活非常清苦。看到我在世界上,今天飛到這裡,明天飛到那裡,身體也滿好。你對!你對!我說:是!我那個時候,年輕時我就看對這路,你說我錯了。現在你才知道我看法對,我看得比你遠,你看得太近了。
學習的時候讀書,常常念到通宵,念到天亮了還不曉得。現在到處請我講經,我什麼都不要,這不是自在了!苦什麼?那個時候吃苦,你不吃苦頭,你怎麼會成就?所以年輕吃苦不怕,現在體力就不行了。現在說一天一夜不睡覺就感覺到不行了。從前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覺,精神飽滿,年輕!真正肯努力、肯幹,所以幹什麼都要年少。這是諸位要記住的,千萬不要有錯誤的觀念,學佛是晚年的事情。就錯了。晚年體力不夠,縱然有壽命,體力衰退。到禪堂去參禪,念佛堂念佛,打佛七。佛七是七天七夜,不是說白天念佛,晚上可以睡覺的,那不是佛七。七天七夜不眠不休,這一句佛號不間斷,不是年輕體力強壯,做不到,所以老年人沒有法子。
我們看《高僧傳》,你看古人,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五祖傳衣缽給他,二十四歲,不是四十二歲。所以幹什麼都要年輕,年輕是一個人的黃金時代。你只要把這段時間能夠把握住,你一生都幸福。換句話說,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報、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一生修都來得及,都能夠達到圓滿的願望。問題就是你知不知道這個道理,曉不曉得這個方法,肯不肯認真去修?
菩薩的心願跟凡夫不一樣的,菩薩起心動念都想到為一切眾生造福,不要想自己。眾生有福,我哪沒有福報?我也是眾生之一,我有福報,眾生沒有福,我這個福保不住。就以財來說,佛家所說「財為五家共有」,不要以為是你的。一個星期之前,你看到奧克蘭的大火,一天一夜燒了二千五百多棟房子,高級住宅區!一棟房子值一百多萬,以為是自己的,那就想錯了。所以念念想一切眾生,不要想自己,自己這個福報才大,自自然然受用。所以我們學佛頭一個說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真的了解,真正能夠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你希望得到財富、聰明、健康、長壽,一定要修三種布施,這是第一個應該要遵守的。
第二條是持戒。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守法。千萬不要以為我們守法會吃虧,這個世間好人都被人欺負!社會現象,可能有這現象,似是而非,這不是真實的。守法的人心安理得。再告訴諸位,世間絕對沒有吃虧的事情,也絕對沒有說是佔人便宜的事情,沒有。假如我上了別人的當,吃了人的虧了,那個人佔了我的便宜了,那因果定律不就被推翻了。一飲一啄這怎麼講法?這講不通。世人所見的不是真理,不是事實真相,似是而非。我們要能夠辨別。一個守法的人心安理得,我今天被人騙了,那是命裡注定的,不必去計較,一笑了之,做還債想,還他了,沒事了。如果我沒有還債想,我這在放利息,將來他還是要還給我的。欠財的還錢,欠命的還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就心開意解,一點煩惱都沒有了。沒有懊惱,心自在,身自在,你的生活哪有不自在的道理,絕不斤斤計較這些。換句話說,沒有得失。
這個得失不是真的是假的。在我們佛法《百法明門》裡面,二十四個不相應,第一個就是得。不相應行法,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完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絕對不是事實。得,得什麼?既然沒有得,哪有失?世間人許許多多的煩惱都是從抽象概念裡面生出來的,如果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得失的念頭沒有了,你的煩惱就去掉百分之八十,你就得自在。為什麼佛菩薩得大自在?他沒有得失心,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確確實實一切法了不可得;不但是身外一切法了不可得,就是自己的身體也了不可得。這的確要相當的智慧,才能夠看得出事實的真相。沒有得失,多自在,多快樂。人要享福,真正的幸福是身心自在,對於人生宇宙,也就是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完全了解,這才有真正的幸福。所以明瞭事實真相,他怎麼會不守法?才知道守法的好處,守法的真實利益。
佛教給我們戒法,給我們的教訓,我們要遵守。世間的法律要遵守,社會的道德、風俗人情都能夠明瞭、都遵守,才能夠跟大眾一切和睦相處,才能真正做到六和敬,這個人生才是真正是真善美慧的人生。所以幸福在哪裡?幸福要自己去求,自己去修。所以持戒絕對不是指的五戒、十戒,不是指這些,那個範圍太小了,那是屬於律儀戒;除律儀戒之外,經典上沒有寫出來的,佛沒有說出來的,有饒益有情戒,有攝善法戒,包括世間所有的道德觀念,都包括這些東西。在某個地區、在某個時代應當要遵守的是哪些,統統知道,我們也統統做到。
第三是忍辱。這一條是當年譯經的這些大師們特別用這個「辱」字,實在講就是忍。因為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講求氣節,有「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殺頭可以,侮辱這是不可以的。我們翻經大師一看,這中國人怎麼這麼固執?好,忍辱,能忍也要忍,不能忍也要忍,所以就用這個字來翻這條守則。《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忍」是菩薩修學裡面非常重要的一條。你看佛在《金剛經》上,《金剛經》在我們中國讀誦的人最多,其他的經不曉得,《金剛經》的知名度是一切經當中第一,沒有人不知道《金剛經》。《金剛經》講六波羅蜜,六度裡面是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其他的就略略的帶過。我們就曉得這六度裡頭,這兩條最重要。布施剛才講的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不能忍,你修的保不住。特別是修道,道是什麼?道是清淨心、是戒定慧。不能忍辱,功德就決定不能成就,積功累德就靠忍辱。
功德與福德不一樣,福德不會失掉的,功德很容易失掉。所謂「火燒功德林」,火是什麼火?瞋恚,一發脾氣功德就完了,就燒掉了。所以積功累德是非常非常的難,所以你要知道什麼叫做功德。功是功夫,是修學的功夫。什麼是功夫?持戒是功夫。禪定是德,因戒生定,定是德。修定是功夫,定就開智慧,慧就是德。這一發脾氣,定就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你的功德就燒掉了,就沒有了。所以你要知道你自己有多少功德,那你得想想,什麼時候發了脾氣以後到現在還沒發過脾氣,你的功德就這麼多。如果到臨命終時發脾氣,那完了,一切都完了。所以臨終很重要。你看《飭終津梁》裡面告訴我們,人臨終時,八個小時不要去碰他,為什麼?碰他的時候他有感覺,怕他生瞋恚心,那他修的那點功德就燒得光光的,一點都沒有,就怕這個。所以要曉得什麼叫功德,功德最怕的就是一發脾氣就沒有了。
一個修菩薩道的人,實在講,魔障、業障都很多,常常會現前。那個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了,不如意的人、不如意的事,那都是魔。魔看到你積功累德,他嫉妒了,用什麼方法來破壞?他沒有能力,只有你自己可以破壞。所以他就現這個境界,就叫你發脾氣,燒、燒、燒,把你自己的功德燒掉。往往你就上了大當,你就真的很聽話,就把自己的功德給燒掉了。你說冤不冤枉!所以真正修道人,真正修菩薩道人,遇到惡人,遇到逆事,這就是境界現前,修什麼?修忍辱波羅蜜。這一關通過了,你積功累德就愈積愈厚,功德就愈來愈殊勝!時時刻刻會有這些人在旁邊來考驗你。說老實話,境界沒有好壞,境緣沒有好壞,蕅益大師講的。「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好壞,好壞是在我們自己的心。如果真正是道心,這些逆境、逆緣現前的時候,使我們的忍辱功德增上。他是我們的善知識,把我們的境界往上提升,感謝都來不及,怎麼會起瞋恨心?不可能的。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在做學生念書的時候,從小就好勝,喜歡出風頭,鋒芒太露。在同學當中,我都常常欺負同學,跟了凡先生年輕犯的毛病一樣,故意找碴的。這是我在南京念書的時候,我欺負最多的我同班的一個同學,姓白。現在這個人不曉得到哪去了,我受了他很深的感化。他在背地裡面讚歎我,我是當眾侮辱他,這是非常強烈的對比!到一個學期終了之後,我聽到他在外面讚歎我的地方太多了,深受感動,我向他道歉。那個時候不懂得什麼懺悔,向他道歉,深受感動。那是我的真正善知識,他能忍辱,了不起!我就從他這裡學到忍辱的本事。
我到台灣在公家做事的時候,我喜歡讀書,從大陸輾轉到台灣我還帶了些書來。那個時候台灣的書很少,我喜歡這些書,在台灣還買不到,怕台灣沒有翻印。我有一個同事把我這些書偷去了。搬家的時候,這一搬家搬亂了,他就順手牽羊偷去了,放在他的箱子裡面,擺在床鋪下,另外一個寢室。以後被別的同事看到,來告訴我:你丟的那些書都在某某人的箱子裡。我問他有沒有看見?他說他沒看見,他不承認。那我就也就不客氣,趁著一個星期天他出去了,我跑到他的房間裡,把箱子打開又把書拿回來。那麼這個事情,我的書找到了,當然他很生氣,找碴。在辦公室,我們大辦公室二十多個人,他藉故把我臭罵了一頓,罵了有半個多小時,我一句話不說。他罵,我就聽,罵半個小時他沒有力氣了,罵累了就不罵了,我能忍。
我跟那同學學的本事我用上了,他對我很大的貢獻。我那個長官對我的評語,「好,有修養、有修養」。他要不罵,我怎麼有這麼好的評語?怎麼有這麼好的考績?他送給我的,我對他很感謝。過了三天,他就過來給我道歉。他道歉的時候,我那些好書我送了兩本給他。忍辱好!為什麼?我那個時候決定不能把這個事情揭穿,揭穿之後,他在那裡不能做人了,他一定會被處分。所以這樣以後我們就和睦相處,以後感情更好。我這個本事是我在學校跟同學學來的,那個時候沒有學佛。你曉得忍辱真正是成事,不會壞事。頭腦要冷靜,要能忍,要知道利害得失。
學佛絕對不跟眾生結冤仇,這是千萬要記住的,我們在菩提路上才能夠一帆風順。一切不如意的事,一切惡緣,種種障礙,細細想來都是成就自己的,都是對自己有很大的利益。所以要知道逆來順受,順受裡面才真正成就功德。再惡的人,我們以真誠的心能包容,能夠容忍,都會感化,沒有不能感化的人。在中國歷史上,我們講到孝,為什麼就提到舜王?我們讀讀歷史,舜王的父親,他的繼母以及繼母生的弟弟,這一家人用什麼態度對他,他能夠忍讓。到最後一家人都向善,都感化。所以堯王聽到這個事情之後,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王位傳給他,有道理!他能夠感化他的一家人,他就能夠感化一國人。
所以一定要學忍、要學讓。忍讓決定不吃虧,絕對佔便宜。我給諸位說的,確實如此,決定不吃虧的。忍辱是修行的基礎,因為不能忍就不可能有進步,能容忍才會有精進。進是進步,不退轉;不但要進,要精進。精是什麼?是專一,是精純。我們今天遇到不少同修,實在講他們學佛,舉個例子來講,也很用功,也很勤奮,但是他不是精進。他學得很多,學得很雜,他叫雜進;還有一種更不好的是亂進,雜進、亂進,所以後面是得不到結果,沒有成就可言。
所以要記住要精進,精是專精,精而後能博,這是我們中國固有的教學。跟佛法的教學,他們的看法、做法非常接近,那就是先求根本智,然後再發展後得智。我們中國古老的教學都是這樣的。這種教學的觀念與做法,現代人是把它否定掉,這非常可惜。否定了這個教學法,現在教學法,中國外國恰恰顛倒。這一顛倒,給諸位說,根本智沒有了,後得智是更沒有。所以今天社會的動亂不是沒有原因的,有原因的,就是這個世間沒有真正智慧的人。有些什麼人?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會帶給我們很大的苦難,他不是真智慧。世界要有和平,必須要有真正智慧的人來指導我們。
儒、佛教學,我們先講儒,佛跟儒完全相同。儒家的小學,童子七歲開始上學,上小學,七歲是就外傅。在從前沒有學校,大家庭裡面四合院,四合院的兩旁東廂、西廂,西廂就是書房,就是教學的場所,所以老師叫西席,他住在西面,西面就是家裡面小孩念書的地方。七歲這小孩就跟老師不跟父母,大概只有放假的時候,初一、十五放假,可以到後面去跟家人見見面,平常都要跟老師。所以老師不但要教他讀書,要教他的品德,要教他做人、做事,跟到老師,隨時隨地要指導他,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統統要教導。
由此可知,那個教育是生活教育,也就是孔夫子所講的四科裡面的德行、言語;說話要有分寸,要有尊卑。從小就這樣教你做人,使你真正明瞭五倫十義,就是知道人與人的關係,知道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君臣的關係、夫婦的關係,知道這些關係,然後知道我什麼身分,我應該怎麼做法,那叫做教育!每個人都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世界和平,社會秩序不會亂;每個人都能安於自己的本分,都能盡自己的義務職責。除這個之外,讀書。讀書不講解,只教句讀,音念得很正確,句子沒有念錯,教句讀,而且要求的是背誦。天分高的,拿現在講就是記憶力強的,老師發下來的課文三遍能夠背誦的,這就是天分高的。念三遍這一課就能背了,老師規定他要背一百遍。天資最差的是十遍,這段課文能背,這是天分差的,大概到七遍會背、到十遍會背的這是根性鈍一點的,他要背兩百遍,勤能補拙,要背兩百遍。所以老師的督促是念的遍數,背誦的遍數,這樣背下來,他一生都不會忘記。
所以一天到晚念書,而且要大聲的念,要念到老師聽得見才行,老師聽不見不行,要老師能聽見。這是訓練什麼?現在人不懂,認為這種教學法是死讀書,這書念了有什麼用?他不曉得,這是我們佛家講的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修根本智。小孩,尤其是聰明的小孩,你不教他這樣念書,他就會胡思亂想。天天打妄想,想著怎麼去玩。教他念書把他這些妄想念掉,讓他能夠得定,能夠收歛。所以從七歲到十二歲,這是小學當中差不多四書、五經,天分好的連十三經、諸子。諸子不能完全讀,由老師選一些給他讀,統統都念熟,都念到會背,都不會忘記。
中國古人要用現在來講,那也很有科學的頭腦。古時候印的書有一定的規矩,所以是不管是中國哪個地方刻的書,你要是講《論語》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統統是一樣的,絕對不會錯的。這就是符合科學的精神。它的書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不管哪個地方刻書,統統都守這個規矩。所以不管哪裡刻的書,你說第幾頁第幾行,大家都知道,凡是念過的,他都曉得,它統一。不像我們現在印書,每家印的行數、字數不相同,必須要註明是哪一個版本,哪一家書局出的,是第幾版的,你才能找到參考沒錯;否則的話,另外一家排的版,他就排得不一樣,頁數、行數都不相同。所以古時候刻書是統一的。
到十二歲的時候,中國那個時候十二歲就像成年人一樣,都很有規矩、很有禮節,一舉一動就像大人一樣,不像外國的小孩很天真;那沒有,確實是很規矩的,像個大人。十三歲就上太學,中國沒有中學,只有小學、太學,太學叫大學。大學裡面上課就跟小學不一樣。小學全部注重背誦,學的生活教育,大學是講求後得智,後得智要啟發他的智慧,研究、討論。從前印刷術不發達,書籍不容易得到。太學裡面老師上課對學生,老師沒有書本,學生也沒書本,為什麼?都背得很熟了。老師說第幾頁、第幾行,大家都知道。所以上課的時候帶書本,那不笑死了,他不帶的。所以往往有些老師上課不在課堂。因為他學生不多,學生大概一、二十個人,一個老師帶一、二十個學生旅遊,遊山玩水,走到那裡,講到哪裡。那時的學生要侍候老師,老師坐車,學生要替他駕車,要挑起好的酒菜,走到哪裡,一路玩到哪裡,講到哪裡。三個月旅遊回來了,這課程也滿了、畢業了。
讀書樂,真樂!哪有像現在念書,苦死了,一天到晚,那念大學還要背一大堆書,苦得不得了!所以我學了佛之後真是幸運!為什麼?來生叫我做人我都不幹,你看讀書多苦。從前做人還可以,做人真有樂趣,現在做人苦死了,從念幼稚園就苦,苦一輩子都苦不完,這人不能幹、不能當。這要覺悟,要把事實看清楚。所以古時候教學真好,你想想那種教學的方法、那個教學的制度,絕對不是我們現在人可以想像的。所以他是先教你修定,心真正得清淨心,老師講的那些經文聽了會開悟。
我們佛門裡面一出家或者是在家初學,五年學戒,就是五年基礎的教育,那個戒不是戒律,是老師的教誡。在前面我跟諸位同學說過了,這五年是什麼?是工作,就是為常住服務。常住派給你的工作,新來的要照顧學長,初學要照顧學長,你要做事情,就是分配給你的工作,這是修福。然後教你背經,背經是修慧,不講解。所以頭五年講堂沒有你份,你沒有資格到講堂聽經,也沒有資格到念佛堂去念佛,禪堂裡參禪都沒有資格。你就打雜、做粗活,你做這個。這個寺院裡面主修的經典,你一定要在五年當中把它背完。從前學天台,天台要背三大部,那五年要完成。這三大部是《法華經玄義》,智者大師講的,《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你學《華嚴經》也要背《華嚴經》。所以到講堂去聽經的時候,老師也沒有經本,學生也沒有經本,說到經的第幾頁第幾行你都要知道。有這個能力才能夠進講堂聽經,才有資格。哪裡像現在,講經的時候發給你經本,第幾行還找不到。所以從前那個教學那真的是好!古人講的四時讀書樂,那是真樂不是假的,那真樂!現在讀書多苦。所以我看看現在的社會,來生人身我都不要,不能做人,太苦了!古時候的人可以做,現在的人不能做,太苦了!
這就是講精進,先是精,專精一門,使自己的戒定慧三學的基礎成就。這個成就叫做根本智。根本智實在講就是清淨心,心裡面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心清淨了。清淨心能生智慧。然後這第二個階段就是參學,參學的目的就是廣學多聞,這是成就後得智。實在說《華嚴經》善財童子就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所以《華嚴經》實在講是佛門裡面最圓滿、最完整的一部教科書。過去弘一大師他教誡初學,就是教人從《華嚴經》入手。他特別介紹的是《華嚴經疏鈔》,那的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華嚴》有最圓滿的理論,有最殊勝的方法;後面善財五十三位善知識做給我們看,帶表演。這種教科書到哪裡去找。我跟方東美先生,方老師說《華嚴經》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圓滿的哲學概論。他老人家學哲學的,以後他在輔仁大學博士班講華嚴哲學,非常推崇這部書,後面帶表演的。你看任何世界上最好的典籍沒有表演,沒有做給你看的,《華嚴》後面做給你看,怎麼樣把這些理論、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五十三參。
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最初親近的是文殊菩薩,它分本、末二會,本會文殊菩薩會,末會是五十三位善友會。本會裡面修的是根本智,就是五年學戒,成就根本智,成就三學的基礎;末會五十三參是成就後得智,也就是權智,善巧方便,在日常生活當中所顯示的智慧。五十三位善知識,你去看他們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有,那表什麼?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接觸社會各個層面,遇到種種的人,他把他分成五十三類。一個真正修學大乘的大乘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著現實社會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學,真正是了不起!
那個經典是活活潑潑,殊勝至極,可惜這個經的部頭太大了,講一遍很不容易。我年輕的時候剛學佛,對於《華嚴》,對於清涼羨慕到極處,清涼一生講五十遍,我那時也發心希望我也能講五十遍。願雖然是有,緣不足,緣就是沒有機會。我雖然願意講,沒有人願意聽,這五十遍要怎麼講法?一年講一遍,怎麼講法?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一部經圓滿。誰肯一天來聽八個鐘點聽一年?沒有人,一個也找不到。一天講四個小時,兩年圓滿;一天講兩個小時,四年圓滿,不容易!我在台灣,台南的開心法師每次碰到我:法師,你要講《華嚴經》,你不講,以後沒有人講了。我說:我知道你的好意,我很感謝你。我將來一定會講一遍講。講一遍留一套錄音帶,沒有人聽沒有關係,我對錄音機講。我不再到世界上亂跑的時候,我就開始講。我想現在我的體力一天講四個小時不成問題,兩年可以完成。
一部《華嚴經》至少要三千個小時,這是講得比較精簡而不能詳細,不能像我過去那個講法。我過去大概講了有二千七、八百個小時才講一半。所以現在不能像那種講法,那種講法太耽誤時間,所以比較講得簡單一點、簡略一點,三千個小時完成,那麼一個小時的錄音帶就三千個,三千個帶子,確實非常之好。如果真正發心,將來要學講經弘法利生的,《華嚴》是一定要學,這是佛法的根本法輪。沒有這個基礎,換句話說,任何小部經,你雖然去學習、去講,很難有深度。這是不能夠避免的,一定要認真學習。當然更重要的是要依教修行,解行相應,這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所以我們從《華嚴》善財童子表演,就知道先是一門深入,然後再博學多聞,這是修學的次第。我們中國古人的教學,跟佛門的祖師大德統統都是用這種方法。現在人顛倒了,現在一開頭他就博學多聞,這個事情麻煩。開頭涉獵得多,他就胡思亂想,經常想佛在這個經上講空,那個經上講有,到底是空是有?怎麼佛說法都互相矛盾?到最後連佛經都懷疑。我們看到這種現象很多,他不知道佛說法的義趣。所以你們同修如果想真正有成就,我在此地奉勸你們一句話,這我不怕得罪人,為什麼?我得罪人是必然的,對你們有好處,你們只跟定印海法師一個人學,只聽他一個人講經。你聽兩個人講經,就兩個路線;聽三個人講經,就三岔路口,你就無從學起,這是麻煩事。等到你在印老座下得根本智了,然後再去參學,什麼人講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你所接觸的一定成就你的智慧,絕對不會動搖你的信心,不會把你帶入歧路。有這種能力,老師就放你出去,你可以參學了,你不必再坐在我會下了。沒有這種能力的話,就跟定一個老師,沒錯!
我跟李老師的時候,他限制那麼嚴,那真是愛護我,怕我在外頭亂聽、亂看,不能成就,所以這叫做精進,才會有成就。從精進才能夠得到禪定,這個禪定是廣義的禪定不是狹義的。所以大家聽到六度裡面的禪定,如果想到禪宗裡面講的禪定,那錯了。中國六祖能大師所傳的禪定不是六度的禪定,而是六度的般若波羅蜜。《壇經》一開頭第一章六祖大師就說得很清楚,「大眾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所以它是般若波羅蜜,不是禪定波羅蜜;但是般若波羅蜜是從禪定波羅蜜裡面生出來的,沒有禪定哪來的智慧?
從精進,精進我剛才跟同修們報告過了,專精、廣學。專精是定,廣學還是定,那是高級的禪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都在大定之中,就像《壇經.禪定品》裡面所講的,六祖大師解釋「禪定」的意義,什麼叫禪?實在六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統統引用《金剛經》的經文來解釋。禪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外不著相,這叫禪。定?內不動心,就是經文裡頭「如如不動」,不是教我們六根不接觸外頭境界,你儘管去接觸,接觸怎麼樣?接觸的時候我不著相,我不動心,這就是定,定慧等學。
你們如果要有了這個本事,你可以去觀摩,可以看電視、可以去跳舞,為什麼?定慧雙修。你在這些熱鬧場合當中,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修定;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修慧。所以那個時候修禪定,就不是盤腿面壁,就到處去遊覽,就去逛去了,那是修禪定,修般若波羅蜜,修智慧。你問我這世間相,我沒有一樣不知道,是慧;雖然樣樣都知道,心裡完全不動心,完全沒有放在心上,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叫定。定慧應用在生活上,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統統是定、統統是慧,這個佛法就得到真實受用,學佛的好處就在此地。人有定,心就清淨,對於任何事物看得透徹、看得清楚,你處理就不會有一絲毫的錯誤,用人不會用錯人,處事不會做錯事,那哪有不圓滿的?哪有不成就的?我們今天用人用錯,事情做錯、想錯、看錯了,沒有定,沒有慧!
菩薩在世間,自己修學,幫助大眾,自行化他,都遵守這六個原則。般若,我就不需要說了,前面根本智、後得智就是般若波羅蜜。再來跟諸位解釋就是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每樣事情都做到究竟圓滿,這叫波羅蜜。布施也圓滿,這個圓滿不是說我要布施,捨多少財,我要教多少人,不是這個。那這樣永遠沒有完了的時候,哪能夠圓滿?那什麼叫圓滿?慳貪之心沒有了就叫圓滿。所以布施度慳貪。
貪瞋痴是三毒煩惱,是煩惱的大根大本。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心,沒有慳吝心,自己有的絕對不會吝嗇,不會有捨不得這個念頭;沒有的絕對不起貪心,我想得到這種念頭沒有了,布施度就圓滿了。持戒度惡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心裡頭,對人、對事一個惡念都沒有,持戒就圓滿了。所以你要曉得它對治的是什麼。忍辱是對瞋恚,一切逆境裡面不生瞋恚,我忍辱波羅蜜圓滿了。精進是對懈怠,懈怠也是大病,放逸、懶惰、懈怠,人都想偷懶,這是大毛病。自己如果有這種毛病,要想方法對治,那就是用的精進。用什麼方法精進?要想種種方法來逼迫自己。
我當年選的學講經的這個方法,就是對治懶惰的。我有聰明、有智慧,但是很懶惰。我在學校念書說起來你們都會好笑。我在學校裡面考試從來沒有考過七十分的,但是絕對不會少過六十分,有這個本事,為什麼?考卷一拿來,題目做幾道,算一算夠六十分了,六十分怕靠不住,再加個五分,有六十五分了,繳卷,第一個繳卷,我是幹這個的。人家考試都在那裡念書,我是白天看小說,晚上看戲,所以我那些常識比我的同學們都豐富。書為什麼不要念?我只要在考試前十分鐘把所考的東西看一遍,保險及格,所以就不念書了。書還有什麼好念的,就不念了。假如遇到從前私塾的老師,那我會很有成就,現在學校的老師,我就什麼成就都沒有了。強記,記憶力只能記三天,三天以後都忘光了,所以應付考試足足有餘。我也不要前幾名,也不要有好分數,年年及格,對家裡有交代。家裡父母看了,年年升級,升級就行了,目的就達到了。不是喜歡的功課就根本就不理會,我就是這麼個念書人。所以以後這一學佛的時候,想到精進,那就逼著學講經,學講經很辛苦!為什麼?騙老師很容易,那我有本事。講經聽眾那麼多,騙這麼多人可不容易,這個沒有法子。
我在李老師那裡學經,最初第一部經真的要用四十個小時。到第二部經的時候,大概二十個小時就夠了,真辛苦!聽經之前要準備、要預備,我看一些註解,那都是老師指定的,先看,看了之後聽他講。我不是聽他講的內容,我聽他的方法,我揣摩他為什麼這麼講,哪些跟古人一樣,哪些跟古人不一樣;如果我講的話,我跟他是不是一樣。我揣摩這些,所以我學的全是活的東西。聽內容,註解裡都有,那何必要聽?不要聽。聽他的思想,聽他的想法,聽他表達的方法,我聽這個。所以跟人家聽的完全不一樣。我講時我是怎麼個講法,細細做個比較,他的好處在哪裡?他的缺點在哪裡?吸收他的好處,改正他的缺點,我就超過他了。
我今天教學生也是如此,教他用這種方法來聽。把我的優點採取,我的缺點改正過來,你就比我高明了。將來底下二十一世紀這個時代,比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還要混亂,很難應付,如果他的智慧、善巧不超過我,他應付不了將來那個時代。所以學生無論在德行、在學問、在技巧都要高我一等才行,我要的是這樣的學生;不如我的我不要,跟我一樣的,我不要。所以這是為整個佛法來著想,要向深遠處去看,為利益一切眾生來著想。所以叫改進,改掉這個過失,那你就進一步了。這是對治懈怠的方法。
我現在又要發個心講《華嚴》來教學,否則的話,又懈怠了。經講了這麼多年,現在叫我講一部經,我可以不要預備,白天陪你們去玩,到講台上再翻開來。經文還沒有念,但是我能講,所以就不要念書了,就又懈怠了。那麼帶學生就不能懈怠,為什麼?總要做給他們看看,否則的話,叫他們一天拜三百拜佛,我自己不拜,那學生不服氣;叫他們念書,我自己不看書,他們也不服氣。換句話說,要帶頭,要做個樣子給他們看看,這不認真也得做個樣子,這就是避免懈怠,避免放逸。我們佛門講依眾靠眾,跟大家住在一起,彼此互相監督,才不致於懈怠、墮落。
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痴。愚痴就是無明煩惱。三種煩惱,見思、塵沙、無明,無明是最細的,最難斷的。世智辯聰不能斷愚痴,不但不能斷愚痴,連禪定,就是連清淨心都得不到。所以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難,就是障礙,那不是好東西。所以什麼叫聰明?什麼叫智慧?一定要辨別清楚。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聰明要智慧,這是應當要曉得的。時間過得很快,我們這一次講座還剩下兩天。兩天,我想把《無量壽經》給諸位做一個簡略的介紹,使諸位真正能夠的認識經典,認識這個法門殊勝,好好的跟印老學習。今天時間又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